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重庆綦江白垩系夹关组遗迹化石及其沉积环境 被引量:1
1
作者 熊璨 代辉 +6 位作者 陈昀 胡旭峰 王荀仟 张海萍 周羽漩 王丰平 谢显明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CAS CSCD 2017年第3期74-80,共7页
遗迹化石大都是原地埋藏,研究遗迹化石在古环境、古气候、古海洋和古生态等方面的重建具有重要的意义。綦江国家地质公园老瀛山园区夹关组地层中已发现的无脊椎动物遗迹化石经鉴定包括1大类3属3种,分别为觅食迹Scoyenia gracilis(纤细... 遗迹化石大都是原地埋藏,研究遗迹化石在古环境、古气候、古海洋和古生态等方面的重建具有重要的意义。綦江国家地质公园老瀛山园区夹关组地层中已发现的无脊椎动物遗迹化石经鉴定包括1大类3属3种,分别为觅食迹Scoyenia gracilis(纤细斯柯茵迹)、Beconites antarcticus(南极似塔形迹)和Planolites beverleyensis(贝弗利漫游迹)。这些遗迹化石都属于Scoyenia遗迹相,代表了研究区在白垩纪夹关期为间断性暴露地表的河漫滩或者滨浅湖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遗迹化石 沉积环境 夹关组 重庆綦江
下载PDF
基于“三生”视角的山地丘陵区土地整治功能分区——以重庆市綦江区为例 被引量:20
2
作者 王婕 魏朝富 +2 位作者 刘卫平 钟守琴 张国栋 《地域研究与开发》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155-159,171,共6页
采用"三生"功能指数测算和系统聚类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以重庆市綦江区为例,进行土地整治分区研究。结果表明:(1)各街镇地形差异较大,其"三生"功能指数随立地条件的不同呈现出明显的空间分异性。生产功能指数与立地... 采用"三生"功能指数测算和系统聚类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以重庆市綦江区为例,进行土地整治分区研究。结果表明:(1)各街镇地形差异较大,其"三生"功能指数随立地条件的不同呈现出明显的空间分异性。生产功能指数与立地条件指数在0.05水平上呈显著正相关(r=0.522),生活功能指数与立地条件指数在0.01水平上呈显著正相关(r=0.595),生态条件指数与立地条件指数相关性不显著,相关系数为负(r=-0.134)。(2)结合聚类结果和实际情况,将研究区分为4个土地整治区,并提出相应的整治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地丘陵区 三生功能 土地整治分区 重庆綦江区
下载PDF
基于多目标适宜性的山地城市土地利用潜在冲突研究--以重庆市綦江区为例 被引量:13
3
作者 闵婕 汪洋 +2 位作者 白茹月 张杰 孔祥玉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82-89,F0003,共9页
【目的】在社会和经济全面转型发展过程中,研究土地利用冲突成为预测土地发展方向和制定土地利用规划的依据和参考之一。【方法】以重庆市綦江区为例,建立了山地城市中建设用地与农用地适宜性评价模型,并通过排列组合法得到了研究区土... 【目的】在社会和经济全面转型发展过程中,研究土地利用冲突成为预测土地发展方向和制定土地利用规划的依据和参考之一。【方法】以重庆市綦江区为例,建立了山地城市中建设用地与农用地适宜性评价模型,并通过排列组合法得到了研究区土地利用潜在冲突的空间分布和类型。【结果】1)适宜建设用地和农用地的土地资源总量比较丰富但空间分布不均。建设用地和农用地中高适宜性面积分别为1 425.25和1 586.97 km2,空间分布总体趋势都表现为由北到南逐渐减弱,在空间上两种用地类型存在较大的重叠。2)将綦江区可利用土地资源划分为9类土地利用潜在冲突区域,其中C1型强度潜在冲突与C2,C3型一般潜在冲突的面积分别为197.26,362.43和690.25 km2,分别占綦江区总面积的9.02%,16.58%和31.57%,整体来看綦江区有58.1%的土地具有潜在冲突的风险。在空间分布上表现为北部城区潜在冲突最剧烈且分布广,南部、东部和西部在镇有用地有一定潜在冲突。【结论】积极发展建设用地优势明显区域的同时需加强建设用地扩展的管制,应将高效的农用地列入基本农田加以保护和最大化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目标适宜性 排列组合法 土地利用潜在冲突 重庆市綦江区
原文传递
重庆綦江地质公园地质遗迹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3
4
作者 刘严松 何政伟 +3 位作者 龙晓君 李晓琴 李能炯 龚黎明 《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 CSCD 2010年第2期118-124,共7页
綦江地质公园发育木化石、恐龙足迹、恐龙骨骼化石、鱼化石、沉积构造、丹霞地貌等地质遗迹景观,木化石和恐龙足迹为园区的导向型景观。木化石分布在侏罗系中统沙溪庙组(J2s)上部砂岩层中,砂岩层含钙质结核,在约300×200m2的砂岩层... 綦江地质公园发育木化石、恐龙足迹、恐龙骨骼化石、鱼化石、沉积构造、丹霞地貌等地质遗迹景观,木化石和恐龙足迹为园区的导向型景观。木化石分布在侏罗系中统沙溪庙组(J2s)上部砂岩层中,砂岩层含钙质结核,在约300×200m2的砂岩层内共埋藏有60多根木化石,其中一半木化石为钙化作用形成。恐龙足迹集中分布在白垩系上统夹关组(K2j)砂泥岩层中,岩层发育交错层理、波痕和泥裂。在夹关组的3个层位中共发现329个恐龙足迹,其分别属于甲龙类、鸟脚类和兽脚类。园区地质遗迹分布在一套河湖相沉积层中,其形成于内陆河湖网形成之时(如木化石),并随着四川盆地周围的湖泊系统解体而发展(如恐龙足迹),最终随着河流由堆积作用为主的阶段转变为以侵蚀作用为主的阶段而减弱(如丹霞地貌)。白垩纪上统夹关组的恐龙足迹群形成于干热的环境,多类型的恐龙足迹集中分布反映了白垩纪晚期(夹关期)恐龙种群的丰富,恐龙足迹的发现为区域内寻找白垩系地层的恐龙骨骼化石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遗迹 恐龙足迹 木化石 古环境 重庆綦江
下载PDF
重庆市綦江县莲花保寨:中国古人与恐龙足迹共存的直接证据 被引量:1
5
作者 邢立达 阿德里安娜 梅尔 陈郁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1530-1537,共8页
重庆市綦江县老瀛山莲花保寨除了大量多样化的恐龙足迹之外,还保存了完好的要塞结构及历代题刻。从古迹可知,莲花保寨最早可追溯到南宋宝祐四年(1256年),很可能是当地人躲避蒙元军队对尚属南宋统治下的蜀地的进攻之用。此后,清朝又在此... 重庆市綦江县老瀛山莲花保寨除了大量多样化的恐龙足迹之外,还保存了完好的要塞结构及历代题刻。从古迹可知,莲花保寨最早可追溯到南宋宝祐四年(1256年),很可能是当地人躲避蒙元军队对尚属南宋统治下的蜀地的进攻之用。此后,清朝又在此留下多处古迹。这些古迹与大量(至少以5种不同方式保存的)恐龙足迹(尤其是鸭嘴龙类足迹)共存,构成了中国古人在恐龙足迹化石点上长时间生活(可能长达700余年)的直接证据。而莲花保寨的泥裂、鸭嘴龙类足迹和波痕被引申为荷叶叶脉、莲花和水环境,也成为"莲花保寨"得名的证据。这项研究表明恐龙足迹参与了中国部分古地名、民间传说的形成,这些古地名、民间传说或可成为寻找恐龙足迹的重要线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庆市綦江县莲花保寨 夹关组 早白垩世 鸭嘴龙类足迹
下载PDF
綦江区加工型辣椒品种比较试验
6
作者 梁羽 舒鹏 +3 位作者 林光强 邓玲玲 代义德 卢正刚 《长江蔬菜》 2014年第18期11-13,共3页
2013年綦江区农委对7个加工型辣椒品种在海拔340 m的东溪镇和海拔717 m的郭扶镇进行了比较试验,甄选出适宜綦江生长、适应重庆市场、促进椒农增收的3个品种艳椒425、艳椒417和艳椒11号。
关键词 加工型辣椒 品种比较试验 重庆市綦江区
下载PDF
重庆市綦江区乡村旅游与气候分析
7
作者 田茂举 旷兰 +2 位作者 海川 米洪洁 彭馨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0年第18期220-223,227,共5页
通过对綦江地区的温度、相对湿度、日照时数、风以及人体舒适度指数的月变化、季变化、年变化等进行分析。结果发现,夏季,綦江属于重庆典型高温区;冬季极端低温多出现在横山、丁山、石壕等高海拔地区;气温令人比较舒适的季节为春季和秋... 通过对綦江地区的温度、相对湿度、日照时数、风以及人体舒适度指数的月变化、季变化、年变化等进行分析。结果发现,夏季,綦江属于重庆典型高温区;冬季极端低温多出现在横山、丁山、石壕等高海拔地区;气温令人比较舒适的季节为春季和秋季;相对湿度整年都令人适宜;日照时数在6—9月相对较多;多年年平均风速均小于2.7 m/s,属于比较舒适的人体风速体感;人体舒适度指数年际变化幅度较大,波动性较明显;每年3—5、9—11月为人体舒适月份,6—8月、12月—次年2月为人体相对不舒适月份;舒适度指数的逐月变化呈明显倒“V”型;舒适日数的逐月变化呈明显的“M”型;舒适日数的季节性变化显著,春秋季较多,夏季次之,冬季最少,其中,春、秋季节的舒适日数占全年的69.6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旅游 气候资源 重庆市綦江区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