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9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Feminism in The Silence of the Lambs
1
作者 李梦辰 《海外英语》 2019年第10期228-229,共2页
The American movie the Silence of the Lambs, released in 1991, won five prizes including Best Film, Best Actor, Best Actress, Best Director and Best Screenplay Adaptation in 64th Oscar. The actress Chris is nominated ... The American movie the Silence of the Lambs, released in 1991, won five prizes including Best Film, Best Actor, Best Actress, Best Director and Best Screenplay Adaptation in 64th Oscar. The actress Chris is nominated the greatest heroine of the 100 hero in the movie history appraised by AFI. Such movie is ascribed a film of psychoanalysis rather than crime and thriller. Women consciousness and Feminism implied in the movie make it stand out from many Hollywood films and become a classic work. This paper intends to explore the feminism reflected in the fil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EMINISM self redemption GENDER CONVERSION
下载PDF
寻归自我:浅析杨鸾东游诗歌中的心路历程
2
作者 贾伟 《甘肃高师学报》 2022年第3期29-33,共5页
乾隆二十四年,杨鸾被罢官后东游杭州、扬州一带,写下近百首东游诗歌,这些诗歌记录了杨鸾罢官后东游旅途中的心路历程。由长沙到繁昌,再由杭州到扬州,不同的文字纪历与景观意象体现出诗人寻求故土家园的情感慰藉、寄寓人文景观的自我救赎... 乾隆二十四年,杨鸾被罢官后东游杭州、扬州一带,写下近百首东游诗歌,这些诗歌记录了杨鸾罢官后东游旅途中的心路历程。由长沙到繁昌,再由杭州到扬州,不同的文字纪历与景观意象体现出诗人寻求故土家园的情感慰藉、寄寓人文景观的自我救赎,最终在扬州实现了寻归自我与身份认同。而杨鸾自我寻归的过程,也是诗人逐渐摆脱世俗苦闷的束缚和人生困厄的境遇,从官场人生向着文学人生迈进的转折之路,这一经历亦赋予了诗人诗歌创作思想与文学实践中的独特艺术品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游诗歌 心路历程 家园情怀 景观意象 自我救赎
下载PDF
自我的救赎与寻根的异途——论《平凡的世界》的叙事图景与文学史意义 被引量:6
3
作者 张冀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89-96,共8页
《平凡的世界》是20世纪80年代文学无法归类的独特存在,其文学史意义一直未能有学理上的精准认定。小说醉心于人际关系书写,以“女性拯救与男青年的自我重建”和“世事激变与新能人的崛起上位”的繁复主题,来表达自我救赎的哲理思考:一... 《平凡的世界》是20世纪80年代文学无法归类的独特存在,其文学史意义一直未能有学理上的精准认定。小说醉心于人际关系书写,以“女性拯救与男青年的自我重建”和“世事激变与新能人的崛起上位”的繁复主题,来表达自我救赎的哲理思考:一方面与反思文学、改革文学等80年代文学构成有效对话,另一方面又与《青春之歌》隐蔽呈现跨越时代的互文关系,是红色文学经典的当代承传。路遥有教化社会、感化青年的责任担当,在寻根小说的文学现场与精神氛围中,他以亲历历史的情绪体验,重寻土地情结和诗教传统的中国文学经验,走上了自己的寻根异途。这种重建民族文化自信的思想特质,直接奠定了《平凡的世界》在20世纪80年代文学中的经典意义与审美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凡的世界》 人际关系 自我救赎 土地情结 诗教传统
下载PDF
背负苦难的奔跑:张炜《丑行或浪漫》解读
4
作者 江飞 《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5期60-63,共4页
张炜从不回避苦难,相反,他最近的长篇小说《丑行或浪漫》又是对苦难的一次集中表现:性、政治,以及饥饿、世俗,对个体的人尤其是弱势群体的肉体和精神都构成严重的威胁和逼迫,他们只能采取坚决的抵制和迫不得已的自赎。而背负苦难奔跑,... 张炜从不回避苦难,相反,他最近的长篇小说《丑行或浪漫》又是对苦难的一次集中表现:性、政治,以及饥饿、世俗,对个体的人尤其是弱势群体的肉体和精神都构成严重的威胁和逼迫,他们只能采取坚决的抵制和迫不得已的自赎。而背负苦难奔跑,可以说既是他所塑造的人物形象的命运和整个人类存在命运的象征,又是一种自我救赎的生存悖论,更是张炜所特有的持之以恒的写作姿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炜 《丑行或浪漫》 苦难 自我救赎
下载PDF
苏轼黄州时期的词作研究
5
作者 韩秋霞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4年第4期1-5,共5页
凡诗词之大成者,往往在政治上郁郁不得志,屡遭贬谪,方能在苦闷的境遇下创作出脍炙人口的诗篇,因此谪居文学成为我国古代文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北宋著名诗人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谪居期间,其心态、理念、作品风格都发生了一定变... 凡诗词之大成者,往往在政治上郁郁不得志,屡遭贬谪,方能在苦闷的境遇下创作出脍炙人口的诗篇,因此谪居文学成为我国古代文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北宋著名诗人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谪居期间,其心态、理念、作品风格都发生了一定变化,也迎来了创作的“高光时刻”,产生了大量优质作品。苏轼在黄州时期的词作是我国谪居文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黄州,他完成了自我的救赎与升华,同样也完成了文学上的一次蜕变,通过丰富的内容与变化无穷的词风带动了当时词创作的风气,也为我们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佳作。该文对苏轼在黄州时期的作品进行了梳理,并借助作品分析了他精神品格的变化,探究谪居生活对苏轼思想意识与精神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轼 黄州时期 词作 谪居文学 自我救赎 心态变化
下载PDF
论《洛丽塔》中亨伯特的伦理抉择及自我救赎
6
作者 高伟华 《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8期48-51,共4页
亨伯特在牢狱中的喃喃呓语展示了他的真实内心世界和伦理抉择。在《洛丽塔》中,亨伯特的伦理抉择与其苦闷的内心和悲剧的命运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亨伯特对夏洛特·黑兹、洛丽塔和奎尔蒂三人做出了不同的伦理抉择。亨伯特对于三人... 亨伯特在牢狱中的喃喃呓语展示了他的真实内心世界和伦理抉择。在《洛丽塔》中,亨伯特的伦理抉择与其苦闷的内心和悲剧的命运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亨伯特对夏洛特·黑兹、洛丽塔和奎尔蒂三人做出了不同的伦理抉择。亨伯特对于三人之间的伦理关系的构建揭示他在伦理选择中的伦理两难境地、自身的斯芬克斯因子,以及其自由意志和理性意志的交织和最终的伦理抉择。亨伯特的伦理抉择最终导致其悲剧的命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洛丽塔 亨伯特 伦理抉择 自我救赎
下载PDF
《第八日的蝉》中的母亲形象解读 被引量:3
7
作者 方爱萍 《鸡西大学学报(综合版)》 2012年第6期116-117,共2页
日本当代著名女性作家角田光代所著《第八日的蝉》,以纤细动人的笔触塑造了众多不寻常的母亲形象。在伟大母爱的光辉下,同时表现了处于人生困境中的女性在自我救赎过程中的艰难痛苦的心灵跋涉,显示了作家对女性生存和命运的成熟、理性... 日本当代著名女性作家角田光代所著《第八日的蝉》,以纤细动人的笔触塑造了众多不寻常的母亲形象。在伟大母爱的光辉下,同时表现了处于人生困境中的女性在自我救赎过程中的艰难痛苦的心灵跋涉,显示了作家对女性生存和命运的成熟、理性的关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八日的蝉》 母亲形象 自我救赎 寻找自我
下载PDF
从政治解放到伦理解放——简析阿格妮丝·赫勒的解放理论 被引量:3
8
作者 赵司空 《学术交流》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20-25,共6页
阿格妮丝·赫勒的著作蕴含着一条解放的主线,主题从政治解放到文化解放,向伦理解放演进。政治解放在经典马克思主义的意义上展开,将"真正"的社会主义作为苏联模式社会主义的替代;文化解放则从宏观政治转向了微观的日常生... 阿格妮丝·赫勒的著作蕴含着一条解放的主线,主题从政治解放到文化解放,向伦理解放演进。政治解放在经典马克思主义的意义上展开,将"真正"的社会主义作为苏联模式社会主义的替代;文化解放则从宏观政治转向了微观的日常生活中的人的"需要",通过尊重人的需要而将人作为最高的价值;伦理解放是对文化解放的发展与补充,一方面继续释放被压抑的人性,另一方面则用道德伦理为人性设限。解放也是自我救赎,生命的意义在解放与自我救赎之间创造。现代人不再也无法依靠他人,尤其在道德问题上。自我救赎构成解放的目的与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治解放 文化解放 伦理解放 需要 个性伦理学 自我救赎
下载PDF
B股:改革或自我救赎 被引量:2
9
作者 刘志坚 张辉 《商业经济》 2014年第4期114-116,共3页
伴随着我国资本市场不断走向成熟,B股问题越发凸显。相对于管理层长久观望的迟疑态度,B股自2012年起至今,掀起了包括B股转H股、B股转A股、B股回购和B股缩股等多方式自救,但仅仅依靠B股自我救赎,不可能完全解决B股出路问题。无论是决定... 伴随着我国资本市场不断走向成熟,B股问题越发凸显。相对于管理层长久观望的迟疑态度,B股自2012年起至今,掀起了包括B股转H股、B股转A股、B股回购和B股缩股等多方式自救,但仅仅依靠B股自我救赎,不可能完全解决B股出路问题。无论是决定彻底关闭B股市场或者将B股市场做大做强,必须伴随政策推动的改革创新,双管齐下才是根本性途径,B股的未来不在于放任自流,而是要敢于打破现状,确立清晰的发展方向,改革措施和自我救赎方式才能有的放矢,相得益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股 现状 自我救赎 改革思路
下载PDF
艰难而尴尬的城市书写——论新世纪以来甘肃城市题材的长篇小说 被引量:2
10
作者 李清霞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39-42,共4页
甘肃的城市叙事起步较晚,突出特点是城市叙事与知识分子叙事交错呈现,校园成为很多作家城市叙事的切入点,普通市民形象处于基本缺席的状态。21世纪以来,史生荣、徐兆寿、尔雅、王家达、李江等作家揭示了知识分子在城市化进程中艰难而尴... 甘肃的城市叙事起步较晚,突出特点是城市叙事与知识分子叙事交错呈现,校园成为很多作家城市叙事的切入点,普通市民形象处于基本缺席的状态。21世纪以来,史生荣、徐兆寿、尔雅、王家达、李江等作家揭示了知识分子在城市化进程中艰难而尴尬的生存境遇、痛苦的精神体验及自我救赎的徒劳,其城市想象为西部城市的发展提供了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叙事 知识分子叙事 校园 精神 自我救赎
下载PDF
从《新生》看岛崎藤村文学的告白性特征 被引量:2
11
作者 刘晓芳 《日语学习与研究》 2012年第1期121-127,共7页
《新生》是岛崎藤村根据自己与侄女之间的乱伦关系创作的自传性小说,自问世之日起就因其惊世骇俗的内容和别具一格的告白方式引起日本文坛的高度关注。《新生》所具有的多重告白的特征,也为后来日本自然主义文学的创作手法提供了更多可... 《新生》是岛崎藤村根据自己与侄女之间的乱伦关系创作的自传性小说,自问世之日起就因其惊世骇俗的内容和别具一格的告白方式引起日本文坛的高度关注。《新生》所具有的多重告白的特征,也为后来日本自然主义文学的创作手法提供了更多可能性。《新生》的告白,不只是对过去生活的暴露,同时也是对现在生活的肯定,对未来生活的期望。作者本人也通过《新生》的自我告白实现了自我拯救。《新生》在告白的形式与内容上的完美结合堪称世界文学史的绝唱,也使它成为了日本近现代告白小说的巅峰之作,成为日本私小说的代表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 岛崎藤村 乱伦 自我告白 自我拯救
原文传递
女性自我的迷失与救赎 被引量:1
12
作者 闫吉青 《俄罗斯文艺》 CSSCI 2016年第4期88-95,共8页
薇拉是2015年俄语布克奖获奖作品《薇拉》的同名女主人公。由于种种原因,薇拉在童年时期经历过严重的心理和精神创伤,这种童年创伤对其后来的生命轨迹产生了不可磨灭的重要影响。薇拉在爱的寻觅中不断遭受失落的痛苦与折磨。尽管如此,... 薇拉是2015年俄语布克奖获奖作品《薇拉》的同名女主人公。由于种种原因,薇拉在童年时期经历过严重的心理和精神创伤,这种童年创伤对其后来的生命轨迹产生了不可磨灭的重要影响。薇拉在爱的寻觅中不断遭受失落的痛苦与折磨。尽管如此,但她始终不失善良的天性与对上帝的基本信仰,历经种种磨难,最终获得心灵的释怀与安宁。本文通过追溯薇拉的命运轨迹,分析造成女主人公不幸命运的主要原因,并试图解读作家亚历山大·斯涅吉廖夫为俄罗斯女性乃至整个俄罗斯民族所指出的自我救赎之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女性 自我的迷失 自我的救赎 《薇拉》薇拉的形象
原文传递
自我的超越与救赎——论《老人与海》的审美张力 被引量:1
13
作者 贾晓哲 《海外英语》 2015年第19期156-157,共2页
《老人与海》是美国作家欧内斯特·米勒·海明威一生艺术生涯的巅峰之作。不同的专家和学者对这部颇具"复杂性与多义性"的小说从各个层面和角度有着不同的理解和阐释。本文拟从意象象征角度进一步探析在这部作品中所... 《老人与海》是美国作家欧内斯特·米勒·海明威一生艺术生涯的巅峰之作。不同的专家和学者对这部颇具"复杂性与多义性"的小说从各个层面和角度有着不同的理解和阐释。本文拟从意象象征角度进一步探析在这部作品中所彰显出的审美张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人与海 张力 超越 救赎
下载PDF
袁炳发微型小说中的救赎与自我救赎意识
14
作者 孙新运 《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年第2期68-75,共8页
当今现实主义作家袁炳发以朴实厚重的风格、简洁凝练的语言、深厚绵长的人文底蕴感染着读者,引起了业界的广泛关注。袁炳发微型小说展现了人生的困境,蕴含着浓郁的原罪意识,表现了对人性批判性的反思,体现出作者强烈的救赎与自我救赎意... 当今现实主义作家袁炳发以朴实厚重的风格、简洁凝练的语言、深厚绵长的人文底蕴感染着读者,引起了业界的广泛关注。袁炳发微型小说展现了人生的困境,蕴含着浓郁的原罪意识,表现了对人性批判性的反思,体现出作者强烈的救赎与自我救赎意识,并试图探寻救赎与自我救赎的途径,这种探索和追求具有很高的价值和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救赎 自我救赎 途径 原罪意识 价值和意义
下载PDF
爱欲的隐喻·表演人生·自我救赎——铁凝《海姆立克急救》面面观 被引量:1
15
作者 吴培显 刘雅奇 卿爱君 《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2期38-41,50,共5页
《海姆立克急救》是一篇独具内涵的小说。其意蕴首先表现为一种欲望泛滥后真情回归的双重隐喻。郭砚和马端端的故事构成的是现实生活和文学创作双重意义层面上的爱情隐喻,是爱情关系中由欲的放纵到爱的回归的隐喻,也是爱情忏悔的隐喻。... 《海姆立克急救》是一篇独具内涵的小说。其意蕴首先表现为一种欲望泛滥后真情回归的双重隐喻。郭砚和马端端的故事构成的是现实生活和文学创作双重意义层面上的爱情隐喻,是爱情关系中由欲的放纵到爱的回归的隐喻,也是爱情忏悔的隐喻。其次,作品书写了一种爱与赎的表演人生。三个主人公被作家赋予了"演员"的职能,在人生中分别扮演着等爱者、赎罪者、自救者的角色,具有共性的表演行为体现出两种内在意义:爱与赎。再次,小说传达了一种爱欲的原罪与自我救赎的意旨。主人公或缺乏自救意识而在婚姻危机中迷失自我,或自我救赎意识觉醒而最终走出爱欲误区,性格迥异的三人共同诠释了在爱欲原罪中"我们都需要自救"的主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凝 海姆立克急救 双重隐喻 表演人生 自我救赎
下载PDF
《幸存者回忆录》:一部自由女性的成长蜕变史 被引量:1
16
作者 杨巍 《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1期52-56,共5页
在《幸存者回忆录》的科幻式结尾中,众多无家可归的孩子仅有艾米莉一人获得拯救,这与她早期的家庭悲剧以及后来的社会遭遇密切相关。她正是依靠坚强、真诚和自省,最终才完成蜕变,并实现了自我救赎。
关键词 幸存者回忆录 科幻 艾米莉 自我救赎
下载PDF
澳大利亚原住民的生存危机与自我救赎——《卡彭塔利亚湾》中的后殖民主义困境 被引量:1
17
作者 郑卓蕻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21年第12期20-25,共6页
亚历克西斯·赖特在其作品《卡彭塔利亚湾》中,描述了澳大利亚原住民与土地之间的不可分割的关系,这种关系长期以来受到澳洲政治环境、经济发展的挤压威胁。在殖民环境下,原住民部落因失去土地而面临严峻的生存危机,以虹蛇为隐喻的... 亚历克西斯·赖特在其作品《卡彭塔利亚湾》中,描述了澳大利亚原住民与土地之间的不可分割的关系,这种关系长期以来受到澳洲政治环境、经济发展的挤压威胁。在殖民环境下,原住民部落因失去土地而面临严峻的生存危机,以虹蛇为隐喻的自然意象和人物均昭示出土著人已逐渐丧失其文化根源。在此状况下,盲目认同白人价值观只会导致自我身份的彻底丧失。作者指出,土著人仍要回归自己的文化传统,才能重新确立社会地位,在面对殖民者的剥削下实现自我救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历克西斯·赖特 《卡彭塔利亚湾》 生存危机 自我救赎
下载PDF
超越传统文化视角——试探女性文本颠覆贞节观念的意义 被引量:1
18
作者 戴薇薇 《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0年第7期60-61,共2页
本文以中国现代男性文本作为参照物,从女性自我重塑的方式和角度解读女性文本颠覆贞节观念的意义,旨在展示女性文本对"反贞节"女性形象的丰富以及对传统文化视角下女性形象定式的解构,表现中国知识女性的逐步觉醒和自我救赎。
关键词 女性文本 反贞节 传统文化 自我救赎
下载PDF
从《罗莎》和《二手烟》看大屠杀后遗症 被引量:1
19
作者 阙诗涛 《鸡西大学学报(综合版)》 2012年第4期100-102,共3页
二战中纳粹德国针对犹太人的大屠杀是犹太民族史上难以抚平的一道伤疤。许多幸存者在战后仍然挣扎于大屠杀的痛苦记忆中,他们和他们的后代均饱受大屠杀后遗症的困扰。美国犹太作家奥齐克和罗森鲍姆分别在他们各自的作品《罗莎》和《二... 二战中纳粹德国针对犹太人的大屠杀是犹太民族史上难以抚平的一道伤疤。许多幸存者在战后仍然挣扎于大屠杀的痛苦记忆中,他们和他们的后代均饱受大屠杀后遗症的困扰。美国犹太作家奥齐克和罗森鲍姆分别在他们各自的作品《罗莎》和《二手烟》中刻画了两代大屠杀后遗症患者的形象,并不约而同地安排了救赎的结局,揭示出往往为人们忽略的一点:对于亲历大屠杀的犹太人及其家庭来说,选择忘却伤痛也不失为一种自我救赎的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屠杀 大屠杀后遗症 忘却 自我救赎
下载PDF
创伤 记忆 书写——析杜拉斯的创伤叙事 被引量:1
20
作者 全群艳 《岭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8年第5期63-69,共7页
杜拉斯充满创伤的童年经验是激发她创作的内驱力,她的写作既是对个人创伤、家庭创伤的书写,又是对集体创伤、历史创伤的承载与见证。她对创伤的反复书写既呈现了创伤侵入和重复的典型症候,又表现了创伤和再现之间的矛盾。这种治疗性写作... 杜拉斯充满创伤的童年经验是激发她创作的内驱力,她的写作既是对个人创伤、家庭创伤的书写,又是对集体创伤、历史创伤的承载与见证。她对创伤的反复书写既呈现了创伤侵入和重复的典型症候,又表现了创伤和再现之间的矛盾。这种治疗性写作,凭借书写和回忆将创伤文字化,既宣泄情感、治疗创伤,又见证创伤、反思创伤。杜拉斯在对创伤的反复言说中愈合了伤口,实现了自我救赎,她的文字表现出崇高的使命感和强烈的道德关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童年经验 创伤叙事 自我救赎 见证创伤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