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85篇文章
< 1 2 1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Individuality beyond the Dichotomy of“Small Self and Big Self”in Contemporary Chinese Education:Lessons from Hu Shi and Liang Shuming 被引量:1
1
作者 ZHANG Huajun 《Frontiers of Education in China》 2013年第4期540-558,共19页
This article identifies the problem that an instrumentalist mode of thinking dominates China’s contemporary education practice and suggests that the dichotomy between the“small self and big self,”a notion that has ... This article identifies the problem that an instrumentalist mode of thinking dominates China’s contemporary education practice and suggests that the dichotomy between the“small self and big self,”a notion that has been present throughout modern Chinese history,exacerbates this instrumentalism.It parallels the loss of China’s tradition of self-cultivation in the modern education system.This paper proposes that cultivating the inner self by releasing talent unique to each individual as well as energy for creatively making meaningful connections with others may represent a new means of moving past the dichotomy of the“small self and big self.”The paper examines this issue through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Hu Shi and Liang Shuming’s thoughts on individualit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DIVIDUALITY inner self Liang shuming
原文传递
Theories of Reason in China and the West: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the Enlightenment
2
作者 丁耘 Li Cunna 《Social Sciences in China》 2014年第4期140-160,共21页
A conception of enlightenment that is new in both origin and prototype yet rooted in Chinese tradition can be found in the works of Liang Shuming and Zhu Qianzhi, his follower in the historical field. Kant maintained ... A conception of enlightenment that is new in both origin and prototype yet rooted in Chinese tradition can be found in the works of Liang Shuming and Zhu Qianzhi, his follower in the historical field. Kant maintained that enlightenment implied that the power of reason would give man the courage to use his mind. Similarly, Zhu Qianzhi used enlightenment to define reason, putting the focus of enlightenment on religion. In doing so, on the one hand, he neglected the richness, complexity and inner evolution of the Western concept of reason; on the other hand, like Hegel, he dismissed the subtle but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concepts of reason. In terms of thought, intuition, emotion, desire, practice, skill and the movements of nature, reason in the Western tradition inevitably tends toward the good. The word later used to translate "reason" into Chinese had already appeared in Confucian and Buddhist classics. Reason in Song and Ming Confucianism is an all- embracing absolute; its function involves intuition, thought and emotion, all directed toward the good. Liang Shuming accepted the differentiation between reason and understanding of Western philosophy, but proposed that understanding was the function and reason the essence of the heart-mind. Overall, this represents only the heart-mind approach. The non- religious character, didactic tendency and emphasis on intuition in the Confucian view of reason can all be found in the Confucian theory of emotion. Being essentially a response to good and evil, emotion may share some common ground with classical Western philosoph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NLIGHTENMENT CONFUCIAN REASON Liang shuming
原文传递
民国时期的乡村建设运动 被引量:45
3
作者 徐秀丽 《安徽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69-80,共12页
民国时期领域广阔、面貌多样、时间持久、影响深远的乡村建设运动,不仅是农村落后破败的现实促成的,也是知识界对农村重要性自觉体认的产物。乡村建设的主要内容,包括扫盲和文化教育、引进和推广动植物良种、尝试建立农村医疗保健体系... 民国时期领域广阔、面貌多样、时间持久、影响深远的乡村建设运动,不仅是农村落后破败的现实促成的,也是知识界对农村重要性自觉体认的产物。乡村建设的主要内容,包括扫盲和文化教育、引进和推广动植物良种、尝试建立农村医疗保健体系、移风易俗、倡导合作组织、加强农村自卫等方面。乡村建设运动的历史意义,不仅在于可为现实问题的解决提供某些参考,更在于其所遗留的丰富精神遗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国时期 乡村建设 晏阳初 梁漱溟
下载PDF
中国农村教育改革的先声——对20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乡村教育运动的再认识 被引量:35
4
作者 张彬 李更生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124-131,共8页
中国仍是一个农业国 ,农村问题和农民教育的问题依然是影响并决定着中国现代化进程的重要因素。 2 0世纪 2 0年代至 3 0年代兴起的乡村教育运动是进行农村教育综合改革的一次可贵的探索 ,是把中国农村融入现代化轨道的一次伟大的尝试。... 中国仍是一个农业国 ,农村问题和农民教育的问题依然是影响并决定着中国现代化进程的重要因素。 2 0世纪 2 0年代至 3 0年代兴起的乡村教育运动是进行农村教育综合改革的一次可贵的探索 ,是把中国农村融入现代化轨道的一次伟大的尝试。黄炎培、晏阳初、陶行知、梁漱溟是乡村教育运动的代表人物 ,他们在从事乡村教育的目的、手段、理念及思想认识等方面有着诸多的相同和相异之处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教育 乡村改造 教育救国 晏阳初 梁漱溟 陶行知 黄炎培
下载PDF
梁漱溟人格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24
5
作者 郑剑虹 黄希庭 张进辅 《心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9-12,共4页
本文采用人格形容词评定法、心理传记法对历史文化名人梁漱溟的人格及其形成、发展进行了研究。因素分析揭示了梁漱溟的自信、认真、自律、好强等人格特征 ,通过精神分析可推论其可能具有自恋型人格倾向 ,梁氏这些人格的形成、发展受多... 本文采用人格形容词评定法、心理传记法对历史文化名人梁漱溟的人格及其形成、发展进行了研究。因素分析揭示了梁漱溟的自信、认真、自律、好强等人格特征 ,通过精神分析可推论其可能具有自恋型人格倾向 ,梁氏这些人格的形成、发展受多种因素的交互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格特征 文采 推论 梁漱溟 自信 参与 形容词 精神分析 人格倾向 自恋
下载PDF
不同鳊鲂鱼类群体微卫星DNA指纹图谱的构建和遗传结构分析 被引量:24
6
作者 张倩倩 陈杰 +1 位作者 蒋霞云 邹曙明 《水产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5-22,共8页
为对不同鳊鲂鱼类进行群体鉴定和遗传多样性分析,从60对微卫星标记中筛选出18对多态性高的引物,构建了6个鳊鲂鱼类群体的微卫星DNA指纹图谱。结果显示,东江三角鲂、钱塘江三角鲂、厚颌鲂、广东鲂、团头鲂和长春鳊6群体的平均等位基因数(... 为对不同鳊鲂鱼类进行群体鉴定和遗传多样性分析,从60对微卫星标记中筛选出18对多态性高的引物,构建了6个鳊鲂鱼类群体的微卫星DNA指纹图谱。结果显示,东江三角鲂、钱塘江三角鲂、厚颌鲂、广东鲂、团头鲂和长春鳊6群体的平均等位基因数(N a)分别为5.17、6.11、3.50、6.56、5.22、5.22,平均期望杂合度(H e)分别为0.634 2、0.720 4、0.546 2、0.681 2、0.675 2、0.559 7,平均多态信息含量(PIC)分别为0.575 6、0.666 9、0.472 0、0.630 6、0.606 4、0.517 0,表明钱塘江三角鲂的遗传多样性最高,厚颌鲂的遗传多样性最低;聚类分析表明,钱塘江三角鲂和团头鲂首先聚为一支,遗传距离较近,为0.560 6;厚颌鲂与长春鳊的遗传距离最远,为1.759 2。引物Mam03和EST37产生的特异条带可将鲂属和鳊属鱼类区分,鉴定出鳊属鱼类长春鳊;引物TTF3、EST37、TTF2/TTF10、EST66依次组合可区分出鲂属东江三角鲂、厚颌鲂和广东鲂这3个群体。研究结果为我国鳊鲂鱼类种质资源保存、种群鉴定和良种选育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鳊属 鲂属 微卫星标记 DNA指纹图谱 遗传结构
下载PDF
美丽乡村建设须破解“梁漱溟之惑” 被引量:23
7
作者 李永安 《宁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41-48,共8页
乡村建设派代表人物梁漱溟在推进其改造农村实现救国理想时,曾总结其遭遇到"别人动农民自己不动"的困惑,可将其归纳为"梁漱溟之惑"。在当前美丽乡村建设试点的实践中,政府与农民一头热一头冷,农民参与的积极性不够... 乡村建设派代表人物梁漱溟在推进其改造农村实现救国理想时,曾总结其遭遇到"别人动农民自己不动"的困惑,可将其归纳为"梁漱溟之惑"。在当前美丽乡村建设试点的实践中,政府与农民一头热一头冷,农民参与的积极性不够,农民主体性没有发挥出来,同样是"别人动农民自己不动",可谓当代的"梁漱溟之惑",其制度原因在于受计划经济的影响,政府主导方式发生偏差,混淆了"主导"与"主体"的区别,从而排除了农民的主体性地位,"自导自演"唱"独角大戏"。项目驱动方式的弊病,农村产权制度模糊,政府投资方向错误,以及基层干部工作的政治生态环境存在着问题,等等,都是政府主导美丽乡村建设方式发生偏差的体制性原因。为此,美丽乡村建设要以农村土地(特别是建设用地)产权制度改革为基础,优化政府投资方式,优化基层干部开拓性工作的政治环境,形成上下互动的合力,并带动要素城乡市场化及双向流动,突破主导者与主体一头冷一头热的"梁漱溟之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丽乡村 新农村 “梁漱溟之惑” “三农”问题 宅基地确权 政府主导 农民主体
下载PDF
农村合作社运动与第三条道路:争论与反思 被引量:18
8
作者 严海蓉 陈航英 《开放时代》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80-200,8,共21页
农村合作社运动正盛行中国,然而这种盛行背后却已存在诸多争议。有些人质疑是否应该提倡农民专业合作社;有些人则批评现今大部分合作社都是"假"合作社;还有些人提出应以日本、韩国和台湾地区的综合性农民协会作为仿效对象。... 农村合作社运动正盛行中国,然而这种盛行背后却已存在诸多争议。有些人质疑是否应该提倡农民专业合作社;有些人则批评现今大部分合作社都是"假"合作社;还有些人提出应以日本、韩国和台湾地区的综合性农民协会作为仿效对象。这些争论既关乎农村合作社,但又不局限于农村合作社,实际上涉及了中国发展的道路之争。20世纪30年代,农村合作社在中国也曾风靡一时,与之相伴的则是知识分子对中国未来的激烈争辩。本文将比较两个时期的知识分子关于发展农村合作社的观点和争论,这不仅是因为,两次合作社运动在社会认知方面、社会性质的判断和社会改良诉求方面有可比之处,更是因为两次运动各自存在着的结构性困境。在中国农村迅速变迁的当下,对20世纪30年代那场论辩的回顾,可以给我们今天遇到的问题提供必要的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假合作社 农村分化 梁漱溟
原文传递
民国时期三大乡村建设模式:比较与借鉴 被引量:12
9
作者 张秉福 《新疆社会科学》 CSSCI 2006年第2期97-103,共7页
晏阳初创造的“平民教育——乡村科学化”模式、梁漱溟创造的“文化复兴——乡村学校化”模式和卢作孚创造的“实业民生——乡村现代化”模式,为民国时期的三大乡村建设模式。三位先生的生平及文化思想背景不同,其有关乡村建设的使命、... 晏阳初创造的“平民教育——乡村科学化”模式、梁漱溟创造的“文化复兴——乡村学校化”模式和卢作孚创造的“实业民生——乡村现代化”模式,为民国时期的三大乡村建设模式。三位先生的生平及文化思想背景不同,其有关乡村建设的使命、步骤、内容及动力的基本理论和主张也各具特色。但他们的乡村建设思想都为解决当代中国“三农”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晏阳初 梁漱溟 卢作孚 乡村建设运动 比较 借鉴
下载PDF
文化失调、组织再造与乡村建设——从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论起 被引量:14
10
作者 郭占锋 黄民杰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83-96,共14页
梁漱溟先生是20世纪30年代中国乡村建设运动的先行者和践行者,其著作《乡村建设理论》在中西方文化对比的基础上剖析中国文化所遭遇的问题,认为中国旧社会组织构造崩溃的根本原因在于极度的文化失调。梁漱溟先生经过深思熟虑,从乡村组... 梁漱溟先生是20世纪30年代中国乡村建设运动的先行者和践行者,其著作《乡村建设理论》在中西方文化对比的基础上剖析中国文化所遭遇的问题,认为中国旧社会组织构造崩溃的根本原因在于极度的文化失调。梁漱溟先生经过深思熟虑,从乡村组织再造着手,试图通过“乡农学校”这一乡村组织,再造“新文化、新礼俗”,进而在组织中重建乡村社会制度、调整乡村社会关系、以“理性”维持乡村社会秩序,最终达到乡村社会重构之目的。本文期望重新剖析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中“文化失调”“组织再造”和“乡村建设”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从整体系统的视角揭示其内在的基本原理,并进一步阐释其乡村建设的主要思想内涵,最后结合当前乡村振兴战略进行充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失调 组织再造 乡村建设 梁漱溟
下载PDF
当代儒学“生活论转向”的先声——梁漱溟的“生活”观念 被引量:12
11
作者 黄玉顺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1-5,共5页
在当代思想中,标示着存在、而不是存在者的"生活"观念已经成为基本的思想视域。而早在梁漱溟的新孔学中,"生活"就已经是一个基本观念:"生活"不仅标示着形而下者的存在,而且标示着为之奠基的形而上者的存... 在当代思想中,标示着存在、而不是存在者的"生活"观念已经成为基本的思想视域。而早在梁漱溟的新孔学中,"生活"就已经是一个基本观念:"生活"不仅标示着形而下者的存在,而且标示着为之奠基的形而上者的存在。但是,梁漱溟的这种"生活"观念却始终未能指向作为存在的生活,亦即未能通达当代思想的前沿视域,从而也就未能真正敞显儒家固有的标示存在的"生活"观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学 梁漱溟 存在 生活 转向
下载PDF
中国传统社会关系的伦理特质及其当代困境——梁漱溟社会结构理论研究之一 被引量:8
12
作者 赖志凌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106-111,共6页
中国是伦理本位的社会,这是梁漱溟社会结构思想的核心,也是他开展乡村建设的理论依据。梁漱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是从文化的本体意义及其在历史领域中的显现这两个层面上展开的。在前一个层面他高度肯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在价值,而... 中国是伦理本位的社会,这是梁漱溟社会结构思想的核心,也是他开展乡村建设的理论依据。梁漱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是从文化的本体意义及其在历史领域中的显现这两个层面上展开的。在前一个层面他高度肯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在价值,而在后一个层面他对中国传统文化作了系统深入地分析批判。他认为,社会关系伦理化将一切社会关系变成两人之间的个人关系,这是形成中国传统社会结构和政治结构的前提和基础。时隔半个多世纪,梁漱溟对中国传统社会关系和结构的分析对我们透视中国当代社会种种现象仍不失为一个有效的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梁漱溟 社会结构理论 伦理本位 社会关系伦理化 中介性关系
下载PDF
梁漱溟教育思想评析 被引量:6
13
作者 蒋纯焦 曾令奇 《邯郸学院学报》 2005年第4期55-60,共6页
随着梁漱溟人生经历的变化和思想的成熟,他的教育思想与实践也经历了三个较为明显的阶段:前期是对东西文化和教育从学理上进行深入细致的对比分析;后来从个人经验和现实出发,对当时中国的学校教育进行批判性反思;最后是构建极具个性特... 随着梁漱溟人生经历的变化和思想的成熟,他的教育思想与实践也经历了三个较为明显的阶段:前期是对东西文化和教育从学理上进行深入细致的对比分析;后来从个人经验和现实出发,对当时中国的学校教育进行批判性反思;最后是构建极具个性特色的乡村教育理论和实践,以教育促进乡村建设。通过梁漱溟教育思想的梳理和评析,我们从中可体悟最后一代儒家知识分子对中国社会、民族和教育的思考与追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梁漱溟 教育思想 教育实践 东西文化 乡村建设
下载PDF
传统儒学现代化的一次努力——以梁漱溟的理论和实践为个案的研究 被引量:8
14
作者 李善峰 《孔子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4-14,126,共11页
梁漱溟从文化比较的角度 ,以不同于启蒙理性的新思路 ,分析了现代性中的传统、现代化的多元倾向和从民族传统中挖掘现代性资源的重要性。他以传统儒学为基础 ,用佛学和西方哲学对儒学经典进行了现代诠释 ,讨论了儒家传统资源在现代国家... 梁漱溟从文化比较的角度 ,以不同于启蒙理性的新思路 ,分析了现代性中的传统、现代化的多元倾向和从民族传统中挖掘现代性资源的重要性。他以传统儒学为基础 ,用佛学和西方哲学对儒学经典进行了现代诠释 ,讨论了儒家传统资源在现代国家和社会建设中可能有的意义。他的乡村建设实验试图重建农村的礼俗机制并导入科学技术 ,以造成儒学复兴的社会基础 ,把寻求传统文化价值的空间 ,从书斋引向社会 ,把传统儒学的道德实践转化为包括经济活动在内的社会整体实践 ,从而扩大了儒学的实践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梁漱溟 文化比较 转化 乡村建设
原文传递
近代中国“乡村改造”的两条路向 被引量:10
15
作者 耿达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33-140,共8页
20世纪3、40年代,梁漱溟和费孝通相继对中国农村问题进行理论研究并付诸实践。梁漱溟从文化改造着手,试图通过建立新礼俗、乡学和村学来教育民众,以最终复兴中国传统文化;费孝通则从经济建设出发,通过发展分散的乡土工业来提高农民的生... 20世纪3、40年代,梁漱溟和费孝通相继对中国农村问题进行理论研究并付诸实践。梁漱溟从文化改造着手,试图通过建立新礼俗、乡学和村学来教育民众,以最终复兴中国传统文化;费孝通则从经济建设出发,通过发展分散的乡土工业来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准,以满足农民的切身利益。两者的视角一个是"由外而内",一个是"自内而外",对中国农村问题的认识既有相似又有明显差异,代表了近代中国"乡村改造"的两条路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梁漱溟 费孝通 乡村改造 乡土重建 新农村建设
下载PDF
道德代宗教:一个有意义话题的重提——论梁漱溟儒学具有宗教作用之学说的理论意义 被引量:5
16
作者 杨泽波 《河北学刊》 2003年第3期57-62,共6页
梁漱溟早在半个多世纪之前就提出 ,由于中国人的家庭伦理生活能够给人以情志方面的安慰勖勉 ,因而具有宗教的作用。这种作用在西方社会是由宗教承担的 ,而在中国是由道德承担的。这就是著名的道德代宗教说。本文认为 ,道德代宗教的话题... 梁漱溟早在半个多世纪之前就提出 ,由于中国人的家庭伦理生活能够给人以情志方面的安慰勖勉 ,因而具有宗教的作用。这种作用在西方社会是由宗教承担的 ,而在中国是由道德承担的。这就是著名的道德代宗教说。本文认为 ,道德代宗教的话题今天并没有过时。它对于解决当今道德理论中特别是西方伦理思想中的一些重大难题 ,对于正确认识儒学的社会作用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梁漱溟 儒学 道德 宗教
下载PDF
农村文化与农村教育——梁漱溟文化教育观的当代启示 被引量:3
17
作者 史凯亮 《集美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5年第1期30-34,共5页
梁漱溟的文化哲学与他的乡村建设的教育实践相结合,形成了其独特的文化教育观。以梁漱溟的文化教育观来观照今天的农村文化与农村教育,对我们重新认识农村文化的价值与重新定位农村教育有着深刻的启发意义。
关键词 梁漱溟 文化教育观 农村文化 农村教育
下载PDF
1949年后留在大陆的现代新儒家与马克思主义之关系初探 被引量:9
18
作者 郑大华 《当代中国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57-66,共10页
1949年后留在大陆的现代新儒家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大致可分为三种情况:一是以冯友兰、贺麟为代表,放弃了自己的新儒学思想,认同和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甚至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如贺麟);二是以梁漱溟为代表,在坚持自己新儒学的一些基本思想的... 1949年后留在大陆的现代新儒家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大致可分为三种情况:一是以冯友兰、贺麟为代表,放弃了自己的新儒学思想,认同和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甚至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如贺麟);二是以梁漱溟为代表,在坚持自己新儒学的一些基本思想的基础上,也接受过马克思主义的影响,并对马克思主义(尤其是毛泽东思想)进行过利用和儒化;三是以熊十力、马一浮为代表,坚持自己的新儒学思想,基本上没有认同和接受马克思主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新儒家 马克思主义冯友兰 梁漱溟 熊十力
原文传递
梁漱溟的乡村建设理论对发展西部农村教育的启示 被引量:2
19
作者 熊吕茂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6年第1期20-24,共5页
梁漱溟于20世纪30年代所开展的乡村建设运动及提出乡村建设的种种主张,最终都未能获得成功。但是,其重视职业教育和生产教育、“拿社会教育与学校教育合起来作”、“知识分子与乡村居民打并一起”、“以教育解决社会问题”以及“将教育... 梁漱溟于20世纪30年代所开展的乡村建设运动及提出乡村建设的种种主张,最终都未能获得成功。但是,其重视职业教育和生产教育、“拿社会教育与学校教育合起来作”、“知识分子与乡村居民打并一起”、“以教育解决社会问题”以及“将教育扩大至整个社会,将时间延长到成年乃至终身”等思想,对于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大力发展西部农村地区的教育仍然具有十分积极的启迪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梁漱溟 乡村建设理论 发展 西部农村教育
下载PDF
以中华文化认同教育推进乡村建设——兼论梁漱溟在乡村推行文化认同教育的历史进路与当代价值 被引量:8
20
作者 程良宏 李蓉荣 孟凡丽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84-91,共8页
从中华优秀文化认同教育入手进行乡村文化建设是乡村振兴战略深化实施的内在要求,而回到相似的历史经验中寻求乡村文化建设经验则是其重要路径之一。梁漱溟等人将中华文化的根基搁置于乡村社会进而以中华文化认同教育推进乡村建设的探... 从中华优秀文化认同教育入手进行乡村文化建设是乡村振兴战略深化实施的内在要求,而回到相似的历史经验中寻求乡村文化建设经验则是其重要路径之一。梁漱溟等人将中华文化的根基搁置于乡村社会进而以中华文化认同教育推进乡村建设的探索实践,取得了一定成效。以其为鉴,在国家倡导“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传统文化”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双重背景下,当下我国的乡村建设一要承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强化文化认同教育、寻求乡村文化自信困境的突破;二要着力培养“扎根乡村”的教师,为乡村文化认同教育提供人才保障;三要在立足于中华文化根基下理性对待他国乡村建设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文化认同 乡村教育 乡村振兴 梁漱溟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