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Human vascular smooth muscle cells and endothelial cells cocultured on polyglycolic acid (70/30) scaffold in tissue engineered vascular graft 被引量:8
1
作者 WEN Shao-jun ZHAO Li-min +6 位作者 WANG Shen-guo LI Jing-xing CHEN Hua-ying LIU Jie-lin LIU Ya LUO Yi Roo Changizi 《Chinese Medical Journal》 SCIE CAS CSCD 2007年第15期1331-1335,共5页
Background Current prosthetic, small diameter vascular grafts showing poor long term patency rates have led to the pursuit of other biological materials. Biomaterials that successfully integrate into surrounding tissu... Background Current prosthetic, small diameter vascular grafts showing poor long term patency rates have led to the pursuit of other biological materials. Biomaterials that successfully integrate into surrounding tissue should match not only the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tissues, but also topography. Polyglycolic acid (70130) has been used as synthetic grafts to determine whether human vascular smooth muscle cells and endothelial cells attach, survive and secrete endothelin and 6-keto-prostaglandin F1α (6-keto-PGF1α). Methods Endothelial cells and smooth muscle cells were isolated from adult human great saphenous vein. They were seeded on polyglycolic acid scaffold in vitro separately to grew vascular patch (Groups A and B respectively) and cocultured in vitro to grow into vascular patch (Group C). Smooth muscle cells and endothelial cells were identified by immunohistochemical analysis and growth of cells on polyglycolic acid was investigated using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 The levels of endothelin and 6-keto-PGF1α in the culturing solutions were examined by radioimmunology to measure endothelial function. Results Seed smooth muscle cells adhered to polyglycolic acid scaffold and over 28 days grew in the interstices to form a uniform cell distribution throughout the scaffold. Then seed endothelial cells formed a complete endothelial layer on the smooth muscle cells. The levels of endothelin and 6-keto-prostaglandin F1 alpha in the culturing solution were (234±29) pg/ml and (428±98) pg/ml respectively in Group C and (196±30) pg/ml and (346±120) pg/ml in Group B; both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in Groups A and D (blank control group, all P〈0.05 ). Conclusions Cells could be grown successfully on polyglycolic acid and retain functions of secretion. Our next step is to use human saphenous vein smooth muscle cells and endothelial cells to grow tubular vascular grafts in vitro.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issue engineering blood vessels endothelial cells smooth muscle cells saphenous vein
原文传递
扩张后隐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足踝部软组织缺损 被引量:5
2
作者 虞和君 张建峰 马奇 《中华整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13-14,共2页
目的 应用扩张后隐神经营养血管逆行岛状皮瓣修复足踝部软组织缺损。方法 解剖学研究证实与大隐静脉伴行的隐神经的营养血管呈丛状分布 ,与深浅筋膜内的血管网广泛交通 ,在此基础上以大隐静脉为轴线 ,设计逆行岛状皮瓣 ,扩张后转移至... 目的 应用扩张后隐神经营养血管逆行岛状皮瓣修复足踝部软组织缺损。方法 解剖学研究证实与大隐静脉伴行的隐神经的营养血管呈丛状分布 ,与深浅筋膜内的血管网广泛交通 ,在此基础上以大隐静脉为轴线 ,设计逆行岛状皮瓣 ,扩张后转移至受区。结果  1999年 6月以来临床应用 6例 ,皮瓣面积最大为 12cm× 10cm ,皮瓣完全成活。结论 扩张后隐神经营养血管逆行岛状皮瓣安全可靠 ,操作简单 ,为足踝部创面修复提供了一种可靠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扩张 隐神经 营养血管皮瓣 修复 足踝部 软组织缺损
原文传递
吻合隐血管的游离皮瓣修复胫前中上段大面积皮肤软组织缺损 被引量:4
3
作者 周洪杰 隋海明 +3 位作者 杜全红 史永安 迟涛胜 丛海波 《中华显微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23-126,共4页
目的 探讨游离皮瓣修复胫前中上段大面积皮肤软组织缺损时吻合受区隐血管的可行性.方法 2009年6月-2014年4月,收治伴有胫前中上段大面积皮肤软组织缺损患者16例,其中男10例,女6例;年龄24~ 56岁,平均34.5岁,经全身支持治疗并多次清创结... 目的 探讨游离皮瓣修复胫前中上段大面积皮肤软组织缺损时吻合受区隐血管的可行性.方法 2009年6月-2014年4月,收治伴有胫前中上段大面积皮肤软组织缺损患者16例,其中男10例,女6例;年龄24~ 56岁,平均34.5岁,经全身支持治疗并多次清创结合VSD治疗后行创面修复手术,术前均设计采用吻合隐血管的游离股前外侧皮瓣移植修复. 结果 14例按术前设计进行,2例改用吻合健侧胫后血管的交腿皮瓣修复(1例隐动脉管径过细,1例隐动脉长段损伤变性栓塞,均不适合行血管吻合),14例吻合隐血管的皮瓣全部成活,其中12例一期愈合,2例皮瓣远端尖部部分坏死,经换药后逐渐愈合.13例经过6个月~2年随访,皮瓣外观无臃肿、质地优良,软组织缺损创面修复满意. 结论 胫前中上段大面积皮肤软组织缺损的游离皮瓣移植修复可选择吻合受区隐血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前外侧皮瓣 隐血管 胫骨 显微外科技术
原文传递
血管、神经和肌肉的扩张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曾衍钧 付广宇 +1 位作者 夏兆骥 李静平 《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1期59-64,共6页
对扩张的隐血管(动脉和静脉)、隐神经和缝匠肌的几何尺寸、肌节数量、应力-应变关系和应力松弛进行了研究。采用了16只狗作为实验对象,因为狗软组织生物力学特性和人体生物力学特性非常相似。本实验动物模型采用间断注水低压(<... 对扩张的隐血管(动脉和静脉)、隐神经和缝匠肌的几何尺寸、肌节数量、应力-应变关系和应力松弛进行了研究。采用了16只狗作为实验对象,因为狗软组织生物力学特性和人体生物力学特性非常相似。本实验动物模型采用间断注水低压(<5.33kPa)扩张方式对血管、周围神经及骨骼肌的扩张是安全而有效的。本研究为临床上替代血管、神经和肌肉瓣的游离移植提出了一种可选择的新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扩张 隐血管 隐神经 骨骼肌 组织扩张
下载PDF
腓肠神经-小隐静脉营养血管远端蒂皮瓣动脉穿支的应用解剖 被引量:79
5
作者 张发惠 谢其扬 +4 位作者 郑和平 林松庆 宋一平 田万成 黄汉伟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7期501-504,共4页
目的研究腓肠神经-小隐静脉营养血管远端蒂皮瓣动脉穿支的分布规律及临床应用。方法对30侧动脉灌注红色乳胶成人下肢标本,解剖观测远端蒂部的动脉来源及分布。2003年1月~2004年8月,在解剖学研究的基础上,临床采用低旋转点的腓肠神经-... 目的研究腓肠神经-小隐静脉营养血管远端蒂皮瓣动脉穿支的分布规律及临床应用。方法对30侧动脉灌注红色乳胶成人下肢标本,解剖观测远端蒂部的动脉来源及分布。2003年1月~2004年8月,在解剖学研究的基础上,临床采用低旋转点的腓肠神经-小隐静脉营养血管远端蒂皮瓣36例。其中男21例,女15例。年龄6~66岁,平均35.2岁。足跟及足底部皮肤缺损18例,足背部缺损10例,中前足缺损8例,均伴有骨、肌腱外露。缺损范围:3.5cm×2.5cm~17.0cm×11.0cm,切取皮瓣4cm×3cm~18cm×12cm。结果远端蒂动脉穿支2~5支,来源于跟外侧动脉穿支及外踝后动脉穿支,外径0.6±0.2mm和0.8±0.2mm,距外踝尖上1.0±1.3cm和2.8±1.0cm。腓动脉肌间隔穿支0~3支,出现率依次为96.7%、66.7%和20.0%,外径0.9±0.3、1.0±0.2和0.8±0.4mm,距外踝尖上5.3±2.1、6.8±2.8和7.0±4.0cm。动脉穿支发出皮支、皮神经浅静脉营养支和深筋膜支,形成腓肠神经-小隐静脉营养血管链和深、浅筋膜血管网。临床应用36例皮瓣全部成活,仅3例术后皮瓣边缘少量坏死,经换药后愈合。所有患者经8~16个月随访,供区外形良好,患肢能正常行走,皮瓣感觉逐步恢复。结论以外踝后动脉穿支为蒂,皮瓣旋转点在外踝尖上3.0cm。以跟外侧动脉穿支为蒂,皮瓣旋转点近外踝尖平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腓肠神经 小隐静脉 营养血管 动脉穿支 远端蒂皮瓣
下载PDF
腓肠神经营养血管远端蒂皮瓣小隐静脉的应用解剖 被引量:66
6
作者 张发惠 林松庆 +2 位作者 郑和平 宋一平 田万成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7期505-507,共3页
目的研究腓肠神经营养血管远端蒂皮瓣小隐静脉营养血管的来源。方法30侧动脉灌注红色乳胶成人下肢标本,以外踝尖为观测指标点,在其上10cm范围内,显微解剖观测远端蒂中的小隐静脉营养血管来源、分布与皮肤血管的关系,以及小隐静脉浅深交... 目的研究腓肠神经营养血管远端蒂皮瓣小隐静脉营养血管的来源。方法30侧动脉灌注红色乳胶成人下肢标本,以外踝尖为观测指标点,在其上10cm范围内,显微解剖观测远端蒂中的小隐静脉营养血管来源、分布与皮肤血管的关系,以及小隐静脉浅深交通支。结果由远及近,远端蒂部的小隐静脉营养血管来源于跟外侧动脉穿支、外踝后动脉穿支和腓动脉肌间隔穿支。上述动脉穿支2~5支,外径0.6~1.0mm,发深筋膜支、神经静脉营养支和皮支,形成深浅筋膜血管网、腓肠神经干血管链、小隐静脉旁血管链以及静脉壁血管网。小隐静脉浅深交通支1~2支,外径1.7±0.5mm,距外踝尖上3.4±0.9cm,汇入腓静脉。结论远端蒂的腓肠神经、小隐静脉筋膜及皮肤的营养血管同源。外踝尖上3~4cm处存在小隐静脉浅深交通支,远端蒂皮瓣旋转点设计于此处,有助于改善皮瓣静脉回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腓肠神经 小隐静脉 营养血管 远端蒂皮瓣 浅深静脉交通支
下载PDF
腓肠神经—小隐静脉营养血管远端蒂皮瓣临床应用的改进 被引量:38
7
作者 宋一平 张发惠 +4 位作者 刘宏滨 雷会宁 童讯 张传开 刘英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361-364,共4页
目的:报道腓肠神经-小隐静脉营养血管远端蒂皮瓣临床应用的改进的效果。方法:在腓肠神经-小隐静脉营血管解剖学研究的基础上,采用远端蒂皮瓣旋转点降至外踝尖上2cm,术中结扎远端蒂小隐静脉以及复合瓣设计,临床应用15例。伤因及伤情:车祸... 目的:报道腓肠神经-小隐静脉营养血管远端蒂皮瓣临床应用的改进的效果。方法:在腓肠神经-小隐静脉营血管解剖学研究的基础上,采用远端蒂皮瓣旋转点降至外踝尖上2cm,术中结扎远端蒂小隐静脉以及复合瓣设计,临床应用15例。伤因及伤情:车祸伤6例,砸伤6例,机器绞伤3例。创面有骨与肌腱外露或在足跟负重区,其中足背创面5例,足跟创面3例,前足背4例,胫前创面2例,小腿远段创面伴胫骨缺损1例。皮瓣修复方式:低旋转点远端蒂皮瓣13例,远端蒂腓骨皮瓣1例,远端蒂腓肠肌皮瓣1例。结果:临床15例皮瓣全部一期成活,2例皮瓣边缘皮肤坏死,最大占皮瓣总面积的1/10,脱痂后自行愈合。经1月至8月的随访,皮瓣质地良好,厚薄均匀,颜色一致,供区无功能障碍。结论:腓肠神经-小隐静脉营养血管与邻近肌、骨、皮营养血管同源,临床对严重的外伤造成的骨不连、骨缺损和大的死腔,采用腓肠神经-小隐静脉营养血管远端蒂复合瓣修复是理想的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腓肠神经 小隐静脉 皮神经营养血管 远端蒂复合瓣
下载PDF
内踝区动脉网的显微解剖与隐神经营养血管远端蒂皮瓣的设计 被引量:27
8
作者 张发惠 郑和平 +2 位作者 宋一平 田万成 岳素琴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568-572,共5页
目的:为隐神经营养血管远端蒂皮瓣设计提出解剖学依据。方法:30侧经动脉灌注红色乳胶成年下肢标本,解剖观测内踝区动脉来源、分支、分布及吻合。结果:内踝区动脉有9个来源,构成3条纵向的血管网:(1)内踝前动脉和踝上支的前纵向血管网;(2... 目的:为隐神经营养血管远端蒂皮瓣设计提出解剖学依据。方法:30侧经动脉灌注红色乳胶成年下肢标本,解剖观测内踝区动脉来源、分支、分布及吻合。结果:内踝区动脉有9个来源,构成3条纵向的血管网:(1)内踝前动脉和踝上支的前纵向血管网;(2)骨皮穿支的中纵向血管网;(3)胫后动脉肌问隙支和踝管动脉穿支的后纵向血管网。形成3个层面的血管网:(1)骨膜血管网;(2)深筋膜血管网;(3)皮神经浅静脉血管网。内踝区骨膜、筋膜、大隐静脉、隐神经和皮肤的营养血管同源。结论:内踝区血供来源为多源性,有明显的方向性,吻合十分丰富,可以设计3种包含浅深筋膜、皮神经、浅静脉及其营养血管的小腿内侧远端蒂皮瓣:(1)以胫后动脉肌间隙支为蒂,旋转轴点在内踝最凸出点上3cm;(2)以内踝前动脉筋膜穿支为蒂;(3)以踝管区动脉穿支为蒂,旋转轴点在内踝最凸出点平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隐神经 大隐静脉 营养血管 远端蒂 动脉网 内踝区
下载PDF
隐神经-大隐静脉营养血管远端蒂复合瓣的解剖学研究 被引量:12
9
作者 张发惠 郑和平 +2 位作者 田万成 宋一平 岳素琴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9期733-736,共4页
目的探讨隐神经-大隐静脉营养血管远端蒂复合瓣的解剖学结构,为临床手术提供依据. 方法对30侧经动脉灌注红色乳胶的成人下肢标本进行解剖,并观察隐神经-大隐静脉营养血管的来源、分支、吻合及其与胫骨、比目鱼肌血供的关系. 结果由近及... 目的探讨隐神经-大隐静脉营养血管远端蒂复合瓣的解剖学结构,为临床手术提供依据. 方法对30侧经动脉灌注红色乳胶的成人下肢标本进行解剖,并观察隐神经-大隐静脉营养血管的来源、分支、吻合及其与胫骨、比目鱼肌血供的关系. 结果由近及远,隐神经-大隐静脉营养血管来自:隐动脉3~5支,外径0.7±0.4 mm;膝下内动脉皮支,外径0.7±0.2 mm;胫后动脉肌间隙支2~7支,外径1.0±0.2 mm,其肌支营养比目鱼肌内侧半;骨皮穿支1~2支,外径1.3±0.3 mm;踝前内侧穿支,外径0.6±0.2 mm;踝上穿支,外径0.8±0.3 mm.各穿支穿深筋膜时,发出深筋膜支、骨膜支、皮支和神经静脉血管,构成骨膜、深筋膜和皮神经浅静脉3个层面的血管丛. 结论隐神经-大隐静脉营养血管与肌、骨及皮营养血管同源,是构成隐神经-大隐静脉营养血管远端蒂复合瓣的解剖学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隐神经 大隐静脉 营养血管 远端蒂复合瓣 肌间隙支
下载PDF
隐动脉穿支蒂股神经前皮支营养血管逆行皮瓣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10
10
作者 文根 柴益民 +3 位作者 曾炳芳 汪春阳 吴旭华 陈铿 《中华整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430-432,共3页
目的探讨隐动脉穿支蒂股神经前皮支营养血管逆行皮瓣的手术方法和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对膝周或小腿上段软组织缺损,根据创面大小与形状,设计以隐动脉穿支为蒂沿股神经前皮支营养血管轴切取逆行皮瓣进行修复。2005年10月以来,于临床应... 目的探讨隐动脉穿支蒂股神经前皮支营养血管逆行皮瓣的手术方法和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对膝周或小腿上段软组织缺损,根据创面大小与形状,设计以隐动脉穿支为蒂沿股神经前皮支营养血管轴切取逆行皮瓣进行修复。2005年10月以来,于临床应用16例,皮瓣面积15cm×7cm~30cm×15cm,皮瓣旋转角度最大180°,最小100°。结果13例皮瓣全部成活,3例皮瓣术后远端1/7~1/5坏死,经换药或局部皮瓣推进后愈合。随访6~24个月,皮瓣质地优良,外形与功能恢复良好,供区无明显不适。结论该术式结合了穿支皮瓣与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的优点,扩大了股前内侧区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的切取范围,为下肢较大面积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修复提供了较好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科皮瓣 隐动脉 皮神经营养血管
原文传递
腓肠神经—小隐静脉营养血管岛状皮瓣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2
11
作者 熊建义 王大平 《医学临床研究》 CAS 2002年第3期196-197,共2页
[目的]探讨腓肠神经-小隐静脉营养血管蒂逆行岛状皮瓣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临床应用腓肠神经-小隐静脉营养血管岛状皮瓣修复足踝部软组织缺损32例。[结果]728例皮瓣存活,3例出现部分坏死,1例出现皮瓣中央溃疡。[结论]小隐静脉-腓肠... [目的]探讨腓肠神经-小隐静脉营养血管蒂逆行岛状皮瓣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临床应用腓肠神经-小隐静脉营养血管岛状皮瓣修复足踝部软组织缺损32例。[结果]728例皮瓣存活,3例出现部分坏死,1例出现皮瓣中央溃疡。[结论]小隐静脉-腓肠神经营养血管蒂逆行岛状皮瓣具有多源的动脉血供和丰富的静脉回流网,临床随意性相对较强,是足踝部软组织缺损修复的首选皮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腓肠神经 小隐静脉 岛状皮瓣 临床应用
下载PDF
犬穿支蒂隐神经营养血管皮瓣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岳素琴 陈超勇 +2 位作者 黄连花 郑和平 张发惠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536-540,共5页
目的探讨血管外径与皮瓣成活面积的关系。方法采用成年家犬后肢,制备穿支蒂隐神经营养血管皮瓣模型,测量皮瓣蒂部血管外径,于一侧后肢观察不同时间点皮瓣成活情况,测量皮瓣成活比例,在另一侧后肢灌注造影,测量皮瓣造影墨染比例。结果犬... 目的探讨血管外径与皮瓣成活面积的关系。方法采用成年家犬后肢,制备穿支蒂隐神经营养血管皮瓣模型,测量皮瓣蒂部血管外径,于一侧后肢观察不同时间点皮瓣成活情况,测量皮瓣成活比例,在另一侧后肢灌注造影,测量皮瓣造影墨染比例。结果犬下肢腓动脉内踝上穿支外径为(1.0±0.1)mm,皮瓣面积为(287.0±44.2)cm2,成活区面积为(156.6±13.6)cm2,成活比例为(55.9±9.1)%,墨染面积为(168.2±16.4)cm2,占皮瓣面积的(59.9±10.0)%。结论血管外径变大,血流量相对增加,皮肤血供范围增大,相应皮瓣成活面积也增大。该方法建立的穿支蒂隐神经营养血管皮瓣模型,可以较好的通过灌注造影面积预测出外径与皮瓣成活面积之间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穿支蒂 皮瓣模型 面积 隐神经营养血管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