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8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颈椎后路单开门加微型钛板内固定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观察 被引量:14
1
作者 祖波 章小军 郑毅 《南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4年第3期196-198,共3页
目的:探讨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加微型钛板内固定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1年10月-2013年4月本院收治的脊髓型颈椎病15例,所有患者术前均经临床症状、X线、CT及MRI表现诊断,患者均采用颈椎后路单开... 目的:探讨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加微型钛板内固定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1年10月-2013年4月本院收治的脊髓型颈椎病15例,所有患者术前均经临床症状、X线、CT及MRI表现诊断,患者均采用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开门侧均使用微型钛板内固定治疗,观察术中和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手术前后日本矫形外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神经功能改善率及颈椎曲度变化。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接受手术,手术时间70~130 min,平均85 min,术中出血量150~500 mL,平均250 mL。术中无不可逆性脊髓损伤,无脑脊液漏、切口感染、内固定断裂等并发症发生,2例患者术后出现轴性症状。随访6~20个月,平均13.4个月,JOA评分由术前平均(8.6±1.7)分提高到术后平均(13.8±2.1)分,所有患者神经功能均得到不同程度改善,神经功能改善率为28.3%~75.6%,平均(53.8±17.9)%,术后颈椎曲度为17.9°±3.8°,与术前18.1°±4.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末次随访未发现再关门现象。结论:颈椎后路单开门加微型钛板内固定术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型颈椎病 椎管扩大成形术 单开门 微型钛板
下载PDF
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对患者术后颈椎矢状面平衡的影响 被引量:2
2
作者 王理想 李春根 +4 位作者 尹辛成 齐英娜 赵思浩 李伟 唐浩杰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318-1324,共7页
目的:观察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后患者颈椎矢状面平衡的变化,为患者术后康复训练提供影像学依据。方法:选择接受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患者32例,根据术前矢状位轴向距离(SVA)值的中位数(15.75 mm)将患者分为低SVA组和高... 目的:观察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后患者颈椎矢状面平衡的变化,为患者术后康复训练提供影像学依据。方法:选择接受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患者32例,根据术前矢状位轴向距离(SVA)值的中位数(15.75 mm)将患者分为低SVA组和高SVA组,每组16例。对2组患者术前及末次随访的影像学及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检测术前及术后末次随访时患者颈椎X线侧位片SVA值、颈椎前凸角(Cobb角)和T1倾斜角(T1s),分析2组患者术后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颈椎残障功能指数(NDI)评分和满意度评分。结果:与术前比较,术后高SVA组患者NDI评分降低(P<0.01),JOA评分升高(P<0.01)。与术前比较,术后低SVA组患者NDI评分降低(P<0.01),JOA评分升高(P<0.01),SVA值升高(P<0.01),Cobb角和T1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低SVA组和高SVA组患者轴性症状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术后至少2年的随访中,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对患者颈椎矢状面平衡有一定影响,主要表现为颈椎有前倾趋势和重心前移,但整体稳定性尚可,术前高SVA患者术后轴性症状发生率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后路 单开门 椎管减压术 脊髓型颈椎病 矢状面 Centerpiece钛板
下载PDF
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微型钛板置入对颈椎病患者神经功能及颈椎矢状面参数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雷云峰 高山松 《中国医学装备》 2017年第12期71-74,共4页
目的:探究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微型钛板置入对颈椎病患者神经功能的影响,分析颈椎临床疗效参数与颈椎矢状面参数的相关性。方法:选取医院收治的90例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或多节段颈椎病的患者,所有患者均行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微型钛板置入... 目的:探究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微型钛板置入对颈椎病患者神经功能的影响,分析颈椎临床疗效参数与颈椎矢状面参数的相关性。方法:选取医院收治的90例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或多节段颈椎病的患者,所有患者均行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微型钛板置入治疗,随访时间>6个月,比较患者的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的影像学参数和临床疗效参数。结果:90例患者术后末次随访的C2~C7矢状面轴向距离、颈部目测类比评分和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较术前增加,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71,t=-3.914,t=-22.345;P<0.05);术后末次随访的颈椎功能障碍指数较术前减少,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323,P<0.05);90例患者的颈椎临床疗效参数与颈椎矢状面参数均无相关性。结论: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微型钛板置入术能明显改善颈椎病患者的神经功能,且颈椎临床疗效参数和矢状位参数无明显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管扩大成形术 单开门 颈椎病 神经功能 矢状面
下载PDF
颈椎管成形术两种术式的比较
4
作者 梁裕 龚耀成 +3 位作者 陆宸照 汤华丰 栾晨光 刘津浩 《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学报》 CSCD 1997年第5期344-346,共3页
1989年11月~1996年4月采用颈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的多种颈椎疾患35名。其中单开门10例,双开门25例,疗效满意。对两种术式在手术时间、出血量、疗效和预后诸方面进行了比较,结果无显著性差异。病程的长短与手术疗效有关。对于前后路... 1989年11月~1996年4月采用颈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的多种颈椎疾患35名。其中单开门10例,双开门25例,疗效满意。对两种术式在手术时间、出血量、疗效和预后诸方面进行了比较,结果无显著性差异。病程的长短与手术疗效有关。对于前后路均有压迫者,为了提高疗效,有必要采用前后路减压手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病 颈椎病成形术 手术方式 比较
下载PDF
前路手术与后路单开门手术治疗多节段颈椎退变的效果比较
5
作者 冉波 曾勇 《中国现代医生》 2022年第10期77-80,共4页
目的 比较前路融合手术(ACDF/ACCF)与后路单开门手术治疗多节段颈椎退变的效果。方法 选取2008~2018年成都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200例多节段退变性颈椎手术患者(≥3个椎体),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前路组和后路组,每组各100例。前路组行AC... 目的 比较前路融合手术(ACDF/ACCF)与后路单开门手术治疗多节段颈椎退变的效果。方法 选取2008~2018年成都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200例多节段退变性颈椎手术患者(≥3个椎体),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前路组和后路组,每组各100例。前路组行ACDF/ACCF手术,后路组行颈椎后路单开门扩大成形手术,对上述两组患者进行比较分析,比较两组患者术后伤口情况、有无肺栓塞、有无DVT形成、神经并发症发生情况、吞咽困难占比、住院时长及手术翻修率情况、住院费用及保守治疗的费用等。结果 术后前路组的伤口感染占比、伤口裂口占比、伤口血肿占比、DVT占比、神经并发症占比、吞咽困难占比、住院时长占比、住院费用占比等指标均低于后路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前路组吞咽困难发生率6%,后路单开门手术组为1%,后路组吞咽困难发生率明显小于前路组。前路手术1个月内并发症发生的概率较低,其中伤口感染率为1%,后路手术伤口感染率为5%,前路组明显低于后路组。前路组的住院费用比较低,约(15 632±78)元,后路组住院费用较高,约(26 324±48)元。前路手术组住院时间较短约(8.7±1.2)d,后路手术组约(13.6±1.3)d。结论 就治疗多节段颈椎退变来说,前路ACDF/ACCF手术较后路单开门手术的优点更多,有较低的并发症发生率,住院时间更短,住院费用更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节段 颈椎病 前路 单开门 并发症
下载PDF
选择性椎弓根置钉在脊髓型颈椎病并颈椎失稳中的应用 被引量:1
6
作者 谢观奎 刘艺 +2 位作者 李钦亮 陈鸣 陈金传 《黑龙江医药科学》 2011年第1期47-48,共2页
目的:探讨选择性椎弓根置钉在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并颈椎失稳颈后路单开门手术中的应用。方法:我院2009—01-2010—04收治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并颈椎失稳37例,术前所有患者X线片测量均有椎体间不稳,CT示均有不同程度的椎间盘突出及骨赘... 目的:探讨选择性椎弓根置钉在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并颈椎失稳颈后路单开门手术中的应用。方法:我院2009—01-2010—04收治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并颈椎失稳37例,术前所有患者X线片测量均有椎体间不稳,CT示均有不同程度的椎间盘突出及骨赘形成,磁共振显示多节段脊髓受压明显。所有患者均采用颈后路单开门选择性椎弓根置钉内固定,根据具体情况,其中采用单侧椎弓根置钉16例,采用双侧椎弓根置钉21例。结果:术中未出现并发损伤,术后影像学检查提示置钉位置正确,短期内单双侧椎弓根置钉内固定均能达到牢靠固定,无松动及断钉现象,均于3~5个月获得良好的骨性愈合,脊髓神经功能有不同程度的恢复。结论:颈后路单开门选择性椎弓根置钉内固定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并颈椎失稳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型颈椎病 单开门 椎间不稳 椎弓根螺钉
下载PDF
颈后路单开门联合key-hole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多节段脊髓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疗效评价 被引量:1
7
作者 徐政 张尧 《中国伤残医学》 2021年第17期5-7,共3页
目的:探讨颈后路单开门联合key-hole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多节段脊髓神经根型颈椎病(CRM)的手术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6月-2017年12月在我科行颈后路单开门联合key-hole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的24例CRM患者临床资料,记录术前... 目的:探讨颈后路单开门联合key-hole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多节段脊髓神经根型颈椎病(CRM)的手术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6月-2017年12月在我科行颈后路单开门联合key-hole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的24例CRM患者临床资料,记录术前、术后随访JOA评分,VAS评分,颈椎曲度变化及并发症情况。结果:随访时间12-18个月(14.23±3.25个月)。术后1周.6个月及12个月JOA评分、VAS评分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术后1周6个月及12个月颈椎曲度较术前明显增大(P<0.05);术后6个月及术后12个月与术后1周比较,JOA评分,VAS评分及颈椎曲度无显著差异。8例术前颈椎曲度变直患者术后6例恢复正常序列;术前双下肢无力,踩棉花感19例患者术后行走能力均增强;神经根性疼痛消失16例,显著改善8例;术前2例排尿排便患者均改善。术后出现脑脊液漏1例。结论:颈后路单开门联合key-hole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CRM,可充分缓解脊髓和神经根症状,术后颈椎曲度改善明显,轴性症状、Cs神经根瘫、颈椎失稳等并发症发生率低,不失为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开门 key-hole 多节段 颈椎病
原文传递
单开门椎管成形术联合微型钛板固定治疗连续型后纵韧带骨化症
8
作者 王胜利 郭庆功 +1 位作者 郭进修 杨广杰 《中国当代医药》 2012年第26期22-23,共2页
目的探讨单开门椎管成形术联合微型钛板固定治疗连续型后纵韧带骨化症的疗效。方法选择本院2005年1月~2010年1月收治的15例OPLL患者,采用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形术联合微型钛板固定治疗,所有患者随访24个月,分析JOA评分、颈椎曲度、颈椎矢... 目的探讨单开门椎管成形术联合微型钛板固定治疗连续型后纵韧带骨化症的疗效。方法选择本院2005年1月~2010年1月收治的15例OPLL患者,采用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形术联合微型钛板固定治疗,所有患者随访24个月,分析JOA评分、颈椎曲度、颈椎矢状径术前术后的改善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成功随访,术后患者JOA平均改善率为(61.3±19.2)%,影像学检查显示无"再关门"现象的发生。JOA评分、颈椎矢状径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开门椎管成形术联合微型钛板固定治疗连续型OPLL疗效确切,能维持颈椎的稳定性,保持椎管的扩张状态,是一种治疗连续型OPLL的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开门 椎管成形术 微型钛板 连续型后纵韧带骨化症
下载PDF
改良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 被引量:40
9
作者 孔凡磊 聂志红 +2 位作者 刘中坡 武玉江 付秀信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6-19,共4页
目的:总结保留颈半棘肌肌止、C3椎板切除、C4-C7"锚定"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效果。方法:2009年1月~2011年10月,共对74例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采用保留颈半棘肌肌止、C3椎板切除、"锚定法... 目的:总结保留颈半棘肌肌止、C3椎板切除、C4-C7"锚定"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效果。方法:2009年1月~2011年10月,共对74例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采用保留颈半棘肌肌止、C3椎板切除、"锚定法"固定悬吊C4-C7椎板的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其中57例患者获得随访,男31例,女26例,年龄50-71岁,平均63岁。术前JOA评分4-11分,平均8.5±2.0分,颈椎活动度23°-49°,平均37.4°±10.3°,颈椎曲度指数6.0%-22.0%,平均(13.9±7.4)%。观察患者术中和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后6个月复查颈椎X线片,测量颈椎曲度指数和颈椎活动度,观察颈椎曲度指数和颈椎活动度变化情况;末次随访时对患者神经功能进行JOA评分,计算神经功能改善率。结果:手术均顺利完成,手术时间50-110min,平均70min。术中出血150-600ml,平均230ml。术中无脊髓损伤、脑脊液漏等并发症发生。术后早期41例患者有颈痛,给予消炎镇痛治疗,术后3周内疼痛消失或明显缓解。2例出现切口感染,经抗感染治疗并再次清创后切口延时愈合。9例有明显轴性症状,发生率为15.8%;6例出现C5神经根麻痹,给予甲基强的松龙、营养神经药物等治疗后症状明显缓解。随访6-32个月,平均13个月,术后6个月颈椎曲度指数为4.2%-21.1%,平均(11.3±8.1)%,较术前丢失(2.9±2.4)%;颈椎活动度为18°-46°,平均28.2°±10.8°,平均丢失8.2°±5.1°。患者神经功能均不同程度得到改善,末次随访时JOA评分为10-17分,平均13.8±2.3分,较术前明显提高(P<0.05),神经功能改善率为29.0%-77.3%,平均(57.0±19.7)%。末次随访均未发现"再关门"现象。结论:保留颈半棘肌肌止、C3椎板切除、"锚定法"固定悬吊C4-C7椎板的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可明显改善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的神经功能,手术操作简单,临床疗效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型颈椎病 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 锚定法 轴性症状 颈半棘肌
下载PDF
微型钢板侧块螺钉穿透小关节面对颈椎单开门术后轴性症状的影响 被引量:20
10
作者 陈华 刘浩 +5 位作者 李涛 龚全 宋跃明 曾建成 刘立岷 孔清泉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1324-1330,共7页
目的探讨颈椎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Centerpiece内固定术中侧块螺钉穿透小关节面对术后轴性症状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2009年9月-2011年12月接受后路C3~7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Centerpiece内固定术且符合选择标准的52例患者临床资料。... 目的探讨颈椎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Centerpiece内固定术中侧块螺钉穿透小关节面对术后轴性症状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2009年9月-2011年12月接受后路C3~7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Centerpiece内固定术且符合选择标准的52例患者临床资料。男42例,女10例;年龄34~83岁,平均61.2岁。单纯退行性颈椎管狭窄症17例,合并多节段颈椎间盘突出症25例,合并后纵韧带骨化症10例。病程1~120个月,中位病程11个月。采用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法评价患者神经功能,计算神经功能改善率;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及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评估患者颈肩部疼痛及颈椎功能情况。记录患者术后轴性症状及其他并发症发生情况。行颈椎X线片、CT及MRI检查,测量椎管矢状径、颈椎曲度、椎管横截面积、椎板开门角度。通过术后1周CT三维重建判断Centerpiece钢板侧块螺钉是否穿透小关节面进入小关节,并根据破坏的小关节数量将患者分为无关节破坏组(无小关节面被穿透)、少关节破坏组(1~2个小关节面被穿透)和多关节破坏组(3个及以上小关节面被穿透),对各组以上指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术后5例发生C5神经根麻痹,2例脑脊液漏,均经相应治疗后治愈。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3~35个月,平均15.7个月。末次随访时,患者JOA评分、NDI、椎管矢状径以及椎管横截面积均优于术前(P<0.05)。根据术后1周CT三维重建检查,无关节破坏组16例,少关节破坏组23例,多关节破坏组13例;3组患者年龄、性别、病程、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随访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末次随访时,3组术后JOA评分、VAS评分,颈椎曲度、椎管矢状径、椎管横截面积以及神经功能改善率、开门角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3组间NDI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0例发生轴性症状,无关节破坏组1例,少关节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 Centerpiece钢板 侧块螺钉 轴性症状
原文传递
颈椎后路单开门微型钛板内固定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短期疗效 被引量:18
11
作者 高志军 朱俊 姚帅辉 《中华骨与关节外科杂志》 2019年第2期94-97,共4页
背景: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后常易出现门轴侧骨不连及椎板再关门,导致相关并发症或复发。目的:分析颈椎后路单开门(SODL)联合微型钛板内固定(MTPIF)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MSCSM)的短期疗效。方法:前瞻性选择2010年3月至2014年5月... 背景: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后常易出现门轴侧骨不连及椎板再关门,导致相关并发症或复发。目的:分析颈椎后路单开门(SODL)联合微型钛板内固定(MTPIF)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MSCSM)的短期疗效。方法:前瞻性选择2010年3月至2014年5月就诊的MSCSM患者9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各45例,实验组行SOLD联合MTPIF治疗,对照组行SODL联合丝线缝合固定治疗。观察两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及术后康复锻炼时间,两组术前及末次随访的神经功能、颈椎椎管矢状径,两组末次随访的颈椎轴性症状、切口愈合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切口均甲级愈合,术中及术后围手术期未见脑脊液漏、脊髓损伤等并发症。两组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1.5~2.3年,平均(1.8±0.2)年。两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及术后康复锻炼时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1年的实验组JOA得分、颈椎椎管矢状径均大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颈椎轴性症状发生率(15.6%)低于对照组(35.6%)(P<0.05),实验组未见微形钛板变形、松动以及椎板塌陷现象。结论:SODL分、内固定牢固等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 颈椎后路单开门 微型钛板内固定 丝线缝合固定
下载PDF
颈椎后路单开门椎板成形术微型钛板内固定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 被引量:18
12
作者 卢波 陈浩贤 樊强 《临床骨科杂志》 2019年第2期129-131,135,共4页
目的探讨颈椎后路单开门椎板成形术(SODL)采用微型钛板内固定(MTPIF)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MSCSM)的疗效。方法将90例MSCSM患者根据计算机随机分配法分为A组(颈椎后路SODL采用MTPIF治疗,45例)与B组(颈椎后路SODL采用不可吸收缝线固定... 目的探讨颈椎后路单开门椎板成形术(SODL)采用微型钛板内固定(MTPIF)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MSCSM)的疗效。方法将90例MSCSM患者根据计算机随机分配法分为A组(颈椎后路SODL采用MTPIF治疗,45例)与B组(颈椎后路SODL采用不可吸收缝线固定治疗,45例)。比较两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康复锻炼时间、JOA评分、颈椎曲度、颈椎椎管矢状径及颈椎轴性症状等。结果两组均获得6个月随访。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及术后康复锻炼时间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 05)。术后6个月,JOA评分、颈椎曲度、颈椎椎管矢状径A组均优于B组(P <0. 05);颈椎轴性症状发生率A组(15. 6%)低于B组(35. 6%)(P <0. 05)。结论颈椎后路SODL采用MTPIF治疗MSCSM疗效优于颈椎后路SODL采用不可吸收缝线固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后路单开门椎板成形术 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 微型钛板内固定 丝线缝合固定
下载PDF
一期颈椎改良后路联合前路减压治疗不稳定型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 被引量:15
13
作者 唐少龙 黄庆华 +4 位作者 蒋会平 吴罗根 周文华 曹华敏 陈大勇 《临床骨科杂志》 2017年第2期129-132,共4页
目的探讨一期颈椎改良后路联合前路减压植骨内固定治疗不稳定型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近期疗效。方法对28例不稳定型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采用一期颈椎后路钉棒系统内固定、单开门减压联合前路椎间盘髓核摘除cage植骨钛板内固定术,手... 目的探讨一期颈椎改良后路联合前路减压植骨内固定治疗不稳定型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近期疗效。方法对28例不稳定型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采用一期颈椎后路钉棒系统内固定、单开门减压联合前路椎间盘髓核摘除cage植骨钛板内固定术,手术前后测量椎管矢状径、颈椎曲度,进行JOA评分和疼痛VAS评分,评价神经功能恢复、疼痛改善情况等。结果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2~24(16.24±3.52)个月。颈椎曲度:术前2.1°~9.0°(5.41°±3.81°),末次随访6.2°~11.2°(8.40°±2.41°);椎管矢状径:术前5.2~11.8(8.82±3.13)mm,末次随访11.4~16.8(13.81±2.32)mm;JOA评分:术前8.4~11.3(9.45±0.96)分,末次随访13~16(15.56±0.64)分;颈部VAS评分:术前3.6~6.6(4.96±1.50)分,末次随访1.0~2.6(1.77±0.80)分;上肢VAS评分:术前5.2~7.6(6.66±0.80)分,末次随访1.3~2.8(1.86±0.83)分;以上各项指标术后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均未出现声音嘶哑、切口感染、切口下血肿、C5神经根麻痹、内固定塌陷、松动等并发症;2例术后出现轴性疼痛,予对症处理后2个月明显缓解;1例出现吞咽困难,予对症处理1周后好转。结论一期颈椎改良后路联合前路减压治疗不稳定型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近期临床疗效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型颈椎病 单开门椎板成形术 钉棒系统 内固定
下载PDF
前路联合术式与后路单开门治疗3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13
14
作者 朱佳福 严宁 +4 位作者 徐卫星 侯铁胜 虞舜志 刘宏 翟利锋 《中国骨伤》 CAS 2018年第1期37-42,共6页
目的:比较前路颈椎间盘切除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discectomy and fusion,ACDF)联合前路椎体次全切钛网植骨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corpectomy and fusion,ACCF)与颈后路单开门微型钛板内固定术治疗3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 目的:比较前路颈椎间盘切除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discectomy and fusion,ACDF)联合前路椎体次全切钛网植骨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corpectomy and fusion,ACCF)与颈后路单开门微型钛板内固定术治疗3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14年3月至2016年3月手术治疗的63例(男39例,女24例)3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43例行ACDF联合ACCF(前路组),20例行颈后路单开门微型钛板内固定术(后路组)。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并按照JOA评分标准评定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所有病例获得随访,时间16~40个月,平均25.8个月。前路组与后路组患者手术时间分别为(123.70±6.21)min和(118.70±5.41)min,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出血量分别(85.23±7.51)ml和(107.18±9.41)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前路组发生轴性症状6例,吞咽困难1例,未发生C5神经根麻痹、声音嘶哑及呛咳等并发症,并发症发生率为16.3℅(7/43);后路组发生轴性症状5例,C5神经根麻痹1例,未发生吞咽困难、声音嘶哑及呛咳等并发症,并发症发生率为30.0℅(6/20),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前路组术后1周及末次随访时的JOA评分均优于后路组(P<0.05)。结论 :两种手术方式治疗脊髓型颈椎病均能提供即刻的稳定性,前路联合手术在术中出血量、并发症发生率、临床疗效方面均优于后路组,因此对于连续性3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治疗倾向于前路联合手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型颈椎病 前路颈椎间盘切除融合术 前路椎体次全切钛网植骨融合术 颈后路单开门微型钛板内固定术
下载PDF
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范围延至寰椎的手术指征探讨 被引量:12
15
作者 李清江 孔清泉 +5 位作者 张立 孙天威 李涛 龚全 宋跃明 刘浩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1214-1220,共7页
目的探讨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范围延至寰椎的手术指征。 方法筛选2005年9月-2010年1月收治的颈椎C3~7或C2~7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后,因C1~4范围内狭窄导致脊髓损害症状不缓解或缓解后再次加重,再手术将减压节段延伸至C1... 目的探讨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范围延至寰椎的手术指征。 方法筛选2005年9月-2010年1月收治的颈椎C3~7或C2~7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后,因C1~4范围内狭窄导致脊髓损害症状不缓解或缓解后再次加重,再手术将减压节段延伸至C1节段的后纵韧带骨化患者,排除因手术本身原因所致的再手术者,共17例作为研究组,并与因颈椎管狭窄症行C2~7减压联合C1后弓切除术患者15例(对照组)进行比较。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具有可比性。根据患者影像学资料评估其手术前后颈椎曲度及脊髓受压情况;应用日本骨科协会(JOA)脊髓功能17分评分表和Frankel分级评价患者手术前后神经功能情况;通过Hirabayashi等方法评估术后神经功能改善情况。 结果研究组17例患者中,初次行C3~7椎管扩大成形8例,其中3例存在C1、2节段狭窄,脊髓周围脑脊液信号不连续;5例在C2~4节段有最大前后径〉 7.0 mm的致压物。初次行C2~7椎管扩大成形术9例,C2~4节段均有最大前后径〉 7.0 mm的致压物。17例患者再次手术将减压节段延至C1,术后随访时间35~61个月,平均45.6个月;颈椎曲度情况:术前为颈椎前凸11例、直形颈椎4例、颈椎后凸2例,术后有2例颈椎前凸变为直形颈椎,1例直形颈椎变为后凸;神经改善率优8例,良7例,可2例。对照组术前C2~4节段均有最突出部位前后径〉 7.0 mm的致压物;术后随访时间30~58个月,平均38.7个月;颈椎曲度情况:术前为颈椎前凸13例、直形颈椎2例,术后有1 例颈椎前凸变为直形颈椎;神经功能恢复率为优8例,良6例,可1例。术前及末次随访时两组组间比较JOA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两组末次随访时JOA 评分均较术前显著改善(P 〈 0.05)。 结论对于颈椎后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 椎管减压 颈椎管狭窄 后纵韧带骨化
原文传递
单开门椎管成形显微手术治疗颈椎管髓外硬膜内肿瘤 被引量:12
16
作者 李玉伟 王海蛟 +1 位作者 严晓云 谭占国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928-931,共4页
目的探讨单开门椎管成形、重建椎管后部结构治疗颈椎管髓外硬膜内良性肿瘤的可行性及临床疗效。方法2001年1月至2013年1月,应用单开门椎管成形、重建椎管后部结构方法治疗颈椎管髓外硬膜内肿瘤87例,其中采用单开门掀起椎板、显微切除... 目的探讨单开门椎管成形、重建椎管后部结构治疗颈椎管髓外硬膜内良性肿瘤的可行性及临床疗效。方法2001年1月至2013年1月,应用单开门椎管成形、重建椎管后部结构方法治疗颈椎管髓外硬膜内肿瘤87例,其中采用单开门掀起椎板、显微切除椎管内占位、椎板棘突复合体原位复位78例,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切除肿瘤后微型钛板固定椎板重建椎管9例。结果随访12—58个月,平均26.3个月。椎板开门节段数2~5个,平均2.5个。平均手术时间92min(62—136min),术中平均失血80m1(50—260m1)。术后临床症状完全或大部分消失。所有病例均复查x线片未见脊椎失稳征象,63例复查CT显示复位的椎板棘突复合体无内陷移位,75例复查MRI显示颈椎管髓外硬膜内肿瘤无复发,无椎管狭窄、黄韧带和硬脊膜增厚。脊椎曲度的变化:颈椎曲度由术前的(17.8±8.4)°变为术后12个月时的(16.1±7.8)°,手术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开门椎管成形术治疗颈椎管髓外硬膜内肿瘤,对肿瘤暴露及切除效果满意的同时,保存了一侧椎板的连续性,椎板棘突韧带复合体复位后恢复了脊椎的原有解剖结构,对脊椎的稳定性影响小,可避免椎板切除术后脊椎畸形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管内肿瘤 显微手术 单开门椎板成形
原文传递
两种颈后路单开门手术方法对颈椎曲度指数及活动度的影响 被引量:9
17
作者 孔凡磊 申勇 +3 位作者 聂志红 刘中坡 纪江峰 侯市宾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975-977,共3页
[目的]探讨两种颈后路单开门手术方法对术后患者神经功能改善率、颈椎曲度指数、颈椎活动度的影响及其临床意义。[方法]自2008年6月~2011年9月,78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接受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A组41例患者行改良术式,即保留颈... [目的]探讨两种颈后路单开门手术方法对术后患者神经功能改善率、颈椎曲度指数、颈椎活动度的影响及其临床意义。[方法]自2008年6月~2011年9月,78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接受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A组41例患者行改良术式,即保留颈半棘肌肌止,切除C3椎板,C4~7"锚定法"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B组37例患者行传统C3~7单开门椎管成形术。计算两组患者神经功能改善率及术前术后颈椎曲度指数、颈椎活动度的变化,研究两组间差异。[结果]两组患者术后神经功能改善恢复率,A组为(57.5±19.4)%,B组为56.3±19.8%,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颈椎曲度指数丢失百分比,A组丢失(2.86±2.44)%,B组丢失(5.31±2.12)%,B患者手术前后颈椎曲度指数丢失明显多于A组。术后颈椎活动度,A组患者术后丢失(8.27±5.03)°,B组患者术后丢失(11.06±6.97)°,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保留颈半棘肌肌止,C3椎板切除,C4~7"锚定法"单开门椎管扩大椎管成形术,与传统术式相比具有同样的神经功能改善率,同时能有效防止颈椎曲度指数及颈椎活动度的丢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病 颈椎曲度指数 椎管扩大成形术 颈半棘肌
原文传递
Arch钛板在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治疗颈椎管狭窄症中的应用 被引量:9
18
作者 黄长智 林泉 +6 位作者 袁燕林 林久灶 曾炜 周长嵩 陈挺霖 方如务 杨效宁 《颈腰痛杂志》 2015年第5期360-363,共4页
目的探讨Arch钛板在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治疗颈椎管狭窄症的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对2010-11-2013-11间20例颈椎管狭窄症患者行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Arch钛板内固定术。男12例,女8例;年龄40~80岁,平均65岁;病程3-28个月,... 目的探讨Arch钛板在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治疗颈椎管狭窄症的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对2010-11-2013-11间20例颈椎管狭窄症患者行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Arch钛板内固定术。男12例,女8例;年龄40~80岁,平均65岁;病程3-28个月,平均8.5个月。结果术后6个月摄颈椎X线及CT检查所有患者门轴侧椎板均已骨『生融合,无“再关门”现象,未发现内固定物松动、移位、断裂等现象,无脊髓损伤、血肿等并发症。所有患者神经功能恢复良好。结论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Arch钛板内固定术治疗颈椎管狭窄症初期疗效满意,是一种切实可行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管狭窄症 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 Arch钛板 内固定
下载PDF
保留双侧半棘肌单开门与传统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多节段颈脊髓压迫症的疗效比较 被引量:9
19
作者 安忠诚 盛伟斌 +1 位作者 梁卫东 盛军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08-115,共8页
目的 :比较保留双侧半棘肌的改良颈椎单开门与传统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多节段颈脊髓压迫症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13年1月~2014年5月在我科行颈椎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的66例多节段颈脊髓压迫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均行C3~C6单开... 目的 :比较保留双侧半棘肌的改良颈椎单开门与传统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多节段颈脊髓压迫症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13年1月~2014年5月在我科行颈椎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的66例多节段颈脊髓压迫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均行C3~C6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按手术方式分为保留C2、C7双侧半棘肌止点的传统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传统组)36例和保留双侧半棘肌的改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改良组)30例。记录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记录术前、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两组病例的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score,VAS)评分、JOA评分、颈部功能障碍指数(neck disability index,NDI)评分、颈椎总活动度(ranges of motion,ROM)、颈椎曲度及术后轴性症状的严重程度。结果 :传统组手术时间为140.49±36.57min,改良组为122.35±46.57min,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传统组术中出血量为233.66±165.39ml,改良组为281.18±208.11m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传统组2例、改良组1例患者出现C5神经根麻痹,给予甲基强的松龙、营养神经药物等治疗后,症状明显好转。术后无脊髓损伤、门轴断裂、脑脊液漏、硬膜外血肿、感染,无内置物松动或断裂。两组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24个月,传统组随访时间为17.10±3.57个月,改良组为16.40±2.57个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传统组末次随访时JOA评分改善率为(71.36±8.14)%,改良组为(72.95±14.4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NDI评分,术前及术后3个月传统组与改良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末次随访时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内比较术前及末次随访时NDI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VAS评分,术前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节段颈脊髓压迫症 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 轴性症状 颈椎活动度 颈椎曲度
下载PDF
颈后伸肌附着点重建椎管成形术对累及C_2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疗效 被引量:7
20
作者 田金辉 李志远 +3 位作者 刘法敬 刘炳智 李晓东 苗洁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224-229,共6页
目的观察颈后路单开门微型钛板固定联合伸肌附着点重建在治疗累及C_2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3月至2017年1月接受手术的累及C_2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46例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将其分为两组,对照组(n=21)采... 目的观察颈后路单开门微型钛板固定联合伸肌附着点重建在治疗累及C_2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3月至2017年1月接受手术的累及C_2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46例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将其分为两组,对照组(n=21)采用传统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钛板固定术,观察组(n=25)采用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钛板固定+伸肌群附着点重建术治疗。术后观察患者的日本骨科协会(JOA)脊髓损害评分、颈椎活动度、颈椎曲度、颈后肌群截面积和轴性症状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无显著性差异(t <0.863, P> 0.05)。两组术后JOA评分均显著升高(F> 24.961,P <0.001),组间无显著性差异(t <0.282, P> 0.05)。两组术后颈椎总活动度无明显变化(F <0.931, P>0.05)。对照组术后颈椎中立位曲度明显减小(F=8.241, P <0.01),观察组则无明显改变(F=2.705, P>0.05)。对照组术后颈后肌群截面积减小(t=2.678, P <0.05),观察组术后无明显改变(t=0.854, P> 0.05)。观察组轴性症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Z=-2.192, P <0.05)。结论椎管成形术可解除C_2节段脊髓压迫,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结合伸肌附着点重建可更好维持颈椎曲度,减轻颈后肌群萎缩,降低轴性症状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型颈椎病 单开门椎管成形术 伸肌附着点重建 钛板 轴性症状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