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77篇文章
< 1 2 1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药黄芩的化学成分及药理研究进展 被引量:193
1
作者 王雅芳 李婷 +3 位作者 唐正海 陈修平 王一涛 陆金健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206-211,共6页
黄芩是重要的清热中药,化学成分以黄酮类为主,具有抗菌、抗病毒、抗炎、抗氧化、抗肿瘤、神经保护、心血管保护、抗高血糖等生物活性。对国内外文献进行综述,总结了中药黄芩的化学成分及其药理活性和机制,为更深入开发利用黄芩提供理论... 黄芩是重要的清热中药,化学成分以黄酮类为主,具有抗菌、抗病毒、抗炎、抗氧化、抗肿瘤、神经保护、心血管保护、抗高血糖等生物活性。对国内外文献进行综述,总结了中药黄芩的化学成分及其药理活性和机制,为更深入开发利用黄芩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芩 化学成分 药理作用 黄酮
下载PDF
免疫调节抗病毒中药的特性与应用 被引量:100
2
作者 陈冉 王婷婷 +3 位作者 李开铃 尚锐峰 宋杰 张景勍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412-1426,共15页
近期中国及世界各国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严重,目前尚无特效药。西医抗新型冠状病毒(SARS-Co V-2)药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均在考察和试验中。中国多地用中医药治疗COVID-19临床治愈率较高,且治疗经济性较好。免疫调节抗病毒... 近期中国及世界各国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严重,目前尚无特效药。西医抗新型冠状病毒(SARS-Co V-2)药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均在考察和试验中。中国多地用中医药治疗COVID-19临床治愈率较高,且治疗经济性较好。免疫调节抗病毒中药在调节免疫力的同时具有抗病毒作用,在治疗COVID-19中应用较多。筛选2000-2020年中国知网、万方、维普和Pubmed数据库明确报道具有抗病毒和免疫调节作用的11种免疫调节抗病毒中药(甘草、广藿香、金银花、黄芩、连翘、厚朴、柴胡、板蓝根、大黄、黄芪、鱼腥草),总结了其有效成分的抗病毒和免疫调节作用、理化性质及药动学特性,以及在临床方剂和中成药中的应用,以期为中医药更好地用于COVID-19临床防治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免疫调节 抗病毒 中药 特性和应用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甘草 广藿香 金银花 黄芩 连翘 厚朴 柴胡 板蓝根 大黄 黄芪 鱼腥草
原文传递
基于网络药理学黄芩-黄连药对治疗2型糖尿病作用机制探讨 被引量:73
3
作者 宗阳 董宏利 +2 位作者 陈婷 颜帅 江国荣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888-894,共7页
目的探讨黄芩-黄连药对治疗2型糖尿病(T2DM)的作用机制。方法借助中药系统药理学分析平台(TCMSP)检索黄芩、黄连的化学成分和作用靶点,通过OMIM、TTD、Drugbank、Digsee等多个数据库查询与T2DM相关的基因。通过Uni Prot数据库查询靶点... 目的探讨黄芩-黄连药对治疗2型糖尿病(T2DM)的作用机制。方法借助中药系统药理学分析平台(TCMSP)检索黄芩、黄连的化学成分和作用靶点,通过OMIM、TTD、Drugbank、Digsee等多个数据库查询与T2DM相关的基因。通过Uni Prot数据库查询靶点对应的基因,进而运用Cytoscape3.2.1构建化合物-靶点(基因)网络、蛋白相互作用(PPI)网络筛选出核心靶点,最后通过DAVID进行基因本体(GO)功能富集分析和基于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富集分析,研究其作用机制。结果化合物-靶点网络包含42个化合物和相应靶点213个,关键靶点涉及PTGS2、PTGS1、HSP90AA1、HSP90AB1、NOS2等。PPI核心网络包含15个蛋白,关键蛋白涉及TNF、IL6、INSR等。GO功能富集分析得到GO条目108个(P<0.05),其中生物过程(BP)条目87个,分子功能(CC)条目9个,细胞组成(MF)条目12个。KEGG通路富集筛选得到24条信号通路(P<0.05),涉及胰岛素抵抗通路、T2DM通路、胰岛素信号传递通路等。结论黄芩-黄连中的活性成分主要通过DPP4、PPARG、IL6、PPARD、TNF等靶点调节炎症细胞因子、作用于胰岛素受体协同治疗T2D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芩 黄连 2型糖尿病 网络药理学 靶点 基因 信号通路
原文传递
黄芩的药理作用及其药对研究进展 被引量:63
4
作者 黄玉普 吴大章 王森 《中国药业》 CAS 2022年第15期I0001-I0005,共5页
目的了解黄芩的药理作用及其药对的研究进展,为进一步研究与开发黄芩提供参考。方法采用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万方、维普数据库中2016年1月至2021年9月有关黄芩的药理作用及其药对研究的文献,并进行归纳与总结。结果黄芩的药理活性较广... 目的了解黄芩的药理作用及其药对的研究进展,为进一步研究与开发黄芩提供参考。方法采用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万方、维普数据库中2016年1月至2021年9月有关黄芩的药理作用及其药对研究的文献,并进行归纳与总结。结果黄芩的药理活性较广,可通过抑制炎性因子和自由基表达、诱导细胞凋亡、降低Bax蛋白表达水平等机制,起到抗炎、抗氧化、抗结肠癌、抗免疫和保护肾脏的作用。黄芩可与多种药物配伍(如柴胡、黄连、干姜/生姜、大黄等)发挥解热抗炎、保肝利胆、抗癫痫、抗抑郁等作用,主要通过作用于基质金属蛋白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白细胞介素6等靶点,参与炎性因子的调节、减弱氧化应激反应和降低蛋白表达水平等生物学过程和调节代谢通路来实现。结论黄芩药对研究的方向较单一,配伍使用的体内研究及配伍后的物质基础研究仍较少,后续应更多进行黄芩分子和细胞水平的研究,以及配伍药对的体内研究和临床安全性、有效性、经济学评价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芩 药理作用 药对 作用机制 进展
下载PDF
柴胡和黄芩配伍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49
5
作者 李亚芹 瞿融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282-285,共4页
配伍是中药复方用药的特色和优势,而药对则是最常见的配伍形式。柴胡、黄芩配伍出自《伤寒论》的小柴胡汤方,是张仲景柴胡系列方剂中最具代表意义的基本配伍,也是和解少阳的基本结构。柴胡和黄芩配伍的临床应用十分广泛,如治疗心血管系... 配伍是中药复方用药的特色和优势,而药对则是最常见的配伍形式。柴胡、黄芩配伍出自《伤寒论》的小柴胡汤方,是张仲景柴胡系列方剂中最具代表意义的基本配伍,也是和解少阳的基本结构。柴胡和黄芩配伍的临床应用十分广泛,如治疗心血管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精神神志系统疾病以及发热等都有显著疗效。研究显示,柴胡、黄芩配伍具有保肝利胆、抗病毒、解热抗炎、抗惊厥抗癫痫等药理作用,故从临床研究和实验研究两方面对柴胡、黄芩配伍进行综述,根据黄芩的主要药效成分黄酮类及柴胡和柴胡的主要成分柴胡皂苷均具有抗抑郁作用,且配伍后黄芩苷和柴胡皂苷溶出率均提高,以及临床治疗抑郁症常用的柴胡类方(柴胡为君药)多常配伍黄芩清热泻火等推断,即柴胡配伍黄芩可能具有一定程度的抗抑郁作用,但仍需学者进一步证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芩 柴胡 临床应用 药理作用 化学成分
下载PDF
黄芩对流感病毒FM1感染所致病毒性肺炎小鼠肺中炎性细胞因子蛋白与基因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40
6
作者 徐红日 李雅莉 +8 位作者 王成祥 刘国星 刘畅 张莉莉 李青穆 李猛 曹鸿云 程淼 王红平 《中国中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3期5166-5173,共8页
建立流感病毒亚洲甲型鼠肺适应株FM1感染所致病毒性肺炎小鼠模型,在FM1感染的不同时相,分别采用免疫组化法与RT-PCR法,动态观察清热解毒代表中药黄芩对流感病毒FM1感染所致小鼠病毒性肺炎模型靶器官肺中炎性细胞因子蛋白与基因表达的影... 建立流感病毒亚洲甲型鼠肺适应株FM1感染所致病毒性肺炎小鼠模型,在FM1感染的不同时相,分别采用免疫组化法与RT-PCR法,动态观察清热解毒代表中药黄芩对流感病毒FM1感染所致小鼠病毒性肺炎模型靶器官肺中炎性细胞因子蛋白与基因表达的影响,阐明黄芩修复流感病毒所致肺炎靶器官免疫炎症损伤的部分作用机制。结果显示,黄芩在感染后第3~5天可降低肺组织中促炎性细胞因子TNF-α,IL-1,IL-6的蛋白与基因表达,在感染后第5天增加肺组织中抗炎性细胞因子IL-10和抗病毒因子IFN-γ的蛋白与基因表达。黄芩可能通过抑制促炎性细胞因子的过度释放,促进抗炎性细胞因子的表达,从而抑制机体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减轻流感病毒FM1感染所致靶器官肺的免疫炎症性病理损伤,促进肺组织炎性病变的修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芩 流感病毒FM1 肺炎 RT-PCR 免疫组化 细胞因子
原文传递
UPLC-ESI-TOF/MS应用于黄芩化学成分的快速分析 被引量:40
7
作者 刘大伟 闫广利 +1 位作者 方圆 刘树民 《中医药信息》 2012年第4期20-24,共5页
目的:建立黄芩的超高效液相色谱-电喷雾-飞行时间质谱(UPLC-ESI-TOF/MS)分析方法,研究黄芩的化学成分。方法:分别采集UPLC-TOF/MS全扫描质量色谱图和源内裂解的UPLC-TOF/MS色谱图,通过分子离子精确质量和同位素拟合度的分析确定分子式,... 目的:建立黄芩的超高效液相色谱-电喷雾-飞行时间质谱(UPLC-ESI-TOF/MS)分析方法,研究黄芩的化学成分。方法:分别采集UPLC-TOF/MS全扫描质量色谱图和源内裂解的UPLC-TOF/MS色谱图,通过分子离子精确质量和同位素拟合度的分析确定分子式,在数据库中检索匹配的化合物,进而解析源内裂解的质谱图,从而对各峰进行鉴定或结构表征。结果:共鉴定或表征了黄芩药材中31个成分,均为黄酮类化合物。结论:该方法快速、灵敏、准确,可用于黄芩化学成分的分析,也为其它中药的成分分析提供了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芩 UPLC-ESI-TOF/MS 成分分析 高分辨质谱 源内裂解
下载PDF
基于HPLC特征图谱、UPLC-Q-TOF/MS定性及多成分定量的黄芩酒炙前后化学成分变化研究 被引量:37
8
作者 柴冲冲 曹妍 +8 位作者 毛民 尹贻慧 王靖越 刘娜 李欣欣 张凯 魏龙吟 陈冬玲 李飞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2436-2447,共12页
目的比较黄芩酒炙前后化学成分变化,为建立全面的黄芩饮片质量评价方法提供参考。方法HPLC法建立黄芩片、酒黄芩的特征图谱,并生成对照特征图谱,标定共有峰并进行相似度评价。采用UPLC-Q-TOF/MS定性分析黄芩酒炙前后化学成分,利用UPLC-T... 目的比较黄芩酒炙前后化学成分变化,为建立全面的黄芩饮片质量评价方法提供参考。方法HPLC法建立黄芩片、酒黄芩的特征图谱,并生成对照特征图谱,标定共有峰并进行相似度评价。采用UPLC-Q-TOF/MS定性分析黄芩酒炙前后化学成分,利用UPLC-TQMS对2种饮片中11种黄酮类成分(黄芩苷、黄芩素、汉黄芩苷、汉黄芩素、千层纸素A、千层纸苷、野黄芩苷、芹菜素、高车前素、木犀草苷、白杨素)进行定量分析,并以含量为变量进行多元统计分析。结果建立了黄芩片、酒黄芩的特征图谱,标定9个共有峰,2种饮片相似度均在0.947以上。在黄芩饮片中,共发现50种成分,通过多级质谱数据分析,保留时间匹配,并结合对照品及数据库检索,鉴定了其中44种成分。UPLC-TQMS定量结果显示酒炙后黄芩中黄芩苷、汉黄芩苷等黄酮苷类成分含量略有下降,黄芩素、汉黄芩素等黄酮苷元类成分含量稍有增加。经多元统计学分析,2种饮片有明显的分离趋势,载荷图结果表明黄芩苷、汉黄芩苷、千层纸苷的含量差异可能是引起黄芩酒炙前后化学成分变化的主要因素。结论黄芩酒炙后没有新增或消失成分,但成分含量有所变化。所建立黄芩饮片的定性、定量方法重现性好,分析快速、准确,可用于黄芩饮片酒炙前后的质量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芩 酒黄芩 HPLC 特征图谱 UPLC-Q-TOF/MS UPLC-TQMS 化学成分组 多元统计学分析 质量评价 相似度评价 黄芩苷 黄芩素 汉黄芩苷 汉黄芩素 千层纸素A 千层纸苷 野黄芩苷 芹菜素 高车前素 木犀草苷 白杨素
原文传递
半夏泻心汤及其拆方对幽门螺杆菌感染小鼠胃黏膜CD4、CD8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34
9
作者 莫莉 皮明钧 +1 位作者 伍参荣 郭春秀 《湖南中医学院学报》 2006年第1期8-10,15,共4页
目的探讨半夏泻心汤及其拆方对幽门螺杆菌感染小鼠胃黏膜T细胞亚群(CD4、CD8)表达的影响,并比较半夏泻心汤全方及各拆方组的作用。方法将120只小鼠随机分为10组,其中1至9组建立幽门螺杆菌感染小鼠模型。灌胃给药8d后,各组小鼠取胃黏膜... 目的探讨半夏泻心汤及其拆方对幽门螺杆菌感染小鼠胃黏膜T细胞亚群(CD4、CD8)表达的影响,并比较半夏泻心汤全方及各拆方组的作用。方法将120只小鼠随机分为10组,其中1至9组建立幽门螺杆菌感染小鼠模型。灌胃给药8d后,各组小鼠取胃黏膜做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光镜下观察胃黏膜CD4、CD8表达情况并计数。结果模型组CD4+明显降低,CD8+明显增多,CD4+C/D8+比例下降。半夏泻心汤全方组、阳性药物对照组、苦寒加甘温组、苦寒组和苦寒加半夏组在胃黏膜细胞CD4+和CD8+表达水平上以及CD4+C/D8+比例上与模型组具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而各药物组之间比较,全方组作用明显优于各拆方组(P<0.05或P<0.01)。结论半夏泻心汤全方组、苦寒加甘温组、苦寒组和苦寒加半夏组对幽门螺杆菌感染有明显的修复作用,其中全方组作用明显优于各拆方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半夏泻心汤 幽门螺杆菌 胃黏膜 T细胞亚群 小鼠 半夏 黄芩 人参 黄连
下载PDF
黄芩质量评价谱-效相关模式的研究 被引量:32
10
作者 赵渤年 于宗渊 +3 位作者 丁晓彦 吕凌 李珂 李树彬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380-383,共4页
目的建立一种客观有效的评价黄芩内在质量的新模式。方法广泛收集代表性黄芩样品,制备各样品的供试液,分别测定其HPLC色谱指纹图谱及抑菌效果,并用数学方法将指纹图谱数据与抑菌率关联。结果由建立的数学模型计算得到的20批黄芩验证样... 目的建立一种客观有效的评价黄芩内在质量的新模式。方法广泛收集代表性黄芩样品,制备各样品的供试液,分别测定其HPLC色谱指纹图谱及抑菌效果,并用数学方法将指纹图谱数据与抑菌率关联。结果由建立的数学模型计算得到的20批黄芩验证样品的抑菌率值与实验测得值的偏差率全部在10%以内,其中15批样品的偏差率在5%以内。结论运用所建立的数学模型基本能够实现通过指纹图谱数据对黄芩药材抑菌效果的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芩 质量评价 谱-效相关模式 抑菌 指纹图谱
原文传递
配伍药物与pH值环境对大黄蒽醌类成分溶出变化的影响规律 被引量:28
11
作者 谢臻 周媛 +3 位作者 陈勇 李怡萱 麦蓝尹 钟明玉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4期3476-3481,共6页
目的研究配伍药物与pH值环境对大黄药对中蒽醌类成分溶出变化的影响规律。方法首先检测与大黄配伍的药物(醋甘遂、牡丹皮、黄芩、黄连、附子、枳实、厚朴)单煎液的pH值,然后在相同pH值的水溶液中加入大黄进行煎煮,采用UV-Vis法和HPLC法... 目的研究配伍药物与pH值环境对大黄药对中蒽醌类成分溶出变化的影响规律。方法首先检测与大黄配伍的药物(醋甘遂、牡丹皮、黄芩、黄连、附子、枳实、厚朴)单煎液的pH值,然后在相同pH值的水溶液中加入大黄进行煎煮,采用UV-Vis法和HPLC法测定此pH值的水煎液中蒽醌类成分的量,与大黄药对共煎液中蒽醌类成分的量进行比较。结果 UV-Vis法检测结果显示,大黄与黄连配伍时,总蒽醌的溶出量最低,而大黄与黄芩配伍时总蒽醌的溶出量最高。用盐酸水溶液提取大黄,总蒽醌的溶出量随pH值升高而增加;HPLC法测定结果显示,在测定的7个药对中,黄连与大黄配伍时,蒽醌类成分溶出量最低,而附子与大黄配伍时,蒽醌类成分的溶出量最高。使用不同pH值的盐酸水溶液提取大黄时,蒽醌类成分的量在pH值为5.6时最高。结论大黄在煎煮过程中,与其配伍的药物和pH值环境均会引起蒽醌类成分溶出量的变化,但是不同药物配伍后形成的pH值环境与用盐酸调整的pH值环境对蒽醌类成分产生的影响存在不一致性,pH值环境对其影响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黄 药对配伍 PH值 蒽醌成分 醋甘遂 牡丹皮 黄芩 黄连 附子 枳实 厚朴
原文传递
不同方法软化切制后的黄芩饮片颜色与5种黄酮类成分含量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29
12
作者 柴冲冲 毛民 +7 位作者 袁金凤 彭诗涛 王靖越 刘娜 魏嘉 李欣欣 张凯 李飞 《中国中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0期4467-4475,共9页
黄芩是临床常用的清热燥湿药之一,建立黄芩特色质量评价体系对确保临床用药的安全、有效具有重要意义。该试验制备了水煮、常压蒸、加压蒸3种软化方法下不同工艺条件的黄芩饮片,利用HPLC测定5种黄酮类成分的含量,用色差仪测量代表黄芩... 黄芩是临床常用的清热燥湿药之一,建立黄芩特色质量评价体系对确保临床用药的安全、有效具有重要意义。该试验制备了水煮、常压蒸、加压蒸3种软化方法下不同工艺条件的黄芩饮片,利用HPLC测定5种黄酮类成分的含量,用色差仪测量代表黄芩饮片粉末颜色色度的L*,a*,b,并计算出总色值E*,利用简单相关及典型相关分析探索黄芩饮片粉末颜色与5种黄酮类成分含量的相关性。结果表明黄芩苷与汉黄芩苷含量与L*,b*,E*呈现显著正相关,与a*呈现显著负相关。而黄芩素、汉黄芩素、千层纸素A含量与a*呈现显著正相关,与L*,b*,E*呈现显著负相关(P<0. 01)。黄酮苷类成分与黄酮苷元类成分含量呈现显著负相关(P<0. 01),黄芩饮片粉末颜色与5种黄酮类成分含量具有显著相关性。经实验验证,黄芩饮片与药材的色差值保持在ΔL*<6,Δb*<3,ΔE*<6时,饮片中2种苷类成分总量较药材的变化率在±1. 5%,此时2种苷类成分总量较高且相对稳定,表明黄芩饮片的色泽是其内在质量的具体体现,色差仪检测的色度值在一定程度上可作为快速评价黄芩饮片质量的手段。该结果为黄芩饮片特色质量评价体系提供了一种新的检测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芩 饮片颜色 黄酮类成分 相关性 质量评价
原文传递
黄芩对肝病的防治作用及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28
13
作者 白庆云 陶思敏 +1 位作者 田锦鸿 曹春蓉 《中国中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2808-2816,共9页
黄芩是常用的清热类中药,功能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现代药理研究表明黄芩具有抗氧化、抗炎、保肝和抗病原微生物等多种作用。笔者通过对近10年文献的检索发现黄芩及其活性成分在保肝方面的作用尤为突出,对不同原因引起的肝... 黄芩是常用的清热类中药,功能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现代药理研究表明黄芩具有抗氧化、抗炎、保肝和抗病原微生物等多种作用。笔者通过对近10年文献的检索发现黄芩及其活性成分在保肝方面的作用尤为突出,对不同原因引起的肝损伤均有防治效果,包括各种急慢性肝炎、肝纤维化和肝癌等。其中在多种(化学性、免疫性、酒精性、非酒精性、病毒性、缺血再灌注性等)急慢性肝炎中对CCl4诱导的化学性肝损伤研究最多,黄芩及其活性成分可显著降低肝炎动物的血清转氨酶水平,减轻肝脏病理损伤程度,其作用机制包括抗氧化应激、抗炎、抗凋亡、抑制免疫、抗病毒和调节脂质代谢等。黄芩及其活性成分可显著抑制肝星状细胞的活化、减少细胞外基质的生成,其抗纤维化机制涉及抗氧化、抗炎、诱导肝星状细胞凋亡等。黄芩及其活性成分在抗肝癌,特别是肝细胞癌方面,不管是体内还是体外都表现出良好的效果,其防治肝癌的作用机制主要包括阻断癌细胞周期、抑制癌细胞转移、促进癌细胞凋亡和诱导机体自噬等。由此可见黄芩在保肝方面具有多重作用和多种机制,具有很好的发展潜力,因此,该文就黄芩对不同肝病的防治作用及机制研究进行综述,以期为黄芩及其有效成分在防治肝病方面的深入研究、开发和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芩 黄芩素 黄芩苷 保肝 肝病 研究进展
原文传递
黄芩与黄柏协同保护黄药子致肝毒性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28
14
作者 王秋红 杨欣 +2 位作者 王蒙 杨炳友 匡海学 《中国中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898-903,共6页
黄药子是临床常用中药之一,临床作用广泛,但是黄药子有毒,容易引起药源性肝损伤。观察黄芩、黄柏及其配伍与黄药子合用时,对黄药子所致肝毒性的缓解作用。该实验采用SD雌性大鼠,黄药子9 g·kg-1连续灌胃28 d造成肝毒性模型,观察各... 黄药子是临床常用中药之一,临床作用广泛,但是黄药子有毒,容易引起药源性肝损伤。观察黄芩、黄柏及其配伍与黄药子合用时,对黄药子所致肝毒性的缓解作用。该实验采用SD雌性大鼠,黄药子9 g·kg-1连续灌胃28 d造成肝毒性模型,观察各组大鼠肝脏组织学,评估转氨酶及抗氧化酶的活性。形态学和生化指标评估表明,黄药子致大鼠肝毒性模型成功,肝细胞溶解、肿胀、脂肪变性,间隙有炎性细胞,肝组织可见局部点状、片状水肿变性,部分坏死。肝功能相关指标(ALT,AST,ALP)显著升高,具有显著差异(P<0.05或P<0.01)。黄芩、黄柏及其配伍对黄药子引起的肝毒性具有保护作用,其中黄芩配伍黄柏对黄药子引起的肝毒性产生强大的保护作用。能使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碱性磷酸酶(ALP)活性显著降低(P<0.05或P<0.01),肝组织MDA含量显著降低(P<0.001)和GSH含量显著提高(P<0.001),肝组织细胞的病变程度得到明显改善。黄芩和黄柏及其配伍是通过提高肝脏的GSH和抗氧化水平,降低血清ALT,ALP和AST水平,减轻肝组织细胞的损伤,达到保肝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芩 黄柏 黄药子 肝毒性
原文传递
黄芩饮片标准汤剂的制备和质量标准评价 被引量:27
15
作者 李琦 章军 +3 位作者 崔文金 陈世涛 程锦堂 刘安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36-40,共5页
目的:制备黄芩饮片标准汤剂并建立其质量标准,为相关药物的研究与开发提供参考。方法:根据中药饮片标准汤剂制备原则制备黄芩饮片标准汤剂,计算黄芩苷的转移率和出膏率,建立黄芩饮片标准汤剂质量标准,流动相0.2%磷酸水溶液(A)-甲醇(B)... 目的:制备黄芩饮片标准汤剂并建立其质量标准,为相关药物的研究与开发提供参考。方法:根据中药饮片标准汤剂制备原则制备黄芩饮片标准汤剂,计算黄芩苷的转移率和出膏率,建立黄芩饮片标准汤剂质量标准,流动相0.2%磷酸水溶液(A)-甲醇(B)梯度洗脱(0~20 min,47%B;20~40 min,47%~87%B),柱温40℃,流速1 m L·min^(-1),检测波长280 nm。结果:在所建立的制备条件下,黄芩苷转移率55.1%~82.2%,出膏率28.6%~43.8%,p H 4.5~5.5。15批黄芩饮片标准汤剂指纹图谱与对照指纹图谱的相似度均>0.9。结论:建立的制备方法稳定,质量标准完善,适用于黄芩饮片标准汤剂的质量评价。对标准汤剂而言,固定原料能够获得稳定性更好的产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芩 饮片 标准汤剂 质量标准 黄芩苷 提取工艺 指纹图谱
原文传递
基于电子舌技术评价黄芩酒炙前后滋味变化及其在黄芩饮片鉴别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23
16
作者 柴冲冲 曹妍 +8 位作者 毛民 王靖越 刘娜 李欣欣 张凯 陈东玲 魏龙吟 尹怡慧 李飞 《中国中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2552-2559,共8页
黄芩是临床常用的清热药,生用苦寒,酒炙可缓和苦寒之性。研究黄芩酒炙前后滋味变化对鉴别黄芩、酒黄芩及阐明传统酒炙理论具有重要意义。该实验制备黄芩片、酒黄芩各10批,采用HPLC测定5种黄酮类成分含量,以5种黄酮类成分含量为变量做PC... 黄芩是临床常用的清热药,生用苦寒,酒炙可缓和苦寒之性。研究黄芩酒炙前后滋味变化对鉴别黄芩、酒黄芩及阐明传统酒炙理论具有重要意义。该实验制备黄芩片、酒黄芩各10批,采用HPLC测定5种黄酮类成分含量,以5种黄酮类成分含量为变量做PCA分析,结果不同批次黄芩饮片之间含量有一定的差异,但无法将黄芩片、酒黄芩区分开。通过人工口尝评价2种饮片的酸、咸、鲜、甜、苦5种感官属性,再利用电子舌检测代表饮片滋味的7根传感器(AHS,PKS,CTS,NMS,CPS,ANS,SCS)响应值。分析感官评价与电子舌响应值的相关性,结果显示感官评价的酸,咸,鲜,甜,苦与AHS,CTS,NMS,ANS,SCS 5根传感器具有不同程度的相关关系,表明电子舌技术可作为一种代替人工口尝并且量化检测味觉的手段,应用于中药饮片的滋味评价。采用味觉法对电子舌响应值进行分析,发现酒黄芩苦味降低,咸味增加;PCA分析黄芩酒炙前后滋味变化,结果显示2种饮片的滋味差异将其分成2类,PCA载荷图表明咸味和苦味的响应值是影响黄芩与酒黄芩整体味道的主要因素。基于电子舌响应值建立黄芩片、酒黄芩的Fisher判别模型,可对黄芩酒炙前后能进行有效的判别,判别识别率为100%。实验结果表明,电子舌检测结合多元统计分析可用于评价中药滋味,同时为鉴别不同炮制品提供一种快速、简便的技术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芩 酒黄芩 滋味检测 多元统计分析 鉴别
原文传递
“黄芩-黄连”药对研究进展 被引量:23
17
作者 张红杰 陈常莲 +3 位作者 华诗培 苏丹 宋永贵 艾志福 《江西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2年第3期120-124,共5页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中药及复方被证实其所含的多种成分可以通过多系统、多途径、多环节、多靶点作用于各类疾病,而以副作用较少见长。“黄芩-黄连”药对应用历史悠久,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的功效。现代药理学研究发现,该药对中含有多种...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中药及复方被证实其所含的多种成分可以通过多系统、多途径、多环节、多靶点作用于各类疾病,而以副作用较少见长。“黄芩-黄连”药对应用历史悠久,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的功效。现代药理学研究发现,该药对中含有多种有效活性成分,其药理作用广泛。通过系统整理近10年的文献发现,诸多学者对黄芩、黄连的有效成分及药理作用进行了大量研究,而对作用机制的探索相对较少,故对两药的主要作用及配伍后的有效成分、药理作用、相关机制进行综述,以期为今后有关实验研究以及该药对的临床应用提供思路和依据,从而充分发挥“黄芩-黄连”药对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药对 黄芩 黄连 药理作用 机制
下载PDF
基于经典人群口尝法和电子舌法的中药饮片水煎液苦度叠加规律研究 被引量:22
18
作者 张璞 张耀 +9 位作者 桂新景 施钧瀚 张慧杰 冯文豪 李媛媛 王艳丽 张璐 姚静 刘瑞新 李学林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653-668,共16页
目的探索苦味中药饮片水煎液(decoction of Chinese materia medica,DCMM)的苦度叠加规律。方法以生物碱类(黄连Coptidis Rhizoma、黄柏Phellodendron Chinensis Cortex、苦参Sophora Flavescens Radix)、萜类(穿心莲Andrographis Herb... 目的探索苦味中药饮片水煎液(decoction of Chinese materia medica,DCMM)的苦度叠加规律。方法以生物碱类(黄连Coptidis Rhizoma、黄柏Phellodendron Chinensis Cortex、苦参Sophora Flavescens Radix)、萜类(穿心莲Andrographis Herba、野菊花Chrysanthemi Indici Flos、苦楝皮Melia Cortex)、糖苷类(龙胆Gentianae Radix et Rhizoma、黄芩Scutellariae Radix、连翘Forsythiae Fructus)9种苦味DCMM为研究载体,在单味载体呈味规律研究基础上,采用均匀设计法进行二元(6组)、三元(10组)叠加实验,通过经典人群口尝法(traditional human taste panel method,THTPM)及电子舌法(electrionic tongue,E-tongue)分别评价其苦度,建立二元、三元叠加时叠加苦度-质量浓度对数(IZ-ln C)、叠加苦度-叠加前分苦度(IZ-I)、口尝叠加苦度-电子舌叠加苦度(IZo-IZe)拟合模型,探索其苦度叠加规律。结果THTPM法中,二元叠加IZ-ln C、IZ-I共12组,均拟合出有意义模型(R_(c)^(2)≥0.868,P<0.05,n=6),模型类型为二次多项式或近似结构的模型(下同);三元叠加IZ-ln C、IZ-I共20组,拟合出18组有意义模型(R_(c)^(2)≥0.659,P<0.05,n=6)。E-tongue法中,针对3类味觉信息进行分析,二元叠加IZ-ln C、IZ-I共36组,均拟合出有意义模型(R_(c)^(2)≥0.689,P<0.05,n=6);三元叠加IZ-ln C、IZ-I共60组,拟合出52组有意义模型(R_(c)^(2)≥0.662,P<0.05,n=6)。IZo-IZe中,二元叠加共18组,拟合出8组有意义线性模型(R_(c)^(2)≥0.727,P<0.05,n=6);三元叠加共30组,拟合出13组有意义的线性或对数模型(R_(c)^(2)≥0.670,P<0.05,n=6)。结论叠加后苦度随浓度增加呈上升趋势;叠加实验良好模型获取率为(二元100%,R_(c)^(2)=0.936;三元87.5%,R_(c)^(2)=0.906),而IZo-IZe中有意义的模型获取率较低,即以IZe预测IZo的方法目前尚不成熟;二元、三元叠加中原始苦度越高的饮片对IZ贡献度越大;黄连在同类型和不同类型叠加中苦度贡献度均最大;除黄连+黄柏+黄芩组存在因成分间可能发生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药饮片水煎液 苦度叠加 电子舌 经典人群口尝评价 生物碱类 黄连 黄柏 苦参 萜类 穿心莲 野菊花 苦楝皮 糖苷类 龙胆 黄芩 连翘
原文传递
HPLC法同时测定黄连上清片的黄芩-黄连-黄柏药对中9个指标性成分的含量 被引量:23
19
作者 苏静华 张超 +2 位作者 孙磊 汪明志 顾炳仁 《药物分析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1940-1945,共6页
目的:建立同时测定黄连上清片中"黄芩-黄连-黄柏"药对中黄柏碱、黄柏酮、小檗碱、巴马汀、黄芩苷、黄芩素、汉黄芩素、吴茱萸内酯和阿魏酸含量的HPLC分析方法。方法:采用Boston Green ODS色谱柱(4.6 mm×250 mm,5μm),流... 目的:建立同时测定黄连上清片中"黄芩-黄连-黄柏"药对中黄柏碱、黄柏酮、小檗碱、巴马汀、黄芩苷、黄芩素、汉黄芩素、吴茱萸内酯和阿魏酸含量的HPLC分析方法。方法:采用Boston Green ODS色谱柱(4.6 mm×250 mm,5μm),流动相为乙腈–0.1%磷酸水溶液(含0.02 mol·L-1磷酸二氢钠),梯度洗脱,柱温35℃,检测波长为210 nm。结果:本实验方法学考察结果表明各色谱峰间分离度均达到定量要求,精密度、回收率、重复性等参数均达到定量分析的要求。12批次样品的含量结果显示9个成分中有7个被检测出,黄柏酮和阿魏酸未检出。和单味中药材成分相比,推断考虑在处方工艺制备过程中存在成分损失。结论:本实验针对黄芩-黄连-黄柏药对,建立了同时测定黄连上清片中10个指标性成分的含量分析方法,简便可靠,可用于黄连上清片的质量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连上清片 药对 黄芩 黄连 黄柏 黄柏碱 黄柏酮 小檗碱 巴马汀 黄芩苷 黄芩素 汉黄芩素 吴茱萸内酯
原文传递
“秦药”的现代研究概况 被引量:19
20
作者 胡本祥 彭亮 +6 位作者 杨冰月 张岗 颜永刚 李依民 白吉庆 唐于平 唐志书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1期4949-4959,共11页
陕西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在历史上较长时期一直简称为"秦"。陕西药用植物资源丰富,秦皮、秦艽、"十大秦药"[子州黄芪、宝鸡柴胡、洋县元胡、商洛丹参、汉中附子、略阳杜仲、宁陕天麻、宁陕猪苓、澄城黄芩、佛坪... 陕西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在历史上较长时期一直简称为"秦"。陕西药用植物资源丰富,秦皮、秦艽、"十大秦药"[子州黄芪、宝鸡柴胡、洋县元胡、商洛丹参、汉中附子、略阳杜仲、宁陕天麻、宁陕猪苓、澄城黄芩、佛坪山茱萸和略阳黄精(并列第10名)]及"太白七药"等大宗品种和特色草药均是"秦药"的代表性品种。"秦药"为陕西及其周边地区所产的道地药材,是陕西具有潜在发展价值与优势的产业之一,也是支撑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和健康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秦药"的种质资源、人工栽培、基地建设、品种选育、化学成分、质量控制等研究进展进行整理与论述,并对"秦药"的发展进行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秦药 中药资源 质量控制 秦皮 秦艽 黄芪 柴胡 元胡 丹参 附子 杜仲 天麻 猪苓 黄芩 山茱萸 黄精 太白七药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1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