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东盟与亚太安全共同体建设的路径选择 被引量:5
1
作者 周士新 《国际安全研究》 CSSCI 2017年第4期82-102,共21页
地区安全共同体具有自身的社会学和政治学意涵,体现出地区各国在促进共同体建构的安全意识以及共同安全理念的进化历程和结果,表现为地区国家间对安全议题和环境上的高度认同感,并塑造了相互间友好和平的关系。东盟安全共同体建设是与... 地区安全共同体具有自身的社会学和政治学意涵,体现出地区各国在促进共同体建构的安全意识以及共同安全理念的进化历程和结果,表现为地区国家间对安全议题和环境上的高度认同感,并塑造了相互间友好和平的关系。东盟安全共同体建设是与政治共同体结合在一起的,是以一系列的政策文件为指导,建立了一系列的地区多边安全合作机制,对促进地区稳定与安全发挥了相当独特的作用。然而,东盟安全共同体建设的政策措施和原则的局限性影响了东亚和亚太安全共同体建设进程,使之仍停留在相当初级的建构阶段,未能对增进地区发展与繁荣提供足够有效的和平红利。中国要打造周边命运共同体,只有在继承和创新和平外交理念的过程中,在多方面采取理性而积极的外交政策和倡议,与包括东盟在内的其他行为体共同建构起亚太可持续安全共同体,才能塑造总体有利的周边安全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区安全共同体 东盟政治安全共同体 东亚安全共同体 亚太安全共同体 命运共同体
下载PDF
南海“安全共同体”构建的理论探讨 被引量:3
2
作者 葛红亮 《国际安全研究》 CSSCI 2017年第4期62-81,共20页
南海地区国家如何在主权纠纷未获解决的情况下开展区域安全治理及实现南海和平、稳定,这至今仍是一个尚未找到答案的问题。南海地区现有的区域安全治理理念、制度安排及其实践效果与地区国家实现南海和平、稳定的共同愿景之间还有不少... 南海地区国家如何在主权纠纷未获解决的情况下开展区域安全治理及实现南海和平、稳定,这至今仍是一个尚未找到答案的问题。南海地区现有的区域安全治理理念、制度安排及其实践效果与地区国家实现南海和平、稳定的共同愿景之间还有不少落差。归根结底,这与中国、东盟与美国之间存在的结构性问题及由此产生的互信不足、缺失有关。南海区域安全治理的核心内容应聚焦于中国、东盟与美国之间存在的结构性问题及互信关系的建立,而致力于缓解与消除地区行为体"恐惧"心理与建立身份、角色认同的"安全共同体"在理论上有可能为实现南海安全塑造一条理想的路径。南海"安全共同体"在理论上虽与"安全共同体"相通,但它不强调一个集体身份的建立,而寻求在地区现有安全态势基础上致力于中国、东盟与美国等主要行为体之间信任关系与身份、角色认同的确立。惟此,南海地区建立"安全共同体"的标志———"和平变革可靠性预期"的条件才有可能得以成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问题 区域安全 安全共同体 南海地区国家
下载PDF
区域安全合作研究的建构主义范式 被引量:1
3
作者 孔凡伟 《江南社会学院学报》 2005年第3期20-24,31,共6页
作为国际关系理论的一种研究范式,建构主义为分析区域安全合作问题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建构主义包括国家利益论(国家身份理论)、国际体系结构理论、国际体系转换理论以及安全共同体理论,与此相对应,运用建构主义理论分析区域安全合作... 作为国际关系理论的一种研究范式,建构主义为分析区域安全合作问题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建构主义包括国家利益论(国家身份理论)、国际体系结构理论、国际体系转换理论以及安全共同体理论,与此相对应,运用建构主义理论分析区域安全合作问题也包括四个部分,即区域安全合作中的国家身份和国家利益、区域安全合作发生于其中的国际体系结构、区域安全集体认同的形成以及安全共同体理论对区域安全合作的解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安全合作 建构主义 集体认同 国家利益 安全共同体
下载PDF
从维护睦邻安邻关系到构建安全共同体——中国与中亚国家安全合作30年 被引量:1
4
作者 许涛 《俄罗斯研究》 CSSCI 2022年第5期52-73,共22页
中亚地区是中国西北周边重要近邻,不仅有着漫长的共同边界,而且由于地缘文化的关联性,中国与中亚各国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种特殊的国家关系,决定了各国实现国家安全目标必要条件中“共同安全、合作安全和集体安全”的重要性,也... 中亚地区是中国西北周边重要近邻,不仅有着漫长的共同边界,而且由于地缘文化的关联性,中国与中亚各国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种特殊的国家关系,决定了各国实现国家安全目标必要条件中“共同安全、合作安全和集体安全”的重要性,也决定了实现这些必要条件时政治互信与务实合作的必要性。1991年末苏联解体后,中亚地区出现的五个独立民族国家急需构建各自的国家安全模式。其中,与中国关系的定位成为重要的条件之一。同时,正在进入全面改革开放阶段的中国,出于稳定周边环境的需要,也必须与中亚国家建立互利、协作的睦邻关系。随着世界和地区形势的发展,中国与中亚国家之间的政治互信水平在应对共同的安全威胁因素挑战的过程中不断提高,安全合作成为发展新型国家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与中亚各国建交30年来,首先取得的重大合作成就就是在安全领域。随着全球政治经济格局的变化和地区安全形势的演进,中国与中亚各国在维护自身稳定时,也把促进区域安全视为共同职责,同时逐渐形成了有效的协作模式。当世界进入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之际,中国与中亚各国均遇到各种新挑战。在安全领域加强务实合作,形成彼此可以倚重的安全共同体,这种理念正在成为得到高度认同的地区共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与中亚国家安全合作 中国周边安全 地区安全共同体
原文传递
浅析东盟地区论坛的信任建立措施 被引量:2
5
作者 周士新 《东南亚南亚研究》 2011年第3期1-6,92,共6页
信任建立措施主要指相关国家为解决相互安全不确定因素而采取的冲突预防与解决的政策措施,防止彼此间发生冲突,具有重要的实证意义。东南亚国家为减弱固有的和严重的结构性安全困境,联合地区外部分国家,建立了东盟地区论坛,采取了诸多... 信任建立措施主要指相关国家为解决相互安全不确定因素而采取的冲突预防与解决的政策措施,防止彼此间发生冲突,具有重要的实证意义。东南亚国家为减弱固有的和严重的结构性安全困境,联合地区外部分国家,建立了东盟地区论坛,采取了诸多建立安全信任措施,促进和维护了地区形势的安全与稳定。当前,东盟地区论坛已经成为促进亚太安全信任的重要沟通平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盟地区论坛 信任建立措施 安全困境 安全共同体
下载PDF
海湾和东南亚地区安全进程的比较分析 被引量:1
6
作者 连波 《阿拉伯世界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86-101,120,共16页
海湾和东南亚同为"次地区安全复合体",各自的地区环境都面临经济发展程度不一、政体多元、民族国家形成相对晚近、域外大国渗透严重等特点。冷战期间,海湾和东南亚地区国家政局动荡。冷战后,东南亚建立了以东盟为基本架构的... 海湾和东南亚同为"次地区安全复合体",各自的地区环境都面临经济发展程度不一、政体多元、民族国家形成相对晚近、域外大国渗透严重等特点。冷战期间,海湾和东南亚地区国家政局动荡。冷战后,东南亚建立了以东盟为基本架构的安全机制,并朝着构建地区安全共同体的方向迈进;海湾地区安全进程却停滞在冲突形态。本文基于对上述两个不同地区安全进程的比较,提出地区经济发展形态是导致两个地区安全进程不同的主要变量。从因果机制来看,地区经济发展形态直接造成地区国家间的联系程度和军费水平的差异,并影响地区意识形态竞争态势和域外大国渗透模式,最终导致地区安全进程沿着不同路径演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全进程 地区安全复合体 安全共同体 海湾国家 东南亚
下载PDF
Toward a Security Community in Asia? The Limits of Constructivism, Developmental Statism, Liberalism, and Realism
7
作者 Sorpong Peou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and Diplomacy》 2022年第1期1-24,共24页
This article asks whether a regional security community has emerged in Asia with the potential to grow mature and seeks to make a contribution to the ongoing debate on this controversial topic.It advances the argument... This article asks whether a regional security community has emerged in Asia with the potential to grow mature and seeks to make a contribution to the ongoing debate on this controversial topic.It advances the argument that states in this broad region are far from being able to develop a security community for reasons different from those provided by political realists,developmental statists,liberals,and constructivists(social,discursive,and emancipationist).The role of Association of Southeast Asia(ASEAN)and that of China provide excellent test cases for the theoretical proposition that the building of a successful regional security community requires at least two necessary conditions:liberal democracy and regional democratic leadership,which remain absent in Asi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egional security community ASIA ASEAN China European Union North America CONSTRUCTIVISM LIBERALISM political realism liberal democracy regional democratic leadership
下载PDF
迈向地区安全共同体的上海合作组织
8
作者 张磊 《军事政治学研究》 2014年第1期88-101,共14页
在中国参与的地区安全机制中,上海合作组织有可能最先发展成为安全共同体。拓展共同利益、深化集体认同、完善制度建设是中国推动上海合作组织迈向安全共同体的关键。中国推动上海合作组织发展给中国国家安全观的理论和实践带来了重要... 在中国参与的地区安全机制中,上海合作组织有可能最先发展成为安全共同体。拓展共同利益、深化集体认同、完善制度建设是中国推动上海合作组织迈向安全共同体的关键。中国推动上海合作组织发展给中国国家安全观的理论和实践带来了重要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区安全共同体 上海合作组织 国家安全观
下载PDF
三论灾害研究的理论与实践 被引量:503
9
作者 史培军 《自然灾害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1-9,共9页
在作者分别于 1991年发表的《论灾害研究的理论与实践》和 1996年发表的《再论灾害研究的理论与实践》的基础上 ,评述了最近 6年来灾害科学研究的进展 ,提出了灾害科学的基本框架 ,进一步完善了“区域灾害系统论”的理论体系 ,提出了当... 在作者分别于 1991年发表的《论灾害研究的理论与实践》和 1996年发表的《再论灾害研究的理论与实践》的基础上 ,评述了最近 6年来灾害科学研究的进展 ,提出了灾害科学的基本框架 ,进一步完善了“区域灾害系统论”的理论体系 ,提出了当前灾害科学的主要学术前沿问题。文章并就资源开发与灾情形成机理与动态变化过程进行了综合分析 ,阐述了区域灾害的形成过程 ,进一步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角度 ,就建设安全社区 (区域 )提出了“允许灾害风险水平”的区域发展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灾害研究 灾害科学框架 区域灾害形成过程 允许灾害风险水平 安全社区
下载PDF
“印太”地区安全秩序纷争与中国的地区秩序愿景 被引量:12
10
作者 葛腾飞 《外交评论(外交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73-100,6-7,共30页
"印太"地区作为国际政治中一个较新的地缘政治塑造物,其生成很大程度上与美国强权政治实践相关,内含激烈的对华战略竞争乃至对抗意味。强权政治议程带来的负面影响,使得新兴"印太"地区确有必要致力于建立一个和平... "印太"地区作为国际政治中一个较新的地缘政治塑造物,其生成很大程度上与美国强权政治实践相关,内含激烈的对华战略竞争乃至对抗意味。强权政治议程带来的负面影响,使得新兴"印太"地区确有必要致力于建立一个和平稳定的地区安全秩序。理论上,"地区性"概念框架可以为印太地区安全秩序构建提供一种学理路径。当前区内外各主要国家纷纷提出印太战略,很大程度上说明了各国对于地区安全秩序的诉求。一种合理的地区安全秩序的内在逻辑,需要符合地区内安全诉求的最大共识,能够促进地区发展可持续进程,彰显特定"地区性"愿景并具有某种普遍意义。迄今中国对"印太"的态度反映了中国处理外交和安全事务的审慎,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不参与印太地区安全秩序的构建。事实上,中国通过积极营造地区安全"关系网",推动"一带一路"与"命运共同体"实践,持续并深入地影响着印太地区的政治、经济与安全秩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印太 地区安全秩序 印太战略 地区性 可持续发展 命运共同体
原文传递
冷战后亚太地区秩序的变革 被引量:6
11
作者 潘忠岐 《教学与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9期50-57,共8页
与欧洲地区秩序不同,冷战后亚太地区秩序的变革具有明显的渐进性特征。推动亚太地区秩序变革的基本动力包括:美国主导地位的加强和联盟体系的演变;中国、日本、印度等地区权力中心的崛起;主要大国关系的变迁;地区化的发展与多边安全制... 与欧洲地区秩序不同,冷战后亚太地区秩序的变革具有明显的渐进性特征。推动亚太地区秩序变革的基本动力包括:美国主导地位的加强和联盟体系的演变;中国、日本、印度等地区权力中心的崛起;主要大国关系的变迁;地区化的发展与多边安全制度的兴起;非传统安全问题重要性的日益凸显与国际规范的改变。以美国为中心的双边联盟体系、由中国参与的多边安全制度、经东盟开创的规范共同体、民间层次的地区性复合相互依赖,作为冷战后亚太地区秩序变革趋势的不同层面,一并构成多元变动中的亚太地区秩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太地区秩序 联盟体系 安全制度 规范共同体 复合相互依赖
原文传递
协调性规范共生与安全共同体构建——基于澜湄区域合作的经验分析 被引量:1
12
作者 刘凯娟 郑先武 《国际观察》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72-101,共30页
安全共同体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涵与保障,规范的社会化过程扮演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面对多元的规范倡导者和庞杂甚至存在竞争的规范,学者有待于提出更加有效的解决方案。本文基于对规范竞争的实质分析,借鉴“共生”的理论框架建构“... 安全共同体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涵与保障,规范的社会化过程扮演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面对多元的规范倡导者和庞杂甚至存在竞争的规范,学者有待于提出更加有效的解决方案。本文基于对规范竞争的实质分析,借鉴“共生”的理论框架建构“规范共生”新理念,运用“国家间协调”理论探求实现情境与条件,进而探讨构建安全共同体的规范路径,即遵循争端解决—集体行动—集体认同的逻辑推进并完善相应的规范建设。以澜湄安全共同体的构建为例,其可通过对历史实践的承继中再生,以及现实实践中“中国方式”与“东盟方式”的“共生”驱动澜湄规范建设,并利用澜湄合作机制的平台拓展和利益协调以加强相互依存,进而培育集体认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际利益 规范共生 区域国际协调 澜湄安全共同体 周边安全共同体
原文传递
中国参与解决国际热点问题的理念、原则和实践
13
作者 王帆 《外交评论(外交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23,I0001,I0002,共25页
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中国综合国力进一步增强,中国在地区热点问题上的参与度和可见度逐步提升。中国始终恪守公平、公正、非暴力的立场和角色,并逐步由参与外交斡旋转向建设性发挥外交调停的作用,其倡议和方案愈益成为解决热点问题的共... 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中国综合国力进一步增强,中国在地区热点问题上的参与度和可见度逐步提升。中国始终恪守公平、公正、非暴力的立场和角色,并逐步由参与外交斡旋转向建设性发挥外交调停的作用,其倡议和方案愈益成为解决热点问题的共识。在参与推动朝核、伊核、阿富汗、巴以等重大地区热点问题政治解决的过程中,中国已然积累了诸多丰富经验,提出了“建设性参与”、“标本兼治”和“对话协商”等一系列原则,并采取了以热点问题暂时解决推动根本解决、以非传统安全合作促进传统安全问题解决、促进争议问题解决与地区发展之间联动以及推动地区对话与合作机制建设等实践策略。这些理念、原则和实践丰富和完善了当前的全球治理观念和路径,为世界的安全、稳定与繁荣,为塑造新型国际关系、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了重要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外交 国际热点问题 地区安全 全球治理 人类命运共同体
原文传递
生态文明建设的系统深入阐释——以党的二十大报告及习近平总书记相关论述为中心
14
作者 崔思朋 《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2期22-28,共7页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生态文明建设给予高度重视,为此开展了广泛深入的实地调查研究并制定了系统科学的发展战略和工作计划。新时代,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同样也存在一些有待进一步改进或提升的地方。2022年10月1...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生态文明建设给予高度重视,为此开展了广泛深入的实地调查研究并制定了系统科学的发展战略和工作计划。新时代,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同样也存在一些有待进一步改进或提升的地方。2022年10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就近十年来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的成就、历史经验及未来发展方向等作了系统深入阐释。通过对党的二十大报告及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有关生态文明建设相关论述的解读与总结,能够为当下及未来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及相关工作的开展提供一定借鉴,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文明建设 党的二十大报告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区域生态安全 “双碳”目标 人类命运共同体
下载PDF
新时代中国参与区域安全治理的模式探析 被引量:5
15
作者 陈翔 《国际观察》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114-132,共19页
随着安全地区主义以及安全区域化的发展,区域安全治理逐渐成为全球治理的重要议程,这实际上是全球安全治理在局部地区的具体表现。具体而言,区域安全治理介于全球安全治理与国家安全治理之间,是地区公共与私人部门以正式或非正式的机制... 随着安全地区主义以及安全区域化的发展,区域安全治理逐渐成为全球治理的重要议程,这实际上是全球安全治理在局部地区的具体表现。具体而言,区域安全治理介于全球安全治理与国家安全治理之间,是地区公共与私人部门以正式或非正式的机制来管理地区安全问题的过程。新中国成立以来,从一开始作为区域安全治理的消极参与者逐渐进化到了现在的开始扮演积极建构与主动塑造者的角色。迈入新时代后,中国参与区域安全治理的动力与能力不断增强,通过倡导亚洲安全观,以及推动加快区域安全治理机制创新与治理体系变革,发展出了"多元协作共治"模式,把构建周边命运共同体作为区域安全治理的主要目标。新时代的中国区域安全治理在治理主体、治理原则、治理方式、治理路径、治理目标等方面均呈现出与以往不同的新气象,并与其他治理模式存在着重大差异。通过理解新时代中国参与区域安全治理的逻辑,有助于强化区域安全治理中国经验的总结与升华,推进中国式安全治理理论的深入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安全治理 中国周边战略 多元协作共治 周边命运共同体
原文传递
周边区域安全公共产品供需变迁及中国应对 被引量:3
16
作者 陈翔 《社会主义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134-141,共8页
随着地区安全形势演化以及相关国家政策调整,中国周边区域安全公共产品供需关系发生深刻变迁。这体现在机制类区域安全公共产品供需趋于失衡,呈现强需求—弱供给特征;以联盟形式呈现的俱乐部产品愈难满足或匹配地区国家的安全需求;围绕... 随着地区安全形势演化以及相关国家政策调整,中国周边区域安全公共产品供需关系发生深刻变迁。这体现在机制类区域安全公共产品供需趋于失衡,呈现强需求—弱供给特征;以联盟形式呈现的俱乐部产品愈难满足或匹配地区国家的安全需求;围绕观念类区域安全公共产品的供给主导权竞争加剧;安全共同体成为地区国家的重要产品偏好。供需关系新变化给中国带来相应影响,且推动中国供给区域安全公共产品提出新的思路,包括做好与美国的大国协调,以安全共同体为供给导向,从机制、理念等具体产品着手,为构建周边命运共同体奠定安全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安全公共产品 供需关系 周边命运共同体 周边安全
下载PDF
大国博弈与中亚地区安全公共产品供给——兼论中国的战略选择 被引量:1
17
作者 李虎平 《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22年第2期47-55,共9页
中亚地区安全公共产品供给既是中美俄加强安全合作的利益契合点,也是三方博弈的焦点所在。苏联解体使得中亚原先由苏联主导供给的地区安全公共产品消失,由美俄主导供给的地区安全公共产品因供给目标的不一出现“私物化”倾向,难以满足... 中亚地区安全公共产品供给既是中美俄加强安全合作的利益契合点,也是三方博弈的焦点所在。苏联解体使得中亚原先由苏联主导供给的地区安全公共产品消失,由美俄主导供给的地区安全公共产品因供给目标的不一出现“私物化”倾向,难以满足中亚国家的安全需求,加之中亚国家安全自主能力有限,导致中亚地区安全公共产品供求脱节,供求矛盾突出。作为中亚地区安全公共产品的主要供给者之一,中国既要以新安全观念为指导打造中亚安全共同体,也要加强与域内外大国的安全互动,深化地区安全合作机制建设,加快构建新型区域合作供给模式,优化中亚地区安全环境,维护中亚和平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国博弈 地区安全公共产品 中亚安全共同体 安全互动
下载PDF
东盟地区安全治理抗御力的形成与建构 被引量:1
18
作者 颜欣 李琼 《湖北警官学院学报》 2022年第4期102-109,共8页
东盟地区安全治理抗御力是外部压力场域下东盟安全互动的产物。1967年—1978年、1978年—1991年、1991年—2003年、2003年至今,四个时期分别为东盟地区安全治理抗御力的萌芽期、发展期、完善期和成熟期。在不断实践和演进中,东盟地区安... 东盟地区安全治理抗御力是外部压力场域下东盟安全互动的产物。1967年—1978年、1978年—1991年、1991年—2003年、2003年至今,四个时期分别为东盟地区安全治理抗御力的萌芽期、发展期、完善期和成熟期。在不断实践和演进中,东盟地区安全治理抗御力逐步形成与建构。立足特定目标和任务的不同阶段,东盟抗御力强度不断增加,其主导地区安全治理的能力和效用渐趋增强。有鉴于此,我国应始终将发展作为国家治理的关键,着力提升综合实力;加强对国际形势和周边局势的研判,在国际政治中掌握主动权;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应注重对民族精神的深度挖掘,进一步增强“四个自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盟 安全治理 地区安全 合作机制 命运共同体
下载PDF
丝绸之路经济带合作安全模式研究 被引量:1
19
作者 张红涛 《新疆财经》 2020年第6期48-58,共11页
丝绸之路经济带存在系统性安全风险,必须探索、建立并评价更为高效适用的区域安全模式。以集体安全为代表的传统安全模式已无法满足丝绸之路经济带对安全与发展的巨大诉求,基于“合作”的建构方法成为其安全机制建设的主流路径。合作安... 丝绸之路经济带存在系统性安全风险,必须探索、建立并评价更为高效适用的区域安全模式。以集体安全为代表的传统安全模式已无法满足丝绸之路经济带对安全与发展的巨大诉求,基于“合作”的建构方法成为其安全机制建设的主流路径。合作安全坚持以积极主动的合作意愿为首要、以地区共有的文化认同为基础、以日渐成熟的合作机制为保障、以追求共同安全利益为宗旨,是“优化了”的丝绸之路经济带区域安全模式。本文运用层次分析法对丝绸之路经济带合作安全模式进行定量分析,通过数学计算和量化评价对其地区适用性和推广价值进行了检验,发现其具有较强的客观性和可操作性,不失为比较理想的区域安全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带一路” 丝绸之路经济带 国际合作安全 区域经济合作安全 国际治理机制 安全共同体 国家安全 丝路经济
下载PDF
论东盟区域安全机制的形成与发展
20
作者 许红艳 《创新》 2009年第6期21-24,32,共5页
东盟区域安全机制的形成与发展经历了一个过程。1967年东盟的成立为其安全机制的形成与发展奠定了组织基础。1976年《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的签署标志着东盟区域安全机制的形成。此后,该机制便处于不断的发展演变中。东盟区域安全机制... 东盟区域安全机制的形成与发展经历了一个过程。1967年东盟的成立为其安全机制的形成与发展奠定了组织基础。1976年《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的签署标志着东盟区域安全机制的形成。此后,该机制便处于不断的发展演变中。东盟区域安全机制为什么会得到创设和维持?它又是怎样随着时间演变而发展变化的?试从国际机制的功能理论视角来对这一过程加以概括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盟区域安全机制 形成与发展 安全共同体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