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教育正义的研究范式 被引量:10
1
作者 孙霄兵 谷昆鹏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9-24,共6页
教育正义是终极性的教育价值理念。传统的教育正义研究范式是罗尔斯正义理论在教育领域的套用,本质上是一种"分配正义",罗尔斯理论自身的局限性及其对教育领域的适应性不足影响了传统范式的科学性。通过重建理论基础、重构从... 教育正义是终极性的教育价值理念。传统的教育正义研究范式是罗尔斯正义理论在教育领域的套用,本质上是一种"分配正义",罗尔斯理论自身的局限性及其对教育领域的适应性不足影响了传统范式的科学性。通过重建理论基础、重构从正义到教育正义的演绎路径,新的教育正义研究范式得以确立。新范式以"关系正义"为逻辑起点,以系统论为逻辑中介,凸显教育的特殊性,内涵包括外部正义与内部正义,实践方式为制度实践与伦理实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正义 分配正义 关系正义 研究范式
下载PDF
教育人性化的承认正义原则 被引量:1
2
作者 肖绍明 扈中平 《教育理论与实践》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4-17,共4页
如果说正义是教育人性化的首要价值原则,那么承认正义则是教育人性化的根本法则。教育人性化的承认正义是为了避免羞辱或蔑视,获得尊重和尊严,通过教育交往实现自我发展和认同的伦理形式,较之于分配正义和关系正义,教育人性化的承认正... 如果说正义是教育人性化的首要价值原则,那么承认正义则是教育人性化的根本法则。教育人性化的承认正义是为了避免羞辱或蔑视,获得尊重和尊严,通过教育交往实现自我发展和认同的伦理形式,较之于分配正义和关系正义,教育人性化的承认正义更具有核心的价值地位。教育人性化的承认正义原则以互动正义和实践性正义为前提,以权利承认、社会承认和爱的多元正义为具体内容和形式,促进平等对待和道德关怀,保护学生的完整人格,维护学生的平等和尊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人性化 承认正义 分配正义 关系正义
下载PDF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投诉信的质性研究——以关系正义为视角 被引量:1
3
作者 吴丹英 《教育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73-184,共12页
申诉机制是政策设计中重要的一环,它是各政策主体利益冲突和价值诉求的一个宣泄口,更是反映政策机制问题的一面多棱镜。通过对12封资助投诉信进行深度阅读、登录、设码、寻找意义单位和本土概念的质性研究,聆听投诉人内在的声音:他们诉... 申诉机制是政策设计中重要的一环,它是各政策主体利益冲突和价值诉求的一个宣泄口,更是反映政策机制问题的一面多棱镜。通过对12封资助投诉信进行深度阅读、登录、设码、寻找意义单位和本土概念的质性研究,聆听投诉人内在的声音:他们诉说着资助过程边缘化、无权、文化规约、剥削、暴力和无尊严的关系非正义遭遇;宣泄着对被投诉人的愤怒和控诉,对真正需要资助同学的悲悯与关切;更哭诉着自己的无助、委屈、害怕、挣扎和渴求。同时折射出政策机制本身: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某些权利的剥夺或侵犯;信息不对称下的家境鉴别;资助名额分配的权力博弈;领导决定式、民主投票式的评议和勤工助学筛选等缺陷,进而导致的关系非正义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系正义 关系非正义 家庭经济困难 资助政策 资助投诉信 质性研究
下载PDF
关系正义视角下乡村教育的优质化发展 被引量:2
4
作者 杨建朝 《教育理论与实践》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8期23-27,共5页
乡村地区教育发展的物质条件困境已基本解决,但仍长期面临着效果不佳、质量低迷、师生流失的困境。除了继续在配置正义视角下给予各种政策支持、加大帮扶力度外,还应当基于关系正义的理论视角,秉承"文化承认与自主发展"的理念... 乡村地区教育发展的物质条件困境已基本解决,但仍长期面临着效果不佳、质量低迷、师生流失的困境。除了继续在配置正义视角下给予各种政策支持、加大帮扶力度外,还应当基于关系正义的理论视角,秉承"文化承认与自主发展"的理念,在资源配置的多元需求满足课程的乡土化重构与教学体系的适切化等方面,消解乡村地区教育发展的障碍性因素,提升乡村地区教育优质发展的能力,追求适合乡村地区现状和社会发展实际需要的教育优质化发展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系正义 乡村教育 乡村教育优质化发展 教育资源配置 课程乡土化 乡村教学体系适切化
下载PDF
弱势大学生群体关系不公平现象的民族志考察
5
作者 布丹丹 李印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年第6期73-76,共4页
采用教育人类学的民族志方法,考察了南京地区两所高校的弱势大学生群体教育的关系不公平现象。弱势大学生群体由于社会阶层、文化背景及个体差异等,难以融入学校主流文化,在大学场域中被边缘化,更多文化压迫、权利剥削、微型侵犯等非正... 采用教育人类学的民族志方法,考察了南京地区两所高校的弱势大学生群体教育的关系不公平现象。弱势大学生群体由于社会阶层、文化背景及个体差异等,难以融入学校主流文化,在大学场域中被边缘化,更多文化压迫、权利剥削、微型侵犯等非正义现象以隐蔽而新颖的形式存在。针对以上问题,在消解关系不公平现象及促进弱势学生群体自我认同和觉醒方面提出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弱势大学生群体 教育公平 关系公平 教育人类学
下载PDF
关系正义视域下教育优质均衡的发展图景 被引量:13
6
作者 杨建朝 《教育发展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36-40,共5页
尽管配置正义理论能够实现教育资源和基本善的均衡分配,有助于教育正义的实现。但由于其视域的局限和偏颇,教育要实现优质均衡发展,其理论视域需要在实现配置正义基础上借助关系正义理论予以审视,共同促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图景的达成。
关键词 关系正义 教育均衡 配置正义
原文传递
中国传统义利文化研究 被引量:9
7
作者 曹德本 方妍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14-19,共6页
中国传统义利之辨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文化现象,它的思想体系包括四个基本环节:一是“人非利不生”,二是“制礼义以分之”,三是“见利思义”,四是“计利富民”。
关键词 义利文化 见利思义 现代价值
原文传递
论中庸——一种知识论的考察 被引量:3
8
作者 崔宜明 《学术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27-37,共11页
中庸的本质规定性是一个知识论的命题。在孔子看来,这一命题可以表述为:(一)知识不是外在于生命的东西。作为求知的活动,它是生命的现实化存在;作为求知活动的结果,它确证着生命之在。(二)这个以"求知"方式来实现生命的存在... 中庸的本质规定性是一个知识论的命题。在孔子看来,这一命题可以表述为:(一)知识不是外在于生命的东西。作为求知的活动,它是生命的现实化存在;作为求知活动的结果,它确证着生命之在。(二)这个以"求知"方式来实现生命的存在者必然是一个"无知者"。他只有作为一个"无知者",才能以"求知"的方式来实现他生命的存在;而这一"求知"方式,就是他与他所生活于其中的世界的联系方式和交往方式。简单地说,中庸的本质规定性就是,认识到知识与生命的勾连关系,并且认识到知识与生命的勾连是后天的。这种知识论立场,无疑是属于"人"的。而秦汉之际成书的《中庸》篇以"诚"字立论,虽然深化了对知识与生命之勾连关系的理性自觉,继承和发挥了上述知识论命题的第一个方面,但由于这个"诚"字被独断地命名为存在论和宇宙创生论双重意义上的本体,知识与生命的勾连就变成先天的了。这种知识论立场,无疑是属于"神"的。它改变和颠覆了上述知识论命题的第二个方面,开启了宋明理学以"独断"解说"中庸"的先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庸 义利关系 好学 性与天道 道德狂热
原文传递
章太炎对戴震“以理杀人”的诠释
9
作者 贾泉林 《国际儒学论丛》 2021年第1期198-211,285,共15页
戴震围绕“理欲之辨”来提出并阐释“以理杀人”一语。章太炎是近代以来以现代学术眼光诠释“以理杀人”的第一人,他从“理法之辨”入手分析指出,“以理杀人”的批判对象其实是“援理入法”;程、朱理学并非主张灭绝所有人的情、欲,戴震... 戴震围绕“理欲之辨”来提出并阐释“以理杀人”一语。章太炎是近代以来以现代学术眼光诠释“以理杀人”的第一人,他从“理法之辨”入手分析指出,“以理杀人”的批判对象其实是“援理入法”;程、朱理学并非主张灭绝所有人的情、欲,戴震与程、朱之间颇多一致,构成其理学批判的矛盾之处,章太炎运用法相唯识学对二者做出了评断;理学之价值在于“饬身”修己,理学可以孳乳乡愿,乡愿在民间能够推行道德教化,起到巩固中国礼教文明之根基的作用。与戴震相比,章太炎能将学术意义上的理学与作为正统意识形态的理学严格区分,对理学有同情之理解;晚年回到原始儒家“修己治人”立场后,他对理学形而上学又持否定态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章太炎 戴震 以理杀人 理法之辨 理欲之辨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