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牡丹亭》的英译及传播 |
汪榕培
|
《外国语》
CSSCI
北大核心
|
1999 |
48
|
|
2
|
谈汪译《牡丹亭》 |
郭著章
|
《外语与外语教学》
北大核心
|
2002 |
21
|
|
3
|
昆曲青春版《牡丹亭》跨文化传播的意义 |
胡丽娜
|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09 |
21
|
|
4
|
文化与翻译——读汪榕培《牡丹亭》英译本随想 |
张政
|
《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
|
2004 |
7
|
|
5
|
略论《牡丹亭》中的集唐诗 |
黄斌
|
《哈尔滨学院学报》
|
2006 |
9
|
|
6
|
汉学家白之英译《牡丹亭》戏剧翻译规范探究 |
赵征军
|
《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8 |
8
|
|
7
|
关于《牡丹亭》中的“集唐”诗 |
吴凤雏
|
《东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11 |
8
|
|
8
|
《牡丹亭》的剧情结构与思想表达 |
许建中
|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0 |
7
|
|
9
|
“至情”超逸传统意识的叛逆女性——《西厢记》与《牡丹亭》之比较 |
耿光华
|
《张家口师专学报》
|
2003 |
7
|
|
10
|
青春版《牡丹亭》的演出历程和历史经验 |
白先勇
|
《民族艺术研究》
|
2017 |
6
|
|
11
|
“闺阁中多有解人”——《牡丹亭》与明清女读者 |
谢雍君
|
《温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8 |
5
|
|
12
|
论《牡丹亭》中杜丽娘的形象 |
张瀚池
|
《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13 |
6
|
|
13
|
从全本戏到折子戏--对《牡丹亭》改编的传播学解读 |
王省民
|
《戏剧(中央戏剧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
2008 |
5
|
|
14
|
论明清时期《牡丹亭》的闺阁传播 |
张筱梅
|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
2007 |
3
|
|
15
|
九宫格中的牡丹亭与美国当代音乐——塞克·勃朗宁算法作曲作品《丝乐王朝—为小提琴,二胡及古筝而作》研究 |
陶捷
|
《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
2012 |
5
|
|
16
|
论《牡丹亭》的梦境构建及其文化意蕴 |
刘燕
|
《文山学院学报》
|
2019 |
5
|
|
17
|
《牡丹亭》与《罗密欧与朱丽叶》语言特点之比较研究 |
杨深林
|
《东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10 |
5
|
|
18
|
《牡丹亭》中花园意象的构造方式 |
杨亿力
|
《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报》
|
2011 |
5
|
|
19
|
女儿笔底女儿心——《吴吴山三妇合评牡丹亭还魂记》评语的女性立场 |
郭梅
|
《文化艺术研究》
|
2011 |
2
|
|
20
|
牡丹意象与《牡丹亭》中杜丽娘形象的塑造 |
王前程
王晓东
|
《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15 |
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