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29篇文章
< 1 2 2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自伤行为研究:现状、问题与建议 被引量:116
1
作者 江光荣 于丽霞 +2 位作者 郑莺 冯玉 凌霄 《心理科学进展》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861-873,共13页
自我伤害行为指个体在没有明确自杀意图的情况下,故意、重复地改变或伤害自己的身体组织。这种行为虽不致死,但极具危险性。对自伤的诊断一直存在争议,争议的焦点主要是自伤与自杀、自伤与边缘型人格障碍的关系问题。从流行学调查结果看... 自我伤害行为指个体在没有明确自杀意图的情况下,故意、重复地改变或伤害自己的身体组织。这种行为虽不致死,但极具危险性。对自伤的诊断一直存在争议,争议的焦点主要是自伤与自杀、自伤与边缘型人格障碍的关系问题。从流行学调查结果看,国内普通青少年自伤比例高于西方,达36%~57%,但该行为在国内所受关注不多、相关研究甚少。影响自伤的危险因子,总体可分为早年创伤性经验和个体易感性两大类,后者包括情绪管理障碍、冲动性和生物学因素,但各因素对自伤的影响程度尚不清楚。从病因和病理学研究现状看,很多理论模型被提出来解释自伤的动机和原因,包括功能性模型、发展病理性模型和整合模型等。自伤领域的研究虽然在近10年有飞跃性的增长,但仍然有很多问题值得进一步探讨,未来研究可以考虑进行自伤的分类研究、某些主题的细化研究、跨学科和跨文化研究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自杀性自伤 自伤 心理病理行为 情绪管理障碍 边缘型人格障碍
下载PDF
消极情绪与留守青少年自伤:家庭功能与情绪表达的调节作用 被引量:35
2
作者 王玉龙 袁燕 张家鑫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75-78,81,共5页
目的:考察家庭功能和情绪表达对消极情绪与留守青少年自伤关系的调节作用。方法:采用青少年自我伤害问卷、负性情感量表、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量表中文版、情绪表达性量表对566名留守青少年和561名非留守青少年进行施测。结果:1留守青少... 目的:考察家庭功能和情绪表达对消极情绪与留守青少年自伤关系的调节作用。方法:采用青少年自我伤害问卷、负性情感量表、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量表中文版、情绪表达性量表对566名留守青少年和561名非留守青少年进行施测。结果:1留守青少年的自伤发生率显著高于非留守青少年,自伤留守青少年的自伤水平显著高于自伤非留守青少年;2消极情绪与自伤水平有显著的正相关;3情绪表达对消极情绪与自伤水平间的关系有显著的负向调节作用。结论:消极情绪与留守青少年自伤的关系受情绪表达的调节,良好的情绪表达能力能够明显地降低消极情绪对自伤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留守青少年 自伤 消极情绪 家庭功能 情绪表达
原文传递
父母冲突与青少年自伤的关系: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 被引量:31
3
作者 王玉龙 覃雅兰 +1 位作者 肖璨 蔺秀云 《心理发展与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377-384,共8页
以情绪安全感理论为依据考察父母冲突与青少年自伤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探讨情绪不安全感的中介作用以及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的调节作用。采用整群抽样法对2800名中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表明:(1)在所有青少年... 以情绪安全感理论为依据考察父母冲突与青少年自伤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探讨情绪不安全感的中介作用以及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的调节作用。采用整群抽样法对2800名中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表明:(1)在所有青少年被试中有自伤行为的比例占41.49%,青少年的自伤水平在年级、学校类型和是否为独生子女这些人口学变量上有显著差异;(2)父母冲突能显著地正向预测青少年的自伤水平,情绪不安全感在两者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3)控制消极情绪自我效能感对情绪不安全感的中介作用有显著的负向调节作用,只有当控制消极情绪自我效能感很低时,情绪不安全感在父母冲突和青少年自伤水平的中介作用才是显著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父母冲突 自伤 情绪安全感 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 青少年
原文传递
青少年自伤行为的自我惩罚功能:源于内疚感还是羞耻感? 被引量:25
4
作者 王玉龙 陈慧玲 +1 位作者 覃雅兰 蔺秀云 《心理发展与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219-226,共8页
为了探讨青少年自伤行为自我惩罚功能的情绪条件,设计了两个研究:研究一包括2个实验,实验1对60名青少年、实验2对87名青少年进行行为实验;研究二使用青少年自我伤害行为问卷、中学生羞耻感量表以及中学生内疚感量表等对723名普通青少年... 为了探讨青少年自伤行为自我惩罚功能的情绪条件,设计了两个研究:研究一包括2个实验,实验1对60名青少年、实验2对87名青少年进行行为实验;研究二使用青少年自我伤害行为问卷、中学生羞耻感量表以及中学生内疚感量表等对723名普通青少年进行问卷调查。行为实验的结果显示,内疚感和羞耻感均能有效诱发青少年的自伤行为,而自伤行为能有效缓解青少年的内疚感和羞耻感;问卷调查的结果显示,青少年自伤与内疚感有明显的负相关,与羞耻感有明显的正相关。因此,维持青少年自伤行为自我惩罚功能的情绪条件是羞耻感,而非内疚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伤 自我惩罚 内疚感 羞耻感 青少年
原文传递
大学生非自杀性自我伤害与冲动性和抑郁症状的关系 被引量:22
5
作者 钱淑红 张克峰 段一鑫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945-949,共5页
目的:探讨大学生非自杀性自我伤害行为、冲动性、抑郁症状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大学生735名(男306人,女429人),完成自我伤害行为量表(SIBS)、Barratt冲动性量表中文版(BIS-11)和流调中心抑郁量表(CES-D)测查,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 目的:探讨大学生非自杀性自我伤害行为、冲动性、抑郁症状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大学生735名(男306人,女429人),完成自我伤害行为量表(SIBS)、Barratt冲动性量表中文版(BIS-11)和流调中心抑郁量表(CES-D)测查,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非自杀性自我伤害行为、冲动性、抑郁症状之间的关系。结果: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CES-D总分、行动冲动性是非自杀性自我伤害行为的危险因素(OR=1.21、1.16)。结论:本研究提示,大学生越冲动、抑郁,非自杀性自我伤害行为越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冲动性 抑郁症状 自我伤害 大学生
下载PDF
父母关爱缺乏与留守青少年自伤:消极情绪的中介和学校联结的调节 被引量:20
6
作者 向伟 肖汉仕 王玉龙 《中国特殊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63-68,共6页
目的:探讨父母关爱缺乏与留守青少年自伤之间的关系机制。方法:采用青少年自我伤害问卷、父母关爱缺乏问卷、消极情绪量表和学校联结量表测量633名留守青少年。结果:①父母关爱缺乏对留守青少年自伤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②消极情绪在... 目的:探讨父母关爱缺乏与留守青少年自伤之间的关系机制。方法:采用青少年自我伤害问卷、父母关爱缺乏问卷、消极情绪量表和学校联结量表测量633名留守青少年。结果:①父母关爱缺乏对留守青少年自伤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②消极情绪在父母关爱缺乏与留守青少年自伤之间有显著的中介作用;③学校联结对消极情绪的中介效应有显著的调节作用。结论:父母关爱缺乏通过消极情绪的中介和学校联结的调节对留守青少年的自伤行为产生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伤 父母关爱缺乏 消极情绪 学校联结 留守青少年
原文传递
社会排斥对青少年自伤的影响:羞耻感的中介和认知重评的调节 被引量:19
7
作者 王玉龙 陈慧玲 袁燕 《心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333-339,共7页
通过3个行为实验考察了社会排斥对青少年自伤的影响。实验1发现,社会排斥和自伤经历能明显增加青少年的自伤时长(假设1);实验2进一步验证假设1,并验证了羞耻感的中介作用(假设2);实验3验证了认知重评对羞耻感中介效应的调节作用(假设3)... 通过3个行为实验考察了社会排斥对青少年自伤的影响。实验1发现,社会排斥和自伤经历能明显增加青少年的自伤时长(假设1);实验2进一步验证假设1,并验证了羞耻感的中介作用(假设2);实验3验证了认知重评对羞耻感中介效应的调节作用(假设3)。结果表明,社会排斥通过诱发羞耻感影响青少年自伤,但采用认知重评的情绪管理策略能够有效阻断羞耻感的中介作用。本研究为青少年自伤的认知干预提供了有力的实证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伤 社会排斥 羞耻感 认知重评 青少年
下载PDF
冲动性和大学生自伤行为的关系: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 被引量:17
8
作者 林琳 莫娟婵 +4 位作者 王晨旭 刘扬 曲舸征 赵思博 贾绪计 《心理与行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824-832,共9页
以情绪管理理论和人际或系统模型为依据考察冲动性与大学生自伤行为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探讨负性情绪的中介作用以及家庭环境的调节作用。采用巴瑞特冲动性量表、正性负性情绪量表、家庭环境量表、青少年自我... 以情绪管理理论和人际或系统模型为依据考察冲动性与大学生自伤行为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探讨负性情绪的中介作用以及家庭环境的调节作用。采用巴瑞特冲动性量表、正性负性情绪量表、家庭环境量表、青少年自我伤害问卷对2270名大学生进行施测,旨在考察负性情绪对冲动性与大学生自伤行为关系的中介作用以及家庭环境的调节作用,结果表明:(1)冲动性和负性情绪正向预测大学生的自伤行为;(2)负性情绪在冲动性和自伤行为之间起中介作用;(3)负性情绪的中介作用和冲动性的直接作用受到家庭环境的调节。这些结果对于深入理解个体与环境因素对自伤行为的作用与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冲动性 自伤行为 负性情绪 家庭环境
下载PDF
家庭无效环境与青少年自伤:有调节的中介作用 被引量:16
9
作者 王玉龙 覃雅兰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734-737,共4页
目的:探讨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在家庭无效环境与青少年自伤之间的中介和调节作用。方法:采用青少年自我伤害问卷、家庭无效环境问卷、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量表对2800名中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从中筛选出1066名有自伤行为的青少年进行统计分... 目的:探讨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在家庭无效环境与青少年自伤之间的中介和调节作用。方法:采用青少年自我伤害问卷、家庭无效环境问卷、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量表对2800名中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从中筛选出1066名有自伤行为的青少年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家庭无效环境与青少年自伤水平显著正相关;(2)管理消极情绪自我效能感在家庭无效环境与青少年自伤中起中介作用;(3)表达积极情绪自我效能对管理消极情绪自我效能的中介作用有显著的调节作用。结论:在家庭无效环境与青少年自伤的关系中,管理消极情绪自我效能感起中介作用,而表达积极情绪自我效能感调节着这种中介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庭无效环境 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 自伤 青少年
原文传递
青少年网络受欺负与自伤的关系:友谊质量与反刍思维的调节作用 被引量:13
10
作者 王玉龙 张曼琪 +1 位作者 谭甘露 林帆 《心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363-370,共8页
为探讨青少年网络受欺负与自伤行为的关系,以及友谊质量和反刍思维在二者关系中的调节作用,采用青少年自我伤害问卷、网络受欺负问卷、友谊质量问卷等对1805名青少年进行调查。结果表明,网络受欺负对自伤行为有正向预测作用,且友谊质量... 为探讨青少年网络受欺负与自伤行为的关系,以及友谊质量和反刍思维在二者关系中的调节作用,采用青少年自我伤害问卷、网络受欺负问卷、友谊质量问卷等对1805名青少年进行调查。结果表明,网络受欺负对自伤行为有正向预测作用,且友谊质量和反刍思维共同调节二者的关系,即在低友谊质量高反刍思维的情况下,网络受欺负对青少年自伤行为有明显影响。提示心理干预者要注意帮助网络受欺负者寻找同伴友谊情感支持和构建理性健康认知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少年 网络受欺负 自伤 友谊质量 反刍思维
下载PDF
大学生人际关系对自伤行为的影响:负性情绪的中介作用 被引量:13
11
作者 林琳 杨亚楠 +3 位作者 杨洋 邱少劼 李莹娜 贾绪计 《黑龙江高教研究》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146-150,共5页
以情绪管理理论和人际或系统模型为依据,考察人际关系与大学生自伤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个中介模型,探讨负性情绪的中介作用。采用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正性负性情绪量表、青少年自我伤害问卷,对1552名大学生进行施测。探讨负性情... 以情绪管理理论和人际或系统模型为依据,考察人际关系与大学生自伤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个中介模型,探讨负性情绪的中介作用。采用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正性负性情绪量表、青少年自我伤害问卷,对1552名大学生进行施测。探讨负性情绪在人际关系和自伤之间的中介作用,结果表明:一是人际关系正向预测自伤;二是负性情绪在人际关系和自伤之间起到部分中介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生 人际关系 负性情绪 自伤 中介效应
下载PDF
自伤行为的心理学评估与治疗 被引量:13
12
作者 于丽霞 江光荣 吴才智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937-941,共5页
自伤行为是一种适应不良的应对方式,其核心问题是情绪管理障碍。在对自伤患者进行评估时,咨询师应重点关注行为的动机、共生性心理障碍、自伤史和自伤的功能。在临床治疗过程中,良好的治疗关系是成功治疗的基础,核心治疗目标是使当事人... 自伤行为是一种适应不良的应对方式,其核心问题是情绪管理障碍。在对自伤患者进行评估时,咨询师应重点关注行为的动机、共生性心理障碍、自伤史和自伤的功能。在临床治疗过程中,良好的治疗关系是成功治疗的基础,核心治疗目标是使当事人获得情绪管理技能。从治疗方法看,当前没有专门针对自伤的治疗,经实证检验最多的是认知行为类疗法,但没有发现哪种方法的疗效更优越。各种疗法在具体操作上有共同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伤 心理病理行为 情绪管理障碍 评估 治疗 讲座
下载PDF
父母“低头族”对青少年自伤行为的影响:基于体验回避模型的视角 被引量:12
13
作者 何灿 魏华 +1 位作者 谢笑春 雷玉菊 《心理发展与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287-294,共8页
本研究基于自伤的体验回避模型,考察父母“低头族”对青少年自伤行为的影响,并检验焦虑和体验回避的序列中介作用。以808名中学生为被试,采用父母低头族量表、抑郁-焦虑-压力简版量表、接纳与行动问卷第二版和青少年自我伤害行为问卷进... 本研究基于自伤的体验回避模型,考察父母“低头族”对青少年自伤行为的影响,并检验焦虑和体验回避的序列中介作用。以808名中学生为被试,采用父母低头族量表、抑郁-焦虑-压力简版量表、接纳与行动问卷第二版和青少年自我伤害行为问卷进行测试,结果发现:(1)父母“低头族”与青少年焦虑、体验回避、自伤行为呈显著正相关;焦虑、体验回避与自伤行为呈显著正相关;(2)焦虑和体验回避在父母“低头族”和青少年自伤行为之间均起部分中介作用;(3)焦虑和体验回避在父母“低头族”和青少年自伤行为之间构成序列中介,即父母“低头族”通过增加青少年的焦虑,从而提高体验回避倾向,进而增加青少年自伤行为。研究从情绪和应对手段角度来考察父母“低头族”对青少年自伤行为的作用机制,对青少年自伤行为的预防和干预具有启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父母“低头族” 青少年 焦虑 体验回避 自伤行为
原文传递
家庭参与式接纳和承诺疗法在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患者中的应用 被引量:11
14
作者 薛毅 周小艳 +2 位作者 范征莉 吴清培 刘浩 《重庆医学》 CAS 2022年第7期1131-1134,共4页
目的分析家庭参与式接纳和承诺疗法在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1-12月该中心收治的120例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患者为研究对象,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每组60例。对照组使用常规治疗方法,干预组使用家庭参与式接纳... 目的分析家庭参与式接纳和承诺疗法在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1-12月该中心收治的120例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患者为研究对象,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每组60例。对照组使用常规治疗方法,干预组使用家庭参与式接纳和承诺疗法。比较治疗方案实施后2组患者在自伤行为、心理灵活性及家庭亲密度与适应性之间的得分差异。结果治疗方案实施后干预组自伤行为减少、心理灵活性增加、家庭亲密度与适应性提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意义(P<0.05)。结论在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患者中实施家庭参与式接纳和承诺疗法是1种有效的心理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伤 非自杀性 家庭参与 接纳和承诺疗法 青少年
下载PDF
青少年自我伤害和自杀倾向现状及与健康相关行为的关联性 被引量:11
15
作者 李艺璇 陆一涵 +6 位作者 温晓飒 陈迪迪 陶士吉 徐晓莉 汤红梅 田秀红 何丹丹 《复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327-333,共7页
目的了解青少年自我伤害和自杀倾向现状,分析其与运动、饮食行为的关联性,为开展健康教育和行为干预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法随机抽取上海市闵行区的小学、初中、高中和职高共计11661名学生进行匿名问卷调查。采用卡方检... 目的了解青少年自我伤害和自杀倾向现状,分析其与运动、饮食行为的关联性,为开展健康教育和行为干预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法随机抽取上海市闵行区的小学、初中、高中和职高共计11661名学生进行匿名问卷调查。采用卡方检验分析相关因素的分布特征,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自杀倾向的危险因素。结果自杀倾向报告率为14.2%,其中青春期前期的报告率为11.3%,中期的报告率为17.1%,后期的报告率为18.4%。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自杀倾向的影响因素有:和父母生活在一起、不健康饮食行为、体重超重、受欺侮(OR=1.93)、感到孤独(OR=2.84)、因学习压力而不愉快(OR=1.85)、失眠(OR=1.88)、离家出走(OR=8.67)、青春期阶段(中期OR=1.40,后期OR=1.23)及成绩描述等。自杀倾向的危险因素有:青春期阶段(中期OR=1.40,后期OR=1.23)、不健康饮食行为(OR=1.22)、体重超重(OR=1.20)、受欺侮(OR=1.93)、感到孤独(OR=2.84)、因学习压力而不愉快(OR=1.85)、失眠(OR=1.88)、离家出走(OR=8.67);自杀倾向的保护因素有:和父母生活在一起(OR=0.82)、男性(OR=0.70)和成绩描述为好和中等(OR=0.80和0.82)。结论上海市闵行区青少年的自杀倾向低;影响青少年自杀倾向的因素主要集中在离家出走和感到孤独上,相关部门应对青少年进行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采取综合干预措施,提高青少年的整体健康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我伤害 自杀倾向 青少年 危险因素
下载PDF
网络被欺负对青少年自伤的影响:抑郁和体验回避的序列中介效应 被引量:11
16
作者 何灿 魏华 +1 位作者 严春霞 王琛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338-342,共5页
目的:本研究基于自伤的体验回避模型,考察网络被欺负对青少年自伤行为的影响,并检验抑郁和体验回避的序列中介作用。方法:以823名中学生为被试,采用网络被欺负问卷、抑郁-焦虑-压力简版量表、接纳与行动问卷第二版和青少年自我伤害行为... 目的:本研究基于自伤的体验回避模型,考察网络被欺负对青少年自伤行为的影响,并检验抑郁和体验回避的序列中介作用。方法:以823名中学生为被试,采用网络被欺负问卷、抑郁-焦虑-压力简版量表、接纳与行动问卷第二版和青少年自我伤害行为问卷进行测试。结果:(1)网络被欺负与青少年抑郁、体验回避、自伤行为呈显著正相关;抑郁、体验回避与自伤行为呈显著正相关;(2)网络被欺负不仅直接影响自伤行为,而且存在三条间接路径:抑郁的单独中介作用、体验回避的单独中介作用、抑郁和体验回避的序列中介作用。结论:网络被欺负会增加自伤行为的风险,并且这种效应是通过情绪反应(抑郁)和应对方式(体验回避)的共同作用形成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被欺负 抑郁 体验回避 自伤 体验回避模型
原文传递
中学生自伤、自杀意念的“双高”与“双低”模式:基于潜剖面分析方法 被引量:9
17
作者 侯牧天 唐燊 +3 位作者 薛亦菲 王明辉 王宇拓 王惠敏 《心理技术与应用》 2022年第2期82-93,共12页
当下中学生自伤、自杀意念流行率较高,本研究旨在通过个体中心方法探讨中学生自伤、自杀意念的模式与关联因素。选取初高中生843人,调查了自伤行为、自杀意念与预测因素,进行潜剖面探索和Logistic回归。结果发现:(1)中学生自伤-自杀意... 当下中学生自伤、自杀意念流行率较高,本研究旨在通过个体中心方法探讨中学生自伤、自杀意念的模式与关联因素。选取初高中生843人,调查了自伤行为、自杀意念与预测因素,进行潜剖面探索和Logistic回归。结果发现:(1)中学生自伤-自杀意念存在两个亚组,分别为“低自伤-低自杀意念组”(双低组)和“高自伤-高自杀意念组”(双高组),占比为89.32%和10.68%;(2)多因素Logistic回归表明睡眠质量不良、经验性回避和负性情绪是中学生自伤-自杀意念潜在类别的危险因素。本研究补充了中学生自伤、自杀意念有关研究,明确了中学生自伤-自杀意念的两种模式及其影响因素,为后续干预工作提供了实证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学生 自伤-自杀意念 潜剖面分析
下载PDF
童年创伤对青少年抑郁症患者自伤行为的影响: 抑郁和社会支持的中介作用 被引量:4
18
作者 路月英 孔兰兰 +3 位作者 王思琪 刘淙淙 王紫妍 李幼东 《东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2024年第1期52-57,共6页
目的:探讨抑郁和社会支持在青少年抑郁症患者童年创伤经历和自伤行为之间的中介作用。方法:选取首次在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就诊的214例青少年抑郁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一般情况调查表、童年创伤问卷、青少年自我伤害问卷、抑郁自评... 目的:探讨抑郁和社会支持在青少年抑郁症患者童年创伤经历和自伤行为之间的中介作用。方法:选取首次在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就诊的214例青少年抑郁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一般情况调查表、童年创伤问卷、青少年自我伤害问卷、抑郁自评量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进行问卷调查,并分析童年创伤、抑郁、社会支持和自我伤害的关系。结果:(1)女性青少年抑郁症患者自我伤害评分显著高于男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童年创伤总分与抑郁、自我伤害评分均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256、0.396,均P<0.05);抑郁与自我伤害评分呈正相关(r=0.477,P<0.05);社会支持评分与童年创伤、抑郁、自我伤害评分均呈负相关(r值分别为-0.340、-0.376、-0.523,均P<0.05)。(3)童年创伤总分、社会支持和抑郁评分对自我伤害有预测作用(F=46.972,P<0.001),可解释方差变异的39.3%。(4)抑郁和社会支持在童年创伤与自我伤害之间起到部分中介效应,分别占总效应的20.1%和40.2%。结论:抑郁和社会支持在青少年抑郁症患者童年创伤经历和自伤行为之间具有双重中介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少年 抑郁症 童年创伤 自我伤害 社会支持
下载PDF
青少年自我伤害行为的潜在转变分析:一项纵向研究 被引量:9
19
作者 王碧瑶 张敏强 +3 位作者 张洁婷 胡俊 攸佳宁 梁耀坚 《心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368-1376,共9页
研究采用潜在转变分析探究了青少年自我伤害行为的发展。对3600名青少年进行为期18个月的追踪,对其自我伤害行为进行了三次测量。通过纵向数据分析识别出过渡组这一以往研究未发现的群体,该组被试仅出现程度较轻的自我伤害行为,且占总... 研究采用潜在转变分析探究了青少年自我伤害行为的发展。对3600名青少年进行为期18个月的追踪,对其自我伤害行为进行了三次测量。通过纵向数据分析识别出过渡组这一以往研究未发现的群体,该组被试仅出现程度较轻的自我伤害行为,且占总体的比例随时间快速下降。通过转变矩阵解释了过渡组和高发组的不稳定性是自我伤害行为发生率降低的原因,并发现冲动性、负向情绪等个体易感因素比家庭等人际因素对自我伤害行为存在更为显著的预测作用。在性别差异上,女生比男生更容易产生自我伤害行为,也更容易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响。最后,文章针对青少年自我伤害行为的预防和控制工作提出了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少年 自我伤害行为 纵向研究 潜在转变分析
下载PDF
广东地区青少年自伤自杀行为的现状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9
20
作者 许燕 翁穗芸 +3 位作者 刘松康 江妙玲 余敏 陈翠薇 《上海预防医学》 CAS 2021年第7期566-569,共4页
【目的】调查青少年自伤自杀行为现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分层抽样法,于2020年1—11月选取广东地区的707例青少年为调查对象,使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编制的《中国青少年健康相关行为调查表》对青少年自伤自杀行为现状... 【目的】调查青少年自伤自杀行为现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分层抽样法,于2020年1—11月选取广东地区的707例青少年为调查对象,使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编制的《中国青少年健康相关行为调查表》对青少年自伤自杀行为现状进行现场匿名调查,采用χ^(2)检验进行单因素分析,logistic回归分析法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707例青少年自伤自杀发生率为14.57%(103/707),其中男性13.31%(45/338),女性15.72%(58/369),初中生13.83%(48/347),高中生15.28%(55/360)。不同性别、学习阶段、是否吸烟、有无性行为、是否赌博、是否打架的青少年自伤自杀行为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单亲家庭、醉酒、离家出走、孤独、学习压力大、失恋、手机依赖的青少年自伤自杀行为发生率均高于非单亲家庭、非醉酒、非离家出走、非孤独、学习压力小、非失恋、非手机依赖的青少年(χ^(2)=13.809、10.852、14.279、11.451、12.893、22.905、19.473,均P<0.001)。单亲家庭(OR=3.826,95%CI:1.402~7.501)、醉酒(OR=3.903,95%CI:1.512~7.368)、离家出走(OR=3.447,95%CI:1.669~7.715)、孤独(OR=3.613,95%CI:1.504~7.697)、学习压力大(OR=3.712,95%CI:1.387~7.604)、失恋(OR=4.125,95%CI:1.516~8.117)、手机依赖(OR=4.027,95%CI:1.499~7.984)均是影响青少年自伤自杀行为发生率的主要危险因素(均P<0.001)。【结论】广东地区青少年自伤自杀行为的发生率不低,应当根据影响因素制定针对性措施开展筛查及干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伤 自杀 青少年 现状 影响因素 调查分析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2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