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妊娠期妇女血小板抗体检测结果的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1
1
作者 涂飞 毕雅坤 +2 位作者 王应辉 杨永莲 左丽 《贵州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24年第2期261-266,共6页
目的 检测血小板(PLT)抗体在妊娠期妇女血清中的表达情况,探讨分析该人群PLT抗体阳性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2 790例妊娠期妇女为研究对象,采用红细胞固相凝集法进行PLT抗体筛查,抗体阳性者进一步检测血小板抗-人类白细胞抗原(HLA)与... 目的 检测血小板(PLT)抗体在妊娠期妇女血清中的表达情况,探讨分析该人群PLT抗体阳性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2 790例妊娠期妇女为研究对象,采用红细胞固相凝集法进行PLT抗体筛查,抗体阳性者进一步检测血小板抗-人类白细胞抗原(HLA)与抗-人类血小板抗原(HPA),分别按有无输血史、有无既往妊娠史、民族、孕周进行分组,分析妊娠期妇女PLT抗体阳性的影响因素。结果 2 790例妊娠期妇女中检出PLT抗体367例(总阳性率13.15%),其中抗-HLA、抗-HPA和抗-HLA+抗-HPA占比分别为47.96%、39.24%和12.80%;有无输血史组间、有无既往妊娠史组间PLT抗体总阳性率分别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汉族与少数民族组间PLT抗体总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按孕周分组发现,随着孕周增加,抗-HLA阳性率随之升高(P<0.05),且有9例孕早期PLT抗体阴性孕妇,孕晚期PLT抗体转阳;其中输血史和既往妊娠史是PLT抗体产生的危险性因素。结论 妊娠期妇女PLT抗体阳性分型结果以抗-HLA为主,PLT血型抗体的产生与既往妊娠史和输血史密切相关,根据输血史和妊娠史,可对妊娠期妇女PLT抗体进行更有效的动态监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小板抗体检测 HLA抗体 HPA抗体 孕妇 民族 输血史 妊娠史 孕周
下载PDF
血小板抗体检测在评估反复血小板输注患者血小板输注效果的应用分析
2
作者 杜娟 孙俊波 刘欢 《四川解剖学杂志》 2024年第2期55-57,共3页
目的:探讨血小板抗体检测在反复血小板输注患者血小板输注效果评估中的应用.方法:选取2020年9月至2023年9月漯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70例反复血小板输注患者为研究对象.对患者进行血小板抗体检测,依据血小板抗体检测结果... 目的:探讨血小板抗体检测在反复血小板输注患者血小板输注效果评估中的应用.方法:选取2020年9月至2023年9月漯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70例反复血小板输注患者为研究对象.对患者进行血小板抗体检测,依据血小板抗体检测结果,将其分为阳性组(n=28)和阴性组(n=42).采用统计学方法,比较两组患者血小板校正计数增加值(CCI)、输注无效率及非溶血性输血反应(NHTR)发生率.结果:阳性组患者血小板输注后1h、1d时的血小板CCI值均低于阴性组,输注无效率、NHTR发生率均高于阴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小板抗体检测对于反复血小板输注患者的血小板输注效果评估具有重要意义,血小板抗体阳性会影响血小板输注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复输血 血小板抗体检测 输注效果 应用效果
下载PDF
血小板抗体检测结合交叉配型输注对白血病患儿凝血功能、血小板参数的影响 被引量:3
3
作者 丁琴丽 《中国医学创新》 CAS 2022年第9期165-168,共4页
目的:探讨血小板抗体检测及交叉配型对白血病患儿凝血功能、血小板参数的影响。方法:将赣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2020年1月-2021年1月收治的100例白血病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50例。在进行输血治疗时,对照组患... 目的:探讨血小板抗体检测及交叉配型对白血病患儿凝血功能、血小板参数的影响。方法:将赣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2020年1月-2021年1月收治的100例白血病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50例。在进行输血治疗时,对照组患儿直接采取血小板输注,而配型组患儿则先进行血小板抗体检测和交叉配型,而后再选择相容的血小板进行输注。比较两组患儿的血小板板计数增加指数、血小板输注有效率、再次输注的时间间隔、凝血功能指标以及血小板参数。结果:配型组在血小板输注1 h和24 h后的血小板计数增加指数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配型组的血小板输注有效率78.0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22.00%(P<0.05);配型组患儿再次输注的时间间隔长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儿输注24 h后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较输注前均有所缩短,且配型组均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配型组患儿输注24 h后的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分布宽度(PDW)、血小板容积(PCT)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白血病患儿在血小板输注前进行血小板抗体检测及交叉配型输注,可以提高输注有效率,延长再次输注的间隔,改善凝血功能与血小板参数,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小板抗体检测 交叉配型 白血病 凝血功能 血小板参数
下载PDF
反复输血患者的血小板抗体检测及配型前后的疗效对比 被引量:3
4
作者 巴芳芳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16年第25期126-127,共2页
目的对比反复输血患者的血小板抗体检测及配型前后的疗效。方法回顾142例患者的资料。结果同型机采血小板,经不同的输注次数,患者间抗体阳性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反复输血患者、血小板输注方式无显著效果者,应做... 目的对比反复输血患者的血小板抗体检测及配型前后的疗效。方法回顾142例患者的资料。结果同型机采血小板,经不同的输注次数,患者间抗体阳性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反复输血患者、血小板输注方式无显著效果者,应做好早期的血小板抗体检测工作。针对存在血小板抗体患者行交叉配型,可提高患者的输注疗效,防止反复输血,构成不必要的浪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复输血 血小板抗体检测 配型
下载PDF
血小板抗体及血栓弹力图检测在血小板输注效果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朱晓珏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17年第15期66-68,共3页
目的探讨血小板抗体及血栓弹力图检测在血小板输注中的应用。方法选择需要输注血小板的6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血小板抗体及血栓弹力图检测,根据血小板抗体的检查结果分为阳性组和阴性组,根据血栓弹力图检测结果分为出血组和未... 目的探讨血小板抗体及血栓弹力图检测在血小板输注中的应用。方法选择需要输注血小板的6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血小板抗体及血栓弹力图检测,根据血小板抗体的检查结果分为阳性组和阴性组,根据血栓弹力图检测结果分为出血组和未出血组。结果出血组的血小板计数(PLT)、最大血块强度(MA)值均低于未出血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小板抗体阴性组的血小板校正增加指数(CCI)、输注无效率与非溶血性输血反应(NHTR),与阳性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进行血小板输注前进行血小板抗体检测以及血栓弹力图检测是十分有必要的,对于提高血小板输注效果具有积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小板抗体检测 血栓弹力图 检测 血小板输注
下载PDF
交叉配型和血小板抗体检测对保障临床输血安全的应用价值研究 被引量:2
6
作者 郑裕鹏 黄同花 陈斌锋 《青岛医药卫生》 2021年第4期253-255,共3页
目的分析交叉配型和血小板抗体检测对保障临床输血安全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8年6月至2020年6月本院收治的血液病患者8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根据患者血型选择同型血小板输注,观察组进行交叉配型和血小板抗体检测... 目的分析交叉配型和血小板抗体检测对保障临床输血安全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8年6月至2020年6月本院收治的血液病患者8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根据患者血型选择同型血小板输注,观察组进行交叉配型和血小板抗体检测,根据结果输注相合的血小板。比较两组输注有效率、凝血功能及安全性。结果观察组血小板输注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APTT、PT、TT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输血前进行交叉配型和血小板抗体检测能够确保输血安全,减少同种免疫反应,提高输血有效率,促使凝血功能得到改善,且安全性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床输血安全 交叉配型 血小板抗体检测 凝血功能 安全性
下载PDF
反复输血患者的血小板抗体检测结果调查分析 被引量:2
7
作者 贾彦巍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16年第2期178-179,共2页
目的分析反复输血患者的血小板抗体的检测结果。方法对我院反复输血的100例患者进行血小板抗体检测分析。结果 15例患者检出阳性,阳性患者的校正血小板计数增加值低于抗体阴性患者,滤除白细胞之后的阳性检出率低于未滤除白细胞的阳性检... 目的分析反复输血患者的血小板抗体的检测结果。方法对我院反复输血的100例患者进行血小板抗体检测分析。结果 15例患者检出阳性,阳性患者的校正血小板计数增加值低于抗体阴性患者,滤除白细胞之后的阳性检出率低于未滤除白细胞的阳性检出率。结论减少输血次数、输血前滤除白细胞能够有效降低血小板抗体阳性率,对预防免疫性输血无效具有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输血 血小板抗体 检测
下载PDF
三种血小板抗体检测方法的方法学对比研究 被引量:2
8
作者 张冬民 李京 +2 位作者 师丽佳 刘涛 丁月平 《中国输血杂志》 CAS 2022年第11期1164-1166,共3页
目的 探讨血小板抗体不同方法学检测差异。方法 83份经临床评估血小板输血无效标本进行不同方法检测比较,包含:固相酶联免疫吸附检测、液相芯片检测、固相凝集捕获检测,评估不同检测方法的敏感度、重复性与一致性。结果 83份标本中3种... 目的 探讨血小板抗体不同方法学检测差异。方法 83份经临床评估血小板输血无效标本进行不同方法检测比较,包含:固相酶联免疫吸附检测、液相芯片检测、固相凝集捕获检测,评估不同检测方法的敏感度、重复性与一致性。结果 83份标本中3种方法一致性结果为71份(62份阳性,9份阴性),液相芯片检测与酶联免疫吸附检测一致性为95.2%(Kapp值:0.829,P<0.05);酶联免疫吸附检测与固相凝集捕获检测一致性为85.5%(Kapp值:0.512,P<0.05);液相芯片检测与与固相凝集捕获检测一致性为90.3%(Kappa值:0.636,P<0.05)。12份检测不一致标本中,3份仅有固相凝集捕获检测阳性,其他方法阴性,与6位随机献血者交叉配血结果呈现部份交叉配血结果不相合;5份为仅有固相凝集捕获检测阴性,皆为HLA抗体所致;其余4份的固相凝集捕获检测与液相芯片检测皆为阳性,固相酶联免疫吸附检测为阴性。结论 3种检测方法一致性为85.5%,不同方法有各自局限性。固相凝集捕获检测具备快速、中国注册与经济优势可作为初步筛选;液相芯片检测具备最佳诊断力但是用于高通量与HPA/HLA抗体分析;固相酶联免疫吸附检测具备方便操作的优势。联合多种检测方法使用可有效诊断血小板抗体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小板抗体检测 固相酶联免疫吸附检测 液相芯片检测 固相凝集捕获检测
下载PDF
血小板抗体检测及交叉配型对血小板输注无效的临床意义 被引量:1
9
作者 蒋姝婷 燕备战 +1 位作者 闫慧 杨子怡 《社区医学杂志》 2017年第16期1-3,共3页
目的探讨血小板抗体检测及交叉配型对血小板输注无效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16年4—12月期间接受血小板输注治疗的患者42例作为研究对象,将检测结果阳性患者21例划入A组,阴性患者21例划入B组。A组患者中接受交叉配型患者10例划入C组,未... 目的探讨血小板抗体检测及交叉配型对血小板输注无效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16年4—12月期间接受血小板输注治疗的患者42例作为研究对象,将检测结果阳性患者21例划入A组,阴性患者21例划入B组。A组患者中接受交叉配型患者10例划入C组,未接受交叉配型患者11例划入D组,比较AB组的输注成功率和CD组的24 h CCI水平、实验时间和费用。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A组输注成功率61.9%低于B组(90.5%,P<0.05)。C组平均输血后24 h CCI水平[(8.5±0.8)×109/L]高于D组[(2.3±0.5)×109/L,P<0.05)C组实验时间、费用[(60.3±2.6)min、(713.5±50.9)元/次]与D组[(59.2±2.4 min)、(715.7±52.3)元/次]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血小板抗体与血小板输注无效密切相关,交叉配型能够提高患者24 h CCI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小板抗体检测 交叉配型 血小板输注无效
原文传递
血小板输注治疗患者应用交叉配型与血小板抗体检测的临床价值分析 被引量:1
10
作者 刘丰 《医学检验与临床》 2022年第9期27-29,48,共4页
目的:探究交叉配型与血小板抗体检测在血小板输注治疗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0年1月在本院多次接受输注血小板治疗的血液病患者74例,依据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7例。对照组行随机血小板输注,观察组交叉配... 目的:探究交叉配型与血小板抗体检测在血小板输注治疗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0年1月在本院多次接受输注血小板治疗的血液病患者74例,依据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7例。对照组行随机血小板输注,观察组交叉配型与血小板抗体检测后选择相容血小板输注。对比两组的血小板输注有效率,计算1h、24h血小板纠正指数(CCI),并对凝血功能进行评价。结果:74例患者中,抗体阳性患者40例(54.05%),随着血小板输注次数增加,抗体阳性率逐渐升高,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血小板输注有效率(75.68%)明显高于对照组(18.92%),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血小板输注18h及24h时的CCI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输血后的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及凝血酶时间(TT)均明显低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输血前对血小板输注治疗患者使用交叉配型与血小板抗体检测,血小板输注效果显著,可纠正血小板计数并改善患者的凝血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小板输注 交叉配型 血小板抗体检测 血液病
下载PDF
血小板抗体检测的意义及检测技术的研究进展
11
作者 付谦 《中国社区医师》 2018年第25期9-9,11,共2页
长期多次输血维持治疗的患者极易产生血小板相关抗体,从而导致许多严重并发症的发生。文章对血小板抗体检测在输血中的重要意义、血小板抗体检测技术两个方面作一综述。
关键词 血小板抗体 检测 输血
下载PDF
血小板抗体检测及配型对血小板输注无效的临床意义 被引量:17
12
作者 陈活强 蔡葵 容伯芬 《检验医学与临床》 CAS 2012年第14期1704-1705,共2页
目的通过对比血小板配型前后血小板的输注效果,评估血小板抗体检测及配型对血小板输注无效的临床意义。方法以出血症状改善情况、血小板计数增高指数(CCI)、血小板恢复百分率(PPR)为标准,对比配型前后血小板的输注效果。结果 25例血小... 目的通过对比血小板配型前后血小板的输注效果,评估血小板抗体检测及配型对血小板输注无效的临床意义。方法以出血症状改善情况、血小板计数增高指数(CCI)、血小板恢复百分率(PPR)为标准,对比配型前后血小板的输注效果。结果 25例血小板输注无效患者的血小板抗体筛查阳性9例;9例血小板抗体阳性患者血小板交叉配型前后血小板输注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配型后输注的1h和24hCCI、PPR数值明显高于配型前输注的。结论血小板抗体检测及血小板配型输注可以为患者选择适用的血小板,提高单采血小板的输注有效率,避免滥用血小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小板输注无效 血小板抗体检测 血小板配型
下载PDF
血小板抗体检测在肿瘤患者血小板输注中的应用 被引量:14
13
作者 李喜莹 赵国华 +4 位作者 于晶晶 赵维齐 彭涛 刘敏 周冬燕 《北京医学》 CAS 2015年第6期584-587,共4页
目的探讨肿瘤患者血小板抗体产生及输注效果的影响因素。方法采用Galileo-Neo全自动血型仪及Capture-P Ready Screen试剂盒对输注血小板的患者进行输注前、输注后血小板抗体检测,并观察输注疗效。结果143例输血小板患者中,血小板抗体阳... 目的探讨肿瘤患者血小板抗体产生及输注效果的影响因素。方法采用Galileo-Neo全自动血型仪及Capture-P Ready Screen试剂盒对输注血小板的患者进行输注前、输注后血小板抗体检测,并观察输注疗效。结果143例输血小板患者中,血小板抗体阳性57例,阳性率39.9%;输注有效110例,有效率76.9%。单因素分析性别、年龄、血小板输注次数和配型血小板使用对血小板抗体产生有影响(P〈0.05);血小板抗体对血小板输注效果有影响(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男性(OR=2.524,95%CI 1.143-5.574)、血小板输注次数(血小板输注≥5次相比1次,OR=5.554,95%CI 2.296-13.434;血小板输注≥5次相比2次,OR=3.300,95%CI 1.297-8.397)对血小板抗体产生有影响(P〈0.05);血小板抗体对其输注效果有影响(P〈0.05)。结论肿瘤患者血小板抗体产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减少输注次数,能够降低抗体的产生;同时,避免血小板抗体的产生能够提高输注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 血小板抗体检测 输注效果
下载PDF
白癜风患者血小板计数及其抗体的检测研究
14
作者 毕恒 陈莹 《中国医疗美容》 2018年第2期49-52,共4页
目的探讨白癜风患者血小板计数及其抗体的检测结果及意义。方法选择2016年1月至2017年10月期间在本院接诊的100例白癜风患者,按照皮损范围和分布分为局限型组(35例)、泛发型组(35例)和全身型组(30例),另选择同期在本院健康体检的100例... 目的探讨白癜风患者血小板计数及其抗体的检测结果及意义。方法选择2016年1月至2017年10月期间在本院接诊的100例白癜风患者,按照皮损范围和分布分为局限型组(35例)、泛发型组(35例)和全身型组(30例),另选择同期在本院健康体检的100例健康者作为对照组。统计4组进行期、稳定期及恢复期血小板计数指标数值,并比较4组血小板减少发生率和血清抗血小板抗体阳性率。结果局限型组、泛发型组和全身型组进行期、稳定期、恢复期血小板计数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局限型组(8.57%)、泛发型组(17.14%)和全身型组(26.67%)血小板减少发生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0),差异显著(P<0.05);局限型组、泛发型组血小板减少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全身型组,且局限型组显著低于泛发型组,差异均显著(P<0.05)。局限型组(28.57%)、泛发型组(40.00%)和全身型组血清抗血小板抗体阳性率(56.67%)均显著高于对照组(3.0%),差异显著(P<0.05);局限型组、泛发型组血清抗血小板抗体阳性率均显著低于全身型组,且局限型组显著低于泛发型组,差异均显著(P<0.05)。结论白癜风患者存在血小板计数下降及其抗体阳性率升高状况,且不同分型存在一定差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癜风 血小板计数 血清抗血小板抗体 检测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