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灯塔”到“暴君”——马嘎尔尼访华事件的文学再现 被引量:4
1
作者 张剑 《外国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37-148,共12页
18世纪的英国对中国的认知带有不少异国想象,耶稣会士以及西方在华商人的“中国叙事”更为这种想象增加了浪漫色彩。中国的陶瓷和园艺在英国被匠人模仿,盛行一时,形成了所谓的“中国风”。直到1792年英国政府派代表团来华,企图建立与中... 18世纪的英国对中国的认知带有不少异国想象,耶稣会士以及西方在华商人的“中国叙事”更为这种想象增加了浪漫色彩。中国的陶瓷和园艺在英国被匠人模仿,盛行一时,形成了所谓的“中国风”。直到1792年英国政府派代表团来华,企图建立与中国的经贸往来,他们才对中国有了更深入和第一手的了解。作为当时西方最强大国家和海上世界霸主,英国在与中国清政府的交往中显示了更多强硬、更少迁就,所引发的文化和认知上的冲突,也在英国被大肆炒作,以至于英国公众对中国的看法逐渐发生改变。本文将通过解读1792年前后的英国文学作品和文化现象,说明这个转变的发生和发展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嘎尔尼 礼仪 磕头 讽刺诗 文明冲突
原文传递
科场蹭蹬与尖峭讥讽——“晚唐士人的生存状态与诗风构成研究”之罗隐 被引量:4
2
作者 周蓉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14-18,共5页
文士的生存状态是决定其创作心态的关键。罗隐身处"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末世,力图通过科举寻求一条"生路",但蹭蹬三十多年,"凡十上不中第"。困厄中的挣扎与不泯的"英雄"理想,使得他大量... 文士的生存状态是决定其创作心态的关键。罗隐身处"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末世,力图通过科举寻求一条"生路",但蹭蹬三十多年,"凡十上不中第"。困厄中的挣扎与不泯的"英雄"理想,使得他大量创作讽刺诗,形成尖锐峭直的风格,在诗界"大分裂"的局面中,表现出鲜明的个性,成为"晚唐中之铮铮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罗隐 生存状态 讽刺诗 诗风
下载PDF
略论罗隐的讽刺诗歌 被引量:1
3
作者 邹春秀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3期289-294,共6页
罗隐科场无名、仕途失意,对唐末黑暗的社会现实无比愤恨,发为诗歌,多感时伤世、讽刺怒张之作,他的讽刺诗大致分为两类:一是抒怀泄愤诗,一是讽时喻世诗。由于他的讽刺诗的愤怒的感情、辛辣的风格,在当时和后代都受到某些正统文人的责难,... 罗隐科场无名、仕途失意,对唐末黑暗的社会现实无比愤恨,发为诗歌,多感时伤世、讽刺怒张之作,他的讽刺诗大致分为两类:一是抒怀泄愤诗,一是讽时喻世诗。由于他的讽刺诗的愤怒的感情、辛辣的风格,在当时和后代都受到某些正统文人的责难,但正因如此,才使他在中国文学史上别具光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罗隐 讽刺诗
下载PDF
白居易《续古诗》中的自我兴寄
4
作者 谢思帆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22年第1期27-32,共6页
在白居易的讽谕诗创作中,《续古诗》十首是其自我兴寄意味最为深刻的代表。该组诗以《古诗十九首》为主要仿拟对象,同时参照了其他诗作。集中的主题与严密的结构,是诗人在拟古创作中表现出来的突出特点。而诗人对游子思妇之典型形象的... 在白居易的讽谕诗创作中,《续古诗》十首是其自我兴寄意味最为深刻的代表。该组诗以《古诗十九首》为主要仿拟对象,同时参照了其他诗作。集中的主题与严密的结构,是诗人在拟古创作中表现出来的突出特点。而诗人对游子思妇之典型形象的个人凝视,使组诗在不同的抒情视角中呈现出相同的道德立场,实现了对《古诗十九首》的价值重塑。《续古诗》的独特意义在于生动刻画了诗人的理想自我,这也是白居易其他讽谕诗所不具备的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居易 讽谕诗 古诗十九首 拟诗
下载PDF
论中西讽刺诗的文体特征及差异
5
作者 王珂 《阴山学刊》 2004年第1期28-35,共8页
讽刺诗是世界性的诗歌体裁,中西方讽刺诗都有嘲世、嘲人和嘲己三大讽刺模式,也有教化和娱乐两大功能。中西方文化生态的差异,造成了同样一种文体在讽刺风格和讽刺功能上的不同。中国讽刺诗具有直面社会的写实风格和谐隐怨刺而又节制宽... 讽刺诗是世界性的诗歌体裁,中西方讽刺诗都有嘲世、嘲人和嘲己三大讽刺模式,也有教化和娱乐两大功能。中西方文化生态的差异,造成了同样一种文体在讽刺风格和讽刺功能上的不同。中国讽刺诗具有直面社会的写实风格和谐隐怨刺而又节制宽容的风格;西方讽刺诗大多采用直笔方式,鲜明辛辣,嘲人的较多。中国讽刺诗人做人的保守和讽刺的中庸决定了讽刺诗文体形态的稳定,西方讽刺诗由于讽刺诗人的激进造成了文体形态的多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讽刺诗 讽刺模式 讽刺风格 文体形态
下载PDF
论周作人《老虎桥杂诗》——从白话诗到杂诗之路 被引量:3
6
作者 小川利康 《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3期44-50,95,共7页
1934年,周作人的《五十自寿诗》由林语堂在《人间世》杂志上发表之后,受到上海左翼作家的指责。之后,一直没有作打油诗。1940年,他却重新开始写打油诗,应该说实在是出于不得已。1945年日本投降,周作人被判为"汉奸",进南京老... 1934年,周作人的《五十自寿诗》由林语堂在《人间世》杂志上发表之后,受到上海左翼作家的指责。之后,一直没有作打油诗。1940年,他却重新开始写打油诗,应该说实在是出于不得已。1945年日本投降,周作人被判为"汉奸",进南京老虎桥监狱,感到"假如用散文或白话诗,便不能说得那么好,或者简直没法子说",把打油诗易名为"杂诗",开始大量地写杂诗了。探讨周作人对杂诗持有如何意识与看法,从而进一步探讨杂诗的两种形式(七言绝句与五言古诗)之间的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作人 杂诗 沦陷时期 旧诗 老虎桥杂诗 打油诗
下载PDF
共通语境下中日左翼政治讽刺诗的文本关联及诗学共构——以任钧和中野重治为中心
7
作者 李薇 杨伟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1年第6期39-43,共5页
作为世界无产阶级诗歌的组成部分,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中日左翼政治讽刺诗,在理论建设、文本世界、诗学精神等方面均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但现代讽刺诗长期处于被漠视的尴尬处境,即使是中日左翼政治讽刺诗也极少有论者对其系统地进行比... 作为世界无产阶级诗歌的组成部分,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中日左翼政治讽刺诗,在理论建设、文本世界、诗学精神等方面均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但现代讽刺诗长期处于被漠视的尴尬处境,即使是中日左翼政治讽刺诗也极少有论者对其系统地进行比照性审视。文章以任钧和中野重治的政治讽刺诗为考察中心,主要借助诗歌文本分析,探察共通语境下中日左翼政治讽刺诗的文本关联及诗学共构,以期找寻中日左翼诗歌共生与发展的时代特征,为中日左翼诗学研究提供新的切入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日左翼政治讽刺诗 文本关联 诗学共构 共通语境
下载PDF
拜伦诗歌讽刺艺术略探 被引量:1
8
作者 彭舜 《襄樊学院学报》 2001年第6期46-50,共5页
英国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拜伦同时也以讽刺高手而著称 ,其讽刺手法奇诡高超 ,他经常使用的讽刺手法有三种。一是对比式讽刺 ,即通过对比手法 ,深刻揭露讽刺对象虚假丑恶的本质 ;二是突转式讽刺 ,即先述假相 ,以褒语紧裹贬意 ,最后才突然... 英国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拜伦同时也以讽刺高手而著称 ,其讽刺手法奇诡高超 ,他经常使用的讽刺手法有三种。一是对比式讽刺 ,即通过对比手法 ,深刻揭露讽刺对象虚假丑恶的本质 ;二是突转式讽刺 ,即先述假相 ,以褒语紧裹贬意 ,最后才突然掉转笔锋 ,撕破假相 ,令人回味无穷 ;三是夸张式讽刺 ,即通过双重透视 ,将讽刺对象置于放大镜和哈哈镜之下 ,使其丑态和劣性无处藏匿。此外 ,从内容上看 ,拜伦始终将讽刺矛头指向当时英国和欧洲的上流社会 ,特别是专制暴君、反动政客和无行文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拜伦 讽刺诗 讽刺手法 文学批评 英国 诗歌 浪漫主义 对比式讽刺 突转式讽刺 匏张式讽刺
下载PDF
元和讽谕诗之儒学指向及文学史贡献
9
作者 贾名党 郝梦瑶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4期100-104,共5页
元和文学堪称唐代文学的第二个高峰。表现在诗歌领域,其时形成了一股现实主义创作潮流,涌现出讽谕诗派作家群。讽谕诗派作品的儒学指向主要体现在维护大一统政权、民本思想、深沉的忧患意识、贯彻儒家之"诗教"等层面。该诗派... 元和文学堪称唐代文学的第二个高峰。表现在诗歌领域,其时形成了一股现实主义创作潮流,涌现出讽谕诗派作家群。讽谕诗派作品的儒学指向主要体现在维护大一统政权、民本思想、深沉的忧患意识、贯彻儒家之"诗教"等层面。该诗派继承并发展了古代诗歌的现实主义传统,开创了浅切平易诗风一派,提高了古典诗歌之叙事艺术及促进文学大势由"雅化"向"俗化"嬗递,在文学史上作出重要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元和 讽谕诗 儒学 贡献
下载PDF
杂文诗及其概念的界定
10
作者 米文佐 《河西学院学报》 2010年第6期7-10,34,共5页
近年来文学领域出现了一种新的文体称谓——杂文诗。只要在网络上点击"杂文诗"一词,大量的杂文诗作便会扑面而来,但什么是杂文诗?它应具备什么样的特征?杂文诗的概念如何界定?目前尚无定论。本文从杂文诗的渊源,杂文诗与谚语... 近年来文学领域出现了一种新的文体称谓——杂文诗。只要在网络上点击"杂文诗"一词,大量的杂文诗作便会扑面而来,但什么是杂文诗?它应具备什么样的特征?杂文诗的概念如何界定?目前尚无定论。本文从杂文诗的渊源,杂文诗与谚语、民谣、讽刺诗及散文诗等的比较之后认为:杂文诗是一种介于杂文和诗歌之间、用诗歌的形式和方式行使杂文的批判精神,激浊扬清,内容集中、概括、凝练、针对性强,反映生活中的一切假恶丑,具有强烈的战斗性和讽刺性,语言生动、幽默、形象、犀利,形式灵活自由、古老而年轻的诗歌形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文诗 概念 界定 Chinese Type of 诗歌形式 针对性强 语言生动 文学领域 批判精神 反映生活 战斗性 散文诗 假恶丑 讽刺性 讽刺诗 自由 渊源 幽默 谚语
下载PDF
论刘禹锡谪守连州期间的诗歌创作 被引量:1
11
作者 肖瑞峰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18-25,共8页
谪守连州期间,刘禹锡的创作重点由揭露政敌的讽刺寓言诗转移到歌颂平藩胜利的政治诗。这种转移既是为创造精神所驱使,也是为时代风云所推动。与此同时,他聚焦于当地的风土人情,将平凡的春种秋收劳动作为乐于驾驭的题材,亦属于一种"... 谪守连州期间,刘禹锡的创作重点由揭露政敌的讽刺寓言诗转移到歌颂平藩胜利的政治诗。这种转移既是为创造精神所驱使,也是为时代风云所推动。与此同时,他聚焦于当地的风土人情,将平凡的春种秋收劳动作为乐于驾驭的题材,亦属于一种"开边拓土"的尝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连州 政治诗 讽刺寓言诗 风土诗 唱和赠答诗
下载PDF
《诗经·陈风·墓门》论考 被引量:2
12
作者 闫孟莲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6期103-106,共4页
《陈风.墓门》是《诗经》中一首篇幅简短却颇有争议的诗。笔者通过对陈国历史史实、社会习俗的考证和对该诗关键章句、字词的分析,又参之以相关文献,对《墓门》进行重新释意,同时,通过考证也推定《墓门》诗当完成于公元前548年—公元前... 《陈风.墓门》是《诗经》中一首篇幅简短却颇有争议的诗。笔者通过对陈国历史史实、社会习俗的考证和对该诗关键章句、字词的分析,又参之以相关文献,对《墓门》进行重新释意,同时,通过考证也推定《墓门》诗当完成于公元前548年—公元前544年之间,为《诗经》所收最晚的一首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经》 《陈风》 《墓门》 政治讽刺诗
下载PDF
三苏父子的怨刺诗学观
13
作者 杨胜宽 《江苏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年第1期1-9,共9页
怨刺诗学观在中国古代诗歌创作与批评史上具有悠久的历史。自《诗》骚以迄清代,时有消长,不绝如缕。三苏父子的诗学观念内容丰富,尤其苏轼的诗学思想,已经得到学界充分重视和深入发掘,而对于他们之间一脉相承的怨刺诗学观,我们的认识还... 怨刺诗学观在中国古代诗歌创作与批评史上具有悠久的历史。自《诗》骚以迄清代,时有消长,不绝如缕。三苏父子的诗学观念内容丰富,尤其苏轼的诗学思想,已经得到学界充分重视和深入发掘,而对于他们之间一脉相承的怨刺诗学观,我们的认识还不深,研究还不够。无论是放在传承孔子以来的诗学传统观念,还是放在北宋诗歌发展现实需要的背景下,三苏怨刺诗学观都很重要,且价值巨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子《诗》学观 《诗》骚怨刺传统 三苏父子 怨刺诗学观 诗通人情
下载PDF
春秋时期政治生态变迁与讽谏诗歌艺术演化论
14
作者 邵炳军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146-153,共8页
春秋时期的讽谏诗人在传承西周时期讽谏诗人优秀传统的基础上,在思想内容与艺术形式方面都取得了创造性发展。春秋时期的讽谏诗将政治批判对象直指周王与国君,综合运用“赋”“比”“兴”三体,采用呼告、设问、夸张等多种修辞手法,使用... 春秋时期的讽谏诗人在传承西周时期讽谏诗人优秀传统的基础上,在思想内容与艺术形式方面都取得了创造性发展。春秋时期的讽谏诗将政治批判对象直指周王与国君,综合运用“赋”“比”“兴”三体,采用呼告、设问、夸张等多种修辞手法,使用以“美”为“丑”手法和“卒章显志”结构模式。其主要动因是政治生态的变迁、天道观念的嬗变以及诗歌艺术自身的演化。春秋时期讽谏诗歌的艺术演化对后世讽谏诗及其他文学样式的创作与诗学理论的形成产生了深刻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秋时期 政治生态 讽谏诗歌 艺术演化
下载PDF
周王室大夫怨刺平王与携王“二王并立”组诗考论——以《诗经·小雅》之《雨无正》《角弓》《小旻》《菀柳》为中心
15
作者 邵炳军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150-155,共6页
《诗经·小雅》中的《雨无正》为携王侍臣忧虑平王宜臼与携王余臣兄弟相争之作,《角弓》为周大夫刺平王与携王兄弟相残之作,《小旻》为携王大夫刺携王斗筲用事、治乱乏策之作,《菀柳》为携王侍臣怨刺有功却获罪之作。这四首诗从不... 《诗经·小雅》中的《雨无正》为携王侍臣忧虑平王宜臼与携王余臣兄弟相争之作,《角弓》为周大夫刺平王与携王兄弟相残之作,《小旻》为携王大夫刺携王斗筲用事、治乱乏策之作,《菀柳》为携王侍臣怨刺有功却获罪之作。这四首诗从不同角度表现出诗人对造成“二王并立”政治格局的始作俑者——平王与携王的不满情绪,以及对携王前途命运之忧患意识。由此可见,尽管这些诗篇并非一人所作,但可以将其视为同一时期表达相同主旨的组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王 携王 二王并立 艺术再现 怨刺组诗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