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7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骶骨肿瘤术后常见并发症的临床分析与防治 被引量:31
1
作者 李国东 蔡郑东 +5 位作者 傅强 王季 李全 何大为 雷会宁 纪方 《中国骨肿瘤骨病》 2006年第5期257-261,共5页
目的探讨常见的骶骨肿瘤术后并发症类型及相应预防治疗措施,为提高骶骨肿瘤的手术治疗水平、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提供依据。方法对1998年1月至2005年8月进行手术切除的92例骶骨肿瘤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探讨骶骨肿瘤术后常见并发症... 目的探讨常见的骶骨肿瘤术后并发症类型及相应预防治疗措施,为提高骶骨肿瘤的手术治疗水平、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提供依据。方法对1998年1月至2005年8月进行手术切除的92例骶骨肿瘤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探讨骶骨肿瘤术后常见并发症的类型、原因及相应处理措施。结果骶骨肿瘤患者围手术期内最常见的并发症为术中大量出血和伤口相关并发症:本组中14例(15.2%)围手术期失血量大于3000ml,切口局部发生延迟愈合的8例(11.59%),切口感染5例(7.25%)。在获得长期随访的69例患者中30例(43.48%)发生肢体麻木、括约肌功能障碍和男性性功能障碍。行ISOLA内固定者术后6例(17.14%)出现腰部僵直。结论术中大量出血、神经根丛损伤、伤口并发症、腰椎骨盆失稳-重建相关并发症是除肿瘤局部复发之外最常见骶骨肿瘤术后并发症类型,相应的预防治疗措施可以将并发症的危害降到最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骶骨 肿瘤 手术 并发症
下载PDF
骶骨肿瘤的分区与手术方法探讨 被引量:23
2
作者 郭卫 汤小东 +1 位作者 杨毅 姬涛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2007年第8期605-610,共6页
目的:探讨骶骨肿瘤的分区方法,选择恰当的手术入路及手术方法。方法:1997年7月到2006年7月,共有251例骶骨瘤患者在我院骨肿瘤科接受手术治疗,年龄8-83岁;男124例,女127例。以S2/3椎间盘为界,将骶骨分为上位骶椎(Ⅰ区)及下位骶椎(Ⅱ区)二... 目的:探讨骶骨肿瘤的分区方法,选择恰当的手术入路及手术方法。方法:1997年7月到2006年7月,共有251例骶骨瘤患者在我院骨肿瘤科接受手术治疗,年龄8-83岁;男124例,女127例。以S2/3椎间盘为界,将骶骨分为上位骶椎(Ⅰ区)及下位骶椎(Ⅱ区)二区;累及到腰椎定义为Ⅲ区;上位骶椎以椎管中心为界分为前(a)、侧(b)、后(c)三区。肿瘤位于Ⅰa区12例,Ⅰab区22例,Ⅰc区4例,Ⅰabc区28例,Ⅰabbc区9例,ⅠaⅡ区7例,ⅠabⅡ区10例,ⅠabcⅡ区51例,ⅠabbcⅡ区53例,ⅠabcⅢ区5例,ⅠabbcⅢ区3例,ⅠabcⅡⅢ区7例,ⅠabbcⅡⅢ区10例,单纯Ⅱ区30例。单纯累及Ⅱ区的肿瘤均行广泛或边缘性切除;单纯累及Ⅰ区的良性肿瘤均行刮除或边缘性切除;单纯累及Ⅰ区的恶性肿瘤行边缘性切除或广泛切除;同时累及Ⅰ、Ⅱ区的肿瘤采取广泛切除肿瘤的Ⅱ区部分,切、刮除肿瘤的Ⅰ区部分。结果:3例死于围手术期并发症,其中1例术前即有创面严重感染,肿瘤突于皮肤外,术后死于重度感染;1例死于失血性休克;另1例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47例术后出现伤口并发症,其中29例需手术清创、引流、二期闭合伤口;7例清创后因皮肤缺损较大,行局部皮瓣转移;25例(10%)患者术后出现不同程度的脑脊液漏,均经抬高床尾、抗生素等非手术治疗愈合。3例出现直肠瘘,经直肠造瘘后愈合。随访9个月-8年,42例转移瘤患者转入他科继续治疗,209例原发肿瘤患者失访31例,死亡34例,复发51例,无瘤存活93例。结论:骶骨肿瘤的外科治疗应根据肿瘤累及骶骨的部位不同选择不同的手术入路及切除方法。即使切除范围要达到S1水平,单纯后方入路仍能完成手术,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骶骨 肿瘤 分区 手术方法
下载PDF
术前肿瘤动脉栓塞联合术中腹主动脉球囊阻断在骶骨肿瘤切除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22
3
作者 陈文华 王祁 +3 位作者 何忠明 周剑 王益民 王杰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212-215,共4页
目的探讨术前肿瘤动脉栓塞联合术中腹主动脉球囊阻断在骶骨肿瘤切除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本研究纳入56例患者。对照组(24例)行常规外科切除骶骨肿瘤;试验组(32例)行术前骶骨肿瘤动脉栓塞联合术中腹主动脉球囊阻断。计算两组的手术时间... 目的探讨术前肿瘤动脉栓塞联合术中腹主动脉球囊阻断在骶骨肿瘤切除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本研究纳入56例患者。对照组(24例)行常规外科切除骶骨肿瘤;试验组(32例)行术前骶骨肿瘤动脉栓塞联合术中腹主动脉球囊阻断。计算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1年肿瘤复发率,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试验组患者造影显示骶骨肿瘤由多支血管供血,分别给予栓塞后在球囊阻断腹主动脉的辅助下成功切除肿瘤。试验组术中手术视野清晰,骶骨肿瘤切除时出血明显减少。术后未出现异位栓塞、肾缺血和肢体缺血等并发症。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1年肿瘤复发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前肿瘤动脉栓塞联合腹主动脉球囊阻断能有效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使肿瘤切除术中的手术观野更加清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栓塞 腹主动脉 球囊 骶骨 肿瘤
下载PDF
骶骨肿瘤的类型和临床特点 被引量:18
4
作者 郭卫 李大森 +1 位作者 唐顺 姬涛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380-384,共5页
目的:分析骶骨肿瘤的类型分布及临床特点。方法:1998年7月-2009年6月,我院骨肿瘤中心诊治445例骶骨肿瘤患者,男228例,女217例。年龄5-83岁,平均46.4岁。352例患者就诊时有严重腰骶部和/或下肢疼痛,93例患者因发现局部包块就诊。所有... 目的:分析骶骨肿瘤的类型分布及临床特点。方法:1998年7月-2009年6月,我院骨肿瘤中心诊治445例骶骨肿瘤患者,男228例,女217例。年龄5-83岁,平均46.4岁。352例患者就诊时有严重腰骶部和/或下肢疼痛,93例患者因发现局部包块就诊。所有患者均有术后病理诊断。回顾分析所有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结果:原发骶骨肿瘤351例,男174例,女177例,平均年龄44.4岁。其中脊索瘤95例,男62例,女33例,平均年龄55.7岁,骶尾区疼痛是主要症状(82例),半数以上患者伴有坐骨神经痛,肿瘤多先累及低位骶骨(S3-S5);神经源性肿瘤76例,男36例,女40例,平均年龄47.7岁,神经纤维瘤43例,神经鞘瘤24例,恶性神经鞘瘤9例,主诉多为坐骨神经痛、会阴部麻木(36例)和无痛性包块(11例),20例患者为查体或其他原因检查时发现,67例骶骨良性神经源性肿瘤起源于S3以上神经者54例,起源于S3以下神经者3例,发生于骶前未累及骶管者10例;骨巨细胞瘤60例,男24例,女36例,平均年龄32岁,腰骶尾部不适(37例)、坐骨神经痛(21例)是主要的临床表现,肿瘤多先累及上位骶骨(S1-S2);骶骨其他原发良性肿瘤及瘤样病变56例,包括畸胎瘤、皮样囊肿、表皮样囊肿共24例;其他原发恶性肿瘤64例,包括软骨肉瘤17例,尤文肉瘤14例,多发性骨髓瘤12例,成骨肉瘤6例等。转移性骶骨肿瘤94例,男54例,女40例,平均年龄54.1岁,包括不明来源转移瘤23例,肺癌转移13例,肾癌转移12例,大肠癌转移10例等。结论:脊索瘤、神经源性肿瘤和骨巨细胞瘤是骶骨常见的三大肿瘤,占骶骨原发肿瘤的2/3。对于出现腰骶部疼痛、下肢疼痛的患者,应警惕骶骨肿瘤的可能。根据患者年龄、病灶部位及影像学表现,可以作出相对正确的初步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骶骨 肿瘤 类型 诊断
下载PDF
皮下跟腱切断术在Ponseti方法治疗先天性马蹄内翻足中的作用 被引量:15
5
作者 王志刚 蔡海清 +5 位作者 陈博昌 李玉婵 徐蕴岚 杨杰 葛翼华 冯林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1期817-820,共4页
[目的]介绍皮下跟腱切断术的手术指征、方法,阐明皮下跟腱切断术在Ponseti方法治疗先天性马蹄内翻足中的重要性。[方法]本院自2000年1月~2005年12月,采用Ponseti方法治疗先天性马蹄内翻足236例,男196例,女40例,共330足,年龄3 d^13个月... [目的]介绍皮下跟腱切断术的手术指征、方法,阐明皮下跟腱切断术在Ponseti方法治疗先天性马蹄内翻足中的重要性。[方法]本院自2000年1月~2005年12月,采用Ponseti方法治疗先天性马蹄内翻足236例,男196例,女40例,共330足,年龄3 d^13个月。选择连续矫形石膏后,足不能背屈>15°,不能保持外展70°位置的病例为施行皮下跟腱切断术指征。308足具备手术指征接受手术治疗,22足未行皮下跟腱切断术而直接佩戴矫形支具。[结果]佩戴支具后定期随访,平均随访期2.1年,随访率97.88%。所有行手术的跟腱无1例不连接,外观连续,扪之有弹性,已行走者步态正常,跟腱有力。随访中,未手术组4足出现马蹄复发,行皮下跟腱切断术;手术组31足出现不同程度的马蹄,内收畸形复发,再行皮下或切开跟腱延长术及肌腱转移术。所有接受手术者无1例出现“摇椅足”畸形。[结论]皮下跟腱切断术是Ponseti方法治疗先天性马蹄内翻足中非常重要的环节,是完全矫正马蹄畸形的关键,它对于恢复跟骨的解剖位置,维持足正常的形态具有重要意义。严格把握手术指征,仔细操作,正确配合矫形石膏和外展支具使用,有助于取得Ponseti方法治疗的成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蹄足畸形 PONSETI方法
下载PDF
MRI在骶骨肿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15
6
作者 何东 王莉 +3 位作者 陆建平 王飞 刘崎 田建明 《中国CT和MRI杂志》 2007年第4期7-11,共5页
目的探讨MRI在骶骨肿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了56例骶骨肿瘤的影像学表现,均经手术、活检病理或随访证实,其中脊索瘤7例,骨巨细胞瘤2例,神经源性肿瘤6例,转移瘤25例,软骨肉瘤1例,滑膜肉瘤1例,小圆细胞瘤1例,畸胎瘤1例,海绵状... 目的探讨MRI在骶骨肿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了56例骶骨肿瘤的影像学表现,均经手术、活检病理或随访证实,其中脊索瘤7例,骨巨细胞瘤2例,神经源性肿瘤6例,转移瘤25例,软骨肉瘤1例,滑膜肉瘤1例,小圆细胞瘤1例,畸胎瘤1例,海绵状血管瘤2例,白血病3例,淋巴瘤5例,骨髓瘤2例。所有病例均行X线及MRI检查,部分行CT、ECT检查。分析其MRI表现。结果各种骶骨肿瘤的MRI征象包括:病灶不同的中心位置及范围,MRI信号特点,骶骨破坏、骶管、骶孔扩大变形,软组织肿块、病灶内钙化及骨嵴形成,髓腔浸润。结论MRI是骶骨肿瘤的诊断的重要方法,其多断面成像对骶骨肿瘤显示清晰,结合磁共振新技术的使用,对骶骨肿瘤的诊断、治疗更具临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骶骨肿瘤 磁共振成像 诊断显像
下载PDF
骶骨肿瘤伤口相关并发症的危险因素分析与对策 被引量:14
7
作者 曲华毅 郭卫 杨荣利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212-215,共4页
[目的]总结骶骨肿瘤术后伤口相关并发症类型及相应危险因素,探讨骶骨肿瘤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为降低骶骨肿瘤手术并发症的发生率提供依据。[方法]对1997年8月~2008年6月进行手术切除的302例骶骨肿瘤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总结骶骨肿瘤术... [目的]总结骶骨肿瘤术后伤口相关并发症类型及相应危险因素,探讨骶骨肿瘤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为降低骶骨肿瘤手术并发症的发生率提供依据。[方法]对1997年8月~2008年6月进行手术切除的302例骶骨肿瘤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总结骶骨肿瘤术后常见并发症的类型、相关危险因素及相应处理措施。[结果]骶骨肿瘤患者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为切口不愈合、切口感染、脑脊液漏及内脏损伤及术后大出血。切口局部发生延迟愈合的46例,占15.2%。深部感染31例,占10.3%,内脏损伤12例,占0.4%。术后伤口不愈合、术后伤口感染及内脏损伤的主要危险因素包括肿瘤直径大于10 cm、二次手术及放疗。术后11例患者出现大出血,其中7例患者经介入治疗病情稳定,2例患者伤口加压包扎,加快输血,病情稳定,2例患者术后出现多脏器功能衰竭而死亡。1例患者术后出现多发内脏转移及骨转移死亡。术后大出血的主要危险因素包括肿瘤直径大于10 cm、进行肿瘤切刮术及肿瘤累及S2及以上。脑脊液漏患者18例,占0.6%,放疗及二次手术是出现脑脊液漏的主要原因。[结论]充分了解骶骨肿瘤患者的手术风险因素有助于判断术后的情况,术前积极的防范及术后有效的预防及处理可以降低手术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骶骨 肿瘤 手术 并发症
原文传递
腹主动脉阻断与髂内动脉结扎控制出血在骶骨肿瘤切除手术中的应用比较研究(英文) 被引量:8
8
作者 马泽民 吕国华 +1 位作者 王冰 李晶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CAS CSCD 2004年第2期33-35,共3页
目的 通过比较在骶骨肿瘤手术中应用腹主动脉阻断与髂内动脉结扎控制出血的临床统计学资料 ,探讨该两种方法在骶骨肿瘤手术中控制大量失血的实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 1992年~ 2 0 0 2年间 4 0例骶骨肿瘤切除手术中应用腹主动脉阻... 目的 通过比较在骶骨肿瘤手术中应用腹主动脉阻断与髂内动脉结扎控制出血的临床统计学资料 ,探讨该两种方法在骶骨肿瘤手术中控制大量失血的实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 1992年~ 2 0 0 2年间 4 0例骶骨肿瘤切除手术中应用腹主动脉阻断方法 19例 ,应用髂内动脉结扎 2 1例以控制术中的大量失血。对两组病例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及术后并发症进行比较 ,两组资料应用统计学分析。结果 在骶骨肿瘤切除手术中应用髂内动脉结扎 2 1例 ,腹主动脉阻断 19例 ,两者的手术时间和术后并发症无显著性差别 ,但术中失血量有明显差别 ,P <0 .0 5。结论 在骶骨肿瘤切除手术中应用腹主动脉阻断比髂内动脉结扎技术更能有效控制术中失血量 ,而且并不会增加手术操作难度及延长手术时间。严格掌握阻断腹主动脉指征及阻断时间或结扎髂内动脉不会出现不可逆的缺血损害的并发症。我们认为在骶骨肿瘤切除手术中应用腹主动脉阻断对于控制术中失血优于髂内动脉结扎技术 ,但后者对减少术中失血也是一种有效方法 ,临床依术者及患者具体情况选择应用为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主动脉阻断 髂内动脉结扎 骶骨肿瘤 手术
下载PDF
超长时间腹主动脉内球囊阻断技术在骨盆及骶骨肿瘤切除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10
9
作者 罗翼 段宏 +6 位作者 黄斌 邹昌 周勇 闵理 张闻力 赵纪春 屠重棋 《中国循证医学杂志》 CSCD 2015年第8期878-882,共5页
目的探讨低位腹主动脉内球囊长时间阻断血流技术在骨盆及骶骨肿瘤外科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纳入2005年1月至2013年6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骨科收治的行腹主动脉内球囊阻断的骨盆或骶骨肿瘤患者。根据球囊的阻断时限,将患者分为A(〈90 mi... 目的探讨低位腹主动脉内球囊长时间阻断血流技术在骨盆及骶骨肿瘤外科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纳入2005年1月至2013年6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骨科收治的行腹主动脉内球囊阻断的骨盆或骶骨肿瘤患者。根据球囊的阻断时限,将患者分为A(〈90 min)、B(90-180 min)、C(〉180 min)三组。比较三组患者术中出血量、输血量、术后引流量、平均住院时间,以及术后并发症的差异。结果共纳入78例患者,其中A组21例,B组38例,C组19例。所有患者均获得整块切除,术中均未发生球囊移位及腹主动脉血流渗漏现象。三组间比较,其术中出血量(P=0.026)和平均住院日(P=0.021)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进一步的两两比较结果显示,C组均明显大于A、B两组(P均〈0.05)。而在输血量、术后引流量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方面,三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在骨盆及骶骨肿瘤外科治疗中,选择性延长腹主动脉内球囊阻断时间可充分暴露手术野、减少术中出血,从而节约血液成本、提高手术安全性,且不增加术后远端肢体麻痹、甚至缺血坏死等并发症的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骶骨肿瘤 骨盆肿瘤 球囊阻断 腹主动脉 并发症 安全性
原文传递
术前DSA在骶骨肿瘤外科治疗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9
10
作者 王季 蔡郑东 +2 位作者 朱晓东 李国东 郑龙坡 《中国骨肿瘤骨病》 2007年第2期96-98,共3页
目的探讨术前DSA在骶骨肿瘤外科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1999年1月至2005年1月我科收治的50例骶骨肿瘤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50例患者均进行术前选择性动脉造影栓塞,局部化疗给药,栓塞后24~72h内进行肿瘤切除。结果50例肿瘤均获彻底切... 目的探讨术前DSA在骶骨肿瘤外科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1999年1月至2005年1月我科收治的50例骶骨肿瘤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50例患者均进行术前选择性动脉造影栓塞,局部化疗给药,栓塞后24~72h内进行肿瘤切除。结果50例肿瘤均获彻底切除,无手术中休克或死亡。术中出血大大减少,平均(2700±800)ml,术后5d引流量平均(580±220)ml。平均随访20个月(6~72个月),1例因一般情况较差死于围手术期并发症,骨肉瘤及转移癌及多发骨髓瘤均于术后6~18个月转移复发,1例脊索瘤及1例骨巨细胞瘤原位复发,余病例均无复发。结论术前DSA可以显示肿瘤的范围、肿瘤的血供、血管分布情况,提示肿瘤的性质,有助于术前的充分准备、手术入路的选择及术中肿瘤血管的处理。血管造影时的化疗给药是肿瘤切除术后化疗等综合治疗的有益补充,对提高肿瘤的治疗效果及预防术后复发具有一定的意义。因而,术前DSA是骶骨肿瘤外科治疗的十分有效的辅助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骶骨 肿瘤 手术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下载PDF
骶骨肿瘤的CT影像表现 被引量:9
11
作者 骆冬英 朱绍同 +2 位作者 杜湘珂 王树平 李河北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320-322,共3页
目的 分析骶骨肿瘤的CT影像特点。方法 回顾分析 3 0例经病理证实的骶骨肿瘤影像学特点。结果  3 0例骶骨肿瘤包括转移瘤 10例 ,脊索瘤 5例 ,骨巨细胞瘤 4例 ,神经源性肿瘤 3例 ,软骨肉瘤 3例 ,其它 5例 ,其CT影像学表现各有异同。... 目的 分析骶骨肿瘤的CT影像特点。方法 回顾分析 3 0例经病理证实的骶骨肿瘤影像学特点。结果  3 0例骶骨肿瘤包括转移瘤 10例 ,脊索瘤 5例 ,骨巨细胞瘤 4例 ,神经源性肿瘤 3例 ,软骨肉瘤 3例 ,其它 5例 ,其CT影像学表现各有异同。结论 从发病年龄、骶骨骨质破坏的形式、是否伴有硬化边缘、有否钙化、软组织肿块等方面分析 ,有助于骶骨肿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骶骨肿瘤 CT影像 诊断
下载PDF
CT血管造影技术辅助下球囊临时阻断术在骨肿瘤手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8
12
作者 方成 胡永成 +5 位作者 黄洪超 夏群 陈晓鹏 袁斌斌 何鑫 王鹏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1253-1258,共6页
目的探讨CT血管造影(CT angiography,CTA)技术辅助下球囊临时阻断术在骨肿瘤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008年4月-2013年10月收治的36例骨肿瘤患者临床资料。男22例,女14例;年龄25-83岁,平均46岁。病灶部位:骶尾部17例,髂骨12例... 目的探讨CT血管造影(CT angiography,CTA)技术辅助下球囊临时阻断术在骨肿瘤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008年4月-2013年10月收治的36例骨肿瘤患者临床资料。男22例,女14例;年龄25-83岁,平均46岁。病灶部位:骶尾部17例,髂骨12例,耻骨5例,股骨近端2例。术前行CTA测量腹主动脉外径、髂总动脉外径以及低位肾动脉下缘与腹主动脉分叉之间距离,三维重建CTA标记低位肾动脉开口及腹主动脉分叉与脊柱椎体(骨性标志)解剖关系。根据观测结果选择合适型号的球囊以及指导术中球囊定位,均于球囊临时阻断术下彻底切除肿瘤。结果 CTA测量示腹主动脉外径为(1.545±0.248)cm,髂总动脉外径为(1.060±0.205)cm,低位肾动脉下缘与腹主动脉分叉之间距离为(10.818±1.165)cm。三维重建CTA示,低位肾动脉开口于L1椎体为主(16例,44.4%),腹主动脉分叉于L4椎体为主(22例,61.1%)。术中均有效阻断腹主动脉血流;3例球囊充起后血压显著增高,1例拔出球囊后左足背动脉搏动减弱,均经对症处理后缓解。手术时间118-311min;术中出血量200-1800mL,21例患者输血,输血量400-1200mL;累积动脉阻断时间为40-136min。术后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5-44个月,平均21个月。术后3个月,按照Enneking提出的骨肿瘤外科治疗后功能评定标准,获优9例,良20例,可5例,差2例。术后10例出现大小便功能障碍,2例肿瘤复发,3例死亡。结论CTA及三维重建能精确测量髂总动脉外径、腹主动脉外径及低位肾动脉下缘与腹主动脉分叉之间距离,可指导球囊型号选择以及术中球囊定位。骨肿瘤术中应用CTA辅助下球囊临时阻断术可减少术中出血量,保持术野清晰,缩短手术时间,降低肿瘤复发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盆肿瘤 骶骨肿瘤 CT血管造影 球囊临时阻断术
原文传递
骶骨肿瘤术前供血动脉栓塞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8
13
作者 刘玉金 徐家华 武清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464-467,共4页
目的评估骶骨肿瘤供血动脉的来源及术前栓塞的价值。方法对42例骶骨肿瘤手术切除前24 h内以明胶海绵颗粒对供血动脉进行栓塞。肿瘤包括脊索瘤14例、神经鞘瘤8例、转移瘤7例、骨软骨肉瘤3例、骨肉瘤1例、骨巨细胞瘤5例、成血管细胞瘤1例... 目的评估骶骨肿瘤供血动脉的来源及术前栓塞的价值。方法对42例骶骨肿瘤手术切除前24 h内以明胶海绵颗粒对供血动脉进行栓塞。肿瘤包括脊索瘤14例、神经鞘瘤8例、转移瘤7例、骨软骨肉瘤3例、骨肉瘤1例、骨巨细胞瘤5例、成血管细胞瘤1例、多发性骨髓瘤1例、血管肉瘤1例、成软骨细胞瘤1例。结果根据骶骨肿瘤的位置及大小不同,供血动脉来源不一致。42例造影提示肿瘤供血动脉有98支,其中右腰2动脉1支、左腰3动脉1支、右腰3动脉3支、左腰4动脉6支、右腰4动脉8支、左腰5动脉1支、左骶外侧动脉9支、右骶外侧动脉11支、左髂腰动脉1支、右髂腰动脉6支、骶正中动脉1支、左臀上动脉10支、右臀上动脉8支、左臀下动脉10支、右臀下动脉8支、左阴部内动脉8支、右阴部内动脉6支。肿瘤染色均较术前减少75%以上,栓塞24 h内行肿瘤切除术,术中、术后24 h内出血量40~7 200 m L,平均(1 255.2±982.1)m L。所有肿瘤均顺利切除,无严重并发症。结论骶骨肿瘤血供来源复杂,术前充分栓塞供血动脉能有效减少术中出血,降低手术危险性,提高肿瘤手术切除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骶骨肿瘤 新辅助化疗 供血动脉
下载PDF
骶骨肿瘤切除后重建的临床进展 被引量:7
14
作者 谢景运 羊明智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9期680-683,共4页
骶骨肿瘤相对少见,辅助治疗效果不确切。全骶骨肿瘤切除是治疗的主要手段,但全骶骨肿瘤切除常常导致骨盆环不稳,因此,术后如何重建腰骶稳定性是手术治疗骶骨肿瘤成功的关键所在。目前文献已报道多种重建方式,包括三角框架重建装置,髂骨... 骶骨肿瘤相对少见,辅助治疗效果不确切。全骶骨肿瘤切除是治疗的主要手段,但全骶骨肿瘤切除常常导致骨盆环不稳,因此,术后如何重建腰骶稳定性是手术治疗骶骨肿瘤成功的关键所在。目前文献已报道多种重建方式,包括三角框架重建装置,髂骨棒和髂骨螺钉,改良Galveston,假体置换等。作者就骶骨肿瘤切除术后重建方式及术后评价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骶骨 肿瘤 腰椎 骨盆 重建
下载PDF
不同控制出血方法在骶骨肿瘤切除术中的应用价值比较 被引量:6
15
作者 路小勇 崔现平 张志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2007年第12期899-903,共5页
目的:探讨骶骨肿瘤手术中应用不同方法控制出血的效果及其实用价值。方法:将143例骶骨肿瘤患者根据术中控制出血方法的不同分为6组,术前介入靶血管栓塞(A组)12例,髂内动脉结扎(B组)71例,球囊导管腹主动脉阻断(C组)9例,单纯低位腹主动脉... 目的:探讨骶骨肿瘤手术中应用不同方法控制出血的效果及其实用价值。方法:将143例骶骨肿瘤患者根据术中控制出血方法的不同分为6组,术前介入靶血管栓塞(A组)12例,髂内动脉结扎(B组)71例,球囊导管腹主动脉阻断(C组)9例,单纯低位腹主动脉阻断(D组)5例,低位腹主动脉阻断加髂内动脉结扎(E组)25例,未行控制出血的对照组(N组)21例。记录各组术中出血量,观察各组术中骶神经损伤、术中和术后出现休克死亡及术后1年复发等并发症情况。结果:各组术中出血量分别为N组5400±1756ml、A组3200±1060ml、B组3600±1146ml、C组1600±570ml、D组1650±540ml、E组1500±471ml,N组术中出血量显著大于A组和B组(P<0.05);C、D和E组术中出血减少,与N、A、B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C、D组术中出血量无显著性差异(P>0.05);E组术中出血量最少,与C、D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N、A组的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4/21、2/12,两者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B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为6/71,与N、A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C、D、E组均未出现休克死亡、骶神经损伤、1年内复发等并发症。结论:腹主动脉阻断可有效控制骶骨肿瘤切除术中出血,低位腹主动脉阻断并髂内动脉结扎术是一种更有效和安全的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骶骨肿瘤 手术 靶血管栓塞 髂内动脉结扎 球囊导管 腹主动脉阻断
下载PDF
全骶骨切除术治疗骶骨多节段恶性肿瘤 被引量:7
16
作者 郭卫 汤小东 +1 位作者 李大森 姬涛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472-476,共5页
目的:探讨对骶骨多节段恶性肿瘤施行全骶骨切除术的手术入路、手术方式及适应证。方法:2007年7月至2009年7月,共有6例骶骨恶性肿瘤患者在我院骨肿瘤科接受一期前后联合入路全骶骨切除钉棒系统内固定重建腰骶稳定性手术。其中男性4例,女... 目的:探讨对骶骨多节段恶性肿瘤施行全骶骨切除术的手术入路、手术方式及适应证。方法:2007年7月至2009年7月,共有6例骶骨恶性肿瘤患者在我院骨肿瘤科接受一期前后联合入路全骶骨切除钉棒系统内固定重建腰骶稳定性手术。其中男性4例,女性2例。年龄20~59岁,平均38.8岁。肿瘤位于S1~S54例,S1~S31例,L5~S41例。脊索瘤2例,软骨肉瘤2例,恶性神经鞘瘤1例,尤文肉瘤1例。结果:6例患者均安全度过围手术期。手术时间11~13h,平均12h。术中出血量3800~5500ml,平均4500ml。6例患者均未出现直肠、膀胱瘘等严重并发症。术中6例患者切断双侧S1神经根,术后出现双足跖屈运动障碍。所有患者经钉棒系统固定重建恢复了腰骶部连续性,术后6例患者均定制矫形鞋,术后6周穿矫形鞋扶拐可下地行走。随访3~25个月,平均10.3个月,未发现局部复发及远处转移病例。结论:一期前后联合入路全骶骨切除重建腰骶稳定性手术对于累及骶骨多个节段的恶性肿瘤可以获得满意的肿瘤学切除边界,但手术难度大,应严格把握手术适应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骶骨 恶性肿瘤 全骶骨切除术
下载PDF
髂内动脉栓塞后再行骶骨肿瘤切除的围手术期护理27例 被引量:7
17
作者 何伟 《实用护理杂志》 北大核心 2003年第7期17-18,共2页
关键词 血管栓塞 骶骨肿瘤 护理
原文传递
骶骨肿瘤术后切口并发症的相关因素分析 被引量:6
18
作者 俞猛 徐万鹏 +1 位作者 张林 陈国强 《中国骨肿瘤骨病》 2009年第6期321-323,共3页
目的分析骶骨肿瘤术后切口并发症的原因。方法2003年1月~2008年12月23例骶骨肿瘤行手术切除,手术时平均年龄42岁(16~68岁);男性10例,女性13例。其中脊索瘤8例、骨巨细胞瘤6例、神经纤维瘤1例、恶性神经鞘瘤1例,转移瘤3例、骨母细胞瘤... 目的分析骶骨肿瘤术后切口并发症的原因。方法2003年1月~2008年12月23例骶骨肿瘤行手术切除,手术时平均年龄42岁(16~68岁);男性10例,女性13例。其中脊索瘤8例、骨巨细胞瘤6例、神经纤维瘤1例、恶性神经鞘瘤1例,转移瘤3例、骨母细胞瘤1例、骨肉瘤2例、软骨肉瘤1例。统计分析患者性别,年龄,肿瘤性质,有无糖尿病,肥胖,吸烟,是否应用激素,以前是否有过手术,放疗,术前是否行化疗,动脉栓塞,手术时间,出血量,手术入路,有无脑脊液漏,术后膀胱和肠道功能情况。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了解以上因素与术后切口并发症的关系。结果6例患者(26%)术后出现切口并发症。增加并发症发生的因素有以前做过手术(P=0.016;OR8.01),手术时间>3h(P=0.036;OR3.79),年龄>50岁(P=0.076;OR1.59),术后膀胱和肠道功能障碍(P=0.089;OR2.53)。结论骶骨肿瘤切除手术切口并发症与再次手术,手术时间长,高龄患者以及术后膀胱和肠道功能障碍因素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切口并发症 骶骨 肿瘤 骶骨切除
原文传递
经前后联合入路切除骶骨巨大肿瘤 被引量:6
19
作者 王季 蔡郑东 +3 位作者 郑龙坡 李国东 傅强 孙伟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1期804-807,共4页
[目的]探讨骶骨巨大肿瘤的外科治疗。[方法]回顾分析2002年9月~2006年2月经前、后联合入路切除骶骨巨大肿瘤18例。男11例,女7例;年龄31~65岁,平均43岁。恶性肿瘤14例,包括脊索瘤8例,骨巨细胞瘤5例,软骨肉瘤1例,根据Enneking分... [目的]探讨骶骨巨大肿瘤的外科治疗。[方法]回顾分析2002年9月~2006年2月经前、后联合入路切除骶骨巨大肿瘤18例。男11例,女7例;年龄31~65岁,平均43岁。恶性肿瘤14例,包括脊索瘤8例,骨巨细胞瘤5例,软骨肉瘤1例,根据Enneking分期均属IA—IB;良性肿瘤4例,包括神经纤维瘤3例,动脉瘤样骨囊肿1例。[结果]18例患者无术中死亡,术中无严重并发症,肿瘤均获安全彻底切除,术中出血1000—5000ml。4例术后5—7d出现皮缘坏死,经换药后2例愈合,另2例经后期臀大肌瓣推移覆盖后愈合,其余切口均一期愈合。术后随访6个月-3.5年,平均2.6年。至目前仅2例脊索瘤术后2年复发。[结论]骶骨巨大肿瘤的骨破坏往往较广泛,盆腔残留间隙狭小,盆腔脏器多有黏连或侵犯,骶骨肿瘤切除术通常有显露困难、出血多、易致大小便功能或性功能障碍和肿瘤不易彻底切除的特点。经前、后入路切除骶骨巨大肿瘤具有骶前显露充分、利于肿瘤完整分离、便于处理血管、利于保护下腹下神经丛等优点。保留单侧S1、S2、S3或双侧S1、S2单侧S3可保全大部分括约肌功能,同时保存大部分下腹下神经丛,可避免性功能障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骶骨 肿瘤 手术 入路
下载PDF
64排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对骶骨肿瘤诊断价值分析 被引量:5
20
作者 朱敏 宋先东 《中国医疗器械信息》 2012年第6期59-62,共4页
目的:分析64排多层螺旋CT扫描及重建技术对骶骨肿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9例骶骨肿瘤的影像学表现,经手术、活检病理或随访证实,其中脊索瘤12例,软骨肉瘤2例,骨巨细胞瘤4例,转移瘤8例,神经源性3例。所有病例经行X线和MDCT检查。结... 目的:分析64排多层螺旋CT扫描及重建技术对骶骨肿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9例骶骨肿瘤的影像学表现,经手术、活检病理或随访证实,其中脊索瘤12例,软骨肉瘤2例,骨巨细胞瘤4例,转移瘤8例,神经源性3例。所有病例经行X线和MDCT检查。结果:骶骨肿瘤患者均摄骨盆X线片,东芝(Toshiba Aquilion)64排多层螺旋CT扫描以及CT三维重建成像的后处理。并且使用CT三维重建成像技术做骨盆图像任意角度旋转,获得骨盆各个方位的图像,详细获得了包括肿瘤范围、肿瘤中心、破坏程度、软组织肿块影和不同的钙化灶的资料。结论:64排多层螺旋CT扫描及其重建技术对骶骨肿瘤的诊断有重要的价值,对于疾病的发现和评估更为敏感,尤其是对骨质的破坏程度的确定,微小钙化的显示,对疾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有重要的价值,对临床选择治疗方式具有重要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层螺旋CT 骶骨肿瘤 三维重建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