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无形人》到《六月庆典》——论拉尔夫·埃利森的文学创作 被引量:14
1
作者 谭惠娟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101-108,共8页
国内学术界对美国著名黑人作家拉尔夫·埃利森及其作品的了解尚不全面 ,多以为《无形人》是他一生中创作的惟一长篇。其实 ,拉尔夫·埃利森一生经历了一条漫长的创作道路 ,在《无形人》之前和之后 ,他还创作了许多作品。他耗费... 国内学术界对美国著名黑人作家拉尔夫·埃利森及其作品的了解尚不全面 ,多以为《无形人》是他一生中创作的惟一长篇。其实 ,拉尔夫·埃利森一生经历了一条漫长的创作道路 ,在《无形人》之前和之后 ,他还创作了许多作品。他耗费近四十年精力创作且在身后方得以问世的第二部长篇《六月庆典》 ,尤其应予重视。思考和探索黑人的身份及黑人如何争取和捍卫自己的权利 ,同时又能与美国社会和谐共处 ,是回荡在拉尔夫·埃利森的整个创作道路中的主旋律。在一定程度上 ,拉尔夫·埃利森的思考和探索反映了 2 0世纪下半叶美国黑人文学主导思想的发展倾向和演变轨迹。在语言和结构艺术等方面 ,拉尔夫·埃利森也一直在孜孜探索实验 ,力求吸收当代小说和其他文学艺术领域的新技巧 ,在不失自我本色的同时突破自我 ,展现新的艺术风貌。只有完整动态地把握拉尔夫·埃利森的整个创作道路 ,并把它放在美国黑人文学发展的总体背景中进行观照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拉尔夫·埃利森 无形人 六月庆典 黑人文学
下载PDF
论拉尔夫·埃利森对神话仪式中黑白二元对立的解构——兼论拉尔夫·埃利森文学话语中的祖先在场 被引量:9
2
作者 谭惠娟 《外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87-96,共10页
美国黑人作家拉尔夫·埃利森《无形人》的中心隐喻"无形性",是作者对美国黑人文化及其价值观长期思考的结果,这一隐喻标志着美国黑人文学创作由自然主义抗议小说,朝注重艺术美学的现代小说转向。这一转向着重表现在作者... 美国黑人作家拉尔夫·埃利森《无形人》的中心隐喻"无形性",是作者对美国黑人文化及其价值观长期思考的结果,这一隐喻标志着美国黑人文学创作由自然主义抗议小说,朝注重艺术美学的现代小说转向。这一转向着重表现在作者对欧洲黑白二元对立神话和美国南方社会仪式的解构以及作者创作中祖先在场的文学叙述手法的运用。拉尔夫·埃利森对神话和仪式的重新发现和阐释,是作者的文化思想在文学创作中的集中体现之一,也是对20世纪30年代盛行从社会科学的角度研究黑人问题的有力反拨;而祖先在场的文学叙述手法则有助于美国种族主义者重新审视自己的身份和美国文化,有助于破解"无形性"被曲解的含义和真正的内涵。拉尔夫·埃利森对美国文化的认识和解剖,与罗兰·巴特的文化思想和德里达的解构思想相似,这更体现了埃利森文化研究思想和文学叙述手法的独创性与超前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拉尔夫·埃利森 神话 仪式 黑白二元对立 解构
下载PDF
重复与修正:性别、种族、阶级主题在《看不见的人》和《最蓝的眼睛》中的变奏 被引量:8
3
作者 赵文书 《当代外国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5-12,共8页
在当代黑人文学研究中,性别冲突是个焦点问题,黑人男女作家似乎有着互不相通的文学传统。本文利用黑人文学批评中"重复与修正"的概念,对比艾里森的《看不见的人》和莫里森的《最蓝的眼睛》中的乱伦母题,分析后者对前者在性别... 在当代黑人文学研究中,性别冲突是个焦点问题,黑人男女作家似乎有着互不相通的文学传统。本文利用黑人文学批评中"重复与修正"的概念,对比艾里森的《看不见的人》和莫里森的《最蓝的眼睛》中的乱伦母题,分析后者对前者在性别议题上的颠覆和修正,以及在种族和阶级议题上对前者的继承、修正和发展,以期勾勒出一个跨越性别界限的黑人文学传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人文学 文学传统 乱伦 艾里森 莫里森
原文传递
拉尔夫·艾里森的历史观 被引量:5
4
作者 卢亚林 《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4年第5期61-64,共4页
《看不见的人》中展示了主人公缺乏对黑人历史的了解、重新确认黑人历史、以及超越历史束缚三个思想发展阶段。主人公从无知到觉醒的变化过程符合读者的审美期待 ,也是黑人文学作品中经常出现的模式 ,但其超越历史束缚的可能性值得怀疑。
关键词 拉尔夫·艾里森 历史观
下载PDF
论拉尔夫·埃利森对黑人人性的剖析 被引量:6
5
作者 谭惠娟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8年第1期173-182,共10页
在美国,关于黑人是否也具有和白人一样正常人性的争论,从18世纪美国奴隶制开始一直延续至今,也直接关涉到美国发生的种种社会冲突和矛盾。在美国历史上,白人往往通过否定黑人人性以达到其高人一等的目的,而黑人知识分子则不遗余力地为... 在美国,关于黑人是否也具有和白人一样正常人性的争论,从18世纪美国奴隶制开始一直延续至今,也直接关涉到美国发生的种种社会冲突和矛盾。在美国历史上,白人往往通过否定黑人人性以达到其高人一等的目的,而黑人知识分子则不遗余力地为黑人的人性辩护。拉尔夫.埃利森通过对梅尔维尔、福克纳和马克.吐温等19世纪美国经典白人作家的作品解读,赞赏了这些作家在肯定黑人人性时表现出的人道主义精神;同时运用高度象征性和颠覆性的语言,展示了黑人的人性,揭示了白人的非人性;并通过"斯芬克斯之谜"典故的阐释,对普遍意义上的人性作了探讨,体现了作者对所有现代人的生存困境的关注,从而超越了以斯陀夫人小说为代表的注重道义宣传的传统文学,以及以理查德.赖特的创作为代表的注重态度强硬的抗议与暴力表达的自然主义文学,体现出回归与提升19世纪人文主义作家人道主义精神的创作倾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拉尔夫·埃利森 人性 非人性化 斯芬克斯之谜 隐喻
下载PDF
论《六月庆典》中的种族越界与伦理质询
6
作者 张晨阳 张生庭 《浙江外国语学院学报》 2023年第1期94-100,共7页
作为美国非裔文学传统中的一个重要母题,种族越界通过关注跨越种族界限的黑白混血儿的前途与命运,展现作家对于种族问题的政治文化立场。拉尔夫·埃利森在《六月庆典》中通过关注与探讨混血儿布里斯所面对的伦理困境,对美国社会白... 作为美国非裔文学传统中的一个重要母题,种族越界通过关注跨越种族界限的黑白混血儿的前途与命运,展现作家对于种族问题的政治文化立场。拉尔夫·埃利森在《六月庆典》中通过关注与探讨混血儿布里斯所面对的伦理困境,对美国社会白人主导的主流伦理秩序的劣根性提出了质询,并对少数族裔的主体性重构进行了文化反思。他不仅驳斥了以“融入”为导向的早期非裔文学的文化立场,更对自然主义抗议文学的政治激进观进行了纠偏。透过种族越界这一文化建构的伦理问题,埃利森解构了泛民族主义所秉持的文化趋同性,并传达了对于美国民主和多元文化的深层思考,即融合主义文化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拉尔夫·埃利森 《六月庆典》 种族越界 文化隐喻 文学伦理学批评
下载PDF
小说《看不见的人》中视觉等象征手法的应用 被引量:2
7
作者 宋金花 《边疆经济与文化》 2007年第2期109-111,共3页
《看不见的人》是美国杰出的黑人作家拉尔夫.埃里森的代表作,书中多种艺术手法的运用绝妙无比,令人称奇。由于作者在小说中巧妙地运用了象征手法,才使得小说平添了无穷的魅力:人物更加丰满,故事情节更加引人入胜,小说寓意更加深刻。
关键词 《看不见的人》 拉尔夫·埃里森 象征手法
下载PDF
现代主义视野下的T.S.艾略特和拉尔夫·埃利森 被引量:2
8
作者 谭惠娟 《外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9-19,共11页
T.S.艾略特是英国现代主义文学运动的一员骁将,其创作主要表现19世纪末到20世纪欧洲的战争危机和现代人的道德瓦解。拉尔夫·埃利森是非裔美国现代主义文学的先锋,其创作旨在争取黑人的身份地位和种族平等,使黑人文学融入白人主流... T.S.艾略特是英国现代主义文学运动的一员骁将,其创作主要表现19世纪末到20世纪欧洲的战争危机和现代人的道德瓦解。拉尔夫·埃利森是非裔美国现代主义文学的先锋,其创作旨在争取黑人的身份地位和种族平等,使黑人文学融入白人主流文学。同为现代主义作家,白人作家T.S.艾略特是黑人作家拉尔夫·埃利森的文学前辈,他们之间既有共性,也有差异。他们耳濡目染的是不同的文学传统,但都关注"他者","埃塞俄比亚之风"是触发其现代主义文学创作的艺术灵感之一。他们都具有强烈的使命感,关注和思考人类命运和世界秩序,其现代主义创作动机就是要通过艺术打破既有的人类社会秩序,用音乐语言软化这个充满暴力的混乱世界。他们的文学创作高度艺术化,与历史现实保持一种若即若离的关系,体现出某种超越主流现代主义的独特文风。本文从"埃塞俄比亚之风"、文学艺术、文学传统与历史等方面探讨了艾略特和埃利森的现代主义文学观,旨在证明,他们的现代主义思想丰富了主流现代主义文学,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现代主义文学创作的真谛,值得学界重视和世人反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S.艾略特 拉尔夫·埃利森 现代主义 埃塞俄比亚之风 人类秩序
原文传递
《无形人》中的象征、存在及异化 被引量:1
9
作者 雷建国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11-115,共5页
美国黑人小说《无形人》反映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美国社会中的种族歧视和黑人抗争,并对黑人运动中涌出的各种机会主义人物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和鞭挞。作者运用现实主义、存在主义和异化理论,从社会的各个层面,塑造了现代美国黑人的群像... 美国黑人小说《无形人》反映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美国社会中的种族歧视和黑人抗争,并对黑人运动中涌出的各种机会主义人物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和鞭挞。作者运用现实主义、存在主义和异化理论,从社会的各个层面,塑造了现代美国黑人的群像。本文从小说中的人物分析着手,探索作为现代人的美国黑人的异化和反异化,个性和自我本质的失落,以及黑人自我觉悟自我发现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形人》 拉尔夫·埃利森 象征主义 存在主义 异化 黑人文学
下载PDF
浅析《看不见的人》中公事包的象征意义
10
作者 高灵英 《郑州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7年第2期70-73,共4页
美国黑人作家拉尔夫.爱里森的《看不见的人》是一部优秀的象征主义小说。主人公对他的公事包的态度的转变具有深刻寓意。作品通过公事包在不同时期所装物品的不同,对病态的、丑恶的社会现实进行了鞭挞,揭示了西方社会物质文明不断发展... 美国黑人作家拉尔夫.爱里森的《看不见的人》是一部优秀的象征主义小说。主人公对他的公事包的态度的转变具有深刻寓意。作品通过公事包在不同时期所装物品的不同,对病态的、丑恶的社会现实进行了鞭挞,揭示了西方社会物质文明不断发展、精神生活日益空虚、无视人的尊严、践踏人性的社会现实,探讨了人类在发生危机和寻求自我本质时的苦闷与彷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拉尔夫·爱里森 《看不见的人》 象征主义 公事包
下载PDF
探寻《看不见的人》中的象征意义 被引量:2
11
作者 王晓辉 《鸡西大学学报(综合版)》 2011年第5期97-98,共2页
拉尔夫·埃里森的《看不见的人》是象征主义艺术表现形式的典范,在书中,作家埃里森大量运用了象征手法来表现主题。小说中人物的行动有着广泛的象征意义。
关键词 拉尔夫·艾里森 《看不见的人》 象征主义
下载PDF
寻找迷失的自我——论《看不见的人》的身份追寻 被引量:1
12
作者 易立君 杨红 《常熟理工学院学报》 2007年第5期91-93,116,共4页
美国黑人作家拉尔夫.埃里森的小说《看不见的人》展现了主人公寻找黑人民族文化,确立自我身份的过程。主人公对文化身份的探寻经历了迷惘、觉醒、顿悟三个阶段,他对黑人文化的态度从排斥、逃离到最终接受并融入其中。这一艰辛的身份追... 美国黑人作家拉尔夫.埃里森的小说《看不见的人》展现了主人公寻找黑人民族文化,确立自我身份的过程。主人公对文化身份的探寻经历了迷惘、觉醒、顿悟三个阶段,他对黑人文化的态度从排斥、逃离到最终接受并融入其中。这一艰辛的身份追寻之旅充分说明建构黑人文化身份的关键在于接受本民族文化,自我身份认证的本质就寓于本民族的历史文化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拉尔夫·埃里森 《看不见的人》 自我身份 民族文化
下载PDF
埃利森《六月庆典》主题探讨 被引量:1
13
作者 雷建国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89-93,共5页
从洛克的宗教哲学观、萨特的存在主义和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的角度讨论《六月庆典》,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可以发现现代美国黑人确认自我、赢得自由解放、进而与现代美国主流社会和谐共处的历程,揭示拉尔夫.埃利森捍卫黑人传统道德文化... 从洛克的宗教哲学观、萨特的存在主义和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的角度讨论《六月庆典》,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可以发现现代美国黑人确认自我、赢得自由解放、进而与现代美国主流社会和谐共处的历程,揭示拉尔夫.埃利森捍卫黑人传统道德文化、争取黑人权利、探索黑人身份的积极价值观以及促进黑人与美国主流社会和谐共处的创作主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拉尔夫·埃利森 《六月庆典》 黑人身份 黑人宗教
下载PDF
论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对埃利森短篇小说创作的影响 被引量:1
14
作者 陈超 《湖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2期36-38,共3页
拉尔夫·埃利森以他的两部长篇小说闻名于世,他的短篇小说,尤其是《飞回家》和《宾戈游戏之王》也非常出色。在这两部短篇小说中,埃利森运用了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中的人格结构理论和梦的运作,展现了主人公作为黑人寻找自我的过程... 拉尔夫·埃利森以他的两部长篇小说闻名于世,他的短篇小说,尤其是《飞回家》和《宾戈游戏之王》也非常出色。在这两部短篇小说中,埃利森运用了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中的人格结构理论和梦的运作,展现了主人公作为黑人寻找自我的过程,揭示了白人对黑人的剥削和压制。这两部短篇小说为埃利森创作长篇小说做了充分准备,研究这两篇短篇小说对于研究埃利森的长篇小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拉尔夫·埃利森 弗洛伊德 精神分析 《宾戈游戏之王》
下载PDF
从飞散视角解读《看不见的人》之语言混杂性 被引量:1
15
作者 许炜 徐天戍 《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6期94-97,共4页
飞散,这个在后殖民和多元文化视野下获得新意的古词为文化文学研究提供了全新的视角。拉尔夫·埃里森在《看不见的人》中有意营造了语言层面奇妙的混杂性现象,以彰显两个族群语言和文化的差异,并最终建立起自己的飞散写作身份。
关键词 看不见的人 拉尔夫·埃里森 飞散 混杂性
下载PDF
论《看不见的人》的后现代性 被引量:1
16
作者 柴鲜 《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1期85-88,共4页
《看不见的人》是美国黑人作家拉尔夫·艾里森二战后的作品。由于作家所处的社会环境所限,对其作品人物的分析大多受到种族文化冲突的背景影响,但把作品放在现代向后现代转变的文化语境中,分析其艺术价值会有不同的阐释。作者用身... 《看不见的人》是美国黑人作家拉尔夫·艾里森二战后的作品。由于作家所处的社会环境所限,对其作品人物的分析大多受到种族文化冲突的背景影响,但把作品放在现代向后现代转变的文化语境中,分析其艺术价值会有不同的阐释。作者用身份多元、主观直觉、荒诞意识及断片生活等一系列后现代手法展示现代境遇主题,表现被抛弃在传统和历史的断片空间中不确定的自我迷失状态,极具美国商业文化的荒诞色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拉尔夫·艾里森 《看不见的人》 境遇主题 后现代性
下载PDF
寻求迷失的身份——解读《看不见的人》的思想主题 被引量:1
17
作者 唐卫华 《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1期41-44,共4页
《看不见的人》是美国黑人作家拉尔夫·埃里森的代表作。作品主要从一个辛苦为生计奔波的美国黑人青年真实的社会感受出发,深刻地揭露了当时美国社会对黑人的压迫与藐视,使得处于各种不同地位的黑人们为融入白人社会而有意无意地丧... 《看不见的人》是美国黑人作家拉尔夫·埃里森的代表作。作品主要从一个辛苦为生计奔波的美国黑人青年真实的社会感受出发,深刻地揭露了当时美国社会对黑人的压迫与藐视,使得处于各种不同地位的黑人们为融入白人社会而有意无意地丧失了身份。从美国黑人的身份迷失入手,对主人公丧失身份、寻找自我、实现自我的艰难心路历程进行分析,从而揭露了美国工业社会中,人为的精神歧视会导致黑人失去自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拉尔夫·埃里森 《看不见的人》 身份迷失 寻找自我
下载PDF
拉尔夫·埃利森与马克·吐温的文学修辞 被引量:1
18
作者 谭惠娟 《外国语文研究》 2017年第6期21-31,共11页
"逃逸"作为一种文化修辞与美国历史如影相随,白人作家斯蒂芬·克莱恩和马克·吐温以美国内战逃逸为主题,通过反传统的叙事结构和文学修辞,隐含表达他们对种族偏见引起的自相残杀的不满。马克·吐温通过转换小说... "逃逸"作为一种文化修辞与美国历史如影相随,白人作家斯蒂芬·克莱恩和马克·吐温以美国内战逃逸为主题,通过反传统的叙事结构和文学修辞,隐含表达他们对种族偏见引起的自相残杀的不满。马克·吐温通过转换小说人物的角色定位、反话正说的修辞方式,以及对黑人方言的使用,进一步触及美国南方黑白对立的敏感话题。拉尔夫·埃利森发现和继承了这种小说叙事和文学修辞,并借此探讨20世纪尚未解决的种族问题,既丰富了非裔美国文学的创作技巧,也深化了非裔美国文学的语言内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拉尔夫·埃利森 马克·吐温 逃逸 文学修辞
下载PDF
《六月庆典》的仪式视角分析 被引量:1
19
作者 杜璇 《皖西学院学报》 2012年第1期98-104,共7页
仪式视角是深入理解埃里森的《六月庆典》必不可少的分析范畴。通过运用过渡仪式这一分析模式,来探讨小说中的仪式习俗和内涵,阐明埃里森对西方黑白二元对立神话、仪式的解构;对当时社会流行的、从社会科学的立场来解决黑人问题所持的... 仪式视角是深入理解埃里森的《六月庆典》必不可少的分析范畴。通过运用过渡仪式这一分析模式,来探讨小说中的仪式习俗和内涵,阐明埃里森对西方黑白二元对立神话、仪式的解构;对当时社会流行的、从社会科学的立场来解决黑人问题所持的异议进行分析;对过渡仪式在小说中的文学演绎予以诠释,以期帮助读者展开对美国极端种族主义者的立场和美国理性文化的深刻反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拉尔夫·埃里森 《六月庆典》 过渡礼仪 分离 阈限 聚合
下载PDF
艾里森《看不见的人》的城市景观 被引量:1
20
作者 姚本标 黄纤茜 《江苏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年第4期41-45,64,共6页
拉尔夫·艾里森的《看不见的人》的大部分故事情节在纽约城展开,且最终也在那里落幕。在整部小说中,作为后现代大都市,纽约城奢靡的消费现象、典型的都市文化特征、居民贫富两极分化现象、种族歧视引发的暴力等共同构筑了纽约的城... 拉尔夫·艾里森的《看不见的人》的大部分故事情节在纽约城展开,且最终也在那里落幕。在整部小说中,作为后现代大都市,纽约城奢靡的消费现象、典型的都市文化特征、居民贫富两极分化现象、种族歧视引发的暴力等共同构筑了纽约的城市景观。该小说中的典型场景充分反映了20世纪中期纽约的城市特征,表明了作家本人对现代都市生活的独特感悟与价值取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拉尔夫·艾里森 《看不见的人》 纽约 城市景观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