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90篇文章
< 1 2 4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法教义学与法治:法教义学的治理意义 被引量:87
1
作者 雷磊 《法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58-75,共18页
法教义学与法治之间具有紧密联系。一方面,通过简要梳理观念史发现,法教义学可以从两个角度来理解,即作为知识的法教义学与作为方法的法教义学。另一方面,最低限度的法治概念包含两方面的要素:在价值目标上,它以法的安定性作为构成要素... 法教义学与法治之间具有紧密联系。一方面,通过简要梳理观念史发现,法教义学可以从两个角度来理解,即作为知识的法教义学与作为方法的法教义学。另一方面,最低限度的法治概念包含两方面的要素:在价值目标上,它以法的安定性作为构成要素;在制度目标上,它以融贯法律体系的存在为基础条件。作为方法的法教义学既能促进法的安定性,又有助于融贯法律体系的建构,对于任意类型的法治都具有重要意义。中国在法治建设的过程中应形成自己的法教义学体系,既要在教义学方法的层面倡导法学方法论和一般法学说的研究,又要在教义学知识的层面结合判例研究、习惯梳理和法律评注的编纂,构造出具有本土特色的教义学知识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教义学 法治 法的安定性 融贯法律体系
原文传递
我国农村法治的困境与解决方略研究 被引量:65
2
作者 李长健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5期622-626,共5页
农村法治在我国法治进程中具有重要地位。鉴于我国是一个传统农业国家、农村人口众多和农村社会主体法治意识不强等原因,农村法治在社会整体转型的特殊时期面临着法治困境,需要我们从整体性和差异性着眼探寻现代农村法治的建立,找出现... 农村法治在我国法治进程中具有重要地位。鉴于我国是一个传统农业国家、农村人口众多和农村社会主体法治意识不强等原因,农村法治在社会整体转型的特殊时期面临着法治困境,需要我们从整体性和差异性着眼探寻现代农村法治的建立,找出现代农村法治的解决方略,以期建立现代整体法治社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法治 困境分析 方略 维护机制 农村法治 社会主体 传统农业 法治进程 法治意识 人口众多 特殊时期 法治社会 现代
下载PDF
中国环境法治中的政党、国家与社会 被引量:62
3
作者 陈海嵩 《法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3-20,共18页
十八大以来的生态文明建设极大地推动了我国环境法治的发展,但与环境法治实践取得极大进步相对照,环境法治研究则存在"理论虚置""解释乏力"现象。政党、国家、社会是影响中国环境法治的核心要素,马克思主义视野下的... 十八大以来的生态文明建设极大地推动了我国环境法治的发展,但与环境法治实践取得极大进步相对照,环境法治研究则存在"理论虚置""解释乏力"现象。政党、国家、社会是影响中国环境法治的核心要素,马克思主义视野下的"政党—国家—社会"关系决定了中国环境法治的基本架构、塑造了中国环境法治的理论内核。在马克思主义"政党—国家—社会"的理论框架下,当代中国环境法治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价值诉求,以国家环境保护义务的履行和实现为核心内容,通过授权和委托实现法律制度创新。环境政策法律化现象和环境公益诉讼制度变革中所出现的一些矛盾,在这一理论框架中可以得到更合理的解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现实相结合,有助于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环境法理论体系、制度体系、话语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法治 国家治理体系 国家环境保护义务
原文传递
构建自治法治德治“三治合一”的乡村治理体系 被引量:61
4
作者 邓建华 《天津行政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61-67,共7页
加强"自治法治德治"建设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内在要求,也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基石。乡村"自治法治德治"建设面临乡村呈现空心化,乡村主体自治缺位,后备干部资源匮乏,乡村治理权威性减弱,法... 加强"自治法治德治"建设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内在要求,也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基石。乡村"自治法治德治"建设面临乡村呈现空心化,乡村主体自治缺位,后备干部资源匮乏,乡村治理权威性减弱,法治思维意识淡薄,法治保障不健全,乡村文化内生动力不足以及乡土文化流失严重等困境。以自治为核心内容赋予乡村主体自治,以法治为根本保证夯实乡村法治理念,以德治为内在支撑营造乡村德治氛围,通过"三治合一"实现乡村有效治理,加强和完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治 法治 德治 乡村治理体系 综合治理
下载PDF
德治在乡村治理体系中的地位及其实现路径研究 被引量:60
5
作者 乔惠波 《求实》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88-97,共10页
我国的乡村治理虽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仍面临许多难题。解决这些难题需要把德治融入乡村治理体系,强化德治在乡村治理中的重要作用,使德治与自治、法治相互结合,相互补充,从而实现乡村治理的善治。发挥乡村治理中德治的作用,需要吸收传... 我国的乡村治理虽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仍面临许多难题。解决这些难题需要把德治融入乡村治理体系,强化德治在乡村治理中的重要作用,使德治与自治、法治相互结合,相互补充,从而实现乡村治理的善治。发挥乡村治理中德治的作用,需要吸收传统乡村德治的历史经验,重视乡村精英、家族、乡规民约等要素的作用,把传统和现代融合在一起,提升乡村治理的整体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治理 乡村振兴 德治 自治 法治 乡村治理体系
下载PDF
中国为什么要建设法治国家? 被引量:56
6
作者 王利明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60-70,共11页
法律至上、良法之治、人权保障、司法公正、依法行政是现代法治的基本内涵。法治之所以能够替代人治成为基本的社会治理模式,主要在于其在社会治理功能方面具有不同于人治的特性,如明确性、可预期性、科学性、稳定性、社会凝聚力。因此... 法律至上、良法之治、人权保障、司法公正、依法行政是现代法治的基本内涵。法治之所以能够替代人治成为基本的社会治理模式,主要在于其在社会治理功能方面具有不同于人治的特性,如明确性、可预期性、科学性、稳定性、社会凝聚力。因此,法治不仅是西方社会的治理模式,同样也是现代中国社会治理的必然选择;法治不仅应该成为一种治国方略,更应该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在我国这种转型国家中实现法治,必须依据法治本身的规律和我国的现实情况加以科学规划和稳步推进,才能够最终实现我们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治 司法公正 依法行政 社会治理
原文传递
论《全民健身条例》对公共体育服务的制度推进 被引量:50
7
作者 于善旭 《天津体育学院学报》 CAS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277-281,共5页
《全民健身条例》是国家首次对全民健身工作进行的专门规范,表现出国家在推进公共体育服务制度建设方面所取得的重大进展。阐述了《条例》是国家在推进公共体育服务中根据发展诉求作出的重要制度安排,归纳和分析了《条例》有关公共体育... 《全民健身条例》是国家首次对全民健身工作进行的专门规范,表现出国家在推进公共体育服务制度建设方面所取得的重大进展。阐述了《条例》是国家在推进公共体育服务中根据发展诉求作出的重要制度安排,归纳和分析了《条例》有关公共体育服务的各方面制度内容,揭示了《条例》在推进公共体育服务方面表现出来的各种鲜明特点,提出了创造性地开展《条例》实施工作、促进全民健身公共服务制度化发展的有关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民健身条例 公共体育服务 法治 制度安排 体育法治
下载PDF
习近平法治思想述要 被引量:49
8
作者 公丕祥 《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3-16,共14页
习近平法治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法学中国化进程的最新理论成果,是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法治思想的系统表达。中共十八大以来,习近平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法律观的基本原理,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确保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战略高度,对全... 习近平法治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法学中国化进程的最新理论成果,是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法治思想的系统表达。中共十八大以来,习近平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法律观的基本原理,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确保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战略高度,对全面依法治国的战略考量、根本遵循、推进方略、动力机制等一系列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进行悉心思考和深入研究,深刻揭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发展的基本规律,形成了内涵丰富、体系严整的法治思想理论系统,从而有力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的创新发展,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快建设法治中国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习近平 法治思想 依法治国 思想理论系统
原文传递
“三治融合”乡村治理体系研究回顾与展望 被引量:49
9
作者 钟海 任育瑶 《西安财经大学学报》 CSSCI 2020年第4期53-63,共11页
2013年以来,“三治”成为乡村治理研究一个重要学术命题和理论焦点。目前,不论是有关“三治”概念的界定还是关系的认识,抑或不论是有关“三治融合”生成逻辑的阐释还是路径选择的证成,学术界已积累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其中不乏真知灼见... 2013年以来,“三治”成为乡村治理研究一个重要学术命题和理论焦点。目前,不论是有关“三治”概念的界定还是关系的认识,抑或不论是有关“三治融合”生成逻辑的阐释还是路径选择的证成,学术界已积累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其中不乏真知灼见。不过既有研究主要集中于对浙江等地基层治理实践经验总结的重复描述和解释,对中央有关文件内容的重复解读和阐释,以及对“三治”关系及其功能的重复梳理和辨析,系统性和总体性欠缺、规范研究的深度与实证研究的体量不够、治理模式与具体路径过于宏观泛化,对差异化和不平衡的中国乡村现实缺乏有效指导。乡村治理难题固有的系统性、复杂性、差异性及时代性,要求我们今后要树立和建构总体性治理思路,强化比较研究和实证研究方法的深入运用以及对以十九届四中全会新提法为重点的研究内容的深入阐释,不断深入研究乡村治理规律,创新乡村治理实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治 法治 德治 乡村社会治理 社会治理
下载PDF
中国政法体制的规范性原理 被引量:43
10
作者 黄文艺 《法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3-22,共20页
政法体制作为当代中国最具标识性的制度范畴,是指在执政党的领导下,政法机关和各种治理主体共同建设平安中国和法治中国的治理架构。从古典礼法传统到现代政法体制的历史嬗变过程,反映了中国政治家、思想家对国家治乱兴衰问题一以贯之... 政法体制作为当代中国最具标识性的制度范畴,是指在执政党的领导下,政法机关和各种治理主体共同建设平安中国和法治中国的治理架构。从古典礼法传统到现代政法体制的历史嬗变过程,反映了中国政治家、思想家对国家治乱兴衰问题一以贯之的政治关切和思想探索。政法体制的基本构造可分解为三组主轴性关系,即政法机关的相互关系、政法机关的外部关系、执政党与政法机关的关系。这三组主轴性关系的规范性原理,构成了政法体制的制度设计和实践操作的基本法则。第一组关系的规范性原理包括自成一体、分工负责、互相配合、互相制约。第二组关系的规范性原理包括社会自治优位、基层治理优位、前端治理优位。第三组关系的规范性原理包括宏观领导、归口领导、法治化领导。对这三组规范性原理的分析表明,中国的政法体制既遵循了现代国家治理的普遍规律和共同机理,又积淀了中国国家治理的本土经验和独特智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法 礼法 法治 政法体制 国家治理
原文传递
承包型法治:理解“地方法治”的新视角 被引量:43
11
作者 丁轶 《法学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8-32,共15页
在当代中国的国家治理中,超大型国家治理、中央集权单一制和"强国家—弱社会"这三重因素的共同存在,使得国家治理面临着巨大的治理负荷压力。为了有效应对统治风险、治理成本和质量压力等治理负荷难题,行政发包制作为一种可... 在当代中国的国家治理中,超大型国家治理、中央集权单一制和"强国家—弱社会"这三重因素的共同存在,使得国家治理面临着巨大的治理负荷压力。为了有效应对统治风险、治理成本和质量压力等治理负荷难题,行政发包制作为一种可行的制度安排得以产生。相应地,由行政发包制的制度背景所决定,当代中国的地方法治在性质上属于一种独特的"承包型法治"样态,介于代理型法治和自治型法治之间,具有法治建设强激励、中央弱控制、争端解决方式行政化等特点。承包型法治建设具有两面性,容易造成政绩驱动型法治与权利选择性保护、法治试验的创新性与投机性、指标控制与指标应对、柔性运作与法制化解决间的一系列二元张力。承包型法治的未来转型,取决于行政发包制的可能变化,其转型前景和方向具有不确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方法治 中央与地方关系 国家治理 行政发包制 承包型法治
原文传递
当前乡村法治秩序构建存在的突出问题及解决之道 被引量:44
12
作者 李牧 李丽 《社会主义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31-137,共7页
乡村法治秩序是我国法治秩序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社会结构变迁从乡土内部催生出农民法治需求,基层法制的建设与发展为乡土法治权威的树立创造了外部条件,新时代,农民已经产生了... 乡村法治秩序是我国法治秩序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社会结构变迁从乡土内部催生出农民法治需求,基层法制的建设与发展为乡土法治权威的树立创造了外部条件,新时代,农民已经产生了对法治秩序的需求。然而,由于农村法治建设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新时代乡村法治秩序依然面临着法治权威不足、法治规范不适应的形塑障碍。面对新的时代要求,须通过立足乡土情景,健全法律机构设置;克服法律特权现象,树立农村法治权威;设置驻村法官,转变法律服务方式;创新法治教育方式,提高农民法治意识;重构乡土规范,推进法治农村建设;健全乡村治理体系,构建乡村善治格局;全方位推动新时代农村法治建设,为现代法治的真正下沉创造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时代 基层治理机制 法治秩序 乡村治理体系 乡村振兴
下载PDF
中国法治经济建设的逻辑 被引量:43
13
作者 谢海定 《法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21-40,共20页
"法治经济"是对市场经济在法律层面的本质特征的概括。法治经济的构成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为解决基于普遍市场规律的共通性问题而建立的法治框架;二是为解决各国市场经济发展的独特性问题而确立的法治技术。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 "法治经济"是对市场经济在法律层面的本质特征的概括。法治经济的构成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为解决基于普遍市场规律的共通性问题而建立的法治框架;二是为解决各国市场经济发展的独特性问题而确立的法治技术。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解决"标准市场"的共通性问题所需要的基本法治框架逐步形成,统贯各个必备要素的支撑性观念也比较明显地体现在不同时期国家和执政党的正式文件中。中国市场经济发展最重要的独特性问题,即公有制基础上如何实行市场经济的问题,随着国家所有权行使代表制、企业法人财产权制度的确立,以及国家从"所有者"变为"出资人"的角色转变,在法治技术层面基本得以解决。经过近四十年的发展,满足市场经济最低需求的法治基础在中国已大体形成,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已开始进入法治经济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治经济 市场经济 公有制 国家所有权 企业法人财产权
原文传递
试论知识产权制度建设的法治观和发展观 被引量:39
14
作者 吴汉东 《知识产权》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3-15,共13页
新时代社会主义法治观和发展观,是中国知识产权制度建设的重要理论基石和思想引领。法治观回答和解决知识产权立法、执法、司法和守法的基本问题,提出了知识产权法治建设的基本命题,即指导思想、基本目标、运行方式及效果形式;发展观作... 新时代社会主义法治观和发展观,是中国知识产权制度建设的重要理论基石和思想引领。法治观回答和解决知识产权立法、执法、司法和守法的基本问题,提出了知识产权法治建设的基本命题,即指导思想、基本目标、运行方式及效果形式;发展观作用于知识产权创造、运用、管理、保护、服务等方面的全部过程和环节,其核心要义是知识产权事业发展总体思路、知识产权政策的科学维度和法治基础、知识产权运作要素的绩效要求。法治观和发展观的思想引领途径,或是通过立法程序表现为法律(如知识产权立法宗旨表达、知识产权法典化安排、知识产权法律现代化改造以及知识产权替代性制度选择),或是通过政府创制活动制定为政策(如谋划国家知识产权战略、制定知识产权事业规划、完善以知识产权为导向的公共政策体系),从而完成从思想理念到制度构成的转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知识产权 法治观 发展观 基本命题 核心要义 制度实现
下载PDF
立法与改革:以法律修改为重心的考察 被引量:36
15
作者 付子堂 胡夏枫 《法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47-62,共16页
1978年以来,中国逐步从"创法时代"迈向"修法时代"。1978—1993年,是中国改革启动及社会开始转折的艰难阶段,立法工作的重心放在对"政治屋顶"的修缮甚至重构上。1993—1998年,立法理念总体上注重与改革发... 1978年以来,中国逐步从"创法时代"迈向"修法时代"。1978—1993年,是中国改革启动及社会开始转折的艰难阶段,立法工作的重心放在对"政治屋顶"的修缮甚至重构上。1993—1998年,立法理念总体上注重与改革发展的决策相结合,市场经济法治化初现端倪。1998—2008年,法律创制步伐放缓,法律修改力度加大,市场经济法治化全面铺开。2008—2014年,立法进入引领全面深化改革的新阶段。梳理与总结1978—2014年改革进程中法律修改的基本经验,分析立法工作重心逐步向法律修改转移的特点,有助于准确理解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进程中立法与改革关系的规律,更好地观察和把握中国社会的发展轨迹和未来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依法治国 法律修改 法律体系 立法与改革
原文传递
以“三治”结合推动乡村治理体系整体性变革 被引量:35
16
作者 周学馨 李龙亮 《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156-163,共8页
乡村社会是国家治理的重要场域,乡村治理成效直接关系到我国治理现代化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成败。以自治、法治、德治'三治'结合推动乡村治理体系整体性变革是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和破解乡村治理困境的现实选择... 乡村社会是国家治理的重要场域,乡村治理成效直接关系到我国治理现代化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成败。以自治、法治、德治'三治'结合推动乡村治理体系整体性变革是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和破解乡村治理困境的现实选择。以自治、法治、德治'三治'结合推动乡村治理体系整体性变革需实现治理实践从碎片性向总体性转变、治理内容从局部性向全面性转变、治理手段从传统性向现代性转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治 法治 德治 乡村治理体系
下载PDF
论习近平全面依法治国的新思想新战略 被引量:34
17
作者 李林 《法学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16,共16页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开创治国理政新局面的战略高度,围绕全面依法治国这个主题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战略,主要包括:把依法治国作为党领导人民治国理政的基本方略,把法治作为党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领...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开创治国理政新局面的战略高度,围绕全面依法治国这个主题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战略,主要包括:把依法治国作为党领导人民治国理政的基本方略,把法治作为党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领域的一场深刻革命,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全面依法治国是"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根本法治保障,是一项宏大系统工程,必须全面、协调、系统推进;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法治理论、法治体系"三位一体";坚持党的领导,处理好党与法的关系,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习近平 治国理政 法治理论 法治体系 新思想 新战略
原文传递
我国地方法制研究中的若干问题 被引量:35
18
作者 葛洪义 《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15-120,共6页
我国的地方法制问题是一个颇具本国特色的问题。对地方法制概念的界定,需要把握概念边际的确定原则。地方法制是法治国家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决定并制约着国家法治化的进程。我国地方法制的研究范围包括地方国家政权机构的组成与职能... 我国的地方法制问题是一个颇具本国特色的问题。对地方法制概念的界定,需要把握概念边际的确定原则。地方法制是法治国家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决定并制约着国家法治化的进程。我国地方法制的研究范围包括地方国家政权机构的组成与职能分配的制度化问题、国家机构实施法律的方法与具体制度和权利实现的民间保障机制。强调指出研究地方法制,就是要把人作为法治建设的根本。国家制度越是健全,规则体系越是完善,群众参与制度建设的能力越强,国家就越是以人为本,越是把人当做人。所以,与群众最为接近的地方与基层的法制实践,才是法治国家建设的真正舞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方 法治 法制 实践
原文传递
建构法治体系是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基础工程 被引量:32
19
作者 李龙 《现代法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3-13,共11页
习近平同志在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二次会议上强调了法治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大作用,明确要求在法治轨道上深化改革,这里的法治轨道就是法治体系。本文通过阐述"治理"一词,描绘出国家治理体系的应有之义... 习近平同志在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二次会议上强调了法治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大作用,明确要求在法治轨道上深化改革,这里的法治轨道就是法治体系。本文通过阐述"治理"一词,描绘出国家治理体系的应有之义,进而得出国家治理体系的基础与保障系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这一科学结论,并以此为契机,提出法治体系的基本框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治理 治理体系 法治体系
下载PDF
教育法的部门法定位与教育法法典化 被引量:28
20
作者 劳凯声 《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17-30,共14页
教育法定位问题论争历经30余年,至今未有定论。这表明论争不应拘泥于以往的思维定势,而须开创新的讨论范式。法律体系并非一成不变,公、私域的分化统合,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历史演进,公、私法的二元区分,教育治理体系的构建运行,教育法的... 教育法定位问题论争历经30余年,至今未有定论。这表明论争不应拘泥于以往的思维定势,而须开创新的讨论范式。法律体系并非一成不变,公、私域的分化统合,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历史演进,公、私法的二元区分,教育治理体系的构建运行,教育法的软法取向,等等,这些因素都在影响法律体系的结构形态,决定教育法的定位。中国社会正在进行的社会转型,导致了公域、私域和介于二者之间的第三部门的产生,对教育的法律调整已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公法部门,而具有了跨部门的性质。只有通过体系化才能提升教育法的稳定性与社会遵从度,使之真正成为由多元主体参与,以多种形式呈现的法律调整机制。教育法的体系化既可在传统的单行法立法过程中实现,也可以依托教育法法典化进行,无论采取何种理论立场和实践路径,体系化都是不可逾越的。唯一需要考量的是,如何选择才能更快、更有利于实现教育法的体系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法治 法律体系 教育法 教育法的部门法定位 教育法法典化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4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