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5篇文章
< 1 2 1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探寻法治的中国之道——中国法治理论研究的历史轨迹 被引量:14
1
作者 雷磊 《法制与社会发展》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5-30,共26页
中国法治理论研究的发展主线经历了从"法治"到"法治国家"再到"法治中国"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从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到1996年,以关于人治与法治问题的大讨论为开端,以对法制与法治的辩驳为中轴,汇聚于对法... 中国法治理论研究的发展主线经历了从"法治"到"法治国家"再到"法治中国"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从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到1996年,以关于人治与法治问题的大讨论为开端,以对法制与法治的辩驳为中轴,汇聚于对法治意义与内涵的阐明;第二个阶段大体是从1996年前后到2012年,以对中西法治历史的叙事为引子,以对法治理念的归纳和锚定为基调,最终归结为对中国法治道路的方向之争;第三个阶段大体是从2013年、2014年至今,以对法治知识的反思和国家治理的法治化研究为两翼,以对法治的量化评估为新的知识增长点,最终凝聚为"法治中国"的意象。通过梳理四十余年的学说史可知,中国法治理论研究始终与中国法治实践和政治文明的历史进程休戚相关,始终致力于回应法治的"中国之问"和"时代之问",始终秉持法治多元的立场,始终基本立场清晰但保持开放包容的态度,从偏重价值辩护开始逐渐兼顾分析与实证方法。中国法治理论研究未来的方向应当是形成一种兼具中国特色和国际开放性的普适性法治理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治 法治国家 法治中国 中国之道
原文传递
法治中国视域下少数民族法学教育的反思与重建 被引量:2
2
作者 戴妍 温双 《法学教育研究》 CSSCI 2017年第3期43-57,共15页
法治中国建设不仅需要大批专业的法律人才,也要求每一个社会公民能够知法、懂法、用法。而少数民族的法治意识较为淡薄,使少数民族法治建设的推进受到阻力。法治中国视域下的少数民族法学教育应当是面对全体少数民族学生的通识教育。把... 法治中国建设不仅需要大批专业的法律人才,也要求每一个社会公民能够知法、懂法、用法。而少数民族的法治意识较为淡薄,使少数民族法治建设的推进受到阻力。法治中国视域下的少数民族法学教育应当是面对全体少数民族学生的通识教育。把握少数民族法学教育的时代特色,分析当今少数民族法学教育缺陷,构设合理有效的法学教育内容迫在眉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治中国 少数民族 法学教育 现状反思 路径抉择
下载PDF
新一轮司法改革的可能与限度 被引量:41
3
作者 马长山 《政法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3-25,共23页
新一轮司法改革无疑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要环节,并在当下"深水区"改革进程中负有重要的使命与担当。然而,我们也要认识到司法至上的自身有限性、既有政治制度框架的限制、现行法律规范的局限、本土国情的制约... 新一轮司法改革无疑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要环节,并在当下"深水区"改革进程中负有重要的使命与担当。然而,我们也要认识到司法至上的自身有限性、既有政治制度框架的限制、现行法律规范的局限、本土国情的制约、路径依赖的"体系化锁定"等因素的影响,并在其可能的改革空间与限度内,积极探索中国司法改革的自主性道路,从而推进"法治中国"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司法改革 可能与限度 自主性道路 法治中国
原文传递
“法治改革观”及其意义——十八大以来法治思维的重大变化 被引量:83
4
作者 陈金钊 《法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11,共11页
全面深化改革和推进法治中国建设构成了当今中国两个最鲜明的主题。然而,由于法治与改革具有不同的思维走向,二者在很多方面存在着冲突,要想同时搞好这两项伟大的事业,首先需要处理好的二者之间的关系。只有树立正确的法治改革观,进而... 全面深化改革和推进法治中国建设构成了当今中国两个最鲜明的主题。然而,由于法治与改革具有不同的思维走向,二者在很多方面存在着冲突,要想同时搞好这两项伟大的事业,首先需要处理好的二者之间的关系。只有树立正确的法治改革观,进而才能发挥改革、法治对社会进步的促进功能。目前的中国,不进行改革社会矛盾难以化解,社会转型难以完成;而不推进现代法治建设,改革则可能会失去方向,社会转型会失去目标。法治中国建设事关国家治理体制的完善和治理能力的提升,以及国家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因而我们不能仅仅把法治当成工具,还需要把现代法治作为目标,用法治精神塑造改革的决策和行为过程,引领改革的伟大事业。法治优先、改革附随是法治改革观的主要内容,也是十八大以来法治思维方式的重大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治中国 法治改革观 法治与改革 法治思维 法治方式
原文传递
法学意义上的法治思维 被引量:41
5
作者 陈金钊 《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75-90,共16页
法治思维在本质上与法律思维的含义是一致的。法律思维的要义是对法律方法的把握。法律方法论的核心是法治原则之下的法律思维规则。然而,人们主要是从政治功能意义上界定法治思维,而对法治思维的法律方法论基础视而不见。法治中国建设... 法治思维在本质上与法律思维的含义是一致的。法律思维的要义是对法律方法的把握。法律方法论的核心是法治原则之下的法律思维规则。然而,人们主要是从政治功能意义上界定法治思维,而对法治思维的法律方法论基础视而不见。法治中国建设需要改变偏重权力政治的思维方式,这是全面推进法治中国建设的组成部分。在推进法治的战略措施中,法律思维水平的提升相对容易做到,这是搞好法治建设的基础性工作。在法治思维被确定为领导干部基本素质的要求后,确定法治思维的定义,对训练法治思维和提升法治能力有重要的建设性意义。对法治思维定义需要在对政治理想与法治现实、法治的历史与未来、政治功能与专业素养、法治理念与实现方法关系的思考中把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治 法治思维 法律思维 法律方法 法治中国
原文传递
教育法治四十年:回顾与展望 被引量:42
6
作者 管华 《法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30-39,共10页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我国的教育法治事业取得了重大成就:教育立法从空白到初步成型,教育行政从主要依靠政策向依法治教转变,教育民事司法发生过重大突破,教育行政司法的大门逐步打开。虽然面临立法资源不足、质量不高、执法强制性差、司...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我国的教育法治事业取得了重大成就:教育立法从空白到初步成型,教育行政从主要依靠政策向依法治教转变,教育民事司法发生过重大突破,教育行政司法的大门逐步打开。虽然面临立法资源不足、质量不高、执法强制性差、司法依据不足等问题,教育法治作为全面依法治国方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望在民办教育分类管理、教师人事制度改革两方面率先突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法治 教育立法 教育行政 教育司法
原文传递
“法治中国”视域下法学教育的定位与人才培养机制的优化 被引量:39
7
作者 焦富民 《法学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42-51,共10页
法治中国建设既需要大批懂经济、懂管理同时又懂法律的复合型法律人才,又需要大批职业化的法律人才。这不仅给我国法学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空间与机遇,也对我们法学教育如何培养法律人才提出了更为严峻的挑战。高等法学教育不仅要... 法治中国建设既需要大批懂经济、懂管理同时又懂法律的复合型法律人才,又需要大批职业化的法律人才。这不仅给我国法学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空间与机遇,也对我们法学教育如何培养法律人才提出了更为严峻的挑战。高等法学教育不仅要为法律职业培养后备人才,而且还要面向全社会培养法治国家的建设者与管理者,培养各行各业所需要的法律人才。法学教育的职业性具有鲜明的导向性,是一种包含和超越一般素质教育的职业教育。构建以法律职业为目标导向的法律人才培养机制,必须将法律职业伦理教育与法律职业技能训练作为本科法学教育的主要内容,实现知识传授与职业能力训练的和谐统一,寻求教师教与学生学的良好互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治中国建设 职业教育 通识教育 法学教育 人才培养机制
原文传递
论环境行政与环境司法联动的中国模式 被引量:40
8
作者 郭武 《法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83-196,共14页
关于环境行政与环境司法联动的讨论不仅具有重要的法理价值,而且对于当下中国生态文明法治建设目标的实现具有现实必要性。环境行政与环境司法联动机制可被类型化为点式合作联动机制和递进式整体联动机制。前者在本质上体现为国家行政... 关于环境行政与环境司法联动的讨论不仅具有重要的法理价值,而且对于当下中国生态文明法治建设目标的实现具有现实必要性。环境行政与环境司法联动机制可被类型化为点式合作联动机制和递进式整体联动机制。前者在本质上体现为国家行政权与司法权之间的"组合拳",后者则反映出现代环境法调整机制的融合和环境法法权结构的形成、完善,标志着一国环境法治的发展水平。在当下中国环境法治实践中推进环境行政与环境司法的递进式整体联动机制发展,应注意以下问题:联动机制的人为拟制与环境法治子系统之间逻辑关联的关系、环境行政与环境司法联动的限度与边界、联动机制采用渐进性模式路径还是革命性模式路径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行政 环境司法 联动机制 中国环境法治
原文传递
国家“构建主义”法治的误区与出路 被引量:38
9
作者 马长山 《法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26-33,共8页
30多年来的中国法治建设无疑取得了显著成就,但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构建全民共建共享社会治理格局的时代背景下,既有的国家"构建主义"法治建设策略则日益显露出其诸多弊端和缺陷,并产生... 30多年来的中国法治建设无疑取得了显著成就,但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构建全民共建共享社会治理格局的时代背景下,既有的国家"构建主义"法治建设策略则日益显露出其诸多弊端和缺陷,并产生了一定的问题和困境,严重制约着新时期国家法治建设战略的推进和实施。因此,需要实现从国家"构建主义"向国家与社会"双向构建"的转向,从而促进共建共享的治理秩序的形成,推动"法治中国"建设目标的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建主义 治理法治化 共建共享 法治中国
原文传递
习近平法治思想要义解析 被引量:34
10
作者 黄文艺 《法学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3-21,共9页
习近平法治思想是一个系统完备、逻辑严密、内在统一的法治理论体系,主要包括法治基本理论、法治推进方略、法治重大关系等三大理论板块。在基本理论板块,明确提出了全面依法治国战略、法治中国命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中国特... 习近平法治思想是一个系统完备、逻辑严密、内在统一的法治理论体系,主要包括法治基本理论、法治推进方略、法治重大关系等三大理论板块。在基本理论板块,明确提出了全面依法治国战略、法治中国命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在法治轨道上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等一系列基本理论。在推进方略板块,明确提出了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坚持依宪治国、依宪执政,坚持统筹推进依规治党和依法治国,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和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坚持全面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坚持统筹推进国内法治和涉外法治,坚持专业力量和群众力量相融合,坚持抓关键少数和抓绝大多数相结合。在重大关系板块,明确提出了正确处理政治与法治、改革与法治、政策与法律、发展与安全、活力与秩序、维权与维稳等一系列关系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习近平法治思想 法治中国 全面依法治国 国家治理
原文传递
对形式法治的辩解与坚守 被引量:30
11
作者 陈金钊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2期1-14,143,共14页
认清实质法治的意义、功能,抑制其作用的过度发挥,坚守形式法治对中国法治建设具有特殊意义。这是因为中国固有的整体性文化,突出了辩证思维方式,使得根据法律思考的法治思维很难贯彻下去,法律的权威、明确性、稳定性、意义的固定性常... 认清实质法治的意义、功能,抑制其作用的过度发挥,坚守形式法治对中国法治建设具有特殊意义。这是因为中国固有的整体性文化,突出了辩证思维方式,使得根据法律思考的法治思维很难贯彻下去,法律的权威、明确性、稳定性、意义的固定性常在矛盾的思维中受到贬抑。同时来自西方的批判法学、现实主义法学、后现代法学在中国的传播及流行,更加剧了法治思维方式的瓦解。对实质思维方式的坚持,导致了形式法治的思维方式的衰落,法治理论似乎有被瓦解趋势。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要重述与论证:形式法治是法治的脊梁,没有对形式法治的坚守,或者说在中国如果不补上形式法治这一课,根本就无法实现向法治社会的转型。形式法治需要法律方法的协助来完成各种使命,因而不能轻易否认形式法治对实现正义的功能。只有在坚守形式法治的前提下,实质法治才能发挥对社会调整的积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法治建设 形式法治 实质法治 法治思维 法律方法 法治之法
下载PDF
法治与社会主要矛盾的化解--用法治方式满足公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关于法治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断思 被引量:24
12
作者 陈金钊 《河北法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2-14,共13页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不断发展,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有多种化解方式,法治是其中不可或缺的方式之一。随着民主、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等社...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不断发展,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有多种化解方式,法治是其中不可或缺的方式之一。随着民主、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日益深入人心,公民表现出旺盛的法治需求,渴望通过法治获得更多的民主和自由,并希望权利受到伤害时,能够通过法治得到及时救济实现公平正义。现实中,由于法治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使得自由、平等获得、权利实现及保障、公平正义的需求也不能够充分地实现。这要求我们认真研究法治发展的平衡与不平衡的问题,在对平衡的追求中实现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主要矛盾 法治发展 法治方式 权利保障 法治中国
原文传递
法治共识形成的难题——对当代中国“法治思潮”的观察 被引量:22
13
作者 陈金钊 《法学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57-72,共16页
从当代中国"法治思潮"的不同走向看,有两对思维的矛盾非常明显:一是形式法治与实质法治思维倾向的矛盾。一部分人过多关注形式法治,从逻辑推论的角度论述法治可能的积极意义,因没有看清法律推理背后的社会因素、利益诉求以及... 从当代中国"法治思潮"的不同走向看,有两对思维的矛盾非常明显:一是形式法治与实质法治思维倾向的矛盾。一部分人过多关注形式法治,从逻辑推论的角度论述法治可能的积极意义,因没有看清法律推理背后的社会因素、利益诉求以及对权力结构可能产生的冲击,而被指责为脱离社会的理想主义;而另一部分人则拿出社会因素来抗辩法律的一般性,认为法律只有适应现实国情才能有实效。这种要求虽然有社会学意义上的正当性,但却在一定程度上放弃了法治的理想。二是法治作为工具究竟为谁服务的矛盾。部分执政者把法治当成强化管理的手段,以法治的名义把权力绝对化;而与此相对应的是部分公民把法治当成捍卫权利的工具,以法治的名义追求绝对化的权利。这两种思维倾向如果不是偏执一端,对法治建设都具有积极的意义,但由于官民之间没有形成基本的法治共识,结果成为妨碍法治发展的思想因素。当代的中国法治思潮需要超越特殊国情论、形式法治论以及和平演变论的观点,找到共同的利益,以重塑法治与社会的关系、构造适合中国进步与发展的法治理念和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治思潮 法治中国 法治思维 法治方式 法治共识
原文传递
中国共产党依规治党的法治基因及其百年历史演进 被引量:25
14
作者 叶海波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7-28,共12页
党章是根本性的党内法规,是制定其他党内法规的基础和根据。在马列主义党建思想指导下,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党章建设,自成立伊始便制定党章并不断强化党章的规范性,以党章为基础和依据形成并统一党内法规制度体系,在依规治党中根植法治... 党章是根本性的党内法规,是制定其他党内法规的基础和根据。在马列主义党建思想指导下,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党章建设,自成立伊始便制定党章并不断强化党章的规范性,以党章为基础和依据形成并统一党内法规制度体系,在依规治党中根植法治的基因。中国共产党成立百年来,依规治党经历了自发产生、自主推进和自由规划的渐进历程,其中隐含的法治基因也经历了被抑制、快速壮大、显化于外并统领党建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依规治党主要遵循规范体系内在统一和权力有效制约监督的法治原则。依规治党与依法治国有机结合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法治理念和基本方略,推动并保障了法治中国的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共产党 依规治党 法治中国 党内法规 建党100周年
下载PDF
“两法衔接”之功能与价值分析--基于法治中国建设全局视野下的考察 被引量:22
15
作者 闻志强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1期121-135,共15页
"两法衔接"的本质在于对我国宪法视野下的政治体制架构及其主导下的权力分配、运作机制做进一步权力划界、理顺和深层次调整,对我国现行权力运作实践、政治体制改革和司法体制改革都将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建立和完善"... "两法衔接"的本质在于对我国宪法视野下的政治体制架构及其主导下的权力分配、运作机制做进一步权力划界、理顺和深层次调整,对我国现行权力运作实践、政治体制改革和司法体制改革都将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建立和完善"两法衔接"在当下深入推进开展的法治中国建设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它为从根本上解决行政执法领域"有案不移、以罚代刑"这一执法顽症,有效衔接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追诉提供"治本"方案;它具有对权力运作机制中的行政执法权和刑事司法权的双向规制作用,有助于准确厘清和合理确立打击违法行为向犯罪行为过渡、升格的"数量"与"质量",从而实现承载相异使命和追求不同目的的部门法之间兼顾社会保护机能与人权保障机能、维护社会秩序与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统一;它符合人类社会认识事物的客观规律,有利于释放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各自的优势和长处,提高执法效率,发挥"行刑合力",从而实现追求形式合理的效率与实质合理的公平正义之双重价值目标;它契合当下深入推进开展的司法体制、政治体制、权力运行机制改革要求,顺应权力分立、制衡的权力运作理念,符合法治中国建设的国家法治战略目标。因此,应予肯定和坚持并逐步完善和深入推进两法衔接机制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法衔接 行政执法 刑事司法 法律监督 移送监督 检察监督 权力制约 法治中国
下载PDF
“法治中国”所能解决的基本矛盾分析 被引量:19
16
作者 陈金钊 《学术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71-83,101,共14页
"法治国家、法治政府和法治社会三位一体同时推进"既是法治中国建设的战略思考,也是解决当下社会基本矛盾的战略部署。法治中国建设以法治方式所能解决的或者能够纳入法律关系予以调整的问题为出发点,划定了法治战略的范围和... "法治国家、法治政府和法治社会三位一体同时推进"既是法治中国建设的战略思考,也是解决当下社会基本矛盾的战略部署。法治中国建设以法治方式所能解决的或者能够纳入法律关系予以调整的问题为出发点,划定了法治战略的范围和领域。研究发现,当今中国社会的基本矛盾主要集中在官与民、官与官、民与民之间的冲突,还原成法学术语就是权力与权利、权力与权力、权利与权利之间的矛盾。与之相对应的是建设法治国家、法治政府和法治社会的解决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治国家 法治社会 法治政府 法治中国
原文传递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需要重建法治价值观 被引量:19
17
作者 马长山 《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3-12,172,共11页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法治中国"已成为改革"深水区"的必然选择,并承担着重要的时代使命。这必然要求从制度体系到法治政府、司法机制、法治价值、法治队伍、法治观念等诸多方面的系统性、体系性变革,其中法治价...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法治中国"已成为改革"深水区"的必然选择,并承担着重要的时代使命。这必然要求从制度体系到法治政府、司法机制、法治价值、法治队伍、法治观念等诸多方面的系统性、体系性变革,其中法治价值观的重建则至关重要。因此,应立足于"法治中国"建设的战略转向,把握法治多样性、法治底线与法治共识,构建具有兼容性与特色化的"两重"结构的法治价值观,并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和"法治中国"建设提供基本的精神动力与文化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依法治国 法治中国 法治价值观 法治体系
原文传递
论公安刑事执法规范化 被引量:21
18
作者 卞建林 《东方法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4-13,共10页
公安执法规范化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客观要求,是评价公安队伍建设与公安工作进步的重要标准之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审议通过《关于深化公安执法规范化建设的意见》标志着公安执法规范化建设已经成为一项重要的依法治国方略。... 公安执法规范化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客观要求,是评价公安队伍建设与公安工作进步的重要标准之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审议通过《关于深化公安执法规范化建设的意见》标志着公安执法规范化建设已经成为一项重要的依法治国方略。在此形势下,厘清公安刑事执法规范化的内涵,审视公安刑事执法规范化的发展,展望刑事执法规范化的目标,明确刑事执法规范化的重点,对加强公安执法规范化建设意义重大。公安执法规范化以严格、规范、公正、文明为内容,以刑事执法规范化为核心,是全面建设法治公安的切入点和落脚点。公安刑事执法规范化的不断深化带动了刑事执法理念、刑事执法权力运行、刑事监督管理的转变。公安刑事执法规范化的目标应当是践行程序法治、保障基本人权、尊重司法规律,重点包括落实证据裁判原则、完善侦查监督体制和保障犯罪嫌疑人辩护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安法治 刑事执法规范化 司法改革 法治国家
下载PDF
粤港澳大湾区跨域治理的法治实践 被引量:22
19
作者 朱孔武 《地方立法研究》 2018年第4期1-10,共10页
大湾区既包括市场面(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整合,也涉及政府间的合作。从"珠三角""大珠三角""泛珠三角"直到"粤港澳大湾区",这一系列概念的提出既反映了粤港澳区域经济在国家发展中的... 大湾区既包括市场面(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整合,也涉及政府间的合作。从"珠三角""大珠三角""泛珠三角"直到"粤港澳大湾区",这一系列概念的提出既反映了粤港澳区域经济在国家发展中的战略定位变迁,也记录了区域发展克服一系列不利因素的探索。大湾区的制度创新,即跨域府际合作模式的演进,克服了行政分割和政府本位主义的限制、跨域政府合作欠缺法治基础、合作治理多元性不足等制约因素。府际合作从中央主导到地方主动,从粤港、粤澳合作发展到粤港澳三地政府合作,出现了合营事业模式的高级形态,地方自主权逐渐增加。粤港澳大湾区作为国家战略,不仅是一个经济项目,更是国家全面走向现代化的综合改革试验区。粤港澳大湾区的法治实践必然推进法治中国的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粤港澳大湾区 府际合作 法治中国
下载PDF
论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形成发展、鲜明特色与重大意义 被引量:19
20
作者 黄文艺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15-24,共10页
作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习近平法治思想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法治实践经验与集体智慧的理论升华,也是习近平总书记在长期的法治领导实践中执着探索与深邃思考的理论成果。习近平法治思想萌芽于党的十八大之前习近平同志领... 作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习近平法治思想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法治实践经验与集体智慧的理论升华,也是习近平总书记在长期的法治领导实践中执着探索与深邃思考的理论成果。习近平法治思想萌芽于党的十八大之前习近平同志领导法治建设的长期实践,形成于党的十八大期间习近平总书记领导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的崭新实践,发展于党的十九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领导深化全面依法治国的伟大实践。习近平法治思想是一个扎根中国大地的时代性、科学性、原创性的法治理论体系,具有坚定的人民立场、严谨的系统思维、强烈的创新精神、缜密的辩证思维、深邃的历史眼光、宽广的全球视野、高远的法理境界。习近平法治思想的产生,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政治意义、理论意义、实践意义、世界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习近平法治思想 全面依法治国 法治中国 鲜明特色 重大意义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1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