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4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Docetaxel对涎腺粘液表皮样癌高转移细胞增殖及转移力的抑制作用 被引量:11
1
作者 贾永庆 吴军正 +3 位作者 刘斌 李峰 李焰 李洁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14-116,共3页
目的 :研究Docetaxel对涎腺粘液表皮样癌高转移细胞M3 SP4 增殖及转移力的抑制作用。方法 :用细胞计数法、克隆形成法、流式细胞术、癌细胞裸鼠尾静脉注射法、癌细胞裸鼠颌下腺原位接种法研究Docetaxel对M3 SP4 细胞增殖及转移力的抑制... 目的 :研究Docetaxel对涎腺粘液表皮样癌高转移细胞M3 SP4 增殖及转移力的抑制作用。方法 :用细胞计数法、克隆形成法、流式细胞术、癌细胞裸鼠尾静脉注射法、癌细胞裸鼠颌下腺原位接种法研究Docetaxel对M3 SP4 细胞增殖及转移力的抑制作用。结果 :Docetaxel对M3 SP4 细胞具有浓度及时间依赖性生长抑制作用 ,作用 72h后 ,IC3 0 和IC50 分别为 0 .34nmol/L和 0 .6 3nmol/L ;IC3 0 浓度的药物作用于M3 SP4 细胞 ,对照组及处理组细胞群体倍增时间分别为 32 .7h和 43h ;对照组及药物作用浓度分别为 0 .0 5nmol/L及 0 .1nmol/L时 ,克隆形成率为 ( 2 9.2± 1.4) %和 ( 2 0 .2± 0 .8) % ,( 2 .8± 0 .4) % ;在裸鼠体内实验中对照组及治疗组〔30mg/(kg·周 )〕肺表面的转移结节数为 11± 3.4和 0 ;裸鼠颌下腺重量 ( g)为 1.2 0± 0 .2 3和 0 .31±0 .0 5。结论 :Docetaxel可明显抑制M3 SP4 细胞的增殖及转移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涎腺粘液表皮样癌 肿瘤转移 多西紫杉醇 抗肿瘤药
下载PDF
补骨脂素和8-甲氧基补骨脂素对涎腺粘液表皮样癌高转移细胞表型的影响 被引量:13
2
作者 吴军正 司徒镇强 +3 位作者 陈建元 李峰 李焰 刘斌 《第四军医大学学报》 2000年第8期911-914,共4页
AIM To study the effects of psoralen (PSO) and 8 methoxypsoralen (8 MOP) on the proliferation and metastatic potential of mucoepidermoid carcinoma Mc3 cells. METHODS Inhibitory effects of PSO and 8 MOP on the prolifer... AIM To study the effects of psoralen (PSO) and 8 methoxypsoralen (8 MOP) on the proliferation and metastatic potential of mucoepidermoid carcinoma Mc3 cells. METHODS Inhibitory effects of PSO and 8 MOP on the proliferation and metastatic potential of mucoepidermaid carcinoma Mc3 cells were investigated with MTT assay, cell counting, flow cytometry and tail vein injection of the cells into nude mice (10 6 for each). RESULTS PSO and 8 MOP inhibited Mc3 cell growth in a dose dependent way. The IC 30 (mg·L -1 ) of PSO and 8 MOP were 32.4 and 25.1 and IC 50 (mg·L -1 ) 44.7 and 35.5 respectively. After the cells had been treated with the drugs at IC 30 for 5 d, the doubling time (h) for the control, PSO treated and 8 MOP treated cells were 20.8, 23.3 and 57.8 respectively, the percentage of S phase cells 24.5,17.8 and 5.8, the wild type p53 expression (%) 24.0,99.8 and 99.0, the nm23 H 1 expression (%) 99 9,99.5 and 99.1, the clonogenesity (%) 23.5,16.5 and 0, the number of metastatic foci on lung surface 139±61,114±68 and 36±32, respectively. CONCLUSION Both PSO and 8 MOP at the dosage of IC 30 may inhibit the proliferation and metastatic potential of mucoepidermoid carcinoma Mc3 cells, but 8 MOP is more effectiv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涎腺粘液表皮样癌 肿瘤转移 补骨脂素 8-MOP
下载PDF
涎腺腺样囊性癌中CXCR1、N-cadherin、Ki-67和vimentin的表达及其与淋巴结转移、神经侵袭的关系 被引量:6
3
作者 杜洪亮 车银富 +2 位作者 于涛 陶峰 何等旗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306-310,共5页
目的检测涎腺腺样囊性癌(salivary adenoid cystic carcinoma,SACC)中CXCR1、N-cadherin、Ki-67和vimentin的表达,探讨CXCR1、N-cadherin、Ki-67和vimentin在SACC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其与淋巴结转移和神经侵袭的关系。方法利用免疫组... 目的检测涎腺腺样囊性癌(salivary adenoid cystic carcinoma,SACC)中CXCR1、N-cadherin、Ki-67和vimentin的表达,探讨CXCR1、N-cadherin、Ki-67和vimentin在SACC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其与淋巴结转移和神经侵袭的关系。方法利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39例SACC和10例癌旁正常涎腺组织中CXCR1、N-cadherin、Ki-67和vimentin的表达,并分析两者中CXCR1、N-cadherin、Ki-67和vimentin的表达差异及与病理指标、淋巴结转移和神经侵犯的关系。结果与癌旁涎腺组织相比,CXCR1、N-cadherin、Ki-67和vimentin在SACC中的表达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XCR1、N-cadherin、Ki-67、vimentin的表达与患者年龄、性别、肿瘤发生部位、肿瘤浸润深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CXCR1、N-cadherin、Ki-67的表达与肿瘤大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vimentin的表达与肿瘤大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1)。Ki-67的表达与低分化组和中+高分化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XCR1、N-cadherin和vimentin的表达与低分化组和中+高分化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7,P=0.002,P=0.011)。CXCR1、N-cadherin、Ki-67、vimentin表达与有无淋巴结转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N-cadherin和Ki-67的表达与有无神经侵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7)。结论CXCR1、N-cadherin、Ki-67、vimentin的表达与SACC的发生、发展相关;N-cadherin和Ki-67的表达与SACC的神经侵袭相关;而CXCR1、N-cadherin和vimentin的表达与SACC的细胞分化程度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涎腺肿瘤 CXCR1 N-CADHERIN KI-67 VIMENTIN 淋巴结转移 神经侵袭
下载PDF
涎腺腺样囊性癌中HIF-1α和BCL-2的表达及意义 被引量:6
4
作者 鲍合刚 肖亮 +3 位作者 孟刚 王岳君 王芬 金问森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728-732,共5页
目的分析涎腺腺样囊性癌(salivary adenoid cystic carcinoma,SACC)中HIF-1α和BCL-2的表达水平,探讨两者之间表达的相关性及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56例SACC中HIF-1α和BCL-2的表达,并分析两者的相关性。结果 ... 目的分析涎腺腺样囊性癌(salivary adenoid cystic carcinoma,SACC)中HIF-1α和BCL-2的表达水平,探讨两者之间表达的相关性及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56例SACC中HIF-1α和BCL-2的表达,并分析两者的相关性。结果 SACC中HIF-1α的阳性率为64.3%,其表达水平与肿瘤TNM分期及来源腺体呈明显相关(P<0.05)。SACC中BCL-2的阳性率为98.2%,其表达水平与HIF-1α呈正相关(P<0.05),且HIF-1α与肿瘤TNM分期之间的相关性依赖于BCL-2的强表达(P<0.05)。结论高表达的HIF-1α和BCL-2可能影响SACC的分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涎腺肿瘤 腺样囊性癌 HIF-1Α BCL-2 免疫组织化学
下载PDF
RD抗涎腺腺样囊性癌细胞转移的体外实验研究 被引量:3
5
作者 李凤和 俞光岩 +3 位作者 彭师奇 李盛琳 武登诚 傅嘉 《中华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67-69,共3页
目的 研究精氨酸 天冬氨酸 (RD)抗涎腺腺样囊性癌 (salivaryadenoidcysticcarcinoma ,SACC)转移的作用。方法 MTT法测定RD对SACC LM与纤维粘连蛋白、层粘连蛋白、Ⅳ型胶原粘连的影响 ,用改良Boydenchamber方法观察RD对SACC细胞人工... 目的 研究精氨酸 天冬氨酸 (RD)抗涎腺腺样囊性癌 (salivaryadenoidcysticcarcinoma ,SACC)转移的作用。方法 MTT法测定RD对SACC LM与纤维粘连蛋白、层粘连蛋白、Ⅳ型胶原粘连的影响 ,用改良Boydenchamber方法观察RD对SACC细胞人工重组基底膜侵袭以及趋化运动能力的作用。结果 RD在 5mg/L时能抑制SACC LM与细胞及纤维粘连蛋白的粘附 ,而对SACC LM与层粘连蛋白、Ⅳ型胶原的粘附无明显作用。RD在 1、5、2 5mg/L时能明显抑制SACC LM对人工基底膜的侵袭。RD在2 5mg/L时能抑制SACC LM的趋化运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涎腺 腺样囊性 肿瘤转移
原文传递
裸鼠脊髓转移灶粘液表皮样癌细胞系Ms的建立及生物学特性 被引量:3
6
作者 杨宏林 吴军正 +1 位作者 刘斌 朱晓英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241-244,共4页
目的 :建立Mc3细胞的脏器转移细胞系。方法 :采用瘤细胞尾静脉注射法、组织块细胞培养法 ,从裸鼠体内获得Mc3细胞系脊髓转移细胞亚系。用染色体显示、细胞形态及细胞致瘤性观察证明其性质 ;用细胞生长曲线、流式细胞仪测定增值速度。结... 目的 :建立Mc3细胞的脏器转移细胞系。方法 :采用瘤细胞尾静脉注射法、组织块细胞培养法 ,从裸鼠体内获得Mc3细胞系脊髓转移细胞亚系。用染色体显示、细胞形态及细胞致瘤性观察证明其性质 ;用细胞生长曲线、流式细胞仪测定增值速度。结果 :从 5 0只受试裸鼠中获得一只截瘫的裸鼠 ,取其脊髓组织行原代及传代培养获得细胞并建立细胞系 ,传代 5 0次以上 ,生长稳定 ,倍增时间为 43h ,S期细胞占2 2 .7% ,染色体众数为 61,保持人类染色体形态 ,细胞形态与其母细胞相似 ,相差显微镜观察活细胞呈”铺路石”样外观。裸鼠肺内转移肿瘤组织切片显示为粘液表皮样癌 ,将该细胞命名为Ms。结论 :Ms细胞系是Mc3细胞系在裸鼠体内的脊髓转移细胞亚系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学特性 涎腺 粘液表皮样癌 肿瘤转移 细胞亚系
下载PDF
95例涎腺恶性多形性腺瘤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3
7
作者 陈志兴 张诠 +2 位作者 郭朱明 魏茂文 杨安奎 《癌症》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9期1144-1148,共5页
背景与目的:恶性多形性腺瘤发病率低、发病部位较广,评价其疗效较为困难。本研究旨在探讨涎腺恶性多形性腺瘤的治疗方法及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头颈外科1970年5月~2000年10月收治的95例涎腺恶性多形性腺瘤的... 背景与目的:恶性多形性腺瘤发病率低、发病部位较广,评价其疗效较为困难。本研究旨在探讨涎腺恶性多形性腺瘤的治疗方法及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头颈外科1970年5月~2000年10月收治的95例涎腺恶性多形性腺瘤的临床资料,应用SPSS10.0统计软件包寿命表法计算累积生存率,组间生存率曲线比较采用Gehan法。结果:本组95例患者总的5年、10年及15年累积生存率分别为(64.9±4.9)%、(56.3±5.4)%和(47.8±6.1)%。单纯手术治疗51例和手术加放疗35例的5年生存率分别为76.1%和63.7%,10年生存率分别为69.9%和50.8%,而单纯放疗、单纯化疗和单纯放化疗的4例5年、10年生存率均为0。结论:手术治疗或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是涎腺恶性多形性腺瘤的主要治疗方法,手术治疗和手术加放疗的疗效明显优于非手术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涎腺肿瘤 多形性腺瘤 恶性 生存率 外科手术 放射治疗
下载PDF
Quantitative Study on Expression of P16 Multiple Tumor Suppressor Gene in Salivary Gland Neoplasm 被引量:1
8
作者 朱声荣 王秀丽 +3 位作者 邵乐南 陈卫民 陈新明 吴慧华 《Journal of 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Medical Sciences)》 SCIE CAS 1999年第2期76-78,共3页
The expression of P16 gene were found in all 3 groups. The positive unit (PU) was higher in tumor group and cancer group than that in normal group ( P <0.01). Furthermore, the PU of P16 was stronger in cytopla... The expression of P16 gene were found in all 3 groups. The positive unit (PU) was higher in tumor group and cancer group than that in normal group ( P <0.01). Furthermore, the PU of P16 was stronger in cytoplasm than in nucleus. Malignant tumors and acini surrounding the tumor revealed strong positives and week positives respectively. The PU of P16 gene was higher in deep lobe of recurrent parotid neoplasm with incomplete capsule than that in shallow lobe of primary parotid neoplasm with complete capsule. Our findings suggests that P16 gene plays equally important role in the salivary gland tumors and tumors in other part of the bod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alivary gland neoplasm P16 gene IMMUNOHISTOCHEMISTRY
下载PDF
A Case of Pleomorphic Adenoma of the Parotid Gland with Multiple Local Recurrences through Facial to Cervical Regions 被引量:1
9
作者 Masanobu Abe Yoshiyuki Mori +5 位作者 Yuki Kanno Kazuto Hoshi Hideto Saijo Takahiro Abe Kazumi Ohkubo Tsuyoshi Takato 《Open Journal of Stomatology》 2014年第9期441-445,共5页
Pleomorphic adenoma is the most common benign parotid gland tumor. Although its local recurrence rate is known to be high, the recurrence extending to the cervical region is rare. Here we report a case of a young fema... Pleomorphic adenoma is the most common benign parotid gland tumor. Although its local recurrence rate is known to be high, the recurrence extending to the cervical region is rare. Here we report a case of a young female (25 years old) with pleomorphic adenoma of the parotid gland which showed multiple recurrences through facial to cervical regions over a span of eight years. We also discuss how this benign tumor with a high recurrence rate has been treated in other cases, and how it should be treat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LEOMORPHIC ADENOMA PAROTID GLAND salivary neoplasm
下载PDF
MR成像在判断涎腺病变性质中的价值 被引量:1
10
作者 王继琛 李优伟 +2 位作者 蒋学祥 王霄英 肖江喜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9期1422-1424,共3页
目的确定MR成像是否可用于判断涎腺病变的性质,以及其诊断的准确性。方法对6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将10个MR表现参数进行逻辑回归分析,确定哪些参数可预测涎腺病变的良、恶性。结果逻辑回归分析表明:在包括炎症病例... 目的确定MR成像是否可用于判断涎腺病变的性质,以及其诊断的准确性。方法对6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将10个MR表现参数进行逻辑回归分析,确定哪些参数可预测涎腺病变的良、恶性。结果逻辑回归分析表明:在包括炎症病例的情况下,仅转移(P<0.001)征象可预测病变的性质。而在不包括炎症病例条件下,颈部淋巴结肿大和周围结构侵蚀在预测涎腺恶性病变方面具有显著意义。用转移征象预测恶性病变的准确性为83.0%、敏感性为43.8%、特异性为100%;而侵蚀征象预测恶性病变的准确性84.9%、敏感性为50%、特异性为100%。当应用转移征象和/或侵蚀征象来预测恶性病变时,准确性为92.5%、敏感性为75%、特异性为100%。结论颈部淋巴结肿大和周围结构侵蚀在确定恶性涎腺病变方面具有较高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涎腺疾病 肿瘤 磁共振成像
下载PDF
Endoscopic trans-pterygoid resection of a low-grade cribriform cystadenocarcinoma of the infratemporal fossa 被引量:2
11
作者 Vikram G.Ramjee Landon J.Massoth +1 位作者 John P.Richards II Kibwei A.McKinney 《World Journal of Otorhinolaryngology-Head and Neck Surgery》 2020年第2期115-117,共3页
This article presents a case of low-grade cribriform cystadenocarcinomas(LGCCC),a rare salivary gland tumor manifesting in the infratemporal fossa(ITF).The lesion in this case is unique in its location,histopathology,... This article presents a case of low-grade cribriform cystadenocarcinomas(LGCCC),a rare salivary gland tumor manifesting in the infratemporal fossa(ITF).The lesion in this case is unique in its location,histopathology,and management in that the tumor resection was performed using an exclusively endoscopic,endonasal approach.This case highlights the expanding application of endoscopic skull base techniques to address an indolent,slow-growing malignancy of the ITF.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alivary gland neoplasm Cribriform cystadenocarcinoma LOW-GRADE Infratemporal fossa ENDOSCOPIC Intraductal carcinoma
原文传递
涎腺导管癌3例临床病理分析
12
作者 张营 《中国实用口腔科杂志》 CAS 2013年第3期177-178,共2页
目的结合文献探讨涎腺导管癌(salivary duct carcinoma,SDC)的临床、病理特点、治疗及预后,以提高临床诊疗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48医院口腔颌面外科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收治的3例SDC患者临床资料,结合临床及病理特... 目的结合文献探讨涎腺导管癌(salivary duct carcinoma,SDC)的临床、病理特点、治疗及预后,以提高临床诊疗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48医院口腔颌面外科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收治的3例SDC患者临床资料,结合临床及病理特点、治疗方法及预后情况进行分析,并进行相关文献复习。结果 SDC好发于男性,以腮腺导管癌多见,肿瘤生长迅速,浸润性强,易侵犯神经导致面瘫。讨论 SDC是一类恶性程度很高的恶性肿瘤,诊断主要靠术后病理及免疫组化检查,治疗以局部广泛切除+颈淋巴清扫术为主,术后给予放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涎腺 肿瘤 涎腺导管癌
原文传递
咽、喉及颈段气管原发性小涎腺肿瘤临床病理分析 被引量:1
13
作者 郑舟军 周水洪 +1 位作者 徐盈盈 汪审清 《杭州师范学院学报(医学版)》 2006年第4期263-265,共3页
目的 探讨原发于咽、喉及颈段气管的小涎腺肿瘤的临床病理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13例原发于咽、喉及颈段气管的小涎腺性肿瘤。所有病例手术中采用快速冰冻病理切片检查以明确肿瘤的良恶性。2例较大的咽旁间隙多形性腺瘤和2例喉多形性腺... 目的 探讨原发于咽、喉及颈段气管的小涎腺肿瘤的临床病理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13例原发于咽、喉及颈段气管的小涎腺性肿瘤。所有病例手术中采用快速冰冻病理切片检查以明确肿瘤的良恶性。2例较大的咽旁间隙多形性腺瘤和2例喉多形性腺瘤采用颈侧切开肿瘤切除术;2例咽肌上皮瘤和2例较小咽旁间隙多形性腺瘤采用口内咽侧切开肿瘤切除术。3例喉腺样囊性癌,1例声门上型T1N0M0患者行水平半喉切除术.2例声门下型喉癌行全喉切除术;2例颈段气管肿瘤患者低位气管切开术加行气管节段切除端端吻合术+术后放疗。结果13例原发性于咽、喉及颈段气管的小涎腺性肿瘤,男女之比为1:2,良、恶比例为2:1。肿瘤的位置:咽部占50.0%(6/12)、喉部占33.3%(4/12),颈段气管占16.7%(2/12)。良性肿瘤8例.其中多形性腺瘤6例(咽部4例,喉部2例),肌上皮瘤2例(均位于咽部);病程最短为10天,最长为2月。恶性肿瘤4例.其中腺样囊性癌4例(喉部3例,颈段气管1例),粘液表皮样癌1例(位于颈段气管)。所有患者均行手术治疗,术后均无并发症,痊愈出院。良性肿瘤随访2~12年,失访2例,1例死于其它疾病,余5例无复发。5例恶性肿瘤患者,随访2年~11年,失访1例,余均健在。结论 原发于咽、喉及颈段气管的小涎腺性肿瘤有独特的特点,早期症状不典型或无症状.逐渐增大时才影响所在部位的功能。良性肿瘤被覆的粘膜无破溃,色质无改变.边界清楚,大多呈球形或类球形或分叶状.均不影响神经功能.症状均无突然加重现象。恶性组中均位于喉部及颈段气管,肿瘤表面不光滑,淡红色,边界不清。均可手术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涎腺源性肿瘤 气管
下载PDF
涎腺多形性腺瘤中c-erbB-2癌基因蛋白产物的表达及意义 被引量:1
14
作者 阎颖 南平 +3 位作者 郭庆科 唐文杰 肖光裕 张盈华 《第四军医大学学报》 1994年第3期177-179,共3页
作者应用单克隆抗体AB-3,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80例涎腺多形性腺瘤和25例正常涎腺石蜡包埋组织中癌基因c-erbB-2表达产物进行检测.15例涎腺多形性腺瘤显示c-erbB-2蛋白产物表达阳性,25例正常涎腺组... 作者应用单克隆抗体AB-3,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80例涎腺多形性腺瘤和25例正常涎腺石蜡包埋组织中癌基因c-erbB-2表达产物进行检测.15例涎腺多形性腺瘤显示c-erbB-2蛋白产物表达阳性,25例正常涎腺组织均显示阴性;c-erbB-2蛋白表达与涎腺多形性腺瘤的细胞分化程度及患者的预后关系密切.提示:原癌基因c-erbB-2蛋白产物的表达可能成为估价涎腺多形性腺瘤预后的指标之一,表达阳性率愈高则该肿瘤的术后复发率及恶变率愈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癌基因 免疫组织化学 涎腺肿瘤
下载PDF
涎腺腺样囊性癌中PD-L2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15
作者 张邢松 沈蓉 缪小兵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47-52,共6页
目的探讨涎腺腺样囊性癌(salivary adenoid cystic carcinoma,SACC)组织中程序性死亡配体-2(programmed death-ligand 2,PD-L2)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EnVision法检测67例SACC中PD-L2的表达,免疫组化双染法检测PD-L2和CD68/... 目的探讨涎腺腺样囊性癌(salivary adenoid cystic carcinoma,SACC)组织中程序性死亡配体-2(programmed death-ligand 2,PD-L2)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EnVision法检测67例SACC中PD-L2的表达,免疫组化双染法检测PD-L2和CD68/CD163共表达情况,并分析PD-L2、CD68、CD163表达与SACC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结果免疫组化结果显示,SACC肿瘤细胞和肿瘤浸润性免疫细胞(tumor-infiltrating immune cell,TIIC)中PD-L2的阳性率分别为17.9%(12/67)、53.7%(36/67)。肿瘤细胞以及TIIC的PD-L2表达均与淋巴结转移相关(P均<0.05),两者在有淋巴结转移组中PD-L2的表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肿瘤细胞以及TIIC中PD-L2的表达均与患者性别、年龄、肿瘤最大径、发病部位、主要结构、临床分期、神经侵犯以及脉管癌栓无关(P均>0.05)。免疫组化双染结果显示,部分TIIC PD-L2阳性细胞表达CD68和CD163;CD68在TIIC PD-L2阴性组与阳性组中的表达差异无显著性(P=0.8791);CD163在TIIC PD-L2阳性组中的表达高于TIIC PD-L2阴性组(P=0.0052)。Kaplan-Meier生存分析显示,肿瘤细胞PD-L2的表达与患者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无关(P=0.4918);TIIC PD-L2阳性患者的OS较阴性患者缩短(P=0.0101);CD68表达与患者OS无关(P=0.0579);而CD163强阳性患者的OS较弱阳性患者缩短(P=0.0291)。TIIC PD-L2阴性+CD68强阳性的SACC患者预后较好(P=0.0393);TIIC PD-L2阳性+CD163强阳性的患者预后最差(P=0.0040)。结论SACC肿瘤细胞以及TIIC PD-L2的表达与淋巴结转移相关。TIIC PD-L2阳性患者的OS较阴性患者缩短。TIIC PD-L2阴性+CD68强阳性的SACC患者预后较好;TIIC PD-L2阳性+CD163强阳性的患者预后最差;这些结果可为SACC的免疫治疗提供实验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涎腺肿瘤 腺样囊性癌 肿瘤细胞 肿瘤浸润性免疫细胞 PD-L2
下载PDF
六亚甲基双乙酰胺对Mc3的转移抑制作用
16
作者 吴军正 陈建元 +1 位作者 李峰 王晓岚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5期335-337,共3页
目的 :研究六亚甲基双乙酰胺 (HMBA)对涎腺粘液表皮样癌高转移细胞 Mc3恶性表型的影响。方法 :采用 MTT法、细胞计数法、克隆形成法、流式细胞术及癌细胞裸鼠尾静脉注射法 (每只鼠 10 6个细胞 )研究HMBA对 Mc3细胞生长以及转移力的抑制... 目的 :研究六亚甲基双乙酰胺 (HMBA)对涎腺粘液表皮样癌高转移细胞 Mc3恶性表型的影响。方法 :采用 MTT法、细胞计数法、克隆形成法、流式细胞术及癌细胞裸鼠尾静脉注射法 (每只鼠 10 6个细胞 )研究HMBA对 Mc3细胞生长以及转移力的抑制作用。结果 :HMBA在 1mmol/ L 时对 Mc3细胞生长抑制率为36 % ,作用于 Mc3细胞 5 d后对照组和处理组细胞倍增时间 (h)分别为 2 0 .8和 2 3.5 ,S细胞比例 (% )为 2 4.5和2 3.0。野生型 P5 3蛋白表达率 (% )为 2 4.0和 99.7,nm2 3- H1 蛋白表达率 (% )为 99.9和 98.9,克隆形成率 (% )为 2 3.5和 16 .0 ,在裸鼠肺表面转移结节数为 139± 6 1和 83± 37。结论 :HMBA可抑制 Mc3细胞的转移力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六亚甲基双乙酰胺 涎腺粘液表皮样癌 肿瘤转移
下载PDF
涎腺肿瘤细针穿刺标本中端粒酶检测的临床意义
17
作者 冀予心 陈卫民 +1 位作者 孙国洪 张苹 《临床口腔医学杂志》 2003年第3期143-145,共3页
目的 研究细针穿刺检测涎腺肿瘤组织中细胞端粒酶活性的可行性,探讨端粒酶活性在涎腺肿瘤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 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一端粒末端重复序列(PCR-TRAP)技术检测45例涎腺肿瘤细针穿刺标本中细胞的端粒酶。结果 33例良性肿... 目的 研究细针穿刺检测涎腺肿瘤组织中细胞端粒酶活性的可行性,探讨端粒酶活性在涎腺肿瘤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 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一端粒末端重复序列(PCR-TRAP)技术检测45例涎腺肿瘤细针穿刺标本中细胞的端粒酶。结果 33例良性肿瘤标本中3例端粒酶阳性,12例恶性肿瘤标本中10例端粒酶阳性。端粒酶活性检测与细胞学诊断符合率66.7%。二种方法同时应用可使确诊率提高至83.3%。结论涎腺肿瘤组织细针穿刺标本端粒酶检测方法具备敏感性高、特异性好的特点,与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测技术联合应用,在涎腺肿瘤的诊断治疗、预后方面有十分广阔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涎腺肿瘤 端粒酶 细胞学
原文传递
涎腺粘液表皮样癌高转移细胞克隆的筛选及其生物学特性 被引量:28
18
作者 吴军正 司徒镇强 +5 位作者 刘志斌 陈建元 李峰 刘斌 李焰 阎晓光 《第四军医大学学报》 1998年第1期1-4,共4页
目的:筛选人涎腺粘液表皮样癌高转移克隆细胞并研究其生物学特性.方法:采用裸鼠体内人工肺转移和体外细胞培养的方法筛选克隆细胞,应用细胞计数法、染色体显示法、软琼脂克隆形成法、流式细胞术及裸鼠体内试验法研究细胞的生物学特... 目的:筛选人涎腺粘液表皮样癌高转移克隆细胞并研究其生物学特性.方法:采用裸鼠体内人工肺转移和体外细胞培养的方法筛选克隆细胞,应用细胞计数法、染色体显示法、软琼脂克隆形成法、流式细胞术及裸鼠体内试验法研究细胞的生物学特性.结果:经裸鼠体内3次筛选人涎腺粘液表皮样癌细胞系MEC1(M)获得细胞亚系Mc,经克隆化培养从Mc获得细胞克隆Mc1,Mc2和Mc3.M,Mc,Mc1,Mc2和Mc3细胞的染色体为亚二倍体,保持人类染色体核型,所致肿瘤显示粘液表皮样癌组织学特征.它们的群体倍增时间分别为24.1,22.5,24.0,23.0和22.6h;克隆形成率(%)分别为1.8±0.3,2.6±0.4,0.3±0.2,0.4±0.2和233±1.9;细胞周期中S期细胞所占比例(%)分别为229,16.9,6.4,5.9和24.5;野生型P53蛋白阳性表达率(%)分别为47.4,34.1,45.1,53.1和24.0;与M相比较,Mc,Mc1,Mc2和Mc3引起的裸鼠肺转移结节形成率(%,M=100)分别为239,56,85和338.结论:Mc3是从MEC1细胞系中筛选出的人涎腺粘液表皮样癌高转移克隆细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涎腺肿瘤 粘液表皮样癌 肿瘤转移 克隆细胞
下载PDF
64例大涎腺腺样囊性癌的预后因素分析 被引量:15
19
作者 卿菁 张诠 +1 位作者 魏茂文 郭朱明 《癌症》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9期1138-1143,共6页
背景与目的:涎腺腺样囊性癌是一类恶性程度高的涎腺肿瘤,针对大涎腺来源的腺样囊性癌的研究较少。本研究旨在探讨影响大涎腺腺样囊性癌患者预后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971年1月至1998年7月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收治并随诊7年以上的64... 背景与目的:涎腺腺样囊性癌是一类恶性程度高的涎腺肿瘤,针对大涎腺来源的腺样囊性癌的研究较少。本研究旨在探讨影响大涎腺腺样囊性癌患者预后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971年1月至1998年7月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收治并随诊7年以上的64例大涎腺腺样囊性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应用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组间比较用log-rank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Cox模型进行分析,两组比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本组总死亡率为57.8%,肿瘤相关死亡率为46.9%;5年、10年累积生存率分别为65.6%和54.5%;复发率为34.4%,远处转移率为45.0%;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神经是否受侵、病理类型、临床分期、手术切缘是否干净是影响患者预后的因素。年龄≥50岁、神经受侵、病理类型为实体型或小管型、临床分期为晚期(Ⅲ、Ⅳ期)、切缘阳性者的预后较年龄<50岁、神经未受侵、病理类型为筛孔状、临床分期为早期(Ⅰ、Ⅱ期)、切缘阴性者差;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神经受侵、病理类型为实体型、临床分期属于晚期(Ⅲ、Ⅳ期)、切缘阳性者,预后差。结论:神经是否受侵、病理类型、临床分期、手术切缘是否干净是影响大涎腺腺样囊性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涎腺肿瘤 大涎腺腺样囊性癌 预后 累积生存率 多因素分析
下载PDF
金属蛋白酶及其组织抑制剂在涎腺腺样囊性癌细胞株表达的分子生物学研究 被引量:10
20
作者 史宏男 何荣根 周晓健 《中华口腔医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6期323-326,共4页
为了研究金属蛋白酶(metaloproteinase,MMP)及其组织抑制剂(tissueinhibitorofmetaloproteinase,TIMP)对涎腺腺样囊性癌细胞(adenoidcysticcarci... 为了研究金属蛋白酶(metaloproteinase,MMP)及其组织抑制剂(tissueinhibitorofmetaloproteinase,TIMP)对涎腺腺样囊性癌细胞(adenoidcysticcarcinoma,ACC)转移的影响,本研究应用斑点印迹杂交的分子生物学方法检测ACC2细胞系及高转移细胞株ACCM中MMP2、MMP9和TIMP2的表达。结果显示MMP2,MMP9在ACCM表达较高,在ACC2表达较低,而TIMP2在ACC2表达较高,在ACCM表达较低,证实MMP2,MMP9促进转移的发生,而TIMP2则抑制转移的发生。提示MMP与TIMP平衡关系可能是ACC转移的关键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涎腺肿瘤 肿瘤转移 金属蛋白酶 组织抑制剂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