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阶次自由表面相关多次波预测与成像方法 被引量:10
1
作者 叶月明 郭庆新 +3 位作者 庄锡进 李立胜 任浩然 宋建勇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2237-2248,共12页
海水与空气间的强波阻抗界面使得海洋地震数据普遍发育自由表面相关多次波,多次波信息的利用是提高海洋地震资料成像品质的新突破点.近年来发展了一系列多次波成像方法,干涉假象是制约其应用推广的关键问题之一.为了避免假象影响,本文... 海水与空气间的强波阻抗界面使得海洋地震数据普遍发育自由表面相关多次波,多次波信息的利用是提高海洋地震资料成像品质的新突破点.近年来发展了一系列多次波成像方法,干涉假象是制约其应用推广的关键问题之一.为了避免假象影响,本文提出了不同阶次自由表面相关多次波预测与成像方法,首先,修改了传统SRME(表面相关多次波衰减)方法中的边界条件,通过多次波升阶次与匹配相减的方法预测出不同阶次自由表面相关多次波;其次,基于单程波偏移算子和"面炮"偏移策略,以一次反射波或第(N-1)阶自由表面相关多次波为下行波场正向延拓,以第1阶多次或第N阶多次波为上行波场逆向延拓,并在每一层互相关成像得到第1阶或N阶多次波单独成像.本方法避免了低阶多次波和高阶多次波产生的相关假象,且相对于全波算子的偏移方法具有较高的计算效率,增强了多次波成像方法的实用性.单层模型和三层模型测试验证了本方法的正确性,并在我国某深海探区实际资料处理中得到了成功应用.相对于传统一次波成像,分阶次多次波成像具有更高的照明均衡度、垂向分辨率和信噪比.本研究表明,海洋多次波成像是一次波成像的有力补充,对于稳定海底沉积的深海地区,具有一定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次波成像 干涉假象衰减 面炮偏移 多次波分离 匹配滤波
下载PDF
多次波成像技术在深海油气勘探中的应用 被引量:1
2
作者 叶月明 范国章 +2 位作者 李林 李立胜 周振 《中国造船》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222-228,共7页
高品质海域地震资料处理是海洋油气勘探的基础。深海洋地震资料普遍含有与强能量表面相关的多次波,携带了丰富的地下反射信息。基于扩展表面多次波衰减(SRME)方法和面炮偏移技术,论文提出了一种单阶次海洋多次波成像方法。通过扩展的SRM... 高品质海域地震资料处理是海洋油气勘探的基础。深海洋地震资料普遍含有与强能量表面相关的多次波,携带了丰富的地下反射信息。基于扩展表面多次波衰减(SRME)方法和面炮偏移技术,论文提出了一种单阶次海洋多次波成像方法。通过扩展的SRME技术,预测出不同阶次表面相关多次波,再通过不同阶次多次波单独成像的方法利用多次波信息对地下构造成像,克服了多次波同时成像时产生干涉假象的缺陷,而且相对于传统一次波成像又具有较好的信噪比和分辨率。多次波成像方法已在我国海域实际地震资料处理中成功应用,表现出了更高的照明均衡度和地层分辨能力。研究表明,海洋多次波成像技术是传统一次波成像方法的有力补充,对于稳定海底沉积的深海地区,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海勘探 多次波成像 叠前深度偏移 偏移假象 多次波分离
下载PDF
二氧化硅膜的制备及分离CH_4/CO_2气体的研究 被引量:4
3
作者 张志刚 张冰 +1 位作者 陈立峰 李文秀 《硅酸盐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56-61,共6页
以正硅酸乙酯为前驱体,通过溶胶-凝胶法,采用多分离层镀膜工艺制备了用于分离CH4/CO2气体二氧化硅无机膜。通过TG-DSC、粒度分析仪及SEM对二氧化硅膜进行表征,结果表明分别利用HNO3、EtOH及DMF作为催化剂、助溶剂及添加剂可制备出表面... 以正硅酸乙酯为前驱体,通过溶胶-凝胶法,采用多分离层镀膜工艺制备了用于分离CH4/CO2气体二氧化硅无机膜。通过TG-DSC、粒度分析仪及SEM对二氧化硅膜进行表征,结果表明分别利用HNO3、EtOH及DMF作为催化剂、助溶剂及添加剂可制备出表面性能较好的二氧化硅膜;利用多分离层镀膜工艺制备的二氧化硅膜,在0.025MPa下,对CH4/CO2气体的分离因子高达1.73,其效果明显高于利用单一溶胶涂膜的分离因子1.6,有效的提高了二氧化硅膜对气体的分离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离因子 多分离层 二氧化硅膜
下载PDF
Continuous Separation of Multiple Size Microparticles using Alternating Current Dielectrophoresis in Microfluidic Device with Acupuncture Needle Electrodes 被引量:3
4
作者 TAO Ye REN Yukun +1 位作者 YAN Hui JIANG Hongyuan 《Chinese Journal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 SCIE EI CAS CSCD 2016年第2期325-331,共7页
The need to continuously separate multiple microparticles is required for the recent development of lab-on-chip technology. Dielectrophoresis(DEP)-based separation device is extensively used in kinds of microfluidic... The need to continuously separate multiple microparticles is required for the recent development of lab-on-chip technology. Dielectrophoresis(DEP)-based separation device is extensively used in kinds of microfluidic applications. However, such conventional DEP-based device is relatively complicated and difficult for fabrication. A concise microfluidic device is presented for effective continuous separation of multiple size particle mixtures. A pair of acupuncture needle electrodes are creatively employed and embedded in a PDMS(poly-dimethylsiloxane) hurdle for generating non-uniform electric field thereby achieving a continuous DEP separation. The separation mechanism is that the incoming particle samples with different sizes experience different negative DEP(n DEP) forces and then they can be transported into different downstream outlets. The DEP characterizations of particles are calculated, and their trajectories are numerically predicted by considering the combined action of the incoming laminar flow and the n DEP force field for guiding the separation experiments. The device performance is verified by successfully separating a three-sized particle mixture, including polystyrene microspheres with diameters of 3 μm, 10 μm and 25 μm. The separation purity is below 70% when the flow rate ratio is less than 3.5 or more than 5.1, while the separation purity can be up to more than 90% when the flow rate ratio is between 3.5 and 5.1 and meanwhile ensure the voltage output falls in between 120 V and 150 V. Such simple DEP-based separation device has extensive applications in future microfluidic system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ntinuous separation of multiple size particles dielectrophoresis acupuncture needle electrodes microfluidic
下载PDF
利用概率混合模型的理想比率掩蔽多声源分离方法 被引量:1
5
作者 贾怡恬 杨淇善 +2 位作者 贾懋珅 许文杰 鲍长春 《信号处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1806-1815,共10页
针对基于时频掩蔽的分离方法在多声源场景下的分离效果不佳的问题,论文提出一种利用概率混合模型的理想比率掩蔽多声源分离方法。首先,利用冯·米塞斯分布对时频点处方位角估计进行拟合以及拉普拉斯分布对归一化声压梯度信号向量进... 针对基于时频掩蔽的分离方法在多声源场景下的分离效果不佳的问题,论文提出一种利用概率混合模型的理想比率掩蔽多声源分离方法。首先,利用冯·米塞斯分布对时频点处方位角估计进行拟合以及拉普拉斯分布对归一化声压梯度信号向量进行拟合,由此建立概率混合模型。其次,利用期望最大化算法对模型参数进行求解,估计各声源对应的理想比率掩蔽。最后,利用估计出的理想比率掩蔽,从麦克风采集信号中分离得到各声源信号。实验结果表明,与现有基于时频掩蔽的多声源分离方法相比,论文所提方法在欠定场景下具有更好的分离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理想比率掩蔽 多声源分离 概率混合模型
下载PDF
解剖分离多肝段联合切除治疗肝脏肿瘤的临床效果分析
6
作者 李真 李建波 《系统医学》 2019年第17期115-117,共3页
目的评价解剖分离多肝段联合切除治疗肝脏肿瘤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入2017年2月—2018年2月该院收治的肝脏肿瘤患者60例,采用抽签法的分组形式将其平均分成实验组(n=30,解剖分离多肝段联合切除治疗)与对照组(n=30,常规的切除治疗法),分析... 目的评价解剖分离多肝段联合切除治疗肝脏肿瘤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入2017年2月—2018年2月该院收治的肝脏肿瘤患者60例,采用抽签法的分组形式将其平均分成实验组(n=30,解剖分离多肝段联合切除治疗)与对照组(n=30,常规的切除治疗法),分析并发症、复发与转移率、治疗效果。结果实验组中的相关效果是96.7%,对照组为70.0%,实验组并发症问题为3.3%,对照组为30.0%(P<0.05)。实验组复发率是3.3%,对照组为23.3%(χ^2=5.192 3,P=0.002 2)。实验组转移率0.0%,对照组为20.0%(χ^2=6.666 7,P=0.009 8)。实验组的并发症、复发与转移率、效果比对照组好很多,组间的数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肝脏肿瘤实际治疗的过程中,采用解剖分离多肝段切除治疗法,有助于提升治疗效果,具有较高的推广优势,应予以一定重视,利用合理的方式开展相关治疗分析工作,为患者提供高质量服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解剖分离多肝段 切除治疗 肝脏肿瘤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