期刊文献+
共找到346篇文章
< 1 2 1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抗战时期(1931-1945)外国儿童文学的译介及其影响 被引量:15
1
作者 文军 王晨爽 《中国比较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10-20,共11页
外国儿童文学的译介构成了抗战文坛的一个重要景观。抗战时期中国儿童文学的发展与外国儿童文学的译介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这些国家包括苏、美、英、法、意、德、日等,文体包括童话、儿童小说、寓言、童话剧、儿童诗歌等。本文通过对... 外国儿童文学的译介构成了抗战文坛的一个重要景观。抗战时期中国儿童文学的发展与外国儿童文学的译介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这些国家包括苏、美、英、法、意、德、日等,文体包括童话、儿童小说、寓言、童话剧、儿童诗歌等。本文通过对抗战时期外国儿童文学在中国译介的系统研究,包括考察译介数量、译介种类和出版情况,从而剖析了战时儿童文学的译介特点以及外国儿童文学的译介对抗战儿童文学创作产生的深刻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文学 抗战时期 译介 影响
原文传递
反抗军事入侵与抵制文化殖民——抗战时期北京沦陷区文学中的民族意识与国家认同 被引量:10
2
作者 张泉 《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12-21,共10页
文化殖民是日本在华殖民统治的有机组成部分。在以北京为中心的华北沦陷区,日伪当局对文坛进行了积极的政治干预,企图把文艺纳入为“大东亚共荣圈”服务的轨道,但北京大多数知识分子和作家没有屈从于法西斯军事统治的淫威,北京文学的主... 文化殖民是日本在华殖民统治的有机组成部分。在以北京为中心的华北沦陷区,日伪当局对文坛进行了积极的政治干预,企图把文艺纳入为“大东亚共荣圈”服务的轨道,但北京大多数知识分子和作家没有屈从于法西斯军事统治的淫威,北京文学的主体仍顽强地沿着五四新文学开创的道路迂曲生长,保持着不能扼杀的民族精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日战争 中国现代化文学 沦陷区文学 殖民地研究
下载PDF
梁启超与清末西方传教士之互动研究——传教士对于维新派影响的个案分析 被引量:9
3
作者 陈启云 宋鸥 《史学集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79-96,共18页
本文研究自1891年,特别是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以后至1897年戊戌政变前夕,梁启超与西方传教士李提摩太的交往关系。文中分析在此数年间,梁氏从“盲目崇洋”而发展出对西方文化作有批判性的选择接受之心路历程,并指出梁氏在早期对西方传教... 本文研究自1891年,特别是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以后至1897年戊戌政变前夕,梁启超与西方传教士李提摩太的交往关系。文中分析在此数年间,梁氏从“盲目崇洋”而发展出对西方文化作有批判性的选择接受之心路历程,并指出梁氏在早期对西方传教士所代表的“文化讯息”,已经能够分辨其(1)现代学术文化的意义和价值,(2)西方宗教传统及成见,(3)西方列强在华之已得利益和需求,这三种不同成分。此体认对梁氏于民国初年从政与治学的立场和贡献,有重要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梁启超 康有为 李提摩太 维新运动 中日甲午战争 西方传教士 现代民族主义
下载PDF
声音的风景——北平“笼城”前后 被引量:6
4
作者 袁一丹 《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86-94,共9页
战争与城市的遭遇,往往被以民族国家为主体的大叙事所忽略。随着新文化史研究的理论热点由视觉到听觉的转向,从声音的角度切入1937年北平沦陷前后的社会状况,关注的是战争如何侵入北平人的日常生活,为整个城市"调音"。本文借... 战争与城市的遭遇,往往被以民族国家为主体的大叙事所忽略。随着新文化史研究的理论热点由视觉到听觉的转向,从声音的角度切入1937年北平沦陷前后的社会状况,关注的是战争如何侵入北平人的日常生活,为整个城市"调音"。本文借助乡土志、岁时记、报刊杂志及当事人的追忆,返回历史的现场,发现战争构筑的无形的"音墙"掩盖掉日常生活中"执拗的低音",反而唤起了声音中的地方记忆与国家形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平 沦陷 声音 地方记忆
下载PDF
New Chinese Military History, 1839-1951: What's the Story?
5
作者 Charles W. Hayford 《Frontiers of History in China》 2018年第1期90-126,共37页
Since 1990, New Chinese Military History in the West has remedied scholarly neglect of Chinese warfare and changed the usual stories of modern China. These studies disproved Orientalist assumptions of a unique "Chine... Since 1990, New Chinese Military History in the West has remedied scholarly neglect of Chinese warfare and changed the usual stories of modern China. These studies disproved Orientalist assumptions of a unique "Chinese way of war" or a strategic culture that avoided aggressive confrontation. Scholars also challenge the assumption that Confucian immobility led to a clash of civilizations and decisive defeat in the Opium Wars, First Sino-Japanese War, and Boxer War of 1900. In fact, Qing officials were quick and successful in creating a new military regime. New military histories of the warlords, the Sino-Japanese Wars, and the Chinese Civil War show that developing new types of warfare was central in creating the new nation. All these wars split the country into factions that were supported by outside powers: they were internationalized civil wars. The article also asks how the choice of terms, labels, and categories shapes interpretations and political messag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istoriography New Military History New Chinese MilitaryHistory war warfare Opium wars Taiping Rebellion Boxer Uprising sino-japanese war war of Resistance World war Two in Asia
原文传递
一段被尘封的历史:西安事变后《申报》记者对毛泽东、周恩来的访谈
6
作者 马忠文 《学术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98-205,共8页
1937年4月《申报》曾派记者俞颂华、孙恩霖“秘密”访问延安,并采访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共领袖,但是,俞颂华回到上海以游记形式发表见闻时,却遭到国民党上海新闻机构的干扰,有关与毛、周谈话的内容完全被删节,相关情况因此湮没不传;所幸... 1937年4月《申报》曾派记者俞颂华、孙恩霖“秘密”访问延安,并采访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共领袖,但是,俞颂华回到上海以游记形式发表见闻时,却遭到国民党上海新闻机构的干扰,有关与毛、周谈话的内容完全被删节,相关情况因此湮没不传;所幸同年6月俞颂华受上海海关俱乐部乐文社邀请发表演讲,公开陈述了采访毛、周的过程,演讲稿随后刊载于海关内部刊物《关声》中,从而为人们今天了解西安事变后毛泽东、周恩来的思想和活动提供了珍贵史料。从种种迹象判断,《申报》记者“秘密”访问延安可能与中共的积极推动有直接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泽东 周恩来 俞颂华 孙恩霖 延安 抗日战争
原文传递
改隶之悲:乙未割台后台籍士子的选择(1895—1897) 被引量:4
7
作者 顾建娣 《台湾历史研究》 2022年第1期38-51,共14页
身处甲午、乙未这个大变动而多难的年代,台籍士子有的不屈不挠、坚决抵抗,有的则成为奸细;日据中国台湾后,有的故土难离,有的选择内渡。在内渡的士子中,有的选择永久居留中国内地,有的则因家业和生计而选择回台入日本籍。未内渡及内渡... 身处甲午、乙未这个大变动而多难的年代,台籍士子有的不屈不挠、坚决抵抗,有的则成为奸细;日据中国台湾后,有的故土难离,有的选择内渡。在内渡的士子中,有的选择永久居留中国内地,有的则因家业和生计而选择回台入日本籍。未内渡及内渡后又返台的士子,在日据中国台湾初期,有的遁世归隐、潜踪匿迹,有的不问世事、纵情诗酒,有的则主动或被动地与日本殖民政权合作,出任殖民政府官职或接受其授予的种种荣誉。不同的选择,反映了个人的不同境遇和价值取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午战争 乙未割台 台籍士子
下载PDF
甲午中日战争的“图像史学”:历史呈现及其“虚无主义”叙事批判
8
作者 王明兵 《历史教学(下半月)》 CSSCI 2024年第9期12-21,共10页
随着“读图时代”和“视觉转向”的来临,以前曾秘藏或私藏于图书馆、美术馆和个人的甲午战争相关图像史料也渐次被披露和展出,为推进甲午战争研究开辟出了一个新的面向。甲午战争相关摄影写真和锦绘版画,既是对甲午战争之史实的一种记... 随着“读图时代”和“视觉转向”的来临,以前曾秘藏或私藏于图书馆、美术馆和个人的甲午战争相关图像史料也渐次被披露和展出,为推进甲午战争研究开辟出了一个新的面向。甲午战争相关摄影写真和锦绘版画,既是对甲午战争之史实的一种记录方式,其本身亦为甲午战争历史本身的组成部分。通过对甲午战争相关锦绘版画的生产和流通之考察,对其历史呈现方式、图像叙述的“文明”逻辑以及“虚无主义”表象与本质予以解櫫和批判,以使得“甲午战争史像”之呈现愈加具体、生动、丰富、立体和多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午中日战争 图像史学 锦绘版画 历史真实 虚无主义
原文传递
抗战时期根据地教育的特点及其影响 被引量:2
9
作者 谢丹芳 《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2期186-188,共3页
根据史实,对抗战时期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根据地的教育的特点及其影响进行了分析现和总结。认为抗战时期根据地的教育无论是在教育目的、教育对象、教育内容上、还是在教育手段上和教育体制上都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同时还产生了广泛深... 根据史实,对抗战时期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根据地的教育的特点及其影响进行了分析现和总结。认为抗战时期根据地的教育无论是在教育目的、教育对象、教育内容上、还是在教育手段上和教育体制上都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同时还产生了广泛深远的影响;国先是宣传了革命思想,培养了人才,为抗战胜利做出了贡献;其次是为解放后新中国的教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最后还对我们今天教育事业的发展留下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战 教育 根据地 影响
下载PDF
姚学源致李鸿藻未刊信札解读
10
作者 吉辰 《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30-142,共13页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藏有数量丰富的晚清重臣李鸿藻存札,其中有10余通为李鸿藻表弟、天津大盐商姚学源在甲午战争前后所写。在这些信札中,姚学源对当时的政局与战局多有记述与议论,并于旅顺陷落之后一再表达主张议和的观点,还透...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藏有数量丰富的晚清重臣李鸿藻存札,其中有10余通为李鸿藻表弟、天津大盐商姚学源在甲午战争前后所写。在这些信札中,姚学源对当时的政局与战局多有记述与议论,并于旅顺陷落之后一再表达主张议和的观点,还透露了天津的种种民情与政情,诸如战争恐慌的不断上升与办理团练的成效低下。这些信札为观察甲午战争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也反映出姚学源作为“绅商”在天津官场拥有的丰富人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姚学源 李鸿藻 信札 甲午战争 天津 盐商
原文传递
吕海寰与清末国防述略 被引量:2
11
作者 刘超 《安徽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62-66,共5页
吕海寰曾在甲午战争、日俄战争和英军侵藏等关键时刻,积极参与有关国防的各种活动,针对时局世变与各种具体问题,提出了一系列客观见解和切实可行的办法,体现出强烈的爱国情怀。这样一位在中国近代史上起过重要作用的历史人物一直未能得... 吕海寰曾在甲午战争、日俄战争和英军侵藏等关键时刻,积极参与有关国防的各种活动,针对时局世变与各种具体问题,提出了一系列客观见解和切实可行的办法,体现出强烈的爱国情怀。这样一位在中国近代史上起过重要作用的历史人物一直未能得到学界的重视,这是不应该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吕海寰 甲午战争 日俄战争 西南边防
下载PDF
日本与甲午战争后的沪苏杭 被引量:3
12
作者 戴鞍钢 《安徽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22-29,共8页
日本自图谋对华侵略后,对中国经济重心所在的沪苏杭地区一直抱有野心。甲午战争后,其有机可乘,对上海江河海航运咽喉之地吴淞的觊觎,在苏州、杭州设立日租界和染指江南内河航运经营等,都是其侵略图谋的具体表现。
关键词 日本 甲午战争 上海 苏州 杭州
下载PDF
Wars as Dividing Significance of the Lines? Rethinking the Sino-Japanese War in Twentieth Century China
13
作者 J. Megan Greene 《Frontiers of History in China》 2018年第1期73-89,共17页
Historical periodization frequently takes wars as turning points--as ruptures that signify the end or beginning of an era. At the same time, front lines have often been taken as boundaries that contain the activities ... Historical periodization frequently takes wars as turning points--as ruptures that signify the end or beginning of an era. At the same time, front lines have often been taken as boundaries that contain the activities of one side or the other. Thus, discontinuity and disjuncture rather than continuity and fluidity have o-en been the points of emphasis among historians who have taken war events as turning points, or who have seen lines of combat as impermeable. A new focus on the Sino-Japanese War period has begun to reveal ways in which that moment served not as an interruption but as a part of longer term processes of change and development that characterized China's mid-twentieth century. It also permits us to gain a deeper understanding of the fluidity of human movement and socio-economic interaction that frequently boundaries and to think about similarities various Chinese spaces. The aim of this paper crossed both political and military linkage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is to consider ways in which the new generation of scholarship on the Sino-Japanese War period offers new ways of thinking about continuity, change, similarity and difference across both temporal and physical boundaries that have served as the parameters for much of the earlier scholarship on the period. To this end, the paper examines recent literature on the Sino-Japanese War period, as well as literature that crosses that period, to examine ways in which this historiography has challenged conventional periodizations and political and geographical delineat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ino-japanese war western China COLLABORATION development impact of war
原文传递
日文档案资料中的金山卫登陆 被引量:1
14
作者 张智慧 《军事历史研究》 2016年第1期67-74,共8页
日军第10军在杭州湾金山卫登陆是抗日战争中的重要事件。本文利用日本防卫省防卫研究所所藏的战前日本陆海军相关档案资料,探讨了日军登陆计划的出台、登陆的具体部署和安排,以及登陆的具体过程等以往学界关注不够的关键细节。同时,通... 日军第10军在杭州湾金山卫登陆是抗日战争中的重要事件。本文利用日本防卫省防卫研究所所藏的战前日本陆海军相关档案资料,探讨了日军登陆计划的出台、登陆的具体部署和安排,以及登陆的具体过程等以往学界关注不够的关键细节。同时,通过对受第10军司令官柳川平助之命制定的《军参谋长注意事项》文件的分析,揭露了日军指挥官怂恿登陆后日军实施暴行的真相。虽然日军的金山卫登陆扭转了陷入胶着状态的上海战局,然而这也成为日军开始陷入中国战场,不能自拔的重要转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日战争 淞沪抗战 金山卫登陆 日军第10军 日文档案
原文传递
中日战争初期侵沪日军对公共租界的政策及其演变 被引量:2
15
作者 刘峰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98-108,共11页
在中日战争初期,侵沪日军对于上海公共租界是心怀不满、抱有野心的。因此在战争推进的过程中,他们不断向租界施压,妄图渗透己方势力,打压中方在此地的抗战活动。由于租界当局与驻沪英军采取了妥协、绥靖的态度,日军的要求不断升级,日趋... 在中日战争初期,侵沪日军对于上海公共租界是心怀不满、抱有野心的。因此在战争推进的过程中,他们不断向租界施压,妄图渗透己方势力,打压中方在此地的抗战活动。由于租界当局与驻沪英军采取了妥协、绥靖的态度,日军的要求不断升级,日趋强硬。最终在1937年12月初,以过境租界、示威行军的形式走向了高潮。这种野蛮侵略与嚣张跋扈的做法,刺激了中方的抗战斗志,招致了列强的反感,从而为其失败的命运埋下了伏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日战争 日军 上海 公共租界
下载PDF
近代法治信念是怎样形成的:一个思想史的考察 被引量:2
16
作者 喻中 《法学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4-21,共8页
中国思想界对于法治的信念,是在19世纪中晚期孕育与萌生的。这个过程体现了中国思想界对于固有文明秩序的重建。从思想史的角度上看,法治信念的形成经历了三个阶段:在19世纪中期,思想界出现了对于传统文明秩序的质疑与批判,这是法治信... 中国思想界对于法治的信念,是在19世纪中晚期孕育与萌生的。这个过程体现了中国思想界对于固有文明秩序的重建。从思想史的角度上看,法治信念的形成经历了三个阶段:在19世纪中期,思想界出现了对于传统文明秩序的质疑与批判,这是法治信念诞生的精神前提;洋务运动期间,思想界关注的焦点从"工商救国"逐渐转向"议会救国",这是法治信念形成的经济与政治提前;甲午中日战争加重了中国文明秩序的危机,促成了从根本上改弦更张的时代要求,以民主立法、政府守法为核心的对于现代法治的信念终于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治信念 鸦片战争 洋务运动 甲午战争
原文传递
甲午战争利润与日本现代化 被引量:2
17
作者 李鹏军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185-188,共4页
甲午战后,日本强迫中国签订《马关条约》和《通商行船条约》,强占台湾省、攫取巨额战争赔款、获得片面最惠国待遇、将朝鲜变成其殖民地,攫取了一系列侵略权益,快速积聚了巨额资本。利用战争赔款加速完成了产业革命,大大加快了现代化进程... 甲午战后,日本强迫中国签订《马关条约》和《通商行船条约》,强占台湾省、攫取巨额战争赔款、获得片面最惠国待遇、将朝鲜变成其殖民地,攫取了一系列侵略权益,快速积聚了巨额资本。利用战争赔款加速完成了产业革命,大大加快了现代化进程,其政治经济力量也随之迅速膨胀,为进一步对外扩张、掠夺财富奠定了基础,标志着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新阶段的开始。可以说对华战争的利润对于日本现代化的顺利开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午战争 战争利润 日本 现代化
下载PDF
抗日战争的历史逻辑思考
18
作者 孙洪柏 《广东培正学院学报》 2015年第2期31-35,共5页
在中国近现代史上,日本是侵略中国的主要国家之一,日本侵略中国的历史由来已久.在近现代历史的大背景、大时空下研究抗日战争,梳理抗日战争前发生的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包括中日两国政府各自对内、对外政策,找出它们之间的历史逻辑结构... 在中国近现代史上,日本是侵略中国的主要国家之一,日本侵略中国的历史由来已久.在近现代历史的大背景、大时空下研究抗日战争,梳理抗日战争前发生的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包括中日两国政府各自对内、对外政策,找出它们之间的历史逻辑结构联系,以便从新的角度和思考空间,更好地总结历史经验教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代史 日本 甲午战争 日俄战争 抗日战争
下载PDF
略论清末枢臣翁同(龠禾)
19
作者 王令云 《中州大学学报》 2003年第4期26-28,共3页
翁同在清末政治生活中是一位颇有影响的人物。在其 4 3年的仕宦生涯中 ,为维护满清封建统治做出了不小贡献 ,尤其是在对待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和变法维新运动上 ,表现了高尚的民族气节和革新富国的精神。但他毕竟是一位封建旧式的... 翁同在清末政治生活中是一位颇有影响的人物。在其 4 3年的仕宦生涯中 ,为维护满清封建统治做出了不小贡献 ,尤其是在对待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和变法维新运动上 ,表现了高尚的民族气节和革新富国的精神。但他毕竟是一位封建旧式的官僚知识分子 ,其阶级和历史的局限性在所难免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朝末年 翁同龢 政府官员 中法战争 甲午战争 戊戌变法
下载PDF
中国近30年来甲午战争研究综述 被引量:1
20
作者 张晓刚 邹圣婴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45-150,159,共7页
对于甲午战争本身及相关问题的研究一直是学界关注的焦点,近30年来,中国的甲午战争研究视野不断拓宽,研究逐渐深入,在不同时期形成了数个研究较为集中的领域,无论从研究方法、研究视野,还是从史料发掘,观点创新,都涌现出一大批有价值的... 对于甲午战争本身及相关问题的研究一直是学界关注的焦点,近30年来,中国的甲午战争研究视野不断拓宽,研究逐渐深入,在不同时期形成了数个研究较为集中的领域,无论从研究方法、研究视野,还是从史料发掘,观点创新,都涌现出一大批有价值的研究成果;今天的甲午战争研究不仅仅限于中国近代史研究抑或中日关系史研究,已延伸、扩展到地区史乃至世界史研究领域:一方面,在传统上以中日关系史为切入点的研究基础上又增加、涵盖了近代东北亚国家政治、经济、军事、社会、文化等诸多层面,从而使甲午战争研究多维化;另一方面,研究理论与方法呈多样化,除使用传统实证史学、比较史学的方法外,还多运用现代化理论、国际关系学、地缘政治学等相关专业的理论方法进行了交叉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午战争 中日关系 东北亚地区 学术动态 研究综论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1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