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7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现象学:舍勒与胡塞尔的不同道路 被引量:5
1
作者 张志平 王建军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0年第2期117-123,共7页
舍勒认为,现象学是一种精神审视世界的态度。由此出发,他迅速把目光从对现象学之一般理论的建构转向通过这样一种态度直面活生生的现实本身。与之不同,胡塞尔则把现象学视为通向真正科学知识的唯一方法;但对明证性的追求使他始终停... 舍勒认为,现象学是一种精神审视世界的态度。由此出发,他迅速把目光从对现象学之一般理论的建构转向通过这样一种态度直面活生生的现实本身。与之不同,胡塞尔则把现象学视为通向真正科学知识的唯一方法;但对明证性的追求使他始终停留在现象学理论本身的问题当中,并一步步走向了先验唯心论。二者在个性、精神气质、问题方向及思想道路方面的不同导致了其现象学的差异,这种差异反过来又强化了其思想的分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舍勒 胡塞尔 现象学 意识还原 本质还原
全文增补中
舍勒的羞感现象学 被引量:10
2
作者 张任之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120-126,139,共8页
舍勒的羞感现象学研究在其整个情感现象学研究中占有一个独特的位置。羞感在本质上是一种具有意向性特征的个体的自身保护感受,它具有身体之羞与灵魂之羞这两种形式。作为一种意识行为,羞感不可能起源于后天的教育,而是人类经验结构中... 舍勒的羞感现象学研究在其整个情感现象学研究中占有一个独特的位置。羞感在本质上是一种具有意向性特征的个体的自身保护感受,它具有身体之羞与灵魂之羞这两种形式。作为一种意识行为,羞感不可能起源于后天的教育,而是人类经验结构中的本质要素。从身体羞感和灵魂羞感出发都可以生发出现象学的、先天的羞感伦理学,其先天性归根到底都源自于在羞感的本质现象学描述分析中被给予的身体羞感与灵魂羞感本身的先天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舍勒 羞感 身体羞感 灵魂羞感 现象学 伦理学
原文传递
舍勒的先验论及其对康德的批判 被引量:1
3
作者 张志平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2年第3期1-7,共7页
在康德那里,所谓“先验”就是指独立于人的经验。这种先验论不仅是康德认识论的基础,也是他伦理学的基础。而在舍勒看来,先验并不意味着独立于人的任何经验,而仅仅独立于人的非现象学经验。基于此,舍勒认为,康德的先验论是纯粹形式主义... 在康德那里,所谓“先验”就是指独立于人的经验。这种先验论不仅是康德认识论的基础,也是他伦理学的基础。而在舍勒看来,先验并不意味着独立于人的任何经验,而仅仅独立于人的非现象学经验。基于此,舍勒认为,康德的先验论是纯粹形式主义的,毫无事实依据。他对康德的批判尽管一针见血,但仍落入了基础主义的窠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舍勒 先验论 康德 哲学批判 认识论 伦理学 形式主义
下载PDF
走出唯我论何以可能——论舍勒与利普斯的“陌己认识”问题
4
作者 李明阳 《哲学分析》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7-58,196,197,共14页
利普斯以代入感来阐释陌己认识,但舍勒认定利普斯的阐释是唯我论的。尽管如此,利普斯的思想却为舍勒陌己认识理论的建构提供了启迪。舍勒认为,利普斯陷入唯我论的根本症结在于面临从本己向陌己过渡的难题。舍勒则回避了这一问题,主张一... 利普斯以代入感来阐释陌己认识,但舍勒认定利普斯的阐释是唯我论的。尽管如此,利普斯的思想却为舍勒陌己认识理论的建构提供了启迪。舍勒认为,利普斯陷入唯我论的根本症结在于面临从本己向陌己过渡的难题。舍勒则回避了这一问题,主张一种“直接性”的陌己认识理论。一方面,他通过对利普斯“表达”概念的推进,揭示出陌己体验的直接被给予性;另一方面,借助“现象学直观”,阐明了对陌己心灵领域本质性的直接认识。这两方面的直接性共同塑造了一种超越利普斯的对陌己认识的非唯我论新诠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舍勒 利普斯 代入感 陌己认识 唯我论
下载PDF
论舍勒关于现代价值位移的思想及其意义 被引量:1
5
作者 范民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0年第4期28-31,共4页
本文通过对舍勒价值位移思想的研究 ,分析了价值哲学的问题意识与现象学分析的内在关联。作者强调了多视域的价值哲学研究路径。在此基础上 。
关键词 舍勒 价值 现象学
下载PDF
韦伯与舍勒之争:经济时代的伦理精神之源 被引量:1
6
作者 詹世友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36-41,共6页
韦伯和舍勒共同关注了所谓“资本主义精神”问题,二人都认为它有一种形而上的根源性动力,这种动力,韦伯认为是由新教伦理的滋养和孵化所提供的,而舍勒则认为是由一种长期积累的怨恨情绪的爆发所提供的。这种争论,在这个经济时代,... 韦伯和舍勒共同关注了所谓“资本主义精神”问题,二人都认为它有一种形而上的根源性动力,这种动力,韦伯认为是由新教伦理的滋养和孵化所提供的,而舍勒则认为是由一种长期积累的怨恨情绪的爆发所提供的。这种争论,在这个经济时代,对于如何培养我国国民的经济伦理精神有很大的启发和借鉴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韦伯 舍勒 新教伦理 怨恨 伦理精神
下载PDF
形式先天,或质料先天——论舍勒对康德“先天”概念的批评 被引量:4
7
作者 张任之 《现代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74-80,共7页
先天(apriori)这一概念是康德哲学原则性的主题之一,他将先天等同于形式,这不仅成为其理论哲学的起点,实际上也构成其伦理学的基础。舍勒正是将其对康德伦理学的批判建基在他对康德先天概念的批判之上。本文将主要着眼于"形式先天&... 先天(apriori)这一概念是康德哲学原则性的主题之一,他将先天等同于形式,这不仅成为其理论哲学的起点,实际上也构成其伦理学的基础。舍勒正是将其对康德伦理学的批判建基在他对康德先天概念的批判之上。本文将主要着眼于"形式先天"与"质料先天"的区分,集中讨论并初步检讨舍勒对康德先天概念的批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天 形式 质料 本质 康德 舍勒
下载PDF
超越康德伦理学的三条路径——黑格尔、叔本华和舍勒对康德伦理学的批判和超越 被引量:4
8
作者 舒远招 《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18-30,共13页
被康德本人称为"道德形而上学"的伦理学是一种理性主义伦理学,因为其基本道德原则被说成是由"纯粹实践理性"颁布的。这种伦理学自问世起,就遭到了形形色色的批判。在德国哲学界,黑格尔、叔本华和马克斯·舍勒... 被康德本人称为"道德形而上学"的伦理学是一种理性主义伦理学,因为其基本道德原则被说成是由"纯粹实践理性"颁布的。这种伦理学自问世起,就遭到了形形色色的批判。在德国哲学界,黑格尔、叔本华和马克斯·舍勒对康德伦理学的批判和超越,构成了三条各具特色的超越之路。从思维方式的角度看,黑格尔以其思辨理性取代了康德的抽象知性,由此沿着理性主义的方向超越了康德伦理学;叔本华把对他人不幸的同情即恻隐之心当作道德的基础,由此将康德的理性主义转换为一种非理性的情感主义;舍勒则试图立足于现象学的本质直观,建立起一种先天的、质料的价值伦理学,这就从根本上超越了康德本人及其拥护者和批判者的共同预设:只有纯粹形式才是先天的,任何质料都是后天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康德伦理学 黑格尔 叔本华 舍勒 批判超越
下载PDF
钼元素的发现及应用研究进展
9
作者 张盈盈 李聪敏 顾佳丽 《广州化工》 CAS 2023年第21期22-24,共3页
1778年,瑞典化学家舍勒发现辉钼矿中含有新的金属元素,由于条件限制未能提取该金属单质。1782年,海基尔姆采用巧妙的实验方法从辉钼矿中完美地还原了金属单质,命名为钼。然而在接下来的一个多世纪,钼元素一直都默默无闻,直到一战,人们... 1778年,瑞典化学家舍勒发现辉钼矿中含有新的金属元素,由于条件限制未能提取该金属单质。1782年,海基尔姆采用巧妙的实验方法从辉钼矿中完美地还原了金属单质,命名为钼。然而在接下来的一个多世纪,钼元素一直都默默无闻,直到一战,人们才意识到钼是具有优良物理、化学和机械性能的金属。随着科技与时代的发展,钼逐渐在钢铁、化工、农业和医学领域中发挥着独一无二的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钼的发现 钼的应用 舍勒
下载PDF
网络表达中的怨恨——基于舍勒现象学的分析 被引量:4
10
作者 张新标 周雪 《临沂师范学院学报》 2011年第3期121-124,共4页
网络表达正与转型期社会层出不穷的非常态事件一起"互动",构成更为复杂的社会生态。以大学生为主体的网民,往往成为怨恨情绪笼罩的表达主体和表达对象。借助舍勒现象学的分析,得出基本结论:基于怨恨的网络表达,来自于结构性... 网络表达正与转型期社会层出不穷的非常态事件一起"互动",构成更为复杂的社会生态。以大学生为主体的网民,往往成为怨恨情绪笼罩的表达主体和表达对象。借助舍勒现象学的分析,得出基本结论:基于怨恨的网络表达,来自于结构性的失衡及由此造成的个体的无能感和无力感。结构性的失衡是外在强加于个体的怨恨的种子,无能感则是个体对抗结构性因素的、并转向怨恨的内发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怨恨 舍勒 网络表达 大学生 网络伦理
下载PDF
德国成人继续教育学院筹建之初的另类理论——述评马克斯·舍勒的业余大学创建理论 被引量:1
11
作者 阮朝辉 《成人教育》 2012年第1期122-124,共3页
在德国成人继续教育学院成立的萌芽期,马克斯.舍勒主张只有成立与大学Universit.a.t并列的业余大学Volkshochschule,才能满足不同背景的人对高等教育的需要。业余大学建构理论具有时代的真知灼见性,舍勒提出的成人继续教育(业余大学)就... 在德国成人继续教育学院成立的萌芽期,马克斯.舍勒主张只有成立与大学Universit.a.t并列的业余大学Volkshochschule,才能满足不同背景的人对高等教育的需要。业余大学建构理论具有时代的真知灼见性,舍勒提出的成人继续教育(业余大学)就是专业、职业技能技术提升教育的观点,不仅是德国的成人继续教育筹建的另类理论基础,在我国当代成人继续教育的发展中仍能找到现实的案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业余大学 成人继续教育 职业技能技术提升 马克斯·舍勒(Max scheler)
下载PDF
从舍勒的知识观和教育观看德国的课程统整 被引量:3
12
作者 方华梁 《外国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83-92,共10页
课程统整是美国新进步主义课程流派的重要观念。与美国不同,部分欧洲大陆国家的课程统整理论和实践受到了德国传统教育哲学的影响。舍勒在继承德国古典哲学的基础上,对知识的等级秩序、教育的本质、教养如何实现等问题进行了系统论述。... 课程统整是美国新进步主义课程流派的重要观念。与美国不同,部分欧洲大陆国家的课程统整理论和实践受到了德国传统教育哲学的影响。舍勒在继承德国古典哲学的基础上,对知识的等级秩序、教育的本质、教养如何实现等问题进行了系统论述。从舍勒的知识等级秩序观和教化的教育观切入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德国的课程统整理论和实践。舍勒之后,德国的教学论学者根据教化的教育观发展了德国的课程统整理论,并在课程统整中贯穿教化的教育观。以化学教育为例,教化取向的化学课程通过反思的、批判的、哲学的教学方式来实现化学课程统整。德国与美国的课程统整观念虽然存在差异,但在课程实践中二者殊途同归,最后都落脚到知识、社会与个体经验的意义整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舍勒 知识观 教育观 课程统整 教化
下载PDF
Traces of the Person: Max Scheler's and Paul Ricoeur's Attempts on Personal Ethics
13
作者 Annette Hilt 《Frontiers of Philosophy in China》 2015年第1期130-147,共18页
To encounter a fellow-being does not mean only to see her face, to notice the color of her eyes, but to meet her eyes and to be addressed by her. Who one is irreducible to any objective property or value, and likewise... To encounter a fellow-being does not mean only to see her face, to notice the color of her eyes, but to meet her eyes and to be addressed by her. Who one is irreducible to any objective property or value, and likewise cannot be comprehended through propositional statements in the manner of "talking about ..." something. Rather, such comprehension demands an account of giving way to the appearance of the other as other. This account, prominently linked to E. Levinas' "ethics as first philosophy," has also been developed as phenomenological personalism. While Max Scheler developed his "Ethical Personalism" within his material Value Ethics, his Philosophy of Fellow-Feeling and in his late Philosophical Anthropology of human spirit, Paul Ricoeur develops his personalism through different approaches: from his early attempts on need and desire as the affective basis of our values to the perspective on the particular way we lead our lives in narratively constituting our personal identity, and finally to his concept of recognition. Reconstructing personalism as a philosophy of discovering the other person in her otherness and as a concept of social practice are the aims of this pape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cheler RICOEUR PERSON fellow-feeling narrativity
原文传递
现代性问题图景中的康德先验伦理学 被引量:1
14
作者 张盾 《学术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11-18,共8页
从哲学史语境看 ,康德将道德置于绝对先验基础上 ,力图建立伦理学的最高理论理念。尽管这是为道德合理性作论证的一次最卓越的努力 ,但从现代性问题语境看 ,这却是一次失败的努力。康德以后的伦理学越来越远离康德的理想而接近生活现实... 从哲学史语境看 ,康德将道德置于绝对先验基础上 ,力图建立伦理学的最高理论理念。尽管这是为道德合理性作论证的一次最卓越的努力 ,但从现代性问题语境看 ,这却是一次失败的努力。康德以后的伦理学越来越远离康德的理想而接近生活现实。这一思想史趋势可从舍勒和麦金太尔对康德伦理学的批判窥其大端。虽然舍勒和麦金太尔立足于保守主义立场 ,但他们所作的历史分析却又与马克思对资产阶级道德的批判有某种暗合之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康德 伦理学 现代性 先验化 舍勒 现象学 麦金太尔 历史分析 马克思哲学 启蒙运动 保守主义
原文传递
基于阶级立场的科技理性批判--对莱斯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政治哲学解读 被引量:3
15
作者 张盾 祁松林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33-140,共8页
阶级观点是经典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政治观点,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奠基人威廉·莱斯对马克斯·舍勒控制学概念的批判中鲜明地体现了这一根本立场。莱斯把法兰克福学派对科学技术意识形态的研究与对控制自然观念的批判进行有效结合,... 阶级观点是经典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政治观点,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奠基人威廉·莱斯对马克斯·舍勒控制学概念的批判中鲜明地体现了这一根本立场。莱斯把法兰克福学派对科学技术意识形态的研究与对控制自然观念的批判进行有效结合,实现了资本主义社会批判理论的生态学转向。莱斯认为,人类对自然的需求必然要以社会条件为前提,但舍勒只研究整体对强力的追求,并没有进一步分析它们相互冲突的成分,如此也就模糊了人与人之间基于生存斗争的相互冲突才是理解追求控制的历史动力的问题。在莱斯看来,科学技术的理性与知识本身并不导致对外部自然的控制,控制的真正对象只能是人。莱斯对控制观念的重释显然内蕴着阶级理论的批判维度,从而使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具有了政治哲学的理论底色。生态问题已经成为全球性的政治问题,对生态问题的理论反思需要放置在政治哲学的整体框架内,解读生态学马克思主义中的阶级立场的理论意义端在于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莱斯 舍勒 阶级理论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
原文传递
现象学“先天”的来源及意义——从胡塞尔的波尔扎诺转向谈起 被引量:3
16
作者 张任之 《学术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44-52,共9页
通过胡塞尔的波尔扎诺转向,胡塞尔发现了观念对象的独特存在。与康德对"先天"的理解不一样,现象学先天首先就是一种作为"观念对象"的"对象性先天",它导源于波尔扎诺的"概念先天"。同时,这样一... 通过胡塞尔的波尔扎诺转向,胡塞尔发现了观念对象的独特存在。与康德对"先天"的理解不一样,现象学先天首先就是一种作为"观念对象"的"对象性先天",它导源于波尔扎诺的"概念先天"。同时,这样一种"对象性先天"还可以进一步被区分为"形式先天"和"质料先天",这同样要归功于波尔扎诺。但胡塞尔对于"先天"的现象学理解并没有完全跟随波尔扎诺。不同于波尔扎诺,胡塞尔强调了"对象性先天"与"意向行为"之间的本质联系。与胡塞尔一样,舍勒也接受了"对象性先天",但是他对胡塞尔的先天理解进行了进一步地批判反省。在他看来,尽管胡塞尔正确地摆脱了"庸常"的"柏拉图主义",但还是陷身于新式的、逻辑学意义上的"柏拉图主义"之中。舍勒对胡塞尔所强调的"相关性先天"进一步彻底化,进而发展出"相关性原理"。对在"显现和显现者"之间的这种"相关性"或"相关性先天"的凸显恰恰是现象学超出波尔扎诺而成其为现象学的地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天现象学 柏拉图主义 波尔扎诺 胡塞尔 舍勒
原文传递
阳明“心学”与舍勒“精神现象学”之相似点述要
17
作者 阮朝辉 《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5期1-4,共4页
从人之为人的自明性及其自我救赎的本质上看,王阳明"心学"与Max Scheler的精神直观现象学在哲学思辨路径、知识观、楷模层次类型等方面都显现出许多相似点。但是,比较研究中要避免陷入"比附论"论的泥潭。
关键词 王阳明 Max scheler 现象学 心学
下载PDF
Max Scheler's Phenomenology of Pain
18
作者 Saulius Geniusas 《Frontiers of Philosophy in China》 2016年第3期358-376,共19页
This paper offers a systematic account of Scheler's phenomenology of pain, addresses its place in the history of the phenomenology of pain and traces its significance for pain research. Against the popular view, whic... This paper offers a systematic account of Scheler's phenomenology of pain, addresses its place in the history of the phenomenology of pain and traces its significance for pain research. Against the popular view, which maintains that for Scheler pain is a feeling-state, this paper argues that Scheler conceives of pain as an irreducibly ambiguous phenomenon: as both a non-intentional feeling-state and an intentional feeling. This paper further shows how this ambiguity leads Scheler to qualify pain as a stratified phenomenon, composed of causal, sensory, emotive and cognitive dimensions. This paper demonstrates how such a stratified conception enables one to draw meaningful distinctions between pain and other emotive phenomena, such as suffering, illness, and despair. This paper concludes with some remarks concerning the significance of Scheler's phenomenology of pain for pain researc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cheler PHENOMENOLOGY PAIN FEELINGS emotions
原文传递
舍勒与卡西尔对“人是什么?”的回答 被引量:2
19
作者 张任之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14,共14页
文章在达沃斯论辩的大背景下检审舍勒(作为达沃斯论辩的隐匿的第三者)和卡西尔(达沃斯论辩的主角之一)有关精神与生命关系问题的讨论。文章首先在精神与生命问题的语境中勾勒卡西尔对舍勒批评的要点,继而在舍勒哲学人类学的背景中检视... 文章在达沃斯论辩的大背景下检审舍勒(作为达沃斯论辩的隐匿的第三者)和卡西尔(达沃斯论辩的主角之一)有关精神与生命关系问题的讨论。文章首先在精神与生命问题的语境中勾勒卡西尔对舍勒批评的要点,继而在舍勒哲学人类学的背景中检视这些批评,随后再转向卡西尔并尝试展示其文化哲学人类学的基本观念,最后在与海德格尔(达沃斯论辩的另一主角)的对勘中关注舍勒哲学人类学的最终目标。卡西尔和舍勒(以及海德格尔)的差别根本还在于他们对待形而上学的不同态度。根本来说,在达沃斯论辩前后,舍勒、卡西尔和海德格尔三个人都带着"人是什么?"的问题意识在从事着各自的哲学研究,最终他们殊途而不同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舍勒 卡西尔 精神 生命 哲学人类学 达沃斯论辩
下载PDF
马克斯·舍勒的知识观及其生成基础解析 被引量:2
20
作者 阮朝辉 《贵州文史丛刊》 CSSCI 2011年第1期37-40,共4页
从现象学精神直观出发,舍勒认为知识是一种存在关系,知识分为宰制知识、教化知识和救赎知识,这三种知识处于紧密联系而又不能相互替代的不同的层级之中,是"有教养的人"的生成基础③;舍勒的这种知识观的生成自有其生成的哲学... 从现象学精神直观出发,舍勒认为知识是一种存在关系,知识分为宰制知识、教化知识和救赎知识,这三种知识处于紧密联系而又不能相互替代的不同的层级之中,是"有教养的人"的生成基础③;舍勒的这种知识观的生成自有其生成的哲学和基督教信仰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舍勒 知识 现象学 基督教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