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59篇文章
< 1 2 5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omposition of the Putative Prepore Complex of <i>Bacillus thuringiensis</i>Cry1Ab Toxin
1
作者 Manoj S. Nair Donald H. Dean 《Advances in Biological Chemistry》 2015年第4期179-188,共10页
Prepore formation is hypothesized to be an obligate step in the insertion of Cry1Ab toxin into insect brush border membrane vesicles. We examined the architecture of the putative prepore when isolated using the publis... Prepore formation is hypothesized to be an obligate step in the insertion of Cry1Ab toxin into insect brush border membrane vesicles. We examined the architecture of the putative prepore when isolated using the published protocols [1] [2]. Our results demonstrate that the putative prepore form of Cry1Ab is a combination of receptor proteins attached to the toxin, when purified. The results also suggest that this prepore form as prepared by the methods published is different from other membrane-extracted oligomeric forms of Cry toxins and prepore of other toxins in general. While most other known prepores are composed of multimers of a single protein, the Cry1Ab prepore, as generated, is a protein-receptor complex oligomer and monomers of Cry toxi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RY1AB protein protein-receptor Interactions BRUSH Border Membrane Vesicles Small Unilamellar Vesicles Prepore LC-MS/MS
下载PDF
丹参多酚酸盐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管内皮功能的保护作用 被引量:30
2
作者 米玉霞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3年第16期9-11,共3页
目的探讨丹参多酚酸盐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效果,并对其血管内功能的保护机制进行分析。方法选择我院2011-01—2013-01收治的104例诊断为急性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和丹参多酚酸盐组。丹参多酚酸盐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 目的探讨丹参多酚酸盐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效果,并对其血管内功能的保护机制进行分析。方法选择我院2011-01—2013-01收治的104例诊断为急性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和丹参多酚酸盐组。丹参多酚酸盐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采用丹参多酚酸盐治疗,选择C反应蛋白、可溶性血管内皮细胞蛋白C受体(sEPCR)和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vWF)、非对称性二甲基精氨酸(ADMA)和内皮细胞钙黏蛋白(VE-Ca)为判断血管内皮功能的观测指标。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sEPCR、Vwf、CRP、ADMA、VE-Ca检测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丹参多酚酸盐组sEPCR、Vwf、CRP、ADMA、VE-Ca检测结果均明显低于常规治疗组(P<0.05,P<0.01)。结论常规治疗联合丹参多酚酸盐治疗对保护急性脑梗死患者血管内皮功能显著优于常规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丹参多酚酸盐 急性脑梗死 可溶性血管内皮细胞蛋白C受体 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 非对称性二甲基精氨酸 内皮细胞钙黏蛋白
下载PDF
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性与血管内皮功能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29
3
作者 肖展翅 陈洪汉 +2 位作者 李钢 付金凤 黄虎翔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422-424,共3页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性与血管内皮功能的相关性。方法应用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技术检查研究对象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大小、数目及性质。选取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Von Willebrand factor,vWF)与可溶性血管...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性与血管内皮功能的相关性。方法应用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技术检查研究对象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大小、数目及性质。选取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Von Willebrand factor,vWF)与可溶性血管内皮细胞蛋白C受体(Soluble endothelial protein C receptor,sEPCR)作为急性脑梗死患者血管内皮功能的评价指标。采用ELISA方法检测其血浆中vWF与sEPCR含量。根据颈动脉彩超的结果,将急性脑梗死患者分为不稳定性斑块脑梗死组、稳定性斑块脑梗死组,并选取健康对照组,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并行简单相关分析。结果不稳定性斑块脑梗死组血浆中vWF与sEPCR含量显著高于稳定性斑块脑梗死组(P<0.001),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性与vWF及sEPCR呈负相关(P<0.001)。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血管内皮功能损伤越严重,则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可能越不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脑梗死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易损斑块 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 可溶性血管内皮细胞蛋白C受体
下载PDF
益气活血中药对心梗大鼠冠脉微循环内皮损伤分子的影响 被引量:24
4
作者 黄琨 郭书文 +4 位作者 杨丹丹 孙晴 张璐 齐欣 万婷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398-403,I0002,共7页
目的探讨益气活血中药对血管损伤活性物质的调控机制。方法采用结扎SD大鼠左冠状动脉前降支方法制备动物模型,在心电图评价的基础上,将造模成功的动物随机分为模型组、益气活血组、培哚普利组和通心络组,以假手术组为对照组,共5组。选... 目的探讨益气活血中药对血管损伤活性物质的调控机制。方法采用结扎SD大鼠左冠状动脉前降支方法制备动物模型,在心电图评价的基础上,将造模成功的动物随机分为模型组、益气活血组、培哚普利组和通心络组,以假手术组为对照组,共5组。选择治疗后7、28 d为观察点,采用荧光实时定量PCR方法检测心肌组织中血栓调节蛋白(TM)、内皮细胞蛋白C受体(EPCR)的mRNA表达水平的变化,用ELISA方法检测血清内皮素-1(ET-1)、NO、前列腺素2(PGI2)、血栓素A2(TXA2)和可溶性内皮细胞蛋白C受体(sEPCR)、可溶性血栓调节蛋白(sTM)水平。结果不同时间点,模型组大鼠血清ET-1、TXA2及sTM、sEPCR水平较假手术组明显上升(P<0.01),血清NO、PGI2水平较假手术组明显下降(P<0.01),益气活血组、培哚普利组和通心络组大鼠血清ET-1、TXA2及sTM、sEPCR水平较模型组明显下降(P<0.01),血清NO、PGI2水平较模型组明显上升(P<0.01);模型组大鼠心肌组织中TM、EPCR的mRNA水平较假手术组明显升高(P<0.01),益气活血组、培哚普利和通心络组心肌组织中TM和EPCR的mRNA表达较模型组明显下降(P<0.01)。结论心肌梗死后,大鼠血清中sTM、sEPCR明显升高,益气活血中药通过减少血清sTM、sEPCR水平,并降低心肌组织中的TM及EPCR的mRNA表达水平,修复受损内皮细胞功能,有效改善心梗大鼠的血管内皮功能,调节微循环的血流灌注,改善心肌缺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益气活血中药 血栓调节蛋白 内皮细胞蛋白C受体 心梗大鼠
原文传递
Farnesoid X receptor,the bile acid sensing nuclear receptor,in liver regeneration 被引量:21
5
作者 Guodong Li Grace L.Guo 《Acta Pharmaceutica Sinica B》 SCIE CAS CSCD 2015年第2期93-98,共6页
The liver is unique in regenerative potential, which could recover the lost mass and function after injury from ischemia and resection. The underlying molecular mechanisms of liver regeneration have been extensively s... The liver is unique in regenerative potential, which could recover the lost mass and function after injury from ischemia and resection. The underlying molecular mechanisms of liver regeneration have been extensively studied in the past using the partial hepatectomy(PH) model in rodents, where 2/3 PH is carried out by removing two lobes. The whole process of liver regeneration is complicated, orchestrated event involving a network of connected interactions, which still remain fully elusive. Bile acids(BAs) are ligands of farnesoid X receptor(FXR), a nuclear receptor of ligand-activated transcription factor. FXR has been shown to be highly involved in liver regeneration. BAs and FXR not only interact with each other but also regulate various downstream targets independently during liver regeneration. Moreover, recent findings suggest that tissue-specific FXR also contributes to liver regeneration significantly. These novel findings suggest that FXR has much broader role than regulating BA, cholesterol, lipid and glucose metabolism. Therefore, these researches highlight FXR as an important pharmaceutical target for potentialuse of FXR ligands to regulate liver regeneration in clinic. This review focuses on the roles of BAs and FXR in liver regeneration and the current underlying molecular mechanisms which contribute to liver regener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arnesoid X receptor Liver regeneration Bile acids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 15 Liver-intestine croass talk Transmembrane G protein coupled receptor 5
原文传递
癫痫的治疗和药物发现现状 被引量:21
6
作者 刘颖 于海波 孔庆飞 《药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924-938,共15页
癫痫是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之一,以神经元异常放电导致短暂的脑功能障碍为特征,主要以药物治疗为主。尽管近年来抗癫痫药物开发有卓越的进展,但是对于难治性癫痫患者仍存在疗效差的现状。本综述主要阐述癫痫的发病机制、临床常用的经典... 癫痫是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之一,以神经元异常放电导致短暂的脑功能障碍为特征,主要以药物治疗为主。尽管近年来抗癫痫药物开发有卓越的进展,但是对于难治性癫痫患者仍存在疗效差的现状。本综述主要阐述癫痫的发病机制、临床常用的经典抗癫痫药物(靶向钠离子通道、钙通道阻断剂、钾通道,以及调节γ-氨基丁酸/谷氨酸系统平衡),以及作用于新靶点的抗癫痫药物(突触囊泡糖蛋白2调节剂、雷帕霉素靶蛋白信号通路阻滞剂、碳酸酐酶抑制剂、大麻二酚或腺苷抑制剂的药物)的作用和机制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癫痫 抗癫痫药物 耐药性癫痫 离子通道 G蛋白偶联受体
原文传递
基于NLRP3炎症通路探讨健脾益肾化浊方对多囊卵巢综合征大鼠卵巢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19
7
作者 陈苗 杜小利 +12 位作者 冯亚宏 张晓静 罗嘉琦 王静 南楠 刘文钊 邢莎莎 田瑞莹 杨丽 孙苗 何瑞 陈冬梅 马会明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0期61-70,共10页
目的:探究健脾益肾化浊方(JPYSHZ)改善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卵巢功能的作用机制。方法:将70只SD雌性大鼠随机分为6组,空白组和模型组各15只,二甲双胍组(0.1 g·kg^(-1))、JPYSHZ低、中、高剂量组(1.275、2.55、5.10 g·kg^(-1)... 目的:探究健脾益肾化浊方(JPYSHZ)改善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卵巢功能的作用机制。方法:将70只SD雌性大鼠随机分为6组,空白组和模型组各15只,二甲双胍组(0.1 g·kg^(-1))、JPYSHZ低、中、高剂量组(1.275、2.55、5.10 g·kg^(-1))组各10只。空白组给予生理盐水(10 mL·kg^(-1))灌胃和普通饲料喂养,其余各组均采用来曲唑(1 mg·kg^(-1))灌胃联合高脂饲料喂养21 d构建PCOS模型,造模结束后,空白组和模型组给与等体积生理盐水灌胃,各药物组给予相应剂量的药物灌胃,共30 d。比较造模前与造模后大鼠体质量和空腹血糖(FPG)变化;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各组大鼠卵巢组织形态学改变;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监测大鼠血清促卵泡生成素(FSH)、促黄体生成素(LH)、睾酮(T)、抗苗勒管激素(AMH)和雌二醇(E2)水平,并计算LH/FSH;免疫组化法和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大鼠卵巢组织中核苷结合寡聚化域蛋白样受体3(NALP3)、凋亡相关斑点样蛋白(ASC)、胱天蛋白酶-1(Caspase-1)、核转录因子-κB(NF-κB)、白细胞介素(IL)-1β、IL-18和IL-6)蛋白表达水平。结果: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卵巢中可见较多囊性扩张的大卵泡,未见优势卵泡、卵泡颗粒层减少且排列松散,黄体数量明显减少;血清T、LH、AMH和LH/FSH明显升高(P<0.05,P<0.01),FSH和E2明显降低(P<0.05,P<0.01);卵巢组织中NALP3、ASC、Caspase-1、NF-κB、IL-1β、IL-18和IL-6蛋白相对表达量均明显升高(P<0.05,P<0.01)。与模型组比较,JPYSHZ各剂量组和二甲双胍组卵巢组织中可见各级生长卵泡和黄体,囊性扩张卵泡减少,卵泡颗粒层厚度增加,可见成熟卵泡,卵母细胞局部形态完整;血清T、LH、AMH和LH/FSH明显降低(P<0.05,P<0.01),E2和FSH明显升高(P<0.05);卵巢组织中NALP3、ASC、Caspase-1、NF-κB、IL-1β、IL-18和IL-6蛋白相对表达量明显下降(P<0.05,P<0.01)。结论:JPYSHZ可通过抑制NLRP3炎症小体激活,减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健脾益肾化浊方 多囊卵巢综合征 核苷结合寡聚化域蛋白样受体3(NALP3) 大鼠
原文传递
丹参通络解毒汤联合骨髓干细胞移植对急性心肌梗死大鼠心肌纤维化的影响及其机制 被引量:17
8
作者 李鑫辉 黄淼鑫 +5 位作者 杜建芳 陈聪 杨艳红 吴若霞 王静雯 李彩云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655-661,共7页
目的探讨丹参通络解毒汤联合骨髓干细胞移植对急性心肌梗死(AMI)大鼠心肌纤维化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方法采用全骨髓贴壁法结合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和培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经结扎冠状动脉的左前降支(LAD)建立心梗模型。大鼠随机... 目的探讨丹参通络解毒汤联合骨髓干细胞移植对急性心肌梗死(AMI)大鼠心肌纤维化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方法采用全骨髓贴壁法结合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和培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经结扎冠状动脉的左前降支(LAD)建立心梗模型。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AMI模型组、BMSCs移植组、中药组(丹参通络解毒汤组)、联合组(丹参通络解毒汤+BMSCs移植组)。除假手术组外其余组造模,术后中药组与联合组分别灌胃丹参通络解毒汤,其余各组用等量生理盐水灌胃,1次/d,连续14 d。Masson染色观察心肌组织胶原含量,ELISA法测定血清Ⅲ型前胶原末端肽(PⅢP)、Ⅳ型前胶原末端肽(PⅣP)、一氧化氮(NO)、内皮素-1(ET-1)浓度。蛋白印迹法检测心肌组织中内皮细胞蛋白c受体(EPCR)和血栓调节蛋白(TM)的表达水平。采用SPSS 19.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各组大鼠EPCR及TM蛋白表达下降,NO水平降低,ET-1、PⅢP、PⅣP水平升高,心肌有不同程度的胶原纤维产生,差异有显著性(P<0.01);与AMI模型组比较,BMSCs移植组、中药组和联合组EPCR和TM蛋白表达及NO水平均显著上升,ET-1、PⅢP及PⅣP水平均降低,胶原纤维产生均减少,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与BMSCs移植组比较,中药组EPCR和TM蛋白表达及NO水平均上升,ET-1、PⅢP及PⅣP水平均降低,胶原纤维产生均减少,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与中药组比较,联合组EPCR和TM蛋白表达及NO水平均上升,ET-1、PⅢP及PⅣP水平均降低,胶原纤维产生均减少,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结论丹参通络解毒汤联合BMSCs移植能够抑制心肌纤维化产生,其机制可能与上调AMI大鼠心肌EPCR及TM蛋白表达,保护血管内皮功能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 内皮细胞蛋白C受体 血栓调节蛋白 骨髓干细胞 丹参通络解毒汤 Ⅲ型前胶原末端肽 Ⅳ型前胶原末端肽 大鼠
原文传递
血必净注射液对脓毒症大鼠血栓调节蛋白及内皮蛋白C受体基因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17
9
作者 李银平 乔佑杰 +4 位作者 武子霞 钱芳芳 姚咏明 于燕 吴瑶 《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365-368,共4页
目的探讨血必净注射液对脓毒症大鼠血栓调节蛋白(TM)及内皮蛋白C受体(EPCR)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盲肠结扎穿孔术(CLP)制备脓毒症模型。将96只健康Wistar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正常对照组、假手术组、模型组和血必净治疗组,... 目的探讨血必净注射液对脓毒症大鼠血栓调节蛋白(TM)及内皮蛋白C受体(EPCR)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盲肠结扎穿孔术(CLP)制备脓毒症模型。将96只健康Wistar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正常对照组、假手术组、模型组和血必净治疗组,后两组又按处死时间分为术后2、8、24、48和72h亚组,每组8只。留取肝、肺组织,分别检查各组动物组织TM和EPCR的mRNA表达。结果正常对照组和假手术组肝、肺组织TM和EPCR的mRNA有一定表达。CLP后2h肝、肺组织TM和EPCR的mRNA表达无明显变化(P均〉0.05),8~48h肝、肺组织TM和EPCR的mRNA表达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强(P均〈0.01),至伤后72h基本恢复到术前水平(P均〉0.05);与模型组比较,血必净治疗组CLP后8h和24h组织TM和EPCR的mRNA表达均有不同程度下降,48h和72h的基因表达有不同程度提高。结论血必净注射液可以从基因水平影响脓毒症动物组织TM及EPCR的基因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脓毒症 血必净注射液 血栓调节蛋白 内皮蛋白C受体
下载PDF
脑梗塞患者血清可溶性内皮细胞蛋白C受体和血管性假性血友病因子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15
10
作者 赵志强 崔妍妍 《中国实验诊断学》 2018年第6期970-973,共4页
目的检测血清可溶性内皮细胞蛋白C受体(sEPCR)和血管性假性血友病因子(vWF)在脑梗塞患者中的变化,探讨其在脑梗塞病情评估、诊疗效果和预后判断中的意义。方法以我院2015年1月-2016年12月收治的50例急性脑梗塞患者为研究对象,以同期50... 目的检测血清可溶性内皮细胞蛋白C受体(sEPCR)和血管性假性血友病因子(vWF)在脑梗塞患者中的变化,探讨其在脑梗塞病情评估、诊疗效果和预后判断中的意义。方法以我院2015年1月-2016年12月收治的50例急性脑梗塞患者为研究对象,以同期50例退休体检人员为对照,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患者血清sEPCR和vWF水平,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脑梗塞患者血清sEPCR和vWF分别为(137.62±18.92)和(12.72±4.92)μg/L,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均<0.01)。治疗后脑梗塞患者血清sEPCR和vWF水平分别为(115.43±9.42)和(9.38±3.13)μg/L,较各自治疗前显著下降(P均<0.01)。脑梗塞急性发病时患者血清sEPCR和vWF浓度越高,脑梗塞程度越重,两者呈正相关,相关系数(r)分别为0.628和0.496,P<0.05。治疗后的血清sEPCR和vWF水平越高,后遗症越重,两者表现出一定相关性,r分别为0.437和0.378,P<0.05。结论血清sEPCR和vWF水平能反映急性脑梗塞的病情轻重,对评价治疗效果、判断预后有一定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塞 可溶性内皮细胞蛋白C受体 血管性假性血友病因子
下载PDF
神经病理性疼痛的治疗和药物发现现状 被引量:14
11
作者 宋佳男 于海波 刘玉梅 《药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679-688,共10页
神经病理性疼痛(neuropathic pain, NP)是一直困扰人类的医学难题,严重影响人民生活质量。尽管近年来关于NP的研究取得了很大进展,但是依旧有很多患者对现有的治疗无效。目前药物治疗依旧是缓解疼痛的主要方法,然而药物不良反应阻碍了... 神经病理性疼痛(neuropathic pain, NP)是一直困扰人类的医学难题,严重影响人民生活质量。尽管近年来关于NP的研究取得了很大进展,但是依旧有很多患者对现有的治疗无效。目前药物治疗依旧是缓解疼痛的主要方法,然而药物不良反应阻碍了疗效的发挥,寻找新型药物靶点及减少现有药物的不良反应迫在眉睫。本综述将主要阐述神经病理性疼痛的现状、发病机制、现有治疗神经病理性疼痛药物的有效性和局限性及新药发现现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病理性疼痛 药物治疗 离子通道 G蛋白偶联受体 药物发现
原文传递
甘丙肽受体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1
12
作者 孙衍刚 胡一多 于龙川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698-701,共4页
目前已经克隆了 3种甘丙肽受体 (GalR1,GalR2 ,GalR3) ,它们都是与G蛋白相偶联的受体 . 3种甘丙肽受体的氨基酸序列、药理学特性以及第二信使系统各不相同 .GalR1/ 3受体可以抑制腺苷酸环化酶并可以激活钾通道 ,GalR2受体可以激活磷脂酶... 目前已经克隆了 3种甘丙肽受体 (GalR1,GalR2 ,GalR3) ,它们都是与G蛋白相偶联的受体 . 3种甘丙肽受体的氨基酸序列、药理学特性以及第二信使系统各不相同 .GalR1/ 3受体可以抑制腺苷酸环化酶并可以激活钾通道 ,GalR2受体可以激活磷脂酶C并增加胞内钙离子浓度 .用RNA印迹、反转录PCR以及原位杂交等技术对上述 3种甘丙肽受体在人、大鼠和小鼠中的分布进行了研究 ,发现它们具有不同的分布特征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丙肽受体 G蛋白偶联受体 第二信使 中枢神经系统
下载PDF
左归丸对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大鼠骨组织中GPR48、CREB表达影响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3
13
作者 周强 孙鑫 +4 位作者 邓洋洋 姜坤 邢克欣 林庶茹 尚德阳 《辽宁中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1782-1784,共3页
目的:通过研究去卵巢骨质疏松症大鼠股骨中GPR48和CREB的蛋白表达,探讨摘除卵巢致肾虚骨质疏松症的病理机制,并研究左归丸的作用机制。方法:摘除雌性大鼠双侧卵巢的方法复制骨质疏松症模型,采用左归丸对实验大鼠治疗12周,以盖天力片作... 目的:通过研究去卵巢骨质疏松症大鼠股骨中GPR48和CREB的蛋白表达,探讨摘除卵巢致肾虚骨质疏松症的病理机制,并研究左归丸的作用机制。方法:摘除雌性大鼠双侧卵巢的方法复制骨质疏松症模型,采用左归丸对实验大鼠治疗12周,以盖天力片作为阳性对照组,正常组、假手术组作为标准对照组,模型组作为空白对照,用ELISA法检测骨质疏松症大鼠股骨GPR48和CREB的蛋白表达。结果:ELISA方法检测表明:正常大鼠股骨中存在GPR48和CREB的蛋白表达。模型组大鼠股骨中GPR48和CREB的蛋白表达水平有明显的下降。左归丸组、盖天力组用药12周后,与模型组相比较,左归丸组可显著上调股骨中GPR48和CREB的蛋白表达水平。结论:1正常大鼠股骨中存在GPR48和CREB的蛋白表达;2股骨中GPR48和CREB的蛋白表达下降可能是导致骨质疏松症发生的机理之一;3左归丸能够上调GPR48和CREB的蛋白表达,表明左归丸对骨质疏松症有一定的防治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虚 骨质疏松症 G蛋白偶联受体48(GPR48) CREB
下载PDF
半夏生物总碱对癫痫大鼠行为学、脑组织病理学及BDNF/Trk-B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12
14
作者 邓楚欣 于征淼 +1 位作者 林培政 吴智兵 《吉林中医药》 2021年第12期1652-1656,共5页
目的评价半夏生物总碱(PTA)对癫痫大鼠模型的神经保护作用。方法92只SPF级雄性SD大鼠在首次行为学测试(强迫路线转换测试、旷场活动及自发路线转换测试)后分为正常对照组及模型组。模型组经癫痫造模后再分为癫痫对照组、托吡酯组(0.06g/... 目的评价半夏生物总碱(PTA)对癫痫大鼠模型的神经保护作用。方法92只SPF级雄性SD大鼠在首次行为学测试(强迫路线转换测试、旷场活动及自发路线转换测试)后分为正常对照组及模型组。模型组经癫痫造模后再分为癫痫对照组、托吡酯组(0.06g/kg)、PTA低剂量组(0.4g/kg)和PTA高剂量组(0.8g/kg),与正常对照组同时灌胃14d后复查行为学测试。检测海马结构的组织形态改变、苔藓纤维发芽(MFS)现象及BDNF和Trk-B的蛋白表达量。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癫痫对照组的强迫路线转换行为比和自发路线转换行为比下降(各P<0.05),旷场活动进入格数升高(P<0.001);海马CA3区(P<0.01)、CA1区(P<0.01)及齿状回门区(P<0.05)的神经元数量下降,见苔藓纤维发芽现象(P<0.01);mBDNF和Trk-B表达下降而proBDNF表达上升(各P>0.05)。与癫痫对照组比较,半夏生物总碱提高自发路线转换行为比(0.4g/kg,P>0.05),提高CA3区(0.8g/kg,P<0.01)及齿状回门区(0.8g/kg,P<0.05)的神经元数量,降低苔藓纤维发芽程度(各P<0.05)及mBDNF(各P<0.01)的表达量。结论半夏生物总碱对癫痫大鼠存在神经保护作用,能显著降低海马结构神经元的减损、苔藓纤维发芽的程度及mBDNF的蛋白表达水平,并改善空间工作记忆障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半夏生物总碱 癫痫 神经行为学 苔藓纤维发芽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络氨酸蛋白激酶受体B
下载PDF
参地颗粒对慢性肾炎脾肾亏虚证患者肾小球内皮细胞的干预作用 被引量:12
15
作者 王亿平 王东 +6 位作者 徐文静 吕勇 魏玲 茅燕萍 胡顺金 刘家生 章雪莲 《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360-363,共4页
目的观察参地颗粒治疗慢性。肾小球肾炎(CGN)脾肾亏虚证患者的疗效及机制。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选择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4年9月至2016年3月收治的CGN脾肾亏虚证患者7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西药对照组和参地颗粒组,... 目的观察参地颗粒治疗慢性。肾小球肾炎(CGN)脾肾亏虚证患者的疗效及机制。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选择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4年9月至2016年3月收治的CGN脾肾亏虚证患者7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西药对照组和参地颗粒组,每组35例;最后实际完成64例(西药对照组32例,参地颗粒组32例),选取同期本院体检的20例健康志愿者作为健康对照组。西药对照组给予缬沙坦80mg,每日1次;参地颗粒组服用参地颗粒,每次1袋(每袋10g),每日3次,疗程均为8周。观察参地颗粒组和西药对照组的临床疗效和中医证候疗效,于治疗前和治疗8周后观察患者24h尿蛋白定量及血清肾小球内皮细胞损害标志物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可溶性血管内皮细胞蛋白C受体(sEPCR)水平的变化。结果参地颗粒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87.50%(28/32)比68.75%(22/32)]和中医证候疗效总有效率(90.62%(29/32)比62.50%(20/32)]均明显高于西药对照组(均P〈0.05)。参地颗粒组和西药对照组治疗后24h尿蛋白定量较治疗前降低,且参地颗粒组的降低程度较西药对照组更显著(g/24h:0.85±0.51比1.12±0.62,P〈0.05);参地颗粒组和西药对照组治疗前vWF、sEPCR水平均高于健康对照组,但两组治疗后均较治疗前降低,且以参地颗粒组的降低程度更明显[vWF(μg/L):99.35±11.14比120.14±12.03,sEPCR(μg/L):112.35±11.62比134.76±12.14,均P〈0.05]。结论参地颗粒可改善CGN脾肾亏虚证患者的临床症状,减少尿蛋白,其作用机制可能与降低血清vwF、sEPCR水平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肾小球肾炎 脾肾亏虚证 血管性血友病因子 可溶性血管内皮细胞蛋白C受体 参地颗粒
下载PDF
高血压、糖尿病和高脂血症对脑梗死患者血管内皮功能损伤的相关研究 被引量:12
16
作者 陈洪汉 黎红华 +1 位作者 林琅 杨梅 《脑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3年第3期196-198,共3页
目的探讨脑梗死危险因素与血管内皮功能的相关性。方法选取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vWF)与可溶性血管内皮细胞蛋白C受体(sEPCR)作为脑梗死患者血管内皮功能的评价指标。将急性脑梗死患者分为多危险因素脑梗死组、单危险因素脑梗死组,并选取... 目的探讨脑梗死危险因素与血管内皮功能的相关性。方法选取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vWF)与可溶性血管内皮细胞蛋白C受体(sEPCR)作为脑梗死患者血管内皮功能的评价指标。将急性脑梗死患者分为多危险因素脑梗死组、单危险因素脑梗死组,并选取健康对照组,采用ELISA方法检测其血清中vWF与sEPCR含量。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且分别将vWF、sEPCR作为因变量,高血压、糖尿病和高脂血症作为自变量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多危险因素脑梗死组血浆中vWF与sEPCR含量显著高于单危险因素脑梗死组(P<0.001)。高血压、糖尿病和高脂血等脑梗死危险因素均与vWF和sEPCR存在线性回归关系。结论脑梗死危险因素越多,则血管内皮功能损伤可能越严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危险因素 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 可溶性血管内皮细胞蛋白C受体
下载PDF
川崎病患儿血浆中可溶性内皮细胞蛋白C受体、一氧化氮的表达及与炎症反应和冠状动脉病变的关系 被引量:12
17
作者 刘晓华 刘霞 +2 位作者 金路 宋莹 刘艳娜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CAS 2019年第2期326-329,共4页
目的:研究川崎病患儿血浆中可溶性内皮细胞蛋白C受体(s EPCR)、一氧化氮(NO)的表达及与炎症反应和冠状动脉病变(CAL)的关系。方法:选择2016年12月至2018年2月盘锦市中心医院收治的川崎病患儿104例为川崎病组,根据患儿彩色超声心动图检... 目的:研究川崎病患儿血浆中可溶性内皮细胞蛋白C受体(s EPCR)、一氧化氮(NO)的表达及与炎症反应和冠状动脉病变(CAL)的关系。方法:选择2016年12月至2018年2月盘锦市中心医院收治的川崎病患儿104例为川崎病组,根据患儿彩色超声心动图检测结果将川崎病组分为CAL组30例和非CAL组(NCAL组)74例。另选取同期于我院进行体检的健康儿童56例为对照组。比较川崎病组与对照组、川崎病组患儿急性期与缓解期、CAL组与NCAL组s EPCR、NO、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并分析川崎病患儿s EPCR、NO与炎症因子及CAL的相关性。结果:川崎病组患儿s EPCR、NO、CRP、IL-6、TNF-α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川崎病组患儿急性期s EPCR、NO、CRP、IL-6、TNF-α水平均高于缓解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AL组s EPCR、NO、CRP、IL-6、TNF-α水平均高于NCAL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川崎病患儿s EPCR、NO与CRP、IL-6、TNF-α及CAL均呈正相关(P<0.05)。结论:川崎病患儿s EPCR、NO水平与炎性因子及CAL相关,s EPCR、NO可能在其炎症反应及CAL进展中起到一定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崎病 儿童 可溶性内皮细胞蛋白C受体 一氧化氮 炎症反应 冠状动脉病变 关系
原文传递
Relationship between endothelial cell protein C receptor gene 6936A/G polymorphisms and deep venous thrombosis 被引量:10
18
作者 CHEN Xu-dong TIAN Lu LIMing JIN Wei ZHANG Hong-kun ZHENG Cheng-fei 《Chinese Medical Journal》 SCIE CAS CSCD 2011年第1期72-75,共4页
Background Deep venous thrombosis (DVT) can result in pulmonary embolism, a fatal complication that is due to the dislodgement and movement of a blood clot (thrombus) from a limb into the lungs. Genetic risk facto... Background Deep venous thrombosis (DVT) can result in pulmonary embolism, a fatal complication that is due to the dislodgement and movement of a blood clot (thrombus) from a limb into the lungs. Genetic risk factors related to DVT development include mutations in coagulation proteins, especially the endothelial protein C receptor (EPCR), a component of the anticoagulation protein C (PC) pathway. The objective of the present study was to analyz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6936A/G polymorphism in the EPCR gene and the occurrence of DVT. Methods This study involved 65 patients with DVT and 71 age- and gender-matched healthy controls. Peripheral blood samples were collected from all subjects. Plasma levels of soluble EPCR (sEPCR) were measured by 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 Genomic DNA was extracted and EPCR gene product was amplified by a standard PCR reaction. Gene product bands were sequenced to identify EPCR gene polymorphisms. Results In the control group, the level of sEPCR in subjects with 6936AG genotype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in subjects with 6936AA genotype ((0.97_+0.32) pg/ml vs. (0.61_+0.24) pg/ml, P 〈0.01). Similarly in the DVT group, the level of sEPCR in subjects with the 6936AG were greater than that in subjects with the 6936AA genotype ((0.87_-K).21) pg/ml vs. (0.50-+0.18) pg/ml, P 〈0.01). The sEPCR level in DVT patients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in healthy controls ((0.68_--K).32) pg/ml vs. (0.54_--K).22) pg/ml, P 〈0.05). The 6936AG genotype frequency in DVT patients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in healthy controls (P 〈0.05). In contrast, the 6936AA genotype frequency in DVT patients was lower than that in healthy controls (P 〈0.05). Subjects carrying 6936AG had an increased risk of thrombosis (OR=2.75, 95% CI: 1.04-7.30, P 〈0.05). Conclusions EPCR gene 6936A/G polymorphism is associated with increased plasma levels of sEPCR. Subjects carrvinq 6936AG likely have an incre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eep venous thrombosis endothelial cell protein C receptor POLYMORPHISMS
原文传递
新型组胺受体:组胺H_4受体 被引量:6
19
作者 王红珊 王乃平 周宏灏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7期731-734,共4页
组胺H4受体是近年发现的组胺新受体 ,它具有独特的药理学性质和特殊的组织分布特征 ,与组胺H3 受体有较高的同源性。该文对组胺H4受体的基因结构、组织分布、同源性分析、信号转导途径及与组胺配体亲和力等方面进行综述 ,并对其未来研... 组胺H4受体是近年发现的组胺新受体 ,它具有独特的药理学性质和特殊的组织分布特征 ,与组胺H3 受体有较高的同源性。该文对组胺H4受体的基因结构、组织分布、同源性分析、信号转导途径及与组胺配体亲和力等方面进行综述 ,并对其未来研究前景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胺 组胺H4受体 G蛋白偶联受体
下载PDF
2型糖尿病患者血浆可溶性内皮细胞蛋白C受体和血栓调节蛋白的变化 被引量:6
20
作者 叶山东 李素梅 +4 位作者 周志中 吴竞生 陈超 陈若平 莫蔚林 《中国实验诊断学》 2001年第6期304-306,共3页
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2-DM)患者血浆可溶性内皮细胞蛋白C受体(sEPCR)和血栓调节蛋白(sTM)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双抗体夹心法测定74例2-DM患者和29例正常对照组(K组)sEPCR和sTM... 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2-DM)患者血浆可溶性内皮细胞蛋白C受体(sEPCR)和血栓调节蛋白(sTM)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双抗体夹心法测定74例2-DM患者和29例正常对照组(K组)sEPCR和sTM,并根据24h尿白蛋白(24hUAE)分为 A组(n=36,24hUAE<30mg)、B组(n=24,24hUAE30~300 mg)和 C组(n=14,24hUAE≥300mg)。结果 与K组比较,DM患者血浆sEPCR和sTM显著升高,P<0.05和P<0.01;分组比较,A组sEPCR和sTM水平无显著差异,B组显著升高(P<0.05和<0.01),C组更进一步升高,P值分别小于 0.01和 0.001;sEPCR与sTM、24hUAE和糖化血红蛋白呈显著正相关(P<0.05),sTM与24hUAE(P<0 .01)和糖化血红蛋白(P<0.05)呈显著正相关;sEPCR和sTM与DM病程、空腹血糖、血脂和年龄均无相关性。结论SEPCR和sTM升高与DM血管病变的发生和严重程度相关,是反映血管内皮细胞功能的良好指标,并可能参与其高凝状态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Ⅱ型糖尿病 内皮细胞蛋白C受体 血栓调节蛋白 内皮细胞 白蛋白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