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8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公众考古学初探 被引量:27
1
作者 李琴 陈淳 《江汉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38-43,共6页
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经济建设和文化遗产保护之间的矛盾愈显突出,而目前中国公众对考古和文化遗产保护的认知还有待提高,在此背景下,如何建构中国的公众考古学也就成为一个迫切需要研究的课题。西方公众考古学的理论和实践经验可为... 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经济建设和文化遗产保护之间的矛盾愈显突出,而目前中国公众对考古和文化遗产保护的认知还有待提高,在此背景下,如何建构中国的公众考古学也就成为一个迫切需要研究的课题。西方公众考古学的理论和实践经验可为他山之石,文章追溯了西方公众考古学源起、形成、发展的脉络,简要介绍了其基本的理论、理念和方法,最后,在结合中国国情的基础上,作者提出自己关于建构中国的公众考古学的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众考古学 文化资源管理 文化遗产保护 考古阐释 教育考古
下载PDF
论中国公众考古不是西方舶来品 被引量:26
2
作者 高蒙河 郑好 《东南文化》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24-29,共6页
中国公众考古是西方舶来品还是考古学自身发展的产物,是一个值得讨论的考古学学科建设及其发展史问题。中外公众考古的兴起和发展,各具有原发性和同归性等特点,中国公众考古不是、至少不完全是西方舶来品。中国公众考古有其发生、形成... 中国公众考古是西方舶来品还是考古学自身发展的产物,是一个值得讨论的考古学学科建设及其发展史问题。中外公众考古的兴起和发展,各具有原发性和同归性等特点,中国公众考古不是、至少不完全是西方舶来品。中国公众考古有其发生、形成及发展阶段,缘起于向社会大众传播、普及考古学知识与理念,以图书报刊、图录挂图、考古教育、现场参观、陈列展览、考古遗址博物馆建设乃至影片摄制等范式向社会公众传播,以专家倡导、政府支持、社会和大众参与的方式与社会公众结合,并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以更广泛地吸引大众参与和互动为主要走向。今天,我们提倡和实践公众考古,在追求将考古成果转化为可为社会公众利用的成果时,仍需要强调考古学专业学术研究层面的利用,以提高作为普及的前提,以启迪民智作为普及的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众考古 中国考古 传播普及 历史过程 舶来品
原文传递
国外公共考古学研究现状综述 被引量:13
3
作者 魏峭巍 《南方文物》 2010年第3期110-114,共5页
公共考古学的概念自20世纪70年代提出以来,"公共"(Public)一词的含义一直都是公共考古学研究的核心问题。"公共"蕴含着国家和公众两个不同的维度,根据"公共"一词包含的不同价值取向,国外公共考古学的研... 公共考古学的概念自20世纪70年代提出以来,"公共"(Public)一词的含义一直都是公共考古学研究的核心问题。"公共"蕴含着国家和公众两个不同的维度,根据"公共"一词包含的不同价值取向,国外公共考古学的研究经历了政府参与、公众参与、公众导向等三个不同的阶段,这对中国公共考古学的定位于"面向公众的考古学"提供了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共考古学 价值取向 公众政府
下载PDF
中国考古纪录片的发展过程 被引量:12
4
作者 王沛 高蒙河 《东南文化》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25-30,127-128,共6页
中国考古纪录片自20世纪50年代起,先以电影纪录片形式出现,到20世纪80年代又进入电视纪录片时期,至今方兴未艾。在此过程中,经历了新闻片、科教片和人文片三个阶段。考古人员也由最初的自发到后来自觉地参与进这一领域,促进了考古纪录... 中国考古纪录片自20世纪50年代起,先以电影纪录片形式出现,到20世纪80年代又进入电视纪录片时期,至今方兴未艾。在此过程中,经历了新闻片、科教片和人文片三个阶段。考古人员也由最初的自发到后来自觉地参与进这一领域,促进了考古纪录片发展。目前,中国考古纪录片已进入了题材多样、内容丰富、数量递增、技术前沿、传播及时的全新发展时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考古纪录片 发展过程 公众考古
原文传递
日本考古遗产教育宣传模式研究及其启示 被引量:7
5
作者 王冬冬 《东南文化》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20-26,共7页
考古遗产是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在文化传承和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考古遗产保护工作中公众的理解和参与至关重要,而激发公众遗产保护意识,使之自觉参与到遗产保护活动中,与持续开展考古遗产教育宣传密不可分。日本具有代表性的考古遗产... 考古遗产是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在文化传承和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考古遗产保护工作中公众的理解和参与至关重要,而激发公众遗产保护意识,使之自觉参与到遗产保护活动中,与持续开展考古遗产教育宣传密不可分。日本具有代表性的考古遗产相关教育宣传形式分为课堂教育、乡土教育、终身教育和媒体宣传四类。多样化的教育宣传形式相互补充,形成较完善的体系,有助于提高公众遗产保护意识,凝聚地方文化认同,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也为进一步完善我国考古遗产教育宣传体系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 遗产保护 考古遗产 遗产教育 乡土教育 终身教育 公众考古
原文传递
中国公共考古的新思路——罗泰先生专访 被引量:6
6
作者 罗泰 曹峻 +1 位作者 魏峭巍 张勇安 《东南文化》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20-24,共5页
在公共考古越来越受到重视的当下,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罗泰先生认为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迅猛发展,中国的考古学事业也得到飞速提升,特别是国际化的趋势越发显著。在此背景下,中国的公共考古可以从加强中小学师生的考古与遗产保护意... 在公共考古越来越受到重视的当下,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罗泰先生认为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迅猛发展,中国的考古学事业也得到飞速提升,特别是国际化的趋势越发显著。在此背景下,中国的公共考古可以从加强中小学师生的考古与遗产保护意识、充分展现考古学术问题论争等方面入手,在坚持学术原则的基础上,根据中国传统文化的具体情况并借鉴国际上的成功经验,走出具有自身特色的一条发展道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共考古 中国考古 国际化 遗产保护 罗泰
原文传递
公众对文化遗产传播文本的感知与建构——基于三星堆考古报道读者评论的研究 被引量:5
7
作者 樊友猛 王树霞 《东南文化》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21-30,共10页
借助新闻媒体进行文化遗产传播是推进公众考古的重要方式,但公众接收和理解传播信息的机制尚不清晰。以三星堆考古报道读者评论为案例,通过语用、语义和编码分析发现:受众对考古报道的回应受报道本身的影响,同时表现出很强的自主选择性... 借助新闻媒体进行文化遗产传播是推进公众考古的重要方式,但公众接收和理解传播信息的机制尚不清晰。以三星堆考古报道读者评论为案例,通过语用、语义和编码分析发现:受众对考古报道的回应受报道本身的影响,同时表现出很强的自主选择性和思维发散性;受众积极投入到对三星堆文化的阐释之中,通过追问谜团、消解权威、自主求证、寻找关联和娱乐解构等方式,在三星堆的文化表征、文明起源、遗产保护利用以及其他关联主题上进行新的意义再生产。基于受众的能动性,研究构建网络型文化遗产传播模型,提出传播活动的根本矛盾在于历史语境与现实语境之间的张力关系。研究有望提升学界对文化遗产传播的理论认识,并为传播实践提供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遗产传播 三星堆 考古报道 公众考古 遗产阐释
原文传递
考古成果在博物馆中的传播阶段与模型 被引量:5
8
作者 黄洋 《东南文化》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60-165,共6页
考古成果在博物馆中传播是考古大众化的重要方式之一:考古学家和博物馆工作人员是主要传播者。作为传播内容的“物—知识—意义—价值”,从物到文化内涵再到思想层面层层递进。传播途径有博物馆中考古成果相关的展览、教育活动、文创产... 考古成果在博物馆中传播是考古大众化的重要方式之一:考古学家和博物馆工作人员是主要传播者。作为传播内容的“物—知识—意义—价值”,从物到文化内涵再到思想层面层层递进。传播途径有博物馆中考古成果相关的展览、教育活动、文创产品等。考古成果在博物馆中的传播可以分为三个理想的阶段与模型:一是专家权威模型,即单向灌输阶段;二是公众参与模型,即参与反馈阶段;三是平等互动模型,即双向交流阶段,主要在于公众的主观能动性逐渐增强。这三个阶段与模型并非是后者取代前者的关系,区别在于传播理念先进与否、方式妥当与否,但总体上遵从由前者到后者的趋势,当然未来可能还会出现新的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博物馆传播 考古成果 博物馆化 考古博物馆 公众考古
原文传递
21世纪中国考古学的若干特点及发展趋势:从“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说起——王巍所长专访 被引量:5
9
作者 王巍 林留根 《东南文化》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9-16,共8页
21世纪以来,中国考古学呈现出新的学科特点和发展趋势。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王巍所长认为,中国考古学随着自身的发展特别是在以"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及其各项阶段性成果的推进与影响下,形成了中国气派和中国特色,正朝着科... 21世纪以来,中国考古学呈现出新的学科特点和发展趋势。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王巍所长认为,中国考古学随着自身的发展特别是在以"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及其各项阶段性成果的推进与影响下,形成了中国气派和中国特色,正朝着科学化、国际化、社会化、大众化的趋势和方向发展;中国考古学需要与国际考古界加强交流,博采众长,走向世界;作为一级学科的考古学的学科建设应是从文物管理机构到文物考古研究机构所共同担负的责任,需要形成一整套既符合中国实际,又顺应中国考古学发展的二级学科的设置,同时培养能够满足考古学发展需要的人才;公众考古是目前考古学新的发展走向,考古界需要转换意识和机制,培养专业人才,坚持考古的纯洁性和道德规范,以更好地服务社会与遗产保护事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考古学 发展趋势 公众考古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
原文传递
大众媒介与舆论中的社区考古:以权益与话语为视角
10
作者 奚牧凉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 2024年第1期27-36,共10页
文章通过案例,探讨了在当今中国大众媒介、大众舆论场域有关权益与话语的社区考古议题。可以看到:一方面,虽然在社区考古语境中确实存在“公”强“私”弱的二元结构,但大众媒介、大众舆论仍足以催化社区对于与考古类文化遗产有关权益的... 文章通过案例,探讨了在当今中国大众媒介、大众舆论场域有关权益与话语的社区考古议题。可以看到:一方面,虽然在社区考古语境中确实存在“公”强“私”弱的二元结构,但大众媒介、大众舆论仍足以催化社区对于与考古类文化遗产有关权益的自觉;另一方面,虽然在社区参与对考古类文化遗产的大众媒介、大众舆论语境阐释议题时,官方话语同样强势,但社区阐释中可能的误读与延异分别带来的如身份认同建构与后现代解构,仍展现出社区考古尚存的话语权力的能动性。通过上述探讨,旨在管窥与强调社区考古乃至公众考古有关权益与话语的政治学属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区考古 大众媒介 大众舆论 权益 话语 公众考古
下载PDF
英国社区考古概念溯源——兼论“自上而下”的社区考古
11
作者 郭洋梦莎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 2024年第1期20-26,共7页
社区考古(community archaeology)一般被认为是公众考古学科(public archaeology)的分支之一。英国作为公众考古重要的策源地之一,有深厚的社区考古传统,对于这一名词的起源和定义亦有诸多讨论。文章首先从“社区考古”这一名词最早被... 社区考古(community archaeology)一般被认为是公众考古学科(public archaeology)的分支之一。英国作为公众考古重要的策源地之一,有深厚的社区考古传统,对于这一名词的起源和定义亦有诸多讨论。文章首先从“社区考古”这一名词最早被提出时的英国社会背景入手,简要梳理其概念发展,指出“社区”一词从原来对地缘性的强调转向了对多元性的重视,并在社会思潮的影响下注重“自下而上”的组织方式。然而在真正的实践层面,可不拘泥于对“自下而上”的追求,因为无论通过何种执行方式,让目标受众接近考古、了解历史与自己的关系,让考古活动的社会效益最大化才应是最终目的。最后重点介绍的英国“发掘曼彻斯特”项目便是一个例证,其“自上而下”开展的一系列社区考古在英国国内收获了一定的、长足的成果,但同时产生的争议也值得反思、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区考古 公众考古 自下而上 自上而下 英国 发掘曼彻斯特
下载PDF
博物馆公众考古实践之考古类展览研究——基于“积厚流广国家博物馆考古成果展”的思考
12
作者 杨惠娟 《博物馆管理》 2024年第2期33-41,共9页
考古类展览是博物馆普及考古知识、推介最新考古成果的形式之一,也是公众考古实践活动重要的一环。本文以“积厚流广——国家博物馆考古成果展”为例,结合该展览的调查问卷结果,同时参考了近年各地举办的考古类展览,认为目前考古类展览... 考古类展览是博物馆普及考古知识、推介最新考古成果的形式之一,也是公众考古实践活动重要的一环。本文以“积厚流广——国家博物馆考古成果展”为例,结合该展览的调查问卷结果,同时参考了近年各地举办的考古类展览,认为目前考古类展览要促进考古学知识向观众的转化,需处理好科普性与学术性的平衡关系、真实性与艺术性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从公众考古科普的角度来看,目前大部分考古类展览存在观众与展览联系不紧密、文物内涵发掘不足、宣传不到位等问题,为较大化发挥考古类展览在传播考古知识方面的作用,可以从注重展览的单向输出和互动体验、提高考古类展览的公众服务能力几方面做出努力,增强展览的社会影响力和公众认可度,实现考古成果惠及民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博物馆 公众考古 考古成果展
原文传递
融媒体时代公众考古大众传播的新模式研究 被引量:4
13
作者 付裕 《遗产与保护研究》 2019年第5期18-21,共4页
在以移动互联网为主要传播手段的当下,多种媒体形式的融合发展不仅造就了新的大众传播语境,也促成了融媒体时代的深入发展。作为考古学科当中与大众关系最为密切的领域,公众考古的传播状况不仅受到媒介形式变化的影响,也因传播形式变化... 在以移动互联网为主要传播手段的当下,多种媒体形式的融合发展不仅造就了新的大众传播语境,也促成了融媒体时代的深入发展。作为考古学科当中与大众关系最为密切的领域,公众考古的传播状况不仅受到媒介形式变化的影响,也因传播形式变化而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正因如此,在融媒体时代的发展过程中,公众考古传播的模式不仅出现了诸多新变化,也面临着许多新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融媒体 公众考古 大众传播 新模式
下载PDF
南旺枢纽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现状调查与思考 被引量:4
14
作者 郭迎亚 《遗产与保护研究》 2017年第1期89-95,共7页
大遗址是中华文明发展过程中遗留下来的宝贵财富,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兴建是大遗址保护的一种新形式。南旺分水枢纽遗址与山东京杭大运河七级码头、土桥闸作为一组成功入选"2011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2013年,南旺枢纽考古... 大遗址是中华文明发展过程中遗留下来的宝贵财富,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兴建是大遗址保护的一种新形式。南旺分水枢纽遗址与山东京杭大运河七级码头、土桥闸作为一组成功入选"2011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2013年,南旺枢纽考古遗址公园被正式评为国家考古遗址公园。通过对南旺枢纽考古遗址公园的调查,了解遗址公园的构想,与法国Cave of I'Arago遗址、河姆渡遗址博物馆、田螺山遗址现场馆的公众考古实践活动对比,分析南旺枢纽考古遗址公园运营面临的问题,并给出了如何推进国内公众考古实践活动的思考与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旺枢纽 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公众考古学
下载PDF
公共考古学视角下考古文化的阐释与传播 被引量:4
15
作者 张婧文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78-85,共8页
考古文化的阐释与传播是考古学学科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考古文化的内涵主要涉及考古理论与遗迹遗物的内容层面,发掘、研究、保护和修复的方法层面以及国家政策法律法规和考古人物的人文精神等层面,具有公共性。但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公... 考古文化的阐释与传播是考古学学科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考古文化的内涵主要涉及考古理论与遗迹遗物的内容层面,发掘、研究、保护和修复的方法层面以及国家政策法律法规和考古人物的人文精神等层面,具有公共性。但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公众对考古文化认知存在偏差,现有阐释与传播方式也有诸多问题,加强考古文化阐释与传播具有现实必要性。提升博物馆公共考古教育能力、树立科学的考古文化阐释与传播理念及方法、搭建满足公众多元文化需求的阐释与传播渠道有利于进一步提升考古文化的阐释与传播效能,促进社会共建考古文化阐释与传播体系,共享考古文化成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共考古 考古文化 阐释与传播
原文传递
公众考古实践的多角度观察
16
作者 王怡然 王涛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 2024年第1期3-11,共9页
通过对近年来开展的形式多样的公众考古活动的3个方面—教育、社区、媒介进行多角度观察与分析,可以发现:发展公众考古实践对公民“终身学习”、构建学习化社会大有益处;在地社区开展的公众考古活动涉及群体更加丰富且有向常态化开展、... 通过对近年来开展的形式多样的公众考古活动的3个方面—教育、社区、媒介进行多角度观察与分析,可以发现:发展公众考古实践对公民“终身学习”、构建学习化社会大有益处;在地社区开展的公众考古活动涉及群体更加丰富且有向常态化开展、地域化深耕的发展态势;处于深刻变革的传播场域中的公众考古活动逐渐从学者自发向学科自觉转化;融媒体助力公众考古传播指数级增长,优秀的公众考古成果转化与再创造进一步凝聚起社会共识,提升了文化自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众考古 终身教育 在地社区 传播媒介
下载PDF
从历史物件到博物馆展品:历史物件的社会生命史变迁
17
作者 黄洋 应燕燕 《东南文化》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35-141,共7页
物是人类认识过去、了解过去的重要媒介。物同人一样,具有社会生命。物的社会生命史包含了物从历史物件到考古遗存再到博物馆物的角色转变,体现了社会和历史的变迁。这一过程涉及“历史场景—考古现场—博物馆”不同场域,串联“古代人... 物是人类认识过去、了解过去的重要媒介。物同人一样,具有社会生命。物的社会生命史包含了物从历史物件到考古遗存再到博物馆物的角色转变,体现了社会和历史的变迁。这一过程涉及“历史场景—考古现场—博物馆”不同场域,串联“古代人—考古人—博物馆人—观众”不同群体。这之中,物的情境是物所串联起的“物—事—人”在特定时空中意义生成的媒介/环境。从历史场景到考古现场,这一过程既是历史物件的去情境化,也是考古学对历史场景的再情境化。从考古现场到博物馆,这一过程既是考古遗存的去情境化,也是博物馆对历史场景的再情境化和对考古场景的再情境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的社会生命史 历史物件 博物馆化 博物馆物 公共考古
原文传递
近十年国内外公众考古研究对比分析 被引量:4
18
作者 刘君杰 刘迪 张发亮 《文博》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45-51,共7页
本文对近十年国内外公众考古研究的年度发文量及发展趋势、载文期刊、合作情况进行比较分析;并采用共词分析方法绘制国内外公众考古研究知识图谱,进而对该领域的研究主题进行深入分析和对比。结果发现,国内外公众考古研究领域具有一些... 本文对近十年国内外公众考古研究的年度发文量及发展趋势、载文期刊、合作情况进行比较分析;并采用共词分析方法绘制国内外公众考古研究知识图谱,进而对该领域的研究主题进行深入分析和对比。结果发现,国内外公众考古研究领域具有一些相同主题类目,其中公众研究类目均处弱势;同时,国内外该领域研究中也存在不同主题类目,共有主题中类目大小和研究热点也不尽相同。最后,在分析对比基础上,提出相应改进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众考古 对比分析 文献计量 可视化 知识图谱 聚类分析
下载PDF
探索考古学的中国化之路——以苏秉琦先生为中心的反思与前瞻 被引量:3
19
作者 曹兵武 《华夏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11-124,128,共15页
考古学的中国路是科学化认知中国历史之路、求索民族之根之路、发现民族之魂之路、支撑民族复兴之路苏秉琦先生不仅提出考古学的区系类型学说和中华民族、中国文明形成的多元一体学说,也曾经提出“考古是人民的事业”的命题并展开了若... 考古学的中国路是科学化认知中国历史之路、求索民族之根之路、发现民族之魂之路、支撑民族复兴之路苏秉琦先生不仅提出考古学的区系类型学说和中华民族、中国文明形成的多元一体学说,也曾经提出“考古是人民的事业”的命题并展开了若干实践:人民的考古学、文化遗产时代的考古学,究其实质就是可持续的考古学和公共考古学新时期的中国考古学必须走科学考古学支撑基础上的可持续的考古学,这种考古学应该包括科学的考古学、人民的考古学、公众的考古学和公共考古学等。科学探索与文化责任的融合,将为新时期的考古学开辟新的发展维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秉琦 区系类型学说 多元一体学说 公共考古学 开放的全面的考古学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