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58篇文章
< 1 2 4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安徽枞阳县汤家墩遗址发掘简报 被引量:27
1
作者 宫希成 杨德标 +6 位作者 杨益峰 汪新文 刘林 金晓春 王乐群 檀锡林 朱家镒 《中原文物》 2004年第4期4-14,共11页
安徽枞阳县汤家墩遗址南距长江约 1 7公里 ,现存面积 670 0平方米 ,1 989年 9月至 1 0月对该遗址发掘了 1 98平方米 ,发现遗迹有灰坑、灰沟、柱洞 ,出土遗物有铜器、石器、陶器、原始瓷器和印纹硬陶五大类 ,时代相当于商代晚期。
关键词 安徽 汤家墩遗址 商代 地层堆积 出土器物
原文传递
洹北商城十年之回顾 被引量:24
2
作者 何毓灵 岳洪彬 《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6-19,共14页
本文简要回顾了洹北商城发现与发掘以来十年间的研究情况,梳理了洹北商城的城址布局,在综合分析洹北商城年代的基础之上,指出洹北商城应是盘庚迁殷的最初地点。最后对洹北商城今后的考古发掘与研究提出几点思路与展望。
关键词 商代 洹北商城 城址布局 回顾
原文传递
商代青铜器纹饰的审美特征 被引量:18
3
作者 朱志荣 邵君秋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1期98-102,共5页
对商代青铜器纹饰的审美特征和历史变迁进行了系统阐释,由抽象化和线条化及其演进所带来的纹饰的变化,形成了商代青铜器的审美特征。就审美功能而言,青铜器纹饰包含着宗教性的内在意蕴,就形式而言,青铜器纹饰具有对称、均衡、节奏感和... 对商代青铜器纹饰的审美特征和历史变迁进行了系统阐释,由抽象化和线条化及其演进所带来的纹饰的变化,形成了商代青铜器的审美特征。就审美功能而言,青铜器纹饰包含着宗教性的内在意蕴,就形式而言,青铜器纹饰具有对称、均衡、节奏感和象征性等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商代青铜器 纹饰 线条化 饕餮纹
下载PDF
卜辞“龟”地与武丁时期的王室田猎区 被引量:21
4
作者 陈絜 田秋棉 《故宫博物院院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6-24,共19页
宾组卜辞《合集》10198中的田猎地"■",当读作"龟",其地与《诗经》、《左传》等先秦文献所记载之"龟蒙"、"龟阴之田"有关,位于泰山东南方的汶水上游西岸地带(今山东泰安市境)。商王武丁曾在龟... 宾组卜辞《合集》10198中的田猎地"■",当读作"龟",其地与《诗经》、《左传》等先秦文献所记载之"龟蒙"、"龟阴之田"有关,位于泰山东南方的汶水上游西岸地带(今山东泰安市境)。商王武丁曾在龟地大行围猎,收获颇丰。宾组、历组等早期卜辞所记录的武丁时期的田猎地点近六十个,其中44个为确凿无疑的东土地名,均位于今泰山周边,几占总量的八成。武丁时期的王室田猎区显然与商末乙辛时期基本一致,"泰山田猎区"应该就是殷商时期比较固定的王室围猎场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殷商 卜辞 商王室 田猎区
原文传递
牛耕起源和早期的牛耕 被引量:18
5
作者 刘兴林 《中国农史》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29-38,共10页
在牛耕起源问题上,牛的驯化和驾驭、犁架的形成、相关套牛技术的出现是三个密切相关的要素,缺一不可。我国新石器时代晚期即已有人力牵拉的犁架。家牛驯化很早,至迟到商代开始驾驭和役使牛。夏商以马驾车,套驾技术可以借鉴。牛耕是随着... 在牛耕起源问题上,牛的驯化和驾驭、犁架的形成、相关套牛技术的出现是三个密切相关的要素,缺一不可。我国新石器时代晚期即已有人力牵拉的犁架。家牛驯化很早,至迟到商代开始驾驭和役使牛。夏商以马驾车,套驾技术可以借鉴。牛耕是随着最晚成熟的要素之后发生的。根据牛耕起源三要素的形成情况,把我国牛耕发生的时间定在商代应是比较可信的。目前牛耕起源的春秋说似成定论,但春秋时期牛耕已反映到人名当中,肯定不是牛耕的发生期。西周春秋是牛耕的早期阶段,战国开始进入到推广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牛耕 商代 犁架 套驾
原文传递
济南市刘家庄遗址商代墓葬M121、M122发掘简报 被引量:17
6
作者 郭俊峰 房振 +8 位作者 王兴华 刘剑 刘秀玲 赵辉 吴萍萍 邓文山 郝素梅 杨阳 李铭 《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81-119,共39页
刘家庄遗址位于济南市古城区西北约3公里的城中村—刘家庄村,是一处商周和唐至明清时期的遗址。2010年7月—2011年2月,济南市考古研究所对其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清理出大量灰坑、墓葬等遗迹。M121、M122两墓规模较大,随葬器物丰富,出... 刘家庄遗址位于济南市古城区西北约3公里的城中村—刘家庄村,是一处商周和唐至明清时期的遗址。2010年7月—2011年2月,济南市考古研究所对其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清理出大量灰坑、墓葬等遗迹。M121、M122两墓规模较大,随葬器物丰富,出土大量青铜器,器形完整及可辨者共计121件,其中容器22件,有鼎、甑、簋、爵、觚、斝、卣、壶等;兵器77件(组),有戈、矛、刀等;另有少量玉器及陶器等。部分青铜器上带有族徽铭文,共计4种14组。两座墓葬出土器物与殷墟同类器物极为相似,初步推测两座墓葬时代为殷墟三期,墓主人为中等贵族。发掘表明,晚商时期刘家庄区域居住着至少一支与商都殷墟有密切关系的氏族,再次验证了济南在商代的重要位置,为山东地区商代政治、经济格局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资料,同时对研究济南的城市变迁也有重大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刘家庄遗址 商代 墓葬 青铜器 铭文
原文传递
大辛庄商代石器原料来源和开发战略分析 被引量:12
7
作者 钱益汇 方辉 +1 位作者 于海广 沈辰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612-620,共9页
石器生产是一个动态的生产系统,而石料是石器生产和研究的前提。通过对大辛庄遗址周围考古与地质调查和对出土商代石器标本的细致分析表明,该遗址商代石器原料使用种类丰富,石料的利用率与遗址周围石质类型分布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原... 石器生产是一个动态的生产系统,而石料是石器生产和研究的前提。通过对大辛庄遗址周围考古与地质调查和对出土商代石器标本的细致分析表明,该遗址商代石器原料使用种类丰富,石料的利用率与遗址周围石质类型分布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原料分布广泛,具有高含量、低质量的特点,明显影响着当地石器工业的面貌和开发与利用自然的策略。大辛庄石料应当来源于当地,主要有两种途径:一种是就地取材;另一种主要来源于南部山区和鲍山一带,主要通过水路运输,陆路运输条件具备。在利用与开发石料的战略上,大辛庄人充分认识到石料特性,尤其对沉积岩的认识与利用,重视选材,考虑石器功能和使用方式,并很好地实施到石器制作过程中,制定相应的应对策略。通过对大辛庄商代石料来源地和开发策略的考察,有利于认识当时人地关系和大辛庄人认识自然、开发自然的认知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辛庄遗址 商代石料 来源 开发战略
下载PDF
武汉市盘龙城遗址小嘴2015~2017年发掘简报 被引量:13
8
作者 武汉大学历史学院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2 位作者 盘龙城遗址博物院 邹秋实 张昌平 《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5-34,2,共20页
盘龙城遗址位于湖北省武汉市黄陂区叶店村,遗址分布于多处临湖岗丘之上。小嘴位于盘龙城遗址西南部的一处狭长型岗地上,岗地东、西、南三面被破口湖环绕,北与杨家湾相连,东、西两侧分别与盘龙城西城垣和艾家嘴隔湖相望,南临府河大堤,岗... 盘龙城遗址位于湖北省武汉市黄陂区叶店村,遗址分布于多处临湖岗丘之上。小嘴位于盘龙城遗址西南部的一处狭长型岗地上,岗地东、西、南三面被破口湖环绕,北与杨家湾相连,东、西两侧分别与盘龙城西城垣和艾家嘴隔湖相望,南临府河大堤,岗地东西宽100~126、南北长约495米,海拔高20.1~27.5米,地势北高南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湖北省武汉市 盘龙城遗址 小嘴 青铜器铸造 商代
原文传递
殷商制骨 被引量:13
9
作者 孟宪武 谢世平 《殷都学刊》 2006年第3期8-16,共9页
殷商时期的骨器制造业已经很发达,既有王室控制的制骨场所,也有部族的制骨场所;工艺流程清晰,器物种类繁多,它真实反映了殷商文明的水平。
关键词 殷商 制骨 骨器
下载PDF
古骨胶原的氧同位素分析及其在先民迁徙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13
10
作者 王宁 李素婷 +2 位作者 李宏飞 胡耀武 宋国定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838-846,共9页
古骨中的O同位素分析可以揭示先民和动物的饮用水来源,复原其所处的古环境,可为探索先民的来源地和迁徙状况提供重要的参考信息.选取中国商代都邑级别的郑州小双桥遗址出土的17例动物和先民骨骼,在C、N稳定同位素分析食物结构的基础上,... 古骨中的O同位素分析可以揭示先民和动物的饮用水来源,复原其所处的古环境,可为探索先民的来源地和迁徙状况提供重要的参考信息.选取中国商代都邑级别的郑州小双桥遗址出土的17例动物和先民骨骼,在C、N稳定同位素分析食物结构的基础上,利用O稳定同位素分析,对动物物种间δ18O值的差异状况与饮用水来源、代谢方式和饮食结构的关系,以及先民δ18O值的差异原因和身份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不同种属动物骨胶原的δ18O值存在较大差异,并且这些差异与个体饮食中C3和C4食物比重的关系不大,更多地是受饮用水中δ18O值与新陈代谢方式(反刍和非反刍)的影响,反刍类动物明显高于非反刍类动物.此外,遗址中先民的δ18O值也有较大差别,表明这些先民生前可能至少来自2个区域,Ⅴ区丛葬坑H66中埋葬的先民相比Ⅸ区地层中的部分先民,来自于更接近海洋的地区.结合古文献和考古资料,推测Ⅴ区丛葬坑H66中埋葬的先民极有可能是东夷族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骨胶原 O稳定同位素 小双桥遗址 商代 先民迁徙
原文传递
商代的生态环境与农业发展 被引量:11
11
作者 王星光 《中原文物》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57-62,共6页
从整体上看,商代的生态环境处在"中国全新世大暖期"。但在长达约600年的商代历史中,以气候为主要因子的生态环境也出现有不小的波动,表现为商代早期出现有短暂的干旱,中期到后期有较长时期的温暖适宜期,商末环境又有转为干旱... 从整体上看,商代的生态环境处在"中国全新世大暖期"。但在长达约600年的商代历史中,以气候为主要因子的生态环境也出现有不小的波动,表现为商代早期出现有短暂的干旱,中期到后期有较长时期的温暖适宜期,商末环境又有转为干旱的迹象。商代的生态环境对农业生产有直接的影响,形成了"粟稻混作区"。商代农业确定了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方向,并为商王朝的崛起和兴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商代 生态环境 农业 中国全新世大暖期
原文传递
殷人尊东北方位说补证 被引量:12
12
作者 朱彦民 《中原文物》 2003年第6期27-33,共7页
殷人有重视东北方位、把东北看作是吉向尊位的传统观念。这是由于商族起源于东北地区的古渤海湾一带。甲骨文中“东北”为尊位而“西南”为卑位。商代都城规划中重东北方位的经营,如郑州商城、偃师商城、黄陂盘龙城、夏县东下冯商城、... 殷人有重视东北方位、把东北看作是吉向尊位的传统观念。这是由于商族起源于东北地区的古渤海湾一带。甲骨文中“东北”为尊位而“西南”为卑位。商代都城规划中重东北方位的经营,如郑州商城、偃师商城、黄陂盘龙城、夏县东下冯商城、新近发现的焦作府城商代城址和洹北商城等莫不如此。尤以殷墟都城的规划布局重东北方位为甚,如殷墟地区时代最早的遗址在殷墟都城的东北部;殷墟都城之宫城正位于整个都城范围的东北部;殷墟发现的车马坑与大墓的位置关系也表明尊东北方位,等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北方位 吉向尊位 商代 殷墟都城 商族
原文传递
河南偃师市偃师商城宫城祭祀D区发掘简报 被引量:12
13
作者 曹慧奇 +7 位作者 谷飞 陈国梁 郭天平 郭黎晖 郭龙涛 蔡奇岑 史萌萌 王向阳 《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14-29,共16页
一、发掘概况2014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河南第二工作队复查偃师商城宫城五号宫殿建筑基址(D5)东廃时,在TG86西段发现了较为集中的多个埋藏猪骨的祭祀坑和一个大型坑状遗迹的北部边缘。1988年发掘D5东疣时,曾在基址北段西侧南部... 一、发掘概况2014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河南第二工作队复查偃师商城宫城五号宫殿建筑基址(D5)东廃时,在TG86西段发现了较为集中的多个埋藏猪骨的祭祀坑和一个大型坑状遗迹的北部边缘。1988年发掘D5东疣时,曾在基址北段西侧南部的早期地层中发现过一具猪骨。综合这些信息,我们再次对该片区域进行了详细钻探,发现了一个巨大的坑状遗迹(2014YSJ1D5H13,以下简称H1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南省偃师市偃师商城 宫城祭祀遗迹 商代
原文传递
甲骨文与殷商农时探析 被引量:12
14
作者 王星光 张军涛 《中国农史》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5-28,共14页
我国先民对农时的认识源远流长,从甲骨文看,殷商时期的农时观念已较完善,农时内涵丰富。农业生产诸环节都有了具体的时间安排,农事活动时间阶段性明显,集中于耕作、播种和收获三个阶段,这与我国传统农业农事安排相一致,实为传统"三... 我国先民对农时的认识源远流长,从甲骨文看,殷商时期的农时观念已较完善,农时内涵丰富。农业生产诸环节都有了具体的时间安排,农事活动时间阶段性明显,集中于耕作、播种和收获三个阶段,这与我国传统农业农事安排相一致,实为传统"三时"观的滥觞。当时农业生产已有农忙和农闲之分,农忙的月份安排有相应的农事活动。商代可能有类似月令体的历书,其中应含有相应月份的农事安排。商代农时观中夹杂有宗教迷信色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时 农业 殷商 甲骨文
原文传递
商王朝考古学编年的建立 被引量:12
15
作者 唐际根 《中原文物》 2002年第6期50-59,共10页
20世纪中期以来 ,研究者先后提出过不同的商王朝历史的考古学编年框架。其中最有影响的包括 :二里头———二里岗———殷墟三阶段说 ,二里岗———殷墟二阶段说。近年由于小双桥遗址、洹北商城遗址以及邢台曹演庄、东先贤一带的考古发... 20世纪中期以来 ,研究者先后提出过不同的商王朝历史的考古学编年框架。其中最有影响的包括 :二里头———二里岗———殷墟三阶段说 ,二里岗———殷墟二阶段说。近年由于小双桥遗址、洹北商城遗址以及邢台曹演庄、东先贤一带的考古发现 ,一个新的商王朝历史编年框架逐渐清晰起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商王朝 殷墟 考古学 编年 遗址 洹北商城 考古发现 清晰 阶段 中期
原文传递
孤竹国释论——一支华夏化的东北夷 被引量:12
16
作者 孟古托力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117-123,共7页
商周时期的孤竹国人原是东北夷中的一支 ,世居在今河北省东北部和辽宁省西南部。不仅与商王室同姓 ,而且是商政权北部拥有相当力量的诸侯国。从其名号文化的内涵、语言文字及某些习俗 ,还有伯夷、叔齐的事迹等方面判定 ,这支东北夷在商... 商周时期的孤竹国人原是东北夷中的一支 ,世居在今河北省东北部和辽宁省西南部。不仅与商王室同姓 ,而且是商政权北部拥有相当力量的诸侯国。从其名号文化的内涵、语言文字及某些习俗 ,还有伯夷、叔齐的事迹等方面判定 ,这支东北夷在商代大体完成华夏化进程 ,成为东北地区世居类型的汉族之先世。孤竹国人与其他共同体并肩开发东北南部广大地区 ,为燕国以及秦汉积极经略这一地区提供了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孤竹国 东北夷 华夏化 商代
下载PDF
广州增城墨依山遗址两座出土玉牙璋的商代墓葬 被引量:11
17
作者 朱海仁 张希 +5 位作者 朱家振 史雪飞 朱汝田 张艳平 曾凡华 关舜甫 《东南文化》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32-38,F0002,I0004,F0003,共10页
广州增城墨依山遗址发现一批先秦至清代晚期墓葬,其中商代墓葬M66、M70随葬的玉牙璋是本次发掘的重要发现,也是珠江三角洲地区首次在时代明确的墓葬中清理出土的玉牙璋。玉牙璋的出土丰富了环珠江口地区的相关材料,为探讨这一地区此前... 广州增城墨依山遗址发现一批先秦至清代晚期墓葬,其中商代墓葬M66、M70随葬的玉牙璋是本次发掘的重要发现,也是珠江三角洲地区首次在时代明确的墓葬中清理出土的玉牙璋。玉牙璋的出土丰富了环珠江口地区的相关材料,为探讨这一地区此前考古发现的牙璋年代提供了重要标尺,也为研究牙璋自北向南的传播过程及其与周边文化的融合提供了重要考古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州 墨依山遗址 商代 墓葬 玉牙璋
原文传递
陕北高原商代考古学文化简论 被引量:10
18
作者 张天恩 《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18-30,共13页
陕北高原商代文化遗存,最初是以青铜器的发现而引起学界关注,后因清涧县李家崖遗址的发掘,被认为属于李家崖文化,并与文献和甲骨文记载的鬼方有关。多年的考古资料揭示,陕北地区商代的考古学文化还要复杂一些,除了李家崖文化以外,以蛇... 陕北高原商代文化遗存,最初是以青铜器的发现而引起学界关注,后因清涧县李家崖遗址的发掘,被认为属于李家崖文化,并与文献和甲骨文记载的鬼方有关。多年的考古资料揭示,陕北地区商代的考古学文化还要复杂一些,除了李家崖文化以外,以蛇纹鬲为代表的"朱开沟"类文化也曾活跃于此。其形成和出现的时间,虽可能略早于李家崖,但也曾有过并行发展阶段。对于两者的关系,过去曾有发展演变的看法。本文通过对李家崖报告和近10余年佳县石摞摞山、安塞西坬渠以及清涧辛庄等遗址的发现资料分析研究,初步认为两者可能并非先后相继的关系,而是并存于陕北高原和相邻地区的两支商代考古学文化,有着不同的来源和发展去向。故在不同时期以不同的形式,对关中及相邻的考古学文化,产生过不同程度的影响。至于两者所出现的一些相似的文化因素,当属分别继承了当地更早文化的部分传统,及相邻文化间相互影响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商代 陕北高原 考古学文化 类型 发展变迁
原文传递
湖南岳阳温家山商时期坑状遗迹发掘简报 被引量:10
19
作者 张迎冰 郭胜斌 +6 位作者 欧继凡 罗仁林 何捷 赵立恒 赵中波 黄阳秋 熊牧 《江汉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3-18,共16页
温家山坑状遗迹群是湘江下游新墙河流域乃至湖南地区迄今为止考古发现的一处重要的商时期坑状遗迹,时代从殷墟一期延续到商代后期晚段。本报告根据已整理的部分坑状遗迹的器物组合、形态、文化因素等方面分析,认为占主导地位的以鬲、簋... 温家山坑状遗迹群是湘江下游新墙河流域乃至湖南地区迄今为止考古发现的一处重要的商时期坑状遗迹,时代从殷墟一期延续到商代后期晚段。本报告根据已整理的部分坑状遗迹的器物组合、形态、文化因素等方面分析,认为占主导地位的以鬲、簋、大口尊、瓮、盆、豆等为代表的文化因素,具有明显的商文化盘龙城类型的特征,是该类遗存的主体特征,同时认为这批坑可能与某种宗教祭祀有关。温家山坑状遗迹的发现,为研究商文化南渐及其发展、演变以及与周邻地区同时期诸考古学文化的关系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湖南 温家山坑状遗迹 商时期
下载PDF
帝、天关系的演变 被引量:5
20
作者 陈筱芳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116-119,共4页
从异源到合一,是帝、天关系演变的基本线索。帝之原型是商人的祖先帝喾,天之原型是周人的祖先天鼋,二者的演变轨迹相同,都由氏族祖先神变为华夏至上神。帝、天的本质共性是:皆原始父家长权威在神界的延伸和升华,也是远古部族英雄崇拜的... 从异源到合一,是帝、天关系演变的基本线索。帝之原型是商人的祖先帝喾,天之原型是周人的祖先天鼋,二者的演变轨迹相同,都由氏族祖先神变为华夏至上神。帝、天的本质共性是:皆原始父家长权威在神界的延伸和升华,也是远古部族英雄崇拜的投射和提升。周代帝、天融合,但帝、天的融合并非在西周立国之初突然发生,而是自商王朝鼎盛之时小邦周对大国商的文化歆羡和文化认同的历史积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商代 周代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