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3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针灸的神经生物学机理 被引量:138
1
作者 潘卫星 《中华中医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4281-4297,共17页
"针刺感受处,疾病反应所,治疗作用点"是腧穴的三大功能,也是理解针灸作用原理的基本点。现代研究表明:(1)穴位感针现象的实质是神经感受。针刺激动不同类型的神经成分而产生针感。不同针法(刺激形式和刺激量)可激动不同类型... "针刺感受处,疾病反应所,治疗作用点"是腧穴的三大功能,也是理解针灸作用原理的基本点。现代研究表明:(1)穴位感针现象的实质是神经感受。针刺激动不同类型的神经成分而产生针感。不同针法(刺激形式和刺激量)可激动不同类型和数量的外周神经,从而引起性质、范围、时间上各异的调节效应。阻断支配穴区的神经可取消针感和针效,而刺激外周神经可模拟针效,表明神经系统是介导针效的充分必要条件。因而穴位是相对的,体表可以施针的位点与数量不限于经典穴。(2)穴位应病现象的机制是脊髓同节段和脊神经节同神经元支配的内脏-躯体相关的神经元性炎症敏化过程。对于内脏病症,体表敏化点是可资选择的靶向精准的活化穴。(3)针疗作用的三个基本特点是:针灸的作用性质属机能调节,通过激励自愈力而获效;穴位作用范围具有选择性调节和泛调节双重效应,分别通过局部微创、轴突反射、脊髓节段支配、脑内整合及脑输出等五级效应途径实现;针灸的调节方式呈双向性调衡效应,以机体稳态自动控制和适应性调节为基础。大量生物学实验已为揭开这些针灸作用之谜提供了多层次多角度的考察与阐释,并为提高临床疗效提供了新的途径和启示。总结既往丰富的研究结果,不难看到,针灸机理的系统性构架已经呈现,正逐步走向成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灸 穴位 针灸机理 针刺双向调节 外周神经刺激
原文传递
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治疗的国外研究进展 被引量:16
2
作者 何睿林 刘雅静 《临床医学工程》 2013年第6期778-780,共3页
带状疱疹后神经痛(postherpetic neuralgia,PHN)是带状疱疹的严重后遗症,是一种难治性的慢性神经性疼痛综合征,因其机制复杂,其治疗仍是疼痛医学的一个挑战。本文综合近几年来国外的一些研究结果,介绍了PHN的药物治疗、周围神经刺激、... 带状疱疹后神经痛(postherpetic neuralgia,PHN)是带状疱疹的严重后遗症,是一种难治性的慢性神经性疼痛综合征,因其机制复杂,其治疗仍是疼痛医学的一个挑战。本文综合近几年来国外的一些研究结果,介绍了PHN的药物治疗、周围神经刺激、神经阻滞疗法以及联合治疗等方面的进展,以供临床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痛 带状疱疹 药物治疗 周围神经刺激 神经阻滞 多模式镇痛
下载PDF
经椎间孔周围神经电刺激与脊髓电刺激治疗带状疱疹神经痛的疗效对比 被引量:13
3
作者 唐硕 闫栋 +3 位作者 崔敬碌 高翃 熊东林 廖翔 《局解手术学杂志》 2017年第7期505-508,共4页
目的观察经椎间孔周围神经电刺激(PNS)与脊髓电刺激(SCS)治疗带状疱疹神经痛的疗效。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我院收治的64例带状疱疹神经痛患者分为PNS组及SCS组,2组患者分别给予14 d经椎间孔PNS或SCS短时程治疗。... 目的观察经椎间孔周围神经电刺激(PNS)与脊髓电刺激(SCS)治疗带状疱疹神经痛的疗效。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我院收治的64例带状疱疹神经痛患者分为PNS组及SCS组,2组患者分别给予14 d经椎间孔PNS或SCS短时程治疗。于术前、术后次日、术后1周、2周、1个月、2个月时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及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评分对患者进行疗效评定。结果术前及术后2个月,PNS组的VAS评分分别为(8.4±1.6)分、(1.4±1.0)分,PQSI评分分别为(16.1±2.1)分、(5.8±1.3)分;SCS组的VAS评分分别为(8.6±1.8)分、(2.9±1.2)分,PQSI评分分别为(15.6±2.3)分、(7.5±1.5)分。术后PNS组及SCS组疼痛均明显缓解,睡眠质量明显改善,不同时间点与术前VAS评分及POSI评分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在术后相同时间点比较,PNS组VAS及PQSI评分均优于SCS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椎间孔PNS在降低带状疱疹神经痛和改善睡眠质量方面优于SC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围神经电刺激 脊髓电刺激 带状疱疹 神经病理痛 神经修复
下载PDF
周围神经损伤后再生与修复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10
4
作者 肖雨 翁秋燕 +6 位作者 邵磊 薛阳 吴璨 郭蕾 牛艳芳 鲍晓明 徐淑君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1243-1250,共8页
周围神经损伤是一种由于压迫、牵引、切割、缺血等原因引起的外周神经细胞损伤或坏死的疾病。周围神经损伤病理学变化包括轴浆运输受损、轴突变性、施万细胞损伤、节段性脱髓鞘和完全瓦勒氏变性。神经损伤后修复成为了现代医学研究中的... 周围神经损伤是一种由于压迫、牵引、切割、缺血等原因引起的外周神经细胞损伤或坏死的疾病。周围神经损伤病理学变化包括轴浆运输受损、轴突变性、施万细胞损伤、节段性脱髓鞘和完全瓦勒氏变性。神经损伤后修复成为了现代医学研究中的热点与难点。本文对干细胞移植、神经营养因子、新型材料和生物电刺激在周围神经损伤修复中的作用及机制做了综述,并且对其在临床中的应用进行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围神经损伤 神经营养因子 新型材料 电刺激 干细胞
下载PDF
外周神经电刺激引导下A型肉毒毒素注射治疗面肌痉挛57例观察 被引量:11
5
作者 邵银进 黄裕斌 吴桂华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323-325,共3页
目的探讨在外周神经电刺激引导下A型肉毒毒素(BTX-A)局部注射治疗面肌痉挛的疗效。方法 2012年1月~2015年6月,57例面肌痉挛患者在外周神经电刺激引导下采用BTX-A局部多点注射。治疗前、治疗后72 h和6个月,进行面肌痉挛强度评级,根据... 目的探讨在外周神经电刺激引导下A型肉毒毒素(BTX-A)局部注射治疗面肌痉挛的疗效。方法 2012年1月~2015年6月,57例面肌痉挛患者在外周神经电刺激引导下采用BTX-A局部多点注射。治疗前、治疗后72 h和6个月,进行面肌痉挛强度评级,根据面肌痉挛强度评级进行疗效评定。随访3~9个月。结果患者治疗后面肌痉挛强度均较治疗前改善。治疗72 h后有效率为98.25%,治疗6个月后有效率为91.23%(χ^2=4.946,P〈0.05);疗效平均维持(23.1±2.3)周。结论外周神经电刺激引导下BTX-A局部多点注射治疗面肌痉挛疗效显著且持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面肌痉挛 A型肉毒毒素 外周神经电刺激
下载PDF
Effect of the combination of high-frequency repetitive magnetic stimulation and neurotropin on injured sciatic nerve regeneration in rats 被引量:5
6
作者 Jie Chen Xian-Ju Zhou Rong-Bin Sun 《Neural Regeneration Research》 SCIE CAS CSCD 2020年第1期145-151,共7页
Repetitive magnetic stimulation is effective for treating posttraumatic neuropathies following spinal or axonal injury.Neurotropin is a potential treatment for nerve injuries like demyelinating diseases.This study sou... Repetitive magnetic stimulation is effective for treating posttraumatic neuropathies following spinal or axonal injury.Neurotropin is a potential treatment for nerve injuries like demyelinating diseases.This study sought to observe the effects of high-frequency repetitive magnetic stimulation,neurotropin and their combined use in the treatment of peripheral nerve injury in 32 adult male Sprague-Dawley rats.To create a sciatic nerve injury model,a 10 mm-nerve segment of the left sciatic nerve was cut and rotated through 180°and each end restored continuously with interrupted sutures.The rat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four groups.The control group received only a reversed autograft in the left sciatic nerve with no treatment.In the high-frequency repetitive magnetic stimulation group,peripheral high-frequency repetitive magnetic stimulation treatment(20 Hz,20 min/d)was delivered for 10 consecutive days after auto-grafting.In the neurotropin group,neurotropin therapy(0.96 NU/kg per day)was administrated for 10 consecutive days after surgery.In the combined group,the combination of peripheral high-frequency repetitive magnetic stimulation(20 Hz,20 min/d)and neurotropin(0.96 NU/kg per day)was given for 10 consecutive days after the operation.The Basso-Beattie-Bresnahan locomotor rating scale was used to assess the behavioral recovery of the injured nerve.The sciatic functional index was used to evaluate the recovery of motor functions.Toluidine blue staining was performed to determine the number of myelinated fibers in the distal and proximal grafts.Immunohistochemistry staining was used to detect the length of axons marked by neurofilament 200.Our results reveal that the Basso-Beattie-Bresnahan locomotor rating scale scores,sciatic functional index,the number of myelinated fibers in distal and proximal grafts were higher and axon lengths were longer in the high-frequency repetitive magnetic stimulation,neurotropin and combined groups 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group.These measures were not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a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XON myelinated nerve fibers nerve REGENERATION neurological rehabilitation NEUROTROPIN peripheral nerve injury REPETITIVE magnetic stimulation SCIATIC nerve trauma
下载PDF
磁共振影像系统双梯度技术的发展和现状 被引量:9
7
作者 何文胜 《中国医疗设备》 2010年第11期51-53,64,共4页
MRI的广泛应用需求不同梯度系统,双梯度系统设计是进行多个独立线圈元素整合的全新概念。这些元素的多样化组合产生不同的梯度水平,高性能梯度系统能成功抑制外周神经刺激。但随着MRI成像术的发展,在MRI的商业应用中,双梯度设计正在逐... MRI的广泛应用需求不同梯度系统,双梯度系统设计是进行多个独立线圈元素整合的全新概念。这些元素的多样化组合产生不同的梯度水平,高性能梯度系统能成功抑制外周神经刺激。但随着MRI成像术的发展,在MRI的商业应用中,双梯度设计正在逐步被淘汰。本文拟在讨论双梯度的技术细节、应用现状及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RI 梯度系统 外周神经刺激
下载PDF
三种常用定位方法肌间沟臂丛阻滞的比较 被引量:9
8
作者 张干 袁新平 +2 位作者 何绍明 周宁 方凯凯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CAS 2010年第1期26-29,共4页
目的 比较筋膜突破(facialpop,FP)、异感(paresthesia,PAR)、外周神经刺激(peripheral nerve stimulation,PNS)3种定位法应用于肌间沟臂丛阻滞的临床效果以及局麻药在臂丛鞘内的分布与扩散状况。方法90例拟行上肢手术的患者,... 目的 比较筋膜突破(facialpop,FP)、异感(paresthesia,PAR)、外周神经刺激(peripheral nerve stimulation,PNS)3种定位法应用于肌间沟臂丛阻滞的临床效果以及局麻药在臂丛鞘内的分布与扩散状况。方法90例拟行上肢手术的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筋膜突破组(FP组)、异感组(PAR组)和外周神经刺激组(PNS组),每组30例。评估感觉和运动神经的阻滞程度、手术过程中的麻醉效果,观察和记录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每组6例行C4-T3的横断面及注药侧肌间沟的冠、矢状面计算机体层摄影(computed tomographv,CT)。结果3组患者中腋神经、肌皮神经、正中神经、桡神经的感觉及运动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前臂内侧皮神经的感觉评分和尺神经的感觉及运动评分FP组明显高于PAR组(P〈0.05)和PNS组(P〈0.01),PAR组明显高于PNS组(P〈0.05);损伤血管发生率PAR组明显高于FP组(P〈0.01)和PNS组(P〈0.05)。CT结果显示局麻药在臂丛鞘内呈不均匀扩散,仅在肌间沟水平似乎有鞘的特征,其以下有明显的分隔及囊袋,并有伪足。PNS组的总体麻醉效果高于FP组(P〈0.05);尺侧手术麻醉效果FP组低于PAR组(P〈0.05)和PNS组(P〈0.01)。结论上臂及前臂桡侧手术采用3种定位均可,但FP法更安全简便;偏向尺侧的手术宜采用PAR或PNS定位法,以PNS定位为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肌间沟臂丛阻滞 筋膜突破 异感 外周神经刺激 计算机体层摄影
原文传递
Electrical stimulation does not enhance nerve regeneration if delayed after sciatic nerve injury: the role of fibrosis 被引量:6
9
作者 Na Han Chun-gui Xu +4 位作者 Tian-bing Wang Yu-hui Kou Xiao-feng Yin Pei-xun Zhang Feng Xue 《Neural Regeneration Research》 SCIE CAS CSCD 2015年第1期90-94,共5页
Electrical stimulation has been shown to accelerate and enhance nerve regeneration in sensory and motor neurons after injury, but there is little evidence that focuses on the varying degrees of fibrosis in the delayed... Electrical stimulation has been shown to accelerate and enhance nerve regeneration in sensory and motor neurons after injury, but there is little evidence that focuses on the varying degrees of fibrosis in the delayed repair of peripheral nerve tissue. In this study, a rat model of sciatic nerve transec- tion injury was repaired with a biodegradable conduit at 1 day, 1 week, 1 month and 2 months after injury, when the rats were divided into two subgroups.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rats were treated with electrical stimuli of frequency of 20 Hz, pulse width 100 ms and direct current voltage of 3 V; while rats in the control group received no electrical stimulation after the conduit operation. His- tological results showed that stained collagen fibers comprised less than 20% of the total operated area in the two groups after delayed repair at both 1 day and 1 week but after longer delays, the collagen fiber area increased with the time after injury. Immunohistochemical staining revealed that the expression level of 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 ~ (an indicator of tissue fibrosis) decreased at both 1 day and 1 week after delayed repair but increased at both 1 and 2 months after delayed repair. These findings indicate that if the biodegradable conduit repair combined with electrical stimulation is delayed, it results in a poor outcome following sciatic nerve injury. One month after injury, tissue degeneration and distal fibrosis are apparent and are probably the main reason why electrical stimulation fails to promote nerve regeneration after delayed repai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erve regeneration peripheral nerve injury electrical stimulation bioabsorbableconduit delayed repair FIBROBLAST collagen fibers 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 ~ Masson staining NEUROPROTECTION immunohistochemistry NSFC grants neural regeneration
下载PDF
不同频率电刺激促进周围神经损伤的恢复
10
作者 刘敏琦 高明威 +5 位作者 褚晓蕾 邢政 李世浩 丁宁 李亚杰 李奇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4期3061-3069,共9页
背景:电刺激是治疗周围神经损伤有效的治疗方案,但不同频率电刺激促进周围神经恢复的机制和应用不同。目的:旨在系统梳理和总结不同频率电刺激在周围神经损伤治疗中的作用和应用,深入分析各种方法的优缺点,以期找到最有利于患者神经恢... 背景:电刺激是治疗周围神经损伤有效的治疗方案,但不同频率电刺激促进周围神经恢复的机制和应用不同。目的:旨在系统梳理和总结不同频率电刺激在周围神经损伤治疗中的作用和应用,深入分析各种方法的优缺点,以期找到最有利于患者神经恢复的治疗策略。方法:应用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PubMed数据库自建库至2024年5月期间的相关文献,英文检索词为“peripheral nerve injury,electrical stimulation,low frequency electrical stimulation,medium frequency electrical stimulation,high frequency electrical stimulation,TENS,interfering electricity,short wave,ultrashort wave,frequency”,中文检索词为“周围神经损伤,电刺激,低频电刺激,中频电刺激,高频电刺激,干扰电疗法,短波,超短波,频率,周围神经再生”,最终纳入74篇文献进行分析。结果与结论:周围神经损伤作为临床中常见的疾病,会引起患者感觉与运动功能障碍。低频电刺激能够促进电刺激后细胞增殖并加速细胞内神经生长因子表达,促进巨噬细胞募集和浸润,加速髓磷脂碎片的清除,促进受损轴突的髓鞘再生。中频电刺激能够作用于更深部位组织,对于缓解神经性疼痛方面更佳。高频电刺激能够促进施万细胞和巨噬细胞增殖并抑制炎性因子,更快募集到神经损伤部位,加快神经修复的速度。不同频率的电刺激在周围神经损伤恢复中各具优点,但是仍存在一些问题,例如电刺激的部位以及应对各种疾病类型的方案不同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围神经损伤 电刺激 频率 低频电刺激 神经再生 周围神经
成对关联刺激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感觉运动功能和MAP-2、GAP-43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7
11
作者 胡艳 张香玉 +2 位作者 鲁银山 田峻 郭铁成 《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733-739,共7页
目的观察成对关联刺激(PAS)对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大鼠感觉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并从神经可塑性角度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选取90只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和PAS组.每组又分为7d、14d、28d3个亚组,每组10只... 目的观察成对关联刺激(PAS)对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大鼠感觉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并从神经可塑性角度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选取90只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和PAS组.每组又分为7d、14d、28d3个亚组,每组10只。模型组和PAS组大鼠采用Longa线栓法制作大脑中动脉栓塞(MCAO)模型,假手术组除不插入线栓外,其余操作与模型组和PAS组相同。PAS组于术后第1天开始给予0.05HZx共90对脉冲的PAS治疗[其中周围神经电刺激(PNS)脉冲波宽200tis、刺激强度6mA;经颅磁刺激(TMS)强度120%静息运动阈值(RMT)],持续30rain,每日1次;模型组和假手术组不予任何干预措施。术后第1、7、14、28天采用Garcia神经行为学评分评定大鼠感觉运动功能,各时间点治疗结束后,采用免疫组化和蛋白质印记法(Westernblot)检测大鼠缺血半暗带区微管相关蛋白-2(MAP-2)、生长相关蛋白43(GAP.43)的表达。结果假手术组大鼠在各时间点均无神经功能损伤的体征。与假手术组同时间点比较,模型组、PAS组Garcia神经功能评分均较低(P〈0.05)。与模型组同时间点比较,PAS组术后7d、14d、28d的Garcia神经功能评分均较高(P〈0.05)。与组内术后1d比较,模型组、PAS组术后28d的Garcia神经功能评分显著较高(P〈0.05)。与组内术后7d比较,仅PAS组术后28d的Garcia神经功能评分较高(P〈0.05)。与假手术组同时间点比较,模型组、PAS组GAP.43蛋白表达水平较高(P〈0.05),MAP.2蛋白表达水平较低(P〈0.05)。与模型组同时间点比较,PAS组GAP-43、MAP.2蛋白表达水平较高(P〈0.05)。与组内术后7d比较,PAS组术后14dGAP.43、MAP-2蛋白表达水平较高(P〈0.05)。与组内术后14d比较,PAS组术后28dGAP.43、MAP.2蛋白表达水平降低(P〈0.05)。结论PAS可促进缺血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缺血 成对关联刺激 神经运动功能 MAP-2 GAP-43
原文传递
外周神经电刺激引导下A型肉毒毒素注射在痉挛型脑性瘫痪中的应用 被引量:8
12
作者 邵银进 吴桂华 曾康华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883-884,共2页
目的探讨在外周神经电刺激引导下A型肉毒毒素(BTX-A)局部注射治疗痉挛型脑瘫的疗效。方法共选取30例痉挛型脑瘫患儿,在外周神经电刺激引导下采用BTX-A局部多点注射,于治疗前、后采用改良Ashworth量表(MAS)和粗大运动功能评定量表(GMFM-... 目的探讨在外周神经电刺激引导下A型肉毒毒素(BTX-A)局部注射治疗痉挛型脑瘫的疗效。方法共选取30例痉挛型脑瘫患儿,在外周神经电刺激引导下采用BTX-A局部多点注射,于治疗前、后采用改良Ashworth量表(MAS)和粗大运动功能评定量表(GMFM-88)进行评定。结果 BTX-A注射1周后,MAS评分显著降低,并维持至6个月时(P<0.001)。与治疗前相比,注射1周后,GMFM-88评分无显著性差异(P>0.05),3个月和6个月时显著增加(P<0.001)。结论外周神经电刺激引导下BTX-A局部多点注射治疗痉挛型脑瘫疗效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性瘫痪 痉挛 A型肉毒毒素 外周神经电刺激
下载PDF
周围神经电刺激对脑卒中患者运动皮质兴奋性的影响 被引量:8
13
作者 刘浩 贾延兵 +4 位作者 王旭豪 马建青 吴金花 王勤灿 石芝喜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878-883,共6页
目的:探讨周围神经电刺激(peripheral nerve stimulation,PNS)对脑卒中患者运动皮质兴奋性的影响。方法:将31例亚急性期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15例)和对照组(16例)。两组患者在接受当日常规康复治疗之外,治疗组和对照组还分别接受2... 目的:探讨周围神经电刺激(peripheral nerve stimulation,PNS)对脑卒中患者运动皮质兴奋性的影响。方法:将31例亚急性期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15例)和对照组(16例)。两组患者在接受当日常规康复治疗之外,治疗组和对照组还分别接受2h的偏瘫侧上肢尺神经和桡神经的PNS治疗和伪PNS治疗。以患手第一骨间背侧肌为靶肌肉,在治疗前和治疗后应用经颅磁刺激(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TMS)检测卒中侧大脑静息运动阈值(resting motor threshold,r MT)、运动诱发电位募集曲线(recruitment curve,RC)、运动诱发电位峰值(peak motor evoked potential,p MEP)、皮质静息期(cortical silent period,CSP)等。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各相关指标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患者接受PNS治疗后,RC斜率(P=0.01)及p MEP波幅(P=0.02)均显著增高,而r MT和CSP持续时间无显著变化(P>0.05);对照组患者接受伪PNS治疗前后,各运动皮质兴奋性指标均无显著差异(P>0.05)。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显示RC斜率和p MEP波幅的时间×组别的交互效应显著(P=0.030和0.033),提示治疗前后RC斜率和p MEP波幅的变化两组之间差异具有显著性。结论:单次2h的偏瘫侧上肢周围神经电刺激可以增强亚急性期脑卒中患者患侧大脑运动皮质兴奋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围神经电刺激 运动皮质兴奋性 神经可塑性 脑卒中
下载PDF
Bridging peripheral nerves using a deacetyl chitin conduit combined with short-term electrical stimulation 被引量:5
14
作者 Zhongli Zhang Xin Li +2 位作者 Songjie Zuo Jie Xin Peixun Zhang 《Neural Regeneration Research》 SCIE CAS CSCD 2014年第10期1075-1078,共4页
Previous studies have demonstrated that deacetyl chitin conduit nerve bridging or electrical stimulation can effectively promote the regeneration of the injured peripheral nerve. We hypoth-esized that the combination ... Previous studies have demonstrated that deacetyl chitin conduit nerve bridging or electrical stimulation can effectively promote the regeneration of the injured peripheral nerve. We hypoth-esized that the combination of these two approaches could result in enhanced regeneration. Rats with right sciatic nerve injury were subjected to deacetyl chitin conduit bridging combined with electrical stimulation (0.1 ms, 3 V, 20 Hz, for 1 hour). At 6 and 12 weeks after treatment, nerve conduction velocity, myelinated axon number, ifber diameter, axon diameter and the thickness of the myelin sheath in the stimulation group were better than in the non-stimulation group.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deacetyl chitin conduit bridging combined with temporary electrical stimu-lation can promote peripheral nerve repai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erve regeneration peripheral nerve injury deacetyl chitin conduit electrical stimulation NSFC grant neural regeneration
下载PDF
颈段硬膜外腔短时程脊髓电刺激联合周围神经电刺激治疗枕神经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患者的可行性
15
作者 陈苏 王艳萍 +4 位作者 郭海明 孔存龙 李新新 樊肖冲 卜慧莲 《中华疼痛学杂志》 2024年第1期84-90,共7页
目的观察颈段硬膜外腔短时程脊髓电刺激(SCS)联合周围神经电刺激(PNS)治疗枕神经带状疱疹后神经痛(PHN)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收集2018年1月至2021年12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麻醉与围术期医学部疼痛科住院的枕神经PHN患者57例,... 目的观察颈段硬膜外腔短时程脊髓电刺激(SCS)联合周围神经电刺激(PNS)治疗枕神经带状疱疹后神经痛(PHN)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收集2018年1月至2021年12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麻醉与围术期医学部疼痛科住院的枕神经PHN患者57例,年龄、性别不限,病程>1个月,视觉模拟评分(VAS)>5分,并根据不同电刺激植入方式将患者分为3组:SCS-PNS组、SCS组和PNS组。SCS-PNS组患者同时接受颈段(C_(1)~C_(2))硬膜外腔脊髓电刺激和周围神经(枕神经)电刺激,SCS组患者接受颈段(C_(1)~C_(2))硬膜外腔脊髓电刺激,PNS组患者接受周围神经(枕神经)电刺激。记录治疗前患者的一般资料、视觉模拟评分(VAS)、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并在术后1、3、5、7、14、21 d时记录患者VAS评分及VAS≤3分患者的例数。记录患者术后21 d的PSQI评分,记录3组患者的电极拔出时间及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最终共30例患者完成治疗及随访,其中,SCS-PNS组11例,SCS组11例,PNS组8例。与治疗前相比,3组患者治疗后VAS、PSQI评分均降低(P均<0.05)。与PNS组相比,SCS-PNS组VAS评分从治疗后3 d开始就出现明显下降(P<0.05)。治疗后3 d时,SCS-PNS组和SCS组即出现VAS≤3分的病例(P均<0.05)。与SCS组和PNS组相比,SCS-PNS组在治疗后21 d时的VAS评分及PSQI评分更低(P均<0.05)。与SCS组相比,SCS-PNS组和PNS组电极拔出时间较晚,治疗时间更稳定(F=4.04,P=0.029)。3组患者均未见严重不良事件。结论短时程颈段硬膜外腔SCS联合PNS治疗枕神经PHN的疗效显著,优于单纯SCS或PNS治疗,且不增加不良事件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痛 带状疱疹后 脊髓电刺激 周围神经电刺激 枕神经
原文传递
外周神经电刺激引导下低浓度BTX-A多点注射治疗顽固性面肌痉挛临床观察 被引量:7
16
作者 李建军 党丽丽 《海南医学》 CAS 2017年第3期402-404,共3页
目的观察外周神经电刺激引导下低浓度A型肉毒毒素(BTX-A)局部多点注射治疗顽固性面肌痉挛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我院神经内科2015年1~6月收治的75例顽固性面肌痉挛患者,采用隐匿数字随机法分为两组,低浓度组37例给予低浓度(25 U/mL)B... 目的观察外周神经电刺激引导下低浓度A型肉毒毒素(BTX-A)局部多点注射治疗顽固性面肌痉挛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我院神经内科2015年1~6月收治的75例顽固性面肌痉挛患者,采用隐匿数字随机法分为两组,低浓度组37例给予低浓度(25 U/mL)BTX-A局部多点注射治疗,高浓度组38例给予高浓度(50 U/mL)BTX-A局部多点注射治疗。治疗前、治疗后6个月进行面肌痉挛强度评级,根据评级评价疗效,同时记录患者注射点数、起效时间、疗效持续时间和治疗次数。结果两组患者的注射点数、药物起效时间、末次注射疗效持续时间、治疗次数、治疗总有效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低浓度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3.51%,明显低于高浓度组的44.7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外周神经电刺激引导下BTX-A局部多点注射可精确定位痉挛肌注射点,低浓度可达到显著疗效,从而提高治疗的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周神经电刺激 A型肉毒毒素 多次注射 顽固性面肌痉挛
下载PDF
电刺激治疗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的研究新进展
17
作者 汪洋 熊鹰 钟光俊 《中国疗养医学》 2024年第7期60-65,共6页
神经源性膀胱(neurogenic bladder,NB)是指由于神经系统病变引发的下尿路功能障碍(lower urinary tract dysfunction,LUTD),患者表现为一系列下尿路症状(lower urinary tract syndrome,LUTS),NB也是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后... 神经源性膀胱(neurogenic bladder,NB)是指由于神经系统病变引发的下尿路功能障碍(lower urinary tract dysfunction,LUTD),患者表现为一系列下尿路症状(lower urinary tract syndrome,LUTS),NB也是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后常见的严重并发症,给患者生活质量和康复进程带来显著影响,甚至可导致患者死亡。因此,SCI后NB的研究也是重点与难点。当前,对于SCI后NB的治疗并没有明确有效的治疗方法,寻找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迫在眉睫。SCI后由于神经反射通路受损,导致NB的发生,而长期反复的足疗程电刺激,可以重塑神经环路,这一观点与SCI后NB的发生机制不谋而合。电刺激治疗疾病作为一种非侵入性治疗手段,近年来显现出一定的治疗优势,是一种极具前景的治疗途径。学习近年来相关电刺激文献后对不同类型电刺激治疗SCI后NB的机制、电刺激部位、治疗效果以及安全性进行综述,以期为电刺激治疗SCI后NB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损伤 神经源性膀胱 电生理 电针 经皮穴位电刺激 周围神经电刺激
下载PDF
周围神经电刺激的临床应用与研究进展
18
作者 汤天津 于炎冰 张黎 《中华脑科疾病与康复杂志(电子版)》 2024年第1期51-55,共5页
周围神经电刺激(PNS)是一种治疗多种神经系统疾病的非药物干预手段,可通过刺激周围神经来调节神经传导达到治疗和缓解症状的目的。近年来,PNS在临床应用和研究领域取得了显著的进展。在疼痛管理方面,PNS已被广泛用于慢性疼痛的治疗,例... 周围神经电刺激(PNS)是一种治疗多种神经系统疾病的非药物干预手段,可通过刺激周围神经来调节神经传导达到治疗和缓解症状的目的。近年来,PNS在临床应用和研究领域取得了显著的进展。在疼痛管理方面,PNS已被广泛用于慢性疼痛的治疗,例如带状疱疹后神经痛和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可减轻患者的疼痛症状,改善生活质量,并减少对药物的依赖;PNS也被应用于其他神经系统疾病的治疗,如偏头痛、昏迷患者的促醒和周围神经损伤。随着应用领域的不断深入,PNS在改善症状、促进康复和提高生活质量方面的应用备受关注。本文围绕PNS在上述疾病治疗方面的机制研究、应用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围神经电刺激 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 带状疱疹后神经痛 偏头痛 促醒
原文传递
周围神经功能性电刺激对实验性骨折愈合的影响 被引量:6
19
作者 邓廉夫 成义仁 +3 位作者 马璟 郭洪敏 李敬山 葛志强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2期144-148,共5页
以实验性骨痴组织、细胞的形态学变化和骨痂骨系细胞的立体定量学分析为依据,评价了周围神经功能性电刺激对骨折愈合过程的影响。结果发现:周围神经功能性电刺激可使①骨痂内毛细血管含量增加;②骨生成细胞增殖并向成骨细胞转化.从... 以实验性骨痴组织、细胞的形态学变化和骨痂骨系细胞的立体定量学分析为依据,评价了周围神经功能性电刺激对骨折愈合过程的影响。结果发现:周围神经功能性电刺激可使①骨痂内毛细血管含量增加;②骨生成细胞增殖并向成骨细胞转化.从而使成骨细胞的数量增加;③成骨细胞、成纤维细胞和破骨细胞的功能活跃,骨小梁形成与成熟提前;④骨痂的骨化、改建以及塑建速率加快。因此认为,周围神经功能性电刺激有促进骨折愈合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围神经 功能性电刺激 骨折愈合
下载PDF
美国外周神经刺激对针灸发展模式的启示 被引量:5
20
作者 宋思敏 刘阳阳 +1 位作者 郭义 陈波 《山东中医杂志》 2019年第8期721-724,共4页
目的:了解外周神经刺激疗法,为针灸研究提供新思路。方法:通过查阅相关文献,简要阐述外周神经刺激疗法,并从探索优势病种、实现精确治疗、转化创新技术三方面着手探讨美国刺激外周神经活动以减轻疾病状况(SPARC)计划对针灸研究的启示。... 目的:了解外周神经刺激疗法,为针灸研究提供新思路。方法:通过查阅相关文献,简要阐述外周神经刺激疗法,并从探索优势病种、实现精确治疗、转化创新技术三方面着手探讨美国刺激外周神经活动以减轻疾病状况(SPARC)计划对针灸研究的启示。结果:SPARC计划对外周神经刺激疗法投入大量支持和关注,这种疗法通过电刺激局部神经调动人体神经信号传导网络以实现对疾病的调控,与我国传统针灸疗法有相似之处,其作用机制明确、刺激方法先进、刺激部位准确和多领域合作等优势,可为针灸疗法借鉴。结论:针灸疗法应借鉴外周神经刺激疗法,明确优势病种,加强精准治疗,重视治疗工具的创新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周神经刺激 针灸 神经 精准医疗 刺激外周神经活动以减轻疾病状况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