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哲学剧场:福柯与德勒兹的拟像之舞 被引量:1
1
作者 董树宝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1-9,共9页
在早期论拟像的探索中,福柯将尼采的"永恒回归"思想、克罗索夫斯基的"拟像"理论相互交织、相互融合,渐渐地又融入了一股德勒兹式的暖流,催化着福柯的哲学世界绽放出艳丽的拟像之花。通过评论德勒兹的《差异与重复... 在早期论拟像的探索中,福柯将尼采的"永恒回归"思想、克罗索夫斯基的"拟像"理论相互交织、相互融合,渐渐地又融入了一股德勒兹式的暖流,催化着福柯的哲学世界绽放出艳丽的拟像之花。通过评论德勒兹的《差异与重复》和《意义的逻辑》,福柯戴着德勒兹的"思想面具"阐发自己的哲学,尤其是他创造性地吸收了德勒兹的拟像理念,基于从意义—事件到幻像—事件的思考路径提出了幻像的形而上学,又以波普艺术家安迪·沃霍尔为例阐述了非范畴的存在,开启了反柏拉图主义的理论立场,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像论和拟像理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拟像 幻像 幻像—事件 反柏拉图主义 非范畴的存在
下载PDF
邮轮上的需求和消费符号的变迁 被引量:2
2
作者 涂山 《工业工程设计》 2021年第1期76-82,共7页
过去,欲望和需求驱动着人们生存与繁衍;现在,欲望和需求激发了消费及炫耀行为。“需要是发明之母”这一论点,似乎贯穿了人类发展演化的历史。最初建造邮轮是为了跨洋航行,是典型的需求驱动的发明,早期的跨洋竞速蓝丝带奖以及头等舱室的... 过去,欲望和需求驱动着人们生存与繁衍;现在,欲望和需求激发了消费及炫耀行为。“需要是发明之母”这一论点,似乎贯穿了人类发展演化的历史。最初建造邮轮是为了跨洋航行,是典型的需求驱动的发明,早期的跨洋竞速蓝丝带奖以及头等舱室的设计竞赛满足了交通功能和炫耀这两个原始需求。而随着工业产业能力的进步和奢侈文化的平民符号化,广大民众在社会等级进展之后的文化需求得到了满足,而邮轮解决的也早已不是跨洋交通和迁移这类基本需求,其本身已经成为旅行的目的地,蜕变成为丰盛富裕的商业社会里的一种非物质化的消费行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需求 符号 幻象
下载PDF
怪物、畸形与幽灵--“怪物”概念的三重变体 被引量:2
3
作者 姜宇辉 刘美娟 《探索与争鸣》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74-80,共7页
"怪物/怪物性"并非仅是一个时髦的话题,而是自西方哲学的发端之际就展现出激发思想的强力。亚里士多德对怪物/畸形的辨析,康吉莱姆对正常/病态及规范性的反思,以及德勒兹与加塔利的生成-动物的概念,正是这个概念谱系中的三个... "怪物/怪物性"并非仅是一个时髦的话题,而是自西方哲学的发端之际就展现出激发思想的强力。亚里士多德对怪物/畸形的辨析,康吉莱姆对正常/病态及规范性的反思,以及德勒兹与加塔利的生成-动物的概念,正是这个概念谱系中的三个基本环节。当晚近资本主义日益进入新保守主义阶段之后,怪物概念需要经过重新理解,甚至有必要被幽灵这个新形态所取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怪物 生成-动物 幽灵 正常/病态
原文传递
幻象·幻想·诗意言说——海子抒情短诗解读 被引量:1
4
作者 刘勇 《泰山学院学报》 2006年第5期64-68,共5页
海子及其诗歌是中国当代诗歌史上特殊的文化存在。本文尝试着从存在的表象/幻象、丰盈的想象/幻想、诗意言说方式、神性体验和神性光辉四个方面对海子的抒情短诗进行解读,并探讨和说明海子及其诗歌在诗学理念和美学实践上与梵高、海德... 海子及其诗歌是中国当代诗歌史上特殊的文化存在。本文尝试着从存在的表象/幻象、丰盈的想象/幻想、诗意言说方式、神性体验和神性光辉四个方面对海子的抒情短诗进行解读,并探讨和说明海子及其诗歌在诗学理念和美学实践上与梵高、海德格尔、荷尔德林等人的精神渊源关系。有所发明的是把海子诗歌的幻象体系与海德格尔的天地人神四重世界整体相联系,以及在分析归纳后提出了海子诗歌独特的“诗意言说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子 抒情短诗 幻象 诗意言说方式 海德格尔
下载PDF
Europe as an Idea,Will,and Profanation
5
作者 Szymon Wrobel 《Journal of Philosophy Study》 2019年第11期651-664,共14页
In the paper,the author reflects on Europe as an idea,will,and profanation.He argues that Europe has never crossed the threshold of sheer imagination,i.e.,it has never been realized and it is for this reason that it r... In the paper,the author reflects on Europe as an idea,will,and profanation.He argues that Europe has never crossed the threshold of sheer imagination,i.e.,it has never been realized and it is for this reason that it remains a fantasy haunting the modern politics.The phantasm of Europe―the author claims―turned out to be too weak to allow for the translation of the symbolic into a material dimension of Europe.The author ponders upon the reasons of this weakness to conclude that Europe is not only devoid of imagination,but it is also devoid of will(power)in its preference of the forms of as-if existence(a type of le bovarisme)which exercise the ability to imitate and to consider one as a different self.Following Agamben,the author arrives at the conclusion that the only remaining way of thinking about Europe is in terms of profanation whereby the contents of what was previously ascribed to the realm of the sacred are now accessible to all within the community.Yet,without desecration,the original phantasm of Europe would remain unchallenged and it would resist any attempts of its reconfiguration.Profanation should therefore be conceived as the necessary solicitation in order to create and construe a sort of“anti-device”or“anti-Europe”.Such despoliation of Europe restores the otherwise lost child’s seriousness,the seriousness observed in children playing war games.Transformation of Europe’s institutions(devices or social dispositives)into play is about the only way to lift the burden it has become,in the time when the Europeans have already learned that their achievements no longer constitute a proprium,in other words,Europe no longer has the authority to claim ownership of its achievements/propert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UROPE fundamental phantasm the ungovernable SEIZURE primal scene WILL profanation IDEA PLAY
下载PDF
The Time Events and the Poetics of Care for the Oceans
6
作者 Emily ShuHui Tsai 《Journal of Philosophy Study》 2019年第9期544-552,共9页
The images of the oceans often inspire us to take a poetic lift of the spirit for an escape from the daily boredom or troubles related to the social restriction based on the ideological hierarchy.On the other hand,how... The images of the oceans often inspire us to take a poetic lift of the spirit for an escape from the daily boredom or troubles related to the social restriction based on the ideological hierarchy.On the other hand,however,the collective human desires have no good ethics to discipline the insatiable enjoyment that has obviously damaged the environment and polluted the oceans.In this short paper,I focus on the concepts of the time event,Aion and Chronos,with the three poems related to the images of the oceans written by a Taiwan Residents poet,Hui Tong;I also try to understand how the origin of the water on our Earth comes from.In fact,our Earth has the“liquid”oceans on the surface and also the hidden“solid”oceans,the blue crystal rocks called ringwoodite,within Earth’s mantle.The oceans absorb heat and the tiny ocean plants called phytoplankton drifting with the oceanic currents produce oxygen through photosynthesis for the human health as well.But the contemporary environmental problem is that the chronic damages of the biodiversity by the human collective desires have affected the oceans to become seriously polluted.Therefore,we have the feelings of ambivalence toward the images of the oceans:tranquility,transience,creativity,oblivion or corruption and hostility for the human bad habi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he TIME EVENTS the virtual SINGULARITIES phantasm OCEAN RINGWOODITE
下载PDF
《聊斋》出入幻艺术略论
7
作者 刘廷乾 《邢台师范高专学报》 2001年第1期29-31,共3页
《聊斋》入幻出幻艺术表现为:设置出入幻的因果关系,使幻境的设置真实可信;淡化出入幻的痕迹,使现实与幻境、本体与幻体相渗相融,天然无痕;世情化、世俗化处理幻境情节,达到幻而不幻,从而为神怪题材世情化的创作开创了新路。
关键词 幻境 本体 幻体 聊斋 入幻出幻艺术 虚幻情节 本位角色
下载PDF
统一性、多样性: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和胡塞尔意义上的表象
8
作者 伯特.C.霍普金斯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5-13,103,共10页
胡塞尔推崇现象学批判的明见性,他将明见性的无效性看作明见性的被沉淀,正是在对明见性的寻求中对"去-沉淀"的探究,胡塞尔认为显示了属于现象学认知被给予模式的历史性。为此,胡塞尔导向了伽利略物理学和欧几里德几何学起源的... 胡塞尔推崇现象学批判的明见性,他将明见性的无效性看作明见性的被沉淀,正是在对明见性的寻求中对"去-沉淀"的探究,胡塞尔认为显示了属于现象学认知被给予模式的历史性。为此,胡塞尔导向了伽利略物理学和欧几里德几何学起源的"去沉淀化"。于是,相对于海德格尔的本体论现象学概念和德里达的现象学解构而言,只有胡塞尔的方法能够在认知目标以及这些目标之后的规则那里辨析出预设,并相应在他最重要的承诺——作为严格科学的哲学——那里,以某种方式去适应这两个方面。因此,通过分析现象学认知意义的基础,我们继而了解到胡塞尔相对于海德格尔对现象学的解释学革命和德里达对现象学的解构而言,现象学作为前提科学在方法论上的优越性。然而,胡塞尔对现象学的构想还要回到古希腊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对幻相的争论上来,通过这个争论,我们能够清晰了解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和胡塞尔统一性和多样性之原初表象所特有的历史性。最终,表象的真与假以及真与假的表象给我们提供的是一个超越形而上学的问题,面对这个问题,呼唤而出的是现象学的自我责任,突出的是胡塞尔相对于20世纪其他哲学家的远见,即,如果我们缺乏了单一性和统一性,哲学不仅仅要被委托给多样性,而且也必将因为缺乏对多样性的限制而逐渐被湮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统一性 多样性 表象 沉淀化 幻相 幽灵 诸艾多斯 单一性
原文传递
论中国当代奇幻文学的现代主义“面相”
9
作者 赵臻 《中国美学研究》 2021年第2期104-113,共10页
中国当代奇幻文学具有现代主义的"面相",充分表征于中国当代奇幻文学影视中,它主要由自我的幻象、对现实的反叛与疏离、对人和世界的丑化三个次"面相"组成,它们是现代性锻造的自我主体在中国当代奇幻文学中的呈现... 中国当代奇幻文学具有现代主义的"面相",充分表征于中国当代奇幻文学影视中,它主要由自我的幻象、对现实的反叛与疏离、对人和世界的丑化三个次"面相"组成,它们是现代性锻造的自我主体在中国当代奇幻文学中的呈现。自我将中国当代奇幻文学呈现为自身的表象,在其中自我的唯我与浪漫主义的机缘论相结合,在现实和文本之中演化为对现实的疏离与反抗,这是一种自我异化的行为。在此行为中,实现了对人与世界的丑化。对此的研究,将有效地推进对中国当代奇幻文学的理解和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奇幻文学 现代主义 自我 幻象 反叛 疏离 丑化
原文传递
论文学视域与修辞幻象 被引量:1
10
作者 祝敏青 《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74-79,共6页
修辞幻象即语言制造的幻觉。视域在文学作品中以语言形态出现,当这种形态指称的所指超越了客观现实时,便常出现修辞幻象。文学视域在表现内容和表现形式上的多样性给修辞幻象以极大的空间,修辞幻象的审美价值也拓展了文学语言的表现视... 修辞幻象即语言制造的幻觉。视域在文学作品中以语言形态出现,当这种形态指称的所指超越了客观现实时,便常出现修辞幻象。文学视域在表现内容和表现形式上的多样性给修辞幻象以极大的空间,修辞幻象的审美价值也拓展了文学语言的表现视域。视域与修辞幻象间既有特定的对应关系,又有着错综复杂的多元关系。修辞幻象的生成和领悟,是作者与读者的一种视域沟通。考察文学视域与修辞幻象之间的关系,对从叙述角度领略文学语言的审美价值有着特殊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域 修辞幻象 语言审美
下载PDF
居伊·德波的商品“景观”幻象批判思想 被引量:3
11
作者 刘莉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5年第12期43-47,共5页
法国马克思主义者居伊·德波从"景观社会"的批判视阈出发,揭示了在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在各类电子媒介中商品幻化为影像化的外在形象的展示,商品虚化为广告中的视觉"表象"和符号"意象";同时商品影像不断... 法国马克思主义者居伊·德波从"景观社会"的批判视阈出发,揭示了在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在各类电子媒介中商品幻化为影像化的外在形象的展示,商品虚化为广告中的视觉"表象"和符号"意象";同时商品影像不断"死亡"和"复活",呈现出一条交替变幻的商品影像"河流",纵横扩展着人的消费欲望空间;在商品影像的幻象和幻变背后,是资本主义在经济生产上的"空间化"战略、政治统治上的景观意识形态策略的变化,以及实质不变的资本逻辑。德波的商品景观幻象批判理论,对我们科学审视和批判当今人类的视觉文化和消费文化,具有重要启迪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德波 景观社会 商品幻象 批判 消费文化
下载PDF
席勒的“美育乌托邦” 被引量:1
12
作者 王向峰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1期78-81,共4页
席勒在对法国大革命所抱的美丽幻想失望之后,他以诗人的天真浪漫,设想绕开社会经济和政治制度的改造,致力于美育的方式的社会人心的改造,想使人超越自然界所造成的那个人的样子,把人的自然必然性提高到道德必然性的完美人性。席勒认为... 席勒在对法国大革命所抱的美丽幻想失望之后,他以诗人的天真浪漫,设想绕开社会经济和政治制度的改造,致力于美育的方式的社会人心的改造,想使人超越自然界所造成的那个人的样子,把人的自然必然性提高到道德必然性的完美人性。席勒认为这是人类社会通向真正自由之路,也是人自身实现为人的自由王国之路。席勒的艺术美与美育理论都是围绕这一乌托邦的构建而展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育 乌托邦 美的假象国家 三种冲动
下载PDF
论文学阐释中的主体幻象
13
作者 刘新敖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1期123-127,共5页
主体幻象的提出是对文学阐释活动中主体本质和动态特征关注的必然结果。在文学阐释中,主体幻象从主体差异、语境变化及主体的想象性变化等方面建构阐释所需的间性空间。作为文学阐释对话性维度的有效保障,主体幻象设定了解释学循环的起... 主体幻象的提出是对文学阐释活动中主体本质和动态特征关注的必然结果。在文学阐释中,主体幻象从主体差异、语境变化及主体的想象性变化等方面建构阐释所需的间性空间。作为文学阐释对话性维度的有效保障,主体幻象设定了解释学循环的起点和阐释的限度,在动态的交流结构中实现阐释的合法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体幻象 阐释 间性空间 交流 阐释学循环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