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道的理化与知行之辨——中国哲学从先秦到宋明的演变 被引量:12
1
作者 陈赟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23-29,共7页
宋明哲学与先秦哲学在知行问题上的一个根本性的区别是,前者是以行为中心的人文,相对而言,宋明哲学则强调了知的中心意义。知行之辨上的以上差异最终根源于本体论上的如下不同:先秦哲学是以“道”为中心语词的人文,而宋明哲学则是以“... 宋明哲学与先秦哲学在知行问题上的一个根本性的区别是,前者是以行为中心的人文,相对而言,宋明哲学则强调了知的中心意义。知行之辨上的以上差异最终根源于本体论上的如下不同:先秦哲学是以“道”为中心语词的人文,而宋明哲学则是以“理”为中心语词的人文。从先秦到宋明,中国哲学的转换表现为基本语词的变迁,这就是道的理化现象。通过对戴震、王船山哲学的解读,可以彰显中国哲学演化的上述线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秦哲学 宋明哲学 理化
下载PDF
中西语言哲学的不同特征——兼论先秦语言哲学的盛行 被引量:6
2
作者 魏义霞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48-53,共6页
哲学与语言的密切关系在中西方哲学中具有不同的表现:在西方哲学中,古代的本体论中心、近代的认识论中心以及现代的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对垒均未对语言予以特别关注,到了现当代哲学转向才开始关注语言问题,致使语言成为“显学”。在中国... 哲学与语言的密切关系在中西方哲学中具有不同的表现:在西方哲学中,古代的本体论中心、近代的认识论中心以及现代的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对垒均未对语言予以特别关注,到了现当代哲学转向才开始关注语言问题,致使语言成为“显学”。在中国哲学中,早在初始阶段———先秦时期,语言就引起了诸子百家的特别关注,先秦语言哲学极其发达,汉代董仲舒的“深察名号”和魏晋玄学的言意之辨是对先秦哲学的继承,也是中国语言哲学的余音。因为南北朝之后直到近代,语言淡出了哲学的视野。如果说先秦是语言哲学的辉煌期、魏晋是先秦的余音的话,那么,宋明时期直到近代,语言反而淡出了哲学的视线。中西哲学与语言的关系形成了强烈对比:中国是由盛至衰,西方是由隐而显。这种差异展示了中西两种哲学、两种文化不同的特质,也凸显了中国语言哲学的人文特征和伦理意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言哲学 西方哲学 先秦哲学 人文特征 伦理意蕴
原文传递
先秦语言哲学的流派分野与共同特征 被引量:8
3
作者 魏义霞 《外语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4-19,共6页
先秦诸子都对语言问题倍加关注,致使语言哲学成为先秦的"显学"。一方面,各家对语言的认定并不相同,形成了三个主要流派,即孔子代表的德行派、老庄代表的本体派和由墨子、名家、法家、荀子组成的逻辑派。另一方面,三派的观点... 先秦诸子都对语言问题倍加关注,致使语言哲学成为先秦的"显学"。一方面,各家对语言的认定并不相同,形成了三个主要流派,即孔子代表的德行派、老庄代表的本体派和由墨子、名家、法家、荀子组成的逻辑派。另一方面,三派的观点具有共同特征:第一,注重名实关系,具有浓郁的正名情结;第二,对语言持否定、谨慎态度,乃至"无言"成为共同结局。先秦语言哲学的共同特征体现并浓缩了中国古代哲学、传统文化的伦理本位和人文情怀,归根结蒂是为了道德的完善和正名的需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秦语言哲学 德行派 本体派 逻辑派 正名
原文传递
论中国先秦哲学的技术认知与“巨匠”观念 被引量:8
4
作者 刘成纪 《江苏行政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20-28,共9页
在中国社会早期,道器关系是中国工艺哲学的核心问题,而对道技关系的思考则相对薄弱。之所以出现这种差异,原因在于社会的不平等导致了器具使用和器具制作的分离。到战国时代,西周确立的社会政治等级制全面崩解,新兴的思想者要么是技术... 在中国社会早期,道器关系是中国工艺哲学的核心问题,而对道技关系的思考则相对薄弱。之所以出现这种差异,原因在于社会的不平等导致了器具使用和器具制作的分离。到战国时代,西周确立的社会政治等级制全面崩解,新兴的思想者要么是技术劳动的同情者,要么本身就出身于匠人阶层,这种时代变化直接导致了思想界对技术思考的深化。其中,墨家的贡献主要在于技术的目的论和认识论,道家(庄子)的贡献主要在于技术的过程论和心理学,但两者又共同将技术的本源提升到了形而上学乃至神学的层面。这种提升使原本卑下的百工之技因哲学的支持而获得神圣价值,同时也促成了中国"巨匠"观念的诞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秦哲学 道器 道技 巨匠
原文传递
董仲舒对先秦儒家中和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5
作者 桑东辉 《衡水学院学报》 2023年第2期46-53,共8页
中和是中国传统哲学的重要范畴。在传统文化语境中,其不仅具有世界本原和根本大道的特质,而且是指导人类社会的至理大法。中和思想肇始于先秦,在儒、道等思想流派中都有阐释。董仲舒的中和思想继承了先秦儒家中和思想的精华,并借助阴阳... 中和是中国传统哲学的重要范畴。在传统文化语境中,其不仅具有世界本原和根本大道的特质,而且是指导人类社会的至理大法。中和思想肇始于先秦,在儒、道等思想流派中都有阐释。董仲舒的中和思想继承了先秦儒家中和思想的精华,并借助阴阳五行等学说来证成儒家的中和思想。董仲舒的中和思想较之先秦儒家的中和思想具有更完备的体系性和实践价值。董仲舒从本体论、道德论、政治论、修养论以及阴阳五行等角度,系统论证了中和思想的核心内涵及其实践价值。尽管历代对董仲舒及其中和思想缺乏充分认识和恰当评价,但董仲舒的中和思想在中国儒家中和思想发展史上仍具有里程碑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董仲舒 中和思想 先秦哲学 儒学
下载PDF
郭店楚简《太一生水》与先秦哲学 被引量:4
6
作者 连劭名 《中原文化研究》 2017年第4期116-121,共6页
湖北荆门郭店楚墓所出竹简《太一生水》,共十四简,可编联成册,是研究先秦哲学的新资料。文中论宇宙生成的过程分两大阶段,相当于老子哲学中的"无名"与"有名"。太一生水,水辅太一生成天地。中国古代哲学特别重视水,... 湖北荆门郭店楚墓所出竹简《太一生水》,共十四简,可编联成册,是研究先秦哲学的新资料。文中论宇宙生成的过程分两大阶段,相当于老子哲学中的"无名"与"有名"。太一生水,水辅太一生成天地。中国古代哲学特别重视水,水是生命的源泉,又象征事物的演化。传说中的河图、洛书都产生于水。孔子曾经感叹说:"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天地生成后,太一隐而不见。天地相合,产生神明、阴阳、四时、寒热、燥湿、岁。《周易》哲学中,天地即两仪,四时成岁,故四时即四象,《周易·系辞上》云:"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生吉凶,吉凶生大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楚简 《太一生水》 先秦哲学
下载PDF
中国先秦哲学与古希腊哲学的不同特点及其起因初探 被引量:2
7
作者 任中平 《四川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1年第6期34-37,共4页
中国先秦哲学与古希腊哲学分别是整个中国传统哲学和西方哲学的发端。虽然两者都产生于奴隶制时代,但各自形成的社会历史条件又有着很大不同,从而导致了两种哲学在致思趋向、思维模式、思维方式和表达方式上的明显不同,可谓各具特色... 中国先秦哲学与古希腊哲学分别是整个中国传统哲学和西方哲学的发端。虽然两者都产生于奴隶制时代,但各自形成的社会历史条件又有着很大不同,从而导致了两种哲学在致思趋向、思维模式、思维方式和表达方式上的明显不同,可谓各具特色,相映成趣。通过这种比较分析,有助于深化我们对整个中国传统哲学与西方哲学的认识和理解,同时也表明不同国家、不同传统的文化之间进行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秦哲学 古希腊哲学 社会历史条件 中国 成因 思想政治文化 经济地理环境 哲学特点
下载PDF
先秦哲学的中华文明基础 被引量:2
8
作者 江林昌 《中国高校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34-52,158,共20页
百年考古发掘与研究探明了中华文明起源发展的时空范围与基本脉络,这是讨论先秦哲学的学术基础。不同的地理环境决定不同的生产方式,而不同的生产方式又产生不同的思维方式、社会制度、文化习俗等。考古发现与历史研究表明,农牧生产与... 百年考古发掘与研究探明了中华文明起源发展的时空范围与基本脉络,这是讨论先秦哲学的学术基础。不同的地理环境决定不同的生产方式,而不同的生产方式又产生不同的思维方式、社会制度、文化习俗等。考古发现与历史研究表明,农牧生产与血缘管理是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的两大重要而鲜明的内涵特征。先秦哲学的宇宙观、人生观、社会观、伦理观等均在这两大文明内涵特征的深刻影响下而形成。具体分析中华文明与先秦哲学的内在联系,有利于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有利于建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文明研究“三大体系”,为人类文明新形态实践提供历史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明起源发展 农牧生产 血缘管理 先秦哲学
原文传递
我国先秦哲学中的“海洋”观念探索 被引量:2
9
作者 李强华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790-795,共6页
伴随我国内陆文明的不断演进,海洋文明在我国也有一定的发展。早期人们形成的海洋观念影响到中国先秦哲学体系的建构。先秦诸子通过以海譬道、以海譬人、以海譬政来阐释其哲学观点的不乏其例。以海譬道表现为海洋成为探索天道的平台,进... 伴随我国内陆文明的不断演进,海洋文明在我国也有一定的发展。早期人们形成的海洋观念影响到中国先秦哲学体系的建构。先秦诸子通过以海譬道、以海譬人、以海譬政来阐释其哲学观点的不乏其例。以海譬道表现为海洋成为探索天道的平台,进而成为抽象哲学之道的重要物象。以海譬人主要是通过海与陆的空间存在图景的不同来区分人的认知和境界的差异,以及用海洋喻道德的培养。以海譬政是以水譬政的延伸,表现出规范统治者谦下、仁爱的政治诉求,彰显了先秦政治哲学的特色。先秦哲学中的海洋观体现了先秦海洋文化中呈现出的丰富内涵和多样化表现形式。中国先秦在"天人合一"的宇宙观中以审美的方式去认知海洋,这一点区别于西方文明源头中把海洋当成征服的对象,彰显了人与海洋的和谐以及中国早期海洋文化的特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秦哲学 海洋 观念 譬喻
原文传递
论希腊哲学和先秦哲学知识观的差异 被引量:1
10
作者 刘勰娇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年第2期1-7,共7页
西方知识论源头可追溯至希腊时期。希腊哲学和先秦哲学对待知识的态度都非常严肃,但二者存在三点显著差异:其一,关于知识本身,希腊哲学注重知识的定义,先秦哲学只是讨论了知识的来源、种类以及求知能力与外物的关系。其二,关于知识与德... 西方知识论源头可追溯至希腊时期。希腊哲学和先秦哲学对待知识的态度都非常严肃,但二者存在三点显著差异:其一,关于知识本身,希腊哲学注重知识的定义,先秦哲学只是讨论了知识的来源、种类以及求知能力与外物的关系。其二,关于知识与德性的关系,希腊哲学强调知识的基础性价值,先秦哲学则更关注德性本身。其三,关于获得知识的方式,希腊哲学注重理性思辨,遵循一定的论证方法,先秦哲学则没有一定的论证方法,注重直观体悟。因此,先秦哲学的现代转化不能生搬硬套传统西方哲学的模式,但可以借鉴现象学的“本质直观”的方法,揭示许多隐而不彰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知识 希腊哲学 先秦哲学 思辨 直观
下载PDF
从《齐物论释》到《故事新编》——章太炎、鲁迅与先秦诸子思想关系略论(上) 被引量:1
11
作者 张芬 《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2017年第4期25-33,共9页
在晚清诸子学以来的学术氛围中,章太炎是较为特立独行的一个。他的诸子思想乃至《齐物论释》中所涵盖的文化元素和其弟子鲁迅思想与文学创作之间实际上有着较为复杂而微妙的关系。将章太炎的诸子思想论与鲁迅文学创作尤其是《故事新编... 在晚清诸子学以来的学术氛围中,章太炎是较为特立独行的一个。他的诸子思想乃至《齐物论释》中所涵盖的文化元素和其弟子鲁迅思想与文学创作之间实际上有着较为复杂而微妙的关系。将章太炎的诸子思想论与鲁迅文学创作尤其是《故事新编》进行对比分析,洞察其中幽微是一件有趣的事。在此范围内,从《明独》到《孤独者》《铸剑》,从论荀、墨乃至《非攻》均可在二人的思想和文字理路背后寻找到某种共通的文化基因,这有利于我们以更广泛而深刻的角度去理解鲁迅的思想质地和文学品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章太炎 鲁迅 先秦诸子 《齐物论释》 《故事新编》
下载PDF
《中国图书馆分类法》(第五版)“B22先秦哲学”类目指瑕 被引量:1
12
作者 周雨华 《图书馆工作与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78-80,共3页
《中国图书馆分类法》(第五版)"B哲学、宗教"大类的"B22先秦哲学"及其下位类目存在如下瑕疵:(1)"B22先秦哲学"类目的起讫时间有误;(2)"B222.1四书"类目设置不当和"B222.5孟子"类目... 《中国图书馆分类法》(第五版)"B哲学、宗教"大类的"B22先秦哲学"及其下位类目存在如下瑕疵:(1)"B22先秦哲学"类目的起讫时间有误;(2)"B222.1四书"类目设置不当和"B222.5孟子"类目中孟子的生卒年有误;(3)"B226法家"类目的法家代表人物不全,部分已有的代表人物也应该补充其出生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图书馆分类法》(第五版) 先秦哲学 类目设置
下载PDF
先秦哲学的个人本位视角——从《老子》及道家说起
13
作者 刘艳 杨福根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1期13-16,共4页
先秦哲学采取了一种个人本位的视角,这一点不是表现在某家某派,而是带有一定的普遍性,道家哲学在这一点上表现得相对比较明显。以《老子》为重点进行分析可以清楚地看出个人本位视角的特点。当然,其他一些派别也表现出此种倾向。
关键词 中国哲学 先秦哲学 个人本位视角 老子
下载PDF
先秦哲学对中医学的影响刍议
14
作者 程雅群 《新余高专学报》 2009年第2期30-33,共4页
就中医学而言,"哲"、"医"密不可分。这突出表现在中医学理论的奠基时期———先秦哲学对中医学的影响上。《黄帝内经》前很多古文献清晰地反映了先秦哲学对医学的渗透:《左传》、《国语》、《战国策》、《周易》、... 就中医学而言,"哲"、"医"密不可分。这突出表现在中医学理论的奠基时期———先秦哲学对中医学的影响上。《黄帝内经》前很多古文献清晰地反映了先秦哲学对医学的渗透:《左传》、《国语》、《战国策》、《周易》、《周礼》、《道德经》、《吕氏春秋》,以及出土古佚书等。细致考察先秦哲学对中医学的影响,对中医哲学研究而言,具备基础性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医哲学 先秦哲学 中医史
下载PDF
身心兼修——太极拳与中国先秦哲学之契合
15
作者 康庆武 晁胜杰 《贵州文史丛刊》 CSSCI 2011年第4期51-56,共6页
太极拳以中国传统哲学精神为其理论支柱,有"哲拳"的美誉,"身心兼修"则是这个"哲拳"继承中国传统哲学精神非常显著的特征。本文通过研究中国先秦哲学中"身"、"心"关系,得出"身... 太极拳以中国传统哲学精神为其理论支柱,有"哲拳"的美誉,"身心兼修"则是这个"哲拳"继承中国传统哲学精神非常显著的特征。本文通过研究中国先秦哲学中"身"、"心"关系,得出"身心统一"是中国先秦哲学非常重要的一个特点。从"身心统一"入手,进一步发现了古人之"身心双修"的养生观念。同时通过分析太极拳,发现其养生思想也是从"身心统一"入手,最终达到"身心兼修"之效果。所以得出:"身心兼修"是太极拳与中国先秦哲学之契合处之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身心兼修 太极拳 先秦哲学
下载PDF
先秦哲学对公共科技政策的现代启示
16
作者 阚迪 陈瑞三 《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1期40-45,共6页
公共科技政策系统存在缺陷的一个重要原因即公共科技政策的行动主体缺乏对"公共"之哲学思想、人文精神的"体认",缺乏一种贯穿于系统始终的人文环境和文化氛围,可称为"公共心"的缺失。通过论述先秦诸子哲... 公共科技政策系统存在缺陷的一个重要原因即公共科技政策的行动主体缺乏对"公共"之哲学思想、人文精神的"体认",缺乏一种贯穿于系统始终的人文环境和文化氛围,可称为"公共心"的缺失。通过论述先秦诸子哲学蕴含丰富的"公共心"之思想理念和人文精神,为公共科技政策的人文缺失提供了一种背景化意义上的理论支持和现实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共心 公共科技政策 先秦哲学
下载PDF
论孔子生命教育思想对青少年生命教育的积极意义
17
作者 徐小平 《湖北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0年第2期18-22,共5页
孔子以其一生的思考与实践,为中华民族留下了宝贵的思想遗产,而文章通过对孔子思想特别是孔子生命观的系统解析,对其重视珍惜生命,乐观向上的生命态度、奉养敬爱父母的家庭观念、体谅他人的交际原则、克制自己欲望的道德标准以及成为君... 孔子以其一生的思考与实践,为中华民族留下了宝贵的思想遗产,而文章通过对孔子思想特别是孔子生命观的系统解析,对其重视珍惜生命,乐观向上的生命态度、奉养敬爱父母的家庭观念、体谅他人的交际原则、克制自己欲望的道德标准以及成为君子的精神追求五个方面加以详细论述,剖析其内涵的同时又针对当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培养指出了其借鉴之处。相信通过在当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养中合理的加入孔子生命观的各项内容,必将为当代大学生的核心价值观培养带来更为广阔的视角和全新的一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子思想 生命观 德育 先秦哲学
原文传递
先秦哲学中的“无为”思想
18
作者 高世江 《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论丛》 2009年第1期73-74,68,共3页
汉刘安等人在所著《淮南子·要略》中,谈到先秦诸家时云:"其无为则同,其所以无为则异"。"无为"不只是老子的专利,从总体上看,作为一种思维方式,"无为"已普遍性地存在于先秦诸家的思想体系中,具有了... 汉刘安等人在所著《淮南子·要略》中,谈到先秦诸家时云:"其无为则同,其所以无为则异"。"无为"不只是老子的专利,从总体上看,作为一种思维方式,"无为"已普遍性地存在于先秦诸家的思想体系中,具有了方法论的意义,其基本含义是指对某种正面行为的否定,代之以某种变相的、侧面的行为,如逆行为、不行为、顺因等。"无为"思想普遍性地存在于先秦自然观、社会观和认识论的领域,具有着重大的积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秦 无为 普遍性 意义
原文传递
从自然之情到形躯之身:先秦哲学的逻辑路径
19
作者 伍小运 《巢湖学院学报》 2013年第1期47-51,共5页
中国古代哲学尤其古诗歌首先凸显的是轻盈飘逸、情真意切的自然之情,先秦孔孟由自然之情发仁爱之道,达道德自觉之境界。然而,无论是自然之情还是道德自觉,都需要形躯之身作为根基和平台。从自然之情到道德自觉再到形躯之身体现了先秦哲... 中国古代哲学尤其古诗歌首先凸显的是轻盈飘逸、情真意切的自然之情,先秦孔孟由自然之情发仁爱之道,达道德自觉之境界。然而,无论是自然之情还是道德自觉,都需要形躯之身作为根基和平台。从自然之情到道德自觉再到形躯之身体现了先秦哲学的逻辑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秦哲学 自然之情 道德自觉 形躯之身
下载PDF
先秦哲学中的“无为”思想
20
作者 高世江 《陕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8年第4期62-64,共3页
"无为"不只是老子的专利,作为一种思维方式,"无为"已普遍地存在于先秦诸家的思想体系中,具有方法论的意义,其基本含义是指对某种正面行为的否定,代之以某种变相的、侧面的行为,如逆行为、不行为、顺因等。"无... "无为"不只是老子的专利,作为一种思维方式,"无为"已普遍地存在于先秦诸家的思想体系中,具有方法论的意义,其基本含义是指对某种正面行为的否定,代之以某种变相的、侧面的行为,如逆行为、不行为、顺因等。"无为"思想普遍性地存在于先秦认识论的领域,具有积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秦 无为 普遍性 意义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