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9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等效天平上的“内在语法”结构——接受美学理论与诗歌翻译的归化问题兼评汉译莎士比亚十四行诗 被引量:28
1
作者 罗益民 《中国翻译》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26-30,共5页
翻译是一种阅读行为,一种特殊的阅读行为。根据接受美学理论原则,意义的实现依赖于信息接受者的期待视界。在这一连串的事件中,翻译活动中的两个层次的阅读者是源语言实现意义的关键。由于译者的特殊身份、地位、使命和作用,等效天平上... 翻译是一种阅读行为,一种特殊的阅读行为。根据接受美学理论原则,意义的实现依赖于信息接受者的期待视界。在这一连串的事件中,翻译活动中的两个层次的阅读者是源语言实现意义的关键。由于译者的特殊身份、地位、使命和作用,等效天平上两种对立的“内在语法”结构在译者那里表现为“异化”和“归化”两种形式。相对等效可以求得“异”和“归”的调和,求得两种“语法”的沟通,从而求得一定程度上的等效,以实现意义和文化信息的沟通甚至融合。诗歌具有特殊的文类气质,其语法结构往往迥然相异,也容易形成语法的困境。因而,诗歌翻译一定程度上的归化是有必要的。否则,只有革除翻译的藩篱,走向真实的阅读本身。本文评析了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的汉译情况,并分析了诗歌翻译一定程度上的归化的可行性和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等效 “内在语法” 接受美学 诗歌翻译 归化
原文传递
莎士比亚十四行诗中的三个主题 被引量:25
2
作者 罗益民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54-159,共6页
莎评家李希曼在《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的主题及其变体》中称,莎氏十四行诗中没有西方文学传统中的两个重要主题,即“及时行乐”和“莫负青春”。其实,事实并非如此,只不过,莎翁的处理办法有所不同。传统的做法是以规劝为主,莎翁的做法是以... 莎评家李希曼在《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的主题及其变体》中称,莎氏十四行诗中没有西方文学传统中的两个重要主题,即“及时行乐”和“莫负青春”。其实,事实并非如此,只不过,莎翁的处理办法有所不同。传统的做法是以规劝为主,莎翁的做法是以威胁为主。但都是为了达到永恒而使用的不同办法。同时,莎士比亚十四行诗还存在着西方文学传统中的第三大主题,即“人生无常”。而这一点,则是以往的莎学批评家没有注意到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莎士比亚 十四行诗 三个主题
下载PDF
翻译中的历史语境和文化语境——莎士比亚十四行诗汉译疑难探究 被引量:12
3
作者 曹明伦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79-85,共7页
指出莎翁十四行诗援经引典、据事类义、由此述彼的特点,强调历史语境和文化语境在莎士比亚十四行诗解读和翻译中的重要性,对莎士比亚十四行诗汉语译本中一些长期困扰中国读者的疑难问题进行了探究和解析。
关键词 莎诗汉译 历史语境 文化语境 疑难解析
下载PDF
从一首莎诗重译看翻译的语境对话 被引量:8
4
作者 孙建成 温秀颖 《外语与外语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56-59,共4页
本文以《莎士比亚十四行诗集》第五首的三个汉译文本为基础,通过对译诗风格、韵式等问题的比较分析,运用巴赫金语境对话理论和赫尔曼社会叙事学方法,集中探讨了文本再现与翻译语境对话的关系,试图说明在文本的转换生成过程中,不同... 本文以《莎士比亚十四行诗集》第五首的三个汉译文本为基础,通过对译诗风格、韵式等问题的比较分析,运用巴赫金语境对话理论和赫尔曼社会叙事学方法,集中探讨了文本再现与翻译语境对话的关系,试图说明在文本的转换生成过程中,不同翻译观之间分立、互补的多元协作同构关系。以叠重语境化概念为基础,透视了诗歌翻译的主体闻性、文化间性和互文性,提出了一种整合型的“惠存翻译”观,将文本翻译置于语言、语境和对话之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莎诗》 复译 语境对话 叠重语境 互惠共存
下载PDF
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的拓扑学爱情观 被引量:10
5
作者 罗益民 《国外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73-80,共8页
莎士比亚十四行诗表达的爱情观体现在三个方面:真、善、美。这三个方面充分体现出莎士比亚审美方面的柏拉图观念。诗人综合运用彼特拉克、伊拉斯谟等人的传统,对其进行了辩证的继承和扬弃。在具体的操作手法上,莎士比亚通过拓扑学空间... 莎士比亚十四行诗表达的爱情观体现在三个方面:真、善、美。这三个方面充分体现出莎士比亚审美方面的柏拉图观念。诗人综合运用彼特拉克、伊拉斯谟等人的传统,对其进行了辩证的继承和扬弃。在具体的操作手法上,莎士比亚通过拓扑学空间展拓的手段加以实施,形成了莎士比亚艺术审美世界独具风采的大花园,为人类精神宝库留下了可贵的遗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莎士比亚十四行诗 拓扑学 爱情观
原文传递
诗歌翻译中情感意义的传递——评莎士比亚第116首十四行诗的翻译 被引量:9
6
作者 薛文思 《学术探索》 CSSCI 2013年第11期81-83,共3页
情感意义是关于讲话人或作者的感情和态度的意义,是语义学中极为微妙复杂的一种意义,在诗歌描写中表现尤为明显。本文从情感意义移译的角度,对莎士比亚十四行诗两译本中第116首进行比较和评析,探讨两译文中情感意义传递的程度,试图寻找... 情感意义是关于讲话人或作者的感情和态度的意义,是语义学中极为微妙复杂的一种意义,在诗歌描写中表现尤为明显。本文从情感意义移译的角度,对莎士比亚十四行诗两译本中第116首进行比较和评析,探讨两译文中情感意义传递的程度,试图寻找诗歌翻译中情感意义传递的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情感意义移译 诗歌翻译 莎士比亚十四行诗
下载PDF
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结构研究 被引量:7
7
作者 王改娣 《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 2007年第1期36-40,共5页
从外部韵式看,莎士比亚十四行诗一般分为四部分:三个四行和一组对句。然而,在内在逻辑关系上,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的内部结构却并非整齐划一。除了与外部结构相吻合的四段经典模式外,很多诗的内部结构为两段式,与意大利体十四行诗相仿,但... 从外部韵式看,莎士比亚十四行诗一般分为四部分:三个四行和一组对句。然而,在内在逻辑关系上,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的内部结构却并非整齐划一。除了与外部结构相吻合的四段经典模式外,很多诗的内部结构为两段式,与意大利体十四行诗相仿,但有些诗的内部结构则为三段式。另外,即使是四段式或两段式结构,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也常表现出不同于传统十四行诗结构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莎士比亚十四行诗 结构 两段式 三段式 四段式
下载PDF
性别伦理美学——莎士比亚十四行诗批评的新方向 被引量:6
8
作者 罗益民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60-165,共6页
性是伦理审美的一大障碍,二者难以调和。莎士比亚十四行诗关于性的种种沸沸扬扬的纠纷,往往由伦理学而起。把伦理学纳入审美的视界,便给性别审美某种让步。这不仅拓展了审美的范畴,也为莎士比亚十四行诗批评提供了新的方向。
关键词 性别 伦理 美学 莎士比亚十四行诗 新方向
下载PDF
莎士比亚十四行诗中的玫瑰意象 被引量:5
9
作者 金涛 《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09年第2期73-74,共2页
意象是开启诗歌主题的金钥匙。玫瑰是莎士比亚十四行诗中反复出现的意象。这个意象成为诗中说话人爱慕和赞美的美少年的化身和别名,具有强烈的性别和性暗示。诗中说话人饱含激情赞美玫瑰,就是表达对美少年的爱。
关键词 莎士比亚十四行诗 玫瑰 意象
下载PDF
梁宗岱译《莎士比亚十四行诗》:基于其诗论和译论的再创之作 被引量:4
10
作者 方汉泉 洪斌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 2009年第5期61-65,87,共6页
梁宗岱译的《莎士比亚十四行诗》,采用"十二字五拍"的建行格式,这一建行格式与"以顿代步"基本相同,但"拍"与"顿"的具体划分方法略有差异。以每行"十二字五拍"构成的十四行译诗,格式... 梁宗岱译的《莎士比亚十四行诗》,采用"十二字五拍"的建行格式,这一建行格式与"以顿代步"基本相同,但"拍"与"顿"的具体划分方法略有差异。以每行"十二字五拍"构成的十四行译诗,格式整齐划一,格律较为严谨,韵式也与原诗接近,但仍存在一些失误或缺陷。总的来说,译诗忠于原作,形式与内容统一,生动传达原诗的神韵风采。梁译莎翁十四行诗堪称为基于其诗论和译论的再创佳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梁宗岱 莎士比亚十四行诗 格式 格律 韵式 神韵风采
下载PDF
诗歌的阐释与翻译的多元——以莎士比亚十四行诗为例
11
作者 王雪梅 《科教文汇》 2023年第3期181-184,共4页
该文以莎士比亚十四行诗中的第141首的不同中译本为案例,从结构、主题和意境方面来分析译者视域对翻译和阐释的影响.译者视域不同,对原文的理解和阐释也会不同.因此译者要不断扩大自己的视域,只有使它与原文的历史视域相融合,才能更好... 该文以莎士比亚十四行诗中的第141首的不同中译本为案例,从结构、主题和意境方面来分析译者视域对翻译和阐释的影响.译者视域不同,对原文的理解和阐释也会不同.因此译者要不断扩大自己的视域,只有使它与原文的历史视域相融合,才能更好地再现原文的内容与风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莎士比亚十四行诗 视域 阐释 翻译
下载PDF
永恒的主题 永远的莎士比亚——莎士比亚十四行诗主题研究综述 被引量:4
12
作者 张坚 《外国语文》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44-47,共4页
莎士比亚十四行诗与他的戏剧作品一样璀璨夺目。对它的研究,学者专家云集,历史悠久,种类繁多。文章对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的发展历史作了简介,并侧重将国内学者1990-2011年对莎士比亚154首十四行诗的爱情、伦理主题和时间主题进行研究的文... 莎士比亚十四行诗与他的戏剧作品一样璀璨夺目。对它的研究,学者专家云集,历史悠久,种类繁多。文章对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的发展历史作了简介,并侧重将国内学者1990-2011年对莎士比亚154首十四行诗的爱情、伦理主题和时间主题进行研究的文献进行了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莎士比亚十四行诗 主题研究 文献综述
下载PDF
莎翁十四行诗拓扑学隐喻空间下的时间观 被引量:4
13
作者 唐霞 《宜宾学院学报》 2017年第8期95-100,共6页
莎士比亚十四行诗在继承西方文化传统的基础上建构了多种时间隐喻。这些形态各异的时间隐喻图形在一定范围内都是等值的,它们共同指向时间这个原型理念。不同描绘时间概念的物理图形通过隐喻的方式赋形、镶嵌在诗歌的载体上,进入人的心... 莎士比亚十四行诗在继承西方文化传统的基础上建构了多种时间隐喻。这些形态各异的时间隐喻图形在一定范围内都是等值的,它们共同指向时间这个原型理念。不同描绘时间概念的物理图形通过隐喻的方式赋形、镶嵌在诗歌的载体上,进入人的心理认知视域,形成了一个多维的、动态的、开放的、复数的函数空间,在这个隐喻空间里,莎士比亚对时间的认识呈现出心理的和文化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莎士比亚十四行诗 拓扑心理学 认知 隐喻
下载PDF
论莎士比亚十四行诗与《诗经·国风》的植物隐喻 被引量:4
14
作者 谢世坚 韦冬梅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年第3期88-93,共6页
莎士比亚在十四行诗中运用隐喻的修辞手法,借植物表达较为抽象、不易言表的情感;《诗经·国风》中也包含大量植物隐喻,借以表达诗人的情感世界。隐喻的本质是认知,是一种通过语言表现出来的思维方式。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将莎翁十四... 莎士比亚在十四行诗中运用隐喻的修辞手法,借植物表达较为抽象、不易言表的情感;《诗经·国风》中也包含大量植物隐喻,借以表达诗人的情感世界。隐喻的本质是认知,是一种通过语言表现出来的思维方式。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将莎翁十四行诗与《诗经·国风》中的植物隐喻归为三个大类,即"爱情花"隐喻、"野草"隐喻和独有植物隐喻,分析中西方植物隐喻源域与目标域的映射差异及其成因。研究发现,虽然两部作品选择不同植物对同一目标域进行映射,但不同植物之间存在共同蕴含,形成隐喻连贯,由于人类身体体验,即认识事物的顺序与体认特征具有相似性,因此读者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理解彼此诗歌的蕴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莎士比亚十四行诗 《诗经·国风》 植物隐喻 源域 目标域 诗歌的蕴意
下载PDF
好邻居还是好篱笆?——汉译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的形式论 被引量:3
15
作者 罗益民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4年第12期1-8,共8页
迄今已有的《莎士比亚十四行诗》十三种译本,其中九种采用了忠实于原文形体和意义的手法。然而,诗歌的抗译性是众所周知的。作为传统形式,又深深置根于西方文化的十四行诗,更是具有这一深层次的特征了。从理论上说,英语和汉语两种文字,... 迄今已有的《莎士比亚十四行诗》十三种译本,其中九种采用了忠实于原文形体和意义的手法。然而,诗歌的抗译性是众所周知的。作为传统形式,又深深置根于西方文化的十四行诗,更是具有这一深层次的特征了。从理论上说,英语和汉语两种文字,有着不同的异质结构,要移花接木,是不易做到的。从实践来看,近百年来的阅读史和十四行诗创作史说明,移植英国和西方本土味的十四行诗形式到中国的土壤,还远远没有形成。这种理想和实践上的抵捂说明,英语中的十四行诗和汉语中的十四行诗(如果能够存在的话),是难以殊途同归的。总结起来,这是一个形式的文化的问题。思考这个问题,既有助于在理论上提高认识,纠正一些认识论的偏差,也有助于给诗歌翻译,尤其是传统的格律诗翻译提供启迪和指导,并提出处理诗歌翻译在形式问题上的措施,因而具有方法论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邻居 篱笆 汉译 莎士比亚十四行诗 形式论
下载PDF
美妙的意象——莎士比亚十四行诗中的人文主义精神 被引量:3
16
作者 高歌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2011年第4期115-117,共3页
莎士比亚高深的语言使用技巧,体现在十四行诗中丰富多彩的意象上,意象是诗人用来传达思想和情感的特殊语言。本文通过对莎翁十四行诗中意象的多角度研究,探讨诗中所反映的人文主义思想。
关键词 意象 莎士比亚十四行诗 人文主义
下载PDF
基于语料库的莎士比亚十四行诗两种汉译本风格研究 被引量:3
17
作者 罗益民 刘佯 《英语研究》 2019年第2期128-138,共11页
本文以《莎士比亚十四行诗集》梁宗岱译本和辜正坤译本为研究对象,采用语料库语言学的工具与方法,建立了原作现代拼写本和两种汉译本的双语平行语料库和汉语类比语料库,并在此基础上描写、分析和解释两种译本的翻译风格。研究表明,两种... 本文以《莎士比亚十四行诗集》梁宗岱译本和辜正坤译本为研究对象,采用语料库语言学的工具与方法,建立了原作现代拼写本和两种汉译本的双语平行语料库和汉语类比语料库,并在此基础上描写、分析和解释两种译本的翻译风格。研究表明,两种汉译均体现了翻译文本的普遍共性,即词语层面的简化趋势、句法层面的明确化倾向和意合特征、高频实词与英语原作高度重合、高频虚词中显著增译人称代词等。梁宗岱遵从异化的翻译策略,在形式上恪守"信"的翻译准则,尽可能做到形式对等;辜正坤采用归化的翻译策略,注重文体趣味,竭力追求"神似"的艺术效果,以实现功能对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料库 莎士比亚 十四行诗 汉译本 风格研究
下载PDF
The Triumph of Poetry over Time in Shakespeare's Sonnets
18
作者 廖巧云 《海外英语》 2012年第1X期231-232,共2页
Since the study of Shakespeare's sonnets came to China,people come to an agreement that there is more than one theme running through these sonnets.The most popular and well-accepted ones are singing for fairness,k... Since the study of Shakespeare's sonnets came to China,people come to an agreement that there is more than one theme running through these sonnets.The most popular and well-accepted ones are singing for fairness,kindness and truth,singing for friendship,and singing for love.Among all these themes,time,running through these sonnets from the beginning to the end,is absolutely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In the eyes of the poet,time is cruel and destructive;however,he figures out poetry as a key way to triumph over it.This article attempts to argue for the triumph of poetry over time in Shakespeare's sonnets based on an analysis to the poetr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hakespeare’s sonnets POETRY THEME TIME
下载PDF
莎士比亚十四行诗与起承转合 被引量:2
19
作者 张蕊 《宜春学院学报》 2011年第2期78-81,136,共5页
莎士比亚十四行诗被称为西方近体诗,而起承转合理论是中国古典律诗写作理论。律诗的各联与起承转合的各个部分分别对应,各联在整首诗中起着不同的作用。近代一些学者认为起承转合理论同样适用于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的分析;为考察起承转合... 莎士比亚十四行诗被称为西方近体诗,而起承转合理论是中国古典律诗写作理论。律诗的各联与起承转合的各个部分分别对应,各联在整首诗中起着不同的作用。近代一些学者认为起承转合理论同样适用于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的分析;为考察起承转合与莎士比亚十四行诗之间的关系,从寻找英汉语篇篇章结构中的共性目的出发,首次采用主述位分析的方法对随机挑选的五首十四行诗进行分析;同时随机选取五首中国古典律诗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较之中国古典律诗,"起承转合"在莎士比亚十四行诗中有三种不同的表现形式:(1)1-4,5-8,9-12,13-14;(2)1-3,4-8,9-12,13-14;(3)1-5,6-8,9-12,13-1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莎士比亚十四行诗 中国古典律诗 起承转合 主位推进分析
下载PDF
莎士比亚十四行诗中的“夏天”意象初探 被引量:2
20
作者 李树春 《黄石理工学院学报(人文社科版)》 2010年第1期17-19,共3页
本文对莎士比亚十四行诗中"夏天"这一意象的研究表明,季节之夏乃人生之春,其形下之美灿烂而动人,其形上之美乃真善之化身;莎翁巨笔意在使爱人之形美臻于圆满之境,使该美长驻其诗文。
关键词 莎士比亚十四行诗 夏天 意象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