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霉菌性阴道炎患者外周血、阴道分泌物炎症指标检测研究的临床意义 被引量:30
1
作者 沈琰 曹姗 《中国妇幼保健》 CAS 2020年第1期110-113,共4页
目的探讨霉菌性阴道炎患者外周血、阴道分泌物炎症指标检测变化,为患者提供临床指导。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8年12月来该院治疗的霉菌性阴道炎患者80例作为观察组,采用奥硝唑治疗,另外选取体检健康者40例作为对照组,检测并比较入选者治... 目的探讨霉菌性阴道炎患者外周血、阴道分泌物炎症指标检测变化,为患者提供临床指导。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8年12月来该院治疗的霉菌性阴道炎患者80例作为观察组,采用奥硝唑治疗,另外选取体检健康者40例作为对照组,检测并比较入选者治疗前和治疗后外周血和阴道分泌物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2 (IL-2)、白细胞介素-4(IL-4)、白细胞介素-6 (IL-6)、白细胞介素-10 (IL-10)和白细胞介素-12 (IL-12)炎症指标变化,还有CD3^+、CD4^+和CD8^+T淋巴细胞的水平变化。结果治疗前,观察组外周血和阴道分泌物中TNF-α、IL-2、IL-12、CD3^+、CD4^+和CD8^+T淋巴细胞的水平变化均明显低于对照组,IL-4、IL-6和IL-10水平变化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治疗后,观察组TNF-α、IL-2、IL-12、CD3^+、CD4^+和CD8^+T淋巴细胞的水平变化均明显高于治疗前,IL-4、IL-6和IL-10水平变化均明显低于治疗前(均P<0. 05),而观察组各指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霉菌性阴道炎患者外周血、阴道分泌物中TNF-α、IL-2、IL-12、CD3^+、CD4^+和CD8^+T淋巴细胞因子下调表达,IL-4、IL-6和IL-10呈上调表达,说明这些炎症指标检测与疾病发展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霉菌性阴道炎 外周血 阴道分泌物 T淋巴细胞 炎症指标
原文传递
外周血miRNA的诊断意义 被引量:11
2
作者 吴瑞珊 温旺荣 《分子诊断与治疗杂志》 2012年第2期131-136,共6页
microRNAs是一类广泛存在于真核细胞中的长约22个核苷酸的非编码RNA分子。外周血miRNA与生长发育及妊娠等生理现象的改变密切相关,在疾病的诊断、鉴别诊断、预后判断以及法医鉴定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关键词 MIRNA 外周血 生物标志物
下载PDF
重症肺部感染合并呼吸衰竭患者外周血生物标志物水平与预后的关系 被引量:8
3
作者 吴明 杨雁 +3 位作者 游红君 刘晓姝 袁利 张梅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370-374,共5页
目的 针对重症肺部感染合并呼吸衰竭,筛选出准确可靠的外周血生物标志物,分析其对预后的预测评估价值。方法 选取2019年1月-2020年12月医院收治的重症肺部感染合并呼吸衰竭患者117例,并根据28 d预后情况分为生存组84例和死亡组33例。分... 目的 针对重症肺部感染合并呼吸衰竭,筛选出准确可靠的外周血生物标志物,分析其对预后的预测评估价值。方法 选取2019年1月-2020年12月医院收治的重症肺部感染合并呼吸衰竭患者117例,并根据28 d预后情况分为生存组84例和死亡组33例。分析转入重症监护室(ICU)后静脉血检测相关指标结果。结果 死亡组患者白细胞介素-6(IL-6)、降钙素原(PCT)、红细胞沉降率(ESR)、淀粉样蛋白A(SAA)、D-二聚体(D-D)、血肌酐(Cr)、血尿素氮(BUN)、B型利钠肽(NT-proBNP)、巨噬细胞炎症蛋白-2(MIP-2)、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中枢神经特异性蛋白(S100-β)、髓过氧化物酶(MPO)水平均高于生存组(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IL-6、PCT、D-D、BUN、NT-proBNP、HMGB1、S100-β是评估预后的影响因素;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显示上述指标评估预后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06、0.722、0.728、0.784、0.682、0.707、0.741。BUN的灵敏度最高,为84.52%,HMGB1特异度最高,为78.79%。结论 针对重症肺部感染合并呼吸衰竭的预后评估,筛选出7个有价值的外周血生物标志物,分别为IL-6、PCT、D-D、BUN、NT-proBNP、HMGB1和S100-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症肺部感染 呼吸衰竭 外周血 生物标志物 预后
原文传递
Biomarkers in schizophrenia:A focus on blood based diagnostics and theranostics 被引量:7
4
作者 Chi-Yu Lai Elizabeth Scarr +3 位作者 Madhara Udawela Ian Everall Wei J Chen Brian Dean 《World Journal of Psychiatry》 SCIE 2016年第1期102-117,共16页
Identifying biomarkers that can be used as diagnostics or predictors of treatment response(theranostics) in people with schizophrenia(Sz) will be an important step towards being able to provide personalized treatment.... Identifying biomarkers that can be used as diagnostics or predictors of treatment response(theranostics) in people with schizophrenia(Sz) will be an important step towards being able to provide personalized treatment. Findings from the studies in brain tissue have not yet been translated into biomarkers that are practical in clinical use because brain biopsies are not acceptable and neuroimaging techniques are expensive and the results are inconclusive. Thus, in recent years, there has been search for blood-based biomarkers for Sz as a valid alternative. Although there are some encouraging preliminary data to support the notion of peripheral biomarkers for Sz, it must be acknowledged that Sz is a complex and heterogeneous disorder which needs to be further dissected into subtype using biological based and clinical markers. The scope of this review is to critically examine published blood-based biomarker of Sz, focusing on possible uses for diagnosis, treatment response, or their relationship with schizophreniaassociated phenotype. We sorted the studies into six categories which include:(1) 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2) inflammation and immune function;(3) neurochemistry;(4) oxidative stress response and metabolism;(5) epigenetics and micro RNA; and(6) transcriptome and proteome studies. This review also summarized the molecules which have been conclusively reported as potential blood-based biomarkers for Sz in different blood cell types. Finally, we further discusses the pitfall of current blood-based studies and suggest that a prediction model-based, Sz specific, bloodoriented study design as well as standardize blood collection conditions would be useful for Sz biomarker developm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CHIZOPHRENIA peripheral blood biomarker DIAGNOSTICS Schizophrenia-associated PHENOTYPE Treatment response Clinical courses
下载PDF
儿童支气管哮喘外周血生物标志物的研究进展
5
作者 宋玉萍 罗蓉 《国际儿科学杂志》 2024年第6期369-372,共4页
支气管哮喘是儿童常见的慢性呼吸道疾病之一,主要表现为气道高反应性和慢性气道炎症,该病在表型、临床表现、病程及治疗反应上均存在差异。因此,需要更精确、易获取的生物标志物来进行诊断和评估。外周血生物标志物只需采集血液样本,可... 支气管哮喘是儿童常见的慢性呼吸道疾病之一,主要表现为气道高反应性和慢性气道炎症,该病在表型、临床表现、病程及治疗反应上均存在差异。因此,需要更精确、易获取的生物标志物来进行诊断和评估。外周血生物标志物只需采集血液样本,可进行重复抽取且易于定量,有望提高哮喘的诊治效率,成为临床诊疗的一种选择。该文就近年发现的外周血生物标志物在识别儿童哮喘表型、评估严重程度以及预测治疗效果等领域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哮喘患儿提供个体化医疗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 支气管哮喘 外周血 生物标志物
原文传递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相关外周血生物标志物的研究进展
6
作者 顾新月 张锴 刘莉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840-845,共6页
肿瘤精准治疗已经进入以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s)为代表的免疫治疗时代。以肿瘤组织为基础的检测,如程序性死亡受体配体-1和肿瘤突变负荷等是临床用于筛选ICIs获益人群的常见生物标志物。但基于组织的检测存在组织标本不足和需要进行有... 肿瘤精准治疗已经进入以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s)为代表的免疫治疗时代。以肿瘤组织为基础的检测,如程序性死亡受体配体-1和肿瘤突变负荷等是临床用于筛选ICIs获益人群的常见生物标志物。但基于组织的检测存在组织标本不足和需要进行有创、复杂的操作等缺陷,限制了其广泛应用,而近来兴起的外周血生物标志物为这些缺陷提供了一种非侵入性的解决方案。本综述总结了ICIs相关外周血生物标志物的研究进展,以期为临床筛选ICIs获益人群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 外周血 生物标志物
下载PDF
阿尔茨海默病外周血新型生物标志物研究进展
7
作者 张丹丹 任国强 +3 位作者 吴晶 魏伟 李学忠 陈晓鹏 《中华神经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513-519,共7页
阿尔茨海默病(AD)是一种神经退行性疾病,主要表现为进行性记忆缺陷和认知功能下降。既往关于AD外周血生物标志物的研究多集中于病理标志物如β-淀粉样蛋白(Aβ)和磷酸化tau蛋白(p-tau)的改变上。本文围绕近几年AD外周血新型生物标志物... 阿尔茨海默病(AD)是一种神经退行性疾病,主要表现为进行性记忆缺陷和认知功能下降。既往关于AD外周血生物标志物的研究多集中于病理标志物如β-淀粉样蛋白(Aβ)和磷酸化tau蛋白(p-tau)的改变上。本文围绕近几年AD外周血新型生物标志物如炎性因子、代谢指标、非编码RNA等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AD的诊断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尔茨海默病 外周血 新型生物标志物
原文传递
鼻咽癌患者外周血中循环miR-31-5p表达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5
8
作者 易世江 熊伟明 +3 位作者 栗子芳 凌月福 何晓松 刘鹏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1953-1956,共4页
目的探讨miR-31-5p在鼻咽癌患者外周血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应用荧光定量PCR检测55例鼻咽癌患者和55例健康人外周血miR-31-5p相对表达量,分析两者之间的表达差异,探讨其与鼻咽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以及放疗的关系。结果 miR-31-5p在... 目的探讨miR-31-5p在鼻咽癌患者外周血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应用荧光定量PCR检测55例鼻咽癌患者和55例健康人外周血miR-31-5p相对表达量,分析两者之间的表达差异,探讨其与鼻咽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以及放疗的关系。结果 miR-31-5p在鼻咽癌患者外周血中的表达水平明显低于健康人(P <0.01);鼻咽癌患者外周血miR-31-5p的表达水平与肿瘤T分期、局部有无淋巴转移、临床分期相关,但与性别、年龄及是否发生远处转移不相关。同时,放疗抵抗组miR-31-5p表达水平较放疗敏感组下降(P <0.01)。结论 miR-31-5p的低表达与鼻咽癌的发展及放疗有关,它可能成为鼻咽癌新的肿瘤标志物和治疗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鼻咽癌 外周血 循环 miR-31-5p 放疗 分子标志物
下载PDF
外周血lncRNA NEAT1在恶性肿瘤诊断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9
作者 何静(综述) 侯玉磊 陈辉(审校) 《现代医药卫生》 2023年第10期1732-1736,共5页
核富集转录本1(NEAT1)是一种长链非编码RNA(lncRNA),在多种类型肿瘤中表达水平上调。LncRNA NEAT1不仅参与调控肿瘤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还与肿瘤分期、转移复发和不良预后有关。外周血lncRNA NEAT1在肿瘤诊断中也显示出独特的价值。... 核富集转录本1(NEAT1)是一种长链非编码RNA(lncRNA),在多种类型肿瘤中表达水平上调。LncRNA NEAT1不仅参与调控肿瘤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还与肿瘤分期、转移复发和不良预后有关。外周血lncRNA NEAT1在肿瘤诊断中也显示出独特的价值。该文对近年来关于外周血lncRNA NEAT1作为恶性肿瘤诊断标志物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ncRNA NEAT1 外周血 液体活检 ROC曲线 癌症 生物标志物 综述
下载PDF
中国人群外周血RABL6基因甲基化与早期肺癌的关联性研究
10
作者 黄海霞 乔荣 +3 位作者 李梦夏 顾万建 韩宝惠 杨蓉西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030-1036,共7页
目的基于病例对照研究,探索中国人群外周血RABL6基因甲基化水平与早期肺癌(LC)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定量检测275例LC患者(81.5%为Ⅰ期)和年龄、性别匹配的185例良性肺结节对照以及267例健康对照外周... 目的基于病例对照研究,探索中国人群外周血RABL6基因甲基化水平与早期肺癌(LC)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定量检测275例LC患者(81.5%为Ⅰ期)和年龄、性别匹配的185例良性肺结节对照以及267例健康对照外周血RABL6中7个CpG位点的甲基化水平。采用无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法分析RABL6甲基化水平与LC之间的相关性。应用Mann-Whitney U检验比较不同临床特征分组之间RABL6甲基化水平。结果与健康对照比较,RABL6_CpG_17甲基化水平与LC在女性中呈负相关(甲基化水平每减少10%:OR=2.47,95%CI=1.19~5.13,P=0.016),在男性中呈正相关(甲基化水平每减少10%:OR=0.52,95%CI=0.29~0.94,P=0.030)。此外,在年龄>55岁的人群中观察到了RABL6_CpG_2和RABL6_CpG_5位点的高甲基化与LC存在关联(甲基化水平每减少10%:OR=0.77,95%CI=0.60~0.99,P=0.038;OR=0.58,95%CI=0.34~0.97,P=0.038)。结论外周血RABL6甲基化水平与早期LC之间存在关联,为开发基于外周血DNA甲基化来评估早期LC风险的潜在标志物提供了新的线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癌 DNA甲基化 RABL6 外周血 生物标志物
下载PDF
外周血中血脑屏障损伤新型标记物脑微血管内皮细胞检测方法的建立 被引量:3
11
作者 李妍 杜蕾 +5 位作者 袁霖 陈德喜 邱嘉文 何肖龙 曹虹 黄胜和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1733-1737,共5页
目的建立检测人血脑屏障(BBB)损伤新型标记物外周循环血中脑微血管内皮细胞(c BMECs)的实验方法。方法选取33名AIDS脑病病例与13名健康对照分组实验,应用免疫磁珠吸附AIDS脑病病例组及健康对照组外周血中内皮细胞后涂片,免疫荧光三重染... 目的建立检测人血脑屏障(BBB)损伤新型标记物外周循环血中脑微血管内皮细胞(c BMECs)的实验方法。方法选取33名AIDS脑病病例与13名健康对照分组实验,应用免疫磁珠吸附AIDS脑病病例组及健康对照组外周血中内皮细胞后涂片,免疫荧光三重染色法检测涂片中的c BMECs及相关内皮细胞(c ECs和EPCs),并观察其与BBB损伤的关系。结果免疫荧光三重染色法成功检测到细胞型为CD146+/CD133-/S100B+的c BMECs细胞,CD146+/CD133-/S100B-的c ECs细胞和CD133+/CD146+/S100B-的EPCs细胞。结果显示,病例组三种细胞含量均高于对照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c BMECs、c ECs、EPCs分别为t=4.298,P<0.01;t=4.886,P<0.01;t=4.889,P<0.01)。此外,以c BMECs含量与HIV病毒载量做散点图,可见c BMECs含量随病毒载量增加而增加,且具有统计学意义(r=0.928,P<0.01)。结论用临床病人标本成功建立了在外周血中检测BBB损伤新型标记物c BMECs的实验方法。BBB损伤病人外周血中c BMECs含量显著高于健康人。新型标记物c BMECs在无创检测BBB损伤方面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周血 生物标记物 脑微血管内皮细胞 血脑屏障损伤
下载PDF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外周血NK细胞亚型和功能分子变化的研究 被引量:3
12
作者 徐淑娟 邵宗鸿 +4 位作者 付蓉 王化泉 刘惠 刘春燕 张薇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832-836,共5页
目的:分析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患者外周血自然杀伤(NK)细胞亚型和功能分子的变化及其与骨髓恶性克隆的相关性,并对不同危险度进行分析,探讨NK细胞在MDS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用流式细胞术检测2015-2016年间收治的35例MDS患者外周... 目的:分析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患者外周血自然杀伤(NK)细胞亚型和功能分子的变化及其与骨髓恶性克隆的相关性,并对不同危险度进行分析,探讨NK细胞在MDS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用流式细胞术检测2015-2016年间收治的35例MDS患者外周血NK细胞数量及其表面功能分子NKp30、NKp46、NKG2A的表达,并与34名正常对照比较;分析上述变化与骨髓原始细胞百分比、外周血中性粒细胞绝对值、血红蛋白量(Hb)相关性。结果:MDS组NK细胞、CD56^(dim)NK细胞的相对数量和绝对值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而CD56^(bright) NK细胞数量高于对照组。分析NK细胞的亚型构成发现,MDS组NK细胞杀伤性亚型CD56^(dim) NK比例降低,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MDS组NK细胞表面活化性受体NKp30和NKp46的表达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在MDS组中,高危组NK细胞、CD56^(dim)NK细胞明显低于低危组(P<0.05)。MDS患者NK细胞数量与骨髓原始细胞比例(CD34^+%)呈负相关(r=-0.53),与中性粒细胞数(ANC)和血红蛋白含量(Hb)呈正相关(r=0.52);骨髓原始细胞数(CD34^+%)与NKp46的表达与呈负相关(r=-0.584),与NKG2A的表达呈正相关(r=0.523)。结论:MDS患者外周血NK细胞数量不足,亚群失调和功能下降可能导致疾病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自然杀伤细胞 外周血 功能分子
下载PDF
利用血清肿瘤标志物诊断恶性肿瘤的技术方法 被引量:3
13
作者 刘森 沈野 于洪飞 《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2282-2286,共5页
及时的诊断和手术是治疗肿瘤的有效手段。相比肿瘤活组织检查,血液样本具有相对容易获取、无创伤、操作简便易行等优点,因此血清肿瘤标记物的检测对于恶性肿瘤的诊断价值越来越受到研究人员的重视。本研究综述了近年来的一些新的检测技... 及时的诊断和手术是治疗肿瘤的有效手段。相比肿瘤活组织检查,血液样本具有相对容易获取、无创伤、操作简便易行等优点,因此血清肿瘤标记物的检测对于恶性肿瘤的诊断价值越来越受到研究人员的重视。本研究综述了近年来的一些新的检测技术,并从DNA、RNA、表观遗传、宏基因组和蛋白质组水平探讨了血清肿瘤标记物的检测方法及其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 外周血标记物 血清游离DNA 血清miRNA
原文传递
外周血中钙调蛋白对阿尔茨海默病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2
14
作者 高丽丽 唐咏春 +1 位作者 毛德军 邢岩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16年第2期50-53,共4页
目的检测阿尔茨海默病(AD)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和血浆中钙调蛋白(CaM)的表达水平,评价其作为AD生物标志物的诊断价值。方法将2013年2月~2015年1月于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海慈医院就诊和体检的对象共116例纳入本研究,包括AD患者40... 目的检测阿尔茨海默病(AD)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和血浆中钙调蛋白(CaM)的表达水平,评价其作为AD生物标志物的诊断价值。方法将2013年2月~2015年1月于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海慈医院就诊和体检的对象共116例纳入本研究,包括AD患者40例、轻度认知障碍(MCI)患者20例、帕金森病(PD)患者20例、额颞叶痴呆(FTD)患者10例、路易体痴呆(DLB)患者10例、进行性核上性麻痹(PSP)患者6例、认知正常的健康体检者(对照组)10名。取外周血分离单个核细胞和血浆,采用Western blot和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检测CaM在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和血浆中的表达水平.并通过绘制ROC曲线判断其诊断能力。结果AD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和血浆中CaM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CaM的表达水平不随AO的进展变化。以对照组和PSP、DLB、FTD、PD患者中CaM的表达作为标准绘制ROC曲线,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58、0.946、0.846、0.958和0.896。结论CaM在AD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和血浆中高表达,是一种潜在的AD生物标志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尔茨海默病 钙调蛋白 外周血 生物标志物 诊断价值
下载PDF
创伤后应激障碍模型小鼠外周血生物标志物的筛选
15
作者 潘婧宇 李一章 +7 位作者 黄依南 姜东伯 李季锦 周顺 刘斌 苑会羚 金银川 杨琨 《空军军医大学学报》 CAS 2022年第7期856-859,866,共5页
目的探究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模型小鼠外周血血清生物标志物。方法将28只雄性C57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14只)和模型组(14只)。适应性饲养7 d后,模型组小鼠连续足底电击5 d后进行束缚、游泳、麻醉造模过程,对照组小鼠常规喂养,不加干预。... 目的探究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模型小鼠外周血血清生物标志物。方法将28只雄性C57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14只)和模型组(14只)。适应性饲养7 d后,模型组小鼠连续足底电击5 d后进行束缚、游泳、麻醉造模过程,对照组小鼠常规喂养,不加干预。造模7 d后,采用旷场实验、高架十字实验和条件恐惧实验检测小鼠行为学变化,并分离血清进行蛋白芯片实验筛选和ELISA实验验证。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小鼠旷场中央时间减少(P<0.01),高架十字开臂区域运动时间减少(P<0.01),条件恐惧不动时间明显增加(P<0.01);通过对比PTSD模型组和对照组小鼠外周血血清中111种炎症因子和趋化因子,发现14种变化明显的因子,其中IGFBP-1、CCL11变化最显著;ELISA实验验证模型组小鼠外周血血清IGFBP-1浓度升高,CCL11浓度降低(P<0.01)。结论IGFBP-1和CCL11在PTSD模型小鼠外周血血清中变化最显著,可作为PTSD模型小鼠外周血生物标志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伤后应激障碍 小鼠 外周血 生物标志物 炎症因子
下载PDF
尘肺病患者外周血中SDC-2基因的表达变化 被引量:1
16
作者 赵红胜 余国营 +5 位作者 姜峰 王平 韩林 刘康栋 赵凤玲 吕玉民 《中国卫生检验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1742-1745,共4页
目的:测定尘肺病患者外周血中SDC-2基因的表达水平,探讨检测该指标作为尘肺病相关生物标志物的可行性。方法:分别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和实时定量RT-PCR方法,对77例尘肺病患者和162例健康体检者外周血中SDC-2基因的表达变化进行测... 目的:测定尘肺病患者外周血中SDC-2基因的表达水平,探讨检测该指标作为尘肺病相关生物标志物的可行性。方法:分别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和实时定量RT-PCR方法,对77例尘肺病患者和162例健康体检者外周血中SDC-2基因的表达变化进行测定。结果:尘肺病患者血清SDC-2的浓度为42.37±19.32 pg/ml,健康对照组为37.08±6.24 pg/ml,两组之间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F=3.278,P=0.074);矽肺患者血清SDC-2的浓度水平高于煤工尘肺患者,但两者未有统计学差异(F=0.803,P=0.377);不同影像分期尘肺病患者血清中SDC-2的浓度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尘肺病患者肺功能损害程度与血清SDC-2浓度没有相关性(r=-0.159,P=0.361);SDC-2基因转录水平的变化趋势与其血清浓度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结论:SDC-2基因的表达变化作为尘肺病相关血液学生物标志物可能是不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尘肺 外周血 SDC-2 生物标志物
原文传递
血浆热休克蛋白90α水平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中的临床价值 被引量:1
17
作者 张逸寅 顾康生 +3 位作者 张腾腾 李倩倩 汪倩玲 王慧 《阜阳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1年第3期48-54,共7页
为探究血浆热休克蛋白90α(Heat shock protein 90α,HSP90α)水平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中的临床价值,了解其是否可作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病情监测和近期疗效判断的肿瘤指标。本研究纳入60例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通过酶联免... 为探究血浆热休克蛋白90α(Heat shock protein 90α,HSP90α)水平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中的临床价值,了解其是否可作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病情监测和近期疗效判断的肿瘤指标。本研究纳入60例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通过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血浆HSP90α表达,了解其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以及治疗前后该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发现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血浆HSP90α中位数为86.57 ng/ml。HSP90α的水平与Lugano分期、IPI评分、外周血LDH水平、ECOG评分以及结外病变个数存在统计学关联。同一患者中HSP90α和LDH水平之间呈显著正相关。在获得肿瘤客观缓解或疾病控制的患者中,评估疗效时HSP90α水平较基线显著下降。而在一线治疗失败时,患者血浆HSP90α水平较基线显著升高。提示HSP90α可作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病情监测及近期疗效判断的血浆肿瘤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 热休克蛋白90Α 外周血 肿瘤标志物
下载PDF
微小RNA-186在原发性无精子症病人外周血中的表达及诊断价值
18
作者 佟凯军 张亮 +1 位作者 汤坤龙 杨长海 《蚌埠医学院学报》 CAS 2021年第11期1572-1575,共4页
目的:检测微小RNA-186(miR-186)在原发性无精子症(IA)病人外周血中的表达量,并探讨其对IA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2015-2017年在泌尿外科就诊的IA病人(IA组)140例和正常生育的男性(对照组)140名的外周血标本。常规提取外周血DNA和RNA,采... 目的:检测微小RNA-186(miR-186)在原发性无精子症(IA)病人外周血中的表达量,并探讨其对IA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2015-2017年在泌尿外科就诊的IA病人(IA组)140例和正常生育的男性(对照组)140名的外周血标本。常规提取外周血DNA和RNA,采用多重PCR试验检测无精子症因子(AZF)在2组间的微缺失情况。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试验检测miR-186在2组间的表达差异。分析外周血中miR-186的表达与AZF微缺失的相关性。采用ROC分析评价外周血中miR-186表达对IA的诊断价值。结果:2组年龄、体质量指数、睾酮水平及吸烟情况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IA组中8例病人存在AZF微缺失(P<0.05),微缺失率为5.71%(8/140),而对照组中未检测出AZF微缺失(P<0.05)。miR-186在IA组外周血中的表达量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1)。外周血中miR-186的表达与AZF微缺失无相关性(P>0.05)。miR-186对IA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ROC曲线下面积为0.84(95%CI:0.794~0.886),当miR-186表达量为0.52时为最佳诊断分界点,敏感度为71.86%,特异度为80.39%。结论:miR-186在IA病人外周血中高表达,但与AZF微缺失无相关性。外周血中高表达的miR-186可能作为IA的一种新的诊断标志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无精子症 微小RNA-186 微缺失 外周血 标志物
下载PDF
特应性皮炎外周血单个核细胞潜在生物标志物的筛选及初步验证 被引量:1
19
作者 唐汇洋 江夏 +7 位作者 张道军 陈邦涛 钱添 姚正秋 杨希 余傅冰 宋婷婷 郝飞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8期3033-3040,共8页
目的探索特应性皮炎(AD)与健康对照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转录组差异,筛选出AD潜在的生物标志物并进行初步验证。方法收集2021年1月至2022年5月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皮肤整形美容中心9例AD患者及10名健康对照者的外周血,提取P... 目的探索特应性皮炎(AD)与健康对照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转录组差异,筛选出AD潜在的生物标志物并进行初步验证。方法收集2021年1月至2022年5月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皮肤整形美容中心9例AD患者及10名健康对照者的外周血,提取PBMC后以RNA转录组测序(RNA-seq)技术进行转录组测序及相对表达量测定,通过对差异表达基因(DEGs)进行基因本体论(GO)、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及蛋白互作网络(PPI)分析筛选出生物标志物候选基因并进行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进行初步验证。结果病例组患者的年龄[M(Q_(1),Q_(3))]为26.50(22.75,30.50)岁,病程[M(Q_(1),Q_(3))]为15(10,20)年。健康对照组的年龄[M(Q_(1),Q_(3))]为37.00(27.75,40.25)岁。相对于健康对照者,AD组共检测出DEGs 1044条,其中上调基因668条,下调基因376条,DEGs经差异可变剪切(AS)分析显示外显子选择性跳跃(46.74%)及外显子跳跃(31.01%)占比较大,GO富集分析显示DEGs主要与炎症反应相关,KEGG富集分析显示DEGs主要与细胞因子相互作用及信号通路相关。综合富集分析及PPI分析筛选出趋化因子C-C基序趋化因子配体4(CCL4)、C-C基序趋化因子受体3(CCR3)、C-X-C基序趋化因子受体5(CXCR5)、核因子κB抑制因子-α(NFKBIA)、C-X-C基序趋化因子配体1(CXCL1)、白细胞介素1B(IL-1B)、C-C基序趋化因子配体20(CCL20)、淋巴细胞抗原96(LY96)作为AD生物标志物的候选基因,qRT-PCR验证显示上述细胞因子及细胞因子受体mRNA相对表达量与转录组测序结果趋势一致。结论CCL4、CCR3、CXCR5、NFKBIA、CXCL1、IL-1B、CCL20、LY96可能为AD的潜在生物标志物,参与AD的发生及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炎 特应性 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生物标志物 RNA转录组测序
原文传递
外周血单个核细胞非编码RNA作为类风湿关节炎标志物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20
作者 王彬宇 张敏 +1 位作者 迟伟群(综述) 刘禹(审校) 《检验医学与临床》 CAS 2023年第13期1936-1941,共6页
类风湿关节炎是一种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主要表现为滑膜炎、关节破坏和自身免疫紊乱。非编码RNA是机体内不编码蛋白质的一类RNA,可参与基因修饰及信号传导。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作为免疫细胞与自身免疫性疾病密切相关,在类风湿关节炎病情... 类风湿关节炎是一种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主要表现为滑膜炎、关节破坏和自身免疫紊乱。非编码RNA是机体内不编码蛋白质的一类RNA,可参与基因修饰及信号传导。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作为免疫细胞与自身免疫性疾病密切相关,在类风湿关节炎病情进展中起重要作用。近年来,大量研究发现,外周血单个核细胞非编码RNA在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体内表达水平改变,提示该类RNA有作为疾病诊断新型标志物的潜力,对其进行更深入的研究有助于促进类风湿关节炎分类标准的进一步改进。该文综述了来源于外周血单个核细胞非编码RNA与类风湿关节炎的关系,以及其作为类风湿关节炎生物标志物的研究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类风湿关节炎 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非编码RNA 生物标志物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