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伤逝》:鲁迅对思想启蒙的困惑与反省 |
宋剑华
邹婧婧
|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10 |
8
|
|
2
|
“度日”与“做人”:《伤逝》的兄弟隐喻与人生观分歧 |
张洁宇
|
《学术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18 |
7
|
|
3
|
穿越百年的三代“子君”——从《伤逝》到《我的前半生》及其影视改编 |
李宏悦
|
《开封文化艺术职业学院学报》
|
2024 |
0 |
|
4
|
鲁迅《伤逝》陌生化艺术特征的多重解读 |
潘珺华
|
《齐齐哈尔高等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
2024 |
0 |
|
5
|
铃木三重吉“金鱼”与鲁迅“伤逝”的材源——兼论鲁迅创作与1923年前周作人译文的关系 |
古大勇
|
《中国比较文学》
北大核心
|
2023 |
1
|
|
6
|
论鲁迅小说《伤逝》图像与文本的互动关系——以裘沙、王伟君黑白插图为例 |
张鑫鑫
卢军
|
《洛阳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23 |
0 |
|
7
|
《伤逝》创作目的的一种解读 |
耿庆伟
|
《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
2008 |
4
|
|
8
|
男性难以逾越的心灵樊篱——《伤逝》主题新论 |
李泉
|
《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
2007 |
3
|
|
9
|
论《伤逝》悲剧的三重意境 |
荀泉
|
《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12 |
3
|
|
10
|
论《我的前半生》对《伤逝》的接受 |
林茵
|
《韩山师范学院学报》
|
2015 |
3
|
|
11
|
无法拯救的困境——由《伤逝》引出的思考 |
郑虹
|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
1999 |
3
|
|
12
|
从文学作品看中国女性意识发展的影响因素——以《伤逝》和《我的前半生》为例 |
马宁宁
|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
2022 |
1
|
|
13
|
《伤逝》的复调世界 |
刘竞
|
《哈尔滨学院学报》
|
2009 |
2
|
|
14
|
“子君”出走之路的多重开掘——从鲁迅《伤逝》到亦舒小说及原著改编电视剧《我的前半生》 |
曹转莹
|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18 |
2
|
|
15
|
绝望中的希望之“虹”——论《伤逝》悲剧意识的“三位一体” |
荀泉
|
《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13 |
2
|
|
16
|
婚恋、情感体验与启蒙话语:《伤逝》与《创造》 |
田丰
|
《重庆社会科学》
CSSCI
|
2014 |
2
|
|
17
|
文学与日常生活的辩证想象——论鲁迅小说对日常生活的书写 |
张慧敏
|
《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2 |
1
|
|
18
|
爱的彷徨与虚无——《伤逝》中的婚恋悲剧新探 |
苏克军
|
《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12 |
1
|
|
19
|
大学语文课中的性别意识教育——以小说《伤逝》的教学为例 |
曾艳
|
《江西教育学院学报》
|
2011 |
1
|
|
20
|
五部中国经典歌剧的复排与“歌剧思维”观 |
唐贤美
魏扬
|
《吉林艺术学院学报》
|
2016 |
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