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天命”到“天理”——韩愈、二程天论与唐宋之际儒家的发展
1
作者 郑熊 黄芳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73-81,共9页
唐宋之际儒学出现了变革,这种变革可以通过对韩愈、二程天论的分析体现出来。从韩愈的“天命”到二程的“天理”,体现出唐宋儒学对天性质的界定从意志之天转变为义理之天,天的功能从天地万物之性由天命赋予转变为天地万物之理由天理转化... 唐宋之际儒学出现了变革,这种变革可以通过对韩愈、二程天论的分析体现出来。从韩愈的“天命”到二程的“天理”,体现出唐宋儒学对天性质的界定从意志之天转变为义理之天,天的功能从天地万物之性由天命赋予转变为天地万物之理由天理转化,天人合一关系从外在合一转变为内在合一。从韩愈的“天命”演变成二程的“天理”,带来了儒学发展质的飞跃,这种演变是儒学发展的必然,是儒学为了对抗佛教的挑战而做的自我调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命 天理 韩愈 二程 天论
下载PDF
经济伦理思想与德性的媾和——朱熹经济伦理思想及其现代价值 被引量:3
2
作者 尤吾兵 《上海财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11-17,共7页
在朱熹思想的研究中,过度渲染的德性论遮蔽了朱熹经济伦理思想真实面目的呈现。朱熹以"天理"为核心构建了德性思想体系,其实也是以"天理"制约"利欲"为经济活动的形上总特征,进而把"仁、义、礼、智、... 在朱熹思想的研究中,过度渲染的德性论遮蔽了朱熹经济伦理思想真实面目的呈现。朱熹以"天理"为核心构建了德性思想体系,其实也是以"天理"制约"利欲"为经济活动的形上总特征,进而把"仁、义、礼、智、信"作为经济活动的具体准则而展示了其经济伦理思想与德性的媾和。朱熹这一思想对纠治当代社会德性在经济活动中的缺失有着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熹 天理 经济伦理 德性 仁、义、礼、智、信
下载PDF
论“在义为理”中“义”“理”的观念——以程朱为中心
3
作者 王占彬 《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2023年第1期16-21,共6页
“在义为理”出自《二程遗书》,是说天道在义中表现为理,但朱熹怀疑此句应是“在物为理”,后者出自《伊川易传》。比起“在义为理”,“在物为理”的说法似乎更符合常识和逻辑,物理与天命、人性并列看起来更合理。但其实,“在义为理”是... “在义为理”出自《二程遗书》,是说天道在义中表现为理,但朱熹怀疑此句应是“在物为理”,后者出自《伊川易传》。比起“在义为理”,“在物为理”的说法似乎更符合常识和逻辑,物理与天命、人性并列看起来更合理。但其实,“在义为理”是说得通的。因为在程颐思想中,理、义是体用关系,理寓于义中,“在义为理”就是在用为体、由用显体。义是指行为的适宜性,理为心性之理,“在义为理”是说天理在处事之宜中表现为仁之性理。性理是天理在道德层面的表现,与天命、人性相贯通。“在义为理”与“在物为理”也具有相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在义为理 体用 天理
下载PDF
论程颐的天理论和道家的关系 被引量:1
4
作者 何静 《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2001年第2期78-82,共5页
文章认为老子的“道”的内涵有三种含义,而程颐以其中的一种“空无”义解老子的也是道家的道.程颐认为万物的本源和本体并非空无而是客观实存的天理.程颐的天理论虽然和道家在“道”的基本内涵上迥然有别,但它又大量吸摄了道家的本... 文章认为老子的“道”的内涵有三种含义,而程颐以其中的一种“空无”义解老子的也是道家的道.程颐认为万物的本源和本体并非空无而是客观实存的天理.程颐的天理论虽然和道家在“道”的基本内涵上迥然有别,但它又大量吸摄了道家的本体论、本源论、规律论及自然论中所蕴的思辨哲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程颐 天理论 道家 本体论 本源论 规律论 自然论
下载PDF
伦理合法性:一种自然主义的分析进路 被引量:1
5
作者 李建华 《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2022年第3期10-20,F0003,共12页
伦理合法性问题,就是伦理可否作为和如何作为一种独立存在,具体探讨伦理关系、伦理规则与伦理秩序的正当性依据是什么的问题,或者我们为何要探究伦理问题以及伦理学“出场”的理由是什么的问题。从中国文化语境出发,伦理一定是与“天伦... 伦理合法性问题,就是伦理可否作为和如何作为一种独立存在,具体探讨伦理关系、伦理规则与伦理秩序的正当性依据是什么的问题,或者我们为何要探究伦理问题以及伦理学“出场”的理由是什么的问题。从中国文化语境出发,伦理一定是与“天伦”“人伦”有关,并且“人伦”是“天伦”的自然伸展,与此同时,伦理之“理”来源于“天道”与“人道”,道德是伦理的前提,由道德进入伦理。西方的自然法是人类试图对自身本性加以规制的一种理性法,伦理规则、伦理秩序的权威性获得都源于自然法,自然法对于伦理生成的合法性意义,还在于自然法的本性也是与伦理的本性是一致的,这就是互助与平衡(或均衡)。基于自然主义的伦理合法性本身是丰富的,因为自然具有“化人”与“人化”的双重性,这就使伦理合法性得以综合展开:伦理的本体是自然之理的延伸,伦理的来源是血缘宗法的扩展,伦理的呈现是人际关系的调节,伦理的本质是利益关系的平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伦理 合法性 自然法 天伦 天理
下载PDF
天理与政事的贯通:论程颢治道思想
6
作者 郭敬东 《中原文化研究》 2022年第1期52-59,共8页
随着理学的兴起,程颢在接续孟子心性之学的基础上,以天理为德性的形上学依据,针对宋朝当时面临的社会政治问题,阐发了系统的治道思想,其内容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在政治方面,施政者要进行官制改革,在加强考核力度的同时,授予官员一定的... 随着理学的兴起,程颢在接续孟子心性之学的基础上,以天理为德性的形上学依据,针对宋朝当时面临的社会政治问题,阐发了系统的治道思想,其内容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在政治方面,施政者要进行官制改革,在加强考核力度的同时,授予官员一定的选择掾属的权力,以提升行政执行的力度;二是在经济方面,施政者要厚民生,正经界,使民有恒产,提升民众对王朝的认同度;三是在社会方面,为了构建良善的社会政治秩序,施政者必须广施教化,发挥儒家德教在基层的移风易俗作用;四是在教育方面,施政者必须广设学校,培育人才,奠定治理的道德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理 程颢 治道
下载PDF
“真实无妄”和“真诚不欺”——程颐关于“诚”的本体理论建构 被引量:1
7
作者 徐艺舫 《周易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29-36,共8页
“诚”在程颐易学中是与“天理”等同的本体范畴,即“诚者,实理也”。程颐释“诚”为无妄和不欺两个方面。天道之“诚”为真实无妄,天地流转、化育万物的过程是无妄的,无妄则必然不欺;人道之“诚”为“真诚不欺”,不欺于天地鬼神,不欺... “诚”在程颐易学中是与“天理”等同的本体范畴,即“诚者,实理也”。程颐释“诚”为无妄和不欺两个方面。天道之“诚”为真实无妄,天地流转、化育万物的过程是无妄的,无妄则必然不欺;人道之“诚”为“真诚不欺”,不欺于天地鬼神,不欺人也不自欺,是人伦最基本的道德规范,也是君道感通天下而治天下的惟一途径,做到绝对不欺亦是无妄。程颐基于《周易》从天道、人道两方面对“诚”进行了全方位解读,并将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描述为“诚”,由此建构了关于“诚”的本体理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程颐 天理 本体论
原文传递
以“理”为“天”的本体转换——二程天理观的宇宙构架
8
作者 李亚奇 《洛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8年第3期74-80,共7页
唐宋思想转型之际,二程承载着复兴儒家道统的历史责任。二程重新挖掘"天理"概念,从宇宙方面构建其独特的天理观。从"天"到"天理",不仅仅是语义和概念的变化,而且也是精神意蕴的转换。在历史的长河中,思... 唐宋思想转型之际,二程承载着复兴儒家道统的历史责任。二程重新挖掘"天理"概念,从宇宙方面构建其独特的天理观。从"天"到"天理",不仅仅是语义和概念的变化,而且也是精神意蕴的转换。在历史的长河中,思想范畴的内涵不断被扬弃,儒家的"天"出现了以神为天和以客观规律为天两种主要的形态,"理"概念则由事物的一般属性逐渐向本体属性转变。针对董仲舒对天的神化,二程提出"天变非应人事",肯定柳宗元、刘禹锡对天的自然化,反对天谴事应说中主宰者式的天观。二程还汲取了华严宗中理的本体形式,以及理事无碍的精神原理,批判了理的虚幻性。由此,二程提出"天即理也"的观点,强调"天"与"理"的结合,实现了从主宰之天到理法之天的转换。作为生生不穷的自然法则和与物相即的内在根据,天理成为统摄自然条理的"活泼泼"的宇宙本体。二程将"天"与"理"碰撞结合,使天与人、自然与道德贯通起来,呈现了天理观的宇宙意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程 天理 宇宙 本体
下载PDF
帛书《易传》四篇天人道德观析论 被引量:6
9
作者 胡治洪 《周易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20-29,共10页
本文通过对帛书易传《二三子问》、《易之义》、《要》、《缪和、昭力》四篇的分析.认为帛传四篇为孔子《易》论,其中包涵着《论语》、《孔子集语》、传世本《易传》等反映孔子思想的传世文献所隐微罕见的天人道德观念;帛传四篇表现... 本文通过对帛书易传《二三子问》、《易之义》、《要》、《缪和、昭力》四篇的分析.认为帛传四篇为孔子《易》论,其中包涵着《论语》、《孔子集语》、传世本《易传》等反映孔子思想的传世文献所隐微罕见的天人道德观念;帛传四篇表现了孔子在涵括三代以至春秋新旧天人观念的基础上对于天人内涵的初步的哲学改造,反映了孔子将传统的主宰之天转化为道德之天、并将传统的主体对于形上存在的外在超越关系转化为内在超越关系的致思取向,从而凸显了孔子作为当时敏锐而深邃的思想家的形象;帛传四篇所涵具的孔子天人道德思想补足了三代天命德政观与思孟天道性命思想之间的逻辑缺环,是经由曾子(《天圆》)而达致《中庸》、郭店儒家简、《孟子》乃至传世本《易传》所体现的天道性命思想高峰的理论根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子 帛书易传 天命德政观 天人道德观 天道性命思想
下载PDF
《易传》中的“易简”新释——兼谈“易简而天下之理得” 被引量:7
10
作者 胡家祥 《周易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18-25,共8页
长期以来,学界流行以"简易"解释《易传》中的"易简",埋没了其深蕴奥义。易、简其实分别是乾、坤最根本的特性,易主要体现于时间维度,指乾的健而动和变化不居的势用,简主要表现于空间维度,指坤的顺而静和贞固赋形的... 长期以来,学界流行以"简易"解释《易传》中的"易简",埋没了其深蕴奥义。易、简其实分别是乾、坤最根本的特性,易主要体现于时间维度,指乾的健而动和变化不居的势用,简主要表现于空间维度,指坤的顺而静和贞固赋形的势用。由于乾、坤构成易道的核心,因此把握了易、简便可从根本上得天下之理。在熊十力、金岳霖和叔本华、尼采等中西方现代哲学家的思想内核中,均直接或间接地揭示了宇宙与人生中包含的乾易、坤简的二元对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易简 乾坤 易传 易道 天下之理
下载PDF
朱熹的圣经解释学
11
作者 陈乔见 Wang Xiaonong(译) 《孔学堂》 2024年第1期38-50,144-156,共26页
朱熹的解经学认为圣经(圣人之言)体现着融贯一致的天地之理,这是解经得以可能与必要的先验条件,也表明解经的目的是通过圣人之言把握天地之理。就具体方法而言,朱熹一方面充分吸收汉唐注疏的训诂成果,但也认识到注疏学之陋,不足以理解... 朱熹的解经学认为圣经(圣人之言)体现着融贯一致的天地之理,这是解经得以可能与必要的先验条件,也表明解经的目的是通过圣人之言把握天地之理。就具体方法而言,朱熹一方面充分吸收汉唐注疏的训诂成果,但也认识到注疏学之陋,不足以理解圣人之意和天地之理;另一方面他与其他宋代学者一样强调义理之学,但却也十分警惕宋人好为高论新说的空疏之敝。一方面主张随文(经)解义,另一方面也强调理会意味,切己体验。虽说追求圣人原意和圣经本意是朱熹解经的首要目标,但他也认为有的解释未必是圣经本旨,却也是一极有价值之解释,因为它揭示了某种道理。虽说朱熹具有强烈的圣经贤传意识,但他也认为对于以往错误的解释不应当由人情回护,而应辩其是非曲直。在不疑与有疑、训诂与义理、原意与发明、善意原则与人性原则之间,朱熹总是保持着某种张力与平衡,使得解释成为一项既有规范亦不乏创造的意义活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熹 解释 圣经 圣人之心 天地之理
下载PDF
论朱熹对“继善成性”说的规范 被引量:5
12
作者 向世陵 《周易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7-23,共7页
"继善成性"是易学哲学的重要问题。朱熹解释"继善成性"总体上不是为字义的通顺,而在为他的理学本体论作论证。理上气下的基本原则通过易学的语言进一步得到贯彻。善与性、天与人、未发与已发、天理流行与人物成性等... "继善成性"是易学哲学的重要问题。朱熹解释"继善成性"总体上不是为字义的通顺,而在为他的理学本体论作论证。理上气下的基本原则通过易学的语言进一步得到贯彻。善与性、天与人、未发与已发、天理流行与人物成性等,虽也体现了天人之间的密切关联,但又不能将一般天理与已具形质的人性混淆起来。"继善成性"说的优长,就在于它将由天至人的生成序列,解释为一个以天道为本而构筑本性的思辨逻辑,同时兼顾个体形质生成带来的特殊性。而本性只是"存"而非"成",以卫护本然之性纯善无恶的假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继善成性 未发已发 天理流行
下载PDF
董仲舒“元”概念新解 被引量:3
13
作者 刘红卫 《管子学刊》 CSSCI 2005年第3期98-104,共7页
关于董仲舒哲学体系中“元”的概念,先贤及时贤有不同的理解。元有本原之义,但不能理解为宇宙本原或者元气,也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时间概念的开始。元具有开始、开端的意思,但如果仅仅停留在开始、开端这一点上,就丧失了董仲舒元哲学的本... 关于董仲舒哲学体系中“元”的概念,先贤及时贤有不同的理解。元有本原之义,但不能理解为宇宙本原或者元气,也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时间概念的开始。元具有开始、开端的意思,但如果仅仅停留在开始、开端这一点上,就丧失了董仲舒元哲学的本来含义,而这一点恰恰被学者所忽略。元是存在于天地之前的一种本原性的秩序,它强调“始”、“微”、“正”,强调君主在天人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重视道德动机。元囊括了整个天人体系,天人体系的本原是元,元同时又涵盖了一切秩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本原 秩序 天人体系
下载PDF
阳明良知学中的“情感”因素初探 被引量:2
14
作者 李旭 《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4期42-52,共11页
在儒家尊德性与道问学的传统张力中探讨了阳明良知概念中的情感性因素,并借助耿宁先生在其近作《人生第一等事》中对阳明三个良知概念的分析,可以看出情感性因素在三个概念中具有不同地位。第一个良知概念来自孟子的四端,突出了道德认... 在儒家尊德性与道问学的传统张力中探讨了阳明良知概念中的情感性因素,并借助耿宁先生在其近作《人生第一等事》中对阳明三个良知概念的分析,可以看出情感性因素在三个概念中具有不同地位。第一个良知概念来自孟子的四端,突出了道德认知中的情感性动力,以克服了朱子道问学的成圣路径中知与行分离的问题。在第二个概念中阳明以"是非之心"涵摄四端而突出了良知的理智判断与统摄能力,但是阳明又将"是非"归结为"好恶",未免开了后学"以情识为良知"的流弊。第三个良知概念以真诚恻怛万物一体的情怀为良知本体,以戒慎恐惧为保全心体之天理的工夫,良知本体情理兼备,但作为天理之昭明灵觉的良知是本来具足的先天灵智,并非来自格物穷理的道问学工夫,因此阳明的良知学即便在其重视理智处仍不同于朱子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良知 天理 有感之知 是非之心 真诚恻怛 戒慎恐惧
下载PDF
论董仲舒与张载的天人之学 被引量:4
15
作者 林乐昌 《衡水学院学报》 2019年第5期16-22,共7页
西汉董仲舒与北宋张载是各自时代的儒学代言人。在儒学史上,西汉董仲舒最早提出系统的天人之学,而北宋张载则第一次使用"天人合一"这四个字,将其作为一个思想命题明确地提了出来,并建构了"天人合一"的理学体系。天... 西汉董仲舒与北宋张载是各自时代的儒学代言人。在儒学史上,西汉董仲舒最早提出系统的天人之学,而北宋张载则第一次使用"天人合一"这四个字,将其作为一个思想命题明确地提了出来,并建构了"天人合一"的理学体系。天论和天道论,是董、张天人之学的重要内容。因此,在探究董、张的天人之学时,有必要分别考察他们二人的天论、天道论及其特色,然后梳理儒家天人合一观念从董仲舒到张载的演变脉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董仲舒 张载 天人之学 天论 天道论 天人合一
下载PDF
董仲舒与秦汉初期体系化思想的建构 被引量:3
16
作者 李祥俊 《衡水学院学报》 2013年第5期3-8,共6页
在中国哲学史上产生重大影响的往往是体系化的思想。秦王朝统一中国前夕编撰的《吕氏春秋》,以"法天地"为原则,综合道家、阴阳家等建构起了一个天道论体系。秦汉初期,儒家学派虽然遭到"焚书坑儒"的打击而退居民间,... 在中国哲学史上产生重大影响的往往是体系化的思想。秦王朝统一中国前夕编撰的《吕氏春秋》,以"法天地"为原则,综合道家、阴阳家等建构起了一个天道论体系。秦汉初期,儒家学派虽然遭到"焚书坑儒"的打击而退居民间,但以《春秋公羊传》为代表的经典注解之作,崇奉孔子"作新王"为万世立法,建构起了一个以儒为本兼融各家的王道论体系。董仲舒在吸收前人思想的基础上,将天道论、王道论体系合而为一,建构了一个天人合一的大一统的思想体系,在当时和后世都产生了深广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系化思想 《吕氏春秋》 《春秋公羊传》 董仲舒 天道论 王道论 大一统
下载PDF
象天法地,规矩方圆——中国古代都城、宫殿规划布局之构图比例探析 被引量:6
17
作者 王南 《建筑史》 2017年第2期77-125,共49页
本文通过对一系列中国古代都城与宫殿建筑群(包括偃师二里头夏代晚期1、2号宫殿遗址;偃师商城及3、4号宫殿遗址;西汉长安城及未央宫遗址;隋大兴-唐长安城及太极宫、大明宫遗址;隋唐洛阳城及皇城、宫城遗址;元大都及皇城、宫城;明北京内... 本文通过对一系列中国古代都城与宫殿建筑群(包括偃师二里头夏代晚期1、2号宫殿遗址;偃师商城及3、4号宫殿遗址;西汉长安城及未央宫遗址;隋大兴-唐长安城及太极宫、大明宫遗址;隋唐洛阳城及皇城、宫城遗址;元大都及皇城、宫城;明北京内城、皇城与紫禁城)的实测图或复原图进行几何作图,结合实测数据分析,探讨了中国古代都城规划与宫殿建筑群布局的基本构图比例,尤其是基于方圆作图的21/2和31/2/2构图比例。同时结合对北宋《营造法式》第一幅插图'圆方方圆图'的解读,揭示了规矩方圆作图比例背后所蕴含的是中国古人'天圆地方'的宇宙观和追求天、地、人和谐的文化理念,并集中反映在都城、宫殿规划设计'象天法地'的思想之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规矩方圆 比例 21/2 31/2/2 象天法地
原文传递
中西文化共铸天下大同——对十九大报告关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化阐释 被引量:4
18
作者 石永之 《周易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3-20,共8页
十九大报告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表明中国在为实现"天下大同"的美好愿景而努力开拓。这就需要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需要中西文化共同铸造新的国际关系理论。传统天下主义需要吸收西方国家主义注重现实的长处,与... 十九大报告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表明中国在为实现"天下大同"的美好愿景而努力开拓。这就需要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需要中西文化共同铸造新的国际关系理论。传统天下主义需要吸收西方国家主义注重现实的长处,与各种世界主义求同存异,重新阐释传统的天下大同思想。对天下大同之起点的重新阐释就是,天下乃天下人的天下,大同乃是爱的大同。在当今世界,中国倡导的人类命运共同体首先需要在此起点处凝聚中西文化的共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下主义 国家主义 世界主义 人类命运共同体 天下大同
原文传递
天人之际的正统与“异端”——以董仲舒和王充为中心的考察
19
作者 黄兆慧 《衡水学院学报》 2019年第3期40-48,共9页
在天人关系的问题上,"天人合一"的观念被认为是中国传统哲学的主流,但不容忽视的是,"天人相分"的反主流理念也始终存在。在"究天人之际"的过程中,作为儒家正统的董仲舒提出"天人之际,合而为一"... 在天人关系的问题上,"天人合一"的观念被认为是中国传统哲学的主流,但不容忽视的是,"天人相分"的反主流理念也始终存在。在"究天人之际"的过程中,作为儒家正统的董仲舒提出"天人之际,合而为一"的命题,而被称为"异端"思想家的王充提出"人不能以行感天,天亦不随行而应人"的观点。前者明确表达了"天人合一"的思想,后者则体现着"天人相分"的理念,辨析二者在天人之际的异同,便于理解中国传统哲学在天人关系问题上所展现的不同维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董仲舒 王充 天人之际 天道观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