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三维超声影像技术在阴道分娩后早期女性盆底特征及耻骨直肠肌损伤评估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1
1
作者 刘伟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23年第5期21-23,共3页
目的:分析三维超声影像技术对阴道分娩后早期女性盆底特征及耻骨直肠肌损伤的评估价值。方法:选取2022年1—12月平原县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80例初次妊娠并经阴道分娩后3~5 d产妇为观察组,另选我院同期80名无生育史的育龄女性为常规组,均... 目的:分析三维超声影像技术对阴道分娩后早期女性盆底特征及耻骨直肠肌损伤的评估价值。方法:选取2022年1—12月平原县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80例初次妊娠并经阴道分娩后3~5 d产妇为观察组,另选我院同期80名无生育史的育龄女性为常规组,均予以三维超声检查,观察两组女性的盆底特征,并根据有无耻骨直肠肌损伤对观察组进行分组,对比其各项参数。结果:三维超声影像结果显示,观察组盆膈裂孔前后径(anteroposterior diameter,AP)、盆膈裂孔左右径(left to right diameter,LR)、盆膈裂孔面积(hiatal area,HA)均显著大于常规组,耻骨直肠肌厚度(puborectal muscle thickness,T-PR)显著小于常规组(P<0.01)。观察组中耻骨直肠肌损伤组AP、LR、HA均显著大于未损伤组,T-PR显著小于未损伤组(P<0.01)。结论:三维超声影像技术对盆底支持系统结构能够起到良好评估效果,有助于临床及早发现阴道分娩后女性的耻骨直肠肌损伤等异常状况,为疾病改善提供重要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超声 阴道分娩 耻骨直肠肌损伤 影像技术 盆底特征 盆底结构
下载PDF
南京地区中老年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发生情况及相关因素分析 被引量:3
2
作者 宋雪瑶 张金红 +1 位作者 宁魏青 陆莹 《中国妇幼保健》 CAS 2022年第10期1858-1862,共5页
目的 探讨南京地区中老年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PFD)的发生情况,分析相关因素。方法 选取2019年3—11月在南京市雨花台区妇幼保健所进行体检的中老年女性379例,采用一般资料问卷调查、体格检查、盆底功能测试及心理评估问卷对受试对象... 目的 探讨南京地区中老年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PFD)的发生情况,分析相关因素。方法 选取2019年3—11月在南京市雨花台区妇幼保健所进行体检的中老年女性379例,采用一般资料问卷调查、体格检查、盆底功能测试及心理评估问卷对受试对象PFD发生率、生活质量及心理状况进行调查,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在379例调查对象中,304例患PFD,PFD发生率为80.21%,其中单纯性尿失禁10例(3.29%),子宫脱垂1例(0.33%),阴道脱垂288例(94.74%),子宫伴阴道脱垂4例(1.32%),盆腔脱垂部位不详1例(0.33%)。124例PFD患者进行盆底肌力检测,盆底Ⅰ类肌纤维强度为(11.78±5.22)mm Hg、Ⅱ类肌纤维强度为(17.10±6.80)mm Hg,均低于正常值。Ⅰ类肌疲劳度为(-1.96±5.32)%,高于正常范围,Ⅱ类肌募集时间为(1.08±0.94)s,高于正常参考值。腹型肥胖患者的Ⅰ类肌纤维强度显著低于腰围<80 cm的患者,超重患者的Ⅱ类肌纤维强度显著低于体质指数<24 kg/m^(2)的患者。结论 高年龄、高体质指数及低受教育程度均与南京地区女性发生PFD相关,PFD对中老年女性生活质量造成了一定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京地区 中老年女性 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 特征分布
原文传递
盆底康复治疗患者的分布及变化趋势分析:一项基于3033例患者的研究
3
作者 吴纯华 刘娟 《实用妇产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639-644,共6页
目的:分析接受盆底康复治疗患者的分布及变化特征,探讨其有临床症状的相关影响因素、就诊特征。方法:对2010年1月至2019年12月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接受盆底康复治疗患者的年龄、分娩方式、产次、治疗时间等数据进行回顾性分析。结... 目的:分析接受盆底康复治疗患者的分布及变化特征,探讨其有临床症状的相关影响因素、就诊特征。方法:对2010年1月至2019年12月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接受盆底康复治疗患者的年龄、分娩方式、产次、治疗时间等数据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①接受盆底康复治疗患者共3033例,无临床症状者72.8%(2209/3033),近十年呈下降趋势(P=0.000);有临床症状者27.2%(824/3033),呈上升趋势(P=0.000),8类临床症状中尿失禁症状的比例为72.5%(597/824)。②十年间盆底康复治疗患者中,40岁以上患者比例逐年增加(P=0.001);③经阴道分娩的妇女所占比例最高(70.3%),近十年趋势保持平稳(P=0.054)。④十年间盆底康复治疗患者中初产妇占比最高(73.1%),经产妇(产次≥2)的患者有增高趋势(P=0.000);⑤84.8%(2573/3033)患者进行盆底康复治疗距离末次分娩时间<1年,治疗距离末次分娩时间≥1年的患者呈增多的趋势(P=0.002,r=0.855)。⑥年龄≥40岁(OR 10.884,P<0.001)、孕次为3次(OR 1.634,P=0.001)、孕次≥4次(OR 1.908,P<0.001)、产次为2次(OR 1.305,P=0.038)、产次≥3次(OR 2.327,P=0.001)、经阴道分娩(OR 2.079,P<0.001)是已生育接受盆底康复治疗患者有临床症状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接受盆底康复治疗有临床症状患者中,以尿失禁症状为主,呈增加的趋势;强化对年龄≥40岁、有阴道分娩史、孕次≥3次、产次≥2次的女性早期筛查和干预,对年龄≥40岁、距离末次分娩≥1年的女性可考虑将治疗时间前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 盆底康复治疗 临床特点
下载PDF
盆底超声相关指标与女性盆底脏器脱垂患者临床特征的研究 被引量:3
4
作者 杨晓君 李云竹 +1 位作者 马丽 赵强 《中国医学装备》 2022年第11期112-115,共4页
目的:分析女性盆底脏器脱垂患者临床特征及盆底超声相关指标。方法:选取医院收治的86例女性盆底脏器脱垂患者纳入盆底脏器脱垂组,另选取同期进行妇科检查的40名女性为健康对照组。两组均接受智能盆底超声检查,测量盆膈裂孔面积、尿道倾... 目的:分析女性盆底脏器脱垂患者临床特征及盆底超声相关指标。方法:选取医院收治的86例女性盆底脏器脱垂患者纳入盆底脏器脱垂组,另选取同期进行妇科检查的40名女性为健康对照组。两组均接受智能盆底超声检查,测量盆膈裂孔面积、尿道倾斜角(UIA)及肛直角(ARA);对比两组临床特征中生育次数、绝经及行子宫切除术情况;分析女性盆底脏器脱垂的独立影响因素。结果:盆底脏器脱垂组生育次数≥2次、绝经的患者占比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456,χ^(2)=4.132;P<0.05);盆膈裂孔面积显著大于健康对照组,UIA显著小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6.867,t=8.564;P<0.05)。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AUC)结果显示,盆膈裂孔面积预测女性盆底脏器脱垂AUC为0.755,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60.0%和86.0%;UIA预测女性盆底脏器脱垂AUC为0.855,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0.800和0.779。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中生育次数、绝经、盆膈裂孔面积及UIA是女性盆底脏器脱垂的独立影响因素(OR=1.650,OR=1.615,OR=1.407,OR=2.733;P<0.05)。结论:女性盆底脏器脱垂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如生育次数、绝经情况、盆膈裂孔面积及UIA,利用智能盆底超声测量盆膈裂孔面积及UIA是评估女性盆底脏器脱垂的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盆底超声 盆底脏器脱垂 盆膈裂孔面积 尿道倾斜角(UIA) 临床特征
下载PDF
四物汤加味内服联合生物反馈疗法治疗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便秘的临床研究
5
作者 王璐 王英 王远航 《中国肛肠病杂志》 2023年第8期42-44,共3页
目的:探讨四物汤加味内服联合生物反馈疗法治疗盆底功能障碍性便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20年1月至2022年4月我院诊治的80例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便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对照组接受生物反... 目的:探讨四物汤加味内服联合生物反馈疗法治疗盆底功能障碍性便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20年1月至2022年4月我院诊治的80例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便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对照组接受生物反馈疗法治疗,观察组接受四物汤加味联合生物反馈疗法治疗。比较2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Bristol粪便性状、便秘患者症状自评量表(PAC-SYM)评分及盆底肌力。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5.00%)明显高于对照组(77.50%),P<0.05。2组治疗前Bristol粪便性状评分、PAC-SYM评分及盆底肌力评分均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治疗2周、4周、6周及治疗后1个月和3个月时,2组患者Bristol粪便性状评分均明显升高,PAC-SYM评分均明显降低(P<0.05),其中观察组Bristol粪便性状评分更高(P<0.05),PAC-SYM评分更低(P<0.05)。治疗后1个月、3个月患者盆底肌力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其中观察组盆底肌力评分更高(P<0.05)。结论:四物汤加味内服联合生物反馈疗法治疗盆底功能障碍性便秘,可改善患者盆底肌力,更好地改善便秘症状,提高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盆底功能障碍性便秘 四物汤加味 生物反馈疗法 盆底肌力 Bristol粪便性状 疗效
原文传递
基于经会阴四维超声动态检查的盆底失弛缓综合征盆底解剖结构特征分析 被引量:1
6
作者 穆靓 徐姣姣 +4 位作者 陈浩 南淑良 刘玮 薛宇红 刘莉 《结直肠肛门外科》 2023年第2期158-161,共4页
目的分析基于经会阴四维超声动态检查的盆底失弛缓综合征盆底解剖结构特征。方法选取2019年7月至2022年6月陕西省人民医院收治的50名女性盆底失弛缓综合征患者为观察组研究对象,同期选取本院常规健康体检的60名女性为对照组。两组研究... 目的分析基于经会阴四维超声动态检查的盆底失弛缓综合征盆底解剖结构特征。方法选取2019年7月至2022年6月陕西省人民医院收治的50名女性盆底失弛缓综合征患者为观察组研究对象,同期选取本院常规健康体检的60名女性为对照组。两组研究对象均行经会阴四维超声动态检查。分别于静息状态及Valsalva动作时,在盆底正中矢状面测量两组的肛直角(ARA),以及在盆底四维重建图像上测量两组的肛提肌裂孔面积。结果经会阴四维超声动态检查结果显示,两组女性盆底肛提肌裂孔结构完整紧凑,肛提肌裂孔内尿道、阴道、直肠依次排列,两侧肛提肌对称且连续性好。观察组中,Valsalva动作后41例(82%)女性可观察到明显的耻骨直肠肌的反向运动;6例(12%)患者可以观察到直肠前突现象;对照组未观察到明显的耻骨直肠肌的反向运动或直肠前突现象。静息状态时,两组肛提肌裂孔面积、ARA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Valsal⁃va动作时,两组肛提肌裂孔面积均较静息状态增大,但观察组的肛提肌裂孔面积小于对照组;对照组的ARA较静息状态增大,观察组的ARA较静息状态缩小且小于对照组;两组肛提肌裂孔面积差值及ARA差值均小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Valsalva动作检查时,经会阴四维超声动态检查可以清晰展示盆底失弛缓综合征女性肛提肌舒张功能减低,ARA缩小等解剖结构特征,可作为盆底失弛缓综合征简单有效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盆底失弛缓综合征 经会阴四维超声动态检查 解剖结构
下载PDF
生物反馈辅以针灸治疗盆底肌功能紊乱前后肛管动力学改变分析 被引量:2
7
作者 路明 刘扬 +3 位作者 陈文轩 赵亚琪 华峰 温浩 《浙江临床医学》 2019年第8期1055-1056,共2页
目的分析盆底肌功能紊乱患者生物反馈技术辅以针灸治疗前后肛管动力学改变.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12月100例诊断为盆底肌功能紊乱患者,测量治疗前病态情况下肛管动力学指标,并于治疗后6个月观察肛管动力学的改变情况并分析治疗效果.结果... 目的分析盆底肌功能紊乱患者生物反馈技术辅以针灸治疗前后肛管动力学改变.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12月100例诊断为盆底肌功能紊乱患者,测量治疗前病态情况下肛管动力学指标,并于治疗后6个月观察肛管动力学的改变情况并分析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肛管静息压、最大缩窄压均显著高于治疗前(P<0.05),静息状态下肛管高压带长度、力排时肛管高压带长度均显著短于治疗前(P<0.05),力排时肛管直肠压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治疗后排便堵塞感、排便时间延迟及每周排便次数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结论盆底肌功能紊乱患者肛管动力学指标在生物反馈技术辅以针灸治疗前后差异明显,生物反馈技术辅以针灸治疗效果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盆底肌功能紊乱 肛管动力学特征 生物反馈 针灸
下载PDF
盆底区域胃肠间质瘤27例临床病理学特征和预后分析 被引量:2
8
作者 张舒玮 高志冬 +7 位作者 代睿宁 申占龙 王超 姜可伟 梁斌 周静 王杉 叶颖江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541-545,共5页
目的分析盆底区域胃肠间质瘤(GIST)病人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9月至2017年7月间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收治的27例病理学检查确诊为盆底区域GIST病人的临床资料,并进行单因素预后分析。结果 27例盆底区域GIS... 目的分析盆底区域胃肠间质瘤(GIST)病人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9月至2017年7月间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收治的27例病理学检查确诊为盆底区域GIST病人的临床资料,并进行单因素预后分析。结果 27例盆底区域GIST病人,男性16例,女性11例,发病年龄52(27~81)岁;肿瘤中位最大径3.0 cm;肿瘤原发部位以直肠最为多见(17例,68.0%),其次是前列腺、膀胱后方区域、阴道后壁、直肠阴道隔、骶前区、膀胱;病人术后1、3、5年的存活率分别为100.0%、92.9%、73.1%,有6例(25.0%)病人发生了复发或转移;单因素生存分析显示,肿瘤大小、手术方式、术前浸润或转移是影响盆底区域GIST病人预后的因素;综合考虑肿瘤直径与核分裂像计数两种因素后对24例病人进行分析,肿瘤最大径≤5 cm且核分裂像计数≤5/50HPF的病人与其他病人相比,5年总存活率分别为100.0%vs.54.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158,P=0.023)。结论盆底区域GIST起病隐匿,症状多样,术前影像学检查有助于术前协助诊断肿瘤来源。肿瘤最大径>5 cm或核分裂像计数>5/50HPF可能提示盆底区域GIST病人预后较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肠间质瘤 盆底 临床特征 预后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