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古代诗词文本挖掘与分析的南京城市诗意景观研究 被引量:11
1
作者 卢玉坤 唐文 《园林》 2021年第12期52-57,共6页
随着城市的现代化建设,中国古代城市景观所具有的诗意也在逐渐减退。针对当今城市景观建设粗糙、缺乏诗意等问题,以南京为例,采用文本挖掘与分析技术,整理筛选古代描写南京的诗词文本进行词条挖掘与转译、词频分析、社会网络和语义网络... 随着城市的现代化建设,中国古代城市景观所具有的诗意也在逐渐减退。针对当今城市景观建设粗糙、缺乏诗意等问题,以南京为例,采用文本挖掘与分析技术,整理筛选古代描写南京的诗词文本进行词条挖掘与转译、词频分析、社会网络和语义网络分析、情感分析以及聚类分析,探究城市景观诗意的本底,讨论城市景观诗意的保护和延续策略。研究结果表明,自然山水格局是城市景观诗意形成的基础,提出了以整体性保护城市自然山水格局来延续城市景观的诗意,并对语义分析所得到的5种景观类型营造方式提出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意景观 文本挖掘 语义分析 保护 延续
下载PDF
中国话剧的诗化传统——为纪念中国话剧110周年而作 被引量:5
2
作者 田本相 《美育学刊》 2017年第4期1-15,共15页
中国文学的传统与其说是抒情传统,不如说是诗化传统更确切。中国的戏曲最深刻也是最典型地反映出中国的诗歌传统的强大的辐射力量和渗透力量。中国现代的话剧作家以"情本体"传统改造了、创造性地转化了西方的话剧。田汉、郭... 中国文学的传统与其说是抒情传统,不如说是诗化传统更确切。中国的戏曲最深刻也是最典型地反映出中国的诗歌传统的强大的辐射力量和渗透力量。中国现代的话剧作家以"情本体"传统改造了、创造性地转化了西方的话剧。田汉、郭沫若是中国话剧诗化传统的开拓者。曹禺不但是中国话剧诗化传统之集大成者,而且是中国话剧诗化之典范。夏衍的戏剧在中国话剧的诗化进程中,有着特殊的意义。宋之的和吴祖光都继承和扩展了这种话剧诗化的传统。中国文学的诗化传统制约着中国话剧文本的诗化进程,也自然影响到导演、表演艺术和舞台艺术的诗化追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话剧 抒情传统 诗化传统 话剧文本 舞台艺术
下载PDF
诗歌欣赏是重构诗美的审美活动 被引量:3
3
作者 王珂 《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4期377-380,共4页
诗歌欣赏者的首要任务是通过欣赏诗歌文本,结合自己的审美经验,构建诗美,不仅要还原诗人想表述的诗美,而且还要重建诗美。欣赏诗最后获得的诗美指诗歌文本指称的内容美、诗歌文体呈现的语言形式美两大部分,两者美感的多少取决于欣赏者... 诗歌欣赏者的首要任务是通过欣赏诗歌文本,结合自己的审美经验,构建诗美,不仅要还原诗人想表述的诗美,而且还要重建诗美。欣赏诗最后获得的诗美指诗歌文本指称的内容美、诗歌文体呈现的语言形式美两大部分,两者美感的多少取决于欣赏者对诗歌文本和客观世界的感受性的强弱。好的欣赏者不仅需具有诗歌知识,还需具有自然、社会和文化等多方面的知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歌欣赏 欣赏者 审美活动 重构 诗美 诗歌文本
下载PDF
诗词文本价值路径下川西平原乡村景观意境图景构型研究 被引量:3
4
作者 王岩 李朝阳 黄艳 《家具与室内装饰》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6-11,共6页
川西地区乡村文明发源于古蜀时期,繁富兴盛富甲一方,拥有丰富的自然和人文景观资源,被誉为天府之国。该地区大量的现实主义山水田园诗勾勒出一幅有序、完整、原真、诗意栖居的乡村意境图景。本研究将以唐代川西地区山水田园诗词文本为载... 川西地区乡村文明发源于古蜀时期,繁富兴盛富甲一方,拥有丰富的自然和人文景观资源,被誉为天府之国。该地区大量的现实主义山水田园诗勾勒出一幅有序、完整、原真、诗意栖居的乡村意境图景。本研究将以唐代川西地区山水田园诗词文本为载体,探究乡村景观意象结构范式和景观意境构型机制为目标。文章将使用解释性混合方法研究,在定量阶段,搜集了近200首山水田园诗词文本作为定量数据,并利用文本挖掘技术进行数据处理,从中分析了以“竹居林盘”“百花潭水”“江川胜览”为典型的乡村意象,并试图验证了景观意象生成机制,即包含乡村景观意象感知对象、乡村景观意象格局、乡村景观感知路径、乡村景观意象感知特征组合的结构范式。定性阶段利用立意抽样的定性数据来解释定量结果,进一步验证川西地区乡村景观意境认知的整体图景。该研究以见微知著的视角提炼出宏观的乡村景观意境构型框架,为乡村人居环境场所精神的可持续性保护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词文本 乡村景观意象 乡村景观意境 混合方法
下载PDF
诗人已逝 神话犹存——略论罗曼·雅各布森的神话诗学 被引量:3
5
作者 江飞 《石家庄学院学报》 2014年第5期87-92,共6页
罗曼·雅各布森不拘一格地将作者、文本与语境统一起来,服务于生平与作品关系的研究,揭示出诗人的诗歌神话即诗歌文本潜在的深层结构所在,一定程度上复活了被形式诗学所抛弃的"作者"和"语境"要素的决定价值,实... 罗曼·雅各布森不拘一格地将作者、文本与语境统一起来,服务于生平与作品关系的研究,揭示出诗人的诗歌神话即诗歌文本潜在的深层结构所在,一定程度上复活了被形式诗学所抛弃的"作者"和"语境"要素的决定价值,实现了对当时盛行的"庸俗生平主义"研究和"反生平主义"研究的超越。雅各布森的神话诗学既不同于"以作者为中心"的传统文论,也不同于纯粹"以文本为中心"的形式文论,而是综合运用历史主义、结构主义和科学实证主义的方法,探究诗歌文本意义生成的条件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雅各布森 诗歌神话 作者 文本 语境
下载PDF
试论《芒果街上的小屋》中的诗性悖论 被引量:3
6
作者 顾舜若 《当代外国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100-109,共10页
桑德拉·希斯内罗丝将诗歌语言融入小说《芒果街上的小屋》,使之成为一部"诗小说"。然而,"诗"在该作品中不单是文体上的概念,并把作品置于悖论中。本论文从文本、事件和意象三个方面分析"诗"以及&qu... 桑德拉·希斯内罗丝将诗歌语言融入小说《芒果街上的小屋》,使之成为一部"诗小说"。然而,"诗"在该作品中不单是文体上的概念,并把作品置于悖论中。本论文从文本、事件和意象三个方面分析"诗"以及"诗"所基于的悖论,指出这种诗性悖论实际上深化了作品主题,调和了各种看似不协调的因素,又使作品避免了说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芒果街上的小屋》 诗性悖论 文本 事件 意象
原文传递
美国当代诗歌的视觉诗学 被引量:1
7
作者 罗良功 《外语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80-86,112,共8页
美国当代诗歌呈现出清晰的视觉转向趋势。诗人们通过自觉的视觉诗学实践,以视觉驱动的版式建构、语言文字的物质性开发、非语言视觉元素的文本化等方式,强化外在视觉呈现在当代诗歌文本建构及其意义生成机制中的作用。当代视觉诗学不仅... 美国当代诗歌呈现出清晰的视觉转向趋势。诗人们通过自觉的视觉诗学实践,以视觉驱动的版式建构、语言文字的物质性开发、非语言视觉元素的文本化等方式,强化外在视觉呈现在当代诗歌文本建构及其意义生成机制中的作用。当代视觉诗学不仅深刻改变了诗歌文本的质地与观念,颠覆了传统诗学观和语言观,突破了既有的诗歌艺术范式和阅读模式,具有显著的创新性和美学意义;而且对美国当代文化转向和科技发展作出了回应与反思,彰显了强烈的时代性和文化批判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国当代诗歌 视觉诗学 视觉转向 诗歌文本 视觉文本
下载PDF
历史虚构的文学本文——以《兵车行》为例解读杜诗的“诗”与“史” 被引量:1
8
作者 黄桂凤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4期90-93,共4页
杜甫的诗歌一直被誉为“诗史”,而杜诗中“诗”与“史”是什么关系?本文从新历史主义角度出发,结合古今有关评论,认为杜诗的“史”是虚构(也即诗化)的历史,而“诗”又往往用“史笔”,在艺术思维中用“诗性”的艺术思维,三者相结合,形成... 杜甫的诗歌一直被誉为“诗史”,而杜诗中“诗”与“史”是什么关系?本文从新历史主义角度出发,结合古今有关评论,认为杜诗的“史”是虚构(也即诗化)的历史,而“诗”又往往用“史笔”,在艺术思维中用“诗性”的艺术思维,三者相结合,形成其“诗史”之表达形式。“诗史”与一般史书的不同,在于其虚构历史和诗性艺术思维,而与一般诗歌不同则在于其运用“史笔”与作者表现出来的史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史 虚构的历史 文学本文 诗性艺术思维 史识
下载PDF
论诗性智慧与艺术文本的创造
9
作者 桑大鹏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CSSCI 2001年第5期632-635,共4页
诗性智慧是人与生俱来的创造性的精神能力 ,它物化为艺术文本时 ,文本的结构便具有了诗性智慧的特征。艺术文本的意义不在于写“什么”,而在于“如何”写。
关键词 诗性智慧 艺术文本 文本结构 结构特征 意义生成
下载PDF
“基弗与策兰”——战后德国艺术与诗歌互文性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张润 《艺术与设计(理论版)》 2021年第1期119-121,共3页
文章试图以德国新表现主义艺术家安塞姆·基弗的作品与犹太诗人保罗·策兰的诗歌为例,通过两者间的互文关系探寻基弗艺术作品视觉图像背后隐含的文学象征意义,从而揭示策兰《死亡赋格》文本中与民族历史、战争创伤、集体记忆相... 文章试图以德国新表现主义艺术家安塞姆·基弗的作品与犹太诗人保罗·策兰的诗歌为例,通过两者间的互文关系探寻基弗艺术作品视觉图像背后隐含的文学象征意义,从而揭示策兰《死亡赋格》文本中与民族历史、战争创伤、集体记忆相关的多重文化隐喻,以基弗作品视觉图像与策兰赋格文本意涵的相互映射来重启战后德国艺术与诗歌之间的互文性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觉图像 诗歌文本 互文性
原文传递
诗性文本结构的特点 被引量:1
11
作者 胡和平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3期143-146,共4页
诗性文本的结构具有以下特点:文本结构的整体性;文本结构的二元对立性;文本结构的转换性;文本结构的可调节性。
关键词 诗性文本 结构 特点
下载PDF
诗词语篇连贯的图式解读
12
作者 赵仙丹 夏日光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2期106-110,共5页
文章运用图式理论对诗歌语篇的连贯进行分析。首先简介了图式理论及其对语篇连贯的观点,然后从情境知识图式、文化图式两方面对诗词语篇的连贯进行解读,从认知的角度阐述了读者如何激活事件图式、场景图式和角色图式从而构建诗歌语篇连... 文章运用图式理论对诗歌语篇的连贯进行分析。首先简介了图式理论及其对语篇连贯的观点,然后从情境知识图式、文化图式两方面对诗词语篇的连贯进行解读,从认知的角度阐述了读者如何激活事件图式、场景图式和角色图式从而构建诗歌语篇连贯,接着研究了文化图式相同、相异及缺省三种情形下的诗词语篇。指出语篇连贯的基石是存在相关的图式,而读者能否构建连贯以及从何种角度构建连贯关键在于相关图式的激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图式理论 诗歌语篇 连贯
下载PDF
从洛特曼的诗歌文本分析谈文本功能
13
作者 张祎 《俄罗斯文艺》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78-83,共6页
前苏联文化符号学家尤里·洛特曼认为,文本不是某种静止的客体,而是作为一种功能而存在。其功能有三:信息传递功能、信息生成功能和信息记忆功能。诗歌作为人类重要的艺术文本发挥着以上三种功能。但诗歌文本在实现信息传递、生成... 前苏联文化符号学家尤里·洛特曼认为,文本不是某种静止的客体,而是作为一种功能而存在。其功能有三:信息传递功能、信息生成功能和信息记忆功能。诗歌作为人类重要的艺术文本发挥着以上三种功能。但诗歌文本在实现信息传递、生成和记忆功能时具有特殊性,它不仅能在极小的文本中存储比其他文学体裁更多的信息,且在传递和生成信息的过程中,能以诗歌文本所独有的方式生成无限的新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尤里·洛特曼 文本功能 诗歌文本
原文传递
金批《西厢》:从通俗剧本到诗性文本
14
作者 张小芳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4期54-58,共5页
金批《西厢》通过对创作动机的抒情性改造、作品主题的普泛化阐释和审美体验的多向性揭示,将《西厢记》从叙述风月之事的通俗剧本,上升为反观个体心路历程和生命境界、承载丰富而多向性情感体验的诗性文本,从而成功地实现了向抒情传统... 金批《西厢》通过对创作动机的抒情性改造、作品主题的普泛化阐释和审美体验的多向性揭示,将《西厢记》从叙述风月之事的通俗剧本,上升为反观个体心路历程和生命境界、承载丰富而多向性情感体验的诗性文本,从而成功地实现了向抒情传统的回归,为我们认识中国文学抒情传统的包容性和渗透力提供了一个典型案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批《西厢》 抒情传统 诗性文本
下载PDF
诗性文本:人类学与文化编织
15
作者 郑向春 《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年第2期69-74,共6页
人类学的文本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书写形式的民族志文本;另一类则是人类学者在田野中进行调查研究的文化文本,前一类文本形式伴随上世纪人类学对自身学科的反思风潮而获得诸多品评与论述,而后一类文化文本则相对被忽视与冷落,文章正... 人类学的文本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书写形式的民族志文本;另一类则是人类学者在田野中进行调查研究的文化文本,前一类文本形式伴随上世纪人类学对自身学科的反思风潮而获得诸多品评与论述,而后一类文化文本则相对被忽视与冷落,文章正是针对此现象,以文本方式分析田野中的诸文化事项,并从文本与行为、社会、权力等因素梳理与反思人类学文化文本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学 诗性文本 文化编织
下载PDF
“美刺”传统今何在——新媒体时代的舆论监督与社会批评
16
作者 苏亦工 Sang Qiubo 《孔学堂》 2015年第2期43-49,158,159,160,161,162,163,164,165,166,共16页
中国社会自古便形成了自己独有的政治文化。由《诗经》开启的"诗教"传统,发端于三代,源远流长,影响至今未息。汉儒承上启下,将诗的功能进一步概括为"美"和"刺",即借助诗歌、民谣、民谚等艺术手法曲折委... 中国社会自古便形成了自己独有的政治文化。由《诗经》开启的"诗教"传统,发端于三代,源远流长,影响至今未息。汉儒承上启下,将诗的功能进一步概括为"美"和"刺",即借助诗歌、民谣、民谚等艺术手法曲折委婉地表达心志,颂美刺过,针砭时弊,影响政府,监督社会。两千多年来,诗的美刺功能在引导社会,改良政治方面发挥的作用不可小觑,即便是在网络电讯高度发达的新媒体时代,仍能通过不同的载体形式,产生积极的效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教 诗言志 对抗式民主 短信 微信
下载PDF
诗化文本与潜在叙述——对《边城》张力空间的阐释学重读
17
作者 王超 《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7年第4期77-80,共4页
沈从文《边城》的文本表象呈现出田园牧歌式的叙述形态,而在其诗化文本的背后,贯穿着一种潜在的悲剧性话语符号脉络,通过对其潜在叙述的阐释学重读,可以透视和管窥潜文本中渗透的理性自觉与现代性体验,并且通过对其悲剧意识和人性反思... 沈从文《边城》的文本表象呈现出田园牧歌式的叙述形态,而在其诗化文本的背后,贯穿着一种潜在的悲剧性话语符号脉络,通过对其潜在叙述的阐释学重读,可以透视和管窥潜文本中渗透的理性自觉与现代性体验,并且通过对其悲剧意识和人性反思的理论解读,即而进一步把握其主体性审美立场和文本的艺术空间张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化文本 潜在叙述 张力空间 阐释学
下载PDF
唐诗语言学批评研究的两个基点
18
作者 朱子辉 《南阳师范学院学报》 CAS 2013年第11期31-36,共6页
立足于近体诗的两大基本特征——语词构建与意象呈现,也就确立了唐诗语言学批评研究的标准:即诗歌的优劣与否,取决于诗歌"语词建构"的艺术表现能力和诗中以"语词建构"为表现形式的"意象"能否"呈现&q... 立足于近体诗的两大基本特征——语词构建与意象呈现,也就确立了唐诗语言学批评研究的标准:即诗歌的优劣与否,取决于诗歌"语词建构"的艺术表现能力和诗中以"语词建构"为表现形式的"意象"能否"呈现"令人感发的、深厚的文化情感。这种语言学批评研究的意义在于:摆脱了传统诗论中"印象批评"的主观模糊体验,也超越了笼统的"背景批评"的历史藩篱,将诗歌作为个人感受与体验的"主观文本"或依赖时代背景支撑的"历史文本",还原为立足文学本位、自给自足的、客观的"文学文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歌特征 语词构建 意象呈现 语言学批评 文学文本
下载PDF
《诗经·关雎》的文本结构及其礼法意蕴
19
作者 黄少微 《淮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5年第1期86-91,共6页
通过文本的详细解读,指出《诗经·关雎》的文本结构与礼法的建构紧密相连。首章以雎鸠象征阴阳结合的欲望冲动起兴;君子虽有感于此,终止步于琴瑟钟鼓所代表的礼乐世界。而参差不齐的荇菜经人类的挑选后终从自然的杂乱走向庙堂庶物... 通过文本的详细解读,指出《诗经·关雎》的文本结构与礼法的建构紧密相连。首章以雎鸠象征阴阳结合的欲望冲动起兴;君子虽有感于此,终止步于琴瑟钟鼓所代表的礼乐世界。而参差不齐的荇菜经人类的挑选后终从自然的杂乱走向庙堂庶物的齐整,象征一个从无序走向有序的过程,同时也隐现着礼乐化身的淑女形象。这一过程对君子当有深切的触动,其情感也从爱欲中的混乱,转向礼乐下的节制温和,终以礼乐与窈窕淑女相待,《关雎》文本的礼乐精神由此走向极致。新出土古代文献《孔子诗论》所言"《关雎》之改"及"色喻于礼",也暗示文本中的情感应经历了一个转变,终止步于礼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经》 《关雎》 诗教 文本结构 意象 情感逻辑
下载PDF
“诗为活物”之因的接受诗学辨异
20
作者 刘静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3期75-77,共3页
"诗为活物"为钟惺梳理《诗经》的流传、徙变所成之观点,主要阐明"诗"为"活物"的特性与成因。"诗为活物"说与西方接受诗学多有相似之论。然"诗为活物"说为中国古代诗学体系关于审美... "诗为活物"为钟惺梳理《诗经》的流传、徙变所成之观点,主要阐明"诗"为"活物"的特性与成因。"诗为活物"说与西方接受诗学多有相似之论。然"诗为活物"说为中国古代诗学体系关于审美接受理论的一种独特创说,它与西方接受诗学在关于文学本体与"接受过程"的阐释方面,还存在一定差异。文章拟就"诗为活物"说与西方接受诗学的理论加以辨析,以期透过中西两种接受诗学的互照,抉发出中国接受诗学的奥妙精微之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为活物” 接受诗学 文本多义性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