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3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伤逝》:鲁迅对思想启蒙的困惑与反省 被引量:8
1
作者 宋剑华 邹婧婧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91-96,共6页
《伤逝》是鲁迅小说创作当中题材独特、寓意深刻的作品文本。作者通过主人公涓生与子君的爱情悲剧,对于五四思想启蒙运动作了形象生动的深刻反省。《伤逝》具有明确的自我批判意识和社会批判意识,它对以"恋爱自由"为中心话语... 《伤逝》是鲁迅小说创作当中题材独特、寓意深刻的作品文本。作者通过主人公涓生与子君的爱情悲剧,对于五四思想启蒙运动作了形象生动的深刻反省。《伤逝》具有明确的自我批判意识和社会批判意识,它对以"恋爱自由"为中心话语的五四精神,提出了与众不同的强烈质疑;并借助涓生灵魂忏悔的痛苦追忆,由衷地表达了自己"希望"与"绝望"、"寂寞"与"虚无"的真实心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伤逝》 思想启蒙 恋爱自由 反抗叛逆
下载PDF
“度日”与“做人”:《伤逝》的兄弟隐喻与人生观分歧 被引量:7
2
作者 张洁宇 《学术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120-128,共9页
作为经典文本的《伤逝》是多解的。以往研究对其女性解放主题及其哲学层面上“空虚”“真实”等问题的探讨都已颇具深度。本文借由周作人所谓“借假了男女的死亡来哀悼兄弟恩情的断绝”的解释入手,分析《伤逝》中的兄弟隐喻,目的并非... 作为经典文本的《伤逝》是多解的。以往研究对其女性解放主题及其哲学层面上“空虚”“真实”等问题的探讨都已颇具深度。本文借由周作人所谓“借假了男女的死亡来哀悼兄弟恩情的断绝”的解释入手,分析《伤逝》中的兄弟隐喻,目的并非落实周作人的猜想,也无意将小说人物对应于兄弟关系,而是希望通过这一隐喻讨论周氏兄弟的思想差异和人生观分歧。鲁迅在《伤逝》中通过小说的人物和情节反思了新人物的旧观念和“新的生路”问题,重提“思想革命”和斗争实践的必要性。可以说,《伤逝》的兄弟隐喻已经指向了1920年代知识分子的两种不同道路和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 周作人 《伤逝》 知识分子道路
原文传递
穿越百年的三代“子君”——从《伤逝》到《我的前半生》及其影视改编
3
作者 李宏悦 《开封文化艺术职业学院学报》 2024年第3期41-45,共5页
作为独立女性符号代表的“子君”,百年来经历了鲁迅《伤逝》的初步塑造,亦舒《我的前半生》和同名影视改编的两次重塑。“子君”行走在20世纪20年代的北京、80年代的香港地区以及21世纪的上海,构建起三代女性在面临婚姻变故时的选择、... 作为独立女性符号代表的“子君”,百年来经历了鲁迅《伤逝》的初步塑造,亦舒《我的前半生》和同名影视改编的两次重塑。“子君”行走在20世纪20年代的北京、80年代的香港地区以及21世纪的上海,构建起三代女性在面临婚姻变故时的选择、出路与归宿,为我们考察三个不同时期的独立女性生存现状提供了范本。从经济、社会及文化三个维度对“伤逝子君”“亦舒子君”与“影视子君”进行对比研究,挖掘“子君”这一形象背后的独立女性出走之路,能够对当下独立女性出路的探寻提供现实思路,以期将文本的书写转换成对现实问题的解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君 《伤逝》 《我的前半生》 影视改编
下载PDF
鲁迅《伤逝》陌生化艺术特征的多重解读
4
作者 潘珺华 《齐齐哈尔高等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24年第3期57-59,共3页
鲁迅是中国现代小说的先锋人物,为推动中国小说的现代化作出了巨大贡献。《伤逝》这部作品的陌生化艺术特征十分突出,显示了具有多层次解读的可能性。以该作品为中心,从语言、意象、人物、叙事视角、主题多重角度,对《伤逝》的陌生化艺... 鲁迅是中国现代小说的先锋人物,为推动中国小说的现代化作出了巨大贡献。《伤逝》这部作品的陌生化艺术特征十分突出,显示了具有多层次解读的可能性。以该作品为中心,从语言、意象、人物、叙事视角、主题多重角度,对《伤逝》的陌生化艺术效果进行剖析,发现陌生化形式背后更多的审美价值和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 《伤逝》 陌生化 多重解读
下载PDF
铃木三重吉“金鱼”与鲁迅“伤逝”的材源——兼论鲁迅创作与1923年前周作人译文的关系 被引量:1
5
作者 古大勇 《中国比较文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09-128,共20页
本文首次提出,日本作家铃木三重吉的“金鱼”是鲁迅“伤逝”创作的部分材源和灵感触发点之一。“金鱼”由周作人翻译成中文,收入周氏兄弟合译出版的《现代日本小说集》。“伤逝”和“金鱼”在基本故事情节、叙事模式、叙事视角、抒情风... 本文首次提出,日本作家铃木三重吉的“金鱼”是鲁迅“伤逝”创作的部分材源和灵感触发点之一。“金鱼”由周作人翻译成中文,收入周氏兄弟合译出版的《现代日本小说集》。“伤逝”和“金鱼”在基本故事情节、叙事模式、叙事视角、抒情风格、体裁、语言特征、人物、细节等方面,具有较大的相似之处。鲁迅在借鉴“金鱼”或受到“金鱼”影响启发的基础上,立足于中国的社会现实,并熔铸自己的生命体验和哲理思考等进行独特创造,而写成别具一格的“伤逝”。鲁迅的翻译作品与其自身创作之间存在明显的影响关系已是不争的事实,但实际上,1923年“兄弟失和”事件发生前周作人的部分译文,特别是“周氏兄弟”合译文集中周作人的部分译文,也与鲁迅的创作之间存在或隐或显的影响关系或互文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 铃木三重吉 “伤逝” “金鱼” 周作人译文
原文传递
论鲁迅小说《伤逝》图像与文本的互动关系——以裘沙、王伟君黑白插图为例
6
作者 张鑫鑫 卢军 《洛阳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3期62-66,共5页
小说插图以其直观性诉诸视觉,推动了经典文本的图像阐释。裘沙、王伟君伉俪为《鲁迅之世界全集》所绘《伤逝》的黑白插图与小说文本产生互动,具体表现为人物形象的视觉重塑、典型环境的画面营构以及情节发展的图像孕育。画家从美术视域... 小说插图以其直观性诉诸视觉,推动了经典文本的图像阐释。裘沙、王伟君伉俪为《鲁迅之世界全集》所绘《伤逝》的黑白插图与小说文本产生互动,具体表现为人物形象的视觉重塑、典型环境的画面营构以及情节发展的图像孕育。画家从美术视域建构《伤逝》画面,为文本解读提供新角度,推动了小说《伤逝》的传播与接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 《伤逝》 图像阐释 作品插图
下载PDF
《伤逝》创作目的的一种解读 被引量:4
7
作者 耿庆伟 《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8年第7期49-51,共3页
《伤逝》是鲁迅创作的唯一一部爱情小说,也是一部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作品。本文着眼于文本分析,从作品的内容出发,结合鲁迅当时的创作心境,以男女主人公和鲁迅本人等为研究对象,较为客观地分析了鲁迅小说《伤逝》的创作目的,并对《伤... 《伤逝》是鲁迅创作的唯一一部爱情小说,也是一部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作品。本文着眼于文本分析,从作品的内容出发,结合鲁迅当时的创作心境,以男女主人公和鲁迅本人等为研究对象,较为客观地分析了鲁迅小说《伤逝》的创作目的,并对《伤逝》所蕴含的思想主题进行了合理的推测和论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伤逝》 涓生 子君 鲁迅
下载PDF
男性难以逾越的心灵樊篱——《伤逝》主题新论 被引量:3
8
作者 李泉 《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7年第2期14-17,共4页
《伤逝》的主题,反映了男性话语霸权背景下一个具有广泛性的社会问题,即现代社会“妇女解放”所蕴涵的两性之间的深刻矛盾冲突,在对待“妇女解放”问题上,鲁迅自身所体验到的人生困境和男性自身所存在的思想解放问题。
关键词 伤逝 鲁迅 男权中心主义文化
下载PDF
论《伤逝》悲剧的三重意境 被引量:3
9
作者 荀泉 《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6期56-58,共3页
《伤逝》的情痛之真、语言之美、灵魂之善,使作品弥漫着一股浓浓的悲剧意味。《伤逝》的悲剧之美,不仅因为有真诚的悔恨、沉重的怀念、凄凉的悲楚、无奈的分离,更因为有泪水的挥洒,爱人的逝去,理解的缺失,感动的远离。鲁迅在《伤逝》中... 《伤逝》的情痛之真、语言之美、灵魂之善,使作品弥漫着一股浓浓的悲剧意味。《伤逝》的悲剧之美,不仅因为有真诚的悔恨、沉重的怀念、凄凉的悲楚、无奈的分离,更因为有泪水的挥洒,爱人的逝去,理解的缺失,感动的远离。鲁迅在《伤逝》中,以追忆的形式,倾诉了无尽的悔恨和愧疚,抒发了高洁与美好无可奈何逝去的悲痛。《伤逝》以忏悔开场,以忏悔结束,让我们在至情的刺痛中泪流满面,让我们在感伤之余,去思考生活、领悟人生。小说着力描写的不是恶劣的生存环境,而是现实的无奈与人性的弱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伤逝 忏悔 爱情 悲剧
下载PDF
论《我的前半生》对《伤逝》的接受 被引量:3
10
作者 林茵 《韩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5年第1期70-74,共5页
香港作家亦舒的《我的前半生》融合了亦舒自己对香港都市人生的独特理解,对鲁迅《伤逝》的一种选择性、创造性的接受。其中有对鲁迅爱情怀疑态度的认同,对鲁迅求真、独立、自由等思想个性的接受;对新女性生存的关注和其命运的探索与《... 香港作家亦舒的《我的前半生》融合了亦舒自己对香港都市人生的独特理解,对鲁迅《伤逝》的一种选择性、创造性的接受。其中有对鲁迅爱情怀疑态度的认同,对鲁迅求真、独立、自由等思想个性的接受;对新女性生存的关注和其命运的探索与《伤逝》不同,《我的前半生》流露出女性反观自我、剖析自我、否定旧我的忏悔心情和奋起前行的努力;《我的前半生》并没有接受鲁迅对虚无存在的哲学追问,它以子君找到新的如意郎君为结局,增添了许多温情,有力地表现出觉醒女性对自我价值的发现和肯定,对女性历史文化的批判思考的接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我的前半生》 《伤逝》 接受
下载PDF
无法拯救的困境——由《伤逝》引出的思考 被引量:3
11
作者 郑虹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1999年第4期80-86,共7页
从小说《伤逝》入手,结合鲁迅当时的生存处境、内心世界及同时创作的姊妹篇《孤独者》,试图摆脱向来笼罩着鲁迅文本的空洞的“概念”和“意义”,还原出这个爱情悲剧的实际形态和隐含的“底蕴”。
关键词 鲁迅 《伤逝》 《孤独者》 自由 悖逆
下载PDF
从文学作品看中国女性意识发展的影响因素——以《伤逝》和《我的前半生》为例 被引量:1
12
作者 马宁宁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2年第23期21-24,共4页
中国文学史上有许多表现女性意识发展的作品,《伤逝》和《我的前半生》就是其中的代表作品,这两部作品将相同的主人公放在不同的时空背景下,通过女主人公子君的相同际遇及不同结局展示了中国女性意识的发展历程。从《伤逝》的悲剧结局... 中国文学史上有许多表现女性意识发展的作品,《伤逝》和《我的前半生》就是其中的代表作品,这两部作品将相同的主人公放在不同的时空背景下,通过女主人公子君的相同际遇及不同结局展示了中国女性意识的发展历程。从《伤逝》的悲剧结局到《我的前半生》的大团圆结局,正显示了女性的独立和女性意识的发展,其中社会时代背景、传统性别观念、女性自身素质,以及男性对于女性意识的认识等多种因素交互作用促进了女性意识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女性意识 影响因素 《伤逝》 《我的前半生》
下载PDF
《伤逝》的复调世界 被引量:2
13
作者 刘竞 《哈尔滨学院学报》 2009年第2期116-119,共4页
文章旨在将巴赫金的复调理论应用到《伤逝》的分析中,揭示其人物形象的复调特色、男女主人公形成的复调世界及在涓生心灵探索中拉开的复调世界,并在此过程中,发现了以男性权威自居的真实的涓生和隐藏在涓生男性话语体系下的真实的子君... 文章旨在将巴赫金的复调理论应用到《伤逝》的分析中,揭示其人物形象的复调特色、男女主人公形成的复调世界及在涓生心灵探索中拉开的复调世界,并在此过程中,发现了以男性权威自居的真实的涓生和隐藏在涓生男性话语体系下的真实的子君。而对于读者在小说阅读中必然产生的关于爱情和婚姻出路的问题,也需读者在与主人公的对话中寻找答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伤逝》 复调世界 爱情和婚姻的出路
下载PDF
“子君”出走之路的多重开掘——从鲁迅《伤逝》到亦舒小说及原著改编电视剧《我的前半生》 被引量:2
14
作者 曹转莹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年第6期28-32,共5页
20世纪20年代鲁迅的小说《伤逝》以女性追逐爱情自由的表层,揭示出女性从独立出走而后又回归的悲剧; 20世纪80年代亦舒的《我的前半生》小说对《伤逝》中子君的命运延续构思出多种可能性; 21世纪秦雯编剧的《我的前半生》电视剧在尊重... 20世纪20年代鲁迅的小说《伤逝》以女性追逐爱情自由的表层,揭示出女性从独立出走而后又回归的悲剧; 20世纪80年代亦舒的《我的前半生》小说对《伤逝》中子君的命运延续构思出多种可能性; 21世纪秦雯编剧的《我的前半生》电视剧在尊重亦舒的"子君"出走方式的基础上,创作出女性追求精神与物质独立的必然性。"子君"作为鲁迅笔下"娜拉出走"的典型女性,囿于五四初期思想启蒙的软弱性的时代背景,在出走后"无路可走"。在亦舒《我的前半生》小说及其原著改编的同名电视剧中,由多位女性在实践着"子君"出走之路的多重性与虚幻性,反映出不同时期女性主动或被动地选择"出走"、追求独立时突破局限和障碍的艰难和循环反复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伤逝 我的前半生 子君 出走 女性
下载PDF
绝望中的希望之“虹”——论《伤逝》悲剧意识的“三位一体” 被引量:2
15
作者 荀泉 《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2期61-64,共4页
《伤逝》的悲剧意识,不仅因为有真诚的悔恨、沉重的怀念、凄凉的悲楚、无奈的分离等爱情境遇,还因为有沉重的锁链、无所附依的心灵、险恶的社会、流言的恶毒等现实困境,更因为有泪水的挥洒、爱人的逝去、理解的缺失、感动的远离等人性... 《伤逝》的悲剧意识,不仅因为有真诚的悔恨、沉重的怀念、凄凉的悲楚、无奈的分离等爱情境遇,还因为有沉重的锁链、无所附依的心灵、险恶的社会、流言的恶毒等现实困境,更因为有泪水的挥洒、爱人的逝去、理解的缺失、感动的远离等人性缺失。鲁迅在《伤逝》中,以追忆的形式,倾诉了无尽的悔恨和愧疚,抒发了高洁与美好无可奈何逝去的悲痛。《伤逝》以忏悔开场,以忏悔结束,既反映了爱情的普遍境遇,又凸显了现实的无奈,还反映了人性的缺点,而这都是人的生存困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 《伤逝》 忏悔 爱情 悲剧意识
下载PDF
婚恋、情感体验与启蒙话语:《伤逝》与《创造》 被引量:2
16
作者 田丰 《重庆社会科学》 CSSCI 2014年第11期76-81,共6页
鲁迅的《伤逝》与茅盾的《创造》同为婚恋题材小说,且都融入了作家各自的情感生活经历,折射出作家独特的情感体验。同一般的爱情小说不同,小说男女主人公涓生和子君、君实与娴娴既是恋人,同时也是启蒙者和被启蒙者的关系。因而,这两篇... 鲁迅的《伤逝》与茅盾的《创造》同为婚恋题材小说,且都融入了作家各自的情感生活经历,折射出作家独特的情感体验。同一般的爱情小说不同,小说男女主人公涓生和子君、君实与娴娴既是恋人,同时也是启蒙者和被启蒙者的关系。因而,这两篇小说通过对这两对青年恋人情爱故事的描绘和展现,不仅揭示出女性的现实处境和未来的解放之路,也对启蒙和启蒙话语进行了质疑和反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伤逝》 《创造》 中国 文学创作
下载PDF
文学与日常生活的辩证想象——论鲁迅小说对日常生活的书写 被引量:1
17
作者 张慧敏 《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84-89,共6页
日常生活既是现代性的一个重要表征,又是启蒙运动的产物。文学对现代日常生活的表现同时也是与现代性话语或顺从或反抗的对话。无论是对现代性的思考与回应,还是对现代日常生活的批判与拯救,文学都以一种独特的话语彰显出日常生活的辩... 日常生活既是现代性的一个重要表征,又是启蒙运动的产物。文学对现代日常生活的表现同时也是与现代性话语或顺从或反抗的对话。无论是对现代性的思考与回应,还是对现代日常生活的批判与拯救,文学都以一种独特的话语彰显出日常生活的辩证蕴涵。鲁迅在《端午节》、《幸福的家庭》和《伤逝》中既揭示出日常生活的平庸及现代知识分子深陷其中的困境,同时又展现了他们试图围绕现代日常生活所作的种种抵抗与超越,即构成了一个栩栩如生的辩证形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常生活 鲁迅 《端午节》 《幸福的家庭》 《伤逝》
下载PDF
爱的彷徨与虚无——《伤逝》中的婚恋悲剧新探 被引量:1
18
作者 苏克军 《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2期79-83,共5页
对于《伤逝》中的爱情悲剧,历来大多从外部环境找原因,特别是经济原因。若究其根源,还应从人性的角度去找原因。其实在鲁迅看来,《伤逝》爱情悲剧的发生是不可避免的,原因在于主人公对爱情持有太浪漫太理想的期待,更在于涓生作为男性的... 对于《伤逝》中的爱情悲剧,历来大多从外部环境找原因,特别是经济原因。若究其根源,还应从人性的角度去找原因。其实在鲁迅看来,《伤逝》爱情悲剧的发生是不可避免的,原因在于主人公对爱情持有太浪漫太理想的期待,更在于涓生作为男性的自私,在于人性中自私的一面,在于从古至今不变的这种自私的人性。鲁迅通过《伤逝》,向人们展示了那种被普遍歌颂的理想爱情的虚无与不切实际,揭示了追求自由与爱情的艰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伤逝 婚恋 悲剧 鲁迅
下载PDF
大学语文课中的性别意识教育——以小说《伤逝》的教学为例 被引量:1
19
作者 曾艳 《江西教育学院学报》 2011年第5期78-81,共4页
性别意识作为人文精神的一个重要因素,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的自我角色定位,并关涉其恋爱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等多个方面。当代大学生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在性别意识问题上存在误区。大学语文课作为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的基础课程,应改变传统无性... 性别意识作为人文精神的一个重要因素,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的自我角色定位,并关涉其恋爱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等多个方面。当代大学生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在性别意识问题上存在误区。大学语文课作为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的基础课程,应改变传统无性别教育状态,从多个角度切入性别意识教育。以《伤逝》的教学为例,通过探讨小说中的性别文化内涵及其对大学生性别意识教育的启示,说明大学语文课渗透性别意识教育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语文 性别意识教育 《伤逝》 启示
下载PDF
五部中国经典歌剧的复排与“歌剧思维”观 被引量:1
20
作者 唐贤美 魏扬 《吉林艺术学院学报》 2016年第2期15-20,共6页
大型歌剧起源于17世纪,诞生于意大利的佛罗伦萨,是一种集戏剧、诗歌、音乐、舞蹈和美术于一体的综合艺术。中国歌剧经历了新文化运动时期的萌芽、革命战争年代的发展、新中国成立后的繁荣、文革时期的荒芜以及改革开放后的复苏五个阶段... 大型歌剧起源于17世纪,诞生于意大利的佛罗伦萨,是一种集戏剧、诗歌、音乐、舞蹈和美术于一体的综合艺术。中国歌剧经历了新文化运动时期的萌芽、革命战争年代的发展、新中国成立后的繁荣、文革时期的荒芜以及改革开放后的复苏五个阶段。本文以复排的五部经典歌剧《秋子》、《白毛女》、《洪湖赤卫队》以及《伤逝》和《原野》为例,论述重新打造"经典"对于中国歌剧发展的创作探索、艺术影响力和创新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歌剧 秋子 白毛女 洪湖赤卫队 伤逝 原野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