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5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缝匠肌骨瓣和旋髂深骨瓣治疗青壮年早期非创伤性股骨头坏死的疗效对比 被引量:18
1
作者 张颖 冯立志 +1 位作者 刘又文 何伟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8-23,共6页
[目的]对不同方法治疗股骨头坏死的中期疗效进行对比分析,以探索优势保髋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7月~2009年7月本院采用缝匠肌骨瓣和旋髂深骨瓣治疗的非创伤性股骨头坏死早期患者。比较两组患者年龄、随访时间、手术前后Harris评... [目的]对不同方法治疗股骨头坏死的中期疗效进行对比分析,以探索优势保髋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7月~2009年7月本院采用缝匠肌骨瓣和旋髂深骨瓣治疗的非创伤性股骨头坏死早期患者。比较两组患者年龄、随访时间、手术前后Harris评分、切口长度、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X线片结果。[结果]缝匠肌组平均随访(51.78±2.35)个月,旋髂深组平均随访(52.73±3.71)个月。其中旋髂深组拆线时间长,失血量大,手术时间长,切口长。Harris评分:两组术后各随访阶段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旋髂深组比缝匠肌组恢复好且自12个月后两组评分逐渐下降。VAS评分:两组比较自24个月时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且评分自24个月时始到最终随访逐渐上升。X线片分析:两组术后随时间的推移坏死均有进展,且总髋数逐渐减少,置换数量增加。术前分期与好转率和保髋率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两组好转率和保髋率组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缝匠肌骨瓣移植与旋髂深骨瓣移植比较,均为治疗早期股骨头坏死(ARCOⅡ期)的有效方法,且缝匠肌骨瓣操作简单,便于掌握,是一种值得推广的可靠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头坏死 缝匠肌 骨瓣 旋髂深 保髋
原文传递
INFIX置钉入路的改良研究及其在骨盆骨折治疗中的应用 被引量:10
2
作者 周春奎 曾飞 +3 位作者 黄华健 赖钟鸣 李泽宇 李松建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9-13,共5页
目的探讨将INFIX置钉入路内移至缝匠肌与髂腰肌间隙的可行性,并评估其临床疗效和并发症。方法在大体标本上测量缝匠肌内、外缘至股外侧皮神经和股神经的距离,用t检验比较各组间的差异性。收集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从2016年8月~2018年1... 目的探讨将INFIX置钉入路内移至缝匠肌与髂腰肌间隙的可行性,并评估其临床疗效和并发症。方法在大体标本上测量缝匠肌内、外缘至股外侧皮神经和股神经的距离,用t检验比较各组间的差异性。收集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从2016年8月~2018年12月应用INFIX技术治疗的骨盆骨折14例,从骨盆畸形指数、耻骨联合宽度、术后负重时间、内固定取出时间及Majeed评分等方面评估临床疗效,分析有无股外侧皮神经损伤、股神经损伤等并发症。结果缝匠肌内缘比外缘至股外侧皮神经的距离增加了7.71mm(P<0.01),而至股神经的距离仍有22.36 mm。INFIX术后骨盆畸形指数减少了1.82%(P<0.01),耻骨联合宽度缩小了6.98 mm(P<0.05),平均12.70周负重,29.50周取出内固定,Majeed评分90.80分。术后无股外侧皮神经和股神经损伤,2例出现切口感染,1例有主观不适感。结论 INFIX置钉入路内移至缝匠肌与髂腰肌间隙可减少股外侧皮神经的损伤风险,且不干扰股神经,对于骨盆前环骨折具有微创、疗效好、并发症少等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入路 缝匠肌 股外侧皮神经 骨盆骨折
下载PDF
鹅足区肌腱止点的形态学特点及其意义 被引量:8
3
作者 汪淼 冯泽坤 +3 位作者 陆子轩 周睿 张喜 郭晓丹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46-49,共4页
目的通过对鹅足区3肌止点位置、排列关系,及其表面的神经分布进行解剖学测量和分析,临床改良股薄肌腱、半腱肌腱自体移植的手术入路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选用69例经福尔马林防腐固定的成人尸体下肢标本,解剖观测鹅足区表面神经走行及肌... 目的通过对鹅足区3肌止点位置、排列关系,及其表面的神经分布进行解剖学测量和分析,临床改良股薄肌腱、半腱肌腱自体移植的手术入路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选用69例经福尔马林防腐固定的成人尸体下肢标本,解剖观测鹅足区表面神经走行及肌腱排列关系。结果鹅足区肌腱止点处排列成3种形态,腱蹼胫骨下界位于胫骨结节下缘以下(1.765±0.759)cm处,半腱肌、股薄肌、缝匠肌距胫骨嵴内侧缘平均距离分别为(1.550±0.557)、(1.376±0.551)、(1.294±0.629)cm。该区表面主要有隐神经及其发出的髌下支走行,在胫骨结节水平,隐神经主干和髌下支距胫骨嵴内侧缘距离分别为(7.071±0.696)、(4.033±0.991)cm。结论熟悉鹅足区肌腱止点的形态学特点,可以改进该区域肌腱移植时手术入路,提高手术质量,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鹅足 缝匠肌 股薄肌 半腱肌 入路
下载PDF
临床常用肌瓣肌内神经分布的研究 被引量:6
4
作者 于大志 江华 +1 位作者 党瑞山 刘安堂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594-597,共4页
目的:研究临床常用肌瓣的肌内神经走行及分布,为临床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在5具新鲜成人尸体标本上,完整取下展肌、背阔肌、股薄肌、腹直肌、胸小肌以及缝匠肌,观察测量肌外神经来源,并采用改良Sihler’s肌内神经染色法观察肌内神经的... 目的:研究临床常用肌瓣的肌内神经走行及分布,为临床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在5具新鲜成人尸体标本上,完整取下展肌、背阔肌、股薄肌、腹直肌、胸小肌以及缝匠肌,观察测量肌外神经来源,并采用改良Sihler’s肌内神经染色法观察肌内神经的分支分布。结果:经Sihler’s染色后的肌肉标本,大体形态保持完整,呈透明或半透明、淡蓝色,肌内神经分支被染成蓝紫色,其在肌肉内的分布及走行清晰可见。结论:(1)根据染色结果可将肌肉分为不同的肌亚部;(2)结果对临床外科手术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足母]展肌 股薄肌 腹直肌 缝匠肌 Sihler’s染色法 肌内神经 肌亚部
下载PDF
缝匠肌穿支皮瓣的应用解剖学研究 被引量:7
5
作者 孙锋 黄东 +3 位作者 吴伟炽 牟勇 马晓芬 周绍龙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268-270,共3页
目的明确缝匠肌肌皮动脉穿支和肌间隙穿支的分布区域特征,为缝匠肌穿支皮瓣的临床应用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逐层解剖12侧经红色乳胶灌注的成人下肢新鲜标本,观察缝匠肌动脉血供特征、穿支数目及优势血管分布。结果由各动脉发出进入缝... 目的明确缝匠肌肌皮动脉穿支和肌间隙穿支的分布区域特征,为缝匠肌穿支皮瓣的临床应用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逐层解剖12侧经红色乳胶灌注的成人下肢新鲜标本,观察缝匠肌动脉血供特征、穿支数目及优势血管分布。结果由各动脉发出进入缝匠肌及其表面皮肤的穿支血管有7~12支,其中以缝匠肌中、上段穿支分布较为集中,主要为股动脉发出。肌皮穿支有3-4支,平均管径(1.30±0.15)mm,蒂长(1.10±0.10)cm;肌间隙穿支2~3条,管径(1.20±0.20)mm,蒂长(1.15±0.15)cm。此外,旋股外侧动脉发出一较长肌间隙穿支,管径(1.35±0.05)mm,蒂长(7.20±1.40)cm,可达缝匠肌中段。结论缝匠肌中、上段穿支较多而位置相对恒定,设计缝匠肌皮瓣游离移植修复组织缺损是切实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缝匠肌 穿支皮瓣 应用解剖 游离移植
下载PDF
旋髂浅动脉联合缝匠肌蒂髂骨瓣治疗青壮年股骨颈骨折 被引量:6
6
作者 左荣跃 陈一勇 +5 位作者 史增元 毛海蛟 尹维刚 林荣 丁杰 刘振新 《中华显微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254-257,共4页
目的探讨旋髂浅动脉联合缝匠肌蒂髂骨瓣移植治疗青壮年股骨颈骨折的解剖与临床疗效.方法从2012年4月至2017年3月,对50侧经动脉灌注红色乳胶的成人尸体下肢标本,解剖观测旋髂浅动脉、缝匠肌的动脉来源、外径、走行与分布.设计旋髂浅动脉... 目的探讨旋髂浅动脉联合缝匠肌蒂髂骨瓣移植治疗青壮年股骨颈骨折的解剖与临床疗效.方法从2012年4月至2017年3月,对50侧经动脉灌注红色乳胶的成人尸体下肢标本,解剖观测旋髂浅动脉、缝匠肌的动脉来源、外径、走行与分布.设计旋髂浅动脉联合缝匠肌蒂髂骨瓣移植治疗青壮年股骨颈骨折11例,其中男9例,女2例,年龄16~54岁,平均34.5岁.GardenⅢ型骨折4例,Ⅳ型7例.门诊定期随访.结果旋髂浅动脉起源于股动脉,起始处外径(1.2±0.3)mm,起点至髂前上棘(8.8±1.3)cm,其走行至髂前上棘区并发出1~3条分支入髂嵴.缝匠肌起于髂前上棘,近段动脉来源于旋髂浅动脉和股动脉,动脉呈节段性进入缝匠肌并在肌内形成链型吻合营养髂骨瓣.临床应用旋髂浅动脉联合缝匠肌蒂髂骨瓣移植治疗青壮年股骨颈骨折11例,术后切口全部一期愈合.术后随访16~42个月,平均32.3个月,骨折全部愈合,愈合时间3~7个月,平均4.6个月.末次随访时髋关节Harris评分为(93.02±5.33)分:优7例、良4例.所有患者均无骨折不愈合、股骨头坏死等并发症发生.结论旋髂浅动脉联合缝匠肌蒂髂骨瓣移植治疗青壮年股骨颈骨折手术简便,骨瓣血供丰富,有利于促进骨折愈合、减少股骨头坏死的发生,是治疗青壮年股骨颈骨折的一种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旋髂浅动脉 缝匠肌 髂骨瓣 股骨颈骨折 移植
原文传递
两种骨瓣治疗青壮年早期非创伤性股骨头坏死的中期随访结果对比 被引量:4
7
作者 张颖 刘又文 何伟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9期1760-1764,共5页
[目的]对不同方法治疗股骨头坏死的中期随访结果进行对比分析,以探索优势保髋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7月~2009年7月本院采用缝匠肌骨瓣和旋髂深骨瓣治疗的非创伤性股骨头坏死早期患者随访的分期变化,并进行对比。[结果]两组术后... [目的]对不同方法治疗股骨头坏死的中期随访结果进行对比分析,以探索优势保髋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7月~2009年7月本院采用缝匠肌骨瓣和旋髂深骨瓣治疗的非创伤性股骨头坏死早期患者随访的分期变化,并进行对比。[结果]两组术后X线片分析:随时间的推移两组术后坏死均有进展,且总髋数逐渐减少,需置换数量增加。术前分期与好转率和保髋率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但两组好转率和保髋率组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从两组统计情况来看,ⅡA期和ⅡB期保髋效果较好。两组总计酒精型坏死和激素型坏死导致的置换与特发型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酒精型和激素型坏死置换率高。以THA为终点,最终48个月生存率为82.47%(95%可信区间,76.35%~87.14%),ⅡC期坏死4年生存率最低。两组生存率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缝匠肌骨瓣移植与旋髂深骨瓣移植比较,均为治疗早期股骨头坏死(ARCOⅡ期)的有效方法,两组生存率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缝匠肌骨瓣操作简单,便于掌握,是一种值得推广可靠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头坏死 缝匠肌 骨瓣 旋髂深 保髋
原文传递
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的MRI表现和鉴别诊断 被引量:4
8
作者 叶茂斌 郭瑞敏 +2 位作者 张临洪 王仁法 唐荣华 《放射学实践》 2014年第2期185-187,共3页
目的:分析进行性肌营养不良(PMD)的MRI表现,为临床诊断提供参考。方法:搜集经病理证实的11例PMD患者的MRI资料,分析其信号特点及不同部位肌肉的脂肪替代程度。结果:11例PMD在FSE T1WI上均呈等、高混杂信号,在压脂FSET2wI上呈高... 目的:分析进行性肌营养不良(PMD)的MRI表现,为临床诊断提供参考。方法:搜集经病理证实的11例PMD患者的MRI资料,分析其信号特点及不同部位肌肉的脂肪替代程度。结果:11例PMD在FSE T1WI上均呈等、高混杂信号,在压脂FSET2wI上呈高信号4例,呈等信号7例,11例PMD皮肤信号均无异常改变。11例PMD患者中,大收肌、股二头肌和缝匠肌脂肪替代3~4级者分别为8倒、8例、1例;大收肌、股二头肌和缝匠肌脂肪替代0~1级者分别为1例、1例、7例。结论:脂肪替代是PMD的特征性表现,缝匠肌脂肪替代时的回避现象对诊断PMD有提示性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进行性肌营养不良 缝匠肌 磁共振成像
下载PDF
逆行缝匠肌皮瓣修复小腿皮肤缺损应用解剖学 被引量:4
9
作者 左荣跃 史增元 +2 位作者 尹维刚 俞淼 毛海蛟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242-244,共3页
目的为设计逆行缝匠肌皮瓣转位修复小腿皮肤缺损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解剖观测40侧缝匠肌的动脉来源、走行、外径、分布及吻合。取4侧新鲜成尸下肢标本进行动脉造影,观察缝匠肌内动脉吻合。结果营养缝匠肌的动脉为6~7支,呈节段性分布,... 目的为设计逆行缝匠肌皮瓣转位修复小腿皮肤缺损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解剖观测40侧缝匠肌的动脉来源、走行、外径、分布及吻合。取4侧新鲜成尸下肢标本进行动脉造影,观察缝匠肌内动脉吻合。结果营养缝匠肌的动脉为6~7支,呈节段性分布,缝匠肌的上1/5段动脉来源于旋髂浅动脉、旋股外侧动脉或股深动脉,中2/5段动脉来源于股动脉,下2/5段动脉来源于隐动脉。隐动脉起点位于内收肌结节上(10.2±1.0)cm处,外径(1.5±0.2)mm,向下发出3~5个分支入缝匠肌,隐动脉终末支在膝下内侧参与膝关节网。缝匠肌的各节段动脉在肌内分为4~7支沿缝匠肌纵轴走行,相邻动脉的分支在肌内形成链型吻合,吻合处外径0.3mm左右。深筋膜表面有皮动脉和肌皮动脉形成的链式血管吻合网,营养缝匠肌表面的皮肤。结论缝匠肌内动脉链型吻合为逆行缝匠肌皮瓣供血,扩大了该肌皮瓣的切取长度,故以隐动静脉为血管蒂的逆行缝匠肌皮瓣可修复小腿中下段软组织缺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缝匠肌 肌皮瓣 小腿 皮肤缺损
下载PDF
Hip External Rotator Strength and Compensatory Movement in Three Different Positions 被引量:1
10
作者 Sun-Hee Ahn Ui-Jae Hwang +3 位作者 Sung-Hoon Jung Hyun-A Kim Jun-Hee Kim Oh-Yun Kwon 《Health》 2018年第1期132-144,共13页
Measuring intrinsic hip external rotator strength (ER) without compensatory pelvic motion and activation of the sartorius is important for preventing or rehabilitating lower extremity injuries. However, the optimal me... Measuring intrinsic hip external rotator strength (ER) without compensatory pelvic motion and activation of the sartorius is important for preventing or rehabilitating lower extremity injuries. However, the optimal method for measuring intrinsic hip ER muscle strength while minimizing compensatory pelvic motions and activation of the sartorius is unclear.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compare measurements of hip ER strength, compensatory pelvic motion, and sartorius activation in the sitting, prone, and sidelying positions. Thirty-one healthy subjects (16 males and 15 females) were recruited for this study. Hip ER strength, pelvic kinematics, and sartorius muscle activation were measured during maximal isometric contraction of the hip ER in the sitting, prone, and sidelying positions. Hip ER strength was measured using a load-cell-type strength-measurement sensor. Pelvic kinematics was measured using an electromagnetic motion-tracking sensor. Electromyography was used to measure sartorius muscle activity. Data were analyzed using one-way repeated-measures analysis of variance. The result showed that hip ER strength and sartorius muscle activation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in the sidelying compared with the sitting and prone positions (p < 0.01). Pelvic anteroposterior tilting was significantly greater in the sitting compared with the prone and sidelying positions (p < 0.01). Pelvic rotation differed significantly among positions (p < 0.01). Pelvic lateral tilting was significantly greater in the prone compared with the sitting position (p < 0.017). Compensatory pelvic motion and sartorius muscle activation were lower when hip ER strength measurements were made in the sidelying position. Therefore, the sidelying position is effective for measuring selective intrinsic hip ER strengt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MPENSATORY PELVIC Motion HIP EXTERNAL ROTATOR Measurement Position sartorius
下载PDF
逆行缝匠肌皮瓣修复小腿皮肤缺损的解剖和初步应用 被引量:3
11
作者 左荣跃 史增元 +4 位作者 尹维刚 陈一勇 毛海蛟 刘振新 俞森 《中华显微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61-164,共4页
目的探讨逆行缝匠肌皮瓣修复小腿皮肤缺损的解剖与手术方法。方法用50侧经动脉灌注红色乳胶的成尸下肢标本,解剖观测缝匠肌的动脉来源、外径、走形、分布及吻合。取4侧新鲜尸体下肢标本进行动脉造影,观察缝匠肌肌内动脉吻合。设计逆... 目的探讨逆行缝匠肌皮瓣修复小腿皮肤缺损的解剖与手术方法。方法用50侧经动脉灌注红色乳胶的成尸下肢标本,解剖观测缝匠肌的动脉来源、外径、走形、分布及吻合。取4侧新鲜尸体下肢标本进行动脉造影,观察缝匠肌肌内动脉吻合。设计逆行缝匠肌皮瓣修复小腿皮肤缺损。结果营养动脉呈节段性进入缝匠肌,相邻节段动脉的分支在肌内形成链型吻合。节段动脉发出皮动脉和肌皮动脉营养缝匠肌及表面皮肤。隐动脉营养缝匠肌下2/5段,并参与膝关节动脉网,为逆行缝匠肌皮瓣的供血动脉。2010年2月至2014年4月,临床应用该肌皮瓣2例,肌皮瓣切取范围7 cm×18 cm- 12 cm×25 cm,术后皮瓣均成活,随访7- 16个月,皮瓣色泽、质地良好,无肿胀、破溃、骨折愈合,皮瓣外观较为满意。结论逆行缝匠肌皮瓣解剖位置恒定,血供可靠,手术简便,是修复小腿中、上段皮肤缺损的一种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缝匠肌 外科皮瓣 隐动脉 小腿: 皮肤缺损
原文传递
股直肌、缝匠肌皮瓣移位修复腹壁缺损的应用解剖学 被引量:2
12
作者 吴红斌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1989年第3期171-174,191,共4页
在32侧成年标本上,观察了股直肌、缝匠肌皮转移瓣有关血管蒂.血管蒂根部体表投影点分别在腹股沟韧带中点下方7.4、6.3cm 处,距两肌表面投影线分别为2.7、1.9cm.股直肌、缝匠肌血管蒂起点处外径分别为3.8、1.5mm、血管蒂长为5.2、1.9cm.... 在32侧成年标本上,观察了股直肌、缝匠肌皮转移瓣有关血管蒂.血管蒂根部体表投影点分别在腹股沟韧带中点下方7.4、6.3cm 处,距两肌表面投影线分别为2.7、1.9cm.股直肌、缝匠肌血管蒂起点处外径分别为3.8、1.5mm、血管蒂长为5.2、1.9cm.两肌合并移位时较窄处为3.8cm,较宽处为6.2cm.两肌同时转移可达同侧脐区上部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直肌 缝匠肌 腹壁缺损 皮瓣
下载PDF
逆行缝匠肌肌皮瓣修复小腿和膝周软组织缺损 被引量:3
13
作者 屠海霞 贺立新 +2 位作者 曹玉珏 李冬海 马彩虹 《中国美容医学》 CAS 2014年第14期1142-1145,共4页
目的:探讨逆行缝匠肌肌皮瓣或肌瓣修复小腿和膝周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006年1月-2014年1月我院收治的9例小腿和膝周软组织缺损患者均采用逆行缝匠肌肌皮瓣或肌瓣转移修复,7例采用肌皮瓣,2例采用肌瓣,封闭创面.供瓣区直接缝合... 目的:探讨逆行缝匠肌肌皮瓣或肌瓣修复小腿和膝周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006年1月-2014年1月我院收治的9例小腿和膝周软组织缺损患者均采用逆行缝匠肌肌皮瓣或肌瓣转移修复,7例采用肌皮瓣,2例采用肌瓣,封闭创面.供瓣区直接缝合.结果:9例患者缝匠肌肌皮瓣或肌瓣均存活良好,供瓣区愈合良好.1例肌瓣上植皮一期成活.1例患者肌瓣上植皮愈合稍差,经换药后创面愈合;1例患者肌皮瓣远端颜色发暗,经换药后创面愈合.9例患者术后均随访3个月-2年,皮瓣色泽良好,质地柔软,无骨髓炎及窦道形成.结论:采用逆行缝匠肌肌皮瓣或肌瓣是修复小腿和膝周软组织缺损的一种有效方法,临床疗效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缝匠肌 肌皮瓣 修复 小腿 软组织损伤
下载PDF
自体缝匠肌桥接狗股神经缺损的实验形态学研究 被引量:3
14
作者 辛畅泰 安贵林 +7 位作者 张庭琛 莫忆男 王素华 苏学忠 曾宪利 苏秋香 魏侃 张炎 《解剖科学进展》 CAS 1999年第1期52-56,共5页
为进一步证明长肌纤维组成肌肉为肌桥的神经再生效果,用游离自然变性缝匠肌为肌桥,缝接于24条狗左肢股神经缺损3cm处,桥接术后不同时间切取桥接神经缺损部位。常规制成光、电镜切片标本,最后镜下观察和LUZEX-F图象分析... 为进一步证明长肌纤维组成肌肉为肌桥的神经再生效果,用游离自然变性缝匠肌为肌桥,缝接于24条狗左肢股神经缺损3cm处,桥接术后不同时间切取桥接神经缺损部位。常规制成光、电镜切片标本,最后镜下观察和LUZEX-F图象分析仪测定。结果:缝匠肌为肌桥的神经再生效果比较理想,术后6个月可有2/3有髓神经纤维抵达靶器官-股四头肌;术后10个月神经近段和神经远段的有髓神经纤维在数量上无明显差异,几乎均达到靶器官而获得再生成功,只是神经远段的有髓神经纤维密度较大、细的较多,表明再生神经纤维仍在发育成熟之中。这一较理想的神经再生效果,可能由于缝匠肌肌纤维长,桥接在神经缺损之间被两端切断的肌纤维居多,有利于再生纤维通过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缝匠肌 肌桥 神经缺损
下载PDF
带缝匠肌蒂髂骨块移植与加压螺纹钉固定治疗中青年股骨颈骨折 被引量:2
15
作者 何爱咏 李康华 《中国现代手术学杂志》 2007年第3期183-184,共2页
目的 总结带缝匠肌蒂髂骨块移植和加压螺纹钉固定治疗中青年股骨颈骨折的疗效。方法 对15例中青年股骨颈骨折采用上述手术方式治疗。结果 平均随访13(6-18)个月,所有骨折均完全愈合,无股骨头缺血坏死及感染等并发症发生。结论对于中... 目的 总结带缝匠肌蒂髂骨块移植和加压螺纹钉固定治疗中青年股骨颈骨折的疗效。方法 对15例中青年股骨颈骨折采用上述手术方式治疗。结果 平均随访13(6-18)个月,所有骨折均完全愈合,无股骨头缺血坏死及感染等并发症发生。结论对于中青年股骨颈骨折,采用加压螺纹钉固定骨折后行缝匠肌蒂供血的自体髂骨块移植,能较好地促进骨折愈合,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颈骨折 骨移植 髂骨 缝匠肌 骨钉
下载PDF
微克级电子天平串行通信 被引量:1
16
作者 黄林海 杨冠玲 +1 位作者 何振江 黎国锋 《国外电子测量技术》 2004年第6期12-14,共3页
介绍了赛多利斯电子天平串行通信的具体规定 ,并以实例详细说明了如何实现Msc5 1系列单片机与赛多利斯天平的串行通信 。
关键词 串行通信 51系列单片机 匹配问题 通信协议 数据 实例 电子天平
下载PDF
人缝匠肌肌内神经、肌梭分布和神经入肌点定位 被引量:2
17
作者 张洪武 薛黔 兰美兵 《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370-372,共3页
目的:观察人缝匠肌肌内神经分支分布;肌梭的分布部位、范围及密度,分析肌梭与肌内神经分布间的功能联系;测定神经入肌点,为临床外科提供肌形态学资料。方法:用大体解剖法观察20具尸体缝匠肌的形态学特点,并以髂前上棘为骨性标志... 目的:观察人缝匠肌肌内神经分支分布;肌梭的分布部位、范围及密度,分析肌梭与肌内神经分布间的功能联系;测定神经入肌点,为临床外科提供肌形态学资料。方法:用大体解剖法观察20具尸体缝匠肌的形态学特点,并以髂前上棘为骨性标志,定位缝匠肌神经入肌点;用组织学H—E染色法研究5具尸体缝匠肌肌梭分布;用改良Sihler’s肌内神经染色法,探讨10具尸体缝匠肌肌内神经分支分布。结果:缝匠肌是1块由长肌束平行排列构成的带状肌。缝匠肌有2支1级神经支支配,发出分支支配肌的上、中和下部。缝匠肌的神经人肌点距髂前上棘(9.75±1.30)cm。结论:缝匠肌有2支一级神经支支配,神经支配有一定的区域性;缝匠肌肌内神经的分支分布与肌构筑学特点有关;缝匠肌的上部比中部和下部肌梭密度高;缝匠肌的神经入肌点集中在股前部上2/5区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肌内神经 肌梭 神经人肌点 缝匠肌
下载PDF
人缝匠肌肌构筑特征与肌内神经分布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2
18
作者 张洪武 薛黔 杨宇平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732-734,共3页
目的研究缝匠肌肌构筑特征和肌内神经分支分布。方法用大体解剖法解剖并观察测量20具尸体缝匠肌的肌构筑学特征;用改良Sihler's肌内神经染色法,探讨10具尸体缝匠肌肌内神经分支分布。结果缝匠肌是一块由长肌束平行排列构成的带状肌... 目的研究缝匠肌肌构筑特征和肌内神经分支分布。方法用大体解剖法解剖并观察测量20具尸体缝匠肌的肌构筑学特征;用改良Sihler's肌内神经染色法,探讨10具尸体缝匠肌肌内神经分支分布。结果缝匠肌是一块由长肌束平行排列构成的带状肌,肌质量(97.9±13.3)g,肌长(47.3±4.3)cm,肌纤维长(40.0±3.8)cm,羽状角0°,生理横切面积(2.0±2.3)cm2;缝匠肌有2支一级神经支支配,发出分支支配肌的上部和中下部,且两部肌内神经分支分布相互独立。缝匠肌中下部肌内神经分支少,吻合少,区域性分布较明显。结论缝匠肌肌内神经的分支分布与肌构筑学特点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肌构筑 肌内神经 肌移植 缝匠肌
下载PDF
空心加压钛钉固定加带缝匠肌蒂髂骨块移植治疗中青年股骨颈骨折35例疗效观察 被引量:1
19
作者 王文聪 刘平均 向家荣 《中国医药导刊》 2011年第6期977-978,共2页
目的:总结空心加压钛钉固定加带缝匠肌蒂髂骨块移植治疗中青年股骨颈骨折的疗效。方法:对35例中青年股骨颈骨折采用上述手术方式治疗。结果:随访8~24个月,平均14个月,髋关节功能评定:优27例,良6例,可1例,差1例(股骨头缺血性坏死)。优良... 目的:总结空心加压钛钉固定加带缝匠肌蒂髂骨块移植治疗中青年股骨颈骨折的疗效。方法:对35例中青年股骨颈骨折采用上述手术方式治疗。结果:随访8~24个月,平均14个月,髋关节功能评定:优27例,良6例,可1例,差1例(股骨头缺血性坏死)。优良率94.28%。结论:采用空心加压钛钉固定并行带缝匠肌蒂供血的自体髂骨块移植治疗中青年股骨颈骨折,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颈骨折 缝匠 肌骨移植 空心钉
下载PDF
缝匠肌蒂髂骨瓣修复青壮年陈旧性股骨颈骨折的疗效 被引量:1
20
作者 宁东方 苏伟 姚顺晗 《临床骨科杂志》 2021年第3期416-419,共4页
目的观察缝匠肌蒂髂骨瓣修复青壮年陈旧性股骨颈骨折的疗效。方法对10例青壮年陈旧性股骨颈骨折患者行缝匠肌蒂髂骨瓣移植联合股骨近端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记录骨折愈合情况及末次随访时髋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 目的观察缝匠肌蒂髂骨瓣修复青壮年陈旧性股骨颈骨折的疗效。方法对10例青壮年陈旧性股骨颈骨折患者行缝匠肌蒂髂骨瓣移植联合股骨近端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记录骨折愈合情况及末次随访时髋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7年。1例术后3个月因骨折端无骨痂形成及发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接受髋关节置换;9例骨折均愈合,肢体功能改善明显。末次随访时,患者髋关节功能均恢复良好。结论缝匠肌蒂髂骨瓣是修复青壮年陈旧性股骨颈骨折的有效方法,临床疗效肯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缝匠肌 髂骨瓣 陈旧性股骨颈骨折 青壮年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