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8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产业转移、基础设施投资与区域创新能力研究——基于丝绸之路经济带地区面板数据的分析 被引量:8
1
作者 卓乘风 白洋 邓峰 《华东经济管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53-59,共7页
文章采用DEA-Windows法测算出2004-2016年丝绸之路经济带地区创新效率,在控制创新空间关联效应的基础上,运用空间交叉模型考察了产业转移对地区创新能力的影响以及不同类型基础设施的异质性杠杆作用;并进一步对不同基础设施的最优投资... 文章采用DEA-Windows法测算出2004-2016年丝绸之路经济带地区创新效率,在控制创新空间关联效应的基础上,运用空间交叉模型考察了产业转移对地区创新能力的影响以及不同类型基础设施的异质性杠杆作用;并进一步对不同基础设施的最优投资结构进行了识别。研究结果表明:当前经济带各地区本地创新活动会抑制要素关联地区的创新活动;承接产业转移能够显著提升经济带各地区创新能力;尽管科技型基础设施投资相比一般性基础设施,其“撬动”产业转移发挥创新效应的杠杆作用更为显著;但进一步分析发现,当科技型基础设施投资比重超越9.4%时,产业转移对丝路带地区创新能力的边际效应有所削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业转移 基础设施投资 区域创新能力 sac模型
下载PDF
函数曲面参数率定方法在SAC模型中的应用 被引量:7
2
作者 赖善证 瞿思敏 +1 位作者 包为民 罗良丰 《水利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973-983,共11页
传统优化算法和现代优化算法均是基于目标函数曲面寻求优值,而大多数参数率定方法的目标函数均为误差平方和。直观看来,基于误差平方和的目标函数曲面往往较参数函数曲面更为复杂。此外,这些算法常常无法证明寻得的优值是全局优值,而且... 传统优化算法和现代优化算法均是基于目标函数曲面寻求优值,而大多数参数率定方法的目标函数均为误差平方和。直观看来,基于误差平方和的目标函数曲面往往较参数函数曲面更为复杂。此外,这些算法常常无法证明寻得的优值是全局优值,而且计算过程较复杂,效率较低。鉴于此,提出函数曲面参数率定方法,并应用于SAC理想模型和实际模型的参数率定。首先,通过理想模型验证了该方法的可行性;其次,通过东张流域13年日资料和13场洪水验证了该方法的实际应用效果。结果表明,该方法在实际应用中是可行的、效率与精度皆较高,是一种有效的参数优选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函数曲面 参数率定方法 参数优选 sac模型
原文传递
交通可达性、集聚外部性与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被引量:6
3
作者 王振华 刘翘楚 江金启 《软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56-61,共6页
基于中国282个城市面板数据,将交通可达性纳入产业集聚对区域高质量发展影响的非线性框架,分别构建空间计量模型和门槛效应模型验证三者间的逻辑关系。结果发现:制造业集聚和服务业集聚对区域高质量发展有非线性影响;产业集聚的外部性... 基于中国282个城市面板数据,将交通可达性纳入产业集聚对区域高质量发展影响的非线性框架,分别构建空间计量模型和门槛效应模型验证三者间的逻辑关系。结果发现:制造业集聚和服务业集聚对区域高质量发展有非线性影响;产业集聚的外部性表现为拥挤效应;交通可达性在产业集聚对区域高质量发展的影响中存在显著的门槛效应,交通可达性提高会放大产业集聚的负外部性进而降低区域高质量发展水平。因此,政府在尝试释放和扩大产业集聚所带来的经济增长外部性时,应该充分考虑交通可达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通可达性 产业集聚 区域高质量发展 门槛模型 sac模型
原文传递
法制环境、银行业市场结构与普惠金融 被引量:5
4
作者 粟勤 孟娜娜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28-38,共11页
基于2006—2011年31个省级区域的经济与金融数据,构建静态空间面板计量模型,对法制环境、银行业市场结构与普惠金融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不同地区普惠金融之间存在显著的空间正相关关系,且法制环境、银行业市场结构对普惠... 基于2006—2011年31个省级区域的经济与金融数据,构建静态空间面板计量模型,对法制环境、银行业市场结构与普惠金融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不同地区普惠金融之间存在显著的空间正相关关系,且法制环境、银行业市场结构对普惠金融的影响存在空间关联效应。地区法制环境的改善既能够直接对普惠金融产生积极促进作用,又能够通过优化银行业市场结构进而对普惠金融产生积极影响;地区银行业市场结构的优化有助于促进普惠金融的持续发展。不同地区法制环境、政府作为和经济发展水平作用下的银行业市场结构(HHI)调整都对普惠金融产生一定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制环境 银行业市场结构 普惠金融 sac模型 SEM模型
下载PDF
高低字频对汉字记忆中错误联接的影响 被引量:3
5
作者 王红椿 张积家 刘鸣 《心理学探新》 CSSCI 2009年第4期51-54,共4页
通过实验考察高低字频对汉字记忆中错误联接的影响。实验表明,汉字再认记忆中出现了频率的镜子效应,但在反应时间限制下,镜子效应中对学习词的正确再认率的差异消失。被试对低频联合诱字的错误再认率高于高频联合诱字。无论是高频字还... 通过实验考察高低字频对汉字记忆中错误联接的影响。实验表明,汉字再认记忆中出现了频率的镜子效应,但在反应时间限制下,镜子效应中对学习词的正确再认率的差异消失。被试对低频联合诱字的错误再认率高于高频联合诱字。无论是高频字还是低频字,被试对联合诱字的反应时都长于对学习字和无关字的反应时。研究结果可用修正后的激活混淆来源理论(source of activation confusion,SAC)解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错误联结 联合诱字 字频 镜子效应 sac模型
下载PDF
汉字记忆中错误联接的码相加效应
6
作者 王红椿 刘鸣 张积家 《心理与行为研究》 CSSCI 2009年第3期213-218,共6页
采用错误联接的实验范式考察汉字记忆中的码相加效应。实验1采用形码加义码,结果发现对义似形似组的特征诱字错误再认率显著高于义异形似组的。实验2采用形码加音码,结果发现对音似形似组的诱字的错误再认率显著高于音异形似组的。研究... 采用错误联接的实验范式考察汉字记忆中的码相加效应。实验1采用形码加义码,结果发现对义似形似组的特征诱字错误再认率显著高于义异形似组的。实验2采用形码加音码,结果发现对音似形似组的诱字的错误再认率显著高于音异形似组的。研究表明汉语记忆中的错误联接存在码相加效应。研究结果可用激活混淆来源理论解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错误联结 特征诱字 码相加效应 sac模型
下载PDF
字频和加工水平对汉字记忆中错误联接的影响
7
作者 王红椿 刘鸣 张积家 《心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803-806,共4页
通过实验考察字频和加工水平对汉字记忆中错误联接的影响。研究表明:汉字再认记忆中出现频率和强度的镜子效应。低频联合诱字的错误再认率高于高频联合诱字的错误再认率。加工水平对联合诱字的错误再认率没有影响。研究可用修正后的SAC... 通过实验考察字频和加工水平对汉字记忆中错误联接的影响。研究表明:汉字再认记忆中出现频率和强度的镜子效应。低频联合诱字的错误再认率高于高频联合诱字的错误再认率。加工水平对联合诱字的错误再认率没有影响。研究可用修正后的SAC模型进行解释,修正后的模型具有更大的适应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错误联结 联合诱字 字频 镜子效应 sac模型
下载PDF
外资修复作用下要素市场扭曲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8
作者 卓乘风 邓峰 《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76-91,共16页
在梳理要素市场扭曲、引进外资及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三者作用机理的基础上,采用2003~2017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运用空间交叉模型和面板平滑转换模型,从区域异质性和非线性视角探讨了要素市场扭曲对地区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影响以及引进外资... 在梳理要素市场扭曲、引进外资及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三者作用机理的基础上,采用2003~2017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运用空间交叉模型和面板平滑转换模型,从区域异质性和非线性视角探讨了要素市场扭曲对地区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影响以及引进外资在其中的"修复作用"。结果表明:要素市场扭曲会显著抑制地区经济集约化发展;引进外资对要素市场起到了"修复作用",抑制了要素市场对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扭曲,但这一"修复作用"存在显著的区域异质性;外资的"修复作用"呈现出非线性特征,其引进力度存在适宜区间,只有当流入规模处于这一区间时,引进外资的"修复作用"才会充分体现出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引进外资 要素市场扭曲 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空间交叉模型 面板平滑转换模型
原文传递
囊腔液体受挤压和抽吸时内流场PIV实验研究
9
作者 赵杰 孙姣 +4 位作者 唐湛棋 张杰民 刘晓程 刘天文 陈文义 《实验流体力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41-47,共7页
主动脉旁反搏装置作为治疗心力衰竭的心脏辅助装置,装置腔内的流场结构对装置的机理分析及优化设计具有重要作用。将主动脉旁反搏装置简化为液囊模型,利用粒子成像测速仪(PIV)对液囊内流场进行测量,选取3种液囊截面,每种截面取3种抽吸... 主动脉旁反搏装置作为治疗心力衰竭的心脏辅助装置,装置腔内的流场结构对装置的机理分析及优化设计具有重要作用。将主动脉旁反搏装置简化为液囊模型,利用粒子成像测速仪(PIV)对液囊内流场进行测量,选取3种液囊截面,每种截面取3种抽吸频率和3种吸气量,共27种工况,采用整体平均法对实验数据进行处理,得到了平均速度矢量图和湍流切应力图。结果表明:装置腔内流场主要是以旋转的形式存在,在装置进出口附近存在二次流动,而且进出口的位置对内部流场影响较大,同时进出口附近流体的动量交换较为强烈,呈现出较大的雷诺应力,另外进出口附近流体流动能够同步响应抽吸频率,且湍涡中心点随时间在不断地移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IV 心脏辅助装置 反搏 液囊模型 内流场
下载PDF
基于COSMO-SAC模型的离子液体萃取剂的选择 被引量:14
10
作者 李瑞 崔现宝 +2 位作者 吴添 冯天扬 张缨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452-469,共18页
COSMO-SAC模型是计算无限稀释活度因子的一种有效方法,只需知道分子结构,即可进行有机物或离子液体的无限稀释活度因子计算。COSMO-SAC模型中最耗时的计算步骤是产生σ-图谱(σ-profile)的量子化学计算。利用Materials Studio软件中的DM... COSMO-SAC模型是计算无限稀释活度因子的一种有效方法,只需知道分子结构,即可进行有机物或离子液体的无限稀释活度因子计算。COSMO-SAC模型中最耗时的计算步骤是产生σ-图谱(σ-profile)的量子化学计算。利用Materials Studio软件中的DMol3模块,建立了包含32种离子液体阴离子和191种离子液体阳离子的σ-图谱数据库。利用σ-图谱数据库和COSMO-SAC模型,针对离子液体液液萃取过程,提出了离子液体萃取剂的计算机辅助分子设计方法。以乙醇-乙酸乙酯体系为研究对象,选择了适宜的离子液体萃取剂,采用乙醇-乙酸乙酯-离子液体三元体系的液液平衡文献数据进行了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子液体 COSMO—sac模型 无限稀释活度因子 萃取剂 液液平衡
下载PDF
基于大鼠离体外翻肠囊模型考察杜仲提取物在正常和自发性高血压状态下的肠吸收特性差异 被引量:13
11
作者 吴林霖 李梅 +9 位作者 巩仔鹏 陈亭亭 鲍红松 陈艳 胡贺佳 李月婷 李春 王爱民 李勇军 王永林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15-21,共7页
目的:研究杜仲提取物在正常大鼠和自发性高血压大鼠的肠吸收特性差异。方法:采用大鼠外翻肠囊模型,收集10.0 g·L-1杜仲提取物给药后不同时间点的肠囊液,通过UPLC-MS/MS检测肠吸收液样品中京尼平苷酸、原儿茶酸、新绿原酸、绿原... 目的:研究杜仲提取物在正常大鼠和自发性高血压大鼠的肠吸收特性差异。方法:采用大鼠外翻肠囊模型,收集10.0 g·L-1杜仲提取物给药后不同时间点的肠囊液,通过UPLC-MS/MS检测肠吸收液样品中京尼平苷酸、原儿茶酸、新绿原酸、绿原酸、隐绿原酸、松脂醇二葡萄糖苷、松脂醇单葡萄糖苷7个成分的含量,计算累积吸收量和吸收速率常数,比较正常大鼠和自发性高血压大鼠肠吸收液中杜仲提取物各指标成分的吸收情况。结果:杜仲提取物中7种成分的肠吸收均为线性吸收(R2均〉0.99),主要吸收部位在小肠,正常状态下以十二指肠的吸收最好。原儿茶酸和松脂醇二葡萄糖苷在高血压状态下的空肠有更好吸收,提示病理状态可能会改变药物吸收的特定部位。7个指标成分在SHR模型的肠吸收与正常大鼠相比均表现出了不同程度的差异。京尼平苷酸在自发性高血压大鼠各肠段的吸收弱于正常大鼠,但以松脂醇二葡萄糖苷为代表的其他成分都没有表现出一致的吸收趋势。结论:自发性高血压会影响杜仲提取物的肠吸收,从肠黏膜通透性降低和吸收部位后移的角度无法完全解释这些差异,可能还与肠道中存在的酶和转运蛋白等相关,具体作用机制有待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杜仲 离体外翻肠囊模型 自发性高血压大鼠 京尼平苷酸 松脂醇二葡萄糖苷
原文传递
离体外翻肠囊法研究红禾麻提取物在正常与类风湿性关节炎模型大鼠中的肠吸收特性差异 被引量:12
12
作者 李莹 陈思颖 +10 位作者 巩仔鹏 康宁芳 吴耽 唐娟 李月婷 潘洁 黄勇 郑林 兰燕宇 李勇军 王永林 《中国中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405-411,共7页
考察红禾麻提取物在正常与类风湿性关节炎病理状态下大鼠体内的肠吸收特性差异,采用大鼠离体外翻肠囊模型,以红禾麻提取物5.0 g·L-1为吸收浓度,通过UPLC-MS/MS检测肠吸收液样品中新绿原酸、绿原酸、隐绿原酸、芦丁、山柰酚-3-O-芸... 考察红禾麻提取物在正常与类风湿性关节炎病理状态下大鼠体内的肠吸收特性差异,采用大鼠离体外翻肠囊模型,以红禾麻提取物5.0 g·L-1为吸收浓度,通过UPLC-MS/MS检测肠吸收液样品中新绿原酸、绿原酸、隐绿原酸、芦丁、山柰酚-3-O-芸香糖苷、木犀草苷、槲皮苷、异槲皮苷8种指标成分的含量,计算其累积吸收量(Q)和吸收速率常数(Ka),比较正常大鼠和类风湿性关节炎大鼠肠吸收液中红禾麻提取物各成分的吸收特征。结果表明,红禾麻提取物中8种指标成分均可吸收进入肠囊且成线性吸收,各成分的累积吸收量-时间曲线均为上升趋势,未呈饱和现象,其相关回归系数(R2)均大于0.92,符合零级吸收速率过程,推测各成分可能的吸收方式为被动扩散。正常状态下各成分以回肠吸收最好(除绿原酸外),病理状态下以十二指肠吸收最好,且8种成分在类风湿性关节炎大鼠各肠段的总体吸收优于正常大鼠,推测类风湿性关节炎可能会改变药物吸收的特定部位。实验表明类风湿性关节炎会改变红禾麻提取物的肠吸收,其作用机制有待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禾麻提取物 离体外翻肠囊模型 类风湿性关节炎大鼠 吸收
原文传递
天麻苷元肠吸收特性的研究 被引量:9
13
作者 黄娟 罗辉 +2 位作者 龚耘 刘中秋 蔡铮 《中国中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858-861,共4页
目的:考察天麻苷元在大鼠肠道的吸收特性,为其口服制剂的开发提供依据。方法:分别应用大鼠离体外翻肠囊模型与在体肠灌流模型,考察天麻苷元在不同肠段的吸收特性,采用UPLC测定样品浓度,并计算相关肠吸收参数。结果:外翻肠囊实验结果表明... 目的:考察天麻苷元在大鼠肠道的吸收特性,为其口服制剂的开发提供依据。方法:分别应用大鼠离体外翻肠囊模型与在体肠灌流模型,考察天麻苷元在不同肠段的吸收特性,采用UPLC测定样品浓度,并计算相关肠吸收参数。结果:外翻肠囊实验结果表明,天麻苷元在各肠段的吸收无显著性差异,其累积吸收量随药物浓度升高呈线性增加,高质量浓度(400 mg.L-1)时,天麻苷元在十二指肠、空肠、回肠与结肠的累积吸收量(Q)分别为224.33,225.81,233.18,189.25μg;在体肠灌流实验结果也证实天麻苷元的吸收不存在肠段差异性,药物在各肠段的吸收率(A)分别为45.8%,48.39%,47.00%,54.35%。结论:天麻苷元在肠道中主要以被动转运的方式进入体内,在各肠段中吸收均较好,不存在肠段差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麻苷元 肠吸收 外翻肠囊法 在体肠灌流模型 超高效液相色谱法
原文传递
菝葜抗炎有效部位群在大鼠肠外翻试验中的吸收特性考察 被引量:6
14
作者 黄慧辉 张小燕 +3 位作者 沈娟 罗丹 叶晓川 刘焱文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96-99,共4页
目的:考察菝葜抗炎有效部位群中6种成分的体外肠吸收特征,为该部位的制剂开发及药代动力学研究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大鼠肠外翻模型,通过HPLC测定不同取样时间肠内液中白藜芦醇苷、落新妇苷、氧化白藜芦醇、槲皮苷、黄杞苷、白藜芦醇... 目的:考察菝葜抗炎有效部位群中6种成分的体外肠吸收特征,为该部位的制剂开发及药代动力学研究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大鼠肠外翻模型,通过HPLC测定不同取样时间肠内液中白藜芦醇苷、落新妇苷、氧化白藜芦醇、槲皮苷、黄杞苷、白藜芦醇的含量,流动相乙腈(A)-0.1%磷酸水溶液(B)梯度洗脱(0~18 min,12%~18%A;18~33 min,18%A;33~45 min,18%~21%A;45~50 min,21%A),流速1 m L·min-1,检测波长290 nm,计算吸收动力学参数,考察6个成分在不同肠段(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的吸收情况。结果:白藜芦醇苷在各肠段吸收无明显差异,而其他5种成分在各肠段的吸收差异较大;6种成分在同一肠段的吸收有较大差异,在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中的吸收率分别为0.85%~2.79%,0.70%~2.73%和0.90%~1.77%。槲皮苷在十二指肠和空肠的吸收率最高,白藜芦醇苷在回肠的吸收率最高;氧化白藜芦醇吸收速度明显比其他5种成分慢,在十二指肠中于90 min后才表现出较明显的吸收。结论:白藜芦醇苷、落新妇苷、槲皮苷、黄杞苷、白藜芦醇在大鼠离体小肠的吸收为一级动力学过程,选择外翻肠囊法可评价菝葜提取物中多成分的肠吸收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菝葜 有效部位群 肠外翻模型 落新妇苷 氧化白藜芦醇 槲皮苷
原文传递
外翻肠囊法研究姜黄素促进葫芦素B肠段吸收作用 被引量:6
15
作者 郭梦鸿 孙玉琦 +2 位作者 刘影 沈丽萍 颜冬雪 《中国医院药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281-285,共5页
目的:建立大鼠肠吸收模型,考察对葫芦素B的吸收以及姜黄素对葫芦素B吸收的促进作用。方法:采用大鼠离体外翻肠囊模型,通过HPLC法测定肠囊内样品溶液中葫芦素B的含量,研究葫芦素B在不同肠段的吸收特性和不同比例姜黄素对葫芦素B的促吸收... 目的:建立大鼠肠吸收模型,考察对葫芦素B的吸收以及姜黄素对葫芦素B吸收的促进作用。方法:采用大鼠离体外翻肠囊模型,通过HPLC法测定肠囊内样品溶液中葫芦素B的含量,研究葫芦素B在不同肠段的吸收特性和不同比例姜黄素对葫芦素B的促吸收作用。结果:葫芦素B的肠吸收随其浓度的升高而增大,当葫芦素B联合不同比例姜黄素后,百分吸收率(P%)、累计吸收量(Q)和吸收速率常数Ka值均具有显著性差异。结论:葫芦素B主要吸收部位为十二指肠,且在大鼠肠内主要以被动扩散方式吸收;姜黄素能够促进葫芦素B的大鼠肠吸收,且呈浓度依赖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葫芦素B 姜黄素 外翻肠囊法 肠吸收作用
原文传递
甘草酸对芍药苷大鼠肠吸收的影响 被引量:6
16
作者 李娜 陈西敬 +3 位作者 吴磊 卢杨 何焱 苏云明 《时珍国医国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2期2908-2909,共2页
目的研究甘草酸对芍药苷大鼠肠吸收的影响。方法采用大鼠肠外翻模型研究芍药苷的肠吸收,并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大鼠肠黏膜内外两侧的芍药苷浓度。结果芍药苷在大鼠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和结肠均有吸收,甘草酸几乎抑制芍药苷在各个... 目的研究甘草酸对芍药苷大鼠肠吸收的影响。方法采用大鼠肠外翻模型研究芍药苷的肠吸收,并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大鼠肠黏膜内外两侧的芍药苷浓度。结果芍药苷在大鼠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和结肠均有吸收,甘草酸几乎抑制芍药苷在各个肠段的吸收。结论甘草酸能减少大鼠肠吸收,机理可能是促进了芍药苷的外排或者促进了芍药苷在大鼠体内的转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芍药苷 甘草酸 肠外翻模型
下载PDF
EG-EGDA分离萃取剂的筛选及其萃取工艺模拟
17
作者 曹江婷 陈布天 +3 位作者 程晓亮 刘娜 代方方 王晨 《陕西科技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03-109,115,共8页
乙酸与乙二醇(EG)的直接酯化法是合成乙二醇二乙酸酯(EGDA)的常用方法,然而,针对产物体系中EG-EGDA共沸物分离萃取剂的选择研究较少.利用COSMO-SAC模型,评价了萃取剂甲苯、邻二甲苯、间二甲苯、乙苯对EG-EGDA体系的萃取效果.结果表明,... 乙酸与乙二醇(EG)的直接酯化法是合成乙二醇二乙酸酯(EGDA)的常用方法,然而,针对产物体系中EG-EGDA共沸物分离萃取剂的选择研究较少.利用COSMO-SAC模型,评价了萃取剂甲苯、邻二甲苯、间二甲苯、乙苯对EG-EGDA体系的萃取效果.结果表明,四种萃取剂萃取性能遵循乙苯>间二甲苯>甲苯>邻二甲苯规律,乙苯的表面屏蔽电荷主要分布在非极性区,同时具有较大的峰面积,表明乙苯萃取分离共沸体系的能力最强.使用Othmer-Tobias和Hand方程对相平衡数据的可靠性进行验证,相关系数R 2均大于0.99.以乙苯为萃取剂,采用Aspen Plus软件对萃取分离EG-EGDA的工艺进行模拟优化,结果表明,萃取塔最佳塔板数为4,最佳进料为250 kg/h.回收塔最佳塔板数为7,最佳进料板位置为4,溶剂回收塔的摩尔回流比为2.5,在最优工艺参数下,得到EGDA的回收率为98.15%,模拟结果为分离EG-EGDA的工业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二醇 乙二醇二乙酸酯 萃取剂筛选 COSMO-sac模型 过程模拟
下载PDF
外翻肠囊法研究丹参水提物在大鼠肠内的吸收 被引量:5
18
作者 赵洁 徐雪林 +4 位作者 易红 张洪敏 刘晓谦 朱晶晶 王智民 《中国中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5期3088-3093,共6页
研究丹参水提物在大鼠肠内的吸收特征,采用大鼠肠外翻模型,选择丹参水提物中具有代表性的原儿茶醛(protocatechuic aldehyde,PAL)、迷迭香酸(rosmarinic acid,RA)和丹酚酸B(salvianolic acid B,SAB)3种成分为考察对象,建立其超高效液相(... 研究丹参水提物在大鼠肠内的吸收特征,采用大鼠肠外翻模型,选择丹参水提物中具有代表性的原儿茶醛(protocatechuic aldehyde,PAL)、迷迭香酸(rosmarinic acid,RA)和丹酚酸B(salvianolic acid B,SAB)3种成分为考察对象,建立其超高效液相(UPLC)测定方法并测量其累积吸收量,阐明各成分在不同肠段的吸收特征。实验结果显示,RA,SAB在回肠内为被动吸收,符合一级速度过程;RA,SAB在空肠内低、中剂量时为零级速度过程,高剂量时为一级速度过程,是一种主、被动同时存在的吸收方式;PAL在空肠、回肠内均为被动吸收。小肠不同部位的吸收实验表明,空肠可能为RA和SAB的主要吸收部位,回肠可能为PAL的主要吸收部位。丹参水提物中PAL,RA,SAB 3种成分在小肠均有吸收,但各成分的吸收速率及其机制不尽相同,提示小肠对丹参水提物各成分的吸收具有选择性,并不是简单地半透膜渗透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丹参水提物 肠吸收机制 多组分 UPLC 肠外翻模型
原文传递
基于外翻肠囊模型研究荭草提取物在正常和心肌缺血模型大鼠中的肠吸收特征 被引量:5
19
作者 刘春花 王明金 +6 位作者 杨淑婷 黎娜 陆苑 潘洁 李勇军 王永林 孙佳 《中国中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96-205,共10页
采用大鼠外翻肠囊模型考察荭草提取物在正常和心肌缺血模型大鼠的肠吸收特征。收集荭草提取物(5.0,10.0,20.0 mg·mL^(-1))在各肠段中的肠囊液,采用UPLC-TQD测定肠囊液中荭草素、异荭草素、牡荆素、原儿茶酸、山柰素-3-O-β-D-葡萄... 采用大鼠外翻肠囊模型考察荭草提取物在正常和心肌缺血模型大鼠的肠吸收特征。收集荭草提取物(5.0,10.0,20.0 mg·mL^(-1))在各肠段中的肠囊液,采用UPLC-TQD测定肠囊液中荭草素、异荭草素、牡荆素、原儿茶酸、山柰素-3-O-β-D-葡萄糖苷、槲皮苷6个化学成分的含量,计算吸收速率和累积吸收量,同时考察P-糖蛋白(P-gp)抑制剂对6种成分肠吸收的影响。结果发现,正常状态下,低、中、高浓度下,主要吸收部位分别是十二指肠、结肠和回肠;心肌缺血状态下,低浓度主要集中在回肠和空肠,中浓度在回肠,高浓度在十二指肠和回肠。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中6种成分的吸收速率和累积吸收量均显著下降。P-gp抑制剂能显著提高模型组中6种成分的吸收速率和累积吸收量,推测荭草中的6种成分可能是P-gp的底物。外翻肠囊模型能有效评价荭草提取物中这6种成分在正常和心肌缺血状态下的肠吸收特征,该研究为荭草的临床用药和深入开发利用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荭草提取物 肠吸收 离体外翻肠囊法 心肌缺血 P-糖蛋白抑制剂
原文传递
外翻肠囊法研究金芪降糖片的肠吸收特性 被引量:5
20
作者 丁菲菲 张晓静 +1 位作者 孙奕 邓雁如 《中国医院药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185-190,共6页
目的:研究金芪降糖片中主要化学成分的肠吸收特性。方法:采用大鼠离体外翻肠囊模型,收集金芪降糖片3种剂量在肠道不同部位给药后不同时间的肠囊液样品,用HPLC对有效成分进行检测分析,计算各有效成分的累积吸收量(Q)及吸收速率常数(Ka)... 目的:研究金芪降糖片中主要化学成分的肠吸收特性。方法:采用大鼠离体外翻肠囊模型,收集金芪降糖片3种剂量在肠道不同部位给药后不同时间的肠囊液样品,用HPLC对有效成分进行检测分析,计算各有效成分的累积吸收量(Q)及吸收速率常数(Ka)以分析它们在肠道的吸收特征。结果:可检测到金芪降糖片中的9个成分吸收进入肠囊,分别为新绿原酸、隐绿原酸、绿原酸、咖啡酸、表小檗碱、黄连碱、药根碱、巴马汀、小檗碱。金芪降糖片中的9个成分在不同肠段不同浓度下的吸收均为线性吸收,其回归相关系数(R2)均大于0.9,符合零级吸收,且9个成分的Ka值在不同肠段均随药物剂量的增加而增加(P<0.05),表明其为被动吸收。肠道不同部位的吸收实验表明,以金芪降糖片高剂量中绿原酸和小檗碱在120 min的累积吸收量为例,绿原酸在各肠段的累积吸收量分别为:十二指肠,626.9μg;空肠,1 116.8μg;回肠,516.9μg;结肠,215.8μg,小檗碱在各肠段的累积吸收量分别为:十二指肠,178.6μg;空肠,208.6μg;回肠,97.5μg;结肠,66.8μg。说明空肠对各成分的吸收最为明显,其次是回肠,且有机酸类成分的在肠吸收优于生物碱类成分。结论:金芪降糖片中4个有机酸类成分及5个生物碱类成分可吸收进入肠囊,各成分的吸收形式可能为被动吸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芪降糖片 外翻肠囊法 高效液相色谱法法 肠吸收成分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