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走向技术具身:信息技术时代学习者主体性再认识
被引量:4
- 1
-
-
作者
邓敏杰
李艺
-
机构
河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
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
出处
《电化教育研究》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26-32,共7页
-
基金
2022年度河南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信息化环境下具身学习机理及发展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022-ZZJH-186)
2022年度河南省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研究项目“职前教师智慧教学素养的具身培育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2022-JSJYYB-005)。
-
文摘
学界对伊德技术具身思想的态度是积极的,但多在错误理解“技术”之实质的同时,仅以静态的目光看技术具身,由此导致了关于学习者主体性认识出现局限性甚至是偏误。文章追溯海德格尔等人的存在论哲学去把握该问题,发现其“技术具身”实应理解为“走向技术具身”。所言“走向”乃是发生,即存在发生,且人的存在、技术的存在及人与技术关系实际上是同一命题。因之,以“走向技术具身”为基本立场,学习者主体性之要义包括主客二分的超越、生存过程的凸显和由实在论转向存在论等。
-
关键词
技术具身
走向技术具身
学习者
主体性
人与技术关系
-
Keywords
Technological Embodiment
Moving towards Technological Embodiment
Learners
Subjectivity
relationship of human and technology
-
分类号
G434
[文化科学—教育学]
-
-
题名技术现象学视域下人工智能对教师角色的重塑
被引量:32
- 2
-
-
作者
韦妙
何舟洋
-
机构
湖北工业大学
-
出处
《电化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108-114,共7页
-
基金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农村小规模学校信息化发展模式研究”(项目编号:15YJC880094)。
-
文摘
在人工智能技术加持下的全新教育场域中,如何重新界定教师的存在价值和角色定位已成为推动未来教育发展亟须解决的关键问题。研究从技术现象学的“人-技术”理论分析框架出发,将教师与人工智能技术的关系划分为“具身关系”“解释关系”“它异关系”“背景关系”四种不同的意向性结构,进而审视教师角色在智能教育生态下的多重转变:应从“人技分离的教学者”转变为“人技合一的导学者”,发挥教育智慧作用,提升教育价值;应从“教育数据的分析者”进化为“学生心灵的对话者”,重视与学生心灵对话的情感教育;应从“机械工作的奴役者”成长为“高级智能的唤醒者”,勇敢承担机器无法胜任的工作;应从“教学效率的追求者”回归为“教育本质的探寻者”,避免陷入功利化和工具化的教育歧途。
-
关键词
技术现象学
人工智能
人与技术关系
教师角色
-
Keywords
Technological Phenomenology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relationship between human and technology
Teacher's Role
-
分类号
G434
[文化科学—教育学]
-
-
题名翻译技术研究现状、问题与展望
被引量:10
- 3
-
-
作者
李晗佶
陈海庆
-
机构
大连理工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部
大连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
-
出处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年第4期112-118,共7页
-
基金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国当代庭审话语语调表征及其信息效果研究”(项目编号为15BF066)
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重点项目“中国文化典籍翻译的修辞学研究”(项目编号为L14AYY003)的部分成果
-
文摘
鉴于翻译实践中所出现的"技术化转向"趋势,文章首先对国内外翻译技术研究现状进行了梳理,发现当前关注的重点聚焦于翻译技术的技术维度、翻译技术与译者关系以及翻译技术与社会3个层面,随后指出了其中存在的问题,最后认为从哲学角度对翻译技术进行反思无疑对未来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性意义。
-
关键词
翻译技术化转向
翻译技术
人与技术的关系
-
Keywords
technological turn in translation
translation technolog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uman and technology
-
分类号
H059
[语言文字—语言学]
-
-
题名试论儿童作为数字原住民的哲学基础
被引量:10
- 4
-
-
作者
邓敏杰
张一春
李艺
-
机构
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
出处
《电化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26-33,共8页
-
基金
江苏高校教育学优势学科建设工程资助项目(PAPD)
-
文摘
“数字原住民”是数字时代对儿童的一种比较普遍的认识取向。准确把握数字原住民概念的内涵,就需要对人与技术的关系、数字原住民的本质及儿童成长过程等进行深入考察。文章认为,胡塞尔的生活世界理论和伊德关于人与技术关系的相关论述可以作为认识数字原住民的重要参考;数字原住民也有其自身成长阶段,皮亚杰描述的儿童认识发展阶段理论,为对数字原住民的成长的认识提供了重要支撑。进而得到,数字原住民的本质属性源自其丰富生活世界的历史性及面对信息技术这一“原生物”的潜在具身性;儿童作为数字原住民的成因,可以从认识发展阶段所形成的三个时期进行剖析。
-
关键词
儿童
数字原住民
生活世界
人技关系
历史性
具身性
认识发展
-
Keywords
Children
Digital Natives
Lifeworld
relationship between human and technology
Historicity
Embodiment
Cognitive Development
-
分类号
G434
[文化科学—教育学]
-
-
题名脑机接口技术及其人文风险
被引量:10
- 5
-
-
作者
刘红玉
易显飞
叶岸滔
-
机构
湖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长沙理工大学科技与社会发展研究所
广州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
出处
《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年第2期1-7,共7页
-
基金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20&ZD044)
湖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重点项目(20A031)。
-
文摘
脑机接口技术是用计算机、电极、芯片等外部装置设备代替神经、肌肉等常规中介来实现大脑与外界信息交互的新型控制技术。若广泛应用于人类,将带来不可忽视的风险:对用户个人而言,可能造成身体安全隐患,产生情感心理问题,致其自主性被削弱、创造力逐渐消蚀等风险;对群体或社会而言,可能加剧社会不公,动摇或分化既有的治理权力,出现失业群体“极化”现象,致使犯罪事件和公共安全危害增多、战争概率上升等风险。学界应进一步加强对脑机接口技术风险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探讨应对与治理之策,引导脑机接口技术朝着“造福人类”的方向发展。
-
关键词
脑机接口技术
人文风险
人技关系
-
Keywords
brain-computer interface technology
humanistic and social risk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uman being and technology
-
分类号
N039
[自然科学总论—科学技术哲学]
-
-
题名马克思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实践建构论及其启示
被引量:3
- 6
-
-
作者
庄穆
黄燕燕
-
机构
福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
出处
《常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年第4期90-97,共8页
-
文摘
在马克思看来,自由自觉的实践活动是人的类本质,因而,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同动物与自然的关系有着本质性差别。动物与自然界是消极被动的适应性关系,而人类则是通过自由自觉的实践活动能动地改造着自然界,从而使人与自然的关系成为不断改变与生成的由人建构的关系。工业实践中,人类对自己与自然关系的错误建构导致了人与自然关系的异化,对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构成了严重威胁。为规避工业文明的生态风险与挑战,我国进行了生态文明转向。生态文明建设的首要前提是重新构建人与自然的生命共同体关系,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对此,马克思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实践建构思想为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宝贵的思想资源。我们可以从观念建构、行为建构、技术-工具建构三个方面来重构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
-
关键词
马克思
实践建构
人与自然关系
异化
技术
生态文明
-
Keywords
Marx
practice constructi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uman and nature
alienation
technology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
分类号
B0
[哲学宗教—哲学理论]
B17
-
-
题名马克思关于人与技术的关系理论及其当代意义
被引量:1
- 7
-
-
作者
范君
-
机构
安徽理工大学学术出版中心
-
出处
《安徽行政学院学报》
2010年第3期7-10,共4页
-
文摘
文章从对马克思人学理论的研讨和马克思技术思想的广义理解出发,梳理和研读马克思的有关著述,力图再现一个较为系统、完整的马克思技术思想轮廓,揭示人与技术发展的关系。同时讨论人类应该在发展生产、提高生活水平的同时,注意保持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稳定与平衡,学会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合理利用技术这一改造世界的工具,解决好技术活动中的道德选择问题,保障技术运行的长期有效,从而为促进人与人、人与技术、人与自然的和谐协调发展作出努力。
-
关键词
人的本质
技术的本质
人与技术的关系
和谐社会
-
Keywords
human nature
the essence of technolog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uman and technology
harmonious society
-
分类号
A811
[哲学宗教—马克思主义哲学]
-
-
题名人自矛盾与可持续发展
- 8
-
-
作者
廖志琼
-
机构
武汉理工大学
-
出处
《武汉工业大学学报》
EI
CSCD
2000年第5期125-129,共5页
-
文摘
通过分析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内容 ,经济发展和人自关系和谐后认为 ,传统的经济发展思路使人与自然的矛盾已发展到了十分尖锐的程度 ,解决人自矛盾 ,确保可持续发展 ,首先应抓教育 ,从思想上、观念上、知识能力上、相关政策上与可持续发展思想保持一致 ,同时应大力发展科技 ,选择适合我国经济发展的合适模式 ,为实现可持续发展 ,提供经济上、手段上、技术上的保障。
-
关键词
可持续发展
人与自然关系
教育
科技
-
Keyword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 relationship between human and nature
\ education
\ science of technology
-
分类号
X24
[环境科学与工程—环境科学]
-
-
题名南国农先生电化教育人学思想初探
- 9
-
-
作者
郝兆杰
-
机构
河南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现代教育研究所
-
出处
《现代教育技术》
CSSCI
2010年第12期5-8,共4页
-
基金
河南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青年科研基金资助项目(项目编号:2010-JKJJ-07)研究成果之一
-
文摘
南国农是我国电化教育界较早且持续关注"人"的老一辈专家,文章从饱含人学意蕴的电化教育观、关注人的全面发展、科学处理人与技术的关系三个方面对其人学思想进行梳理和解读。南先生电化教育人学思想对我国教育技术当前及未来的发展具有指导意义,我们应该从认识、实践和方法上予以更多关注。
-
关键词
南国农
电化教育人学思想
人的全面发展
人与技术的关系
-
Keywords
Nan Guonong
humanistic Thought of e-Education
All-round Development of human Beings
relationship between human Beings and technology
-
分类号
G40-057
[文化科学—教育学原理]
-
-
题名科技与人性的对立——法兰克福学派生态理论的实质
- 10
-
-
作者
杨东明
黄栋
-
机构
井冈山师范学院马列教学部
-
出处
《井冈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1期80-83,共4页
-
文摘
法兰克福学派把人与自然的关系及生态问题当作一个主要的理论主题进行研究 ,他们以人类中心主义自然观为出发点 ,把科学技术的进步看作是人性发展的对立面 ,认为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生态危机的根源在于科技的进步。他们以否定科学技术的作用和克服消费异化 ,来重建生态平衡 ,架设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桥梁 。
-
关键词
人类中心主义
人与自然的关系
人与人的关系
科技与人性的对立
-
Keywords
The human-being central Doctrine
the relationship of the human-being
the relationship beˉtween human-being&nature
the contrast between xcience&technology and human nature
-
分类号
B516
[哲学宗教—外国哲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