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德国文学里的侨易现象及侨易空间的形成 |
叶隽
|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6 |
12
|
|
2
|
“渐逝”抑或“渐常”?——《光芒渐逝的年代》中的家族史、资本域与侨易性 |
叶隽
|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
|
2023 |
1
|
|
3
|
匡超人的“精神三变”——一个文学意象的侨易学阐释 |
叶隽
|
《中国文化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20 |
5
|
|
4
|
今天的我们怎样纪念歌德? |
吴勇立
|
《社会科学论坛》
|
2023 |
1
|
|
5
|
作为侨易个体的萨义德及其理论形成 |
叶隽
|
《江苏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5 |
5
|
|
6
|
“异化说”视野的卡夫卡学术及其“桥变”契机 |
赵山奎
|
《社会科学论坛》
|
2023 |
0 |
|
7
|
加勒比海克里奥尔文化的“侨”与“易” |
王晓萌
冯晓虎
|
《社会科学论坛》
|
2023 |
0 |
|
8
|
何以江南:陈独秀组织建党的侨易学分析 |
束晓冬
|
《都市文化研究》
|
2023 |
0 |
|
9
|
逐爱的女人与无爱的家庭:资本语境里的中度空间 |
董琳璐
|
《国际比较文学(中英文)》
|
2023 |
0 |
|
10
|
歌德、诗画与意大利——一种侨易学与心理学分析 |
梁锡江
|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6 |
3
|
|
11
|
“生于南洋”与“留学西洋”——林文庆、李登辉等的现代大学理念及其侨易背景 |
叶隽
|
《教育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
2022 |
2
|
|
12
|
概念史的意义和观念侨易——从《什么是概念史》《概念的历史分量》看概念史的学域空间与理论阐发 |
叶隽
|
《社会科学论坛》
|
2022 |
1
|
|
13
|
德译唐诗的侨易问题浅析 |
姜丽
|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6 |
2
|
|
14
|
兼融中西与诗意栖居?——以留德雕塑家张德峰教授的艺术风格为线索 |
叶隽
|
《中国美学研究》
|
2022 |
0 |
|
15
|
侨易视域下的翻译文学史研究 |
崔峰
|
《社会科学论坛》
|
2022 |
0 |
|
16
|
交域的启迪功效:侨易学与新教育学的邂逅 |
吴家莹
|
《社会科学论坛》
|
2022 |
0 |
|
17
|
由雅入俗的克莱斯特——一个侨易个案考 |
卢盛舟
|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7 |
1
|
|
18
|
人格的侨易之道——道家哲学与侨易学视角之下的《格林童话》 |
王丽平
|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7 |
1
|
|
19
|
“侨易学”视域下“道”的别样话语再现--论“道”之德语迻译中的本体论含义变迁 |
华少庠
|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6 |
1
|
|
20
|
中国现代诗人的歌德造像——以宗白华、冰心、冯至为案例的考察 |
叶隽
|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22 |
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