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5篇文章
< 1 2 1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试析谢林艺术哲学的体系及其双重架构 被引量:8
1
作者 先刚 《学术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5-13,共9页
谢林开创了严格意义上的艺术哲学,并首次在这个领域提出了系统的阐发。在谢林艺术哲学体系的形而上学基础及其与哲学(尤其是谢林自己的哲学)的关系中,包含着双重的架构,即永恒架构(艺术门类的排序)和时间性架构(即古代艺术与现代艺术的... 谢林开创了严格意义上的艺术哲学,并首次在这个领域提出了系统的阐发。在谢林艺术哲学体系的形而上学基础及其与哲学(尤其是谢林自己的哲学)的关系中,包含着双重的架构,即永恒架构(艺术门类的排序)和时间性架构(即古代艺术与现代艺术的对立)。谢林一方面洞察了艺术的永恒本质,另一方面也把握了艺术中的时代张力,从而为当代的艺术发展指明了正确的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谢林 艺术哲学 同一性哲学 建构 艺术终结论
原文传递
本原的二重性与统一——论谢林最终的哲学方案 被引量:8
2
作者 王丁 《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13-20,共8页
本原不仅是德国唯心论的一个核心问题,也是谢林毕生的主导词语。推动他思想演进的,正是本原内部“超越性”和“全体性”的二重化特质,通过对本原的彻底思索以及对黑格尔的批判,谢林在晚期做出了“否定哲学”和“肯定哲学”的区分,进而... 本原不仅是德国唯心论的一个核心问题,也是谢林毕生的主导词语。推动他思想演进的,正是本原内部“超越性”和“全体性”的二重化特质,通过对本原的彻底思索以及对黑格尔的批判,谢林在晚期做出了“否定哲学”和“肯定哲学”的区分,进而最终以对自由的三重刻画完成并终结了本原概念。整个近代形而上学和唯心论,也分别伴随着这一完成走向了崩溃和终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谢林 本原 超越性 全体性 自由
下载PDF
略论谢林自然哲学的开端 被引量:7
3
作者 庄振华 《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22-29,共8页
谢林在承认自我意识的关键性作用的基础上,跨出康德与费希特所坚守的自我意识视角之外,将原初同一性界定为观念东西与实在东西之间(而非表象与对象之间)的同一性,在此基础上建立他的自然哲学。这就既继承了近代哲学在自我意识方面的遗产... 谢林在承认自我意识的关键性作用的基础上,跨出康德与费希特所坚守的自我意识视角之外,将原初同一性界定为观念东西与实在东西之间(而非表象与对象之间)的同一性,在此基础上建立他的自然哲学。这就既继承了近代哲学在自我意识方面的遗产,又在德国观念论语境下复兴了传统的秩序观。对于倾向于忽略人类思维对于形式的反思能力的当前时代而言,这种古典类型的秩序观未必能直接为当下的问题提供答案,却具有重要的参照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谢林 自然哲学 自我意识 人工智能
下载PDF
不可预思之在与本有——晚期谢林与后期海德格尔的存在概念 被引量:7
4
作者 马库斯.加布里埃尔 王丁 《哲学分析》 CSSCI 2018年第1期53-70,197,共18页
谢林晚期哲学和海德格尔后期思想有着许多相近之处,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在于,两人都对克服传统形而上学进行了努力,并都在此基础上进行过新的思想可能性的尝试。谢林通过"否定哲学"与"肯定哲学"的区分,建立了一种不同... 谢林晚期哲学和海德格尔后期思想有着许多相近之处,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在于,两人都对克服传统形而上学进行了努力,并都在此基础上进行过新的思想可能性的尝试。谢林通过"否定哲学"与"肯定哲学"的区分,建立了一种不同于柏拉图传统的历史性存在概念,为一种新的存在意义和存在谱系学铺平了道路。海德格尔则更为明确地通过现象学的解释学跳出了传统的存在概念,并在作为"存有"的"本有"概念中以另一种方式补充了由谢林提出的新的存在理解方案;这一点同时也构成了两人间对话的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谢林 海德格尔 存在 本有 逻辑空间
下载PDF
德国古典美学使西方美学不断完备 被引量:7
5
作者 张玉能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59-66,共8页
西方美学在1750年独立以后经过了一个不断完备的过程,这个过程是在德国古典美学内部逐步进行的。康德在美学完备化的过程中迈出了第一步,就是把美学从认识论中解脱出来,使美学成为从认识向意志过渡的中介,从而使美学的独立性增强了,使... 西方美学在1750年独立以后经过了一个不断完备的过程,这个过程是在德国古典美学内部逐步进行的。康德在美学完备化的过程中迈出了第一步,就是把美学从认识论中解脱出来,使美学成为从认识向意志过渡的中介,从而使美学的独立性增强了,使美学成了"批判哲学"内部的有机组成部分;接着,席勒美学使美学走向客观化和现实化;然后,费希特美学使美学走向一元论;后来,谢林的美学使美学导向一元论的客观唯心主义;最终,黑格尔的美学使美学的完备化得以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方美学 德国古典美学 康德 席勒 费希特 谢林 黑格尔
下载PDF
谢林论自然历史
6
作者 常文琦 《自然辩证法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6-42,共7页
“自然历史”在谢林研究中并没有得到重点关注。谢林对其的讨论面临双重困难:从“历史”概念来看,谢林对自然历史给出了看起来相互冲突的说法。从“自然”概念来看,谢林的自然历史是否成立也是可疑的。通过区分谢林自然历史的内在和外... “自然历史”在谢林研究中并没有得到重点关注。谢林对其的讨论面临双重困难:从“历史”概念来看,谢林对自然历史给出了看起来相互冲突的说法。从“自然”概念来看,谢林的自然历史是否成立也是可疑的。通过区分谢林自然历史的内在和外在这双重维度,不仅能够解决这两方面的困难,而且也能够展现“自然历史”与“自然”的两层含义之间的关联,体现出自然历史是谢林自然哲学研究中所不可缺少的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谢林 自然历史 自然
原文传递
自然中的精神——谢林早期思想中的“自然”观念探析 被引量:5
7
作者 罗久 《科学技术哲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77-82,共6页
谢林早期自然哲学将生命视为因果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力图以此调和康德在第三批判中所要调和的机械论与目的论的矛盾,谢林认为自然界虽然是盲目的自然力量的产物,但又是合乎目的的。为了克服康德留下的精神与物质的二元论,谢林发展了一... 谢林早期自然哲学将生命视为因果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力图以此调和康德在第三批判中所要调和的机械论与目的论的矛盾,谢林认为自然界虽然是盲目的自然力量的产物,但又是合乎目的的。为了克服康德留下的精神与物质的二元论,谢林发展了一种有机自然的理论,认为自然并不是完全受制于因果规律的客观对象,其本质上并不是完全外在于自我意识的纯粹客观对象的总和;自然只有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即理解为诸种自发的力之间的相互作用才能得到规定,谢林在此基础上将自然归摄到先验自我意识、即精神的先天规定之下,以此克服康德的二元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谢林 自然 精神 二元论 有机体 (创造)力
原文传递
从“星系”到“宇宙”——谢林哲学中的历史概念及其转变
8
作者 王丁 《求是学刊》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46-54,共9页
德国古典哲学的体系建构总是与“历史”联系在一起。笼统来看,体系的建构方式与历史的言说方式总是相互关联在一起,但在德国古典哲学的具体发展中,尤其以谢林和黑格尔为代表的体系建构主义者,则对于历史有着不同的构造方式,尤其是谢林... 德国古典哲学的体系建构总是与“历史”联系在一起。笼统来看,体系的建构方式与历史的言说方式总是相互关联在一起,但在德国古典哲学的具体发展中,尤其以谢林和黑格尔为代表的体系建构主义者,则对于历史有着不同的构造方式,尤其是谢林的历史哲学的演变并不完全为人所知。总的来看,在其早期的“同一哲学”中,谢林通过以开普勒的星系模型为蓝本,建构了一种思辨同一性的体系,在其中,先验哲学和自然哲学就如椭圆轨道的两个焦点一样构成了这个体系的两个极点,而历史哲学本身仅仅属于先验哲学这个极点。在这个体系里,历史本身由于体系结构被“去历史化”了。这种“去历史化”的代价是自由无法得到真正言说,这就导致了谢林在晚期向言说“宇宙”的历史性哲学的过渡,而这一过渡的内在要求正是自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系 建构 理智直观 自由 谢林
下载PDF
实相与真理——德国古典哲学的世界构想及其源流 被引量:4
9
作者 庄振华 《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21-32,共12页
笛卡尔的思想客观上展现出理性与内在性世界之间的张力格局,并开始在这一张力格局下从一个确定的基点出发,探索一种合理而连贯的世界结构图景,这种工作方式使他真正成为现代哲学之父。这种张力格局虽然是近代真理观的基本背景,在康德之... 笛卡尔的思想客观上展现出理性与内在性世界之间的张力格局,并开始在这一张力格局下从一个确定的基点出发,探索一种合理而连贯的世界结构图景,这种工作方式使他真正成为现代哲学之父。这种张力格局虽然是近代真理观的基本背景,在康德之前却一直没有得到明确的反思。德国古典哲学将立足点从人类理性逐步转移到世界结构本身,直至最后由谢林对近代理性的无限性提出根本质疑,这个过程塑造了现代思想的基本游戏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真理 笛卡尔 斯宾诺莎 康德 黑格尔 谢林
下载PDF
作为他者的自我——谢林美学中无意识理论的建构与演进
10
作者 章文颖 《美学与艺术评论》 2023年第2期40-57,224,225,共20页
谢林的无意识理论在西方美学史上具有重要意义。谢林早期对绝对者问题的思考基本设定了他无意识理论的框架。在自然哲学中,谢林把无意识界定为自然的本体,且将其作为意识的先验存在融入“自我”。在先验哲学中,谢林将意识区分为“未及... 谢林的无意识理论在西方美学史上具有重要意义。谢林早期对绝对者问题的思考基本设定了他无意识理论的框架。在自然哲学中,谢林把无意识界定为自然的本体,且将其作为意识的先验存在融入“自我”。在先验哲学中,谢林将意识区分为“未及”和“高于”两种无意识形态。无意识完成了从自然无意识向人格无意识的进化。在艺术领域,无意识分别在艺术活动、艺术家和艺术作品三个层面得到实体化。谢林后期观念转变,他不但直面了无意识的非理性属性及其在绝对者创世活动中的根基地位,而且深化了无意识在人格塑造中的决定性作用,在更广阔的视野中看待审美问题。谢林美学中的“无意识”作为构成“自我”的一种内生的“他者”,是向着生命、爱和创造酝酿无限可能性并促成个体去行动的积极力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谢林 无意识 自然 自我 自由
下载PDF
谢林神话哲学与艺术哲学的关系论析
11
作者 任群 《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 2023年第1期225-239,444,共16页
谢林创立了艺术哲学与神话哲学,由此确立了艺术与神话的本体地位。由艺术哲学到神话哲学,谢林的思想有保留也有扬弃,保留在于谢林坚持认为神话是艺术的质料和源泉,扬弃则在于谢林将“神话是族类的发明”的观点转变为“神话不是一种发明... 谢林创立了艺术哲学与神话哲学,由此确立了艺术与神话的本体地位。由艺术哲学到神话哲学,谢林的思想有保留也有扬弃,保留在于谢林坚持认为神话是艺术的质料和源泉,扬弃则在于谢林将“神话是族类的发明”的观点转变为“神话不是一种发明”。谢林通过一种自下而上的消除法获得了神话哲学的答案,进一步指出神话的诞生地是人类原初意识,神话产生的时间是民族大分化时期,神话的本质是相继式多神论,神话的意义在于重建统一体。在艺术哲学中,谢林神话哲学的雏形业已初步形成,为神话哲学的产生奠定了基石;而神话哲学则是艺术哲学中神话思想的修正、补充、系统阐述以及更深层次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谢林 神话哲学 艺术哲学
原文传递
斯宾诺莎——谢林:建立一种“力量本体论”的尝试 被引量:4
12
作者 倪逸偲 先刚 《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42-48,共7页
斯宾诺莎《伦理学》中的'力量'概念与谢林中期哲学中的'潜能阶次'理论之间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两者都意在凸显存在概念的基础性动态结构,并打通从基础性存在概念到现实存在的理论通道,从而建立起一种能够以动态发生学... 斯宾诺莎《伦理学》中的'力量'概念与谢林中期哲学中的'潜能阶次'理论之间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两者都意在凸显存在概念的基础性动态结构,并打通从基础性存在概念到现实存在的理论通道,从而建立起一种能够以动态发生学的模式刻画存在概念的全新本体论框架。因此,不同于静态的'实体—主体'概念模式,谢林哲学将展现斯宾诺莎哲学与德国唯心论哲学的另一关键联结点——一种动态的'力量本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斯宾诺莎 谢林 力量 潜能阶次 本体论 动态结构
原文传递
原初自我的行动——论谢林哲学中的原初感受
13
作者 赵瑜 《武陵学刊》 2023年第1期43-52,共10页
在《全部知识学的基础》中,费希特没有赋予“非我”以独立的本原地位,使得他的哲学未能建立起经验对象的实在性根据。而谢林正是在这一点上突破了费希特哲学的桎梏。他指出,自我本身是通过行动从原初晦暗阶段成长为经验世界中的主体的,... 在《全部知识学的基础》中,费希特没有赋予“非我”以独立的本原地位,使得他的哲学未能建立起经验对象的实在性根据。而谢林正是在这一点上突破了费希特哲学的桎梏。他指出,自我本身是通过行动从原初晦暗阶段成长为经验世界中的主体的,而原初感受正是整个自我行动的开端。通过对“原初感受”的刻画,谢林展现了原初自我是以一种非认识、非意向性的方式介入到自然之中的,从而克服了费希特哲学中无法解决的“非我困境”。谢林的尝试说明,只有以自然和精神为双重本原的同一性哲学才能克服主体性哲学的困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谢林 原初感受 原初自我 费希特 同一性哲学
下载PDF
生命整体性存在中的自由创造——论谢林想象力理论的三重面向及美学内涵
14
作者 章文颖 《文艺理论研究》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93-103,共11页
谢林从想象力问题的悖论出发,对想象力创造性直观的本质作了深入阐释。他把绝对者的理智直观视为想象力的先验根基,将想象力从认识论上升到存在论,成为一种根源于神性创世活动的创造力,建立起人与世界存在之间的根本性关联。诗性想象是... 谢林从想象力问题的悖论出发,对想象力创造性直观的本质作了深入阐释。他把绝对者的理智直观视为想象力的先验根基,将想象力从认识论上升到存在论,成为一种根源于神性创世活动的创造力,建立起人与世界存在之间的根本性关联。诗性想象是神性想象在经验世界的客观化。它通过“内化塑造”的美感活动沟通了有限与无限,实现了绝对者创造并直观自身的实在化过程。想象力与整个哲学体系形而上的建构原理合一,是本原意义上的诗性创造。想象力的本质结构中蕴含着自由与必然的矛盾。谢林认为真正的想象应当是在体系中受内在必然性约束的自由创造。他将人的真正的想象揭示为建立在人性自由基础之上的神性与诗性的结合。想象力的神性、诗性和自由三维理论结构贯通了人的理智、感性和意志三大精神领域,对应于真、美、善三重元价值,促使人达成一种整体和谐的生命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谢林 想象 理智直观 诗性 自由
下载PDF
神话逻各斯——解读《德意志观念论体系的源始纲领》以及浪漫“新神话” 被引量:3
15
作者 胡继华 《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26-35,共10页
《德意志观念论体系的源始纲领》是德国观念论与浪漫派的开篇之作。作为一种征兆,它指向一个时代,归属于由多个作者构成的"星丛",呈现了观念论与浪漫派之间互动涵濡的"观念单元"。德意志观念论与浪漫主义思潮初登... 《德意志观念论体系的源始纲领》是德国观念论与浪漫派的开篇之作。作为一种征兆,它指向一个时代,归属于由多个作者构成的"星丛",呈现了观念论与浪漫派之间互动涵濡的"观念单元"。德意志观念论与浪漫主义思潮初登历史堂奥,就注定要置身于神话与理性的生死纠结之中。以神话来完成逻各斯,将启蒙进行到底,便是观念论与浪漫派的志业,这份志业表述在浪漫主义"理性的神话"提案之中。而与之相联系的"感性宗教"提案,就是一个变形的灵知教义神话,一个变形的神话逻各斯。观念论与浪漫派所膜拜的"灵"同灵知主义藉以超越世界而寻求不朽神性的"灵",存在着血脉传承的关系。所谓"人类最后的伟业丰功",乃是"新神话"的终结,染上了浓烈的乌托邦色彩,甚至可以说是神话-逻各斯-教义三者互相涵濡彼此杂糅而成的幻象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德意志观念论体系的源始纲领》 观念论 浪漫派 理性神话 黑格尔 谢林
下载PDF
中西美学思想对话的共通基础——刘勰和谢林的艺术论比较研究 被引量:3
16
作者 顾明栋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43-51,共9页
中西美学研究有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两大美学传统之间是否有共通的概念性基础可供对话?在众多中西美学思想家中,刘勰和F·W·J·谢林是两位杰出的代表人物。他们虽然生于不同的时代,长于不同的文化传统,其艺术理论也汲取了... 中西美学研究有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两大美学传统之间是否有共通的概念性基础可供对话?在众多中西美学思想家中,刘勰和F·W·J·谢林是两位杰出的代表人物。他们虽然生于不同的时代,长于不同的文化传统,其艺术理论也汲取了不同的哲学和美学思想,但是,他们的艺术论却代表了中西两大美学传统的核心思想。通过对两者的艺术思想进行比较研究可以发现:他们在艺术创造、创作灵感、艺术与自然、神性与艺术、形式和内容、表征和阐释等核心问题上表达了异曲同工、甚至是惊人的相似看法,他们的洞见超越了文化传统和审美意识的差异,触及了人类审美意识的本源,不仅可以构建两大传统进行对话的共通基础,而且可以展望全球性美学理论的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刘勰 谢林 美学思想 艺术创造 艺术论 中西美学
下载PDF
试论谢林戏剧美学的独特内涵及其现代意义 被引量:3
17
作者 章文颖 《戏剧艺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28-38,共11页
谢林在同一哲学的框架下,建立了一套系统的戏剧美学理论,用辩证法演绎出了戏剧的基本体裁和戏剧史的发展逻辑。与黑格尔相比,谢林的戏剧美学更关注个体精神自由和人性的尊严,更接近戏剧艺术的诗性本质,符合现代人的艺术审美旨趣。他的... 谢林在同一哲学的框架下,建立了一套系统的戏剧美学理论,用辩证法演绎出了戏剧的基本体裁和戏剧史的发展逻辑。与黑格尔相比,谢林的戏剧美学更关注个体精神自由和人性的尊严,更接近戏剧艺术的诗性本质,符合现代人的艺术审美旨趣。他的思想中孕育了具有现代意义的戏剧美学萌芽,如悲剧哲学的提出,悲剧崇高感的发现和现代戏剧的"包罗万象性"趋势,都对现代西方戏剧艺术有着深刻的启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谢林 戏剧美学 悲剧哲学 喜剧哲学 黑格尔美学
原文传递
绝对与人类自由——谢林《自由论》探析 被引量:3
18
作者 谢地坤 《现代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67-74,共8页
本文集中探讨谢林的《自由论》及其在西方哲学史上的意义,作者在指出这部著作不足的同时,充分肯定 谢林对自由及与之相关问题的发问,并认为这是近现代西方哲学对人类自身命运的一次重要思考。
关键词 谢林 自由 体系 上帝 善与恶
下载PDF
谢林与近现代思想中的质料主义 被引量:3
19
作者 庄振华 《哲学评论》 CSSCI 2017年第2期15-30,共16页
现代哲学批评黑格尔思想的非现实性,确有其道理,但往往并没有达到谢林的深度。谢林首次发现了黑格尔以及整个近代理性只能理解思想中的东西,而不能从事物本身的潜能理解它。这一发现基于谢林对于近代思想中的质料主义的阐扬与发展,也为... 现代哲学批评黑格尔思想的非现实性,确有其道理,但往往并没有达到谢林的深度。谢林首次发现了黑格尔以及整个近代理性只能理解思想中的东西,而不能从事物本身的潜能理解它。这一发现基于谢林对于近代思想中的质料主义的阐扬与发展,也为现代哲学开启了走向有限性处境的门径。鉴于此,重估谢林在近现代思想史上的地位是十分必要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谢林 黑格尔 质料主义 现代性
下载PDF
A Bayesian Theory of Games: An Analysis of Strategic Interactions with Statistical Decision Theoretic Foundation 被引量:2
20
作者 Jimmy Teng 《Journal of Mathematics and System Science》 2012年第3期145-155,共11页
This paper introduces a new game theoretic equilibrium which is based upon the Bayesian subjective view of probability, BEIC (Bayesian equilibrium iterative conjectures). It requires players to make predictions, sta... This paper introduces a new game theoretic equilibrium which is based upon the Bayesian subjective view of probability, BEIC (Bayesian equilibrium iterative conjectures). It requires players to make predictions, starting from first order uninformative predictive distribution functions (or conjectures) and keep updating with statistical decision theoretic and game theoretic reasoning until a convergence of conjectures is achieved. Information known by the players such as the reaction functions are thereby incorporated into their higher order conjectures and help to determine the convergent conjectures and the equilibrium. In a BEIC, conjectures are consistent with the equilibrium or equilibriums they supported and so rationality is achieved for actions, strategies and conjectures. The BEIC approach is capable of analyzing a larger set of games than current Nash Equilibrium based games theory, including games with inaccurate observations, games with unstable equilibrium and games with double or multiple sided incomplete information games. On the other hand, for the set of games analyzed by the current games theory, it generates far lesser equilibriums and normally generates only a unique equilibrium. It treats games with complete and perfect information as special cases of games with incomplete information and noisy observation whereby the variance of the prior distribution function on type and the variance of the observation noise term tend to zero. Consequently, there is the issue of indeterminacy in statistical inference and decision making in these games as the equilibrium solution depends on which variances tends to zero first. It therefore identifies equilibriums in these games that have so far eluded the classical theory of games. Finally, it also resolves inconsistencies in equilibrium results by different solution concepts in current games theory such as that between Nash Equilibrium and iterative elimination of dominated strategies and that between Perfect Bayesian Equilibrium and backward inducti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ew equilibrium concept iterative conjectures CONVERGENCE Bayesian decision theory schelling point.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