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秘密磨改碑碣与清乾隆朝的文化控制
1
作者 张振国 《史学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93-104,共12页
《四库全书》的纂修是中国历史上一次大规模的书籍整理运动,也使书籍文献遭受巨大破坏。除查禁书籍外,一些碑刻遗文亦遭受厄运。乾隆四十年代初期,经马兰镇总兵奏请,在直隶、山西、盛京三省掀起一股磨改“违碍”碑碣的浪潮。三省各派专... 《四库全书》的纂修是中国历史上一次大规模的书籍整理运动,也使书籍文献遭受巨大破坏。除查禁书籍外,一些碑刻遗文亦遭受厄运。乾隆四十年代初期,经马兰镇总兵奏请,在直隶、山西、盛京三省掀起一股磨改“违碍”碑碣的浪潮。三省各派专人,逐地勘核,根据对象性质和材质不同,或磨毁石碑,或改刻碣文,或更换村名,或熔铸铜像。相较于禁毁书籍,磨改碑碣将目标深入到当时社会的最基层,成为清朝思想文化控制体系的重要部分,对民间文献的存续和民俗文化的流传产生深远影响。这是《四库》禁毁行为的一次扩展和延伸,标示在中国传统社会晚期,朝廷控制地方社会的手段愈加多样,控制地方社会的程度愈益深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乾隆朝 《四库全书》 磨改碑碣 文化控制
原文传递
非捐似捐:清乾隆朝山东盐义仓的制度设计与实际运作
2
作者 刘志坤 《盐业史研究》 CSSCI 2024年第4期38-48,共11页
清代山东盐义仓的出现源于乾隆六年(1741)山东票盐制度改革。当时商运票盐不为世业,所以盐商之间多有争斗,又因官员对盐业的干扰,影响山东盐业运作。清朝改行“输粟充商”法,将票盐改为世业,盐商输谷所建之仓,即为盐义仓。盐义仓谷性质... 清代山东盐义仓的出现源于乾隆六年(1741)山东票盐制度改革。当时商运票盐不为世业,所以盐商之间多有争斗,又因官员对盐业的干扰,影响山东盐业运作。清朝改行“输粟充商”法,将票盐改为世业,盐商输谷所建之仓,即为盐义仓。盐义仓谷性质本为盐商“保证金”,应由盐商自行管理,然而在实践中逐渐被收归官府管理,并与其他仓储系统的谷石一体蠲免,更类似捐输。山东盐义仓最终在乾隆二十八年被废止,仓谷与仓廒均被划入社仓,走上了一条与两淮、两浙盐义仓迥异的发展道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乾隆朝 山东省 票盐 盐义仓 捐输
下载PDF
清乾隆朝科举改革:动因、举措及影响 被引量:1
3
作者 刘海峰 毛鹏程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61-172,共12页
乾隆朝是清代进行最多科举改革的时期。为了扭转士子功利的求学考试心态与应对科场日益严峻的舞弊积习,在国力强盛与社会安定、王朝存续时段长、执政者强烈的革新意志与果敢坚毅的个性品质等综合因素的作用下,以皇帝为代表的决策者对乡... 乾隆朝是清代进行最多科举改革的时期。为了扭转士子功利的求学考试心态与应对科场日益严峻的舞弊积习,在国力强盛与社会安定、王朝存续时段长、执政者强烈的革新意志与果敢坚毅的个性品质等综合因素的作用下,以皇帝为代表的决策者对乡试中额、会试时间、乡会试题型、考试内容等进行规模不一、程度不同、较成体系的改革,使乡会试三场考试之制最终定型,一直沿用至清末,产生了深远影响。总体来看,乾隆朝多数改革举措成效显著,减轻了士子考试压力,增加了考试的客观性、可比性与公平性,促进了清诗的繁荣发展;但改制亦产生了一些消极影响,增加了士子学习与备考的负担,减少了考试的特色性、专业性与实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代 乾隆朝 科举改革 乡试 会试
下载PDF
简析乾隆时期整顿发展西藏经济的政策措施 被引量:1
4
作者 陈崇凯 《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年第1期10-15,共6页
 本文对乾隆时期先后两次整顿西藏经济秩序的历史背景进行了深入分析,并着重从收回西藏地方的财政大权由中央进行监督管理;实行广泛的蠲免赋税政策,改革地方币制,自铸西藏银币;改革对外贸易政策,由驻藏大臣合理管制内外商贸;改善藏军...  本文对乾隆时期先后两次整顿西藏经济秩序的历史背景进行了深入分析,并着重从收回西藏地方的财政大权由中央进行监督管理;实行广泛的蠲免赋税政策,改革地方币制,自铸西藏银币;改革对外贸易政策,由驻藏大臣合理管制内外商贸;改善藏军的后勤供应,减轻人民负担等五方面论述了推行的新的经济政策和措施,指出这一整顿的历史作用和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乾隆时期 整顿 西藏经济 政策
下载PDF
再谈清代乾隆时期雕漆风格 被引量:2
5
作者 邢娜 《故宫学刊》 2018年第1期274-281,共8页
本文以故宫旧藏雕漆为物证,再议乾隆皇帝的喜好对清代雕漆风格的影响,并与元、明代雕漆对比分析清代雕漆装饰的时代特征。乾隆皇帝所处的18世纪,东、西方文明有所交流,从清宫藏品中可以看出法国的洛可可装饰风格对乾隆雕漆是有一定影响的。
关键词 雕漆 乾隆时期 苏州 宫廷 中外交流 洛可可
原文传递
从“言志”到“言己”:袁枚“性灵说”与乾隆后期自利性话语的传播 被引量:1
6
作者 郑宇丹 《国际儒学(中英文)》 2022年第1期100-115,170,共17页
“性灵说”始于南朝,经由刘勰的《文心雕龙》回归“诗言志”的传统。清乾隆年间的袁枚试图以“真性情”消解礼教的束缚,将诗学的重心由“言志”转向“言情”。在此过程中,随园给予袁枚对外交往的空间,诗话给予袁枚臧否文坛的权力,一个... “性灵说”始于南朝,经由刘勰的《文心雕龙》回归“诗言志”的传统。清乾隆年间的袁枚试图以“真性情”消解礼教的束缚,将诗学的重心由“言志”转向“言情”。在此过程中,随园给予袁枚对外交往的空间,诗话给予袁枚臧否文坛的权力,一个用“温和—生产—利润”原则扩散话语权力的模式得以建立,“言己”成为此模式的重要表征。在文网密布的乾隆朝,“性灵说”的存活是“去政治化”的结果,也意味着士人阶层价值取向的异化,从以“言志”为核心的精神传统,逐渐走向重利轻义的一面。这种文化的下行加剧了中国近代的社会危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袁枚 性灵说 乾隆时期 诗言志 文化传播 话语 价值观
原文传递
清初黄山志版画三种考略 被引量:2
7
作者 程国栋 《艺术探索》 CSSCI 2022年第4期29-39,共11页
江注和汪洪度两人的黄山图版画,构图、技法取自渐江黄山写生山水册,但江氏之笔更忠实于渐江原作,而汪氏的墨线更具个人特点。雪庄绘制的《黄山志续集》山图在黄山题材版画中综合价值最高。这三套作品既是黄山云峦信史珍贵的一部分,也是... 江注和汪洪度两人的黄山图版画,构图、技法取自渐江黄山写生山水册,但江氏之笔更忠实于渐江原作,而汪氏的墨线更具个人特点。雪庄绘制的《黄山志续集》山图在黄山题材版画中综合价值最高。这三套作品既是黄山云峦信史珍贵的一部分,也是清初最具代表性的一批风景版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山志略》 《黄山领要录》 《黄山志续集》 黄山图 康熙乾隆年间 徽州版画
下载PDF
清乾隆粉彩“轧道锦地”装饰特色与内涵解析 被引量:2
8
作者 林卫国 《中国陶瓷》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68-69,73,共3页
乾隆粉彩装饰手法繁复,其中"轧道锦地"为最具代表性的装饰技法之一。粉彩"轧道锦地"源于我国历史悠久的刻划装饰,自乾隆时期兴起,盛极一时,具有独特的装饰特色和丰富的内涵。
关键词 清乾隆时期 粉彩瓷 轧道锦地 装饰特色 内涵
下载PDF
乾隆朝(1736—1795)疫灾地理研究 被引量:2
9
作者 李孜沫 《历史地理研究》 CSSCI 2022年第1期104-115,159,共13页
清代是中国历史上疫灾流行高峰期,乾隆朝又是其中重要阶段之一。综合运用疫灾指标法、Grapher时序分析法、GIS空间分析法、SPSS相关分析法对乾隆朝疫灾地理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乾隆朝有疫灾之年58个,疫灾频度为96.67%,其中1748、1756... 清代是中国历史上疫灾流行高峰期,乾隆朝又是其中重要阶段之一。综合运用疫灾指标法、Grapher时序分析法、GIS空间分析法、SPSS相关分析法对乾隆朝疫灾地理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乾隆朝有疫灾之年58个,疫灾频度为96.67%,其中1748、1756、1786年为三次大规模饥疫。疫灾流行以夏季最多,春秋次之,冬季最少,且以多季节流行为主。(2)省域尺度上,形成南北两条疫灾指标高值区分布带,疫灾指标总体自西向东逐渐上升,其中江苏省(含上海)受灾最严重。县域尺度分布具有阶段特征和集聚特征,疫域范围不断拓展,集聚程度持续提升;疫灾分布具有区域差异,疫灾重心始终位于南方。(3)疫灾分布格局受制于人口分布格局、区域开发强度、自然灾害多寡等因素,表现为省级尺度上与疫灾强度呈显著正相关性,相关系数R值分别为0.886、0.664和0.685(P均为0.0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疫灾 时空分布 乾隆朝(1736—1795)
下载PDF
《乾隆年编华夷译语》之“西洋馆译语”译者初探 被引量:1
10
作者 全慧 《国际汉学》 CSSCI 2023年第6期115-127,159,共14页
乾隆十三年(1748)敕撰的“华夷译语”中首次出现了汉语和西洋语言的对译辞书,其中葡、德、法、意、拉五种译语中均有“西洋馆”字样。德汉辞书《额哷马尼雅语》是目前唯一可以确认(部分)译者的一种,其译者、德意志来华耶稣会士魏继晋的... 乾隆十三年(1748)敕撰的“华夷译语”中首次出现了汉语和西洋语言的对译辞书,其中葡、德、法、意、拉五种译语中均有“西洋馆”字样。德汉辞书《额哷马尼雅语》是目前唯一可以确认(部分)译者的一种,其译者、德意志来华耶稣会士魏继晋的一段话也成为迄今为止推测其他译者身份的唯一线索。然而这语焉不详的一段话所含的信息量其实很有限,参与翻译者到底有谁、身份为何,难以凭此断言。本文从五种译语的文本出发,结合中西文史料,试图揭示外国传教士在五种译语翻译过程中的参与程度、分工模式,确认译者群体的身份,并对译者的具体名单做出一些初步的推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乾隆年编华夷译语》 “西洋馆译语” 译者身份 清廷传教士
下载PDF
“乾隆三大家”对王安石诗歌的接受
11
作者 张广才 《南昌师范学院学报》 2023年第6期67-71,共5页
以“乾隆三大家”袁枚、赵翼和蒋士铨为代表的一代清中期诗人,打破诗坛长久以来形成的根深蒂固的唐宋诗之争及门户派别的局限,以历史视角审视唐宋作家的诗词作品,用更为客观的态度、理性的精神加以批判和继承,从诗学视角创新性地表现出... 以“乾隆三大家”袁枚、赵翼和蒋士铨为代表的一代清中期诗人,打破诗坛长久以来形成的根深蒂固的唐宋诗之争及门户派别的局限,以历史视角审视唐宋作家的诗词作品,用更为客观的态度、理性的精神加以批判和继承,从诗学视角创新性地表现出更为全面的审美视野。笔者拟从“性灵说”思想下袁枚对王安石诗歌的接受、“诗贵自然”思想下赵翼对王安石诗歌的接受、蒋士铨历史政治关照思想下对王安石诗歌的接受三个方面展开论述,以呈现清代中期王安石诗歌接受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乾隆三大家” 王安石诗歌 接受
下载PDF
清乾隆祭蓝釉描金粉彩御制诗方瓶考 被引量:1
12
作者 胡朝辉 《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42-156,共15页
中国国家博物馆于1989年征集的清乾隆祭蓝釉描金粉彩御制诗方瓶,成型工艺复杂,体现了当时御窑高超的制瓷工艺;其装饰展现出"洛可可"风格,代表了乾隆朝瓷器生产的时代美学风标;瓶上的粉彩花卉融合了中西两种绘画方法,具有典型... 中国国家博物馆于1989年征集的清乾隆祭蓝釉描金粉彩御制诗方瓶,成型工艺复杂,体现了当时御窑高超的制瓷工艺;其装饰展现出"洛可可"风格,代表了乾隆朝瓷器生产的时代美学风标;瓶上的粉彩花卉融合了中西两种绘画方法,具有典型的乾隆时期宫廷花鸟画画风;所题乾隆御制诗《榴花》和《题恽寿平画:山茶》,收入乾隆二年(1731年)《乐善堂全集》。据清宫档案记载推测,方瓶烧成时间大约在乾隆二十二年至五十年(1757-1785)左右,为宫中陈设器,当初应为成对生产。督陶官制度对御窑瓷器的烧造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正是以唐英为代表的具有较高文化艺术修养、忠于皇权使命的督陶官的监造,保证了包括御制诗类题材在内的御窑瓷器的优良品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乾隆 中国国家博物馆 方瓶 御制诗
原文传递
蒋士铨题寄袁枚、赵翼的若干集外诗文辑考 被引量:1
13
作者 朱则杰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9期61-65,共5页
袁枚、赵翼、蒋士铨都是清代中叶的著名诗人,并称为“乾隆三大家”。他们三个人之间,相互都有交往。但其中蒋士铨题寄袁枚、赵翼的若干诗文,其本集却没有收全,由此引发了后人的某些误会。兹将这些作品搜集在一起,并进行必要的考证,这既... 袁枚、赵翼、蒋士铨都是清代中叶的著名诗人,并称为“乾隆三大家”。他们三个人之间,相互都有交往。但其中蒋士铨题寄袁枚、赵翼的若干诗文,其本集却没有收全,由此引发了后人的某些误会。兹将这些作品搜集在一起,并进行必要的考证,这既有助于文献整理,同时也能够澄清某些历史上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诗 乾隆三大家 蒋士铨 诗文 搜集 考证
下载PDF
乾隆年间陈琮《永定河志》考 被引量:1
14
作者 赵卫平 《史学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106-113,共8页
乾隆五十四年,永定河道陈琮纂修了清代第一部《永定河志》。由于该志版本少、收藏深宫,极难索阅,又加之嘉庆时李逢亨纂修第二部《永定河志》有意回避陈琮纂修过《永定河志》,造成后人以讹传讹。通过对陈琮纂修《永定河志》的考察,纠正... 乾隆五十四年,永定河道陈琮纂修了清代第一部《永定河志》。由于该志版本少、收藏深宫,极难索阅,又加之嘉庆时李逢亨纂修第二部《永定河志》有意回避陈琮纂修过《永定河志》,造成后人以讹传讹。通过对陈琮纂修《永定河志》的考察,纠正以往错误认识,正确认知陈琮《永定河志》的文献价值与历史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乾隆年间 陈琮 《永定河志》
原文传递
清乾隆年间瓷器器皿上的雕塑装饰浅析
15
作者 邹红琴 《雕塑》 2011年第3期60-62,共3页
本文通过对器皿上的雕塑装饰进行多方位分析、研究,希望能引起人们对陶瓷复合性装饰的重视,纠正人们对乾隆朝瓷器所持的偏狭态度,使传统的制瓷技艺能为当代瓷艺设计与创作提供某种启示与借鉴。
关键词 乾隆年瓷器 雕塑装饰
原文传递
明清徽州地方家族的统宗会谱及其意义
16
作者 游欢孙 《学术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181-194,共14页
从明代嘉靖到清代乾隆,徽州府婺源县田源与菊径两支何氏先后进行了一系列的统宗会谱活动。其间不同时代统宗会谱参与者的人生境遇,家族发展的社会境况,天启至乾隆的《婺源县志》注籍之争,以及乾隆时代的谱禁,共同交织构成了两支何氏统... 从明代嘉靖到清代乾隆,徽州府婺源县田源与菊径两支何氏先后进行了一系列的统宗会谱活动。其间不同时代统宗会谱参与者的人生境遇,家族发展的社会境况,天启至乾隆的《婺源县志》注籍之争,以及乾隆时代的谱禁,共同交织构成了两支何氏统宗会谱活动的历史图景。从统宗会谱参与者的个体生命史出发,结合家族发展、地方社会和国家历史的具体情境,揭示统宗会谱的方法、过程与细节,有助于更好地理解不同时代徽州地方家族统宗会谱的内在动力与社会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清徽州 统宗会谱 县志注籍 乾隆谱禁
原文传递
乾嘉时期经学与史学的互动与融通:学术史意义及特征 被引量:2
17
作者 王记录 《史学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8-18,共11页
清代乾嘉时期是经史之学互动最密切、融通最深入的时期。在治学实践上,崇实黜虚的经学理念影响史学,形成了重考轻论的史学风尚;小学治经的方法渗透到史学领域,使史学更具实证性;对《春秋》笔法及正统论的厌弃,形成了重史实、轻笔法的历... 清代乾嘉时期是经史之学互动最密切、融通最深入的时期。在治学实践上,崇实黜虚的经学理念影响史学,形成了重考轻论的史学风尚;小学治经的方法渗透到史学领域,使史学更具实证性;对《春秋》笔法及正统论的厌弃,形成了重史实、轻笔法的历史编纂学。与此同时,史学也影响到经学的发展,人们以史学经世思想丰富经学的思想内涵,经史用世观念涌动;以史事考经籍之正误,借助史学解决经学问题。在理论探讨上,乾嘉学者秉持"经史无二学"的经史关系论,提出经史同源思想,梳理反思经史相分的过程,倡导经史并重。经史之间的这种互动和融通,使史学烙上了经学的印记,经学具有了史学化的倾向,经史之学均回归理性,开始向近代学术迈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代 乾嘉 经学 史学 经史关系
原文传递
阮元论
18
作者 刘靖渊 《泰山学院学报》 2003年第4期74-80,共7页
阮元是清代乾嘉之际所有诗歌群体核心人物中最具影响力的一个 ,他以士大夫官员、学者、文人三位一体的身份进行诗歌创作 ,塑造了独特的诗心、诗情和诗歌风貌 ;他借助自身的社会地位进行文化建设 ,造就了诂经精舍的文化盛况 ,为乾嘉之际... 阮元是清代乾嘉之际所有诗歌群体核心人物中最具影响力的一个 ,他以士大夫官员、学者、文人三位一体的身份进行诗歌创作 ,塑造了独特的诗心、诗情和诗歌风貌 ;他借助自身的社会地位进行文化建设 ,造就了诂经精舍的文化盛况 ,为乾嘉之际的文化和诗歌领域输送了新生力量。他是清代诗歌发展史上最后一位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地方风雅总持 ,对乾嘉之际以及整个清代诗史 ,都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阮元 清代 诗歌创作 诗心 诗情 诗歌风貌 文化建设 诗歌发展史
下载PDF
長日將盡 典型夙昔——李慈銘學術批評中所見的乾嘉情懷及其意義
19
作者 蔡長林 《人文中国学报》 2014年第1期113-163,共51页
李慈銘因《越縵堂日記》而於晚清享有盛譽,是書評騭經史百子之斷語,洋洋乎百萬言。後人震懾於其賅博宏富,多以《日記》所書之文而溯源李氏之學,或以其論學林高下之語而述清季學術。但此類論述,並未能直陳隱没在學術論斷之後的終極關懷... 李慈銘因《越縵堂日記》而於晚清享有盛譽,是書評騭經史百子之斷語,洋洋乎百萬言。後人震懾於其賅博宏富,多以《日記》所書之文而溯源李氏之學,或以其論學林高下之語而述清季學術。但此類論述,並未能直陳隱没在學術論斷之後的終極關懷。是以本文透過爬梳《日記》中的言論,探討李氏在進行學術批判時的準繩,乃是以乾嘉漢學傅統爲典範;通過對學人、著述之臧否是非,試圖扭轉學術之歪曲,以冀重建已然頹圮的漢學宫牆,重返心中那個學術、政治皆足垂範的乾嘉時代,也依此闡明傅統士人力圖斧正學術而醇厚風俗的理想追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慈銘 《越縵堂日記》 乾嘉漢學 學術價值觀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