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4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张学良在西安事变和平解决中的地位和作用 被引量:7
1
作者 范丽红 《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3期258-262,共5页
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是促成蒋介石接受张、杨及中共抗日思想的关键。西安事变能够和平解决,真正起决定作用的是事变的主角张学良。在整个西安事变的发展过程中,张学良不仅是和平解决事变的倡导者,还是促进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实施者,张学... 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是促成蒋介石接受张、杨及中共抗日思想的关键。西安事变能够和平解决,真正起决定作用的是事变的主角张学良。在整个西安事变的发展过程中,张学良不仅是和平解决事变的倡导者,还是促进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实施者,张学良作为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主体地位以及发挥出的决定性作用,是应该给予充分肯定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学良 西安事变 和平解决
下载PDF
张学良与“不抵抗主义”及其责任 被引量:4
2
作者 胡玉海 《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3期210-214,共5页
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侵略中国,东北军奉行"不抵抗主义",致使日军在一夜之间占领沈阳,四个多月就占据了全东北。不抵抗政策造成东北军不战而溃,使东北山河转瞬沦陷;不抵抗政策给东北人民带来沉重灾难,给中华民族带来严重危机。... 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侵略中国,东北军奉行"不抵抗主义",致使日军在一夜之间占领沈阳,四个多月就占据了全东北。不抵抗政策造成东北军不战而溃,使东北山河转瞬沦陷;不抵抗政策给东北人民带来沉重灾难,给中华民族带来严重危机。事变前张学良曾主张武力抵抗,是"力避冲突"方针导致"不抵抗主义"的产生和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学良 九一八事变 不抵抗主义
下载PDF
论张学良对“不抵抗”政策的“不辩”之辩 被引量:5
3
作者 沈宗艳 胡玉海 《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340-344,共5页
九一八事变,让张学良背上"不抵抗"的骂名,张学良对此曾表示:不辩不争,毁誉由人。而在张学良的口述中,他谈的最多的是九一八事变中有关"不抵抗"问题,他既反省自我,也为己辩护;他辩驳细节问题,对还原历史至关重要;他... 九一八事变,让张学良背上"不抵抗"的骂名,张学良对此曾表示:不辩不争,毁誉由人。而在张学良的口述中,他谈的最多的是九一八事变中有关"不抵抗"问题,他既反省自我,也为己辩护;他辩驳细节问题,对还原历史至关重要;他承认"判断错误",却否认"不抵抗"。这种"不辩"之辩,不仅颠覆诸多历史观点,化解重要历史疑点,也让人们看清了张学良作为当事人的心路历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学良 九一八事变 “不抵抗”政策
下载PDF
论张学良的体育理念与实践 被引量:5
4
作者 丁立新 陈均 《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8年第1期70-74,共5页
伟大的爱国者张学良在国势危亡的历史条件下继承和发扬了中国近代以来的体育思想,在其基础上形成了"五育并重、注重体育"、"抵御外辱、复兴民族"、"体育走进社会"的"体育救国"理念。在任东北... 伟大的爱国者张学良在国势危亡的历史条件下继承和发扬了中国近代以来的体育思想,在其基础上形成了"五育并重、注重体育"、"抵御外辱、复兴民族"、"体育走进社会"的"体育救国"理念。在任东北大学校长期间,他将其体育理念付诸实施,为东北大学制定了完备的体育发展规划,完善了学校体育设施,引进体育人才,组建各种运动队并组织参与众多的体育活动。发掘、培养、资助中国奥运第一人刘长春是其体育理念与实践的重要结晶和标志。张学良的体育理念与实践为我国体育发展史和东北大学的发展留下了宝贵的精神遗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学良 体育理念 体育实践 东北大学
下载PDF
张学良与东北大学之“国立化”进程 被引量:4
5
作者 黄晓通 《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445-449,共5页
自1928年张学良宣布"易帜"后,国民政府势力开始对东北大学进行浸染与渗透,因东北地方势力依然强劲,故只呈现出"虚位的中央"之状态;"九一八"事变后东北大学内迁关内,财源断竭,国民政府对东大资金援助并加... 自1928年张学良宣布"易帜"后,国民政府势力开始对东北大学进行浸染与渗透,因东北地方势力依然强劲,故只呈现出"虚位的中央"之状态;"九一八"事变后东北大学内迁关内,财源断竭,国民政府对东大资金援助并加强对其控制,东大成为"名义上的国立大学";西安事变后张学良被软禁,国民党得以对东大施以全面整顿、最终接管,使之完全变成国立高校。在东北大学"国立化"这一过程中,充满了中央与地方关系的互动及东大内各派系之冲突,并对东大此后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学良 东北大学 国立化
下载PDF
张学良体育情源探究 被引量:4
6
作者 胡移山 车锦华 《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6期438-441,共4页
分析了张学良终身热爱体育、积极倡导体育、竭力发展体育的深深体育情结之渊源;提出"以健全之身体,求精妙之学问"是张学良体育情源之基点,"健身强国,抵御外侵"是张学良体育情源之核心,"倡导体育,造成复兴民族... 分析了张学良终身热爱体育、积极倡导体育、竭力发展体育的深深体育情结之渊源;提出"以健全之身体,求精妙之学问"是张学良体育情源之基点,"健身强国,抵御外侵"是张学良体育情源之核心,"倡导体育,造成复兴民族之生力"是张学良体育情源之根本三大基本观点;得出张学良决不是单纯地关注体育,而是站在国家的高度、民族的高度、救亡的高度,从战略的意义上来认识体育、倡导体育、发展体育,是要通过发展体育来为振兴中华、复兴民族奠定物质基础和精神基础之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学良 东北大学 体育
下载PDF
张学良口述历史的呈现方式与历史价值探析 被引量:2
7
作者 黄明辉 《兰台世界》 2017年第6期67-69,共3页
张学良口述历史是张学良本人与口述历史工作者共同努力所记录、整理并予以保存的史料,其内容涉及之繁多,已然成为今日学者们解读张学良将军、张氏父子不可或缺的文献,无论是对中国近代史上重大事件之诠释,还是对张学良本人之研究,都提... 张学良口述历史是张学良本人与口述历史工作者共同努力所记录、整理并予以保存的史料,其内容涉及之繁多,已然成为今日学者们解读张学良将军、张氏父子不可或缺的文献,无论是对中国近代史上重大事件之诠释,还是对张学良本人之研究,都提供了一条澄清与揭示某些重大历史细节的线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学良 口述历史 张氏父子 中国近代史
下载PDF
张学良的抗日爱国思想及其时代意义 被引量:3
8
作者 邱秀华 樊丽明 刘双 《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6期426-428,共3页
张学良的抗日爱国思想是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历史和现实结合的角度,分析和论述了张学良抗日爱国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阐明了从东北易帜到西安事变前后张学良抗日爱国思想的发展与变化;着重分析了张学良从执行不抵抗政策... 张学良的抗日爱国思想是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历史和现实结合的角度,分析和论述了张学良抗日爱国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阐明了从东北易帜到西安事变前后张学良抗日爱国思想的发展与变化;着重分析了张学良从执行不抵抗政策到逼蒋抗日和联共抗日的爱国行为与举措;强调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研究张学良抗日爱国思想对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的时代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学良 抗日战争 西安事变
下载PDF
博弈论视角下的西安事变和平解决 被引量:3
9
作者 刘圣陶 罗雄 《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258-262,共5页
博弈论作为分析利益冲突与妥协的工具,它为正确客观地理解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提供了理论视角。张学良、杨虎城基于理性分析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和国内外形势而发动了西安事变。面对由事变引起的军事危机和政治危机,张、杨和中国共产党一道... 博弈论作为分析利益冲突与妥协的工具,它为正确客观地理解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提供了理论视角。张学良、杨虎城基于理性分析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和国内外形势而发动了西安事变。面对由事变引起的军事危机和政治危机,张、杨和中国共产党一道,在理性决策下,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件、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力挫亲日派等派别的阴谋,成功化解危机,与蒋介石达成"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爱国协议。在理性和有限理性的相互妥协下,蒋以"人格"保证履行协议;张学良在未得到中共和杨虎城的同意时,亲送蒋返回南京,西安事变最终和平解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博弈论 西安事变 张学良
下载PDF
张学良“枪杀杨常事件”评析 被引量:2
10
作者 王海晨 郭俊胜 《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8年第5期443-448,共6页
张学良在完成东北易帜后,在内政方面做的第一件大事是枪杀杨宇霆和常荫槐。杨常之所以被杀,是因为他们触犯了为政的大忌,专横跋扈,恣意妄为,不以主帅为重。但考诸事实,杨常虽有致死之由,却无应杀之罪。张学良之所以以中世纪喋血功臣的... 张学良在完成东北易帜后,在内政方面做的第一件大事是枪杀杨宇霆和常荫槐。杨常之所以被杀,是因为他们触犯了为政的大忌,专横跋扈,恣意妄为,不以主帅为重。但考诸事实,杨常虽有致死之由,却无应杀之罪。张学良之所以以中世纪喋血功臣的方式枪杀杨常,主要是受人挑拨,特别是日本人的离间,让张学良感到恐慌。枪杀杨常是未经过任何法律和程序的,枪杀杨常后对东北政局具有正负两方面的影响。张学良枪杀杨常既反映出他具有政治家非凡的决断能力和气魄,同时也反映出他内心还有不自信的一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学良 杨宇霆 常荫槐 杨常事件
下载PDF
“一生凭道义,无处不新春”——张学良用“生命”和自由诠释的道义人生 被引量:2
11
作者 侯雁飞 《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64-169,共6页
"一生凭道义,无处不新春"。综观张学良充满传奇色彩的一生,"道义"无处不在,他那些在中国现代史上产生过重大影响的惊人之举都与"道义"二字相连:凭道义,他劝父罢兵,诠释了百姓大义;凭道义,他毅然易帜、武... "一生凭道义,无处不新春"。综观张学良充满传奇色彩的一生,"道义"无处不在,他那些在中国现代史上产生过重大影响的惊人之举都与"道义"二字相连:凭道义,他劝父罢兵,诠释了百姓大义;凭道义,他毅然易帜、武装调停,诠释了统一大义;凭道义,他辞职下野、送蒋回宁,诠释了荣辱大义;凭道义,他西安兵谏,诠释了民族大义;凭道义,他放弃自由,诠释了人格大义。张学良用自己的"生命"和自由诠释了人间大义。这就是张学良精彩的道义人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学良 道义人生 民族 统一 大义
下载PDF
对张学良教育思想的探讨 被引量:2
12
作者 魏向前 丁晓春 《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1期37-41,共5页
指出张学良不仅是一位爱国将军,一位民族英雄,也是一位杰出的热心教育事业的教育家。阐明了张学良的教育兴国思想,五育并重的人才培养方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名师创名校,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和按照社会需求办学等教育思想,堪... 指出张学良不仅是一位爱国将军,一位民族英雄,也是一位杰出的热心教育事业的教育家。阐明了张学良的教育兴国思想,五育并重的人才培养方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名师创名校,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和按照社会需求办学等教育思想,堪称中国现代教育事业发展的先行。尤其强调了这些教育思想对东北大学的发展更是起到了奠基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学良 东北大学 教育思想 教育兴国 五育并重
下载PDF
张学良国家统一观的理念与实践 被引量:1
13
作者 胡玉海 《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2期153-158,共6页
张学良的国家统一观,是在维护国家和平统一的实践中逐渐形成的。首先他在参加军阀战争中,就提出了反对军阀干涉政治的主张,这是他追求国家统一的心理诉求;东北易帜和易帜后,他把拥护中央、服从政府,作为实现国家统一的政治理念;旅欧后... 张学良的国家统一观,是在维护国家和平统一的实践中逐渐形成的。首先他在参加军阀战争中,就提出了反对军阀干涉政治的主张,这是他追求国家统一的心理诉求;东北易帜和易帜后,他把拥护中央、服从政府,作为实现国家统一的政治理念;旅欧后他试图借助德意经验,拥护一个领袖,实行一种主义,以实现国家强盛;西安事变前后,他主张停止内战一致抗日,这是张学良国家统一理念的修正与升华。从反对军阀干政到西安事变,都体现了张学良牺牲“小我”成就“大我”,以维护国家统一的价值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学良 国家统一观 理论与实践
下载PDF
张学良教育思想及其现代解读 被引量:2
14
作者 章毛平 《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2期159-163,共5页
张学良将军是著名的爱国将领,中华民族的千古功臣。他不仅在政治、军事等方面颇有成就和影响,而且在教育方面也有不少创见并开展了有效的实践。他视教育为中国之希望、东北之希望,视人才为中国之未来、东北之未来。在他看来,“教育为神... 张学良将军是著名的爱国将领,中华民族的千古功臣。他不仅在政治、军事等方面颇有成就和影响,而且在教育方面也有不少创见并开展了有效的实践。他视教育为中国之希望、东北之希望,视人才为中国之未来、东北之未来。在他看来,“教育为神圣事业”,“教育是建国之本”。认真解读张学良重教兴国的远见卓识,可以发现其中的许多观点对当今的教育仍具有启发和借鉴意义:教育的主旨是修养人格,这是教育之根本;大学的主要功能是培养人才、阐明学术;人才的标准是要能够担负国家和社会的责任;教育要服务于社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学良 教育思想 人才培养 现代意义
下载PDF
九一八前以张学良为首的东北当局的对日方针——以万宝山事件和中村事件为例 被引量:2
15
作者 王惠宇 《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444-448,共5页
万宝山事件和中村事件是九一八事变前在东北发生的两起严重的国际事件,在由两事件引起的中日交涉中,以张学良为首的东北地方当局对日本采取隐忍退让、力避冲突的方针。张学良之所以采取如此方针,一方面是由于中国国内内争未消的局面及... 万宝山事件和中村事件是九一八事变前在东北发生的两起严重的国际事件,在由两事件引起的中日交涉中,以张学良为首的东北地方当局对日本采取隐忍退让、力避冲突的方针。张学良之所以采取如此方针,一方面是由于中国国内内争未消的局面及其在其中所处的地位所决定,另一方面是由于张学良本人对日本和当时的国际格局的错误判断造成。这一方针不仅助长了日本侵略者的气焰,加速了九一八事变的爆发,"力避冲突"最终也发展成为九一八事变爆发后的"不抵抗主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学良 东北当局 对日方针 万宝山事件 中村事件
下载PDF
张学良教育救国思想及其当代意义 被引量:2
16
作者 邱秀华 张中波 《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1期60-64,共5页
张学良教育救国思想形成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在分析了张学良“教育为民族存亡所系”教育思想重要性的基础上,论述了张学良“教育救国”思想的基本内涵,即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坚持“五育并重”的教育方针,注重“学以致用”... 张学良教育救国思想形成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在分析了张学良“教育为民族存亡所系”教育思想重要性的基础上,论述了张学良“教育救国”思想的基本内涵,即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坚持“五育并重”的教育方针,注重“学以致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提倡“兼收并蓄”开放式的办学理念等。特别强调了教育在中华民族振兴中的战略性地位及张学良教育救国思想的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学良 教育救国 当代意义
下载PDF
论张学良的和平统一观 被引量:1
17
作者 薛锋 《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1期65-68,共4页
张学良和平统一观的基本内涵是“息内争、御外侮”。“息内争”与“御外侮”之间具有内在的、必然的联系,两者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这两方面共同影响着张学良政治生涯的所作所为。张学良和平统一观的形成发展过程及其实... 张学良和平统一观的基本内涵是“息内争、御外侮”。“息内争”与“御外侮”之间具有内在的、必然的联系,两者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这两方面共同影响着张学良政治生涯的所作所为。张学良和平统一观的形成发展过程及其实践是与其所经历的东北易帜、中原大战、西安事变等一些重大历史事件密切相关的,特定的历史时代和张学良本人与众不同的特殊经历决定了他极具特色的和平统一观。其和平统一观既具有进步性,又具有历史的局限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学良 和平统一 东北易帜 中原大战 西安事变
下载PDF
东北军论析 被引量:2
18
作者 胡玉海 范丽红 《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8年第4期341-346,共6页
东北军诞生于东北易帜后,在九一八事变后开始分化,其中大部分东北军奉命入关。在西安事变后,东北军则进一步分化,在国民政府的分化政策下,最终解体。东北军虽然是东北的地方军队,却经历和参与了民国时期所有的重大事件,并是国内唯一一... 东北军诞生于东北易帜后,在九一八事变后开始分化,其中大部分东北军奉命入关。在西安事变后,东北军则进一步分化,在国民政府的分化政策下,最终解体。东北军虽然是东北的地方军队,却经历和参与了民国时期所有的重大事件,并是国内唯一一支经历14年抗日的军队。东北军虽然是服务于民国政治的政治军事集团,但却具有政治意识淡薄和封建意识较浓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北军 张学良 九一八事变 西安事变
下载PDF
对张学良联共抗日思想形成的几点思考 被引量:2
19
作者 邱秀华 陈静 《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3期199-201,共3页
指出中华民族的千古功臣张学良将军,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一位真正朋友。论述了张学良联共抗日的思想基础、形成及其实现联共抗日的途径。同时,对张学良联共抗日思想与行动进行了评析,从而为学术界进一步研究和评价张学良将军与中国共产党... 指出中华民族的千古功臣张学良将军,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一位真正朋友。论述了张学良联共抗日的思想基础、形成及其实现联共抗日的途径。同时,对张学良联共抗日思想与行动进行了评析,从而为学术界进一步研究和评价张学良将军与中国共产党人的关系提供了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学良 联共抗日 中国共产党人
下载PDF
张学良品评历史人物的标准与特点 被引量:1
20
作者 胡玉海 郭俊胜 《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535-539,共5页
张学良恢复自由后,开始接受媒体和专家学者的采访,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张学良口述历史。张学良口述历史内容涉及很多方面,其中谈历史人物占有较大的比例。张学良评论历史人物,既不像一般政治家那样强调政治,也有别于学者的咬文嚼字,具有鲜... 张学良恢复自由后,开始接受媒体和专家学者的采访,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张学良口述历史。张学良口述历史内容涉及很多方面,其中谈历史人物占有较大的比例。张学良评论历史人物,既不像一般政治家那样强调政治,也有别于学者的咬文嚼字,具有鲜明的个人的独到见解:他注重实际,评论人用事实来说话;他强调做人,看人不以成败论英雄;他对不同人物,采用不同的标准;他认为兼具雄才大略者,才能得天下。张学良对中国近代史上诸多人物的评论,对我们深入研究中国近代史,具有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学良 口述历史 蒋介石 张作霖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