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9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石峁建筑用玉新发现看夏代的瑶台玉门神话——大传统新知识重解小传统 被引量:5
1
作者 叶舒宪 《百色学院学报》 2013年第4期1-8,共8页
史前大传统的考古新发现对于重新解释文字记述小传统具有重要的知识创新意义。文学人类学者思索华夏第一王朝即夏文化的源流,将目光转向2012年十大考古发现之一的陕西神木石峁遗址的建城用玉器现象,参照北方萨满教的活态文化实践,解读... 史前大传统的考古新发现对于重新解释文字记述小传统具有重要的知识创新意义。文学人类学者思索华夏第一王朝即夏文化的源流,将目光转向2012年十大考古发现之一的陕西神木石峁遗址的建城用玉器现象,参照北方萨满教的活态文化实践,解读为辟邪驱魔的精神防卫功能,归结到玉石承载神力的信仰观念。对文献中有关夏桀修建玉门瑶台之类神话建筑物的说法提出大传统背景的新解读:史前建筑用玉的真实情况如何被后人夸张为夏代玉质建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峁遗址 建筑用玉 辟邪驱魔 萨满教 夏文化
下载PDF
2012~2013年度陕西神木石峁遗址出土动物遗存研究 被引量:54
2
作者 胡松梅 杨苗苗 +1 位作者 孙周勇 邵晶 《考古与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109-121,共13页
本文对2012~2013年陕北神木石峁遗址出土的大量动物遗存,按照考古遗迹单位进行了收集、分类、测量和鉴定。通过系统的分类和研究表明该遗址最少有15个属种,包括扬子鳄、环颈雉、褐家鼠、中华鼢鼠、草原鼢鼠、草兔、狗、马、家猪、山... 本文对2012~2013年陕北神木石峁遗址出土的大量动物遗存,按照考古遗迹单位进行了收集、分类、测量和鉴定。通过系统的分类和研究表明该遗址最少有15个属种,包括扬子鳄、环颈雉、褐家鼠、中华鼢鼠、草原鼢鼠、草兔、狗、马、家猪、山羊、绵羊和黄牛。根据对出土动物骨骼的分析结果表明:当时遗址周围是一个以草原为主,不远处有小片树林,草原和树林间有一定的水域,周围有沙漠的环境。经济类型是半农半牧形式,家养动物是石峁人的主要肉食来源,野生动物仅起着补充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木 石峁遗址 龙山晚期至夏代早期 动物遗存
下载PDF
石峁遗址的考古发现与研究综述 被引量:35
3
作者 孙周勇 邵晶 邸楠 《中原文物》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39-62,共24页
石峁遗址是21世纪中国最为重要的考古新发现之一,引发了学术界关于中国文明起源与形成过程多元性的再反思,对于探索早期国家形成具有重要启示意义。本文回顾了石峁遗址的发现经过及考古历程,介绍了皇城台、外城东门等地点的最新考古成... 石峁遗址是21世纪中国最为重要的考古新发现之一,引发了学术界关于中国文明起源与形成过程多元性的再反思,对于探索早期国家形成具有重要启示意义。本文回顾了石峁遗址的发现经过及考古历程,介绍了皇城台、外城东门等地点的最新考古成果及综合研究进展,并对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了述评和反思,以期进一步推动石峁考古发掘与研究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峁遗址 考古发现 研究综述 反思与展望
原文传递
公元前第三千纪北方地区社会复杂化过程考察——以榆林地区考古资料为中心 被引量:33
4
作者 孙周勇 《考古与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70-79,共10页
公元前3000至公元前1800年之间的北方地区人口数量较前期急剧增长,聚落规模差异加剧,社会结构日趋复杂。在经历了财富集中、高等级聚落、大型宫室、祭坛及公共设施涌现的过程之后,聚落间防御需求日趋强烈,环壕、城垣等防御设施成为聚落... 公元前3000至公元前1800年之间的北方地区人口数量较前期急剧增长,聚落规模差异加剧,社会结构日趋复杂。在经历了财富集中、高等级聚落、大型宫室、祭坛及公共设施涌现的过程之后,聚落间防御需求日趋强烈,环壕、城垣等防御设施成为聚落的重要组成部分。日益常态化的祭祀、占卜等宗教活动成为凝聚聚落人群的核心手段。公元前2300年前后,以石峁城址为核心的北方地区"大一统"的政治格局形成,开启了早期城市化道路,迈开了走向早期国家的步伐。面积超过400万平方米的石峁遗址不仅成为国内已知规模最大的龙山时期至二里头早期阶段城址,也当仁不让地成为北方地区地缘政治的中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元前3000-公元前1800年 石峁遗址 聚落特征 区域政体中心 形成过程
下载PDF
陕西神木县石峁遗址出土壁画制作材料及工艺研究 被引量:25
5
作者 邵安定 付倩丽 +1 位作者 孙周勇 邵晶 《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09-120,0,共12页
在石峁遗址外城东门址内的石墙底部地面上发现壁画残块近200块。石峁壁画由颜料层、白灰层和草拌泥层构成,所用颜料有铁红、铁黄、绿土和炭黑四种。石峁壁画在制作工艺和绘制技法上均与汉唐壁画较为相似,表明中国早期壁画的制作工艺至... 在石峁遗址外城东门址内的石墙底部地面上发现壁画残块近200块。石峁壁画由颜料层、白灰层和草拌泥层构成,所用颜料有铁红、铁黄、绿土和炭黑四种。石峁壁画在制作工艺和绘制技法上均与汉唐壁画较为相似,表明中国早期壁画的制作工艺至迟在二里头文化时期已基本确立,后期壁画不过是继续沿用和丰富而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峁遗址 壁画 颜料 制作工艺
原文传递
石峁遗址皇城台地点2016~2019年度考古新发现 被引量:24
6
作者 孙周勇 邵晶 邸楠 《考古与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3-11,F0002,共10页
石峁遗址是一处经过连续多年考古发掘的中国北方地区的史前超大型中心聚落。本文介绍了2016~2019年度皇城台门址、东护墙北段上部及台顶大型夯土高台建筑基址(大台基)等重要遗迹考古新发现。结构复杂的护墙、设计精巧的城门、规模宏大... 石峁遗址是一处经过连续多年考古发掘的中国北方地区的史前超大型中心聚落。本文介绍了2016~2019年度皇城台门址、东护墙北段上部及台顶大型夯土高台建筑基址(大台基)等重要遗迹考古新发现。结构复杂的护墙、设计精巧的城门、规模宏大的高等级建筑以及出土的大量珍贵文物,暗示着皇城台是石峁城址的核心区域,当已经具备了早期"宫城"性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峁遗址 皇城台 2016~2019年度 新发现
下载PDF
陕西神木市石峁遗址皇城台大台基遗迹 被引量:23
7
作者 孙周勇 邵晶 +4 位作者 邸楠 邵安定 夏楠 刘海利 康宁武 《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34-36,I0001,I0002,37-46,共15页
2011年,陕西神木市石峁遗址的考古工作全面启动,先后开展了区域系统调查及外城东门址[1]、内城韩家圪旦居址和大型墓地[2]、城外樊庄子“哨所”[3]等地点的发掘工作,取得了重要收获。近期开展的考古调查显示,石峁遗址以石峁城址为中心,... 2011年,陕西神木市石峁遗址的考古工作全面启动,先后开展了区域系统调查及外城东门址[1]、内城韩家圪旦居址和大型墓地[2]、城外樊庄子“哨所”[3]等地点的发掘工作,取得了重要收获。近期开展的考古调查显示,石峁遗址以石峁城址为中心,面积逾400万平方米,由皇城台、内城和外城构成,各部分相对独立又紧密联系,内、外城共同拱卫着核心区域皇城台[4]。城址外围还分布着一些重要的附属遗迹,如城外东南方向的樊庄子“哨所”、东北方向的女王坟、恓惶梁等地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陕西神木市 石峁遗址 皇城台 大台基
原文传递
陕北地区龙山至夏时期的聚落与社会初论 被引量:21
8
作者 王炜林 郭小宁 《考古与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52-59,共8页
文章通过对新华、石峁、木柱柱梁、神圪垯梁、寨峁等遗址的分析,初步研究了陕北地区龙山及夏时期的聚落与社会等问题。本文把这一时期的聚落分为三级,进行了聚落分类,同时通过墓葬研究对墓葬进行了分类和分级,并分析了当时的葬俗、葬仪... 文章通过对新华、石峁、木柱柱梁、神圪垯梁、寨峁等遗址的分析,初步研究了陕北地区龙山及夏时期的聚落与社会等问题。本文把这一时期的聚落分为三级,进行了聚落分类,同时通过墓葬研究对墓葬进行了分类和分级,并分析了当时的葬俗、葬仪、社会等级等,此外对石峁古城的性质进行了初步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陕北地区 龙山时代 夏时期 大口文化 石峁遗址
下载PDF
马面溯源——以石峁遗址外城东门址为中心 被引量:18
9
作者 孙周勇 邵晶 《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82-89,共8页
马面是突出于城垣外侧、每隔一定距离修建的台状附属设施,主要功能是提高城墙的防御能力,其间距多以当时火力能够交叉的最大距离为限。一般来说,城墙多为直线形,守军只能向前方攻击墙下的敌军。在城墙外侧间隔一定距离修筑凸字形辅... 马面是突出于城垣外侧、每隔一定距离修建的台状附属设施,主要功能是提高城墙的防御能力,其间距多以当时火力能够交叉的最大距离为限。一般来说,城墙多为直线形,守军只能向前方攻击墙下的敌军。在城墙外侧间隔一定距离修筑凸字形辅助设施,既增加了防御面积也可容纳更多的防守人员。守军没有了墙下的攻击死角,可自上而下从三面观察和攻击来犯之敌,还能加固城墙本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面 石峁遗址 城防设施 龙山晚期
原文传递
北方地区龙山时代的聚落与社会 被引量:15
10
作者 戴向明 《考古与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60-69,共10页
本文根据近些年一系列重要的考古发现,本文从宏观与微观两方面对北方地区龙山时代的聚落形态及其反映的社会变化进行了集中的分析,讨论的重点包括包头大青山南麓阿善文化聚落群、凉城县岱海周围老虎山文化聚落群和陕北神木石峁城址及周... 本文根据近些年一系列重要的考古发现,本文从宏观与微观两方面对北方地区龙山时代的聚落形态及其反映的社会变化进行了集中的分析,讨论的重点包括包头大青山南麓阿善文化聚落群、凉城县岱海周围老虎山文化聚落群和陕北神木石峁城址及周边的聚落。指出北方地区在龙山时代经历了与中原不同的发展轨迹、代表着不同的社会演变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方地区 龙山时代 聚落与社会 石峁 早期国家
下载PDF
陕西石峁遗址后阳湾地点出土黄牛的古DNA分析 被引量:14
11
作者 蔡大伟 胡松梅 +5 位作者 孙玮璐 朱司祺 孙周勇 杨苗苗 邵晶 周慧 《考古与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122-127,共6页
本文对陕西石峁遗址后阳湾地点出土的11个古代黄牛进行了古DNA分析,成功获得了10个古线粒体DNA数据。古DNA序列分析显示石峁古代黄牛全部是普通牛,由近东起源的T3(70%)和T4(30%)世系组成,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石峁与欧亚草原的文化交流。通... 本文对陕西石峁遗址后阳湾地点出土的11个古代黄牛进行了古DNA分析,成功获得了10个古线粒体DNA数据。古DNA序列分析显示石峁古代黄牛全部是普通牛,由近东起源的T3(70%)和T4(30%)世系组成,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石峁与欧亚草原的文化交流。通过与周边地区古代黄牛对比分析,我们发现新石器时代晚期和青铜时代早期中国古代黄牛的遗传结构主要以统治性的T3世系为主,同时伴有低频的T4或T2世系。单倍型分析显示石峁古代黄牛的单倍型H1在北方地区广泛分布,反映出龙山时代晚期北方地区古代人群之间存在广泛的交流。单倍型H2在宁夏打石沟和河南二里头遗址中的出现,进一步支持黄牛由甘青地区进入中国并扩散到中原这一路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峁遗址 黄牛 普通牛 线粒体DNA 世系
下载PDF
石峁遗址皇城台大台基出土石雕研究 被引量:13
12
作者 孙周勇 邵晶 《考古与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40-48,63,共10页
皇城台大台基出土石雕是近年来石峁遗址考古工作的重大收获,数量丰富、造型精美、类型多样,引起了学界的高度关注。本文从出土背景及年代、分类、使用功能与性质、传统渊源及影响等几个方面出发,对皇城台大台基出土石雕进行了初步研究。
关键词 石峁遗址 皇城台 大台基石雕
下载PDF
陕西石峁遗址后阳湾地点出土动物牙釉质的锶同位素比值分析 被引量:11
13
作者 赵春燕 胡松梅 +2 位作者 孙周勇 邵晶 杨苗苗 《考古与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128-133,共6页
本文通过热电离质谱分析方法对石峁遗址后阳湾地点出土的猪、黄牛和绵羊等动物牙釉质的锶同位素比值进行了测定。研究结果表明,6个猪牙釉质的锶同位素比值的标准偏差小于其他动物,其平均值是0.711185,将该平均值加或减2倍标准偏差... 本文通过热电离质谱分析方法对石峁遗址后阳湾地点出土的猪、黄牛和绵羊等动物牙釉质的锶同位素比值进行了测定。研究结果表明,6个猪牙釉质的锶同位素比值的标准偏差小于其他动物,其平均值是0.711185,将该平均值加或减2倍标准偏差得到石峁遗址当地的锶同位素比值范围在0.711303~0.711067之间。根据遗址当地的锶同位素比值范围町以推测在我们所测定的样品中,仅有1只绵羊牙釉质的锶同位素比值在当地锶同位素比值范围以外,据此推测这只羊可能不是在当地出生的:其他黄牛和绵羊牙釉质的锶同位素比值在当地锶同位素比值范围之内,推测它们可能是在遗址当地饲养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木 石峁遗址 后阳湾 动物 锶同位素
下载PDF
石峁外城东门址和早期城建技术 被引量:10
14
作者 国庆华 孙周勇 邵晶 《考古与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88-101,共14页
本文在重点考察石峁外城东门址的规划设计、建筑材料和结构技术的基础上,通过同期中国北方和中原城址及世界早期城建相关实例的比较,尝试复原了外城东门的形状、高度和大门位置。作者认为石峁遗址外城东门址是中国史前城建史上规划最为... 本文在重点考察石峁外城东门址的规划设计、建筑材料和结构技术的基础上,通过同期中国北方和中原城址及世界早期城建相关实例的比较,尝试复原了外城东门的形状、高度和大门位置。作者认为石峁遗址外城东门址是中国史前城建史上规划最为复杂、设施最为齐备的实例,对研究早期建筑技术和城建史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峁遗址 外城东门址 规划设计 建筑技术 复原研究
下载PDF
石峁遗址文化环境初步分析——河套地区龙山时代至青铜时代的文化格局 被引量:9
15
作者 马明志 《中华文化论坛》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31-44,154,共15页
本文将石峁遗址早年工作和近年发掘的陶器划分为A、B、C三组。A组陶器的年代为龙山时代早期,文化内涵为永兴店文化,以宽弧裆的正装双鋬鬲、圜底瓮等为典型器类。B组的年代为龙山时代晚期至二里头文化阶段,是A组陶器的后继者大口文化,以... 本文将石峁遗址早年工作和近年发掘的陶器划分为A、B、C三组。A组陶器的年代为龙山时代早期,文化内涵为永兴店文化,以宽弧裆的正装双鋬鬲、圜底瓮等为典型器类。B组的年代为龙山时代晚期至二里头文化阶段,是A组陶器的后继者大口文化,以尖角裆的正装双鋬鬲和三足瓮、敛口甗等为典型器类。A、B组陶器是河套地区土著文化系统,是河套地区最稳定的文化主体,从龙山时代延续至商周之际的多个支系文化。C组与B组年代相当,但文化属性为来自于甘青地区的齐家文化。除此之外,龙山时代的河套地区先后存在过老虎山文化、杏花文化和朱开沟文化,还有客省庄文化的大量因素,呈现出文化聚合的盛况。石峁遗址正是在这种文化和人群聚合的背景下产生,其核心文化为永兴店文化——大口文化系统,并逐步向外扩张整合,呈现出大型都邑及其城址群落的态势,代表了中国史前时期北方文明的强势阶段和北方文明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口文化 老虎山文化 齐家文化 朱开沟文化
原文传递
石峁古城石质建筑材料来源探讨 被引量:7
16
作者 贺黎民 邵晶 邸楠 《考古与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38-145,共8页
本文采用考古学与地质学等多学科交叉分析的办法,对石峁遗址城墙石材的地质特征与遗址范围及周边区域的岩石地层进行分析对比。通过其在岩性特征、结构特征、微量组分与沉积环境、地层时代等要素的一致性或相似性,认为石峁城墙建筑石料... 本文采用考古学与地质学等多学科交叉分析的办法,对石峁遗址城墙石材的地质特征与遗址范围及周边区域的岩石地层进行分析对比。通过其在岩性特征、结构特征、微量组分与沉积环境、地层时代等要素的一致性或相似性,认为石峁城墙建筑石料均系就地取材而得,从而为石峁遗址城墙建筑石料的来源判定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峁遗址 建筑材料 石料来源
下载PDF
石峁:文化坐标与文明维度 被引量:7
17
作者 韩建业 《中华文化论坛》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4-9,153,共7页
石峁遗存主体属于龙山时代的老虎山文化石峁类型,其文化植根于中原地区,在发展过程中又深受中原乃至于东方地区的影响,并与欧亚草原地带存在文化联系。石峁类型应当已经进入早期国家或邦国文明阶段,属于中华文明主根脉的重要组成部分,... 石峁遗存主体属于龙山时代的老虎山文化石峁类型,其文化植根于中原地区,在发展过程中又深受中原乃至于东方地区的影响,并与欧亚草原地带存在文化联系。石峁类型应当已经进入早期国家或邦国文明阶段,属于中华文明主根脉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文明特征和东方沿海、长江流域有一定区别,属于“北方模式”范畴。包括石峁类型在内的老虎山文化人群在龙山后期强势南进,造成晋南地区发达的陶寺文化的衰亡,以及中原文化格局的重组,对早期中国向成熟的王国文明的迈进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峁遗址 老虎山文化 欧亚草原 阿尔泰地区 皇城台
原文传递
陕西神木石峁遗址皇城台“蛇纹鬲”遗存石砌院落发掘简报 被引量:6
18
作者 孙周勇 邸楠 +3 位作者 邵晶 夏楠 康宁武 刘海利 《考古与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64-77,共14页
石峁遗址是一处经过连续多年考古发掘的中国北方地区的史前超大型中心聚落。2019年,在发掘皇城台顶大型夯土高台建筑基址(大台基)的过程中,发现了一处“蛇纹鬲”遗存时期的下沉式石砌院落,结构基本完整,出土遗物丰富,当为皇城台废弃后... 石峁遗址是一处经过连续多年考古发掘的中国北方地区的史前超大型中心聚落。2019年,在发掘皇城台顶大型夯土高台建筑基址(大台基)的过程中,发现了一处“蛇纹鬲”遗存时期的下沉式石砌院落,结构基本完整,出土遗物丰富,当为皇城台废弃后新的族群在此活动的孓遗,为确定皇城台大台基的废弃年代提供了关键性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峁遗址 皇城台 “蛇纹鬲”遗存 石砌院落
下载PDF
基于离散单元法的石峁遗址东门城墙稳定性及加固方法研究
19
作者 秦立科 韦坤 +5 位作者 王磊 庞磊 王霁竹 毛迪 李婉茹 陈立杰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12,共12页
石峁遗址外城东门城墙出现了严重的外倾变形,面临倒塌风险,为对其进行科学保护,进行了城墙稳定性及加固方法的研究。提出风化折减系数表征灰缝的风化程度,利用离散单元法建立城墙模型,并验证其有效性,通过强度折减法研究在风化作用下城... 石峁遗址外城东门城墙出现了严重的外倾变形,面临倒塌风险,为对其进行科学保护,进行了城墙稳定性及加固方法的研究。提出风化折减系数表征灰缝的风化程度,利用离散单元法建立城墙模型,并验证其有效性,通过强度折减法研究在风化作用下城墙的变形及稳定性,通过反演分析法确定城墙的风化程度和灰缝的力学参数。研究结果表明:灰缝强度降低是城墙变形失稳的主要原因;在土压力作用下,城墙破坏呈滑移-倾覆模式;城墙目前处于欠稳定状态,风化系数为0.45~0.48,灰缝强度粘聚力和内摩擦角分别为21 kPa和14°。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灰缝灌浆和外侧支撑两种加固方法并进行了比选,最终加固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研究结果可为石峁城墙的后续的加固保护提供借鉴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峁遗址 城墙 离散元法 强度折减法 稳定性 风化
下载PDF
基于形状文法的石峁茶具推演与设计 被引量:1
20
作者 杜杰 韩怡萱 雷英卓 《包装工程》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4期179-187,共9页
目的 探索神木石峁文化在现代社会的传承与发展,通过挖掘、解读和提取文物中具有代表性的文化元素,并将其打散重组成为新的器具造型,然后运用至文创产品中,促使市场中的文创产品设计思路达到多元化的局面。方法 基于形状文法推演规则,... 目的 探索神木石峁文化在现代社会的传承与发展,通过挖掘、解读和提取文物中具有代表性的文化元素,并将其打散重组成为新的器具造型,然后运用至文创产品中,促使市场中的文创产品设计思路达到多元化的局面。方法 基于形状文法推演规则,根据石峁陶器,玉器造型特点及石峁石雕纹样特征,与现代茶具造型进行交叉融合,结合具有创新性的设计理念展开设计。以茶壶、茶杯、公道杯、茶盘为石峁茶具组合,开展形态设计推演。结果 获得极具石峁造型风格且符合现代审美的石峁茶具文创产品设计。结论 通过实践验证案例方法的切实性与有效性,为石峁造型和纹样进行创新设计,并转换成现代产品,融入现代生活提供了理论指导,同时也为保护石峁遗址文化提供了新的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峁遗址 形状文法 茶具 文创产品 创新设计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