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38篇文章
< 1 2 1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牡丹亭》的英译及传播 被引量:48
1
作者 汪榕培 《外国语》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6期48-52,80,共6页
汤显祖的《牡丹亭》是与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齐名的世界名剧。已经引起了西方读者和研究者的浓厚兴趣。本文着重介绍了美国译者伯奇的译本和中国译者张光前先生的译本,同时也介绍了笔者本人的译本及翻译的主导思想。
关键词 《牡丹亭》 翻译 传播
原文传递
谈汪译《牡丹亭》 被引量:21
2
作者 郭著章 《外语与外语教学》 北大核心 2002年第8期56-59,共4页
本文主要谈的是汪榕培先生如何英译汤显祖最有名的剧作<牡丹亭>和<牡丹亭>英译得如何这两个方面.笔者通过具体讨论和译例评析,认为汪译从整体上达到了"传神达意"的目标,成为<牡丹亭>迄今国内外最令人满意... 本文主要谈的是汪榕培先生如何英译汤显祖最有名的剧作<牡丹亭>和<牡丹亭>英译得如何这两个方面.笔者通过具体讨论和译例评析,认为汪译从整体上达到了"传神达意"的目标,成为<牡丹亭>迄今国内外最令人满意的英文全译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英译 汪榕培 (牡丹亭) 汤显祖
下载PDF
昆曲青春版《牡丹亭》跨文化传播的意义 被引量:21
3
作者 胡丽娜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67-71,共5页
青春版《牡丹亭》不仅在中国本土掀起了昆曲热潮,而且为昆曲在世界范围内的推广做出了重要贡献,成为中国传统戏曲跨文化传播的经典个案。回顾20世纪以来《牡丹亭》跨文化传播的历程,青春版《牡丹亭》对昆曲的播扬可谓居功至伟。它将商... 青春版《牡丹亭》不仅在中国本土掀起了昆曲热潮,而且为昆曲在世界范围内的推广做出了重要贡献,成为中国传统戏曲跨文化传播的经典个案。回顾20世纪以来《牡丹亭》跨文化传播的历程,青春版《牡丹亭》对昆曲的播扬可谓居功至伟。它将商业运作与社会运作相结合的战略、立足本土与辐射世界的双重定位、坚持传统与调和现代的审美准则,为当下中国传统戏曲的跨文化传播提供了重要的经验和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牡丹亭》 昆曲 青春版 跨文化传播
下载PDF
文化与翻译——读汪榕培《牡丹亭》英译本随想 被引量:7
4
作者 张政 《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4年第1期42-44,共3页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 ,所以翻译时 ,除了翻译语言表层的信息外 ,更要翻译语言深层次的文化含义。作者结合汪榕培《牡丹亭》的英译本 ,从文化翻译之难 ,《牡丹亭》译本在文化翻译方面的处理策略和方法等谈了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 汪榕培 《牡丹亭》 文学翻译 英语 汤显祖 汉语 文化翻译
下载PDF
略论《牡丹亭》中的集唐诗 被引量:9
5
作者 黄斌 《哈尔滨学院学报》 2006年第1期99-102,共4页
在以戏曲为本事的《牡丹亭》中,出现了大量集唐诗,文章将着力于概括其文体特征及在剧中的文学功能。融入戏曲母题的《牡丹亭》中的集唐诗,除秉承了传统集句(唐)诗的总体特点外,在文学特征及文学功能上也有新的价值,很值得我们重视。
关键词 牡丹亭 集唐诗 文体特征 文学功能
下载PDF
汉学家白之英译《牡丹亭》戏剧翻译规范探究 被引量:8
6
作者 赵征军 《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年第2期62-66,74,共6页
本文以汉学家白之英译的《牡丹亭》选译本和全译本为对象,从期待规范和选择规范的角度出发,探讨了白之《牡丹亭》英译过程中所体现的戏剧翻译规范。研究表明:白之英译《牡丹亭》是服务于英美文化系统专业读者需求的;其翻译的内容是因时... 本文以汉学家白之英译的《牡丹亭》选译本和全译本为对象,从期待规范和选择规范的角度出发,探讨了白之《牡丹亭》英译过程中所体现的戏剧翻译规范。研究表明:白之英译《牡丹亭》是服务于英美文化系统专业读者需求的;其翻译的内容是因时而为;在英译唱词、诗文的过程中,他追求的是节律对应;在对待中国文化因素的过程中,他采取的是充分性和可接受性相结合的原则。这些规范对于当下的戏剧典籍英译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牡丹亭》 白之 戏剧翻译规范
下载PDF
关于《牡丹亭》中的“集唐”诗 被引量:8
7
作者 吴凤雏 《东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2期101-103,共3页
明人汤显祖传奇名著《牡丹亭》中,共出现"集唐"69首,历来未有将其出处(所集诗句之作者和所出之诗篇)全部注齐者。经大量查考证实:此69首(共280句)"集唐",分别集自129位诗家的270余首诗,并勘正了以往诸家引证注考中... 明人汤显祖传奇名著《牡丹亭》中,共出现"集唐"69首,历来未有将其出处(所集诗句之作者和所出之诗篇)全部注齐者。经大量查考证实:此69首(共280句)"集唐",分别集自129位诗家的270余首诗,并勘正了以往诸家引证注考中的相关错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牡丹亭 “集唐” 出处
下载PDF
《牡丹亭》的剧情结构与思想表达 被引量:7
8
作者 许建中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138-143,共6页
《牡丹亭》以情理冲突为主线,剧情以由生而死、唤死回生、翁婿冲突三段为主体,折叠式结构具有内在的完整统一性,支撑了作品深刻思想的表现。《牡丹亭》将矛盾对立形象的设置由《紫箫记》、《紫钗记》的恶人恶行转为表现善人恶行,杜丽娘... 《牡丹亭》以情理冲突为主线,剧情以由生而死、唤死回生、翁婿冲突三段为主体,折叠式结构具有内在的完整统一性,支撑了作品深刻思想的表现。《牡丹亭》将矛盾对立形象的设置由《紫箫记》、《紫钗记》的恶人恶行转为表现善人恶行,杜丽娘形象也发生了现实性回归,这是对社会生活更为深刻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牡丹亭》 情理冲突 整一性结构 思想表达
下载PDF
“至情”超逸传统意识的叛逆女性——《西厢记》与《牡丹亭》之比较 被引量:7
9
作者 耿光华 《张家口师专学报》 2003年第2期26-32,共7页
《西厢记》和《牡丹亭》都是反映封建社会青年男女追求自由爱情、反对封建专制的优秀剧作。通过将两剧时代背景、人物的生活环境及两位主人公的性格特征进行比较,显示出不同时代的特殊文化意义,展现了两位叛逆女性以“至情”超逸传统意... 《西厢记》和《牡丹亭》都是反映封建社会青年男女追求自由爱情、反对封建专制的优秀剧作。通过将两剧时代背景、人物的生活环境及两位主人公的性格特征进行比较,显示出不同时代的特殊文化意义,展现了两位叛逆女性以“至情”超逸传统意识的思想过程及叛逆性格的深刻内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意识 叛逆性格 女性形象 《西厢记》 《牡丹亭》 比较研究 崔莺莺形象 杜丽娘形象 戏曲
下载PDF
青春版《牡丹亭》的演出历程和历史经验 被引量:6
10
作者 白先勇 《民族艺术研究》 2017年第5期5-10,共6页
昆曲是明朝时期中国文化已经非常成熟的时候产生的一种了不起的表演艺术形式,它的文化价值和青铜器、宋朝瓷器是一样的。昆曲是我们的文化瑰宝,这么古老的艺术形式能够走到今天,它的那种"美"与"情",仍然让人感动;... 昆曲是明朝时期中国文化已经非常成熟的时候产生的一种了不起的表演艺术形式,它的文化价值和青铜器、宋朝瓷器是一样的。昆曲是我们的文化瑰宝,这么古老的艺术形式能够走到今天,它的那种"美"与"情",仍然让人感动;它美到极致,到了接近于完美的那种境界,充分表现了我们中华民族的美学。我们使昆曲"回春",恢复它的青春生命,并藉昆曲为例把我们的传统跟现代结合起来,给我们的中华文化复兴一个启蒙范例;这是我的梦想,也希望在进入21世纪的承平时代,我们再来一次中国文艺的复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昆曲 《牡丹亭》 传统与现代 演出历程 历史经验
下载PDF
“闺阁中多有解人”——《牡丹亭》与明清女读者 被引量:5
11
作者 谢雍君 《温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4期101-106,共6页
在明清时期,《牡丹亭》女读者的活动地域主要在江南。她们大都是具有文学家身份的青年妇女,对她们来说,阅读《牡丹亭》不是一种简单的娱乐消遣,而是能够触发灵感、推动文学创作的审美中介。明清时期有些女读者因阅读《牡丹亭》而早亡,... 在明清时期,《牡丹亭》女读者的活动地域主要在江南。她们大都是具有文学家身份的青年妇女,对她们来说,阅读《牡丹亭》不是一种简单的娱乐消遣,而是能够触发灵感、推动文学创作的审美中介。明清时期有些女读者因阅读《牡丹亭》而早亡,她们明知阅读有伤身体,却仍然如痴如醉地沉迷于阅读,可见《牡丹亭》的阅读对于明清女读者来说具有特殊的生命内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女读者 《牡丹亭》 阅读 生命内涵 明清
下载PDF
论《牡丹亭》中杜丽娘的形象 被引量:6
12
作者 张瀚池 《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4期58-61,共4页
杜丽娘是明代剧作家汤显祖在《牡丹亭》中成功塑造的女性形象,在她身上寄托了作者的至情理想。强烈的自我意识的觉醒,使深居闺阁中的她冲破了封建伦理的束缚,大胆的去追寻爱和幸福,她成为了中国古代女子与"命运"抗争的先驱和... 杜丽娘是明代剧作家汤显祖在《牡丹亭》中成功塑造的女性形象,在她身上寄托了作者的至情理想。强烈的自我意识的觉醒,使深居闺阁中的她冲破了封建伦理的束缚,大胆的去追寻爱和幸福,她成为了中国古代女子与"命运"抗争的先驱和代表。同时,她又是一个矛盾的结合体,人性的舒展和理学的禁锢在她身上交织着。情与理的矛盾冲突,直指封建社会下程朱理学对人性的压抑和摧残。从其人物形象中透露出的对人性和生命的独立的思考,具有普遍的社会意义,立足于当下也有颇多借鉴之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牡丹亭》 杜丽娘 自我意识 社会性
下载PDF
从全本戏到折子戏--对《牡丹亭》改编的传播学解读 被引量:5
13
作者 王省民 《戏剧(中央戏剧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18-125,共8页
全本戏和折子戏是明清戏曲在舞台演出中的两种主要形式,这两种形式在康乾盛世实现了转换。本文以《牡丹亭》的改编为研究对象,对其改编形式进行传播学的解读,并探讨两种改编形式的转换与明清戏曲传播之间的内在关联,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 全本戏和折子戏是明清戏曲在舞台演出中的两种主要形式,这两种形式在康乾盛世实现了转换。本文以《牡丹亭》的改编为研究对象,对其改编形式进行传播学的解读,并探讨两种改编形式的转换与明清戏曲传播之间的内在关联,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明清戏曲发展的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编 《牡丹亭》传播 折子戏 全本戏
原文传递
论明清时期《牡丹亭》的闺阁传播 被引量:3
14
作者 张筱梅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113-117,共5页
《牡丹亭》在明清时期引起极大轰动,特别是受到了广大闺阁妇女的喜爱,从而风靡闺阁。受时代环境和性别因素的影响,明清时期女性对《牡丹亭》的接受带有卷入性理解的特点,她们以自身的心理期待和感情需求去理解剧中的人物,认同杜丽娘的行... 《牡丹亭》在明清时期引起极大轰动,特别是受到了广大闺阁妇女的喜爱,从而风靡闺阁。受时代环境和性别因素的影响,明清时期女性对《牡丹亭》的接受带有卷入性理解的特点,她们以自身的心理期待和感情需求去理解剧中的人物,认同杜丽娘的行为,并以此观照自我的生存状态。在女性对《牡丹亭》的评点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和男性评点者不同的重情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清时期 《牡丹亭》 闺阁读者 传播 评点
下载PDF
九宫格中的牡丹亭与美国当代音乐——塞克·勃朗宁算法作曲作品《丝乐王朝—为小提琴,二胡及古筝而作》研究 被引量:5
15
作者 陶捷 《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45-50,共6页
文章以美国当代作曲家塞克·勃朗宁2010年的最新作品之一《丝乐王朝——为小提琴、二胡及古筝而作》为例,详细介绍了以算法作曲法为基础的创作方式,结合音乐、风水、数学为一体的创作理念,融昆曲牡丹亭曲调与美国现代音乐与一体的... 文章以美国当代作曲家塞克·勃朗宁2010年的最新作品之一《丝乐王朝——为小提琴、二胡及古筝而作》为例,详细介绍了以算法作曲法为基础的创作方式,结合音乐、风水、数学为一体的创作理念,融昆曲牡丹亭曲调与美国现代音乐与一体的风格特色及作曲家与作品的背景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塞克·勃朗宁 美国当代音乐 算法作曲 魔术方阵 洛书方阵 牡丹亭 约翰·凯奇 彼得· 麦克斯威尔·戴维斯
下载PDF
论《牡丹亭》的梦境构建及其文化意蕴 被引量:5
16
作者 刘燕 《文山学院学报》 2019年第1期82-86,共5页
作为"临川四梦"翘楚之作的《牡丹亭》,完美地体现了汤显祖"因情成梦,因梦成戏"的戏剧观。"梦"作为联结"情"和"戏"的桥梁,赋予了"情"以深广的内涵。这种"情"不... 作为"临川四梦"翘楚之作的《牡丹亭》,完美地体现了汤显祖"因情成梦,因梦成戏"的戏剧观。"梦"作为联结"情"和"戏"的桥梁,赋予了"情"以深广的内涵。这种"情"不仅含括了女主人公杜丽娘超越生死的"至情",同时也蕴含了汤显祖执着的入世之情;这个"梦"既是杜丽娘的"至情之梦",同时也是汤显祖的"政治之梦"。在对"梦"的抒写和构建中,彰显了汤显祖对女性生命意义的人道主义关怀以及隐藏在爱情表征下的香草美人式的政治寄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牡丹亭》 汤显祖 梦境构建 文化意蕴
下载PDF
《牡丹亭》与《罗密欧与朱丽叶》语言特点之比较研究 被引量:5
17
作者 杨深林 《东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4期306-314,共9页
文章通过把汤显祖的《牡丹亭》与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的语言特点进行比较后得出《牡丹亭》与《罗密欧与朱丽叶》语言特点最主要的差异在于前者语言呈现出整体诗性,而后者呈现出局部诗性。而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中西... 文章通过把汤显祖的《牡丹亭》与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的语言特点进行比较后得出《牡丹亭》与《罗密欧与朱丽叶》语言特点最主要的差异在于前者语言呈现出整体诗性,而后者呈现出局部诗性。而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中西基础文类和剧作者创作心态的差异,尤其是中西基础文类的差异所造成的。所以这种差异使我们进一步了解了中西戏剧语言特点差异的深层原因,从而增进了对中西不同的戏剧传统与不同文化的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牡丹亭》 《罗密欧与朱丽叶》 语言特点 基础文类 比较研究
下载PDF
《牡丹亭》中花园意象的构造方式 被引量:5
18
作者 杨亿力 《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报》 2011年第3期85-89,共5页
在《牡丹亭》中,花园是一个特殊的叙事空间和不断出现的意象。花园意象是一种包含了整体意象和意象载体的双重结构。在梳理归纳作者在文本中有关花园意象的描写行为的基础上,本文认为,文本中运用片段化描写和神秘化处理的两种方法,构造... 在《牡丹亭》中,花园是一个特殊的叙事空间和不断出现的意象。花园意象是一种包含了整体意象和意象载体的双重结构。在梳理归纳作者在文本中有关花园意象的描写行为的基础上,本文认为,文本中运用片段化描写和神秘化处理的两种方法,构造出了花园这个叙事空间。而这种空间在《牡丹亭》的整体叙事起到了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牡丹亭》 花园 意象 叙事空间
原文传递
女儿笔底女儿心——《吴吴山三妇合评牡丹亭还魂记》评语的女性立场 被引量:2
19
作者 郭梅 《文化艺术研究》 2011年第2期175-192,共18页
在《牡丹亭》的众多评点本中,《吴吴山三妇合评牡丹亭还魂记》以其清丽典雅的评语和独具一格的女性视角,鲜明地反映了当时闺阁妇女的文学艺术观念和生活观念。本文先总论三妇批语,分析她们对杜、柳之"情"的心理观照和对丽娘之... 在《牡丹亭》的众多评点本中,《吴吴山三妇合评牡丹亭还魂记》以其清丽典雅的评语和独具一格的女性视角,鲜明地反映了当时闺阁妇女的文学艺术观念和生活观念。本文先总论三妇批语,分析她们对杜、柳之"情"的心理观照和对丽娘之"梦"的深层解析,探讨她们所表现出的对美好爱情生活的理想追求;然后分论三妇批语,剖析她们对《牡丹亭》之"情"的不同体悟,研究她们所表现出的强烈的女性意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牡丹亭》 《吴吴山三妇合评牡丹亭还魂记》 吴吴山三妇
下载PDF
牡丹意象与《牡丹亭》中杜丽娘形象的塑造 被引量:3
20
作者 王前程 王晓东 《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1期123-127,共5页
中国花卉文化中,牡丹花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明代传奇《牡丹亭》从传统的牡丹文化、牡丹文学中吸取了丰富的养分。在剧作家汤显祖笔下,女主人公杜丽娘有着牡丹一般的艳姿淑质,牡丹一般的悲剧命运,牡丹一般多情而坚贞的品性,显现了浓厚... 中国花卉文化中,牡丹花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明代传奇《牡丹亭》从传统的牡丹文化、牡丹文学中吸取了丰富的养分。在剧作家汤显祖笔下,女主人公杜丽娘有着牡丹一般的艳姿淑质,牡丹一般的悲剧命运,牡丹一般多情而坚贞的品性,显现了浓厚的牡丹文化元素。而美丽高雅、多情动人的杜丽娘形象的塑造,正是明代中后期人性解放思潮的重要成果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牡丹意象 《牡丹亭》 杜丽娘 人性解放思潮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