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0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多晶硅薄膜太阳能电池的研制及发展趋势 被引量:15
1
作者 秦桂红 严彪 唐人剑 《上海有色金属》 CAS 2004年第1期38-42,共5页
阐述了多晶硅薄膜太阳能电池的结构、特点,以及多晶硅薄膜的制备方法,并展望了多晶硅薄膜电池的发展趋势和前景。
关键词 多晶硅 薄膜太阳能电池 研制 发展趋势
下载PDF
多晶硅太阳电池表面化学织构工艺 被引量:11
2
作者 赵百川 孟凡英 崔容强 《太阳能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759-762,共4页
用化学腐蚀方法织构多晶硅片的表面 ,利用SEM分析了化学腐蚀后多晶硅片表面状态 ,通过反射谱的测试 ,分析了多晶硅片表面陷光效果。结果表明酸溶液腐蚀的硅片表面相对平整 ,有均匀的腐蚀坑 ,反射率很小。在没有任何减反射膜的情况下 ,在... 用化学腐蚀方法织构多晶硅片的表面 ,利用SEM分析了化学腐蚀后多晶硅片表面状态 ,通过反射谱的测试 ,分析了多晶硅片表面陷光效果。结果表明酸溶液腐蚀的硅片表面相对平整 ,有均匀的腐蚀坑 ,反射率很小。在没有任何减反射膜的情况下 ,在 5 0 0~ 10 0 0nm波长范围内 ,反射率在 16%以下 ,有较好的表面陷光效果。而用碱溶液和双织构腐蚀方法得到的多晶硅表面陷光作用都不很理想 ,反射率高于酸溶液腐蚀硅片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织构工艺 表面织构 化学腐蚀 多晶硅 太阳能电池
下载PDF
PERC结构多晶硅太阳电池的研究 被引量:10
3
作者 赵素香 张松 +2 位作者 王振交 李果华 季静佳 《半导体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939-942,968,共5页
高效、低成本是目前硅太阳电池追求的主要目标。多晶硅太阳电池成本低,但其电性能较差。背面钝化及局部背接触是提高多晶硅太阳电池电性能的主要技术。通过采用SiO2/SiNx叠层膜作为背钝化介质层,依次经过背面开槽、丝网印刷、烧结形成... 高效、低成本是目前硅太阳电池追求的主要目标。多晶硅太阳电池成本低,但其电性能较差。背面钝化及局部背接触是提高多晶硅太阳电池电性能的主要技术。通过采用SiO2/SiNx叠层膜作为背钝化介质层,依次经过背面开槽、丝网印刷、烧结形成背面局部接触,制备钝化发射极和背表面电池(PERC)结构多晶硅太阳电池。采用恒光源I-V特性测试系统测试其电性能,结果表明:较之常规铝背场多晶硅太阳电池,PERC结构电池在开路电压Voc、短路电流密度Jsc、转换效率η方面分别提高了13 mV、1.8 mA/cm2和0.67%(绝对值),其转换效率达到17.27%。PERC结构多晶硅电池采用了常规丝网印刷工艺,有利于实现高效多晶硅电池的产业化生产,具有很高的实际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晶硅太阳电池 背面钝化 背面局部接触 钝化发射极和背表面电池(PERC) SIO2 SiNx叠层膜
下载PDF
多晶硅太阳电池的氮化硅薄膜性能研究 被引量:5
4
作者 勾宪芳 许颖 +1 位作者 任丙彦 马丽芬 《河北工业大学学报》 CAS 2005年第5期27-30,共4页
用等离子体化学气相沉积(PECVD)法,通过改变[SiH4∶N2]/[NH3]的流量比沉积SiN薄膜.用椭圆偏振仪、准稳态光电导衰减法(QSSPCD)、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红外吸收光谱(IR)、反射谱,测试氮化硅薄膜的厚度、折射率、少子寿命、Si/N、氢含... 用等离子体化学气相沉积(PECVD)法,通过改变[SiH4∶N2]/[NH3]的流量比沉积SiN薄膜.用椭圆偏振仪、准稳态光电导衰减法(QSSPCD)、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红外吸收光谱(IR)、反射谱,测试氮化硅薄膜的厚度、折射率、少子寿命、Si/N、氢含量、反射率.研究了多晶硅太阳电池沉积氮化硅薄膜的性能,结果发现:沉积温度350℃,沉积时间5min,[SiH4∶N2]/[NH3]=4∶1时,沉积氮化硅硅片寿命高、氢含量高钝化效果好、反射率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晶硅 太阳电池 等离子体化学气相沉积 氮化硅 少子寿命
下载PDF
酸腐多晶硅太阳电池表面织构的研究 被引量:4
5
作者 王立建 刘彩池 +3 位作者 陈玉武 辛国军 左云翔 章灵军 《电源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1期784-786,共3页
多晶硅太阳电池是目前光伏发展的主要趋势,而缺乏有效的表面织构的方法是多晶硅太阳电池发展的一个瓶颈。采用酸腐多晶硅片的方法获得各向同性的表面织构。酸腐蚀液选取HF-HNO3混合溶液并用H2SO4进行改良。分别利用扫描电镜(SEM)和光谱... 多晶硅太阳电池是目前光伏发展的主要趋势,而缺乏有效的表面织构的方法是多晶硅太阳电池发展的一个瓶颈。采用酸腐多晶硅片的方法获得各向同性的表面织构。酸腐蚀液选取HF-HNO3混合溶液并用H2SO4进行改良。分别利用扫描电镜(SEM)和光谱响应系统分析了腐蚀后多晶硅片的表面形貌和反射率。结果表明,酸腐多晶硅表面分布均匀的蠕虫状腐蚀坑,反射率很低,在PECVDSiNx减反射膜后反射率大大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面织构 多晶硅 太阳电池
下载PDF
多晶硅制备方法及太阳能电池发展现状 被引量:3
6
作者 姚敏 袁强辉 +1 位作者 刘彦昌 陈万和 《宁夏工程技术》 CAS 2009年第2期182-185,190,共5页
为了降低太阳能级多晶硅生产成本,从而降低太阳能电池制造成本,促进太阳能光伏产业的发展。介绍了目前世界上多晶硅的制备方法及其优缺点,论述了多晶硅及太阳能电池的制备工艺方法和发展现状。国内生产表明,采用改良的西门子工艺技术生... 为了降低太阳能级多晶硅生产成本,从而降低太阳能电池制造成本,促进太阳能光伏产业的发展。介绍了目前世界上多晶硅的制备方法及其优缺点,论述了多晶硅及太阳能电池的制备工艺方法和发展现状。国内生产表明,采用改良的西门子工艺技术生产的多晶硅纯度不高。根据中国太阳能电池产业发展中的问题,提出了多晶硅生产技术的发展趋势,即怎样改良技术进一步提高多晶硅纯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半导体硅 多晶硅 太阳能电池
下载PDF
切割太阳能硅片用金刚石内圆锯片生产工艺探讨 被引量:4
7
作者 周再盛 刘海萍 李永华 《超硬材料工程》 CAS 2007年第6期10-13,共4页
文章介绍的新生产工艺使产品具有极高的结合强度。生产的锯片刃口锋利、切割平稳、精度高、寿命长。对刀片的基体材质、金刚石粒度、金刚石分布、镀前处理工艺、电镀配方及电镀规范进行独特的选择和改进;通过控制阴极电流密度和上砂时... 文章介绍的新生产工艺使产品具有极高的结合强度。生产的锯片刃口锋利、切割平稳、精度高、寿命长。对刀片的基体材质、金刚石粒度、金刚石分布、镀前处理工艺、电镀配方及电镀规范进行独特的选择和改进;通过控制阴极电流密度和上砂时间来实现金刚石在刃口上的合理分布;通过新的"除油、活化、冲击镀"前处理规范,使镀层与基体牢固结合;合理的镀液配方及电镀规范使镀层不仅具有足够高的强度、硬度和耐磨性,还具有足够高的韧性和抗冲击能力,使金刚石发挥出最佳的磨削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刚石内圆锯片 多晶硅 太阳能电池 镀前处理 电镀规范
下载PDF
遮挡对硅太阳电池组件性能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4
8
作者 高国栋 李明 +2 位作者 季旭 罗熙 蔡伟平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3年第2期29-34,共6页
遮挡是造成太阳电池组件输出功率降低的原因之一,研究这一因素可以让人们正确认识遮挡造成的后果,避免不必要的损失。通过对单片电池进行不同比例的遮挡,分别测试了单晶硅、多晶硅两种太阳电池组件性能变化和对蓄电池充电的影响,并对两... 遮挡是造成太阳电池组件输出功率降低的原因之一,研究这一因素可以让人们正确认识遮挡造成的后果,避免不必要的损失。通过对单片电池进行不同比例的遮挡,分别测试了单晶硅、多晶硅两种太阳电池组件性能变化和对蓄电池充电的影响,并对两种太阳电池造成影响的差异进行对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遮挡 单晶硅 多晶硅 太阳电池组件 输出特性 充电
下载PDF
太阳能电池多晶硅表面激光制绒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2
9
作者 成健 廖建飞 +2 位作者 杨震 孔维畅 刘顿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2-21,共10页
太阳能作为一种绿色可持续的清洁能源,可以转化为热能或电能,是传统能源最重要的替代品。多晶硅太阳能电池由于具有较低的成本而被广泛用于光伏发电领域,降低多晶硅片表面反射率是提升多晶硅太阳能电池效率的重要手段之一。本文分析了... 太阳能作为一种绿色可持续的清洁能源,可以转化为热能或电能,是传统能源最重要的替代品。多晶硅太阳能电池由于具有较低的成本而被广泛用于光伏发电领域,降低多晶硅片表面反射率是提升多晶硅太阳能电池效率的重要手段之一。本文分析了硅基太阳能绒面微结构的吸光原理,梳理了各类常见制绒方法。在此基础之上,总结了激光制绒的各类加工方法,概括了不同激光加工方法对多晶硅片表面绒面产生的相应效果,其中,激光复合方法制绒的效果普遍优于单一激光制绒。随后从激光加工工艺的角度,分析了激光加工主要参数对绒面微结构形貌的影响:由于不同波长下多晶硅材料的吸收率不同,各加工效果亦不相同;通过调整脉冲激光加工中的重复频率、扫描速度等参数,可影响制绒面凹坑间距进而改变绒面微结构的密度,通过调整功率、单脉冲能量等因素则影响微结构的烧蚀程度或深度;而入射角度、能量分布及脉宽对制绒亦有明显效果。对比发现,各典型绒面微结构的形貌中,V形纹理比U形纹理更能有效地捕捉吸收光线,而二维复合型陷光微结构比单一型陷光微结构吸光性更好。在此基础之上,论述了化学后处理对提升多晶硅片绒面质量的作用体现,表明化学后处理能改善或消除多晶硅片经激光制绒后形成的熔覆层等相关缺陷,经化学后处理后制成的多晶硅太阳能电池效率显著提高。文章最后对太阳能电池多晶硅表面激光制绒技术进行了总结与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光制绒 反射率 化学后处理 多晶硅 太阳能电池
下载PDF
温度对RTCVD法制备多晶硅薄膜生长的影响 被引量:2
10
作者 胡芸菲 沈辉 +2 位作者 柳锡运 郭志球 刘正义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72-76,共5页
多晶硅薄膜太阳电池是21世纪最具发展潜力的薄膜太阳电池.如何快速、大面积、高质量地沉积多晶硅薄膜一直是多晶硅薄膜太阳电池研究中的一个核心问题.文中以SiHCl3为硅源、B2H6为掺杂气,采用先进的快热化学气相沉积法(RTCVD)制备了大... 多晶硅薄膜太阳电池是21世纪最具发展潜力的薄膜太阳电池.如何快速、大面积、高质量地沉积多晶硅薄膜一直是多晶硅薄膜太阳电池研究中的一个核心问题.文中以SiHCl3为硅源、B2H6为掺杂气,采用先进的快热化学气相沉积法(RTCVD)制备了大晶粒的多晶硅薄膜.所制备的薄膜厚度为30~40μm,沉积速率达3~7μm/min.文中还分析了沉积温度对多晶硅薄膜生长速率及晶体微观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当沉积温度在900~1170℃时,平均生长速率随温度近似单调递增,此时薄膜生长由表面反应阶段控制;随着温度的升高,薄膜平均晶粒尺寸也由900℃时的不足3μm增长到1170℃时的超过30μm;温度较低时,薄膜易向[220]方向生长;温度达到1170℃时,多晶硅薄膜有向[111]方向生长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晶硅 薄膜 沉积温度 晶体生长 晶体取向 太阳电池
下载PDF
Studies on the polycrystalline silicon/SiO2 stack as front surface field for IBC solar cells by two-dimensional simulations 被引量:1
11
作者 姜帅 贾锐 +4 位作者 陶科 侯彩霞 孙恒超 于志泳 李勇滔 《Chinese Physics B》 SCIE EI CAS CSCD 2017年第8期481-490,共10页
Interdigitated back contact(IBC) solar cells can achieve a very high efficiency due to its less optical losses. But IBC solar cells demand for high quality passivation of the front surface. In this paper, a polycrys... Interdigitated back contact(IBC) solar cells can achieve a very high efficiency due to its less optical losses. But IBC solar cells demand for high quality passivation of the front surface. In this paper, a polycrystalline silicon/SiO_2 stack structure as front surface field to passivate the front surface of IBC solar cells is proposed. The passivation quality of this structure is investigated by two dimensional simulations. Polycrystalline silicon layer and SiO_2 layer are optimized to get the best passivation quality of the IBC solar cell. Simulation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doping level of polycrystalline silicon should be high enough to allow a very thin polycrystalline silicon layer to ensure an effective passivation and small optical losses at the same time. The thickness of SiO_2 should be neither too thin nor too thick, and the optimal thickness is 1.2 nm.Furthermore, the lateral transport properties of electrons are investigated, and the simulation results indicate that a high doping level and conductivity of polycrystalline silicon can improve the lateral transportation of electrons and then the cell performanc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olycrystalline silicon SIO2 solar cell PASSIVATION simulation IBC
下载PDF
电沉积n—CdTe薄膜的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王一兵 郭清松 《内蒙古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4年第1期39-45,共7页
用电沉积法制备n—CdTe薄膜,可降低半导体材料的消耗和生产费用,对降低太阳电池成本具有很大吸引力。本文通过不同衬底和不同阴极电位电沉积制备CdTe薄膜,进行不同温度下的热处理。对多晶CdTe薄膜做了XRD分析,并在... 用电沉积法制备n—CdTe薄膜,可降低半导体材料的消耗和生产费用,对降低太阳电池成本具有很大吸引力。本文通过不同衬底和不同阴极电位电沉积制备CdTe薄膜,进行不同温度下的热处理。对多晶CdTe薄膜做了XRD分析,并在由CdTe薄膜作光电极,碳棒为对电极,多硫氧化还原体系Na2S+NaOH+S溶液作为电解液的光电学电池中做光电I——V特性测量,发现以Ni作衬底及阴极沉积电位-0.67—-0.70V(对照SCE)下沉积出的CdTe薄膜光电性能较好,如对薄膜进一步在马福炉中250°下供烤15—45分钟,其光电转换效率将得到进一步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沉积 多晶薄膜 光电转换 硒化镉
下载PDF
锌还原法制备多晶硅的热力学 被引量:1
13
作者 侯彦青 谢刚 +3 位作者 陶东平 俞小花 李荣兴 姚云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547-551,共5页
对锌还原法过程进行了热力学分析,研究硅的产率与压强、温度以及物料配比的关系,并给出硅的产率随着压强、温度和物料配比的变化图,确定该生产过程中主要副反应。最后确定锌还原法的最佳操作条件为温度控制在1 200 K左右、常压、物料配... 对锌还原法过程进行了热力学分析,研究硅的产率与压强、温度以及物料配比的关系,并给出硅的产率随着压强、温度和物料配比的变化图,确定该生产过程中主要副反应。最后确定锌还原法的最佳操作条件为温度控制在1 200 K左右、常压、物料配比n(Zn)/n(SiCl4)=3。在此条件下,硅的理论产率为86.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晶硅 太阳能电池 锌还原 热力学
下载PDF
A 3D Modelling of Solar Cell’s Electric Power under Real Operating Point
14
作者 Mayoro Dieye Senghane Mbodji +3 位作者 Martial Zoungrana Issa Zerbo Biram Dieng Gregoire Sissoko 《World Journal of Condensed Matter Physics》 2015年第4期275-283,共9页
This work, based on the junction recombination velocity (Sfu) concept, is used to study the solar cell’s electric power at any real operating point. Using Sfu and the back side recombination velocity (Sbu) in a 3D mo... This work, based on the junction recombination velocity (Sfu) concept, is used to study the solar cell’s electric power at any real operating point. Using Sfu and the back side recombination velocity (Sbu) in a 3D modelling study, the continuity equation is resolved. We determined the photocurrent density, the photovoltage and the solar cell’s electric power which is a calibrated function of the junction recombination velocity (Sfu). Plots of solar cell’s electric power with the junction recombination velocity give the maximum solar cell’s electric power, Pm. Influence of various parameters such as grain size (g), grain boundaries recombination velocity (Sgb), wavelength (λ) and for different illumination modes on the solar cell’s electric power is studi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lectric Power GRAIN Size GRAIN BOUNDARY Recombination VELOCITY polycrystalline solar cell JUNCTION Recombination VELOCITY
下载PDF
Analysis of T-Coefficients Using the Columnar Cylindrical Orientation of Solar Cell Grain
15
作者 Serigne Ndiangue Leye Ibrahima Fall +2 位作者 Senghane Mbodji Papa Lat Tabara Sow Gregoire Sissoko 《Smart Grid and Renewable Energy》 2018年第3期43-56,共14页
We report the study of the temperature dependance of the performance electronic parameters of an N-P solar cell by considering as model, the columnar cylindrical orientation associated to the dynamic junction velocity... We report the study of the temperature dependance of the performance electronic parameters of an N-P solar cell by considering as model, the columnar cylindrical orientation associated to the dynamic junction velocity (SF) concept. We presented the photocurrent-photovoltage (I-V) and Power-photovoltage (P-V) characteristic curves. The short-circuit photocurrent (Isc), the open circuit photovoltage (Uoc), the fill factor (FF) and the efficiency (η) are linearly dependent on the temperature. The temperature coefficients (T-coefficient) relative to the short-circuit, open-circuit photovoltage and efficiency are calculated and the comparison with data from the literature showed the accuracy of the considered mode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olycrystalline solar cell JUNCTION Recombination Velocity Temperature
下载PDF
Surface morphology and impurity distribution of electron beam recrystallized silicon films on low cost substrates for solar cell absorber
16
作者 GROMBALL F MüLLER J 《Rare Metals》 SCIE EI CAS CSCD 2006年第z1期195-200,共6页
A line shaped electron beam recrystallised polycrystalline silicon film on the low cost substrate was investigated for the use of the solar cell absorber. The applied EB energy density strongly influences the surface ... A line shaped electron beam recrystallised polycrystalline silicon film on the low cost substrate was investigated for the use of the solar cell absorber. The applied EB energy density strongly influences the surface morphology of the film system. Lower EB energy density results in droplet morphology and the rougher SiO2 capping layer due to the low fluidity. With the energy increasing, the capping layer becomes smooth and continuous and less and small pinholes form in the silicon film. Tungstendisilicide (WSi2) is formed at the interface tungsten/silicon but also at the grain boundaries of the silicon. Because of the fast melting and cooling of the silicon film, the eutectic of silicon and tungstendisilicide mainly forms at the grain boundary of the primary silicon dendrites. The SEM-EDX analysis shows that there are no chlorine and hydrogen in the area surrounding a pinhole after recrystallization because of outgassing during the solidific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olycrystalline silicon film solar cell recrystallization energy surface morphology OUTGASSING
下载PDF
Impact of the Thicknesses of the p and p+ Regions on the Electrical Parameters of a Bifacial PV Cell
17
作者 Ramatou Konate Bernard Zouma +3 位作者 Adama Ouedraogo Bruno Korgo Martial Zoungrana Sié Kam 《Energy and Power Engineering》 2022年第2期133-145,共13页
The present paper is about a contribution to the bifacial PV cell performances improvement. The PV cell efficiency is weak compared to the strong energy demand. In this study, the base thickness impacts and the p+<... The present paper is about a contribution to the bifacial PV cell performances improvement. The PV cell efficiency is weak compared to the strong energy demand. In this study, the base thickness impacts and the p+</sup> zone size influence are evaluated on the rear face of the polycrystalline back surface field bifacial silicon PV cell. The photocurrent density and photovoltage behaviors versus thickness of these regions are studied. From a three-dimensional grain of the polycrystalline bifacial PV cell, the magneto-transport and continuity equations of excess minority carriers are solved to find the expression of the density of excess minority carriers and the related electrical parameters, such as the photocurrent density, the photovoltage and the electric power for simultaneous illumination on both sides. The photocurrent density, the photovoltage and electric power versus junction dynamic velocity decrease for different thicknesses of base and the p+</sup> region increases for simultaneous illumination on both sides. It is found that the thickness of the p+</sup> region at 0.1 μm and the base size at 100 μm allow reaching the best bifacial PV cell performances. Consequently, it is imperative to consider the reduction in the thickness of the bifacial PV cell for exhibition of better performance. This reduced the costs and increase production speed while increasing conversion efficienc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oped p+ Region Bifacial PV cell Photocurrent Density PHOTOVOLTAGE polycrystalline solar cell
下载PDF
利用金属辅助化学腐蚀法在硅表面获得纳米绒面结构以提升多晶硅太阳电池效率
18
作者 陈森荣 梁宗存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2期1-4,共4页
在硅片表面制备绒面结构能够有效降低太阳光在硅片表面的反射损失,是提高太阳能电池转换效率的一条重要途径。通过真空热蒸发法在多晶硅片上沉积纳米银颗粒,利用金属辅助化学腐蚀(MACE)法,制备了不同腐蚀时间下的纳米绒面结构,其... 在硅片表面制备绒面结构能够有效降低太阳光在硅片表面的反射损失,是提高太阳能电池转换效率的一条重要途径。通过真空热蒸发法在多晶硅片上沉积纳米银颗粒,利用金属辅助化学腐蚀(MACE)法,制备了不同腐蚀时间下的纳米绒面结构,其中,腐蚀时间为60 s 的纳米绒面的平均反射率低至4.66%(300~1100 nm)。同时,对腐蚀时间为60 s的纳米绒面用KOH 溶液进行优化处理,将KOH 处理前后的多晶硅片采用常规电池工艺进行电池制备研究。对比发现,经过KOH 处理后的电池效率比未经KOH 处理的电池效率提高了0.4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绒面 多晶硅 金属辅助化学腐蚀 太阳电池
下载PDF
太阳能电池现状及其发展前景 被引量:21
19
作者 梁昌鑫 陈孝祺 《上海电机学院学报》 2010年第3期182-186,共5页
主要介绍太阳能电池的技术发展现状和太阳能电池的应用,阐述了单晶硅太阳能电池、多晶硅太阳能电池、硅薄膜太阳电池、化合物薄膜太阳能电池及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技术的发展前景。
关键词 太阳能 单晶硅 多晶硅 薄膜太阳能
下载PDF
磷铝吸杂在多晶硅太阳电池中的应用 被引量:11
20
作者 赵慧 徐征 +4 位作者 励旭东 李海玲 许颖 赵玉文 王文静 《Journal of Semiconductors》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341-344,共4页
研究了多晶硅的浓磷扩散吸杂、铝吸杂、磷 铝联合吸杂 (双面蒸铝 ) .采用准稳态光电导衰减法测试了吸杂前后多晶硅片的有效少数载流子寿命 ,发现磷 铝联合吸杂于硅片少子寿命的提高最大达 30 μs以上 ,其次是磷吸杂 ,铝吸杂再次之 .采... 研究了多晶硅的浓磷扩散吸杂、铝吸杂、磷 铝联合吸杂 (双面蒸铝 ) .采用准稳态光电导衰减法测试了吸杂前后多晶硅片的有效少数载流子寿命 ,发现磷 铝联合吸杂于硅片少子寿命的提高最大达 30 μs以上 ,其次是磷吸杂 ,铝吸杂再次之 .采用吸杂后的多晶硅片制备了 1cm× 1cm的太阳电池 ,与相同条件下未经吸杂制备的电池相比 ,发现三种吸杂方式都能提高电池的各项电学特性 ,其中磷 铝联合吸杂提高电池效率最大 ,达 4 0 %以上 ,最差为铝吸杂 ,只有 15 %左右的提高 ,这与吸杂后所测得的少子寿命的变化趋势一致 .实验说明三种吸杂方式在不同程度上促成了硅片界面晶格应力对重金属杂质的吸附作用 ,减少了载流子的复合中心 ,从而提高了有效少数载流子的寿命 ;而有效少数载流子的寿命直接影响到电池的效率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磷/铝吸杂 少子寿命 多晶硅太阳电池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