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4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国际关系心理学视角下的1943年宋美龄拒绝访英的原因探析
1
作者 董烨寒 《淄博师专学报》 2018年第2期43-47,共5页
国际心理学是国际关系与心理学的交叉学科,作为国际关系的一种流派,其起源于一战后不久,研究的主要是运用心理学的基本理论范式和方法进行国际关系分析。本文主要运用国际关系心理学中的个体心理学来研究领袖和精英人物的心理和生理状... 国际心理学是国际关系与心理学的交叉学科,作为国际关系的一种流派,其起源于一战后不久,研究的主要是运用心理学的基本理论范式和方法进行国际关系分析。本文主要运用国际关系心理学中的个体心理学来研究领袖和精英人物的心理和生理状态对于外交决策的影响是其中的一种重要分析方法和路径。我们试图运用这种分析方法来解释宋美龄在1943年访美期间屡次拒绝访英的个人层面的原因,进而对以往的在这一方面的研究成果做一些补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际关系心理学 中英关系 宋美龄
下载PDF
英国对香港事务的干预及其对中英关系的影响 被引量:9
2
作者 陈寒溪 刘诗琦 《战略决策研究》 2018年第1期25-39,共15页
本文关注英国干预香港事务的目标、手段,以及其对中英关系的影响。1997年以来,英国对香港政策的政治目标是支持香港民主化进程,为此采取了一系列手段干预香港政治事务。英国干预香港重大政治问题,对中英关系产生消极影响,损害两国关系,... 本文关注英国干预香港事务的目标、手段,以及其对中英关系的影响。1997年以来,英国对香港政策的政治目标是支持香港民主化进程,为此采取了一系列手段干预香港政治事务。英国干预香港重大政治问题,对中英关系产生消极影响,损害两国关系,例如人权问题、普选问题、"占中"问题;只有在"港独"问题上,英国与中国保持了某种一致立场。在英国的香港政策中,功利主义目标是决定性的,这限制了它的道德主义目标,从而限制了英国干预香港事务的决心、能力,以及干预的程度,使中英两国在香港问题上的矛盾不至于发展为战略冲突。虽然英国会继续干预香港事务,从而继续给中英关系造成消极影响,但不至于对双边关系造成重大损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英国 香港事务 中英关系
下载PDF
读《条约口岸体制的酝酿》学记
3
作者 罗建新 《中山大学研究生学刊(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2期29-32,共4页
19世纪30年代对中国来说是个重大意义的时代,中国维持两千多年的朝贡体制到了这时逐渐被条约口岸体制所取代。吴义雄教授《条约口岸体制的酝酿》一书以英国散商这一新角度充分阐释了19世纪30年代错综复杂的中英关系,通过一系列中英冲突... 19世纪30年代对中国来说是个重大意义的时代,中国维持两千多年的朝贡体制到了这时逐渐被条约口岸体制所取代。吴义雄教授《条约口岸体制的酝酿》一书以英国散商这一新角度充分阐释了19世纪30年代错综复杂的中英关系,通过一系列中英冲突事件深刻地揭示了该时期体制转变的内在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英关系 条约口岸体制 英国散商
下载PDF
从适应到征服:资本主义东亚扩张的轨迹——以英国对清代中国的殖民贸易为例
4
作者 周峰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1期57-63,共7页
资本主义的崛起,与其在世界范围内的殖民密不可分。获取巨额利润始终是殖民者对外关系的终极目标与利益准则。殖民者的主观愿望和被殖民地的客观现实条件制约甚至决定着帝国主义的侵略方式与特性。以英国对清代中国的殖民贸易为例,由于... 资本主义的崛起,与其在世界范围内的殖民密不可分。获取巨额利润始终是殖民者对外关系的终极目标与利益准则。殖民者的主观愿望和被殖民地的客观现实条件制约甚至决定着帝国主义的侵略方式与特性。以英国对清代中国的殖民贸易为例,由于中国在东亚朝贡体系中的地位和影响,以及清政府对外贸易政策的调整,英国对中国的殖民与侵略经历了"被动适应——积极调适——武力征服"的历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殖民贸易 中英关系 朝贡体系 条约体系
下载PDF
“照会”与中国外交文书近代范式的初构 被引量:14
5
作者 郭卫东 《历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92-102,共11页
在乾隆年间清政府逐步形成了外交文书的“天朝体制”。此项体制长期受到来华西人的挑战。鸦片战争后 ,英国等列强以武力和不平等条约为手段“解决”了这一问题 ,“照会”等近代外交公文范式初步形成。西方外交和文书体制对中国外交文书... 在乾隆年间清政府逐步形成了外交文书的“天朝体制”。此项体制长期受到来华西人的挑战。鸦片战争后 ,英国等列强以武力和不平等条约为手段“解决”了这一问题 ,“照会”等近代外交公文范式初步形成。西方外交和文书体制对中国外交文书体制的硬性干预和强制替代 ,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西方价值体系在中国的强力移植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近代 外交文书范式 外交文书体制 外交史 鸦片战争 “照会”
原文传递
陈寅恪与牛津大学 被引量:14
6
作者 程美宝 《历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152-164,共13页
陈寅恪曾被牛津大学聘为汉学教授 ,却终未到任。中国中英文化协会和英国利用庚子赔款建立的大学中国委员会在聘任过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陈寅恪赴英受阻是由于战争令交通中断的说法并不准确 ;令陈滞留香港的很可能是当时一些中国外交... 陈寅恪曾被牛津大学聘为汉学教授 ,却终未到任。中国中英文化协会和英国利用庚子赔款建立的大学中国委员会在聘任过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陈寅恪赴英受阻是由于战争令交通中断的说法并不准确 ;令陈滞留香港的很可能是当时一些中国外交官掺杂了政治和外交因素的做法。英国汉学家修中诚与陈寅恪商定在牛津大学开展中国历史研究的计划和有关信件 ,展示了陈寅恪的学术抱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陈寅恪 汉学家 中国历史 庚子赔款 牛津大学 信件 教授 扮演 展示 英国
原文传递
英国牛痘接种术传入中国的桥梁——斯当东与《英吉利国新出种痘奇书》 被引量:10
7
作者 侯毅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121-126,共6页
天花是一种恶性传染病,无特效药治疗,只能通过种痘预防发病。18世纪末,英国人在中国人痘接种术的基础上发明了牛痘接种术。1805年,英国汉学家斯当东将英国医生编写的一本介绍英国牛痘接种术的小册子翻译成为汉语,题名《英吉利国新出种... 天花是一种恶性传染病,无特效药治疗,只能通过种痘预防发病。18世纪末,英国人在中国人痘接种术的基础上发明了牛痘接种术。1805年,英国汉学家斯当东将英国医生编写的一本介绍英国牛痘接种术的小册子翻译成为汉语,题名《英吉利国新出种痘奇书》出版发行,将英国牛痘接种术介绍入中国,使之很快得以推广,挽救了无数中国人的生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花 斯当东 英吉利国新出种痘奇书 中英关系
原文传递
论中英两国政府处理林维喜事件的手法与态度 被引量:10
8
作者 林启彦 林锦源 《历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0年第2期97-113,共17页
鸦片战争前夕 ,英国水手在中国领土上殴毙林维喜。对此 ,林则徐根据国际法准则要求英方交出凶犯 ,据理力争 ,有理有节。而义律作为英国驻华的高级官员 ,其所作所为 ,背离国际法原则 ,藐视中国法律尊严 ,也使英国声誉受到严重损害。义律... 鸦片战争前夕 ,英国水手在中国领土上殴毙林维喜。对此 ,林则徐根据国际法准则要求英方交出凶犯 ,据理力争 ,有理有节。而义律作为英国驻华的高级官员 ,其所作所为 ,背离国际法原则 ,藐视中国法律尊严 ,也使英国声誉受到严重损害。义律在林维喜命案中设立的法庭与所进行的审讯是非法的 ,他的裁决当然也是无效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英国 林维喜事件 政治态度 国际法原则 义律 中英关系 林则徐 清朝
全文增补中
中英外交翻译中“政治等效”与话语平等辩证关系分析——从马戛尔尼使华到共建“一带一路”(1792-2019) 被引量:8
9
作者 杨明星 张琰 《上海翻译》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24-29,94,共7页
本文采用翻译学、国际关系学、历史学等跨学科视角,结合中英外交翻译四大典型案例,系统考察了200多年来中英外交翻译中的话语平等问题。中英外交翻译关系依次经历了马戛尔尼使华时中对英的"不平等翻译"、鸦片战争期间英对中的... 本文采用翻译学、国际关系学、历史学等跨学科视角,结合中英外交翻译四大典型案例,系统考察了200多年来中英外交翻译中的话语平等问题。中英外交翻译关系依次经历了马戛尔尼使华时中对英的"不平等翻译"、鸦片战争期间英对中的"不平等翻译"、香港回归谈判过程中中方争取"平等翻译"以及"一带一路"建设中中英双方打造"平等翻译"黄金时代等四个阶段。研究发现,造成外交文本翻译"政治等效/政治不等效"的原因,不仅跟双方的翻译质量有关,还与翻译政策、翻译制度和话语平等问题等文本外因素有关,而话语平等是最大限度实现"政治等效"翻译的重要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英关系 政治等效 外交翻译 外交话语 话语平等
原文传递
《京报》的流传与19世纪中英关系构建:以“觐见问题”为例 被引量:8
10
作者 赵莹 《国际新闻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151-159,共9页
马克斯·韦伯曾指出:《京报》(即明、清《邸报》)"数十年来一直受到英国人的注意"。19世纪,《京报》不仅被西方来华人士所重视,其影响范围还扩展至欧美本土。在华英文报纸对《京报》翻译和利用活动,特别是《字林西报》开... 马克斯·韦伯曾指出:《京报》(即明、清《邸报》)"数十年来一直受到英国人的注意"。19世纪,《京报》不仅被西方来华人士所重视,其影响范围还扩展至欧美本土。在华英文报纸对《京报》翻译和利用活动,特别是《字林西报》开设的"《京报》摘要"专栏影响了19世纪中英关系的构建,1873年五国公使团觐见同治帝即为其中的典型事例:此事被当时的英文报刊称作"觐见问题"(Audience Question)。事件交涉的核心——"跪拜之礼"问题的解决未能打破英国人对中国人的成见,在华英侨在觐见之初所持的乐观心态反而最终归于失望和不满,其态度的转变与之对《京报》的先期定位及对相关译稿的后期解读紧密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京报》 19世纪在华英文报刊 中英关系 英国舆论
原文传递
战后国民政府的西藏政策 被引量:4
11
作者 陈谦平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200-208,共9页
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的西藏政策发生了积极的变化。主要表现在力图利用“四强”的国际地位和英国即将退出印度的机会,加强中央政府同西藏地方的关系。国民政府战后西藏政策的核心是全面支持以热振活佛为首的西藏爱国僧侣和民众,但达扎... 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的西藏政策发生了积极的变化。主要表现在力图利用“四强”的国际地位和英国即将退出印度的机会,加强中央政府同西藏地方的关系。国民政府战后西藏政策的核心是全面支持以热振活佛为首的西藏爱国僧侣和民众,但达扎集团在英国和印度的支持下,将热振逮捕并杀害。由于在处理热振事件上的失策,国民政府在西藏僧俗各界的威望急剧下降,其所制订的西藏政策无法实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藏 国民政府 边疆民族关系 中英关系
原文传递
近代《泰晤士报》涉藏报道初探 被引量:5
12
作者 郭永虎 《西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91-100,共10页
近代《泰晤士报》涉藏报道倾向、议题设置,被深深地打上了浓烈的政治烙印。在近代英帝国主义两次侵略西藏期间,《泰晤士报》服务于营造有利于英国在藏利益的舆论环境,涉藏新闻成为带有政治倾向性、阶级利益和作战意图的文本。在辛亥革... 近代《泰晤士报》涉藏报道倾向、议题设置,被深深地打上了浓烈的政治烙印。在近代英帝国主义两次侵略西藏期间,《泰晤士报》服务于营造有利于英国在藏利益的舆论环境,涉藏新闻成为带有政治倾向性、阶级利益和作战意图的文本。在辛亥革命期间,《泰晤士报》大肆染指西藏事务,干涉中国对西藏的主权管辖。近代《泰晤士报》涉藏报道对西方主流媒体和西方民众认知西藏产生了消极的负面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泰晤士报》 西藏 英国 涉藏报道 中英关系
下载PDF
论英美在承认新中国问题上的分歧与协调 被引量:3
13
作者 徐友珍 《史学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8期49-54,86,共7页
英美在是否承认新中国问题上的立场明显不同:英国主张尽早承认,尽管其决策取向经历了一个从事实承认到法律承认的递进过程;美国则始终坚持反对过早承认和主张有条件承认,具有不承认的实质性内容,并注定了不承认的结局。1949年1~5月,英... 英美在是否承认新中国问题上的立场明显不同:英国主张尽早承认,尽管其决策取向经历了一个从事实承认到法律承认的递进过程;美国则始终坚持反对过早承认和主张有条件承认,具有不承认的实质性内容,并注定了不承认的结局。1949年1~5月,英美分歧凸显;1949年7月至1950年初,英美就承认问题不断磋商,但整个协商过程表明双方各执己见,最终各行其是,英国于1950年1月6日正式承认新中国,而早在1950年初美国在近期内承认新中国的可能性已不存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美关系 中英关系 外交承认
下载PDF
英国东印度公司与马戛尔尼使华
14
作者 吴义雄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59-177,共19页
1793—1794年马戛尔尼使华是中西关系史上具有重大影响的事件,事关英国在东方的利益,与垄断对华贸易的英国东印度公司的利益则具有直接关系。但东印度公司领导层对遣使一事,态度消极,认为使团的最重要目标,是不对现状造成削弱和损害。... 1793—1794年马戛尔尼使华是中西关系史上具有重大影响的事件,事关英国在东方的利益,与垄断对华贸易的英国东印度公司的利益则具有直接关系。但东印度公司领导层对遣使一事,态度消极,认为使团的最重要目标,是不对现状造成削弱和损害。这是因为他们对英国政府实施“抵代法”后中英贸易的发展趋势,以及以茶叶贸易为纽带与中国行商之间形成的合作关系,均感到相当满意。他们认为,与维持这种现状所带来的利益相比,长期以来广州口岸中西贸易中累积的一些问题和矛盾也不必急于解决。针对马戛尔尼提出的有关计划,东印度公司领导层加以抵制,经过双方的妥协,才达成合作的协议。在马戛尔尼出使中国期间,东印度公司广州商馆秘密与监督委员会进行了若干方面的合作和支持。马戛尔尼在华期间,特别是在离开北京南下和在广州短期逗留期间,为争取改善英商的贸易条件与中国官员交涉,符合东印度公司的利益。但这种努力最终并未得到具体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英国东印度公司 马戛尔尼 中英关系 对华贸易 广州口岸
下载PDF
基于“涉华报告”的英国情报机构对华“威胁”认知研究
15
作者 廖茂忠 董淑萍 《情报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83-90,共8页
[研究目的]近年来,英国情报机构不断对外散布中国“威胁”认知,对此问题的探析,有助于更好应对国际挑战。[研究方法]以英国发布涉华报告为起点,在总结、归纳其情报体系三级架构基础上,借用社会学框构视角,剖析英国情报机构塑造对华“威... [研究目的]近年来,英国情报机构不断对外散布中国“威胁”认知,对此问题的探析,有助于更好应对国际挑战。[研究方法]以英国发布涉华报告为起点,在总结、归纳其情报体系三级架构基础上,借用社会学框构视角,剖析英国情报机构塑造对华“威胁”认知中使用的“聚焦”“桥接”“转换”等手法。[研究结论]通过研究发现,英国情报机构对华“威胁”认知的塑造,是其利用情报泛安全化迎合美国、借助情报意识形态化制造对立、主动设计情报以服务政治需要等综合作用的结果。对此,在重视对英美等西方情报界动向的基础上,既要加强情报的研判、预警能力建设,更要加强情报斗争能力和话语权建设,以铸牢国家安全底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英国 涉华报告 情报体系 情报机构 威胁认知 情报政治化 中英关系
下载PDF
近现代西方知识精英涉藏活动探析——以黎吉生为例
16
作者 于雪哲 《西部学刊》 2024年第4期9-13,共5页
自18世纪末英国侵略中国西藏以来,一直企图将西藏置于自己的控制下。英国驻拉萨代表团便是这样一个独特的存在,代表团成员在西方学界统称为“西藏官员”,其中黎吉生是第一位英国驻拉萨代表团团长,也是最后一位撤出拉萨的“西藏官员”。... 自18世纪末英国侵略中国西藏以来,一直企图将西藏置于自己的控制下。英国驻拉萨代表团便是这样一个独特的存在,代表团成员在西方学界统称为“西藏官员”,其中黎吉生是第一位英国驻拉萨代表团团长,也是最后一位撤出拉萨的“西藏官员”。他初次入藏就承担重大使命,阻挠九世班禅返藏,离间国民政府与噶厦政府的关系;再次入藏他便鼓动噶厦政府以独立国家身份参加“泛亚洲会议”,教唆噶厦政府挑起“驱汉事件”。他离开西藏后继续大放厥词,污蔑中国解放西藏的缘由,毁谤1950年前后西藏的变化。通过对他的分析有助于认清一些西方反华知识精英鼓吹“西藏独立”谬论的本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现代中国边疆安全问题 黎吉生 涉藏活动 中英关系
下载PDF
中英关系正常化过程中的台湾因素 被引量:2
17
作者 尹朝晖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4期125-129,共5页
 新中国成立后,英国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采取了现实主义的外交传统政策,主动承认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但在此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英国在围绕台湾等涉及中国主权的关键问题上,言行不符,持骑墙态度,直接妨碍了中英关系的健康发展。20世...  新中国成立后,英国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采取了现实主义的外交传统政策,主动承认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但在此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英国在围绕台湾等涉及中国主权的关键问题上,言行不符,持骑墙态度,直接妨碍了中英关系的健康发展。20世纪70年代,中美关系好转,中英两国本着平等协商的精神,妥善解决了台湾问题,终于实现了两国关系完全正常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英国 外交关系 台湾省 国家主权
下载PDF
近代中英关系史上的小斯当东——《小斯当东回忆录》译后余语 被引量:4
18
作者 屈文生 《北京行政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16-122,共7页
小斯当东是近代中英关系史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他的商人、外交使节、议员等多重身份,使得他的经历富有故事性。他于1856年完成的《小斯当东回忆录》极具史料价值。从小斯当东的履历、小斯当东与中国、小斯当东与《大清律例》的翻译... 小斯当东是近代中英关系史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他的商人、外交使节、议员等多重身份,使得他的经历富有故事性。他于1856年完成的《小斯当东回忆录》极具史料价值。从小斯当东的履历、小斯当东与中国、小斯当东与《大清律例》的翻译、小斯当东的英国议员经历等角度出发,可以展现《小斯当东回忆录》一书的主要内容,并勾勒出小斯当东在中英交往初期所发挥的独特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斯当东 《小斯当东回忆录》 《大清律例》 中英关系
下载PDF
抗战时期蒋介石访问印度的再考察 被引量:4
19
作者 肖如平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84-96,共13页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蒋介石的大国意识和参与国际事务的意愿日益增强,1942年的印度之行是蒋介石以大国领导人身份参与国际事务的一次重要尝试。出于对日作战的共同目标和战后亚洲格局的考虑,蒋介石在力图说服甘地放弃不合作政策及支持同...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蒋介石的大国意识和参与国际事务的意愿日益增强,1942年的印度之行是蒋介石以大国领导人身份参与国际事务的一次重要尝试。出于对日作战的共同目标和战后亚洲格局的考虑,蒋介石在力图说服甘地放弃不合作政策及支持同盟国作战的同时,又不顾英国的反对,公开敦促英国从速赋予印度国民以政治上之实权。之后,蒋介石又策动美国对英国施压,反对英印政府逮捕甘地。蒋介石由中立调停到以美制英,再到直接反对的政策演变,一定程度上展现了战时中国参与国际事务的能力,但也反映出蒋介石在对英外交上的不够务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战时期 蒋介石 甘地 印度 英国 中英关系
原文传递
马戛尔尼使团“驻使”问题研究 被引量:2
20
作者 刘洋 《清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48-57,共10页
如何看待1793年马戛尔尼使团“驻使”问题,是重新审视近代早期中英关系的重要切入点。过往研究受线性进化观与欧洲中心论影响,往往简化甚至误读中英两国围绕“驻使”爆发的冲突。实则不仅驻使并非马戛尔尼使团的首要使命,而且乾隆帝更... 如何看待1793年马戛尔尼使团“驻使”问题,是重新审视近代早期中英关系的重要切入点。过往研究受线性进化观与欧洲中心论影响,往往简化甚至误读中英两国围绕“驻使”爆发的冲突。实则不仅驻使并非马戛尔尼使团的首要使命,而且乾隆帝更多考虑到使节驻京后会威胁统治安全才拒绝其请。回顾常驻使节制度的发展历程,当时的欧洲也远非完善,不仅国家和使节之间等级森严,使节也因从事情报刺探甚至政权颠覆活动,往往引起驻在国君主的警惕甚至拒接。回到常驻使节制度在现代国际社会确立之前的语境,中英“驻使”之争并非传统与现代、封闭与开放、自大与平等的对立分殊,而是与规范秩序、维系统治等现实问题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戛尔尼使团 常驻使节 乾隆 中英关系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