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7篇文章
< 1 2 1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通感与概念隐喻 被引量:59
1
作者 汪少华 徐健 《外语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91-94,共4页
从认知的视角来看 ,通感也是一种隐喻 ,因此我们可用Lakoff和Johnson的概念隐喻理论来阐释通感现象。通感隐喻表现为感官特征之间的映射过程。在通感隐喻的意义建构与阐释过程中 ,感官特征通常从低级感官形式映射到高级感官形式。隐喻... 从认知的视角来看 ,通感也是一种隐喻 ,因此我们可用Lakoff和Johnson的概念隐喻理论来阐释通感现象。通感隐喻表现为感官特征之间的映射过程。在通感隐喻的意义建构与阐释过程中 ,感官特征通常从低级感官形式映射到高级感官形式。隐喻中概念通常从可及性较强的概念映射到可及性较弱的概念。揭示这一认知过程有助于读者更好地解读通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通感 隐喻 映射
原文传递
通感·联想·认知 被引量:64
2
作者 汪少华 《现代外语》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87-194,共8页
通感隐喻大量存在于文学作品和日常语言之中。鉴于通感隐喻新颖离奇,跨越不同的感官,我们无法用传统的语义学理论与隐喻理论来对之进行分析和解释。我们只能透过语言形式,运用概念隐喻理论来分析其中的思维与认知过程。通感隐喻的认知... 通感隐喻大量存在于文学作品和日常语言之中。鉴于通感隐喻新颖离奇,跨越不同的感官,我们无法用传统的语义学理论与隐喻理论来对之进行分析和解释。我们只能透过语言形式,运用概念隐喻理论来分析其中的思维与认知过程。通感隐喻的认知基础是在我们的概念系统中感官域之间特征的相似性心理联想。在通感隐喻两域之间的映射过程中感官特征通常从低级感官形式映射到高级感官形式。它受到从可及性较强的概念映射到可及性较弱的概念这一基本认知规律的制约。揭示这些认知规律有助于读者更好地解读通感隐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通感隐喻 语义学理论 隐喻理论 相似性心理联想
下载PDF
说“拈连” 被引量:34
3
作者 徐盛桓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1-6,共6页
“自主—依存分析框架”认为,话语的生成首先来源于说话人头脑里想要表达的意向内容,在交际意向性的制约下,通过相邻/相似关系,并利用人们感知话语有通感、通知的心理特征,将意向内容推衍成为话语。这个过程称为自主成分对依存成分的拈... “自主—依存分析框架”认为,话语的生成首先来源于说话人头脑里想要表达的意向内容,在交际意向性的制约下,通过相邻/相似关系,并利用人们感知话语有通感、通知的心理特征,将意向内容推衍成为话语。这个过程称为自主成分对依存成分的拈连。拈连是这样的推衍过程的机制,以相邻/相似关系的抽象知识为维度将常规关系组织起来进行心理建模是其中的中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主 依存 相邻 相似 拈连 通感
下载PDF
通感隐喻的认知基础和哲学意义 被引量:40
4
作者 王宇弘 《外语与外语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13-16,共4页
从认知角度考察,通感是一种特殊的隐喻,其源域和目的域都是人类所体验到的感觉。通感隐喻的产生并不是任意的,构成通感的不同感觉具有某种相似的跨感官特征,在隐喻映射的过程中保持不变,该特征的心理表征就是意象图式。本文通过两... 从认知角度考察,通感是一种特殊的隐喻,其源域和目的域都是人类所体验到的感觉。通感隐喻的产生并不是任意的,构成通感的不同感觉具有某种相似的跨感官特征,在隐喻映射的过程中保持不变,该特征的心理表征就是意象图式。本文通过两个具体的意象图式(“强度图式”和“节奏图式”)探讨通感隐喻的认知基础,对体验哲学框架下的意象图式和隐喻理论进行了丰富和发展,并且进一步揭示了通感隐喻所蕴含的人类心智的体验性以及其所具有的哲学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通感 隐喻 意象图式 体验性
下载PDF
通感现象的理据及功能特点分析 被引量:36
5
作者 王彩丽 《外语教学》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35-37,共3页
通感作为修辞的一种方式已得到学术界普遍公认 ,作为人类感知、认识世界的手段亦处于方兴未艾的研究之中。本文以认知隐喻理论为框架 ,对通感进行以下分析 :1 )通感现象的生理和心理基础 ;2 )通感在语言运用中的特点 ;3)
关键词 通感 通感隐喻 认知模式 投射
下载PDF
多模态认知计算 被引量:17
6
作者 李学龙 《中国科学:信息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32,共32页
人类利用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理解周围环境,通过整合多种感知模态,形成对事件的整体认识.为使机器更好地模仿人类的认知能力,多模态认知计算模拟人类的“联觉”(synaesthesia),探索图像、视频、文本、语音等多模态输入的高效感知与综... 人类利用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理解周围环境,通过整合多种感知模态,形成对事件的整体认识.为使机器更好地模仿人类的认知能力,多模态认知计算模拟人类的“联觉”(synaesthesia),探索图像、视频、文本、语音等多模态输入的高效感知与综合理解手段,是人工智能领域的重要研究内容,也是实现“通用人工智能”的关键之一.近年来,随着多模态时空数据的海量爆发和计算能力的快速提升,国内外学者提出了大量方法,以应对日益增长的多样化需求.然而,当前的多模态认知计算仍局限于人类表观能力的模仿,缺乏认知层面的理论依据.本文从信息论角度出发,建立了认知过程的信息传递模型,结合信容(information capacity),提出了多模态认知计算能够提高机器的信息提取能力这一观点,从理论上对多模态认知计算各项任务进行了统一.进而,根据机器对多模态信息的认知模式,从多模态关联、跨模态生成和多模态协同这3个方面对现有方法进行了梳理与总结,系统地分析了其中的关键问题与解决方案.最后,结合当前阶段人工智能的发展特点,重点思考多模态认知计算领域面临的难点与挑战,并对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深入分析与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 多模态 认知计算 联觉 信容
原文传递
通感单向映射的工作机制 被引量:13
7
作者 宋德生 《外语与外语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8期21-24,共4页
通感是一种语言现象,也是一种认知现象,有着生理学和心理学基础。通感现象是物理现象作用于人体而产生的生理和心理效应,是不同感官之间的经验映射。通感的哲学基础是“肉体哲学”,它的认知机制与隐喻相同。其单向映射规律是由各感... 通感是一种语言现象,也是一种认知现象,有着生理学和心理学基础。通感现象是物理现象作用于人体而产生的生理和心理效应,是不同感官之间的经验映射。通感的哲学基础是“肉体哲学”,它的认知机制与隐喻相同。其单向映射规律是由各感觉器官的发育时间的先后顺序决定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通感 映射 工作机制 认知 发展心理学
下载PDF
通感中感觉挪移在产品设计中的应用 被引量:15
8
作者 张凯 林鸿 《包装工程》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20-23,共4页
目的通过研究明确通感中感觉挪移在产品设计中的应用路径,进一步推动和完善产品通感设计的理论研究,并指导设计的创新实践。方法通过文献研究、案例研究等方法,从感觉挪移的特征、产生基础、应用路径等维度,探析感觉挪移在产品设计中的... 目的通过研究明确通感中感觉挪移在产品设计中的应用路径,进一步推动和完善产品通感设计的理论研究,并指导设计的创新实践。方法通过文献研究、案例研究等方法,从感觉挪移的特征、产生基础、应用路径等维度,探析感觉挪移在产品设计中的应用。结论进一步梳理了感觉挪移与通感设计中其他表现形式的关系,阐述了通感产生的生理、心理基础。同时,在此基础上总结了感觉挪移在产品创新设计应用中基于感知关联、认知经验和情感共鸣的3个主要路径。感觉挪移在产品设计中的应用,主要作用于用户的信息获取、加工、反馈等过程,能够为用户提供更为丰富的体验,为当代产品设计的创新提供独特的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通感 感觉挪移 产品设计
下载PDF
全适性设计中的通感与联觉 被引量:12
9
作者 李一城 吴文佳 江牧 《包装工程》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29-33,共5页
目的阐述通感与联觉在全适性设计中的作用。方法在全适性设计方法的测试阶段引入通感与联觉。结论通感与联觉能服务于全适性设计,将通感与联觉加入到人文关怀的设计理念中,能为用户带来更好的使用体验。
关键词 通感 联觉 全适性设计 用户测试
下载PDF
面向自然交互的声音通感设计研究 被引量:12
10
作者 谭征宇 杨文灵 《包装工程》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68-73,共6页
目的基于通感认知探究声音要素对用户感知的影响,为人机交互中的声音反馈提供设计指导。方法基于通感的意向图式理论,设置三维手势对声音的同步运动实验,以量表对声音指向性进行评价,并以手势动作对声音的主观感知进行表达,统计分析实... 目的基于通感认知探究声音要素对用户感知的影响,为人机交互中的声音反馈提供设计指导。方法基于通感的意向图式理论,设置三维手势对声音的同步运动实验,以量表对声音指向性进行评价,并以手势动作对声音的主观感知进行表达,统计分析实验数据,结合用户手势分析声音要素变化对用户体验的影响。结果声音的要素变化导致用户对声音的感知发生变化,从而影响用户的交互行为,响度和音调是主要影响因素。结论低音音调和中度响度要素的声音能给予用户较好的声音感知体验,自然交互中,声音反馈的应用可以引导用户进行有效的交互,提升用户的交互效率和操作体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声音特性 意象隐喻 手势交互 通感认知
下载PDF
试论Synaesthesia 被引量:5
11
作者 覃先美 《外国语》 CSSCI 北大核心 1998年第3期72-75,共4页
Synaesthesia虽然很少为人注意,但却是一种可以通过不同感觉的沟通或移植获得特殊表达效果的修辞方式,可汉译为移觉。本文比较全面地探讨它的基本概念、表现形式、修辞功能、心理基础。
关键词 移觉 修辞 心理基础
原文传递
茶文化典籍中的通感现象及其翻译探析 被引量:11
12
作者 姜欣 吴琴 《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6期152-155,共4页
通感,即把视、听、嗅、味和触觉等通过艺术的联想和想像而相互移借、融合与贯通。茶文化典籍由于其自身的特点为研究通感提供了很好的语料。品茶是一种精神上的体验和享受,人们在品鉴佳茗时观茶色、察其声、闻茶香、品其味,心无杂念、... 通感,即把视、听、嗅、味和触觉等通过艺术的联想和想像而相互移借、融合与贯通。茶文化典籍由于其自身的特点为研究通感提供了很好的语料。品茶是一种精神上的体验和享受,人们在品鉴佳茗时观茶色、察其声、闻茶香、品其味,心无杂念、和谐宁谧,触觉、视觉、听觉、嗅觉和味觉同时都直接参与其中,而生理学上人的五官又是相通的,因此,无论是在茶诗这样的诗歌体裁中还是《续茶经》这样的描述性文体中,都不乏应用通感手法的佳句。该文以《茶诗三百首》和《续茶经》为研究语料,在搜集和统计数据后对其中的通感现象进行分类,并对如何翻译好这些茶典籍中既是生理或心理现象又是语言或文化现象的通感进行了探讨,尤显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通感 翻译 茶诗 续茶经
下载PDF
文化语境下的通感与翻译 被引量:11
13
作者 邱文生 《中国外语》 CSSCI 2008年第3期89-94,共6页
通感是一种生理—心理现象,同时又是一种语言现象。语言中的通感是人类通感认知活动的工具和结果。通感表达从一个侧面折射出认知与语义结构的关系。本文对比分析了英汉通感在认知与语言层面上倾向的共性与特异性,进而指出这种不同文化... 通感是一种生理—心理现象,同时又是一种语言现象。语言中的通感是人类通感认知活动的工具和结果。通感表达从一个侧面折射出认知与语义结构的关系。本文对比分析了英汉通感在认知与语言层面上倾向的共性与特异性,进而指出这种不同文化语境下的通感呈现情状是译者翻译语言通感的参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通感 认知 表达 翻译
原文传递
英汉诗歌中意象的通感 被引量:4
14
作者 王晓军 《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 1999年第4期50-53,共4页
意象是诗歌的要素。英美诗歌中有关意象通感的使用艺术与中国古典诗歌有“血缘”关系 ;通感历来为中西方诗人所应用 ;通感的应用意义。本文拟就这几方面进行比较 。
关键词 意象 通感 联想
下载PDF
互联互通的身体基础——梅洛-庞蒂通感思想研究 被引量:10
15
作者 崔中良 王慧莉 《科学技术哲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53-58,共6页
互联互通的核心是人与世界以及他人的沟通,而这种沟通需要身体作为基础。梅洛-庞蒂的身体现象学强调身体作为知觉主体以前反思的方式与世界和他人直接地、原初地接触,通过活生生的身体来超越传统的主客二元论,同时否定经验主义将原子感... 互联互通的核心是人与世界以及他人的沟通,而这种沟通需要身体作为基础。梅洛-庞蒂的身体现象学强调身体作为知觉主体以前反思的方式与世界和他人直接地、原初地接触,通过活生生的身体来超越传统的主客二元论,同时否定经验主义将原子感觉通过联想的方式获得对世界和他人的整体经验,也反对理性主义将知觉经验归入先验主体的判断。但是,梅洛-庞蒂指出活生生的身体在获得知觉经验的具体操作中,应以通感的方式作为身体知觉的原初作用样态,以一种整体性的、融合性的实践方式与世界、他人互联互通,从而达到重返现实和获得知觉的本质。因此,通感是身体获得原初经验的表现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互联互通 通感 世界 他人 原初经验
原文传递
Cognitive Poetics and Speaking the Unspeakable 被引量:10
16
作者 Reuven Tsur 《外国语》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2-21,共20页
The approach presented in this paper is concerned with meanings,emotions,unspeakable experiences,and the sound structure of poetry.Language is essentially conceptual.Poetry uses words to express feelings,emotions,expe... The approach presented in this paper is concerned with meanings,emotions,unspeakable experiences,and the sound structure of poetry.Language is essentially conceptual.Poetry uses words to express feelings,emotions,experiences.It is supposed to use conceptual language to convey nonconceptual experiences,not merely the concepts of those experiences.Poetic form does something to language that enables readers to detect some structural resemblance between the text and certain emotional experiences.This paper explores techniques by which conceptual language is turned into experiential language in poetry.The techniques explored are:Convergent and Divergent Poetry;Parallel Entities and Mood;Abstract and Concrete Nouns in Poetry;Abstraction Plus Deixis;The ABSTRACT of the CONCRETE;Synaesthesi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英语 诗歌 语法 语言艺术
原文传递
通感转译在家具产品设计中的应用探讨 被引量:9
17
作者 唐开军 朱思奇 《家具与室内装饰》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8-11,共4页
为了满足消费者的情感消费需求,拓展家具产品设计的内涵与范畴,综合运用体验设计、心理学、ZMET研究法、观察访谈法等,对通感理论在家具产品设计中的应用进行了研究。阐述了通感转译在家具设计中应用的基本概念,以及从形态符号、用材情... 为了满足消费者的情感消费需求,拓展家具产品设计的内涵与范畴,综合运用体验设计、心理学、ZMET研究法、观察访谈法等,对通感理论在家具产品设计中的应用进行了研究。阐述了通感转译在家具设计中应用的基本概念,以及从形态符号、用材情感、色彩联想三个方面论述通感转译在家具设计中的具体应用;并以此构建了通感在家具产品设计中的应用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通感 家具产品 转译 设计
下载PDF
感官形容词词义演变分析 被引量:6
18
作者 刘珍 《广东海洋大学学报》 CAS 2004年第2期97-101,共5页
词作为语言的一个基本单位 ,其语义总是不断变化的。从通感的角度出发 ,探讨影响感官形容词词义转移的因素 ,针对文化差异导致了感官形容词词义转移的不一致现象 ,指出人类的生理学共性在英汉感官形容词词义转移上的相似之处 ,为跨文化... 词作为语言的一个基本单位 ,其语义总是不断变化的。从通感的角度出发 ,探讨影响感官形容词词义转移的因素 ,针对文化差异导致了感官形容词词义转移的不一致现象 ,指出人类的生理学共性在英汉感官形容词词义转移上的相似之处 ,为跨文化交际过程中理解感官形容词的派生意义提供了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感官形容词 词义转移 生理学共性 文化差异 通感
下载PDF
论通感的认知结构及语义特征 被引量:5
19
作者 唐桂兰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4期155-158,共4页
文章阐述了通感的主要分类方法,系统分析了通感的认知结构和语义特征,指出通感要涉及沟通感觉和被沟通感觉以及两种感觉的相关事物和相关特征,进一步揭示了通感的赋予本体不可能感觉的特征和词语超常规搭配的创造性本质。
关键词 通感 认知结构 语义特征 词语 超常规搭配
下载PDF
论感官通感与产品造型设计的关系 被引量:9
20
作者 吴英杰 岳涵 《设计》 2018年第11期56-57,共2页
感觉是人对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直接反映,虽是一种初步的、感性的认识,却为一切高级的认识和复杂的心理活动提供了材料和基础。本文从各感觉器官、感觉和通感的新型角度出发,研究感觉器官、通感、联想、产品造型设计之间的联系,并对造型... 感觉是人对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直接反映,虽是一种初步的、感性的认识,却为一切高级的认识和复杂的心理活动提供了材料和基础。本文从各感觉器官、感觉和通感的新型角度出发,研究感觉器官、通感、联想、产品造型设计之间的联系,并对造型设计方法进行总结概括,介绍设计师通过产品造型设计,和用户进行交流的模式流程,通过一系列研究和总结,表明通感在造型设计中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感官 通感 联想 产品 造型设计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