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11篇文章
< 1 2 2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孔子与苏格拉底对话教学法:比较文化视角 被引量:32
1
作者 张传燧 《教师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62-66,共5页
作为东西方教育文明源头上最早的两位大教育家,孔子和苏格拉底的教育思想既有相似性也存在差异性;其相似性反映了人类教育教学活动的共同规律,其差异性则反映了各自遭遇的社会生存环境以及民族特有的生活方式、文化传统、价值观念、思... 作为东西方教育文明源头上最早的两位大教育家,孔子和苏格拉底的教育思想既有相似性也存在差异性;其相似性反映了人类教育教学活动的共同规律,其差异性则反映了各自遭遇的社会生存环境以及民族特有的生活方式、文化传统、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开创了两种不同的教育传统和教育研究范式。在当代多元化与一体化并存的社会背景下,东西方教育与文化正由传统分化走向新的融合,或许从比较文化角度分析孔子和苏格拉底对话教学法及其所显现出来的相似性合差异性,能给教育科学发展一些深刻启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子 苏格拉底 对话教学法 比较文化
下载PDF
孔子的“仁”和苏格拉底的“德性” 被引量:19
2
作者 赵敦华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88-95,共8页
本文在"轴心时代"的背景下,说明孔子和苏格拉底如何对人类的共同目标和首先精神所做的贡献。他们之间的可比性表现在三个:德性的统一性,首先的知识性和德性的普遍性。
关键词 孔子 苏格拉底 德性 道德普遍性
原文传递
苏格拉底的“不教”之教 被引量:15
3
作者 金生鈜 《教育发展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5,23,共6页
苏格拉底在《申辩篇》中说自己不教,不是教师。苏格拉底不教,是因为真理才是真正的教师,而他自己无知。苏格拉底把"教"看作是通过邀请真理出场关照灵魂的方式。真正的教应当是灵魂之练习,真正的教师是照料灵魂健康的教师。在... 苏格拉底在《申辩篇》中说自己不教,不是教师。苏格拉底不教,是因为真理才是真正的教师,而他自己无知。苏格拉底把"教"看作是通过邀请真理出场关照灵魂的方式。真正的教应当是灵魂之练习,真正的教师是照料灵魂健康的教师。在对话探究中,教师与学生作为同伴或朋友,通过质疑与检查意见相互合作,寻求真理之教诲,共同置身于真理的教导之中。苏格拉底的对话探究,本质上是一种关怀灵魂并教导灵魂向善的艺术。苏格拉底不教技艺,但却关照灵魂之健康。苏格拉底是名符其实的教师,是灵魂教育的艺术家。苏格拉底式的教师永远是教师的典范,一个教师应该具有苏格拉底精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格拉底 对话探究 灵魂教化 教师典范
原文传递
苏格拉底、柏拉图与孔子的“亲亲互隐”及家庭伦常观 被引量:12
4
作者 郭齐勇 陈乔见 《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10-116,共7页
孔子明确主张"亲亲互隐",但它本身即包含有"亲亲互谏"之义。"亲亲互隐"有一定范围,在公共事务领域,孔子又主张"不隐于亲"。"亲亲互隐"不是不要公义是非。孔子只是不鼓励因私人领域... 孔子明确主张"亲亲互隐",但它本身即包含有"亲亲互谏"之义。"亲亲互隐"有一定范围,在公共事务领域,孔子又主张"不隐于亲"。"亲亲互隐"不是不要公义是非。孔子只是不鼓励因私人领域中的问题,亲人间相互告发,而主张以宗教伦理精神,通过感化来协调家庭、社会关系。苏格拉底和柏拉图也非常重视家庭伦常,尤其强调孝敬父母。在柏拉图所构建的新神观念体系中,敬畏神灵即要求孝敬父母,"孝敬父母"是神为人类制定的最为普遍的律法。在此整体思想框架中,苏格拉底非难游叙弗伦"子告父罪"就是题中应有之义。孔子与苏格拉底、柏拉图都重视家庭伦常和孝道,并且在一定程度上都认同"亲亲互隐"的价值观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格拉底 柏拉图 孔子 家庭伦常 孝道 亲亲互隐
下载PDF
孔子的“启发式教学原则”与苏格拉底的“产婆术” 被引量:10
5
作者 杨新宇 侯新杰 《忻州师范学院学报》 2009年第1期90-92,118,共4页
文章简要地回顾了孔子和苏格拉底的生平。对孔子的"启发式教学原则"和苏格拉底的"产婆术"分别作了介绍。将孔子的"启发式教学原则"与苏格拉底的"产婆术"之间的异同作了多角度的比较,指出了&qu... 文章简要地回顾了孔子和苏格拉底的生平。对孔子的"启发式教学原则"和苏格拉底的"产婆术"分别作了介绍。将孔子的"启发式教学原则"与苏格拉底的"产婆术"之间的异同作了多角度的比较,指出了"启发式教学原则"比"产婆术"更科学的一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子 苏格拉底 启发式教学原则 产婆术
下载PDF
回归孔子——欧美启发式教学发展的终极归宿 被引量:11
6
作者 甘民 《比较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19-22,共4页
西方启发式教学强调教师问,学生答;其教学过程是始于教师的设问,而终于教师的结论,具有“以教论学”的特征。东方启发式教学则强调学生首先提出问题,再由教师答疑解难,注重教学的针对性,体现出“以学论教”的特征。回归东方是世界启发... 西方启发式教学强调教师问,学生答;其教学过程是始于教师的设问,而终于教师的结论,具有“以教论学”的特征。东方启发式教学则强调学生首先提出问题,再由教师答疑解难,注重教学的针对性,体现出“以学论教”的特征。回归东方是世界启发式教学在演进过程中实行自我扬弃的必然结果,追求孔子启发式教学所固有的学生主体观、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和创造观等思想蕴涵是当代西方启发式教学发生转换的根本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启发式 苏格拉底 孔子
下载PDF
实践哲学思想溯源——从苏格拉底到亚里士多德 被引量:5
7
作者 欧阳康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6年第1期18-23,共6页
实践哲学发端于古代哲人在生活世界中对于生活实践的关注与反思。苏格拉底把哲学从天上拉回到人间,促使了实践哲学思想的萌生。柏拉图在对理想国的构建中提出了早期的实践哲学思想;亚里士多德把实践问题提升为一个重要的哲学问题,借助... 实践哲学发端于古代哲人在生活世界中对于生活实践的关注与反思。苏格拉底把哲学从天上拉回到人间,促使了实践哲学思想的萌生。柏拉图在对理想国的构建中提出了早期的实践哲学思想;亚里士多德把实践问题提升为一个重要的哲学问题,借助于对人性的理解来把握实践,分析了实践的若干特征,提出了古希腊实践哲学的基本构架。古希腊实践哲学思想对于我们今天全面界说和理解实践哲学具有积极的思想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践哲学 柏拉图 苏格拉底 亚里士多德
下载PDF
孔子与苏格拉底教育思想之比较 被引量:8
8
作者 王岚 《鄂州大学学报》 2000年第1期52-54,共3页
本文通过对孔子和苏格拉底教育思想的比较,从思想背景、教育对象、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教育方法五个方面分析其教育思想的相同与相异之处,并从总体上把握东西方教育思想发展的规律及差异的根源。
关键词 孔子 苏格拉底教育思想 教育目的 中国 启发式教学法 教育对象 德育 教育内容
全文增补中
重审苏格拉底的“产婆术” 被引量:9
9
作者 刘莉 刘铁芳 《全球教育展望》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46-62,共17页
苏格拉底的"产婆术"是教育学的重要概念,也是当下教学实践的基本方法。文章采用文本细读对"产婆术"进行追本溯源,以此提倡回归古典的教育解读。在苏格拉底的教育实践中,"产婆术"的实践目的是探究事物本... 苏格拉底的"产婆术"是教育学的重要概念,也是当下教学实践的基本方法。文章采用文本细读对"产婆术"进行追本溯源,以此提倡回归古典的教育解读。在苏格拉底的教育实践中,"产婆术"的实践目的是探究事物本质和引导个体省察自我灵魂;"产婆术"的实践主体既需要具备勇敢、虔敬、节制等高贵德性,也需要具有辨别需要、真假与天性的教育技艺;"产婆术"的实践过程表现出因人而异、循环深入和开放结局的特点。当下教育实践使用苏格拉底的"产婆术"时需要审慎,需以学生已有经验为前提,注重理智思维的养成,朝向人生志向的萌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婆术 苏格拉底 教学方法 《泰阿泰德》
原文传递
也议“美德可教吗” 被引量:7
10
作者 陈桂生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2003年第3期3-5,36,共4页
西方自古希腊以来关于“美德可教吗”的话题一直议论不绝。古希腊哲学家 ,如苏格拉底等人持“美育可教”观。西方近代德育观念与古希腊德育观念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回溯西方德育观念演变的思想线索 ,有助于中西德育观念的比较研究。
关键词 德育观念 比较研究 苏格拉底 美德教育 德育文化 道德规范 道德教育 赫尔巴特
下载PDF
苏格拉底对话的哲学教育价值 被引量:8
11
作者 戴月华 《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4期9-12,共4页
哲学教育是情感体验与思想实验的教育。苏格拉底对话方式是苏格拉底思想探索的内在形式,而他的思想探索活动即是哲学情感体验性与思想实验性教育的展开。其对话方式表达了哲学探索与哲学教育的内在统一性,对哲学教学具有鲜活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 苏格拉底 对话方式 哲学教育 启示
下载PDF
西方政治哲学的病理分析——以《理想国》《利维坦》为样本 被引量:8
12
作者 姚中秋 《探索与争鸣》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79-88,共10页
由《孝经》"身体发肤受之父母"这一基本义理观照,西方政治哲学存在致命缺陷。解读《理想国》《利维坦》这两个样本即可发现,其最基础的预设很难站得住脚:因为解构人伦,其所谓自然状态是完全不自然的;因为只见成年男子,其所论... 由《孝经》"身体发肤受之父母"这一基本义理观照,西方政治哲学存在致命缺陷。解读《理想国》《利维坦》这两个样本即可发现,其最基础的预设很难站得住脚:因为解构人伦,其所谓自然状态是完全不自然的;因为只见成年男子,其所论之人是不完全的。据此种种偏颇预设所建立之政治理论,当然不足以塑造和维系良好秩序。政治哲学需要一场范式革命,以儒家义理重建政治理论的大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方政治哲学 《理想国》 《利维坦》 苏格拉底 霍布斯 病理分析
原文传递
The Features of Ozone Quasi-Biennial Oscillation in Tropical Stratosphere and Its Numerical Simulation 被引量:4
13
作者 陈月娟 郑彬 张弘 《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 SCIE CAS CSCD 2002年第5期777-793,共17页
The inlcrunnual variation of the vertical distribution of ozone in the tropical stratosphere and its quasi—biennial oscillation (QBO) is analyzed using HALOE data. The results are compared with the wind QBO. A numeri... The inlcrunnual variation of the vertical distribution of ozone in the tropical stratosphere and its quasi—biennial oscillation (QBO) is analyzed using HALOE data. The results are compared with the wind QBO. A numerical experiment is carried out to study the effects of wind QBO on the distribution, and variation of ozone in the stratosphere by using (he NCAR interactive chemical, dynamical, and radiative two—dimensional model (SOCRATES). Data analysis shows that the location of the maximum ozone mixing ratio in the stratosphere changes in the meridional and vertical directions, and assumes a quasi—biennial period. The meridional and vertical motion of the maximum mixing ratio leads to a QBO of column ozone and its hemispheric asymmetry. The QBO of the location of the maximum is closely connected with the zonal wind QBO. The data analysis also shows that in the tropical region, the phase of the QBO for ozone density changes many times with height. Numerical simulation shows that the meridional circulation induced by the wind QBO includes three pairs of cells in the stratosphere, which have hemispheric symmetry. The transport of ozone by the induced meridional circulation in various latitudes and heights is the main dynamic cause for the ozone QBO. Cells of the induced circulation in the middle stratosphere (25-35 km)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producing the ozone QBO.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zone quasi—biennial oscillation (QBO) HALOE data NCAR model numerical simulation socrates
下载PDF
所谓苏格拉底“知识即美德”论是臆造之说 被引量:7
14
作者 张少雄 《现代大学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26-37,共12页
在中国教育界,几乎存在一种公识:苏格拉底提出过"知识即美德"论;"知识即美德"论是一种重要哲学理论、教育理论、道德教育理论。"知识即美德"或其变体,见于许多教育史或教育思想史专著与教材,见于教育史... 在中国教育界,几乎存在一种公识:苏格拉底提出过"知识即美德"论;"知识即美德"论是一种重要哲学理论、教育理论、道德教育理论。"知识即美德"或其变体,见于许多教育史或教育思想史专著与教材,见于教育史或教育思想史考试题或模拟题,见于教育史、教育思想史、教育理论(包括德育理论)研究论文,见于教师及学生言谈。然而,所谓苏格拉底"知识即美德"论没有文本存在,在记录苏格拉底言论与思想的柏拉图与色诺芬著作流行英文译本、希腊文原本和中文译本中,均不见苏格拉底说过"知识即美德"。所谓苏格拉底"知识即美德"论也没有语境逻辑,苏格拉底所说知识是一种状态,美德是一种品质,二者不等同;所说知识囊括驳杂事物,其中绝大多数与美德无关;其言论中,没有潜在的或隐藏的"知识即美德"论。所谓苏格拉底"知识即美德"论是凭空臆造之说,一旦得到来信,可能会误导教育知识承传,误导教育理论研究,误导教育实践探索。在教育领域少一些伪学说、丑学说与恶学说,多一些真学说、美学说与善学说,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的品质才能持续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格拉底 “知识即美德” 臆造 伪学说 真学说
下载PDF
孔子与苏格拉底启发式教学方法比较研究 被引量:7
15
作者 郭元元 《洛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1年第7期73-76,共4页
启发式教学在东西方各有渊源,东方起源于孔子,西方起源于苏格拉底,两位先哲的启发式教学对东西方的教育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本文通过对孔子和苏格拉底教学方法的比较,分析其教学方法的异同,吸收其精华,为当今教学实践提供借鉴。
关键词 孔子 启发教学 苏格拉底 产婆术 比较
下载PDF
论苏格拉底教育方法的当代意义 被引量:6
16
作者 李霞 李朝晖 《太原大学教育学院学报》 2007年第2期4-7,共4页
作为一种隐喻,苏格拉底把他独创的教育方法叫做“助产术”,即在谈话、辩论过程中,通过讥讽、助产、归纳和定义等几个步骤,让受教育者从具体的事例去思索最一般的原则,从而获得知识,感悟做人的道理。苏格拉底的这种方法对我们当今的教育... 作为一种隐喻,苏格拉底把他独创的教育方法叫做“助产术”,即在谈话、辩论过程中,通过讥讽、助产、归纳和定义等几个步骤,让受教育者从具体的事例去思索最一般的原则,从而获得知识,感悟做人的道理。苏格拉底的这种方法对我们当今的教育实践有多方面的启示价值:教育活动需要准确地设置目标;教育必须质疑、挑战传统知识;教育要激发求知欲;知识必须自我认识;智育与德育相结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格拉底 教育方法 助产术 当代教育
下载PDF
作为人的生存方式的反讽——克尔凯郭尔论反讽 被引量:4
17
作者 张其学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12期21-25,共5页
作为存在主义鼻祖的克尔凯郭尔在分析苏格拉底反讽观的基础上,对反讽作了哲学形式的、生存论的理解。在克尔凯郭尔看来,反讽是人的一种生存方式。生存方式意义上的反讽是对人生存境遇的回应,是反抗人悖谬性存在的一种力量,是人的主体性... 作为存在主义鼻祖的克尔凯郭尔在分析苏格拉底反讽观的基础上,对反讽作了哲学形式的、生存论的理解。在克尔凯郭尔看来,反讽是人的一种生存方式。生存方式意义上的反讽是对人生存境遇的回应,是反抗人悖谬性存在的一种力量,是人的主体性的表达和体现,是人生活的一项重要内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讽 生存方式 否定性 无限性 苏格拉底
下载PDF
苏格拉底的教育方法及其危机 被引量:6
18
作者 高慎英 《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7期73-76,共4页
苏格拉底假定了某种现象背后的"先在本质"的存在。知识就是认识者透过事物的现象把握本质,这就是杜威所嘲讽的"旁观者知识观"。缘自古希腊自然哲学家的旁观者知识观经苏格拉底等人的维护使"接受学习"长... 苏格拉底假定了某种现象背后的"先在本质"的存在。知识就是认识者透过事物的现象把握本质,这就是杜威所嘲讽的"旁观者知识观"。缘自古希腊自然哲学家的旁观者知识观经苏格拉底等人的维护使"接受学习"长时间地主导了人类的求知方式。苏格拉底的教育方法使学生处于被动状态,使学生在知识面前没有了自由探索的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格拉底 先在本质 接受学习 旁观者知识观
原文传递
体医融合视域下苏格拉底公共健康思想研究 被引量:5
19
作者 徐京朝 倪军 +2 位作者 王惠敏 刘晓蕾 王巾轩 《广州体育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90-96,共7页
苏格拉底在历经雅典大瘟疫后提出了有关公共健康治理的相关观点。在梳理苏格拉底公共健康思想提出的背景后,发现其思想内涵主要包括体育与医学均为照料身体的技艺;教练与医生并行规范身体的健康;健身与医术共同治疗人体的灵魂;积极进行... 苏格拉底在历经雅典大瘟疫后提出了有关公共健康治理的相关观点。在梳理苏格拉底公共健康思想提出的背景后,发现其思想内涵主要包括体育与医学均为照料身体的技艺;教练与医生并行规范身体的健康;健身与医术共同治疗人体的灵魂;积极进行体育锻炼可以预防疾病。但同时也存在狭隘地认为健康仅属于体育与医学的领域、以经验事实为中心、缺乏科学事实的支撑等历史局限。在照应当前体医融合战略实施现实的基础上,提出推动服务供给由“试点化”向“普及化”转变;加强人才供给,搭建对话平台;提升个体预防意识,驱动个体健康自治;提升体育话语权,均衡体育与医学在体医融合中的地位四个方面的相关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医融合 苏格拉底 公共健康 体育思想
下载PDF
对苏格拉底德性是否可教的误读与澄清
20
作者 倪艳 《教育学报》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4-26,共13页
有不少学者提出苏格拉底的德性可教命题充满悖论,理由是苏格拉底反对从实践(σκητν)获得德性。然而从σκητν的古希腊文原义出发,σκητν所指的并不是“实践”而是“训练”,那么学者们基于“实践”推导出的结论就不可靠。基... 有不少学者提出苏格拉底的德性可教命题充满悖论,理由是苏格拉底反对从实践(σκητν)获得德性。然而从σκητν的古希腊文原义出发,σκητν所指的并不是“实践”而是“训练”,那么学者们基于“实践”推导出的结论就不可靠。基于苏格拉底的哲学立场可知,他的结论实际是:真正知识的德性可教,非知识的德性不可教。且结合柏拉图的诸多早中期对话,发现苏格拉底不但没有否认通过实践可以获得德性,而且认可通过训练可以获得德性。苏格拉底的德性教育不只是一种启发式教育,更是引导学生进行理性“训练”的过程。对σκητν的词义追溯和文本分析可知,《美诺》中的德性可教并非矛盾,由此澄清了苏格拉底对理性训练的重视和对实践的真实态度,回归到苏格拉底德性可教的本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格拉底 德性可教 实践 训练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