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8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物元模型的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土地生态安全评价 被引量:62
1
作者 余敦 陈文波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2681-2685,共5页
基于2001—2007年的相关数据,借助物元模型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土地生态安全状况进行研究.结果表明:2001年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土地生态安全状况为较安全状态,2002—2004年处于临界安全状态,2005年下降为不安全状态,2006年后土地生态安全... 基于2001—2007年的相关数据,借助物元模型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土地生态安全状况进行研究.结果表明:2001年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土地生态安全状况为较安全状态,2002—2004年处于临界安全状态,2005年下降为不安全状态,2006年后土地生态安全状况有所好转,处于临界安全状态.表明利用物元模型进行区域土地生态安全评价是可行的,具有计算简便、意义明确、评价精度高等优点,为土地生态安全评价提供了另一种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元模型 生态安全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
原文传递
基于PSR模型的区域土地利用可持续性水平测度——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为例 被引量:55
2
作者 谢花林 刘曲 +1 位作者 姚冠荣 谈明洪 《资源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449-457,共9页
根据土地利用的可持续性特征,本文从压力-状态-响应三个方面选取14个指标,构建了土地利用可持续性评价指标体系和综合评价模型,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31个县(市)进行了评价。研究结果表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土地利用可持续性水平总体评价... 根据土地利用的可持续性特征,本文从压力-状态-响应三个方面选取14个指标,构建了土地利用可持续性评价指标体系和综合评价模型,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31个县(市)进行了评价。研究结果表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土地利用可持续性水平总体评价结果由2006年的"临界可持续性"等级(II)提升至2010年的"可持续性较好"等级(III)。但在空间差异上,2010年与2006年相比,处于土地利用不可持续阶段的县(市)完全消失,处于可持续利用阶段的由1个增加至5个。评价结果基本上反映了当地土地利用可持续性的变化状况,说明构建的评价指标体系和建立的综合评价模型是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PSR模型 可持续性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
原文传递
区域产业生态化效率评价研究——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为例 被引量:34
3
作者 王晶 孔凡斌 《经济地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101-107,共7页
利用BCC-DEA和CCR-DEA模型,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2009和2010年总体产业生态化效率和各县(市、区)产业生态化效率进行评估分析。结果表明:经济区产业生态化整体效率较高,沿湖地区的产业生态化水平相对于非沿湖地区更高,且均呈现上升趋势;... 利用BCC-DEA和CCR-DEA模型,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2009和2010年总体产业生态化效率和各县(市、区)产业生态化效率进行评估分析。结果表明:经济区产业生态化整体效率较高,沿湖地区的产业生态化水平相对于非沿湖地区更高,且均呈现上升趋势;总生产要素生产率、技术效率的变化呈现下降的趋势;产业生态化效率的提升仍有较大空间,投入要素存在一定程度的相对冗余,合意性产出存在相对不足,非合意性产出存在相当数量的冗余。建议从产业结构、节能减排、绿色国民经济核算和废弃物回收等方面制定推进产业生态化水平提高的政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业生态化 DEA模型 技术效率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
原文传递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耕地利用效率时空差异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28
4
作者 谢花林 张道贝 +3 位作者 王伟 谢雪 吴箐 程玲娟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214-221,共8页
为了解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耕地利用情况,运用数据包络分析(DEA)方法、GIS技术,以县域为评价单位,建立耕地利用效率评价指标体系,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25个县(市)1999—2010年耕地利用效率进行了测度,并采用Tobit回归模型揭示了耕地利用效... 为了解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耕地利用情况,运用数据包络分析(DEA)方法、GIS技术,以县域为评价单位,建立耕地利用效率评价指标体系,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25个县(市)1999—2010年耕地利用效率进行了测度,并采用Tobit回归模型揭示了耕地利用效率变化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999—2010年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耕地利用的综合技术效率为0.844,说明耕地利用的整体水平有待提高;综合技术效率受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的变化影响,但规模效率对其影响更大;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各县(市)耕地利用效率存在较大的时空差异性;从耕地利用效率的影响因素来看,各因素对耕地利用效率具有不同方向和不同程度的影响,按从大到小排序是:耕地复种指数>农业政策>乡村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单位耕地面积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农民人均纯收入。研究结果可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耕地资源有效利用,提高耕地利用潜力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 耕地利用效率 数据包络分析(DEA) TOBIT回归模型
下载PDF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产业发展研究 被引量:23
5
作者 余达锦 胡振鹏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231-236,共6页
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是对长江流域开发建设和综合治理新模式的探索,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建设和发展,离不开生态产业的建设和发展。通过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产业发展现状分析,研究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 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是对长江流域开发建设和综合治理新模式的探索,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建设和发展,离不开生态产业的建设和发展。通过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产业发展现状分析,研究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产业发展的理论和现实基础,探讨了生态产业运行的经济发展原则、生态友好原则和产业优化原则,建立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各城镇2007年城镇辐射力模型,并根据区域经济开发"点—轴"理论,分析认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产业发展要实现从"点(南昌)-圈"式发展模式向"双核(南昌-九江)双轴(沿路和沿江)多动力"发展模式转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促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产业发展政策建议,即要做到区域内严格的空间开发管制和和谐的财政转移支付;要加大对高新技术产业的投入,大力发展新型工业;要加快新农村建设,促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要依托自身优势,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 生态产业 发展
原文传递
稻田复种轮作模式的生态经济效益综合评价 被引量:24
6
作者 杨滨娟 黄国勤 +1 位作者 陈洪俊 王淑彬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12-120,共9页
为了筛选具有可持续性、适合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冬季绿色高效循环复合种植模式,通过2012年—2013年连续2年的田间定位试验,采用AHP法和综合指数法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5种稻田复种轮作模式(冬闲?稻?稻?冬闲?早稻?晚稻,绿肥?早稻?晚稻?油菜... 为了筛选具有可持续性、适合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冬季绿色高效循环复合种植模式,通过2012年—2013年连续2年的田间定位试验,采用AHP法和综合指数法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5种稻田复种轮作模式(冬闲?稻?稻?冬闲?早稻?晚稻,绿肥?早稻?晚稻?油菜?玉米||大豆?晚稻,油菜?玉米||大豆?晚稻,蚕豆?早稻?甘薯||玉米?蔬菜?甘蔗||大豆,蔬菜?甘蔗||大豆?绿肥?早稻?晚稻)的生态经济效益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按照晚稻价格比折算后,两年间各种植模式中蔬菜?甘蔗||大豆种植模式的作物产量最高,其次是绿肥?早稻?晚稻,蚕豆?早稻?甘薯||玉米的作物产量最低。生态经济效益综合评价表明,2012年各系统的综合效益指数大小排序依次为:蔬菜?甘蔗||大豆>油菜?玉米||大豆?晚稻>蚕豆?早稻?甘薯||玉米>绿肥?早稻?晚稻>冬闲?早稻?晚稻,说明蔬菜?甘蔗||大豆种植模式"改稻为经",是能够带动稻田高产高效的种植模式,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2013年经过稻田复种轮作后,各系统的综合效益指数表现为:绿肥?早稻?晚稻>蔬菜?甘蔗||大豆>油菜?玉米||大豆?晚稻>蚕豆?早稻?甘薯||玉米>冬闲?早稻?晚稻,表明稻田冬种紫云英模式的绿肥?早稻?晚稻种植模式能兼顾三大效益,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从两年的综合效益结果来看,蔬菜?甘蔗|大豆→绿肥?早稻?晚稻模式能够带动稻田高产高效,能兼顾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可解决粮食安全和农业结构调整及农民增收等社会问题,而且对于冬季农业开发、自然资源的充分利用和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也有极大的促进作用。综合来说,蔬菜?甘蔗||大豆→绿肥?早稻?晚稻模式是适合我国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大面积推广应用的稻田冬季农业开发与复种轮作循环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 稻田 复种轮作 生态经济效益 综合评价
下载PDF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粮食生产技术效率时空演变及环境协调性探究 被引量:18
7
作者 张利国 鲍丙飞 潘丹 《经济地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116-123,共8页
采用方向距离函数,运用2001—2012年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粮食生产面板数据,分析其粮食生产传统技术效率、环境技术效率及粮食生产与环境协调性。结果表明:从时序演变来看,不考虑环境污染因素,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粮食生产传统技术效率呈现&quo... 采用方向距离函数,运用2001—2012年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粮食生产面板数据,分析其粮食生产传统技术效率、环境技术效率及粮食生产与环境协调性。结果表明:从时序演变来看,不考虑环境污染因素,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粮食生产传统技术效率呈现"W型"趋势;考虑环境污染因素,粮食生产环境技术效率呈现"U型"趋势;从空间分异来看,鄱阳湖生态经济区除安义县、九江县、永修县、湖口县、彭泽县、瑞昌市等六个县(市)外,其余各县(市)粮食生产传统技术效率均大于粮食生产环境技术效率;从粮食生产与环境协调性来看,"粮食生产与环境高度协调"的县(市)个数先减少后增加,"粮食生产与环境较为协调"、"粮食生产与环境较不协调"的县(市)个数均先增加后减少,"粮食生产与环境高度不协调"的县(市)仅2012年出现在都昌县、新建县和贵溪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粮食生产 传统技术效率 环境技术效率 时空演变 环境协调性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
原文传递
基于系统动力学的鄱阳湖生态产业集群“产业-经济-资源”系统模拟分析 被引量:17
8
作者 徐升华 吴丹 《资源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871-887,共17页
产业集群作为当前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在区域经济增长和区域资源可持续利用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自2009年纳入国家发展战略规划以来,经历了一个快速发展的过程,但随着区域经济、资源和产业结构的进一步发展... 产业集群作为当前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在区域经济增长和区域资源可持续利用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自2009年纳入国家发展战略规划以来,经历了一个快速发展的过程,但随着区域经济、资源和产业结构的进一步发展,资源高消耗、经济增长降速、区域产业结构不合理等问题逐渐凸显,本文在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100家进驻企业问卷调查的基础上,通过系统动力学的流率基本入树建模法分析产业、经济及资源的内在关系,构建"产业-经济-资源"反馈系统,并结合鄱阳湖生态经济区2012年的基础数据进行模拟仿真,分析区域资源水平、政府投资、科技转化能力、教育水平等因素对区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影响作用。结果显示,一方面,区域资源水平直接影响区域产业的集群度,进而影响区域经济的发展。提高区域教育投资占比,并不能直接提高区域经济水平总量,但可以提高区域经济水平的发展速度;另一方面,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内原有的高消耗型产业仍占据着区域经济增长的主要部分,但是废品废料、研究与试验发展业、综合技术服务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和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等行业对区域内的经济增长的影响作用越来越大。基于以上结果,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产业结构、资金投入、教育投入,资源更新等方面提出了具体的政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 影响因素 系统动力学
原文传递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粮食单产时空格局演变及驱动因素探究 被引量:17
9
作者 张利国 鲍丙飞 董亮 《经济地理》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54-161,共8页
运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2001-2014年粮食生产面板数据,采用变异系数法、探索性数据分析(ESDA)方法以及地理加权回归(GWR)模型,分析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粮食单产时空格局演变情况及驱动因素的空间异质性。结果表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粮... 运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2001-2014年粮食生产面板数据,采用变异系数法、探索性数据分析(ESDA)方法以及地理加权回归(GWR)模型,分析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粮食单产时空格局演变情况及驱动因素的空间异质性。结果表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粮食单产年际间有所波动,但整体呈快速上升态势,粮食单产变异系数呈先波动下降后持续上升特征。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粮食单产具有较强的全局空间相关性;粮食单产处于高一高地区和低一低地区的县(市)较多,处于高一低地区和低一高地区的县(市)较少;2001、2014年种粮人口规模、有效灌溉面积占比、农业机械总动力、农村用电量、农用化肥折纯量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粮食单产驱动作用存在较大空间异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粮食单产 时空格局演变 驱动因素 空间异质性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
原文传递
建立鄱阳湖湿地生态补偿机制研究 被引量:11
10
作者 孔凡斌 潘丹 熊凯 《鄱阳湖学刊》 2014年第1期64-70,共7页
建立湿地生态补偿机制是破解湿地保护与经济发展难题的重要手段,是实现湖泊湿地区域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的迫切需要。本文在简要阐述湿地生态补偿机制的理论基础上,分析了鄱阳湖湿地实施生态补偿的政策依据及其面临的困难;根据&qu... 建立湿地生态补偿机制是破解湿地保护与经济发展难题的重要手段,是实现湖泊湿地区域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的迫切需要。本文在简要阐述湿地生态补偿机制的理论基础上,分析了鄱阳湖湿地实施生态补偿的政策依据及其面临的困难;根据"受益者补偿"原则,确定了鄱阳湖湿地生态补偿的主体和客体;综合考虑湿地保护损失成本、政府财力以及农户受偿意愿等因素,确定鄱阳湖湿地生态补偿范围为80—90元/亩/年,并提出了鄱阳湖湿地造血型生态补偿方式及政策构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补偿机制 湿地保护 鄱阳湖
下载PDF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A级旅游景区空间结构研究 被引量:11
11
作者 郭泉恩 钟业喜 +2 位作者 李建新 王琪 黄哲明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646-652,共7页
通过ArcGIS和地理集中系数、基尼系数、洛伦兹曲线等数理方法,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A级旅游景区的空间结构进行了探讨和分析,将2004、2007、2010和2012年4个时间段A级景区的数量进行对比,并将新增景区与交通干线、重要水系进行叠置,动态分... 通过ArcGIS和地理集中系数、基尼系数、洛伦兹曲线等数理方法,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A级旅游景区的空间结构进行了探讨和分析,将2004、2007、2010和2012年4个时间段A级景区的数量进行对比,并将新增景区与交通干线、重要水系进行叠置,动态分析A级景区空间结构的演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A级旅游景区在空间分布类型上属于集群分布,空间结构上呈多核-边缘结构,等级规模上为纺锤型结构,空间上呈现非均衡的分布态势,时间上呈现沿交通干线和主要水系的演变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级景区 空间结构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
下载PDF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土地利用转型热点区域识别及其动力机制研究 被引量:10
12
作者 张英男 龙花楼 +2 位作者 屠爽爽 戈大专 王冬艳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1828-1835,共8页
识别土地利用转型的热点区域并探究其动力机制可为保护土地生态环境安全提供科技支撑,促进区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利用空间热点分析模型探测鄱阳湖生态经济区2000—2014年期间土地利用转型的热点区域,通过典型相关分析定量识别土地... 识别土地利用转型的热点区域并探究其动力机制可为保护土地生态环境安全提供科技支撑,促进区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利用空间热点分析模型探测鄱阳湖生态经济区2000—2014年期间土地利用转型的热点区域,通过典型相关分析定量识别土地利用转型的主导驱动因子,并从供给与需求的经济学视角阐释了土地利用转型的驱动机制。研究表明,(1)滨湖地区2000—2014年发生了剧烈的土地利用转型,耕地、林地、草地、滩地大量向城乡建设用地转化,土地生态面临严重威胁。在距鄱阳湖水面10 km之内,耕地、林地和草地面积分别减少15 740、15 152 hm^2,建设用地面积增加了47 138 hm^2。(2)城市建成区周围及主要道路对土地利用转型具有显著的辐射作用,区内土地利用变化高频区呈现"井"字形空间格局。在距离道路10 km之内,2000—2014年期间土地利用综合动态度由2.765‰衰减至1.059‰。(3)土地利用转型的热点区域数量呈增加趋势,并具有明显的轮换与跃迁特征,基本形成以南昌、九江、景德镇、鹰潭为中心的4个快速转型区。(4)经济、社会发展导致的土地供需矛盾是引发土地利用形态变化的主要动因。亟待建立滨湖生态环境缓冲区,严格控制滨湖地区的土地资源开发利用活动;对土地利用转型的热点区域进行科学规划,通过土地供需调控促进土地资源的集约、高效利用,增加土地经济供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转型 热点区域 动力机制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
下载PDF
生态文化与生态文明建设研究——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为样本 被引量:8
13
作者 龚建文 甘庆华 陈刚俊 《鄱阳湖学刊》 2012年第3期63-73,共11页
加强生态文化建设,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理念,是当代中国从根本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然路径。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正是以生态文明全新理念,探索区域经济发展新模式的生动实践。生态文明建设有一个完整的推进体系,这就是:实施繁... 加强生态文化建设,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理念,是当代中国从根本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然路径。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正是以生态文明全新理念,探索区域经济发展新模式的生动实践。生态文明建设有一个完整的推进体系,这就是:实施繁荣生态文化战略,形成倡导生态文明的社会新风尚;实施生态经济发展战略,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大力推进制度创新,探索构建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文化 生态文明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
下载PDF
Spatio-temporal difference analysis of cultivated land use intensity based on emergy in the Poyang Lake Eco-economic Zone of China 被引量:7
14
作者 XIE Hualin HE Yafen +1 位作者 ZOU Jinlang WU Qun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SCIE CSCD 2016年第10期1412-1430,共19页
Taking the emergy requirements of the five input indexes as the foundation,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total temporal and spatial changes in cultivated land use intensity in the Poyang Lake Eco-economic Zone from 2000 to... Taking the emergy requirements of the five input indexes as the foundation,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total temporal and spatial changes in cultivated land use intensity in the Poyang Lake Eco-economic Zone from 2000 to 2010. The results are obtained as follows: (1) Over a period of 10 years, the cultivated land use intensity has increased exponentially in the Poyang Lake Eco-economic Zone; agricultural machinery intensity has been the largest proportion of the total inputs, comprising more than 99.50% and increasing year by year, which indicates that agricultural mechanization is a basic trend in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in the Poyang Lake Eco-economic Zone. (2) The total number of counties belonging to the moderate- and low- intensity cultivated land use categories is the largest, while the number of counties belonging to the high-intensity cultivated land use and extensive cultivated land use categories is the smallest. (3) This zone can be divided into five areas: an eastern area of high-intensity cultivated land use, a central and eastern area of low-intensity cultivated land use, a central area of low-intensity cultivated land use, a southern area of moderate-intensity cultivated land use, and a northern area of moderate-intensity cultivated land use. (4) The counties which had a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between cultivated land use intensity and their socio-economic development level increase year by year, and the socio-economic development level had increasingly obvious effects on the cultivated land use intensity. Finally, this paper presents suggestion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cultivated land use intensity in the Poyang Lake Eco-economic Zone, especially for different levels of intensity among counti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ultivated land land use intensive emergy term poyang lake eco-economic zone
原文传递
区域土地低碳集约化利用效率评价研究——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为例 被引量:8
15
作者 季凯文 孔凡斌 钟静婧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84-93,共10页
利用DEA评价模型,从"低碳集约化"的全新视角,考察和测度了2011年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土地利用效率及其改进。结果表明,在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理念的指引下,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土地低碳集约化利用效率整体表现较为理想,区内多数县(... 利用DEA评价模型,从"低碳集约化"的全新视角,考察和测度了2011年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土地利用效率及其改进。结果表明,在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理念的指引下,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土地低碳集约化利用效率整体表现较为理想,区内多数县(市、区)兼顾了土地资源的集约化利用和低碳化利用。但是,区域土地面积、公路总里程、社会就业人数等投入的冗余程度较高,地区生产总值、高新技术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资质级建筑企业总产值的产出不足问题较为突出,土地低碳集约化利用效率尚有较大改进空间。为此,建议按照区域功能定位的要求,将用地结构优化与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合理规划用地规模和要素投入,倡导低碳经济发展模式,推动土地开发利用方式从粗放外延式转向低碳集约化转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 土地利用效率 低碳集约化
原文传递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城镇辐射力模型及其发展研究 被引量:7
16
作者 余达锦 胡振鹏 《华东经济管理》 CSSCI 2010年第1期15-18,共4页
城镇辐射力研究对于城镇的发展意义重大。文章分析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城镇发展现状,构建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各城镇2007年城镇辐射力模型,指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城镇体系中存在缺乏辐射力强的超大型城市、区域北片和东片辐射能力较弱与其... 城镇辐射力研究对于城镇的发展意义重大。文章分析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城镇发展现状,构建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各城镇2007年城镇辐射力模型,指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城镇体系中存在缺乏辐射力强的超大型城市、区域北片和东片辐射能力较弱与其区位明显不符等特点。在此基础上,文章提出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城镇发展战略,即树立生态城镇化发展的理念,营造一个适宜的产业体系,构建具有区域特色的城镇体系,以统筹人与自然和谐为原则重点打造生态城镇,制定生态导向的城乡一体化发展规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 城镇 辐射力模型 发展战略
下载PDF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城市土地利用效率时空差异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7
17
作者 谢花林 张道贝 王伟 《农林经济管理学报》 CSSCI 2016年第4期464-474,共11页
基于Super-SBM模型测算2002—2014年鄱阳湖生态经济区12个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时空差异,对其进行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和收敛性检验。结果表明:(1)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呈波动发展趋势,县级市的表现比地级市好,由于没有一个城市的土地利用是强... 基于Super-SBM模型测算2002—2014年鄱阳湖生态经济区12个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时空差异,对其进行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和收敛性检验。结果表明:(1)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呈波动发展趋势,县级市的表现比地级市好,由于没有一个城市的土地利用是强有效率的,城市土地利用效率整体上还有较大的改善和提升空间;(2)各城市都面临投入过多和产出不足的问题,优化的方式是缩小城市建设用地规模,调整产业结构布局,扩大第三产业发展规模并提高产出效率;(3)人均GDP、第三产业产值比重和土地利用强度与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呈正相关,而第二产业从业人数比重与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呈负相关,第二产业产值比重、第三产业从业人数比重和是否地级市等与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影响不显著;(4)城市土地利用效率不存在δ收敛、绝对β收敛和条件β收敛,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差异会不断扩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 城市土地利用效率 Super-SBM模型
下载PDF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矿产资源特征与产业优化 被引量:7
18
作者 徐贻赣 吴淦国 《资源与产业》 2012年第5期57-62,共6页
在分析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矿产资源特征、开发利用现状的基础上,探讨实现矿业产业优化的对策。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矿产资源丰富,主要矿产储量集中在大中型矿区,矿业在工业经济中所占比重大,但资源开发利用总体水平较低,产业链短,优势矿产开... 在分析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矿产资源特征、开发利用现状的基础上,探讨实现矿业产业优化的对策。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矿产资源丰富,主要矿产储量集中在大中型矿区,矿业在工业经济中所占比重大,但资源开发利用总体水平较低,产业链短,优势矿产开发产业集中度不高,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突出。实现矿业产业优化,需要统筹规划,优化矿业产业布局与结构;加强区域、国际合作,实现矿产资源优势互补、共同开发;加强地质勘查,提高资源保障水平;发展节能环保型矿产品加工业,提高产品竞争力;加强矿业废弃物治理,推动区域经济绿色发展和矿业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 产业优化 矿产资源
下载PDF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气候变化事实与预估 被引量:6
19
作者 孔萍 占明锦 +1 位作者 巩志宇 姜智怀 《气象与减灾研究》 2013年第2期31-36,共6页
利用1961—2010年江西省26个气象站逐日气温和降水资料,研究分析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历史气候变化事实;基于"中国地区气候变化预估数据集"(Version 3.0)2014—2100年数据,预估未来不同RCP情景下区域气温和降水变化。结果表明,鄱... 利用1961—2010年江西省26个气象站逐日气温和降水资料,研究分析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历史气候变化事实;基于"中国地区气候变化预估数据集"(Version 3.0)2014—2100年数据,预估未来不同RCP情景下区域气温和降水变化。结果表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气温呈现显著上升趋势,升温趋势高于江西全省;降水强度呈增强趋势。未来气温依然呈现为上升趋势,如果从现在开始及时有效地采取应对措施,气温的上升趋势将在2040年后得到缓解。如果长时间存在高能源需求及高温室气体排放,则未来降水年际变化更大,极端降水事件发生将更为频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 气温 降水 历史事实 未来预估
下载PDF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县域主体功能分区研究 被引量:6
20
作者 冉红 李松志 冯安峰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644-649,共6页
以主体功能区理念为指导,建立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县域主体功能分区的指标体系,以此为依据把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分成优化开发区、重点开发区、限制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并提出了相应的产业发展对策,以控制开发强度,规范开发秩序,逐步形成鄱... 以主体功能区理念为指导,建立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县域主体功能分区的指标体系,以此为依据把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分成优化开发区、重点开发区、限制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并提出了相应的产业发展对策,以控制开发强度,规范开发秩序,逐步形成鄱阳湖区域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相协调的空间开发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 县域 主体功能分区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