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9篇文章
< 1 2 1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由硅溶胶生长单分散颗粒的研究 被引量:31
1
作者 董鹏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2期109-114,共6页
针对现行单分散二氧化硅颗粒制备方法的粒径预见性差、步骤繁琐、收率低等问题,研究了一种用硅溶胶作为种子,在氨、水和乙醇的混合溶液中通过水解正硅酸乙酯(TEOS)生长出单分散颗粒的简便方法.该方法仅在初始的悬浮液中滴加TEOS即... 针对现行单分散二氧化硅颗粒制备方法的粒径预见性差、步骤繁琐、收率低等问题,研究了一种用硅溶胶作为种子,在氨、水和乙醇的混合溶液中通过水解正硅酸乙酯(TEOS)生长出单分散颗粒的简便方法.该方法仅在初始的悬浮液中滴加TEOS即可使种子正常生长,无须补充氨水以修正体系浓度的变化.最终的分散相浓度可达10%(质量分数).可选择生长的粒径范围在1微米以内并可精确控制.所得颗粒粒径分布偏差优于Stber方法.讨论了种子数密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硅溶胶 单分散 正硅酸乙酯 二氧化硅颗粒 水解
下载PDF
硅溶胶的开发及其应用 被引量:22
2
作者 万其进 张传越 《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4年第3期86-92,共7页
文章介绍了硅溶胶的种类、特性、制造方法及应用.
关键词 硅溶胶 离子交换法 稳定剂 二氧化硅微粒
下载PDF
用煤系高岭土制取白炭黑的研究 被引量:15
3
作者 刘欣梅 潘正鸿 +1 位作者 李国 阎子峰 《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21-124,共4页
介绍了以煤系高岭土为原料制备白炭黑的新方法。详细考察了高岭土活化温度、酸度、酸量、反应时间等对白炭黑物化参数的影响,并分别用X射线衍射、扫描电子显微镜、激光粒度仪及N2静态容量吸附法等物理手段测试了白炭黑的物相结构、表观... 介绍了以煤系高岭土为原料制备白炭黑的新方法。详细考察了高岭土活化温度、酸度、酸量、反应时间等对白炭黑物化参数的影响,并分别用X射线衍射、扫描电子显微镜、激光粒度仪及N2静态容量吸附法等物理手段测试了白炭黑的物相结构、表观形貌、二氧化硅含量、粒度及比表面积和孔结构。结果表明,用该方法制得的白炭黑比表面和纯度远远高于国家标准,并且中孔孔隙结构发育,粒度分布集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系高岭土 白炭黑 扫描电子显微镜 制取 二氧化硅含量 X射线衍射 激光粒度仪 原料制备 活化温度 物化参数 反应时间 物相结构 表观形貌 比表面积 国家标准 结构发育 粒度分布 吸附法 孔结构 中孔
下载PDF
通过RAFT聚合制备SiO2/接枝共聚物纳米杂化粒子 被引量:15
4
作者 刘春华 潘才元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404-408,共5页
以二氧化硅(SiO2)纳米粒子表面键接的二硫代苯甲酸酯作为可逆加成-断裂-链转移(RAFT)聚合反应的链转移剂,在室温下引发苯乙烯和马来酸酐进行表面RAFT交替共聚反应,制得了SiO2/苯乙烯-alt-马来酸酐杂化材料.通过聚氧化乙烯(PEO)的羟基与... 以二氧化硅(SiO2)纳米粒子表面键接的二硫代苯甲酸酯作为可逆加成-断裂-链转移(RAFT)聚合反应的链转移剂,在室温下引发苯乙烯和马来酸酐进行表面RAFT交替共聚反应,制得了SiO2/苯乙烯-alt-马来酸酐杂化材料.通过聚氧化乙烯(PEO)的羟基与马来酸酐的酯化反应,将PEO接枝到SiO2纳米粒子的表面,增加了硅粒子的生物相容性.用FTIR,TGA和TEM对杂化材料的结构、组成和形貌进行了表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氧化硅粒子 表面RAFT聚合 苯乙烯 马来酸酐 聚氧化乙烯
下载PDF
二氧化硅溶胶的制备及性能影响研究 被引量:16
5
作者 杨靖 陈杰瑢 刘春晓 《辽宁化工》 CAS 2007年第4期217-220,共4页
以正硅酸乙酯、水、乙醇和酸性催化剂为原料,制备了SiO2溶胶。研究了催化剂的种类、反应温度、反应时间、添加剂等因素对SiO2溶胶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在[H+]相同的条件下,酸催化剂对溶胶粘度的影响为:HF>HCl>HNO3>H2SO4&... 以正硅酸乙酯、水、乙醇和酸性催化剂为原料,制备了SiO2溶胶。研究了催化剂的种类、反应温度、反应时间、添加剂等因素对SiO2溶胶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在[H+]相同的条件下,酸催化剂对溶胶粘度的影响为:HF>HCl>HNO3>H2SO4>HAC,对凝胶时间的影响为:HAC>H2SO4>HCl>HNO3>HF,几种溶胶固含量的大小为:H2SO4>HNO3>HCl>HAC,制备二氧化硅膜用硅溶胶较适合采用盐酸或硝酸作为催化剂;随着反应温度的升高,溶胶的粘度、固含量和粒径均逐步增大,凝胶时间则缩短;随着反应时间的延长,溶胶的粘度、固含量以及粒径逐步增大,凝胶时间则变短;向在溶胶中加入DMF后,溶胶粘度、固含量变小,凝胶时间延长,SiO2粒子的粒径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溶胶-凝胶法 二氧化硅 粘度 凝胶时间 粒径
下载PDF
脂肪酸/SiO_2复合相变材料的制备及其对织构的影响因素 被引量:20
6
作者 尚建丽 张浩 +1 位作者 熊磊 麻向龙 《材料研究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757-766,共10页
以SiO2为载体材料、以脂肪酸为相变材料、以无水酒精和去离子水为溶剂,用溶胶-凝胶法制备脂肪酸/SiO2复合相变材料,用SEM、LPSA、FT-IR、DSC等手段对其表征,研究了芯材种类、相变材料用量、无水酒精用量、去离子水用量、溶液pH值、超声... 以SiO2为载体材料、以脂肪酸为相变材料、以无水酒精和去离子水为溶剂,用溶胶-凝胶法制备脂肪酸/SiO2复合相变材料,用SEM、LPSA、FT-IR、DSC等手段对其表征,研究了芯材种类、相变材料用量、无水酒精用量、去离子水用量、溶液pH值、超声波功率等因素对脂肪酸/SiO2复合相变材料织构的影响。结果表明,脂肪酸/SiO2复合相变材料织构受到芯材种类、相变材料用量、无水酒精用量和去离子水用量的影响较大,也与溶液pH值和超声波功率有关。其最佳工艺参数为:癸酸-棕榈酸为芯材、癸酸-棕榈酸与正硅酸乙酯的物质的量比为0.4、无水酒精与正硅酸乙酯的物质的量比为5、去离子水与正硅酸乙酯的物质的量比为9、溶液pH值4和超声波功率为200W。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材料 SIO2 脂肪酸 溶胶-凝胶 织构 粒径
原文传递
影响二氧化硅气凝胶隔热涂料热导率的因素 被引量:18
7
作者 何方 吴菊英 +2 位作者 黃渝鸿 程娟 郑伟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2134-2139,2169,共7页
采用溶胶凝胶法及雾化技术制备了二氧化硅气凝胶微球,同时制备了二氧化硅气凝胶隔热涂料。利用扫描电镜(SEM)对涂料的微结构进行观测,采用激光粒度检测仪对二氧化硅气凝胶微球的尺寸进行检测,采用Hot Disk热导率仪测量了二氧化硅气凝胶... 采用溶胶凝胶法及雾化技术制备了二氧化硅气凝胶微球,同时制备了二氧化硅气凝胶隔热涂料。利用扫描电镜(SEM)对涂料的微结构进行观测,采用激光粒度检测仪对二氧化硅气凝胶微球的尺寸进行检测,采用Hot Disk热导率仪测量了二氧化硅气凝胶隔热涂料的热导率。结果显示:根据SEM图像,气凝胶微球在涂料中形成明显团聚,且在气凝胶体积分数较高时,涂料中气孔增多。此外,小粒径气凝胶微球更容易形成团聚。由于气凝胶微球热阻极大,气凝胶隔热涂料的热导率随气凝胶微球含量的增加而下降。气凝胶微球的团聚相比均匀分散不利于热导率的降低,而孔隙的增多则有利于涂料热导率下降,因为空气的热阻高。小粒径微球的界面热阻比大粒径微球更大,导致小粒径微球制备的隔热涂料热导率低,混合粒径使气凝胶微球堆积密度增大,有利于降低涂料的热导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氧化硅 气凝胶 热导率 粒径
下载PDF
纳米二氧化硅粒径对橡胶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15
8
作者 张鹏宇 王娜 +1 位作者 戴采云 方庆红 《功能材料》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3期23086-23090,共5页
以不同粒径的纳米二氧化硅为填料加到天然橡胶中制备纳米二氧化硅/天然橡胶(NR)复合材料。研究了不同粒径纳米二氧化硅(15,30和80nm)对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应力软化效应、Payne效应、动态热机械性能、压缩生热和损耗因子等基本特性的... 以不同粒径的纳米二氧化硅为填料加到天然橡胶中制备纳米二氧化硅/天然橡胶(NR)复合材料。研究了不同粒径纳米二氧化硅(15,30和80nm)对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应力软化效应、Payne效应、动态热机械性能、压缩生热和损耗因子等基本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纳米二氧化硅粒径的增大,复合材料的抗拉强度变大,应力软化效应增大;同时,复合材料的Payne效应和损耗因子越低,其动态压缩温升越低。Payne效应分析及扫描电镜观察还表明,大粒径纳米二氧化硅在橡胶基体中易于分散均匀,粒子间聚集程度更小,而小粒径的则表现出较明显的团聚现象,粒子在橡胶基体中的分散性对复合材料力学性能有直接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炭黑 天然橡胶 粒径 分散性能 PAYNE效应 mullins效应
下载PDF
二氧化硅溶胶反应物的配比对性能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10
9
作者 杨靖 陈杰瑢 +1 位作者 张建民 刘羽 《西安工程科技学院学报》 CAS 2007年第1期126-130,共5页
以正硅酸乙酯为前驱体,硝酸作为催化剂,制备了SiO2溶胶.研究了催化剂、水以及乙醇的加入量对溶胶性质的影响,用粘度、凝胶时间、粒径等对溶胶的性能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当pH〈2时,随着pH的升高,溶胶的粘度减小,凝胶时间增大,... 以正硅酸乙酯为前驱体,硝酸作为催化剂,制备了SiO2溶胶.研究了催化剂、水以及乙醇的加入量对溶胶性质的影响,用粘度、凝胶时间、粒径等对溶胶的性能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当pH〈2时,随着pH的升高,溶胶的粘度减小,凝胶时间增大,SiO2胶粒的粒径则减小;随着水量的不断增加,溶胶的粘度先增大后减小,凝胶时间则先减小后增加,当水酯比(摩尔比)Rw=7.0~8.0时,溶胶的粘度达到最大、凝胶时间达到最小,而SiO2胶粒的粒径则随着水量的增加不断增大:随著乙醇加入量的增加,溶胶体系的粘度降低,凝胶时间延长,二氧化硅粒平的粒径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溶胶-凝胶法 粘度 凝胶时间 粒径
下载PDF
ULSI介质CMP用大粒径硅溶胶纳米研磨料的合成及应用研究 被引量:8
10
作者 张楷亮 宋志棠 +2 位作者 张建新 檀柏梅 刘玉岭 《电子器件》 CAS 2004年第4期556-558,563,共4页
针对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多层互连结构中介质 CMP抛光速率低 ,急需的大粒径硅溶胶研磨料 ,本文采用改进的粒径生长控制工艺制备介质 CMP用大粒径硅溶胶 ,并采用 TEM、激光粒度分析仪和 Zeta电位测试仪等先进手段对其粒径大小、粒径分布和... 针对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多层互连结构中介质 CMP抛光速率低 ,急需的大粒径硅溶胶研磨料 ,本文采用改进的粒径生长控制工艺制备介质 CMP用大粒径硅溶胶 ,并采用 TEM、激光粒度分析仪和 Zeta电位测试仪等先进手段对其粒径大小、粒径分布和稳定性进行了表征。以低分散度硅溶胶纳米研磨料配制抛光浆料进行了二氧化硅介质的 CMP研究 ,结果表明 ,平均粒径 1 0 3 .4nm的硅溶胶浆料的去除速率达 63 0 nm/min,有效解决了二氧化硅介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大规模集成电路 化学机械抛光 纳米研磨料 硅溶胶 大粒径
下载PDF
Synthesis of Nanoscale Shell-core Titania Coated Silica Particles in the Presence of Polyether Polyamine and the Phase Transition 被引量:6
11
作者 HUA Feng-jun SUN Jun +2 位作者 HONG Ke GAO Lian YANG Yu-liang 《Chemical Research in Chinese Universities》 SCIE CAS CSCD 2002年第1期70-74,共5页
The nanoscale titania coated silica was prepared via a two-step precipitating approach, where the nanoscale silica nuclei were first prepared by passing an aqueous solution of sodium silicate through an ion-exchange r... The nanoscale titania coated silica was prepared via a two-step precipitating approach, where the nanoscale silica nuclei were first prepared by passing an aqueous solution of sodium silicate through an ion-exchange resin bed, then coated with the precipitation from hydrolyzed butyl titanate in an ethanol-hexane mixture at a low pH value in the presence of poly(ethylene oxide) polyamine salt(PPA) at a high temperature of 90 ℃. In the second-step precipitating process, the spontaneously precipitated titania shell on the silica nuclei was stabilized in the suspension solution with the help of the adsorption of PPA on the particles. A possible precipitating mechanism was suggested. Furthermore, the amorphous titania shell could undergo crystallization from the amorphous to the anatase structure at a high temperature of 650 ℃, and a further phase transition from the anatase to the rutile structure in the different sintering processes at a rising temperature of 750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anoscale particle silica sol Titania coated silica
下载PDF
小粒径纳米非晶二氧化硅微粒合成的研究 被引量:9
12
作者 杨修造 《无机盐工业》 CAS 2000年第4期3-5,共3页
介绍了3步酸化的合成方法,并以此成功地合成了D<15nm的非晶二氧化硅微粒。讨论了3步酸化法合成D<15nm非晶二氧化硅微粒的实验和微粒产生的理论依据。
关键词 合成 二氧化硅 微粒 纳米级
下载PDF
硅溶胶的有机改性及应用 被引量:10
13
作者 魏震 汪为磊 +2 位作者 刘卫丽 罗宏杰 宋志棠 《应用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536-539,共4页
为了提升纳米硅溶胶在硅片上SiO2薄膜的化学机械抛光(CMP)效率,用硅烷偶联剂KH550在酸性条件下对硅溶胶进行表面改性。对得到的产物进行化学机械抛光及通过粒度分析仪分析氧化硅粒径和Zeta电位变化,并通过红外光谱分析仪和原子力显微镜... 为了提升纳米硅溶胶在硅片上SiO2薄膜的化学机械抛光(CMP)效率,用硅烷偶联剂KH550在酸性条件下对硅溶胶进行表面改性。对得到的产物进行化学机械抛光及通过粒度分析仪分析氧化硅粒径和Zeta电位变化,并通过红外光谱分析仪和原子力显微镜分析氧化硅颗粒表面是否接枝上了硅烷偶联剂。结果表明,经过改性后的硅溶胶在红外测试中3400 cm-1附近和1616 cm-1附近出现了N—H的伸缩和弯曲振动峰;原子力显微镜探针离开氧化硅颗粒表面时存在粘弹性;用抛光机测得使用改性后的硅溶胶比使用未改性的硅溶胶去除速率有所提高,并在改性含量0.05%时,去除速率达到最快;改性后的硅溶胶粒子Zeta电位趋向于正向增大,且随着加入改性剂的量从0~0.1%逐渐增加,硅溶胶粒子Zeta电位向正电荷位移更加明显;对未改性的硅溶胶和加入0.05%KH550改性后的硅溶胶进行动态光散射分析,硅溶胶经过改性后粒径D25由65.3 nm增大到73.2 nm,粒径D50由79.2 nm增大到83.5 nm,粒径D99由154.1 nm减小至131.8 nm,而用静态光散射分析时,硅溶胶经过改性后粒径D10由69.0 nm变化为69.6 nm,粒径D50由99.1 nm变化为100.8 nm,粒径D99由191.2 nm变化为194 nm,可以看出D10,D50,D99基本没有发生变化。红外实验和原子力实验证明KH550成功地接枝到颗粒表面;加入改性剂KH550后,不仅改变了氧化硅表面Zeta电位,也改变了水化层;同时使小粒径胶粒的水化层变厚,大粒径的水化层变薄,使Zeta电位由负电荷变为正电荷,从而影响到在硅片上SiO2薄膜的抛光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硅溶胶 硅烷偶联剂KH550 改性 ZETA电位 粒径 化学机械抛光
下载PDF
反应条件对SiO_2溶胶粒径及粒径分布的影响 被引量:7
14
作者 刘羽 张建民 《西安工业大学学报》 CAS 2009年第3期244-248,共5页
为考察溶胶-凝胶法SiO2溶胶制备中反应物比例及反应条件对溶胶粒径及粒径分布的影响,以正硅酸乙酯为前驱体,硝酸为催化剂制备了SiO2溶胶.结果表明,在保持其他反应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随着EtOH/TEOS摩尔比的增大,溶胶胶体粒径减小;随着H2O/... 为考察溶胶-凝胶法SiO2溶胶制备中反应物比例及反应条件对溶胶粒径及粒径分布的影响,以正硅酸乙酯为前驱体,硝酸为催化剂制备了SiO2溶胶.结果表明,在保持其他反应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随着EtOH/TEOS摩尔比的增大,溶胶胶体粒径减小;随着H2O/TEOS摩尔比的增大,胶体粒径增大;pH<2时,随着HNO3/TEOS摩尔比的增大,胶体粒径变化不明显;反应温度的升高及反应时间的延长,都会促使溶胶胶体粒径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溶胶-凝胶法 二氧化硅 溶胶 粒径 粒径分布
下载PDF
钻井液用纳米二氧化硅封堵剂的制备与性能评价 被引量:9
15
作者 褚奇 刘四海 +3 位作者 李涛 薛玉志 宋兆辉 张凤英 《精细石油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4-8,共5页
以正硅酸乙酯(TEOS)为硅源,氨水作为催化剂,表面改性剂F68为包被聚合物,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了一种具有核壳结构的改性纳米SiO_2。借助傅里叶红外光谱、激光粒度分析仪、原子力显微镜和透射电镜,表征了改性纳米SiO_2的分子结构、粒度... 以正硅酸乙酯(TEOS)为硅源,氨水作为催化剂,表面改性剂F68为包被聚合物,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了一种具有核壳结构的改性纳米SiO_2。借助傅里叶红外光谱、激光粒度分析仪、原子力显微镜和透射电镜,表征了改性纳米SiO_2的分子结构、粒度分布和微观形貌特征。通过钻井液性能和模拟地层的封渗透率测试实验,评价了改性纳米SiO_2的流变性能和滤失性能,以及对微裂隙地层的封堵能力。实验结果表明,改性纳米SiO_2在水和钻井液中均呈现纳米级分散,对钻井液的流变性能影响较小。当浓度为5.0%时,可将于130℃老化16h的钻井液常温中压滤失量(FLAPI)由5.4mL降低至3.4mL,高温高压滤失量(FLHTHP)由15.0mL降低至9.6mL,对纳微米级地层的封堵率达到99.9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钻井液 井壁稳定 纳米二氧化硅 粒度分布 微观形貌
下载PDF
麦草浆碱回收绿液二氧化碳法除硅 被引量:9
16
作者 夏新兴 耿秀娟 《纸和造纸》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54-56,共3页
针对麦草浆碱回收绿液硅含量高的问题,研究CO2除硅对绿液除硅率、SiO2颗粒粒径及沉降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除硅率随CO2通入时间的延长而升高,当通气时间为15min,除硅率达99%;温度升高对除硅率影响不大。CO2法除硅,硅颗粒的粒径随通气... 针对麦草浆碱回收绿液硅含量高的问题,研究CO2除硅对绿液除硅率、SiO2颗粒粒径及沉降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除硅率随CO2通入时间的延长而升高,当通气时间为15min,除硅率达99%;温度升高对除硅率影响不大。CO2法除硅,硅颗粒的粒径随通气时间的延长缓慢上升,对应的比表面积减小;温度对硅颗粒的粒径影响较大,硅颗粒粒径随温度的升高明显减小,比表面积显著增大。沉降速度随通气时间的延长而加快,也随温度的升高明显加快;加入硫酸铝有利于硅渣的沉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液 除硅 粒径 沉降性能
原文传递
Variability in the composition and export of silica in the Huanghe River Basin 被引量:9
17
作者 RAN XiangBin CHE Hong +3 位作者 ZANG JiaYe YU YongGui LIU Sen ZHENG LiLi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CSCD 2015年第11期2078-2089,共12页
Concentrations of suspended particle material(SPM), dissolved silicate(DSi), biogenic silica(BSi), phytoliths(plant produced siliceous microscopic structures), and other parameters were analyzed to examine the influen... Concentrations of suspended particle material(SPM), dissolved silicate(DSi), biogenic silica(BSi), phytoliths(plant produced siliceous microscopic structures), and other parameters were analyzed to examine the influence of both natural processes and human activities on silica delivery to the estuary of the Huanghe River(Yellow River). Our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concentrations of DSi in the river decreased significantly since 1986. Approximately 34% of dissolved silica was trapped in the basin between 1986 and 2010 due to a reduction of soil erosion. Phytoliths comprised 67.2%–96.3% of BSi, with the smoothing bar type being the dominant form. Concentrations of BSi are significantly higher in the Huanghe River compared to other major rivers throughout the world due to its high sediment yield. We also found that the ratios of BSi/(BSi+DSi) and BSi/SPM were approximately 0.5 and 0.003 at Lijin near the river mouth, indicating that BSi carried in suspension by the Huanghe River was an important component of the rivers silica load. Significant amounts of BSi were also composed of phytoliths in Bohai Sea sediments near the Huanghe River estuary with the smoothing bar form again being the most abundant. The relatively high specific fluxes of BSi in the Huanghe River reflect its high turbidity and high erosion rates in the basin. The high sediment load originating on the Loess Plateau is likely responsible for the higher BSi flux, in agreement with a general trend of increasing BSi flux with increasing sediment flux in global river systems. This study demonstrates that BSi transported by rivers can be composed largely of phytoliths originating from the erosion of topsoils. The flux of phytoliths in river's suspended sediment load may therefore represent a significant contribution to the biogeochemical cycle of silica in coastal water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HYTOLITH biogenic silica dissolved silicate suspended particle material Huanghe River (Yellow River)
原文传递
白炭黑粒径对湿法混炼天然胶乳/白炭黑胶料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9
18
作者 李利 肖培光 +3 位作者 吴浩 汪传生 刘潇冬 边慧光 《橡胶工业》 CAS 2018年第5期543-547,共5页
在液相状态下,利用球磨机对白炭黑进行研磨,制备白炭黑水分散体,研究分散体中白炭黑粒径对湿法混炼天然胶乳/白炭黑胶料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粒径白炭黑胶料的性能差异较大,当白炭黑聚集体粒径为9.4μm时,胶料的综合性能最佳。
关键词 天然胶乳 白炭黑 粒径 湿法混炼 硫化特性 物理性能
下载PDF
纳米SiO_2层层组装构建超疏水表面 被引量:8
19
作者 李浩 苏勋家 +2 位作者 侯根良 毕松 陈景贵 《化工新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102-104,共3页
采用500nm和20nm的SiO2粒子,通过表面改性使其分别具有氨基和环氧基,利用氨基和环氧基的反应使500nm和20nm的SiO2粒子形成复合粒子,制备了具有微纳米双尺寸粗糙度的超疏水表面。通过扫描电镜和接触角测量仪对超疏水表面的结构及性能进... 采用500nm和20nm的SiO2粒子,通过表面改性使其分别具有氨基和环氧基,利用氨基和环氧基的反应使500nm和20nm的SiO2粒子形成复合粒子,制备了具有微纳米双尺寸粗糙度的超疏水表面。通过扫描电镜和接触角测量仪对超疏水表面的结构及性能进行了表征,发现其具有微纳米二级结构,测得其静态接触角达到156°,滚动角小于3°,并且能够承受240℃的高温而保持其超疏水性能,为超疏水表面的制备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SIO2 复合粒子 层层组装 超疏水
下载PDF
微乳液法制备纳米二氧化硅颗粒研究 被引量:5
20
作者 沈风雷 赵婉雪 +2 位作者 沈丽莉 万安家 闻荻江 《苏州大学学报(工科版)》 CAS 2008年第3期34-36,共3页
采用微乳液法制备了纳米二氧化硅粒。利用拟三元相图研究了不同表面活性剂/助表面活性剂比、水相变化对微乳液形成的影响,并得到了稳定的油包水型微乳液。对含硅酸钠的微乳液酸化后可制备得到二氧化硅颗粒,其粒径约为30nm,晶型为β-石英。
关键词 二氧化硅 微乳液 纳米颗粒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