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0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ase Study: A Human Pre-Natal Experiment in 1944—“Do No Harm”
1
作者 D. Bercovich K. Shlush G. Goodman 《Open Journal of Obstetrics and Gynecology》 2016年第3期149-156,共8页
Iris du Pré, a professional pianist, wanted a second child, did not conceive quickly and was injected in 1944 by a doctor in Oxford with pregnant mare serum gonadotropin (PMSG). The doctor joked “This child will... Iris du Pré, a professional pianist, wanted a second child, did not conceive quickly and was injected in 1944 by a doctor in Oxford with pregnant mare serum gonadotropin (PMSG). The doctor joked “This child will be a racehorse winner!” In January 1945, Jacqueline du Pré, the remarkable, world-famous cellist was born. In the 1920's and 1930's, animal experimentation and clinical studies had shown that pituitary glycoproteins stimulated the ovary (follicle-stimulating hormone, FSH) and the corpus luteum (luteal-stimulating hormone, LH) which prepared the human womb for embedding a fertilized ovum and that pregnant mare’s blood and urine contained the glycoprotein, PMSG whose origin was placental cells, but surprisingly in humans had the actions of both FSH and LH. However, the PMSG serum alone did not bring about pregnancy. The doctor did not know that without subsequent injection of another factor in correct sequence and timing, PMSG was pointless. In 1947, a placental glycoprotein, found in the 1920's in urine of pregnant women (human chorionic gonadotropin, hCG), when injected in mice subsequent to PMSG, achieved ovulation but not pregnancy. Human application of those findings was extremely risky due to impurities (up to 95%). The Federal Drug Administration (FDA), established in 1938, requested easily bye-passed marketing safety. Companies offered material “sufficiently” purified;professional bodies negated clinical use, tempting to a few. Evidence also suggests that, to sustain pregnancy the doctor also prescribed the new “eostrogen”, diethyl stilbestrol (DES) of negative fame. In 1947, the Nuremberg Code of ethics demanded human experiments by qualified personnel and trials preceded by adequate animal studies. It is not the case here. From five, du Pré had a most exceptional musical memory, almost obsessive musicality and a very difficult school-time socially. Later history: adult masculine build, awkward gait, tendency to recurrent depressions from mid-adolescence, unbalanced thyroidal metab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uman Infertility pregnant Mare Serum Gonadotropin Fetal Neurodevelopment Multiple Sclerosis Jacqueline du pré “Do No Harm”
下载PDF
World Heritage, Tourism Destination and Agricultural Heritage Landscape: The Case of Grand Pré, Nova Scotia, Canada 被引量:1
2
作者 E.Wanda GEORGE 《Journal of Resources and Ecology》 CSCD 2013年第3期275-284,共10页
Grand Pré,Nova Scotia,an outstanding example of a traditional land-use that is representative of human interaction with a distinctive environment,has been presented for UNESCO World Heritage Site (WHS) designat... Grand Pré,Nova Scotia,an outstanding example of a traditional land-use that is representative of human interaction with a distinctive environment,has been presented for UNESCO World Heritage Site (WHS) designation.One of Canada's most fertile agricultural landscapes,it is also an iconic memorial site for a people who overcame a tragedy of forced migration-the Acadian Deportation-in 1755,which has since become the lure for significant numbers of tourists to the region.Now facing a double threat of agriculture change and tourism decline,Grand Pré has high expectations from its recent WHS designation (2012) and the perceived tourism that it will bring.This concept paper discusses Grand Pré as a globally important agriculture heritage system and,in light of previous research,questions its expectations of WHS designation as a conduit for future economic viability and sustainability in the reg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griculture heritage landscape UNESCO World Heritage Site rural tourism rural community Grand pré Nova Scotia CANADA
原文传递
18世纪法国传教士汉学家对《诗经》的译介与研究——以马若瑟、白晋、韩国英为例 被引量:10
3
作者 钱林森 《华文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10-19,共10页
中国古典诗歌西传法国和欧洲,得益于18世纪知识渊博、汉学水平、文学造诣俱佳的传教士汉学家率先译介与引进。本文仅以来华耶稣会士马若瑟(Joseph Marie de Prémare,1666-1735)、白晋(Joachim Bouvet,1656-1730)、韩国英(Pierre-Ma... 中国古典诗歌西传法国和欧洲,得益于18世纪知识渊博、汉学水平、文学造诣俱佳的传教士汉学家率先译介与引进。本文仅以来华耶稣会士马若瑟(Joseph Marie de Prémare,1666-1735)、白晋(Joachim Bouvet,1656-1730)、韩国英(Pierre-Martial Cibot,1727-1780)神父译介《诗经》为例,对其诗译文本进行举证考析、解读,便可见出,《诗经》西渐法国(欧洲)初期,如何受制于译介者的传教布道的宗旨而形成其诗译的成败得失,以及中国诗歌(文学)西传法国和欧洲旅程中如何伴随18世纪传教士汉学的生成、发展而发展的某些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教士汉学家 马若瑟 白晋 韩国英 《诗经》
下载PDF
中法早期文化交流:“国王数学家”描述的北京城
4
作者 白志敏 《国际比较文学(中英文)》 2024年第2期41-57,共17页
1685年法国国王路易十四派遣了第一批“国王数学家”前往中国,李明(Louis Lecomte)是五位到达北京的法国耶稣会士之一,并在1688年到达后受到康熙皇帝召见,中法两国间从此开启了近百年的早期文化交流。李明是十七世纪末最早深入中国各地... 1685年法国国王路易十四派遣了第一批“国王数学家”前往中国,李明(Louis Lecomte)是五位到达北京的法国耶稣会士之一,并在1688年到达后受到康熙皇帝召见,中法两国间从此开启了近百年的早期文化交流。李明是十七世纪末最早深入中国各地考察、游历、传教,并对他所见所闻进行详尽分析描述的法国人。综观他笔下北京城的描述,我们不难发现,作者始终抱着强烈的好奇心,以亲眼探索北京城的姿态审视异国都城里能够看到的一切,他的描写宛若一幅康熙年间北京城写实的画面。李明对北京古老的历史,独特的建筑风格,以及繁荣的商业氛围等都做了比较客观的描述,这为“启蒙时代”的法国读者传递了比较翔实的信息。由于“礼仪之争”的原因,他只好奉命回到法国解释有关中国传教的情况,1696年他在巴黎出版了在中国期间给法国上层人士的十四封书信,取名为《中国近况新志》(Nouveaux mémoiressurl’étatprésentde la Chine)。尽管李明在中国停留的时间很短暂,但是回到法国后出版的十四封长信已经对中国社会进行了颇为详细的介绍,而且他分析的内容不但全面详细,而且不少内容是对当时中国和法国的情况进行的文化和历史的对比。本文着重研究李明关于北京城特点的分析和描述,特别是他对中、法城市区别的对比。李明对北京城的观察和分析为当今学者的北京历史研究提供了第一手真实的史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王数学家 康熙皇帝 耶稣会士 北京城 启蒙时代 《中国近况新志》
下载PDF
传播学视域中的外宣翻译研究——以《今日中国》(法文版)为例 被引量:6
5
作者 尹明明 《浙江工商大学学报》 CSSCI 2015年第2期32-37,共6页
文章以中国对外传播历史悠久的新闻月刊《今日中国》(法文版)《la Chine au présent》为研究文本,以传播学相关理论为研究视域,分析翻译传播理论在汉译法领域内的应用。在具体的研究过程中,选取《今日中国》(法文版)2013年全年12... 文章以中国对外传播历史悠久的新闻月刊《今日中国》(法文版)《la Chine au présent》为研究文本,以传播学相关理论为研究视域,分析翻译传播理论在汉译法领域内的应用。在具体的研究过程中,选取《今日中国》(法文版)2013年全年12期杂志,分别从词汇和语篇两个层面,对其中文和法文版本进行对照和比较。旨在将传播学理论和外宣翻译研究相结合,通过跨文化传播中的汉译法策略之路径,丰富和发展外宣翻译研究的内容,以期为外宣翻译提供比较科学合理的学理逻辑,更好地回应我国对外传播工作以及国家形象建构的迫切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播学 外宣翻译 《今日中国》(法文版)
下载PDF
“中国孤儿”故事在十八世纪欧洲的传播——以《赵氏孤儿》的改编为核心 被引量:1
6
作者 谭渊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9,共9页
《赵氏孤儿》是中国古代著名悲剧作品。1735年,耶稣会士杜赫德编撰的《中华帝国全志》出版,收录了《赵氏孤儿》法译本,随后在欧洲引发了关注。1736年,耶稣会率先上演了以“救孤”为主题的戏剧《召公》。此后,在法国、英国、奥地利、德... 《赵氏孤儿》是中国古代著名悲剧作品。1735年,耶稣会士杜赫德编撰的《中华帝国全志》出版,收录了《赵氏孤儿》法译本,随后在欧洲引发了关注。1736年,耶稣会率先上演了以“救孤”为主题的戏剧《召公》。此后,在法国、英国、奥地利、德国至少出现了六部以“中国孤儿”故事为基础的改编作品,这些作品体现出各不相同的改编思路。伏尔泰改编的“五幕孔子道德剧”《中国孤儿》融入了启蒙精神,宣扬了儒家的仁爱思想;意大利剧作家梅塔斯塔西奥的《中国英雄》褒扬了博爱与忠诚;英格兰作家哈切特和爱尔兰剧作家墨菲的《中国孤儿》突出了对暴政及侵略军的反抗;德国作家维兰德的《金镜》将“中国孤儿”故事与“重返自然”的教育思想融为一体;弗里德里希的《中国人或命运的公正》则宣扬了善恶有报、天命难违的观念。这些欧洲作品从不同角度吸收了“中国孤儿”故事中的优秀元素,也推动了中国文化和价值观念在西方的传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赵氏孤儿》 伏尔泰 梅塔斯塔西奥 维兰德 中学西传
下载PDF
从马若瑟《赵氏孤儿》译本看中国传统戏剧海外传播 被引量:1
7
作者 庞庆 吕世生 《国际汉学》 2023年第3期35-41,155,共8页
18世纪前期元杂剧《赵氏孤儿》的戏曲文本由法国来华传教士马若瑟以“删曲留白”的方式译为法文,由此开启了中国戏曲西传的历史进程。然而进入西方文化的《赵氏孤儿》却经历了种种变形,这引发了学界的文化焦虑:一方面我们因中国文化得... 18世纪前期元杂剧《赵氏孤儿》的戏曲文本由法国来华传教士马若瑟以“删曲留白”的方式译为法文,由此开启了中国戏曲西传的历史进程。然而进入西方文化的《赵氏孤儿》却经历了种种变形,这引发了学界的文化焦虑:一方面我们因中国文化得以进入西方文化而欣喜万分,另一方面却又为其遭到扭曲而心生不悦。本文拟聚焦这一问题,阐释中国戏曲海外传播的理想与现实这一矛盾的深层原因,为当下中国文化海外传播战略提供理论解释,并从原文本和目标语接受两个维度切入,将中国戏曲的不可译性及目标语国家的社会历史条件纳入分析过程,进而论证中国传统戏剧海外传播受到的现实制约及达成理想的可行路径,同时指出戏曲外译不应该囿于忠实翻译观,而要认清其目标取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翻译 中国传统戏剧 马若瑟 《赵氏孤儿》 不可译性 忠实
下载PDF
以真实确立神——维克多·雨果的《哲学前言》
8
作者 彭茗熹 《法语国家与地区研究(中法文)》 2023年第3期61-70,共10页
本文聚焦维克多·雨果在《哲学前言》中借助自然科学研究提供的事例,确立神的过程及其产生的意义。通过想象,雨果对“真实”被实际观测到、记录下的样子施加了不同程度的改造,将世界在三个大层面上呈现为无极;在因果律的帮助下,与... 本文聚焦维克多·雨果在《哲学前言》中借助自然科学研究提供的事例,确立神的过程及其产生的意义。通过想象,雨果对“真实”被实际观测到、记录下的样子施加了不同程度的改造,将世界在三个大层面上呈现为无极;在因果律的帮助下,与无极的接触带来了一种对神的体验。事例的繁多与堆叠展示出宇宙的盛大,帮助读者以直观的方式认识到虚无主义的荒诞。人类灵魂与神的连接为民主制度提供了道德根基,而将真实拉向无极的想象则成为了作者表达其个人信仰的一种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维克多·雨果 《哲学前言》 虚无主义 想象
下载PDF
《客法词典》所记梅县音系及其百年演变 被引量:3
9
作者 田志军 《方言》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419-427,共9页
本文利用《客法词典》和粤东现代客方言调查成果,构拟该词典所记客话音系,并从语音史的角度,通过对声母、韵母演化的描写及其演化机制的总结,探讨粤东客家方言近百年来的发展嬗变。
关键词 《客法词典》 客家方言 梅县 演变
原文传递
关于prparer,prvenir,prvoir
10
作者 傅荣 《法语学习》 2004年第1期45-47,共3页
关键词 préparre prévenir prévoir 法语 词汇 用法 学习辅导
原文传递
马克思主义党际关系论纲 被引量:1
11
作者 许月梅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204-208,共5页
党际关系理论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恩格斯对党际关系理论进行了初步论述 ,最早提出了无产阶级国际主义原则 ;列宁在理论上进行了继承和发展 ,并在实践中着力贯彻无产阶级国际主义原则 ;中共第一代领导集体在将... 党际关系理论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恩格斯对党际关系理论进行了初步论述 ,最早提出了无产阶级国际主义原则 ;列宁在理论上进行了继承和发展 ,并在实践中着力贯彻无产阶级国际主义原则 ;中共第一代领导集体在将马克思主义党际关系理论与中国实际情况相结合方面作出了巨大贡献 ;进入新时期后 ,中共对外联络和交往在党际关系四项原则指导下取得了十分显著的成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 党际关系 科学社会主义 中国共产党 无产阶级
下载PDF
若斯坎·德·普雷的音乐绘词法初探 被引量:3
12
作者 范茏 《肇庆学院学报》 2014年第1期35-38,共4页
若斯坎·德·普雷作为文艺复兴时期最重要的作曲家之一,其在作品中将音乐绘词法这一作曲方式进一步发展,对后人的音乐,乃至巴洛克时代的音乐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试从多角度考察音乐绘词法,并对文艺复兴中期颇具影响力的法国作曲... 若斯坎·德·普雷作为文艺复兴时期最重要的作曲家之一,其在作品中将音乐绘词法这一作曲方式进一步发展,对后人的音乐,乃至巴洛克时代的音乐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试从多角度考察音乐绘词法,并对文艺复兴中期颇具影响力的法国作曲家若斯坎·德·普雷的声乐作品进行探究,从音乐中描绘性的旋律特点来看其词曲关系的融合,突出其比同时代作曲家所展现出的对于歌词情感内涵创作的特点与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若斯坎·德·普雷 绘词法 技法特征
下载PDF
李明《中国近事报道》对伏尔泰的影响 被引量:1
13
作者 周燕 《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4期65-68,共4页
明末清初,传教士纷纷来华,他们将其在华的所见所闻著书立说,对18世纪欧洲的启蒙思想家们产生了巨大影响。法国耶稣会士李明的《中国近事报道》即是这样一本著作。此书对许多欧洲启蒙思想家都产生过影响,其中包括法国著名启蒙思想家伏尔... 明末清初,传教士纷纷来华,他们将其在华的所见所闻著书立说,对18世纪欧洲的启蒙思想家们产生了巨大影响。法国耶稣会士李明的《中国近事报道》即是这样一本著作。此书对许多欧洲启蒙思想家都产生过影响,其中包括法国著名启蒙思想家伏尔泰。在伏尔泰关于中国礼仪之争的态度、开明君主专制思想及对中国文化的崇拜方面都受到李明此书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明 中国近事报道 伏尔泰
下载PDF
清初索隐派传教士马若瑟的三一论与跨文化诠释——以《三一三》为中心 被引量:2
14
作者 肖清和 《北京行政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113-119,共7页
三一论是基督教的核心教义与思想之一。清初索隐派传教士马若瑟对三一论的理解,与明末以来有关基督教三一论的论述保持一致,均使用了奥古斯丁三一论传统。但与之前耶稣会士不同的是,马若瑟除了尝试使用三一论思想来重新诠释儒家经典之外... 三一论是基督教的核心教义与思想之一。清初索隐派传教士马若瑟对三一论的理解,与明末以来有关基督教三一论的论述保持一致,均使用了奥古斯丁三一论传统。但与之前耶稣会士不同的是,马若瑟除了尝试使用三一论思想来重新诠释儒家经典之外,尤其关注道家经典。马若瑟还以西方基督教三一论来对宋明理学的核心概念进行批判与改造。在翻译与诠释之时,马若瑟注重进行中西经典互证,从而在恢复经典原义的基础上尝试新的诠释。马若瑟索隐式的解经方式可被视作基督教本土化的一种方式,有助于汉语基督教神学之构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索隐派 马若瑟 《三一三》 诠释学
下载PDF
马若瑟《诗经》译本与“礼仪之争” 被引量:1
15
作者 李晓书 谭渊 《国际汉学》 CSSCI 2022年第2期45-52,202,共9页
1735年,欧洲最早的《诗经》节译本收录在《中华帝国全志》中出版。本文结合“礼仪之争”事件解读该译本,指出作为“索隐派”代表人物,译者马若瑟试图在《诗经》与《圣经》的信仰世界间架起桥梁,证明中国古代文化与基督教神学之间的联系... 1735年,欧洲最早的《诗经》节译本收录在《中华帝国全志》中出版。本文结合“礼仪之争”事件解读该译本,指出作为“索隐派”代表人物,译者马若瑟试图在《诗经》与《圣经》的信仰世界间架起桥梁,证明中国古代文化与基督教神学之间的联系。同时,为捍卫耶稣会传教士在“礼仪之争”中的立场,他还不惜改变译文内容,并通过副文本塑造出中国文化与基督教的相容性,从而向欧洲传播了一个符合耶稣会利益的中国形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经》《中华帝国全志》 马若瑟 索隐派 礼仪之争
下载PDF
法国汉学家儒莲的早期戏曲翻译 被引量:2
16
作者 李声凤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05-112,共8页
文学翻译不仅是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媒介,也是交流过程中发生的文化筛选的集中反映。因此,对翻译活动的研究有助于凸显文化交流的内在脉络。对19世纪法国汉学家儒莲初期戏曲翻译活动及译作的梳理与分析表明:在19世纪法国汉学家的戏曲翻... 文学翻译不仅是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媒介,也是交流过程中发生的文化筛选的集中反映。因此,对翻译活动的研究有助于凸显文化交流的内在脉络。对19世纪法国汉学家儒莲初期戏曲翻译活动及译作的梳理与分析表明:在19世纪法国汉学家的戏曲翻译活动与17、18世纪的中法文化交流,尤其是某些法国耶稣会来华传教士的工作之间存在着显而易见的承继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戏曲海外译介 法国汉学 中法文化交流 儒莲 马若瑟
下载PDF
面对文凭贬值的对策
17
作者 王晶 《法国研究》 2005年第2期52-60,共9页
20世纪80年代,法国兴起了教育民主化运动,国家通过各种方式普遍降低教育成本,其目的是使学龄青年平等地享有接受教育的机会.但过多的大学毕业生涌入劳动力市场,引起了大学文凭的贬值.尽管如此,法国大学生的比例却有增无减.本文试图从人... 20世纪80年代,法国兴起了教育民主化运动,国家通过各种方式普遍降低教育成本,其目的是使学龄青年平等地享有接受教育的机会.但过多的大学毕业生涌入劳动力市场,引起了大学文凭的贬值.尽管如此,法国大学生的比例却有增无减.本文试图从人力资本理论和信号发送模型的角度解释个人继续学业的理性所在,分析文凭过剩对个人,招聘者甚至整个社会造成的影响,并找到其解决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凭贬值 20世纪80年代 大学毕业生 人力资本理论 教育民主化 劳动力市场 教育成本 接受教育 大学生 招聘者
下载PDF
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摘要写作的尝试 被引量:1
18
作者 周淼 《现代基础教育研究》 2015年第4期176-179,共4页
高中英语教学中的阅读教学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近几年上海高考卷中对考生阅读能力的考查也灵活多变,而学生往往无法准确把握作者的意图并找出正确的答案或者自己组织正确的语言回答问题。文章中作者在阅读教学中引入了写作摘要的技巧训... 高中英语教学中的阅读教学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近几年上海高考卷中对考生阅读能力的考查也灵活多变,而学生往往无法准确把握作者的意图并找出正确的答案或者自己组织正确的语言回答问题。文章中作者在阅读教学中引入了写作摘要的技巧训练,进行了一系列的尝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阅读教学 摘要写作 合作学习
下载PDF
超越平实:试论雅克·普雷维尔的诗歌创作特点
19
作者 周学立 《法语国家与地区研究(中法文)》 2022年第2期81-90,93,共11页
雅克·普雷维尔是法国20世纪四五十年代的现代主义诗人之一,同时又是重要的电影编剧和台词编写者。他的作品以平实、幽默见长,但又不乏语言的革新和对传统审美的超越。在诗歌的现代意识和创造潜能的推动下,诗人将流于血脉的直觉感... 雅克·普雷维尔是法国20世纪四五十年代的现代主义诗人之一,同时又是重要的电影编剧和台词编写者。他的作品以平实、幽默见长,但又不乏语言的革新和对传统审美的超越。在诗歌的现代意识和创造潜能的推动下,诗人将流于血脉的直觉感官经验融于作品之中,使作品充满一种鲜活的、极具个性特征的生命力度。诗人以激荡人心为起点,侧重对诗歌节奏的整体把握,在细节化的诗歌意象中娴熟地运用各种叙事性的创作手法,而出人意料的诗歌结尾又往往是点睛之笔,构成了诗人革新性实践与独一无二的个人魅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国现代派诗歌 普雷维尔 文体研究
下载PDF
从《古学钩玄》到《汉语札记》--来华传教士马若瑟中国语文学知识来源考
20
作者 李真 谢辉 《国际汉学》 CSSCI 2022年第1期174-181,206,207,共10页
学界对明清传教士撰写的汉语研究著作通常更注重他们如何运用西方语言学方法和拉丁语的理论框架对汉语的语音、词汇、语法进行分析和总结,较少反向关注中国传统语言学研究成果对这些西洋汉语法论著的影响。本文通过详细考察和分析来华... 学界对明清传教士撰写的汉语研究著作通常更注重他们如何运用西方语言学方法和拉丁语的理论框架对汉语的语音、词汇、语法进行分析和总结,较少反向关注中国传统语言学研究成果对这些西洋汉语法论著的影响。本文通过详细考察和分析来华耶稣会士马若瑟的《汉语札记》与中国古代诗文评类著作《古学钩玄》的具体关系,来理解从西方人视角所归纳出的中国语言的一些基本特征和内在逻辑,并将这些内容与中国古代自身的语言研究成果联系起来,从而展示出早期来华传教士在写作汉语研究著作的过程中,中国传统语文学的方法和实践对他们所产生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语札记》 《古学钩玄》 马若瑟 中国传统语文学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