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野生动物肇事补偿对社区居民态度改变的作用及机制——以四川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例 被引量:2
1
作者 李红敏 李欣茹 +1 位作者 谢美钰 徐建英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4期10376-10386,共11页
野生动物肇事补偿是缓和人与野生动物冲突的常用措施之一,其核心目的是补偿社区居民的经济损失并最终改善社区居民对于肇事动物的态度,实现人与野生动物的和谐共处。以四川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例,研究了目前以及假设补偿后社区居民... 野生动物肇事补偿是缓和人与野生动物冲突的常用措施之一,其核心目的是补偿社区居民的经济损失并最终改善社区居民对于肇事动物的态度,实现人与野生动物的和谐共处。以四川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例,研究了目前以及假设补偿后社区居民态度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和作用机制。在对态度进行多维特征划分的基础上,使用Wilcoxon秩和检验、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等方法探究野生动物肇事补偿对社区居民态度改变的作用以及影响因素。研究发现:野生动物肇事补偿可显著改变社区居民对于肇事动物的态度,且均发生了积极的改变,但对不同维度态度的改变作用不同。其中,喜厌态度的改变最明显,其次是捕杀态度和保护态度,最后是期望态度。肇事补偿对于社区居民的态度及其改变作用受到其社会经济特征的影响,其中是否受到过野生动物破坏、耕作总收入或总收入中耕作收入比重以及受教育程度显著影响社区居民的态度,农地总面积、牲畜数量、玉米地面积会显著影响社区居民情感态度的改变,玉米地损失面积会显著影响社区居民行为态度的改变。论文进一步讨论了各个影响因素的作用机制,并根据研究结果提出了普及肇事补偿制度、完善肇事补偿机制、调整生计策略和种植结构、通过多种方式培育社区居民对于肇事动物的情感和责任等减缓人与野生动物冲突的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野生动物肇事补偿 社区居民态度 态度改变 冲突减缓措施 影响因素 四川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下载PDF
高山生态系统鸡形目鸟类群落的时空动态及生境选择:以四川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例 被引量:1
2
作者 杨楠 王彬 +4 位作者 程跃红 钟雪 冯茜 胡强 金义国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319-326,共8页
鸡形目鸟类是全球受胁程度最高的动物类群之一。中国横断山脉地区的高山生态系统条件恶劣且气候严苛,分布着多样性极高的鸡形目鸟类,了解其群落结构时空动态对于群落保护至关重要。以横断山脉东缘的四川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研究区域,... 鸡形目鸟类是全球受胁程度最高的动物类群之一。中国横断山脉地区的高山生态系统条件恶劣且气候严苛,分布着多样性极高的鸡形目鸟类,了解其群落结构时空动态对于群落保护至关重要。以横断山脉东缘的四川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研究区域,于2019年5月至2021年1月在海拔3500~4800 m的高山生态系统建立109个红外相机位点对鸡形目鸟类进行监测,共覆盖72个网格(1 km×1 km),累计监测33759个相机日。结果表明,(1)保护区高山生态系统鸡形目鸟类群落由9个物种组成,特有种和国家重点保护物种比例高,具有重要保护价值。绿尾虹雉(Lophophorus lhuysii)、雪鹑(Lerwa lerwa)和血雉(Ithaginis cruentus)相对多度较高,是群落中的数量优势种。(2)鸡形目鸟类群落结构时空动态明显。物种丰富度和总相对多度在灌丛生境和3500~4000 m海拔段最高,繁殖季(4—7月)相对多度远高于非繁殖季(8月—翌年3月)。(3)不同物种有不同生境选择偏好,雪鹑显著选择上位坡;血雉显著选择低海拔和灌丛生境,回避流石滩生境;藏雪鸡(Tetraogallus tibetanus)显著选择高海拔和流石滩生境,拒绝灌丛生境;绿尾虹雉未表现出显著选择性,可利用各类生境资源。(4)保护区梯子沟和银厂沟是鸡形目鸟类重要分布区。位于梯子沟和银厂沟的网格监测到较高的物种丰富度和相对多度。基于研究结果,建议将绿尾虹雉设为重要保护对象,并重点关注对3500~4000 m海拔段灌丛生境的保护和管理;将梯子沟和银厂沟作为鸡形目鸟类优先保护区域,促进区域高山生态系统鸡形目鸟类群落的整体保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鸡形目 红外相机 群落动态 相对多度 生境选择 四川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