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8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德国文学里的侨易现象及侨易空间的形成 被引量:12
1
作者 叶隽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2-9,共8页
以侨易视域重审德国文学史和思想史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考察作品本身反映的意象侨易,诸如《威廉·麦斯特的学习时代》、《威廉·麦斯特的漫游年代》、《绿衣亨利》、《少年维特之烦恼》等都可为代表。第二层次,是作家本... 以侨易视域重审德国文学史和思想史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考察作品本身反映的意象侨易,诸如《威廉·麦斯特的学习时代》、《威廉·麦斯特的漫游年代》、《绿衣亨利》、《少年维特之烦恼》等都可为代表。第二层次,是作家本人的地理侨易经验,乃至精神漫游、知识游戏、场域博弈等多种侨易特征。其中的代表人物是歌德,这包括他的早期观念形成与大学制度之间的关系、青年时代同其他名人的交往进步、晚年从东方文学中汲取创作的灵感等。第三层次,是跨文化交易的文明史思考,譬如通过对经典文本以及作家研究进行世界文明形成的多元文化互动的过程及其范式规律性的探索。而从侨易学的理论层面来看,从侨易现象到侨易空间的建构,我们必须要构建出一个较为完整的场域空间架构,它应当由更加繁复绵密的核心概念所构成。譬如除了侨易主体之外,还有侨易路线、侨易条件、侨出语境、侨入语境等,甚至彼此的相互作用,它始终不是在单向度因素之下发生的,而是综合力交错的效果。侨易思维的意义正在于打开思想空间的那种僵化维度,二元三维的框架有助于我们以兼具流动性、恒常性、互涉性、元一性的整合视角来看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德国文学 思想史 侨易学
下载PDF
“渐逝”抑或“渐常”?——《光芒渐逝的年代》中的家族史、资本域与侨易性 被引量:1
2
作者 叶隽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 2023年第2期45-54,共10页
本文以德国当代作家鲁格的《光芒渐逝的年代》为研究对象,考察其所反映的家族史、资本域与侨易性。从“光芒何以渐逝?”的问题着手,以“渐逝”与“渐常”这两个概念的平行设立入手,着重揭示文本中的物象之符所反映的文化内涵,进而层层... 本文以德国当代作家鲁格的《光芒渐逝的年代》为研究对象,考察其所反映的家族史、资本域与侨易性。从“光芒何以渐逝?”的问题着手,以“渐逝”与“渐常”这两个概念的平行设立入手,着重揭示文本中的物象之符所反映的文化内涵,进而层层展开家族史、资本域与侨易性的若干概念,希望提供有效的阐释。并结合文本分析,提出“渐易”概念,即渐之“缓剧疏”,易之“变常交”,两两相合,则可成九义,即缓变、缓常、缓交;剧变、剧常、剧交;疏变、疏常、疏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芒渐逝的年代》 文学史 侨易学
下载PDF
匡超人的“精神三变”——一个文学意象的侨易学阐释 被引量:5
3
作者 叶隽 《中国文化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40-48,共9页
在侨易思维的观照下,通过观侨取象捕捉到匡超人是一个典型的侨易个体。匡超人有良好的少年规训,省侨(地理位移)的经历却使得他步步堕落,走出了与预想完全不同的人生步履。对于这一结果的成因,"网链点续"的观念和方法勾连梳理... 在侨易思维的观照下,通过观侨取象捕捉到匡超人是一个典型的侨易个体。匡超人有良好的少年规训,省侨(地理位移)的经历却使得他步步堕落,走出了与预想完全不同的人生步履。对于这一结果的成因,"网链点续"的观念和方法勾连梳理出了对匡超人这一侨易主体产生重大影响的侨易节点(人物、事件),并根据物质位移导致精神质变的原则,认为正是在省侨的转换过程中,匡完成了他的精神质变,但是这种质变不是高变,而是低变,是一种异则侨易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匡超人 《儒林外史》 侨易学
原文传递
今天的我们怎样纪念歌德? 被引量:1
4
作者 吴勇立 《社会科学论坛》 2023年第1期110-122,共13页
纪念歌德这样一位世界级的大文豪不能只满足于表面形式的学术工业活动,而是要深入沉潜到歌德所处的时代背景与思想史背景,设身处地重走一遍他的精神飞跃的全部过程。为达到这个目的,近十年来新兴起的侨易学是一个较易入手的学术通道。... 纪念歌德这样一位世界级的大文豪不能只满足于表面形式的学术工业活动,而是要深入沉潜到歌德所处的时代背景与思想史背景,设身处地重走一遍他的精神飞跃的全部过程。为达到这个目的,近十年来新兴起的侨易学是一个较易入手的学术通道。德意志是一个擅长学习外来文化,并将新事物有机地吸收、改造、融合、为己所用的民族,歌德是德国人之中积极学习启蒙、古典以及其他各种优秀的外来文化,最终达成崇高的精神质变的最优秀典范。不仅是侨易学研究的杰出范本,也是日耳曼学永远不能绕开的丰碑。该文本着“大道至简”的原则,运用侨易学中的“元一”“二维”和“三元”这三个关键概念及其理念框架来对照歌德相关作品里的人物所达到的精神境界,同时也比对歌德本人的精神成长和飞跃之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侨易学 元一 二维 三元
下载PDF
作为侨易个体的萨义德及其理论形成 被引量:5
5
作者 叶隽 《江苏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1期15-29,共15页
如果把萨义德作为侨易个体进行研究,其理论建构则可以视作精神质变现象,"东方主义"与"理论旅行"就是其中的"主概念"和"辅概念"。运用观侨取象与察变寻异的方法可以发现萨义德的理论建构与其本... 如果把萨义德作为侨易个体进行研究,其理论建构则可以视作精神质变现象,"东方主义"与"理论旅行"就是其中的"主概念"和"辅概念"。运用观侨取象与察变寻异的方法可以发现萨义德的理论建构与其本人的侨易经验密切相关,侨易条件的语境因素以及重要的侨易事件也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以萨义德VS·亨廷顿为例,追问其背后"文明冲突"、"权力话语"的问题症结所在,凸显"观念侨易"的思路,进而消解主体,显示二元三维的整体结构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萨义德 东方主义 理论旅行 侨易学
下载PDF
“异化说”视野的卡夫卡学术及其“桥变”契机
6
作者 赵山奎 《社会科学论坛》 2023年第6期35-49,共15页
叶廷芳先生取象“异化”,视“异化说”为卡夫卡经典化过程中一个关键甚至是决定性环节,“异化”由此被赋予了学术史构序意义。一方面,“异化说”因与卡夫卡及其文学世界有某种契合,早已成为卡夫卡学术绕不开的传统;另一方面,“异化说”... 叶廷芳先生取象“异化”,视“异化说”为卡夫卡经典化过程中一个关键甚至是决定性环节,“异化”由此被赋予了学术史构序意义。一方面,“异化说”因与卡夫卡及其文学世界有某种契合,早已成为卡夫卡学术绕不开的传统;另一方面,“异化说”也因“异化”概念本身固化而有阻塞甚至断裂卡夫卡学术“大道”的危险。汉语语境中的卡夫卡学术因此有必要借助汉语学术资源活化、差异化已异化了的“异化”话语。卡夫卡曾借助、跟随翻译之桥,从《庄子》德译文中汲取了创作灵感,其寓言写作本身已预先包含对于“异化”进行差异解释的可能性。而以当代汉语学术“侨易学”之“桥变说”视之,卡夫卡的《桥》所述“桥变”乃是卡夫卡学术自我异化的寓言,也是卡夫卡对卡夫卡学术内在运作机制的想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卡夫卡学术 叶廷芳 异化说 侨易学《 桥》 桥变
下载PDF
加勒比海克里奥尔文化的“侨”与“易”
7
作者 王晓萌 冯晓虎 《社会科学论坛》 2023年第6期173-179,共7页
拉丁美洲的克里奥尔文化是欧洲殖民时期由群体乔迁所导致的新文化群体创生、易变的典型代表。其中,加勒比海地区因其特殊的人口、种族构成、多元文化的杂糅以及强烈的反抗精神成为拉美地区较为特殊的存在。克里奥尔人在美洲大陆主要指... 拉丁美洲的克里奥尔文化是欧洲殖民时期由群体乔迁所导致的新文化群体创生、易变的典型代表。其中,加勒比海地区因其特殊的人口、种族构成、多元文化的杂糅以及强烈的反抗精神成为拉美地区较为特殊的存在。克里奥尔人在美洲大陆主要指代“土生白人”,但在现今的加勒比海地区更多指属于该地区文化的人民,无论其祖先、肤色、种族和阶级。透过“侨易学”的视角,分析加勒比海克里奥尔文化的侨易过程,对于解释该地区特殊的克里奥尔文化具有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侨易学 克里奥尔文化 加勒比海地区
下载PDF
何以江南:陈独秀组织建党的侨易学分析
8
作者 束晓冬 《都市文化研究》 2023年第1期279-292,共14页
陈独秀思想地不断进步、在上海接受马克思主义、组织建党与江南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将二者置于侨易视域中考察,可以有一些新发现。陈独秀的建党行动深受“侨易”经历影响,从“侨易”入手,不仅可以深化既有陈独秀革命思想研究,而且能进... 陈独秀思想地不断进步、在上海接受马克思主义、组织建党与江南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将二者置于侨易视域中考察,可以有一些新发现。陈独秀的建党行动深受“侨易”经历影响,从“侨易”入手,不仅可以深化既有陈独秀革命思想研究,而且能进一步解析其世界观转变和建党选择中的“江南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侨易学 江南 建党
原文传递
逐爱的女人与无爱的家庭:资本语境里的中度空间
9
作者 董琳璐 《国际比较文学(中英文)》 2023年第3期161-170,共10页
耶利内克笔下的女性角色和家庭空间集中反映了女性个体在社会‒家庭、城市‒乡村、资本‒爱情、家人关系‒个体发展等几对二元关系中的处境:以《逐爱的女人》文本为中心,本文分析并阐释了资本域和精神域的中度——家庭域——的存在基础、主... 耶利内克笔下的女性角色和家庭空间集中反映了女性个体在社会‒家庭、城市‒乡村、资本‒爱情、家人关系‒个体发展等几对二元关系中的处境:以《逐爱的女人》文本为中心,本文分析并阐释了资本域和精神域的中度——家庭域——的存在基础、主要功能及异变原因。确定了“人”、“欲”、“情”作为观察家庭空间的主要因素,家庭空间实际变为由资本控制的类似经济空间:人(作为劳动力的人)、情(爱作为体现人性的高级情感层面)、欲(生理性和动物性主导的低级情感需求,在家庭中以性和暴力为表象)作为三个层面的“家庭成员”关系模式均受到资本逻辑的安排。甚至人、情、欲之间进一步形成了彼此“等价”交换的联系,这也从根本上确立了资本的霸权。不但女主人,女主人的主人(男主人)都是资本的奴仆。“逐爱”是女性个体最重要的行为动机,也昭示了动态的“侨易线路”的可能:逐爱的起点是女性的原生家庭,而逐爱的终点是与男性共建的家庭空间。家庭空间是女性侨易路线的重要节点(或终点),有着一种介于个体空间和社会经济空间的“适度”性质,勾连女性个体与社会外部空间,连接个体的“生理本能”与“社会人性”,包含了一种权力场和价值起效范畴的媒介角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耶利内克 家庭 资本 女性 侨易学
下载PDF
歌德、诗画与意大利——一种侨易学与心理学分析 被引量:3
10
作者 梁锡江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0-16,24,共8页
文章尝试从侨易学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对歌德成长过程中"侨"、"易"、"学"三者之间的辩证关系进行梳理,着重考察其艺术成长中诗歌与绘画两种才能与创作之间的关系,对歌德的价值观与艺术观进行反思,提出歌... 文章尝试从侨易学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对歌德成长过程中"侨"、"易"、"学"三者之间的辩证关系进行梳理,着重考察其艺术成长中诗歌与绘画两种才能与创作之间的关系,对歌德的价值观与艺术观进行反思,提出歌德所追求的最高价值就是"美与和谐"。同时对于歌德与"狂飙突进运动"的关系问题提出质疑,认为歌德并非真正的"狂飙突进者",他在所谓的"狂飙突进"时期的表现其实乃是诗人在寻找自己风格和探索艺术道路时的积极尝试而已。虽然其风格的真正形成开始于意大利之行,但事实上,歌德一直没有背离自己对于最高价值的追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习 诗与画 意大利情结 侨易学 心理学
下载PDF
“生于南洋”与“留学西洋”——林文庆、李登辉等的现代大学理念及其侨易背景 被引量:2
11
作者 叶隽 《教育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59-171,共13页
选择生于南洋、献身中国教育的两位私立大学校长林文庆、李登辉作为研究对象,讨论他们的现代大学理念,尤其关注他们作为实际上的创校校长而不得不担负起的开辟性任务。至于生于南洋的其他重要人物如辜鸿铭、伍连德、宋旺相等也会在适当... 选择生于南洋、献身中国教育的两位私立大学校长林文庆、李登辉作为研究对象,讨论他们的现代大学理念,尤其关注他们作为实际上的创校校长而不得不担负起的开辟性任务。至于生于南洋的其他重要人物如辜鸿铭、伍连德、宋旺相等也会在适当时候进入讨论范围,由此凸显作为文化背景的“生于南洋”,同时借助侨易学理论,分析他们作为现代留学生表现出的文化理想,尤其是留英、留美路径的细微区别。同时强调二元模式形成的“相辅相成”,即中国现代大学办学过程里实际上存在的一种“君臣关系”:开创者与主持者的唇齿相依。譬如在厦大是陈嘉庚—林文庆的二元关系,在复旦是马相伯—李登辉的二元关系,这二者与在南开的严修—张伯苓关系都是相吻合的。这种私立大学的特殊现象,其实也决定了中国现代大学发展史上的多元景观之“风景这边独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厦门大学 复旦大学 林文庆 李登辉 南洋背景 大学史
下载PDF
概念史的意义和观念侨易——从《什么是概念史》《概念的历史分量》看概念史的学域空间与理论阐发 被引量:1
12
作者 叶隽 《社会科学论坛》 2022年第4期166-175,共10页
方维规的《概念的历史分量——近代中国思想的概念史研究》《什么是概念史》在实践和理论上展现了立体的学术视野,是目前中国学者在概念史研究领域里的代表作。以侨易学的观点来看,概念史的研究就是一个追溯“观念侨易”的过程。在一种... 方维规的《概念的历史分量——近代中国思想的概念史研究》《什么是概念史》在实践和理论上展现了立体的学术视野,是目前中国学者在概念史研究领域里的代表作。以侨易学的观点来看,概念史的研究就是一个追溯“观念侨易”的过程。在一种宏通的立体结构和交叉系统中来审视并考察,可以更好地将其置于思想史的广阔语境之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方维规 概念史 侨易学
下载PDF
德译唐诗的侨易问题浅析 被引量:2
13
作者 姜丽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9-28,共10页
随着海外汉学的发展,德国的唐诗翻译与研究规模日益扩大,随之而来的翻译问题逐渐引起我们的关注。通过认真观察,我们发现,这里不仅有对词语的误解,也有对文化现象的误解,更有明显的意境缺失。这里,我们首次尝试用新生的侨易学理论来对... 随着海外汉学的发展,德国的唐诗翻译与研究规模日益扩大,随之而来的翻译问题逐渐引起我们的关注。通过认真观察,我们发现,这里不仅有对词语的误解,也有对文化现象的误解,更有明显的意境缺失。这里,我们首次尝试用新生的侨易学理论来对唐诗德译过程中出现的主要问题进行梳理,以期在一个更大的背景下对德译唐诗所展示的文化交融现象有更为深入的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侨易 唐诗 翻译
下载PDF
兼融中西与诗意栖居?——以留德雕塑家张德峰教授的艺术风格为线索
14
作者 叶隽 《中国美学研究》 2022年第1期219-232,共14页
本文追溯中德艺术交流史,同时以当代留德雕塑家张德峰教授为个案,考察其艺术风格的变化过程,讨论兼融中西与诗意栖居的话题,追问艺术如何反映文化、传统如何融身当下,表彰其借创作提升理念,提出“融”概念的重要性。同时重温席勒、宗白... 本文追溯中德艺术交流史,同时以当代留德雕塑家张德峰教授为个案,考察其艺术风格的变化过程,讨论兼融中西与诗意栖居的话题,追问艺术如何反映文化、传统如何融身当下,表彰其借创作提升理念,提出“融”概念的重要性。同时重温席勒、宗白华的艺术家概念和使命的提法,指出对于正行进在伟大征程中的中国来说,实在是太需要伟大的艺术家和伟大的艺术作品,同时这也是一代人所必须要回答的时代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德峰 中德艺术 侨易学
原文传递
侨易视域下的翻译文学史研究
15
作者 崔峰 《社会科学论坛》 2022年第6期162-168,共7页
翻译文学史是中外文学交流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的翻译文学史书写主要注重史料的铺陈,缺乏足够坚实的个案研究是较为普遍的问题。该文通过对《中外文学交流史:中国-北欧卷》和《中外文学交流史:中国-东南亚卷》的述评,考察叶隽教授在... 翻译文学史是中外文学交流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的翻译文学史书写主要注重史料的铺陈,缺乏足够坚实的个案研究是较为普遍的问题。该文通过对《中外文学交流史:中国-北欧卷》和《中外文学交流史:中国-东南亚卷》的述评,考察叶隽教授在文学和学术交流史研究基础上所提出的侨易学观念和研究方法,为学界突破翻译文学史的书写局限、开拓翻译文学史的研究路向提供的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翻译文学史 《中外文学交流史:中国-北欧卷》 《中外文学交流史:中国-东南亚卷》 侨易学
下载PDF
交域的启迪功效:侨易学与新教育学的邂逅
16
作者 吴家莹 《社会科学论坛》 2022年第6期169-177,共9页
该文旨在探索侨易学与新教育学相互对话后,能发挥怎样的互相启迪作用。两者的交域,确实可带给彼此更好的发展。就侨易学对新教育学之启迪来说,可在铺陈新教育学思想形成之纵轴线能呈现得更具方向性,同时也凸显横轴线的部分尚待加强书写... 该文旨在探索侨易学与新教育学相互对话后,能发挥怎样的互相启迪作用。两者的交域,确实可带给彼此更好的发展。就侨易学对新教育学之启迪来说,可在铺陈新教育学思想形成之纵轴线能呈现得更具方向性,同时也凸显横轴线的部分尚待加强书写。而就新教育学对侨易学之启迪来说,如就可提醒叶隽再藉着“重新建构并精准刻画的实质问题”来补强书中部分不够深入的论述或重新架构章节书写之,以让其著作更具普及性与适用性。而这也彰显出学术创新之道是在多元交易中孕育出更大可能性,而愿意更新自己思维中某个成分并调配出一个更契合处境的道,是其关键性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侨易学 新教育学 物质位移 精神质变 交易
下载PDF
由雅入俗的克莱斯特——一个侨易个案考 被引量:1
17
作者 卢盛舟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8-14,共7页
海因里希·封·克莱斯特是德语文学史上一个非常典型的侨易个体。可能由于如今克氏之为经典作家的身份,研究往往忽略了他的一段因侨而易、由雅入俗的写作过程。文章欲先落实1800年前后德语地区雅俗话语的若干面向,以便以此为据... 海因里希·封·克莱斯特是德语文学史上一个非常典型的侨易个体。可能由于如今克氏之为经典作家的身份,研究往往忽略了他的一段因侨而易、由雅入俗的写作过程。文章欲先落实1800年前后德语地区雅俗话语的若干面向,以便以此为据,简要勾勒克莱斯特写作生涯中的两个重要节点以对观之,最后运用侨易学概念,明确这份个案中的侨元四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克莱斯特 侨易学 雅俗文化
下载PDF
人格的侨易之道——道家哲学与侨易学视角之下的《格林童话》 被引量:1
18
作者 王丽平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15-22,共8页
文章将以道家哲学与侨易学为基础,将格林兄弟的自然观融入与道家哲学相比较的视阈,依据两者的相似之处建构起关涉人格发展的三种基本行为模式。继之以四篇格林童话为例,用三种基本模式为蓝本,模拟出主人公的成长过程图,并用侨易学透视... 文章将以道家哲学与侨易学为基础,将格林兄弟的自然观融入与道家哲学相比较的视阈,依据两者的相似之处建构起关涉人格发展的三种基本行为模式。继之以四篇格林童话为例,用三种基本模式为蓝本,模拟出主人公的成长过程图,并用侨易学透视这一过程的规律,得出"合道"是人格发展与幸福的原因所在。这一分析一方面旨在打破西方文论对童话阐释的话语垄断,另一方面为探讨《格林童话》中的普世性行为原则提供新的解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家哲学 侨易学 人格 格林兄弟 童话
下载PDF
“侨易学”视域下“道”的别样话语再现--论“道”之德语迻译中的本体论含义变迁 被引量:1
19
作者 华少庠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2-18,共7页
《道德经》的核心概念"道"在迻译为德语的过程中呈现了一种"侨易"现象。"道"的本体论含义在不同时期的德语语境中被赋予了不同的含义。"道"的德译,成为一种由于语义符号物质层面上的"位移... 《道德经》的核心概念"道"在迻译为德语的过程中呈现了一种"侨易"现象。"道"的本体论含义在不同时期的德语语境中被赋予了不同的含义。"道"的德译,成为一种由于语义符号物质层面上的"位移"而导致精神内涵变异的过程。这种因"侨"而致的"易"具有双重含义,既体现了"道"在德语语境中的变迁,也表现了"道"由神学本体论转为哲学本体论这一变迁所体现的德国思想历史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侨易学 本体论
下载PDF
中国现代诗人的歌德造像——以宗白华、冰心、冯至为案例的考察
20
作者 叶隽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75-184,共10页
所谓“在心为志,发言为诗”,作为“情动于中而形于言”的诗歌是人类认知中的高端模式,而作为新文化运动重要结晶之一的中国新诗,对某个外国诗人较为集中专门进行创作的情况似并不多见,由此尤可见出中外互动的具体面相。故此,选择宗白华... 所谓“在心为志,发言为诗”,作为“情动于中而形于言”的诗歌是人类认知中的高端模式,而作为新文化运动重要结晶之一的中国新诗,对某个外国诗人较为集中专门进行创作的情况似并不多见,由此尤可见出中外互动的具体面相。故此,选择宗白华、冰心、冯至的诗歌作为文本,考察其歌德塑像的“言在意外”,则可获得有深度的诗性思考,总结其意义如下:其一,文学创作的异域兴趣,是中国文学世界性因素体现的重要标志之一,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参与世界文学进程的重要表现;其二,个体创作的文学史关联性,即这种发自个体的持续不断地对一个异国诗人的书写,既表现出中国诗人的广博知识兴趣,也表现出中国文学史自身进程的丰富性和兼容性;其三,文学创造的知识世界和观念侨易的世界意义,从诗人创作过程的分析中,我们可以观察到当时西学东渐尤其是德诗东渐的基本潮流,也就是说在现代性席卷全球的过程里,在诗人营造的文学世界里正发生着生动的“异文化博弈”景观,这种知识、文学与观念的侨易进程也就是世界文学和世界理想实现的过程,而中国诗人(知识精英)正以自己的方式参与其中,这种源自现代文学肇创期的传统值得认真总结并加以继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宗白华 冰心 冯至 歌德 侨易学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