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0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清代黔东南文斗侗、苗林业契约研究 被引量:24
1
作者 罗洪洋 张晓辉 《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93-102,共10页
黔东南侗、苗居住区是中国有名的林区 ,从清初开始 ,其森林就以人工育林为主 ,当地育林的有关利益关系主要依靠林业契约调整。本文对该地有名的林产区文斗的林业契约进行了分析归类 ,将其分为卖契、佃契、分合同、处理山地林木纠纷契等... 黔东南侗、苗居住区是中国有名的林区 ,从清初开始 ,其森林就以人工育林为主 ,当地育林的有关利益关系主要依靠林业契约调整。本文对该地有名的林产区文斗的林业契约进行了分析归类 ,将其分为卖契、佃契、分合同、处理山地林木纠纷契等四类 ,认为锦屏人工林业的发展得益于上述契约有效地保护了人工育林者的产权 ,较好地调整和规范了各方的利益分配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代 林业 契约 苗族 侗族 人工育林 佃契
原文传递
从人口、耕地、粮食生产看清代直隶民生状况——以直隶中部地区为例 被引量:14
2
作者 薛刚 《中国农史》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60-68,共9页
中国传统社会的百姓生活与人口、耕地及粮食生产密不可分。自清初始,在政策鼓励下,直隶地区开垦大量土地,促进了人口再生产。在人口增长与土地开垦过程中,人均占地量呈减少趋势。这点在直隶中部地区表现尤为突出。在以传统粮食作物为主... 中国传统社会的百姓生活与人口、耕地及粮食生产密不可分。自清初始,在政策鼓励下,直隶地区开垦大量土地,促进了人口再生产。在人口增长与土地开垦过程中,人均占地量呈减少趋势。这点在直隶中部地区表现尤为突出。在以传统粮食作物为主要种植类型,粮食亩产量变化不大的情况下,土地供养人口的能力也随着人均占地量的减少而减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代 直隶 人口 耕地 粮食 民生
下载PDF
清代儒学在蒙古人中的传播与影响 被引量:8
3
作者 包文汉 《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34-38,共5页
早在蒙元时期,儒学便传入蒙古地区。有清一代,清朝所辖蒙古地区东至东三省,西至新疆阿尔泰山和天山之间,北至大漠,南至长城沿线。儒学在这些地区都有不同程度的传播,产生了或深或浅的影响。
关键词 清代 儒学 蒙古人 传播 影响
下载PDF
清代棚民及其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被引量:7
4
作者 谢宏维 《历史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30-34,共5页
清代棚民是活动在我国中部和南方山区的一个特殊移民群体.他们利用自然条件,从事多种生产,对于山区的开发作出了贡献.同时,由于自身特点以及历史条件的制约,棚民的经济活动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为此,清政府制定了针对棚民的政策,... 清代棚民是活动在我国中部和南方山区的一个特殊移民群体.他们利用自然条件,从事多种生产,对于山区的开发作出了贡献.同时,由于自身特点以及历史条件的制约,棚民的经济活动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为此,清政府制定了针对棚民的政策,以加强对他们的管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代 生态环境 经济活动 管理体制 棚民保甲法
下载PDF
契约与民生:清代徽州棚民长期存在之反思 被引量:8
5
作者 梁诸英 《安徽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70-74,共5页
明代以来进入徽州地区的外地棚民,利用当地丰富的自然资源,进行各种经济活动。在当时的社会条件制约下,此类经济活动耗费了大量的资源,破坏了徽州农村的生态环境,损害了地方和国家的利益。虽然清代徽州民间和官方采取了不同措施以遏制... 明代以来进入徽州地区的外地棚民,利用当地丰富的自然资源,进行各种经济活动。在当时的社会条件制约下,此类经济活动耗费了大量的资源,破坏了徽州农村的生态环境,损害了地方和国家的利益。虽然清代徽州民间和官方采取了不同措施以遏制生态环境恶化,但棚民开发在清代却长期存在。文章从契约和民生的角度分析认为,政府对契约法律效率的承认,百姓的生存以及谋利的需要,是清代徽州棚民长期存在、难以驱禁的两大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代 徽州 棚民 契约 民生
下载PDF
文化认同视阈下的国家统一观念构建——以清代前中期云南地区为例 被引量:8
6
作者 赵旭峰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5-20,共6页
清朝是历代中央王朝对云南民族地区统治最深入的一个朝代,这无疑得益于清朝武力的强大,但也与统治者在云南推行的文教政策有很大的关系。清初,朝廷势力刚进入云南民族地区,就仿前朝在云南继续推行儒学教育与科举考试,发展文化教育事业... 清朝是历代中央王朝对云南民族地区统治最深入的一个朝代,这无疑得益于清朝武力的强大,但也与统治者在云南推行的文教政策有很大的关系。清初,朝廷势力刚进入云南民族地区,就仿前朝在云南继续推行儒学教育与科举考试,发展文化教育事业以稳定清朝在云南的统治;雍正朝改土归流前后,为进一步深入对云南民族地区的治理,清廷在云南广行教读以化其嚣凌,构建和保持少数民族对王朝的文化认同。这些政策的实施,促进了边地云南的文化类型与内地更趋一致,稳定和巩固了对云南民族地区统治,具有典型地域色彩的、跨越族群边界的区域性称谓"云南人"出现,为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最终形成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认同 清代云南 云南人 统一 构建
下载PDF
清代汉族移民进入内蒙古地区的原因 被引量:1
7
作者 珠飒 《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29-34,共6页
清朝建立到灭亡(1644-1911)的二百多年是内地汉人流入蒙地的重要时期。内地人地矛盾、自然灾害和战乱、清朝的政策导向、蒙旗私招私垦现象的存在等都是汉族移民进入内蒙古地区的原因。其中内地人多地少的矛盾和频繁发生的自然灾害及战... 清朝建立到灭亡(1644-1911)的二百多年是内地汉人流入蒙地的重要时期。内地人地矛盾、自然灾害和战乱、清朝的政策导向、蒙旗私招私垦现象的存在等都是汉族移民进入内蒙古地区的原因。其中内地人多地少的矛盾和频繁发生的自然灾害及战乱等迫使内地汉人走上背井离乡的移民路。清朝政府所采取的鼓励农耕发展农业的政策和全面放垦蒙地政策的实施以及蒙旗私招私垦现象的存在,也促使大量内地汉人流入内蒙古地区并加快其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代 内地汉人 流入 内蒙古地区 原因
下载PDF
清代呼和浩特地区蒙汉民族经济依存关系考略——基于归化城副都统衙门档案
8
作者 乌仁其其格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3期38-45,共8页
呼和浩特位于土默川平原上。土默川不仅是土默特蒙古族赖以生存的故乡,也是谋求安居乐业的内地民众繁衍生息的热土。从军事征掠到城市贸易再到内蒙古的首府城市的历程,呼和浩特发展的基础在于蒙汉等各民族对本地的经济开发与互利互惠,... 呼和浩特位于土默川平原上。土默川不仅是土默特蒙古族赖以生存的故乡,也是谋求安居乐业的内地民众繁衍生息的热土。从军事征掠到城市贸易再到内蒙古的首府城市的历程,呼和浩特发展的基础在于蒙汉等各民族对本地的经济开发与互利互惠,并由此而实现了政治统一、文化交融。而作为这一过程历史见证的归化城副都统衙门多语种档案,反映出清代中央和地方因战事和生计之需开垦土地的历史。在官垦形成大量内地移民村落的同时,私垦的内地移民或杂居于蒙古人村落,或独立成村并世代定居。在共同的经济基础之上,蒙汉民族形成休戚与共的经济依存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代 呼和浩特 蒙汉民族 经济依存关系
下载PDF
以煤为生:清中叶民众的生计与生活
9
作者 常建华 《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2024年第4期1-19,共19页
清代采煤普及,南北方民间对煤的开采有所不同,北方寻找煤窑直接挖煤者较多,而南方则多为租山挖煤,南方煤的开采也是山场的开发,一定程度上会改变山场生态环境。北方的挖煤或煤窑工人,多是家境贫寒的青壮年单身者,从事艰苦的挖煤工作。... 清代采煤普及,南北方民间对煤的开采有所不同,北方寻找煤窑直接挖煤者较多,而南方则多为租山挖煤,南方煤的开采也是山场的开发,一定程度上会改变山场生态环境。北方的挖煤或煤窑工人,多是家境贫寒的青壮年单身者,从事艰苦的挖煤工作。南方煤矿山场出租者,在江西有两例为监生,应有一定的经济力量支撑,租山开矿者的家境似乎较好。四川的挖煤者谋生较为艰难。挖出的煤需要运出交易,有些人从事背煤、卖煤生计。城市、乡村均有煤铺经营事例,饭店、饭铺使用煤做燃料,民间家庭做饭、取暖也用煤。清中叶民众以煤为生,虽然一定程度上得益于官府较有弹性的政策,但同时也是生存的压力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中叶 民众 日常生活 主雇关系
下载PDF
水灾环境下近代皖江地区民生研究(1840-1911)
10
作者 乔松涛 金城 《阜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2期137-142,共6页
近代皖江地区频繁水灾导致农业歉收、绝收,灾民众多,甚至出现人口伤亡,农业生产力水平下降,对经济发展造成巨大冲击,导致社会矛盾尖锐。清廷与皖江地区州县官府采取多种措施保障民生:调拨钱粮赈济灾民,抢修溃决圩堤,消退积水,补种粮食作... 近代皖江地区频繁水灾导致农业歉收、绝收,灾民众多,甚至出现人口伤亡,农业生产力水平下降,对经济发展造成巨大冲击,导致社会矛盾尖锐。清廷与皖江地区州县官府采取多种措施保障民生:调拨钱粮赈济灾民,抢修溃决圩堤,消退积水,补种粮食作物;对灾区施行缓征与蠲免,减轻皖江灾区经济负担;以修圩堤为重点展开工赈,进行灾后重建,恢复圩区农业生产。但是,清廷因面临各种日益加重的危机,在应对皖江地区水灾上已是疲于应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清 水灾环境 皖江地区 民生
下载PDF
环境史视野下清代河工用秸影响研究 被引量:6
11
作者 高元杰 《史学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60-74,共15页
清代河工物料的征派对区域生态环境和民众生产生活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河工物料从柳束到秫秸的转变,既反映了河工对林木植被的沉重压力,也是黄、运二河改造下的农业环境适合高粱广泛种植的条件使然。河工用秸一方面提高和巩固了高粱在... 清代河工物料的征派对区域生态环境和民众生产生活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河工物料从柳束到秫秸的转变,既反映了河工对林木植被的沉重压力,也是黄、运二河改造下的农业环境适合高粱广泛种植的条件使然。河工用秸一方面提高和巩固了高粱在农业种植结构中的比例,另一方面造成了民间燃料和肥料的短缺,加剧了民众的乱砍滥伐以及对山野植被的破坏,进而引发水土流失,危害农业生产。河工物料在派料、运输、交料各环节均存在弊端,是民众生产生活的沉重负担,严重影响了民众生计,造成了尖锐的社会矛盾。如此积渐,最终导致河工地区生态和社会走向了衰败的境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代 河工物料 秫秸 生态环境 民众生活
原文传递
清代徽州棚民定例的制定与实施——以嘉庆十七年休宁县土棚之讼为中心
12
作者 郑小春 李明啸 《安徽史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28-136,共9页
在清代,例的法律效力仅次于律典,针对性非常强,对律典可起到补充和辅助的作用。嘉庆十二年,清廷在查办休宁县程元通遣属程怡仁赴京呈控棚民盗租山场案的基础上,专门针对徽州棚民问题议定章程,并奏准定例,附入《大清律例》。然而,通过考... 在清代,例的法律效力仅次于律典,针对性非常强,对律典可起到补充和辅助的作用。嘉庆十二年,清廷在查办休宁县程元通遣属程怡仁赴京呈控棚民盗租山场案的基础上,专门针对徽州棚民问题议定章程,并奏准定例,附入《大清律例》。然而,通过考察嘉庆十七年休宁县再次发生的一起土棚之讼以及棚民问题实况即知,该定例在徽州地方上的实施并不理想,定例规定与地方实践严重背离,几成具文,土棚之间的矛盾一直难以得到根本解决。徽州棚民定例在地方上实施的受制因素很多,牵涉到土著、棚民与国家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代 徽州 土著 棚民 定例
下载PDF
从清代贵州武举出身者事功管窥其家国情怀
13
作者 魏登云 杨承友 《遵义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第3期17-20,共4页
“家国情怀”是一个人对自己国家和人民所表现出来的深情厚意,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之一,是主体对共同体的一种认同。清代贵州武举出身者作为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熏陶下成长起来的精英群体,其事功毫不例外地彰显出浓浓的家国情怀... “家国情怀”是一个人对自己国家和人民所表现出来的深情厚意,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之一,是主体对共同体的一种认同。清代贵州武举出身者作为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熏陶下成长起来的精英群体,其事功毫不例外地彰显出浓浓的家国情怀,如以孝治家,为国育才;心系民生疾苦,除旧弊安民心;体恤下情爱兵如子,关心士兵减轻其负担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代 贵州 武举出身者 家国情怀
下载PDF
清代赵元祚散文辑校 被引量:1
14
作者 李明奎 崔馨月 《玉溪师范学院学报》 2023年第2期10-21,共12页
清代集学者、诗人和官员等身份于一身的赵元祚创作了不少包括论、序、铭、记、传等文体在内的散文,这些散文记载了其为人、仕宦、交友、思想情感等历史信息,是今日研究赵元祚的重要史料之一。因此,综合运用目录学、版本学、校勘学、辑... 清代集学者、诗人和官员等身份于一身的赵元祚创作了不少包括论、序、铭、记、传等文体在内的散文,这些散文记载了其为人、仕宦、交友、思想情感等历史信息,是今日研究赵元祚的重要史料之一。因此,综合运用目录学、版本学、校勘学、辑佚等方面的理论知识和方法,从《滇南文略》《道光成安县志》等文献中辑录近20篇赵元祚创作的散文,并对部分内容略加校勘发现,这些辑录的散文虽然在具体文字内容方面有所差异,但极大地丰富了今人对赵元祚作品的认识,能进一步推进赵元祚研究的进展,因而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代 云南人物 赵元祚 散文 辑校
下载PDF
何以为善:清代惜字会功能新探 被引量:5
15
作者 黄鸿山 《史学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24-37,共14页
惜字会是清代出现的一种较为特殊的慈善组织。既往研究认为惜字会不具备助人功能,不应视作善举。从活动内容看,惜字会呼吁社会各界注意敬惜文字,不以文字创作有害内容,并以禁毁淫书及其他异端邪说文字的行动遏制有害内容的出现和传播。... 惜字会是清代出现的一种较为特殊的慈善组织。既往研究认为惜字会不具备助人功能,不应视作善举。从活动内容看,惜字会呼吁社会各界注意敬惜文字,不以文字创作有害内容,并以禁毁淫书及其他异端邪说文字的行动遏制有害内容的出现和传播。这有利于养成崇学重道的社会风气和遏制异端邪说,维护社会道德秩序,具有明显的助人功能。这种助人功能体现在精神层面,应属善举范畴。惜字会注重改善社会风气和维护道德秩序的做法,是对明末以来善会善堂劝善传统的继承和发扬。但随着近代以来社会形势与思想观念的剧变,惜字会着力维护的对象逐渐成为落伍的"传统",这是近代以来惜字被视作"落伍思想"和"旧俗迷信"的根本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代 慈善事业 惜字会 道德秩序 劝善
原文传递
论清末和民国社会教育的宗旨 被引量:5
16
作者 杨才林 周慧梅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4年第5期164-168,共5页
清末和民国的社会教育突出了理论上的创新性、时间上的持久性、内容上的广泛性、对象上的普遍性,堪称中国教育史上的重大变革,其宗旨可以概括为"作新民"与"唤起民众"。"作新民"为宗旨的教育运动与"... 清末和民国的社会教育突出了理论上的创新性、时间上的持久性、内容上的广泛性、对象上的普遍性,堪称中国教育史上的重大变革,其宗旨可以概括为"作新民"与"唤起民众"。"作新民"为宗旨的教育运动与"新民说"以及"新青年"观密切相关,"唤起民众"的教育运动根源于"总理遗嘱",两者的共同目的在于弥补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不足,同一性则是变革教育、培养新国民,救亡图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末 民国 社会教育 作新民 唤起民众
下载PDF
晚清黔籍外交官群体:发端与成就
17
作者 张春来 周杰 《遵义师范学院学报》 2023年第5期26-29,32,共5页
晚清黔籍外交官是贵州近代较早“睁眼看世界”的人物群体,处于中国外交向近现代过渡之际,其所作所为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他们的外交活动映射了中国与西方的碰撞。该群体是晚清云贵川等西南地区外交官群体的唯一样本。这一群体的文章、... 晚清黔籍外交官是贵州近代较早“睁眼看世界”的人物群体,处于中国外交向近现代过渡之际,其所作所为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他们的外交活动映射了中国与西方的碰撞。该群体是晚清云贵川等西南地区外交官群体的唯一样本。这一群体的文章、诗词、译著等使外文学作品记载了诸多西方社会、科技、文化等方面的信息,对晚清社会的启蒙与变革产生了直接或间接的推动作用。此群体以驻日公使黎庶昌为核心,以晚清贵州遵义府人士为主体。群体成员间关系密切,互动频繁,相互影响与成就。群体成员在外交活动中维护了民族利益,传承了中华文化,推动了中外文化交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清 黔籍 外交官群体 发端 成就
下载PDF
清代黑龙江汉军旗人的族群意识 被引量:4
18
作者 吴晓莉 《满语研究》 2005年第2期77-80,共4页
清代黑龙江汉军旗人的利益争夺反映了八旗制度对汉人的深刻影响。本文解读清代黑龙江汉军旗人史料,阐述黑龙江汉军旗人的历史渊源,分析黑龙江汉军旗人的族群意识,力求反映八旗制度对黑龙江汉人社会的影响。
关键词 清代 黑龙江 汉军旗人 八旗制度
下载PDF
从碑刻看清末黔中地区青苗婚俗规范——以《尝思碑》为例
19
作者 汤欣瑀 严奇岩 《怀化学院学报》 2023年第2期40-45,共6页
光绪二十七年的《尝思碑》原立于贵州省安顺市平坝区马场镇松林村,该碑记录了清末青苗婚姻生活的规范条例,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碑文揭示了清末聚居于黔中地区的青苗在婚姻生活中存在的“强娶强嫁”“索要财物”“攀比炫耀”等不良风气... 光绪二十七年的《尝思碑》原立于贵州省安顺市平坝区马场镇松林村,该碑记录了清末青苗婚姻生活的规范条例,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碑文揭示了清末聚居于黔中地区的青苗在婚姻生活中存在的“强娶强嫁”“索要财物”“攀比炫耀”等不良风气,并记载了民间自发对不良风气的严格规范,规范手段主要为“公议罚银”与“禀官究治”。《尝思碑》既显示了苗族的婚俗,又反映了苗族的民间管理,有利于理解区域间民族社会的婚俗文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碑刻 清末 黔中地区 青苗 婚俗规范
下载PDF
论清代满、汉服饰文化关系 被引量:2
20
作者 竺小恩 《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8年第4期42-48,共7页
清代满、汉服饰文化关系首先表现为尖锐而又激烈的冲突,一方面清统治者以"首崇满州"来竭力维护满族服饰文化的自系统性,并通过"剃发易衣冠"这一具体的政策将满族服饰文化强加于汉族厚积了几千年的服饰文化之上,以... 清代满、汉服饰文化关系首先表现为尖锐而又激烈的冲突,一方面清统治者以"首崇满州"来竭力维护满族服饰文化的自系统性,并通过"剃发易衣冠"这一具体的政策将满族服饰文化强加于汉族厚积了几千年的服饰文化之上,以满族服饰文化来改造汉服饰文化;另一方面汉族儒生、士大夫和广大民众拼死反对"夷狄"文化,贬斥满族服饰文化。然而,在禁止、反对、排斥的同时,又在积极地进行交流,相互学习仿效。同政治、制度、伦理等其他文化一样,满族服饰文化朝着汉化的道路不断演进,而汉族服饰文化也在不断吸收满族服饰文化的精华,以致满、汉一家,两种文化完全融合后共同创造出更加光华灿烂的服饰文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服饰文化 清代 满族 汉族 冲突 融合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