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91篇文章
< 1 2 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3D打印在髋臼骨折并骨盆骨折中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30
1
作者 胡林勇 陈秋生 +1 位作者 钟美莲 刘金生 《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 2016年第9期867-869,共3页
目的探讨髋臼骨折并骨盆骨折患者行手术治疗前应用3D技术打印出骨折模型在手术方案制订中的应用价值。方法6例髋臼骨折并骨盆骨折患者,均于术前行螺旋CT扫描并进行三维重建,应用3D技术打印出骨折模型,依据骨折模型设计手术方案,记... 目的探讨髋臼骨折并骨盆骨折患者行手术治疗前应用3D技术打印出骨折模型在手术方案制订中的应用价值。方法6例髋臼骨折并骨盆骨折患者,均于术前行螺旋CT扫描并进行三维重建,应用3D技术打印出骨折模型,依据骨折模型设计手术方案,记录手术入路、选用内固定钢板长度、螺钉数量长度及手术时间等。结果依据1:1比例打印出来3D骨折模型,设计手术采用髂腹股沟联合Kocher-Langenbeck入路,选用5~14孔骨盆弧形钢板1~3个,钢板弧度25°~72°,螺钉数量6~16个,螺钉拧人选择避免进入髋臼内尤其紧贴髋臼关节边缘的方向;6例实际手术时间(97±48)min,术中出血量(200±95)mL,手术入路与术前设计一致,所用5~14孔骨盆弧形钢板数量、弧度,螺钉数量及螺钉拧入方向与设计手术方案完全一致;术后第2天复查x线片及CT,显示骨折复位及内固定满意、无关节腔内穿人螺钉,Matta评估均为优。结论在髋臼骨折并骨盆骨折术前应用3D打印技术制订手术计划,可使手术更加精确和个性化,提高了复杂高难度手术的成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盆髋臼骨折 螺旋CT扫描 三维重建 3D打印
原文传递
微创内固定治疗骨盆前环骨折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0
2
作者 陈龙 刘曦明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527-529,共3页
骨盆前环骨折是临床常见的骨盆骨折类型,由于其解剖形态的特殊性及损伤机制的复杂性,导致了其治疗方案存在个体化差异。对于骨盆前环骨折采用何种内固定方式,需结合多方面因素,应该由骨折类型、部位、污染、软组织损伤等方面决定。随着... 骨盆前环骨折是临床常见的骨盆骨折类型,由于其解剖形态的特殊性及损伤机制的复杂性,导致了其治疗方案存在个体化差异。对于骨盆前环骨折采用何种内固定方式,需结合多方面因素,应该由骨折类型、部位、污染、软组织损伤等方面决定。随着影像学及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经皮微创治疗骨盆前环骨折逐渐成为可能,现对目前常用的经皮微创治疗骨盆前环骨折的手术方式、适应证及优缺点予以概况和总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创 内固定 骨盆前环骨折
原文传递
L_(4、5)神经前支和腰骶干与骶髂关节毗邻关系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16
3
作者 张景僚 顾立强 谢颍涛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48-149,共2页
目的 :为单纯或合并临近神经损伤的骨盆后环骨折手术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 :对 2 0具防腐成年尸体标本依次选取不同平面用分规和克氏针测量L4、5神经前支、腰骶干与骶髂关节间的水平距离。结果 :L5神经前支在其出椎间孔处、L4神经前支... 目的 :为单纯或合并临近神经损伤的骨盆后环骨折手术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 :对 2 0具防腐成年尸体标本依次选取不同平面用分规和克氏针测量L4、5神经前支、腰骶干与骶髂关节间的水平距离。结果 :L5神经前支在其出椎间孔处、L4神经前支在L5椎间孔处、腰骶干在其汇合点处、腰骶干在平骶岬处、腰骶干在骨盆环处与骶髂关节间的距离分别为 :(2 3 .4± 4.0 )mm、(17.8± 4.8)mm、(13 .3± 2 .8)mm、(11.8± 3 .2 )mm、(9.6± 3 .6)mm ,其中在骨盆环处腰骶干与骶髂关节间距离最短 ;在分离神经时可见L4、5前支和腰骶干与骶骨之间有结缔组织相连 ;有 3具标本L4、5神经前支在进入小骨盆前未汇合成腰骶干。结论 :在单纯或者合并L4、5前支和腰骶干损伤的骨盆后环骨折手术中 ,由于骨盆环处腰骶干外缘与骶髂关节间距离最近 ,因此一定要小心辨认 ,勿损伤该神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4、5神经前支 腰骶干 骶髂关节 骨盆后环骨折
下载PDF
骨盆前环骨折微创治疗研究进展 被引量:12
4
作者 武建超 师政伟 +3 位作者 周建伟 潘奕欣 李邵平 汪玉良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529-535,共7页
目的总结骨盆前环骨折微创治疗的相关研究成果,以期提高对骨盆前环骨折微创治疗的认识。方法查阅近年来国内外骨盆前环骨折微创治疗的相关文献,从微创治疗的复位及固定方式进行总结分析。结果骨盆复位架可能是骨盆微创复位的有效辅助手... 目的总结骨盆前环骨折微创治疗的相关研究成果,以期提高对骨盆前环骨折微创治疗的认识。方法查阅近年来国内外骨盆前环骨折微创治疗的相关文献,从微创治疗的复位及固定方式进行总结分析。结果骨盆复位架可能是骨盆微创复位的有效辅助手段,骨盆前环的固定方法有螺钉固定技术、支架固定技术和钢板固定技术。结论一种固定方式不能适用于所有骨盆前环骨折类型,应根据骨折类型及患者情况合理选择固定方式,以期最大限度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盆前环骨折 微创 内固定 复位
原文传递
微创手术治疗骨盆前环骨折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0
5
作者 成凯(综述) 聂博渊 杨朝晖(审校) 《临床骨科杂志》 2023年第1期146-150,共5页
近年来骨盆骨折发生率逐年上升,随着3D打印辅助技术及骨科手术机器人的发展,临床上采用微创手术治疗骨盆前环骨折越来越成熟,其中包括骨盆前环外固定架术、经皮螺钉内固定术、骨盆前方皮下内固定(INFIX)技术、微创经皮钢板固定术以及骨... 近年来骨盆骨折发生率逐年上升,随着3D打印辅助技术及骨科手术机器人的发展,临床上采用微创手术治疗骨盆前环骨折越来越成熟,其中包括骨盆前环外固定架术、经皮螺钉内固定术、骨盆前方皮下内固定(INFIX)技术、微创经皮钢板固定术以及骨盆桥术。微创手术治疗骨盆前环骨折具有手术时间短、创伤小、出血量少等优点,但是具体采用何种方式固定,应结合患者实际情况。该文就微创手术治疗骨盆前环骨折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盆前环骨折 微创手术 内固定
下载PDF
骨盆后环骨折脱位不同内固定的生物力学研究 被引量:11
6
作者 张前法 付有伟 +2 位作者 赵卫东 陈良 余霄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2期1466-1468,共3页
目的比较采用改良Galveston(improved Galveston,IG)、重建钢板(reconstruction plate,RP)、骶骨拉力钉(iliosacral screw,LS)3种内固定方式固定骨盆后环骨折脱位的生物力学差异,为临床选择恰当的内固定方式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取自愿捐... 目的比较采用改良Galveston(improved Galveston,IG)、重建钢板(reconstruction plate,RP)、骶骨拉力钉(iliosacral screw,LS)3种内固定方式固定骨盆后环骨折脱位的生物力学差异,为临床选择恰当的内固定方式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取自愿捐献成年男性新鲜尸体完整骨盆标本6个,平均年龄45岁。采用MTS855型Mini-Blonix生物力学测定仪分别进行正常骨盆垂直压力(压力800N)与左、右方向扭转(扭矩8N.m)的生物力学测试。之后骨盆标本模拟DenisⅠ型骨盆左侧后环骨折,分别行IG、RP、LS固定骨盆后环,对固定后的骨盆同法行生物力学测试。结果施加垂直压力及左、右方向扭转力时,骨折两端位移从小到大均依次为正常骨盆、LS、IG及RP,LS与正常骨盆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LS固定骨盆后环骨折脱位较IG及RP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盆后环骨折 改良Galveston 重建钢板 骶骨拉力钉 内固定 生物力学
原文传递
经皮空心螺钉内固定术治疗DayⅡ型骨盆新月型骨折 被引量:10
7
作者 袁毅 王涛 +5 位作者 袁俊 瞿刚波 郝攀登 曾智江 罗兵 杨家福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39-144,共6页
目的探讨经皮空心螺钉内固定术治疗DayⅡ型骨盆新月型骨折的可行性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09年1月—2016年7月采用经皮空心螺钉内固定术治疗的14例DayⅡ型骨盆新月型骨折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9例,女5例;年龄17~65岁,平均38岁。致伤原因... 目的探讨经皮空心螺钉内固定术治疗DayⅡ型骨盆新月型骨折的可行性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09年1月—2016年7月采用经皮空心螺钉内固定术治疗的14例DayⅡ型骨盆新月型骨折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9例,女5例;年龄17~65岁,平均38岁。致伤原因:交通事故伤8例,高处坠落伤3例,重物砸伤3例;均为闭合性骨折。骨盆骨折Tile分型:B型8例,C型6例。13例伴骨盆前环骨折,其中耻骨上下支均骨折8例,耻骨上支骨折伴耻骨联合分离1例,耻骨联合分离4例。受伤至入院时间1~72 h,平均16 h;伤后至手术时间3~8 d,平均5 d。术后根据Matta评价标准评价骨折复位情况,采用Majeed功能评分进行临床功能评价。结果总手术时间35~95 min,平均55 min;术中累计C臂X线机透视时间3~8 min,平均5 min;术中均无神经损伤及盆腔脏器损伤等发生。术后2 d行X线片检查显示各有2例垂直移位及轻度旋转移位未完全纠正。术后3 d行CT检查,发现2枚耻骨联合螺钉突破闭孔骨皮质;所有耻骨支螺钉均未进入髋臼,1枚耻骨上支螺钉突破耻骨上支后侧骨皮质;1枚髂骨后柱螺钉突破髂骨内侧骨皮质;但均未引起临床症状。1例出现耻骨联合处伤口感染,经更换敷料2周后伤口愈合;其余伤口均Ⅰ期愈合。骨折复位按Matta评价标准评价,获优9例,良4例,可1例,优良率92.9%。术后14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8~24个月,平均14个月。骨折均在术后4个月内愈合,术后6个月患者均恢复正常行走功能。3例患者劳累或行走时骶髂部轻微疼痛,轻度跛行;1例平卧时有髂后部疼痛不适感。随访期间无螺钉松动、断裂等内固定失效发生。末次随访时按Majeed功能评分评价临床功能,获优7例,良5例,可2例,优良率85.7%。结论经皮空心螺钉内固定术治疗DayⅡ型骨盆新月型骨折,复位满意,固定可靠,疗效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 空心螺钉 内固定 骨盆新月型骨折
原文传递
MIPPO技术在不稳定骨盆前环骨折治疗中的临床疗效分析 被引量:9
8
作者 刘肃 张鑫 王春生 《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4526-4532,共7页
近年来,骨盆前环骨折的发病率呈现上升趋势,而传统的固定方法效果较差,微创经皮钢板内固定(MIPPO)技术因其较好的治疗效果,广泛应用于临床实践中。为探讨MIPPO技术在不稳定型骨盆前环骨折治疗中的临床疗效,本研究选择了65例病例,随机... 近年来,骨盆前环骨折的发病率呈现上升趋势,而传统的固定方法效果较差,微创经皮钢板内固定(MIPPO)技术因其较好的治疗效果,广泛应用于临床实践中。为探讨MIPPO技术在不稳定型骨盆前环骨折治疗中的临床疗效,本研究选择了65例病例,随机分成MIPPO技术处理(实验组)和传统髂腹股沟入路(对照组)两组,对患者进行不稳定型骨盆骨折前环的手术治疗,由同一组医生完成。其中男31例,女34例;年龄31~64岁,平均年龄45.78岁。患者伤后至手术时间5~9 d,平均7.18 d。比较两组患者的并发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住院时间等数据,患者出院后1、4、8、12、24月复查骨盆X线片了解骨折愈合情况,骨折复位情况Matta评分和术后恢复情况Majeed评分。65例患者均获随访。实验组:手术时间(81.25±23.15) min,切口长度(6.95±1.05) cm,术中出血量(142.52±15.17) mL,术后引流量(65.25±8.45) m L,术后住院时间(10.31±1.30) d,骨折愈合时间(30.15±6.25) d;对照组:手术时间(104.15±25.25) min,切口长度(10.25±1.07) cm,术中出血量(174.43±23.15) mL,术后引流量(114.22±16.18) m L,术后住院时间(22.15±6.45) d,骨折愈合时间(47.25±7.15) d。两组在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住院时间以及骨折愈合时间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实验组中DVT发生率以及总发生率与对照组有之间存在差异显著(p〈0.05);而伤口感染和血管神经损伤方面差异不显著(p〉0.05);再者,两组之间的骨折复位情况Matta评分和术后恢复情况Majeed评分差异不显著(p〉0.05)。综上所述,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较具有出血少、操作简单、住院时间短、切口小等特点,在骨折复位、固定及术后恢复方面具有相似的治疗效果,掌握一定的手术时机及技巧在不稳定骨盆骨折前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骨盆环骨折 MIPPO技术 内固定 髂腹股沟入路
原文传递
计算机辅助导航髋关节周围骨折及骨盆前后环骨折微创固定 被引量:8
9
作者 项舟 魏代清 +7 位作者 刘明 段鑫 马俊 方跃 孔清泉 黄富国 岑石强 钟刚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0-13,共4页
目的探讨计算机辅助导航技术在髋关节周围骨折及骨盆前后环骨折微创固定中的应用及技术要点。方法回顾分析2010年5月-2011年5月采用闭合复位、计算机辅助导航微创固定治疗髋关节周围骨折及骨盆前后环骨折,且随访达2年以上的39例患者临... 目的探讨计算机辅助导航技术在髋关节周围骨折及骨盆前后环骨折微创固定中的应用及技术要点。方法回顾分析2010年5月-2011年5月采用闭合复位、计算机辅助导航微创固定治疗髋关节周围骨折及骨盆前后环骨折,且随访达2年以上的39例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21例,女18例;年龄15-64岁,平均36岁;交通事故伤23例,重物压伤6例,高处坠落伤10例。髋臼骨折6例,股骨颈骨折6例,骶髂关节骨折脱位18例,耻骨联合分离及耻骨支骨折15例。均采用闭合复位或小切口撬拔复位,计算机辅助导航下空心钉内固定。结果术中共植入空心螺钉89枚,其中髋臼8枚,股骨颈18枚,骶髂关节33枚,耻骨联合及耻骨支30枚。每枚螺钉植入时间11-38 min,平均20 min;术中出血10-50 mL,平均20 mL。术后骨盆X线片及三维CT示骨折均获良好复位,螺钉无错误植入。术后切口均I期愈合,无感染及内固定失败发生,无神经、血管及其他脏器损伤等并发症发生。39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27-33个月,平均29.6个月。患者于术后6-12周,平均8周开始完全负重行走;末次随访时患者平地步行、单足站立、下蹲等功能恢复良好,均回归正常生活及工作。结论计算机辅助导航微创固定治疗髋关节周围骨折及骨盆前后环骨折具有创伤小、术中失血少、并发症发生率低、术后无需输血、无需使用抗生素、患者恢复快等优点,是治疗髋关节周围骨折及骨盆前后环骨折的一种较好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计算机辅助导航 髋关节周围骨折 骨盆前后环骨折 内固定 微创技术
原文传递
前皮下内固定支架与钢板内固定治疗不稳定型骨盆前环骨折疗效比较 被引量:7
10
作者 于潇 王强 +4 位作者 马勇 邱俊骏 赵磊 隋吉生 倪艳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1555-1560,共6页
目的比较前皮下内固定支架(anterior subcutaneous internal fixator,INFIX)和钢板内固定治疗不稳定型骨盆前环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14年6月—2019年12月收治且符合选择标准的48例不稳定型骨盆前环骨折患者临床资料,其中INFIX内固... 目的比较前皮下内固定支架(anterior subcutaneous internal fixator,INFIX)和钢板内固定治疗不稳定型骨盆前环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14年6月—2019年12月收治且符合选择标准的48例不稳定型骨盆前环骨折患者临床资料,其中INFIX内固定21例(INFIX组),钢板内固定27例(钢板组)。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致伤原因、受伤至手术时间、创伤严重程度评分(ISS)以及骨折类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记录并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以及患者部分负重、完全负重时间。采用Matta标准评价骨折复位质量,Majeed评分系统评价骨盆骨折术后功能恢复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16个月,平均12.5个月。INFIX组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均明显低于钢板组(t=-11.965,P=0.000;t=-20.105,P=0.000)。术后两组骨折复位质量、骨折愈合时间、部分负重时间及完全负重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4周,INFIX组与钢板组Majeed评分中疼痛、工作、立位及行走、总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坐位及性生活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250,P=0.003;t=-6.135,P=0.006)。INFIX组股外侧皮神经损伤、股神经损伤及异位骨化发生率明显高于钢板组,切口感染发生率明显低于钢板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INFIX内固定治疗不稳定型骨盆前环骨折可获得较好疗效,与钢板内固定相比,具有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感染风险较低等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盆前环骨折 不稳定型骨折 前皮下内固定支架 钢板 内固定
原文传递
改良Stoppa术治疗骨盆髋臼骨折围术期指标及术后血清应激指标观察 被引量:7
11
作者 陈栋 朱峰 +2 位作者 龚杰 耿德春 王德超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CAS 2021年第8期92-95,100,共5页
目的观察骨盆髋臼骨折患者采用改良Stoppa术治疗的围术期指标及术后血清应激指标情况。方法选取70例骨盆髋臼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改良组和常规组,每组35例。常规组进行常规髂腹股沟入路手术,改良组进行改良Stoppa入路手术... 目的观察骨盆髋臼骨折患者采用改良Stoppa术治疗的围术期指标及术后血清应激指标情况。方法选取70例骨盆髋臼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改良组和常规组,每组35例。常规组进行常规髂腹股沟入路手术,改良组进行改良Stoppa入路手术,比较2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骨折愈合时间、住院时间以及术后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并比较2组手术前后血清皮质醇(Cor)、去甲肾上腺素(NE)、肾上腺素(E)水平和骨折恢复后Majeed功能评分、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改良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和切口长度短于常规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改良组术后NE、E、Cor水平高于术前,但低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改良组术后性功能、步态评分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改良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为17.14%,低于常规组的4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改良Stoppa术治疗骨盆髋臼骨折可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手术出血量,加快患者术后恢复,减轻手术应激反应,且能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良Stoppa术 髂腹股沟入路 骨盆髋臼骨折 手术应激反应 出血量 并发症
下载PDF
微创经皮钢板内固定术重建骨盆前环的近期疗效 被引量:7
12
作者 陈明 韩智敏 +2 位作者 李志云 蔡强强 涂俊玲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1082-1085,共4页
目的探讨微创经皮钢板内固定术(minimally invasive percutaneous plate osteosynthesis,MIPPO)治疗骨盆前环骨折的近期疗效。方法 2012年1月-2013年10月,采用MIPPO治疗16例骨盆前环骨折患者。男10例,女6例;年龄20~63岁,平均41岁。致伤... 目的探讨微创经皮钢板内固定术(minimally invasive percutaneous plate osteosynthesis,MIPPO)治疗骨盆前环骨折的近期疗效。方法 2012年1月-2013年10月,采用MIPPO治疗16例骨盆前环骨折患者。男10例,女6例;年龄20~63岁,平均41岁。致伤原因:交通事故伤9例,高处坠落伤7例。受伤至入院时间2 h^5 d,平均1 d。骨折按Tile分型:B2型8例,B3型4例,C1型2例,C2型2例。2例合并髂骨翼骨折,4例合并骨盆后环骨折。入院至手术时间3~12 d,平均6 d。结果术中出血量60~120 m L,平均70 m L。术后患者切口均Ⅰ期愈合,无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或长期持续疼痛等并发症发生。16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5~27个月,平均11.5个月。术后患者均未出现股外侧皮神经损伤及精索损伤表现,男性患者提睾反射均存在。X线片示骨折均获骨性愈合,愈合时间12~16周,平均13周。随访期间骨折复位无丢失,内固定物无松动、断裂。末次随访时,根据Matta影像学评分标准,复位获满意13例,良好3例;根据Majeed骨盆骨折评分系统行功能评价,获优12例,良4例。结论采用MIPPO治疗骨盆前环骨折具有术中出血少、软组织并发症少及感染率低等优点,近期疗效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盆前环骨折 微创经皮钢板内固定 近期疗效
原文传递
骨盆前环骨折的手术治疗 被引量:6
13
作者 罗俊浩 尹英超 +2 位作者 侯志勇 张英泽 焦振清 《临床外科杂志》 2020年第1期99-100,共2页
骨盆前环骨折较为常见,其固定方法也多种多样。由于其解剖形态的特殊性及损伤机制的复杂性,导致了其治疗方案存在个体化差异。但对于任何一种固定方法,都需结合骨折部位、类型、感染程度以及全身状态考虑。现将骨盆前环骨折最为常见的... 骨盆前环骨折较为常见,其固定方法也多种多样。由于其解剖形态的特殊性及损伤机制的复杂性,导致了其治疗方案存在个体化差异。但对于任何一种固定方法,都需结合骨折部位、类型、感染程度以及全身状态考虑。现将骨盆前环骨折最为常见的几种手术方法做以下概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盆前环骨折 手术方法 进展
下载PDF
微创经皮空心螺钉内固定治疗骨盆前环骨折的效果分析 被引量:1
14
作者 任占锋 陈同林 《中国社区医师》 2024年第14期25-27,共3页
目的:分析微创经皮空心螺钉内固定治疗骨盆前环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3月—2022年3月北京市上地医院和北京大望路急诊抢救医院收治的骨盆前环骨折患者66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3例。对照组实... 目的:分析微创经皮空心螺钉内固定治疗骨盆前环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3月—2022年3月北京市上地医院和北京大望路急诊抢救医院收治的骨盆前环骨折患者66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3例。对照组实施开放复位内固定术,观察组实施微创经皮空心螺钉内固定术。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骨折复位总优良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9)。观察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术后下床活动时间、骨痂形成时间早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术后3、6、8个月,两组骨盆功能评分逐渐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观察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6)。结论:微创经皮空心螺钉内固定治疗骨盆前环骨折的效果显著,可减少术中出血量,加速康复,提高骨折复位优良率,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盆前环骨折 微创经皮空心螺钉内固定 骨折复位
下载PDF
闭合复位前环皮下内固定支架治疗骨盆前环骨折的单中心回顾性研究
15
作者 褚鹏程 张鹏 李刚 《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 CAS 2024年第5期60-65,71,共7页
目的:探讨闭合复位前环皮下内固定支架(INFIX)内固定治疗骨盆前环骨折的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3年1月收治的82例骨盆前环骨折患者进行单中心回顾性研究,根据手术方法不同分为观察组(44例)和对照组(38例)。观察组行闭合复位INFI... 目的:探讨闭合复位前环皮下内固定支架(INFIX)内固定治疗骨盆前环骨折的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3年1月收治的82例骨盆前环骨折患者进行单中心回顾性研究,根据手术方法不同分为观察组(44例)和对照组(38例)。观察组行闭合复位INFIX内固定术,对照组行经皮钢板内固定术。比较两组患者手术一般情况、骨折复位效果、术后恢复情况、术后Majeed评分及功能预后、炎性因子(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并发症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术中出血量低于对照组,手术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骨折复位优良率、骨折愈合时间、开始部分负重时间、开始完全负重时间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3个月性生活及坐位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3个月及6个月功能预后优良率分别为86.36%和93.18%,与对照组的89.47%和92.11%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 d和7 d观察组患者CRP、IL-6、TNF-α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2.27%(1/44)与对照组5.26%(2/38)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闭合复位INFIX内固定与经皮钢板内固定术是骨盆前环骨折患者安全可靠的治疗方案,但前者能缩短手术时间,减少出血量,减轻炎症反应,改善患者早期性生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盆前环骨折 闭合复位 微创手术 前环皮下内固定 钢板内固定 炎性反应 骨盆功能 安全性
原文传递
Traumatic Diaphragmatic Hernia Associated with Pelvic Ring Fracture 被引量:1
16
作者 Yin Zhang Tao Cheng Hong Gao Xian-Long Zhang 《Chinese Medical Journal》 SCIE CAS CSCD 2015年第9期1272-1274,共3页
Traumatic diaphragmatic hernia (TDH) is an uncommon injury and a marker of severe trauma.This injury is rarely associated with pelvic ring fracture,although TDH is one of the most dangerous comorbidities of such fra... Traumatic diaphragmatic hernia (TDH) is an uncommon injury and a marker of severe trauma.This injury is rarely associated with pelvic ring fracture,although TDH is one of the most dangerous comorbidities of such fractures.Since this condition is easily misdiagnosed in emergency cases,we reported two cases and analyzed the clinical symptoms,diagnosis,treatment,and outcome of this comorbidity.Based on these results,we recommended an appropriate method for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and proposed a contraindication in treating TDH associated with pelvic fractur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mergency Injury Control pelvic Ring fracture pelvic Straps Traumatic Diaphragmatic
原文传递
微创经皮钢板内固定术与皮下内固定支架术治疗骨盆前环骨折患者的效果比较
17
作者 王再军 王兴焱 陈州 《中国民康医学》 2024年第15期156-158,162,共4页
目的:比较微创经皮钢板内固定术与皮下内固定支架术治疗骨盆前环骨折患者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6月至2022年6月该院收治的106例骨盆前环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式不同将其分为观察组(n=53)、对照组(n=53)。对照组采用皮下内... 目的:比较微创经皮钢板内固定术与皮下内固定支架术治疗骨盆前环骨折患者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6月至2022年6月该院收治的106例骨盆前环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式不同将其分为观察组(n=53)、对照组(n=53)。对照组采用皮下内固定支架术治疗,观察组采用微创经皮钢板内固定术治疗,比较两组手术相关指标(住院时间、手术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术中出血量)水平、血清骨转化状态指标[骨特异性碱性磷酸酶(BAP)、骨钙素(OCN)、总I型胶原氨基端延长肽(T-P1NP)]水平、骨盆垂直移位距离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住院时间、手术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周,两组血清BAP、OCN水平高于术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两组血清T-P1NP水平低于术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两组骨盆垂直移位距离均短于术前,且观察组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创经皮钢板内固定术治疗骨盆前环骨折患者可改善骨转化状态指标水平,降低手术相关指标水平,缩短骨盆垂直移位距离,效果优于皮下内固定支架术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盆前环骨折 微创经皮钢板内固定术 皮下内固定支架术 骨转化 骨盆垂直移位 并发症
下载PDF
Pelvic Insufficiency Fractures after Chemoradiation for Gynecologic Malignancies: A Review of Seven Cases
18
作者 Emeline M. Aviki Sophie M. Cowan +4 位作者 Laura Young Marcela G. Del Carmen Whitfield B. Growdon Anthony H. Russell Annekathryn Goodm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linical Medicine》 2013年第12期32-43,共12页
Background: Radiation-induced pelvic insufficiency fracture (PIF) is an important complication associated with pelvic radiation therapy (RT) for patients with gynecologic malignancies. Despite known risk factors and r... Background: Radiation-induced pelvic insufficiency fracture (PIF) is an important complication associated with pelvic radiation therapy (RT) for patients with gynecologic malignancies. Despite known risk factors and recent reports describing the incidence on the order of 30 percent, there has been a dearth of translational research or consensus statements to guide clinical management. Objective: The aim of this study is to describe seven cases of PIF diagnosed and managed at the Massachusetts General Hospital during a 5-year period and to perform a focused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to inform several clinical questions that remain unanswered. A secondary aim of this study is to highlight the need for additional research related to screening, prophylaxis, diagnostics, and treatment of PIF in patients with gynecologic malignancy. Methods: In the current retrospective review, we report 10 cases of PIF diagnosed over a 5-year period in 7 patients with vulvar (4), vaginal (2), and cervical (1) cancer following chemoradiation therapy at a single institution. Data were collected from the medical records by a single investigator and all diagnostic imaging was reviewed by a single radiologist to confirm the presence or absence of PIF. Results: All 7 patients were post-menopausal and received concurrent chemoradiation, 3 were over the age of 65 years old (42.8%), 3 had BMI kg/m2 (42.8%), 2 had a history of osteoporosis (28.6%), and 1 had a history of hormone replacement therapy use (14.3%). No patients underwent standard screening for PIF and no patients were started on prophylaxis prior to diagnosis. The plain film was the most common initial imaging performed while MRI was the most common overall study used to diagnose PIF. Median time to the development of fracture was 16 months (range 4-114) with femoral neck fracture being the most common (40%) and sacral fractures trailing close behind (30%). 7 of 10 fractures were initially managed expectantly with 1 ultimately failing expectant management and requiring surgical inte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elvic INSUFFICIENCY fracture VULVA CANCER Cervical CANCER Radiation Chemotherapy Diagnostic Imaging fracture Screening fracture Prophylaxis
下载PDF
经前侧入路手术治疗骨盆新月型骨折 被引量:4
19
作者 秦晖 安智全 姜朝来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816-820,共5页
目的探讨经前侧入路治疗骨盆新月型骨折的疗效。方法 2007年6月-2009年12月,采用经前侧入路治疗骨盆新月型骨折18例,其中男11例,女7例;年龄19~52岁,平均32岁。左侧10例,右侧8例。交通事故伤10例,高处坠落伤5例,重物压伤3例;均为侧方挤... 目的探讨经前侧入路治疗骨盆新月型骨折的疗效。方法 2007年6月-2009年12月,采用经前侧入路治疗骨盆新月型骨折18例,其中男11例,女7例;年龄19~52岁,平均32岁。左侧10例,右侧8例。交通事故伤10例,高处坠落伤5例,重物压伤3例;均为侧方挤压暴力。受伤至手术时间3~22 d,平均7.8 d。按照Matta等的方法测量术前骨盆后环骨折移位为5~24 mm,平均13.7 mm。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手术纠正骨盆后环骨折移位、骨折愈合时间、Hannover骨盆评分。结果手术时间110~230 min,平均175 min;术中失血量300~1 100 mL,平均561.7 mL。术后24 h骨盆后环骨折移位0~3 mm,平均1.2 mm;手术纠正移位4~23 mm,平均12.6 mm。术中无腰骶神经根损伤患者。术后2例切口浅表感染,经敞开切口引流、换药及应用抗生素1周,无炎性反应后缝合治愈;其余患者切口均Ⅰ期愈合。15例获随访,随访时间13~22个月,平均16.1个月。X线片示患者骨折均愈合,愈合时间3~4个月,平均3.6个月。未出现骨折复位丢失,无内固定物移位、断裂等并发症发生。按照Hannover骨盆评分标准:临床症状恢复获优10例(66.7%),良5例(33.3%);重返社会能力方面,完全重返13例(86.7%),部分重返2例(13.3%)。结论经前侧入路手术治疗骨盆新月型骨折可以取得良好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盆新月型骨折 骶髂关节 骨折脱位 前侧入路
原文传递
3D打印贴皮蜂窝头导板辅助骶髂螺钉植入治疗骨盆后环骨折的临床疗效
20
作者 盛斌 刘超 +5 位作者 王奕威 肖睿 鲁颖 刘德龙 杨瞻宇 王愉思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317-1324,共8页
目的探讨3D打印贴皮蜂窝头导板辅助骶髂螺钉植入治疗骨盆后环骨折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回顾分析2019年12月—2022年12月采用骶髂螺钉植入治疗的40例骨盆后环骨折患者临床资料。其中18例应用3D打印贴皮蜂窝头导板辅助骶髂螺钉植入(导板组... 目的探讨3D打印贴皮蜂窝头导板辅助骶髂螺钉植入治疗骨盆后环骨折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回顾分析2019年12月—2022年12月采用骶髂螺钉植入治疗的40例骨盆后环骨折患者临床资料。其中18例应用3D打印贴皮蜂窝头导板辅助骶髂螺钉植入(导板组),22例采用常规透视下徒手经皮植入骶髂螺钉(常规组)。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受伤至手术时间及Dennis分型等基线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记录术中每枚骶髂螺钉的植钉时间、C臂X线机透视次数、导针调整次数,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和骨愈合情况;术后6个月采用Majeed评分评价功能恢复情况;术后复查CT观察螺钉是否穿出骨皮质;于导板组矢状位CT图像上测量实际螺钉尖端、骶孔和进钉点处位置与虚拟位置之间的偏差。结果导板组S1和S2椎体分别植钉14枚和16枚,常规组分别为17枚和18枚。导板组S1、S2椎体及所有椎体每枚骶髂螺钉植钉时间、透视次数及导针调整次数均少于常规组(P<0.05)。两组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8~48个月,平均19.7个月。两组均未发生切口感染,无螺钉移位及内固定物松动等并发症发生。术后12周所有患者均见骨痂生长,均达骨性愈合,愈合时间12~24周,平均15.7周。导板组无患者骶髂螺钉穿破皮质;常规组2例患者骶髂螺钉穿破皮质,未损伤血管、神经。导板组实际螺钉尖端、骶孔和进钉点处位置与虚拟位置之间的偏差分别为(2.91±1.01)、(2.10±0.74)、(1.67±0.70)mm,平均偏差(2.19±1.22)mm。术后6个月两组Majeed功能评价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3D打印贴皮蜂窝头导板技术应用于骨盆后环骨折骶髂螺钉植入能缩短螺钉植入时间、减少术中透视次数及导针调整次数,降低螺钉穿出骨皮质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骶髂螺钉 骨盆后环骨折 3D打印 手术导板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